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天津市河西区 2021 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反映着城市的特质品位和形象风格,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近年
来,哈尔滨以“文化创城”为牵动,打造冰城符号。通过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人文特色,进一
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韵味,培育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精神,展现出生机勃勃、大气厚重的文
化新境界和文明新高度。
哈尔滨是一座音乐之城。19 世纪末,歌剧、芭蕾、爵士乐等传入哈尔滨,与本地文化交融,诞
生了中国最早一批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数以百计的业余合唱团定期、定点
活动,音乐渗透到城市的每个角落。2010 年,哈尔滨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音乐,是哈
尔滨深入骨髓的文化印记,也是哈尔滨“文化创城”的发力点。2019 年 6 月至 10 月,哈尔滨音乐
厅、老会堂音乐厅等演出场馆及专业文艺院团,陆续推出 136 台 264 场国内外经典演出。
从 2020 年起,道里区提出打造具有冰城音乐文化特色的 10 公里“松花江文化旅游观光带”。
将东起中东铁路公园、西至松花江公路大桥的沿江 10 公里地带打造成一条集休闲、活动、学习、展
示于一体的文旅融合观光带。
(摘编自娄雪松《“文化创城”打造冰城符号,滋养一座城市》)
材料二:
文化符号是记载人类发展历程的重要工具。文化是由多种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一
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符号的提取可以从
当地文化、风土人情、民俗礼仪等方面入手,也可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具有代表象征意
义的符号。建筑本身就是凝结的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
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的精神文化内涵。城市文化符号包罗万象,如文字符号、色彩符号、图象符
号、特色建筑等多种样态。城市文化符号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当人们提及北京这座城市时,
我们就会想到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等。法国作家雨果曾讲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
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位于黄河中游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在这座拥有浓厚文化的古城中有一条西大街,西大街的建筑体现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经过多年的
岁月洗礼,现代人发现了西安西大街珍贵的文化内涵,将其进行新的改造。整个建筑立面的改造上
延续着传统的历史文脉,对沿街原有的和新建的建筑都采用以唐风为主的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并
下大功夫恢复了具有 600 多年历史的城隍庙牌坊,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特色。
建筑立面的设计也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通过色彩、形态、均衡、比
例等造型元素,体现着建筑立面对城市文化符号的表达。建筑美不美观,好不好看,它需要经历岁
月的检验,这些都是与建筑的色彩、形态、光影、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往往这些就是设计师们
所要表达的。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历史需要不断地传承与弘扬,即通过对建筑立面的设计
运用“象征”“引用”等表现手法来展现它深刻的寓意。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那些缺乏高意的造型符
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
立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高意。
一座城市的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面貌的特点和视觉连续性,体现着城市文化特征,也可以说城
市建筑设计的改造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在改造中,以尊重原有年代风格和特点为核心,保留
结构,改变外观,将城市文化符号运用到现代建筑立面的设计上,不仅提高了使用价值,也提高了
其艺术欣赏价值。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应按照形式类的法则,在大和谐中寻求小变化,以城市文
化符号为设计手法进行改造设计,让现代建筑立面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感的实用艺术。
(摘编自李梅红《浅谈城市文化符号在现代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
材料三:
每天一份报纸,每月固定的《读者》和《知音》,这些许的文字信息需求,在小区门口的报刊
亭就能实现。作为城市重要“文化符号”之一的报刊亭,承载着许许多多海口市民以及阅读爱好者
的美好回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迅猛普及,这一原本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风景线也面
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正在逐渐消失。在第 24 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
刊亭进行了实地走访。
“以前的报刊享很多,相隔一公里就有一个,现在两三公里都不一定能见到一个,甚至有些新
的小区周边乃至整条街上都没有一个。”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报刊亭没有那
么深的需求,但像他们这拨人都已经保持了 30 多年的阅读习惯了,每天一份报纸是必不可少的。
经营者也普遍反映生意不好做,读书看报的人越来越少,收入也就相应的少了很多。经营者章
女士告诉记者:“原来一天从早到晚开门 12 个小时,现在能有 4、5 个小时就不错了。没有生意守
着也白守,你看现在好多人都增加了很多‘副业’,要不然真没办法。”
每天在报刊享购买报纸的人鲜而有之,记者蹲守海口某处报刊亭 2 个小时,才有一人路过购买
一份报纸。市民李女士也表示,定期阅读的那些杂志和期刊,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现在工
作部比较忙,能闲下来阅读一下自己喜欢的书籍和杂志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虽然现在网络发达,
很多人是手机不离手的,加上电商的出现也对传统书店和报刊亭等行业的冲击很大。但对于我们普
通市民来讲,回家的途中路过报刊享,买上一份读物,很方便的,这对于我来说才是‘生活’。”
李女士说,现在的报刊亭少了,没有以前那么方便了,但就算多走两公里也还是希望到店里翻一翻、
看一看,这是一种情怀。
希望这一抹充满文化魅力的城市风景线不会消失,而是更好地为那些心存情怀的阅读爱好者们
营造一个文化驿站、一个心灵港湾,也为这个城市,留下充满人情味的无限美好与遐想……
(摘编自《海口城市“文化符号”——报刊亭现状:经营难“副业”多》)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哈尔滨着力打造冰城符号,提升城市魅力,有效地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境界和文明高度。
B.各种符号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庞大的符号体系,形成了世界上各具特色的文化。
C.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文化符号诸如文字、色彩等可成为城市的标志。
D.材料三以记者实地调查的形式报道海口文化符号——报刊亭的现状,比材料一更具权威性。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作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演出常态化、多样化,而且深入市民内心,成
为城市文化印记。
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予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展现这些
符号的深刻寓意。
C.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造城市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对建筑立面的改造,城市文化符号又居于建筑立面
改造的重要地位。
D.城市建筑立面体现着城市的文化特征,对城市建筑立面的恰当改造可以有效地提升建筑的实用功
能以及审美价值。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四合院屋檐上雕刻的蝙蝠与寿字等,使北京四合院成为蕴涵着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
B.徽派建筑,以白墙黛瓦,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黛色又称青色,合在一起谐音为:清白。
C.旧时南京秦淮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
D.随着 2008 北京奥运会的举办,鸟巢、水立方传遍世界,这些建筑无疑成为北京的代表。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抓住
关键词语;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
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
持一致。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解答】(1)B.“按既定规则组合在一起”错误,主观臆断,于文无据,原文材料二是“文化是由多种
多样、五彩缤纷的符号组合成的一个庞大的符号体系,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合理地选择并运用文化符号”,
没有说要“按既定规则”。
C.“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错误,程度太重,文中材料二是“构成城市文化的最外层”,二者表意有区别。
D.“更具权威性”说法错误,写作的内容和目的决定了表现的形式,材料一哈尔滨通过“城市文化底蕴和
人文特色”,为“打造冰城符号”进行的一系列举措与材料三“记者对海口市的多家报刊亭进行了实地走
访”相比,只是报道的方面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调查方式,故两则材料在这一方面无法比较。
(2)B.“设计师在建筑立面中艺术化地表达各种造型符号,就能赋子建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说法过
于绝对,由材料二第一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赋予了建筑更多
的精神文化内涵”可知,赋予建筑精神文化内涵需要“将恰到好处的文化符号运用到建筑设计中”,以及
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说到的“只有那些蕴涵着丰富文化内涵、代表着城市文化的城市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立
面的设计中才有真正的深刻寓意”。
(3)C.“旧时南京秦准河两岸商铺林立,许多文人在乌衣巷、朱雀桥边尽显诗酒风流,一片繁华”错误,
材料二主要的论述对象是城市建筑中的文化符号,如“胡同、四合院、天坛、京剧”“西大街的建筑体现
的是仿唐建筑的风格”,而这个选项陈述的秦淮河相关的历史事实不属于“城市建筑中的文化符号”。
答案:
(1)A
(2)B
(3)C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信息”是指文中的语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多是作者在文中所
传达或阐述的事实、知识、理论、观点或设想等。所谓“筛选”,就是根据题目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
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就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分类,再用准确的语言条理化、
清晰化、概括化和简洁化。“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考查的主要内容有:能够对照题中的语言材料辨别选
项的正误,能从材料中筛选出答题的相关语句,并进行归纳整合。
天津市红桥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新媒体的媒介形态层出不穷,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习惯、传播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
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型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
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习惯也带来冲击,譬如,上网搜索成为不
少人解决问题的途径,因而记忆策略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传媒形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地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
特点。大量短小、碎片化的信息,解构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
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当然,传播渠道的
急速扩展,也必然造成冗杂、无效的信息充斥传输媒介,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
新型移动终端的出现、物联网等迅速发展,人与物的直接“对话”越来越常见。互联网即时通讯、视
频聊天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与人的交流变成了“人——物——人”的互动,手机、电脑成为很多人生活中
的必需品。新媒体给社会交往带来了方便,但在享受技术优势时,也要防止人的异化,人创造了新的传播
技术,不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控制,要防止为物所役。
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
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但是渠道的扩展并不一定会带来良好的传播
效果,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仅是能够表达,成为新媒体带来的新挑战。同
时,渠道的多元,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和高质量,而信息相对过剩与优秀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造就的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
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摘编自《网络对思维方式及思想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材料二
麦克卢汉在研究广告时发现,信息时代的生产中,商品本身越来越具有信息的性质,成本中相当部分
用于广告预算。商品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质量,并且越来越取决于它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以旅行
为例,旅行的过程与其说是在欣赏新的环境,不如说是在寻找已经在媒介里获得的想象,用实物来验证自
己想象中的符号。于是“世界本身成为一个博物馆,馆中的藏品是在别的媒介里曾经见过的”。
这些吉光片羽的论述,提出了电子媒介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的世界被符号化了,我们所接触
的不再是世界本身,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的想象,建构起自己与世界
的关系。比如一双某品牌的球鞋,在我们眼中,它并不只是一双鞋,那个商标让我们联系到某位球星、产
地、潮流——当然,它的价格也会比一般的国产球鞋贵很多,尽管它们很可能就出自同一家工厂。我们所
消费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商品,更重要的是它所象征的世界——一个建构的品牌故事。
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进一步发挥了麦克卢汉这一思想。他提出,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拟像的世界,真
与假很难区分。有时“假”的拟像甚至会比“真”的还要真,称为“超真实”。比如电影《黑客帝国》就是
按照这种哲学理念创作的。人们以为自己生活在花花世界,其实只不过是身上插着无数导管生活在营养液
里,但是这个想象中的“母体”真实得让人流连忘返,甚至不愿面对痛苦的现实。
(摘编自《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认知的途径》)
材料三
在传统社会中,社会教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团体、教堂来实现。而在最近的半个世纪,大众
传媒越来越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手段。国外的研究表明,从幼儿园到初中毕业的 12 年中,儿童要观看长达
5000 小时的电视节目,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电视机前度过的时间大约 18000 小时,而同期花在学习上的时
间只有 12000 小时。
媒介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从传统的印刷媒介到不断完善的电子媒介,它们和它们承载的信息成为
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着社会个体的认同。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现代社会人
的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媒介以其无处不在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
界打交道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介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
界。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
挑战。
媒介与信息的结合导致信息的极大丰富。面对不可确知的世界,除了用制度力量对信息传播加以规范
外,更重要的是提升大众本身媒介素养以自救。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澳大利亚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将媒
体素养教育作为抵制西欧和好莱坞流行文化的策略和方式,通过法令使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每一个学生从幼
儿园到 12 年级教育的一部分。与此同时,美国也以教授批判性的收看电视技巧为切入点,开始了媒介素养
教育,并逐渐纳入教育体制。中国内地新闻传播学界从 1994 年起,将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提上日程。
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和目标即是培养公众对大众媒介动作的熟悉并保持批判意识,致力于对大众媒体
商业和宣传手段、技巧进行公开揭示,以此来匡时救弊。因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信息系统,并非完全自
足自为,而是组织的产物,有自身的利益诉求。随着人们对媒介功能和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入,现在媒介素
养教育的内涵,已经由单纯抵制抗拒媒介的控制,逐渐扩展到增强对媒介认识、识别和运用能力提高的层
面,即获取、分析、评价与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摘编自陈力丹《提升媒介
素养》)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新媒体的发展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
点和路径。
B. 电子媒介时代,世界被符号化,人们仅仅借助抽象符号来建构起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去认识和了解
这个世界。
C. 媒介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被称为“第二课堂”,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
缘地位。
D. 针对新媒体带来的问题,材料一认为需要妥善处理,而材料三重点从提高大众自身素养方面给出了
建议。
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在传播方式上,新媒体的优点是能够建立一种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和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B. 人们可能为自己创造出的新技术所控制,这是“人——物——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所导致的。
C. 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因此要提高表达质量,使之成为优秀资源。
D. 信息时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深在消费者头脑中所营造的形象,是商品营销的手段。
6. 下列现象和事件,不能..体现具有“媒介素养”的一项是(3 分)
A. 新冠肺炎疫情来临,针对喝白酒、抽香烟能预防病毒的说法,有人查看其发布渠道,发现是朋友圈
传播,再向医生求证,知道是假的。
B. 某位青年学生的手机中安装《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知网等专业资料文献网站、知乎等智能软件,
从大量信息中筛选有效信息。
C. 有人曾用手机不停地刷微信、发微博、打游戏,发现这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工作效率,
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
D. “小猪佩奇”卡通形象备受儿童喜欢,有人进一步改编,如塑造小猪佩奇纹身、怪异发型等,一些
家长及时屏蔽这种卡通形象。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
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解答筛选文中信息的题目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
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
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解答】(1)A.“使得人们的记忆退化,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因而记忆策略
也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可见并不是“记忆退化”,只是“记忆
策略发生变化”;也不是“只记住”信息点和路径,而是“更多的选择记忆”重要的信息点和获取路径。
B.“借助抽象符号”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仅仅是一些象征符号。我们借助这些符号来构建起对世界
的想象”,“象征符号”不是“抽象符号”,选项偷换概念。
C.“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媒介被称为‘第二课堂’,
一方面边缘化了家庭的教育角色,另一方面对体制化的学校教育形成冲击和挑战”,将家庭的教育角色边
缘化和冲击、挑战学校教育,不等于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处于无足轻重的边缘地位。
故选 D。
(2)C.“有了发声渠道并不能保证自己的声音被听到”错误。由原文“媒体形态的多元化带来的最为直接
的收获就是表达渠道的扩展,每个人都被赋予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权利,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
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可知,原文说的是“都可以借助方便快捷的渠道使自己的声音被传递”,也就是都
能使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故选 C。
(3)C.“有人曾用手机……在读书和学习时主动关机”不能体现“媒介素养”。原文中说的是:“所谓媒
介素养是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而选项中的内容属于个人克制力,是个人
品格素养,不属于媒介素养。
故选 C。
答案:
(1)D
(2)C
(3)C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
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
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天津部分区 2021 届高三下学期一模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从文本细读出发,打通文本“内外”,构建合理有效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一直是
当代中国文学亟待完成的目标。
针对当前的文学史教学现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说过,学生们往往能对文学史理论框
架、文学概念和流行的学术话题侃侃而谈,而一提到具体的文学作品却瞠目结舌,几乎不具备解读
作品的能力。
在今天数字化的快速阅读时代,文本细读的所指和内涵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当我们面对浩瀚信
息,获取知识包括文学作品固然比任何时代来得容易,却也身陷“信息爆炸”的困境。面对如此多
的资讯和文本,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最终只会停滞在“奇观化”阅读的粗浅层面。日
本学者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指出,“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
信息表面漂流,完全无法深入其中”
承续文本细读的精神资源,由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深阅读,也就成为当下文学阅读的重要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本细读既包含了文本内部的专业文学阅读,也指向新媒体语境中“流水化”阅
读的深阅读内涵。如何汲取和传承当代中国文学文本细读的资源,应对当下阅读形态和方式的变化,
重建文本细读的方法和路径,是当代中国文学阅读和研究应该直面的问题。
((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只会停滞在阅读的粗浅层面》)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新批评理论被引入中国,因其异质文化和特有的局限性,很快被冠之“形式主
义”的帽子被其他新潮理论所取代,但新批评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和遗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本
细读。
以往人们对文本细读的质疑,多源自新批评理论对文本内部研究的过分强调,割断了文本与社
会、作家、读者的联系。实质上,在当代新的文化语境下,文本细读既可以使读者聚焦作品,把握
文本的细节要素,更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文本的内外空间。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丰满和深刻的文学细节,透露出作品的氛围、结构和气韵。一个真正
喜欢文学和阅读的人,总会在文本细节感受到情感和思想的共鸣。
老舍善于表现和反思民族文化,其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多是通过细节获得艺术表达和升华的。
《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作为“断魂枪”的最后一位传人,小说对其形象并未进行正面的描述和分析,
面对孙老者的挑战,他避不应战,只在文末凄凉地叹气“不传!不传!”那么该如何理解沙子龙的
情感,他对“时代转型”是何种感受?读者只有在细节的阅读中方能深入沙子龙的内心一一“沙子
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沙子龙对《封神榜》故事的荒诞感慨,也正是挣扎在从传统向现
代转型的市民阶层的真实感受。只有在聚焦作品、把握文本细节要素的细读过程中,才能理解作品
人物的心理内涵,也才能把握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复杂的心绪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
(《深入作品内部,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内外空间》)
材料三:
中国本土意义上的文本细读,并不纯然指向西方兴起的新批评理论。中国传统文论中所强调的
评点和鉴赏,正是建立在以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从这个意义上说,“细
读”并非舶来品,而是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阅读理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我们以现代的眼
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本细读”,重建其特有的价值和方法。
这就需要在当代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价值。文学阅读和文学研究针对的是当下的生活,
我们所展开的一系列思想文化活动都将参与当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实践。文本细读并非停留在学科知
识内部的“循环”生产,而是具有文化的主观能动性,“要参与、回应、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
思想建构”,参与和回应当代社会生活的文化情感实践。
同时需要在总体性的视野中重建文本细读的理念和方法。“总体性”之于思想和社会实践的重
要意义在于,只有“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
下,对事实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文本细读已经是融化生活的细读,能够打开和连接文
本的内外空间,实则构成对当下生活总体的一种观察、理解和思考。
(《以现代的眼光和方法再次擦亮“文本细读”》)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和批评,需要进一步强化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
B.在互联网数字化阅读时代,海量的信息文本导致了阅读现状停留在粗浅层面。
C.国外的新批评理论过分强调文本内部的阅读,因此被定义为形式主义方法论,
D.中国传统文论中的评点和鉴赏,在新媒体时代仍然具有其积极地价值和意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关注文学史的理论框架、文学概念和流行的学术话题,而不进行文本细读的训练,就不会真正
提高阅读能力。
B.尽管文本细读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和读者的联系,但其引导读者对文本内部要素进行研究的
思想极具价值。
C.建构新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需要运用现代的眼光去借鉴国外新的文学理论,还要把中国传统
的文论与当代文化实践结合起来。
D.组织网络读书共同体和举办社区共读,是在新媒体时代围绕一本书进行文本细读和交流阅读感受
的形式之一。
6.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细读”理论的一项是( )
A.怎样引导浅阅读、泛阅读走向文本细读,仍然是中国当代文学教育亟待解决的由知识转化为能力
的主要问题。
B.领悟沙子龙阅读《封神榜》并产生感慨的细节,能够使读者体会到在社会转型时期市民阶层典型
的心理状态。
C.科幻作品《三体》开始并不被人看好,但将其放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中细读,才能使读者读
懂作品情节。
D.文本细读要求读者从文本细节要素展开广义的语境阅读,打通文本内外空间,去体会作品深刻的
内涵与意蕴。
4.B
5.B
6.C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B.“海量的信息文本导致了阅读现状停留在粗浅层面”错误,“海量的信息文本”是时代的特点,
但不是造成“粗浅阅读”的原因,材料一说“如果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最终只会停滞在‘奇
观化’阅读的粗浅层面”,可见“没有文本细读的训练和习惯”才是原因。
故选 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文本细读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和读者的联系”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可知,认为.“文本
细读割断了文本与社会、作家和读者的联系”是过去错误的认识。
故选 B。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
C.“才能使读者读懂作品情节”错误,“文本细读”并不是说人们读不懂《三体》的“情节”,而
是放在人类共同体的背景下,才真正读懂它的“价值”。
故选 C。
天津市南开区 2021 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0)先后对“粮食安全”作过三次定义,分别是 1974 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
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1983 年的“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
所需要的基本食品”,以及 1996 年的“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充足的、安全的和
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粮食安全的早期定义仅限于供给层面,
主要强调国家和全球的粮食供给。但研究发现,由于粮食没有得到合理分配,以及在获取食物上存在物质、
经济或社会文化方面的种种障碍,导致国家或全球充足的粮食供给本身并不能保证家庭的粮食安全,这使
得 1983 年的定义将重点转向家庭和个人获取食物的问题,对粮食安全的政策关切逐步将收入、支出、市场
和价格因素纳入考虑。第三次定义进一步拓展了粮食安全的内涵和外延,内涵上将食物的卫生和健康标准
以及营养平衡纳入考虑,外延上则引入人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由于许多国家数据收集系统不完整,加之政策背景差异,进行全球粮食安全评价面临较大的挑战。目
前,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和统计模型是国际上粮食安全评价常用的三种基本方法。
(摘编自《社会科学文摘》2020 年第 4 期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仅有的 5%能够实现粮食自给的国家之一,但国外风险已跨越有形壁垒深入影响我国粮食
产业发展。表现为国内外粮食价格倒挂,国内市场受到挤压,粮食“三量齐增”(高产量、高进口、高库存)
现象依然存在,饲料及国内畜牧业受国际大豆市场价格传导影响大,外资粮企已逐渐竞争布局我国粮油市
场等。为此,我国“粮食自给”战略不是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放弃国际化,而应主动出击,在
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下,立足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加强国际农业合作,建立可靠
的国外粮食供应链,最大化利用国外粮食资源,把握国外市场主动权,为规避各类风险超前谋划布局,如
此方能更好地实现“粮食自给”安全战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单纯强调
产量增长,而应该转向更多地强调粮食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高质量粮食品种的需求,保障
居民对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食物消费的需求。
(摘编自《改革》2020 年第 9 期,有删改)
材料三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期启动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
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以法治方式对浪费问题进行综合治理。
粮食安全涉及粮食生产、储存和流通以及消费各环节,需要从每一个环节发力。粮食减损降耗和制止
粮食浪费成为重要着力点。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志雄认为,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将成
为我国提升粮食安全保障程度以及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契机。
厉行节约是一场“持久战”,要形成长效机制,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遏制粮食浪费。当前,粮食安全保
障法已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说:
“此次专题调研要与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结合起来,推动将节粮减损政策措施转化为法律规范,强化杜绝
粮食浪费的刚性约束和法治保障。”
(摘编自 2020 年 9 月 23 日的《新华电讯》)
4.下列材料中对"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FAO 在 1974 年对粮食安全的定义仅限于供给层面,以国家和全球的粮食供给为其强调的重点。
B.国家或全球充足的粮食供给并不代表家庭粮食安全,其根源在于粮食分配环节存在一定缺陷。
C.1996 年的粮食安全定义引入了人权、社会文化因素,考虑到了卫生、健康标准和营养平衡。
D.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和统计模型等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全球粮食安全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基于国外风险已跨越有形壁垒深入影响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事实,我国的“粮食自给”战略应主动地加
强全球联系,以保障粮食安全。
B.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强调产量增长,而应该转向更多地强调粮食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对于营养健康的
高质量粮食品种的需求等方面。
C.粮食减损降耗和粮食节约作为粮食安全中的两个重要着力点,前者主要针对生产环节、储存环节,后者
主要针对流通环节及消费环节。
D.粮食安全保障法将列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近期启
动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
6.根据上述材料,对我国政府在粮食安全方面可能采取的重大举措推测不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追求粮食产量增长,还要保障居民对个性化、多元化、绿色化食物消费的需求。
B.确立有关节粮减损的法律,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并形成长效机制。
C.积极参与全球粮食规则制定,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建立全球视野,促进更加开放的国际经济
环境的形成。
D.最大化利用国外粮食资源,建立可靠的国外粮食供应链,为规避各类风险超前谋划布局,实现“粮食自
给”安全战略。
4.B 依据原文“ 但研究发现,由于粮食没有得到合理分配,以及在获取食物上存在物质、经济或社会文化
方面的种种障碍,导致国家或全球充足的粮食供给本身并不能保证家庭的粮食安全 ” ,可见“其根源在
于粮食分配环节存在一定缺陷”,以偏概全。
5.A B.“ 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强调产量增长 ”,依据原文“ 我国的粮食安全不应再单纯强调产量增长”,
选项忽略“单纯”一词,造成语义不准确;C.无中生有;D.“将”,与原文时态
不符。
6.C“ 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险 ”与原文“ 我国“粮食自给”战略不是尽量减少全球联系带来的风
险 ”语义相反。
天津市河东区 2021 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 11 月 16 日在上海浦东启动,主办方发布了《2020 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
(以下简称 《白皮书》)。《白皮书》显示,中国网络文学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全球读者的欢迎与认可。从网
络文学出海整体规模来看,截至 2019 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 1 万余部,覆盖 40 多个“一带一
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网文平台的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海外作者成为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
《白皮书》分析,目前网络文学出海呈三大趋势: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以及 IP 协同出海。
随着“起点国际”和世界各地译者的持续合作,平台上线的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数量持续增长,已
超 1700 部。对外授权方面,“阅文”集团已向日韩地区及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多国,以及美国、英国、法
国、土耳其等多地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授权作品 700 余部。
“当蜘蛛侠、钢铁侠等英雄成为世界粉丝情感载体的同时,网络文学也通过一个个中国故事的塑造和
不同文娱形式的传播,让越来越多本土 IP 破土而出,有机会成长为饱含中华民族特色、与全球用户产生情
感共鸣的文化符号。”“阅文”集团 CE0、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说,“可以说,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
的重要文化名片,其文化魅力和创作模式具有全球推广的市场潜力。”
(取材于《《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19 年,国内数字阅读内容创作者的规模已达到 929 万人,海外网文平台起点国际上的海外原创作者
数量,从去年的 3 万名不到猛增到今年的 6 万多名。
材料三:
网络文学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
音的使命。更好地推动网络文学“走出去”,需从以下三方面着力:
其一,鼓励海外华裔作家从事网络文学创作。基于“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华裔作家创作的网络文
学既能表达海外华侨的故国依恋和游子情怀,又能符合其他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同。
华裔网络文学作家数量虽然不多,但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如张郎郎的《不愿做儿皇
帝》颂雅的《欧洲五国游》、六六的《王贵与安娜》等。这一系列华裔网络文学作品率先打开了网络文学海
外传播的大门,并且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其二,拓宽国内外媒体推介渠道。除《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推介外,外媒对
中国网络文学的推介也至关重要。影视改编也是国内外媒体传播网络文学的途径,这种新的出海方式更为
海外受众喜闻乐见,甚至还引起了国外翻拍,例如韩国版《步步惊心》,越南版《仙剑奇緣之花千骨》《延
禧攻咯》等。
其三,培养翻译人才,建立翻译机制。英翻网站 Gravity tales、 Volaro Trans lation 和以俄翻网
站 Rulate 为代表的小语种翻译网站相继出现,在它们的推动下,《盗墓笔记》《何以笙箫默》《诛仙》《锦绣
未央》等广受国内读者欢迎的网络文学作品被译成外语,走出国门。
目前中国网络文学翻译活动主要是个人或团体自发的小规模翻译行为,还缺乏有力支持,从而影响其在
海外进一步传播。因此,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至关重要。
(取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 2019 年,网络文学出海有覆盖面积广、网文平台海外用户活跃度不断上升等特点。
B.“起点国际”海外网文平台,在 2019 年海外原创作者数量翻倍,中国网络文学英文翻译作品已超 1700
部。
C.2017 年国内网络文学作者数量增长率最高,随后逐年下滑,这表明中国网络文学的热度在逐渐消退。
D.“阅文”集团 CEO 程武认为,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文化名片。
5.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首届上海国际网络文学周上发布的《白皮书》对中国网络文学发展规模、出海趋势都做了详细分析。
B.因为本土 IP 数量不断增加,中国网络文学已成长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C.只有中国当代网络文学能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的使命。
D.华裔网络文学作家已遍布世界各国。他们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赢得了海外主流文化的认同。
6.下列不能推动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一项是( )
A.华裔作家具备“两栖文化”的天然优势,更符合海外受众的审美趣味,要鼓励海外华裔作家多创作网络
文学作品。
B.搭建海外平台,独立建设中国的唯一的产业链。
C.加大国内外主流媒体的推介力度,拓宽渠道。
D.加大网络文学翻译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翻译机制。
4.C
5.A
6.B
天津市河北区 2021 年高考一模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据教育部消息,全球有 70 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 2500
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 HSK 等中文水平考试的达到 4000 万人次。中文已经成为世界语言,是国际交
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
在所有人欣喜于“中文越来越国际化”的同时,一个问题也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自己真的已经学
好中文了吗?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手机、平板等走入千家万户,我们提笔写字
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当我们欣喜于科技进步带来信息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表达越来
越趋向去文字化,白纸黑字正走向边缘。随着用键盘打字而非手写的日常化,年轻人的书写能力在下
滑,简单的词汇书写时挠头皮成为常态。尤其是随着语音输入法的出现,让“所说即所见”成为可能,
原有的遣词造句在部分人生活中成为记忆。写信交流已不知是多少年前的往事,一项调查表明,有 40%
的中国年轻人承认经常书写错误,而 70%的人称他们很难写一封正式书信。视频化、语音化,使得传统
的文字表达方式被淡化。年轻一代对网络热词如数家珍,曾有一段网络视频:一群年轻人在做成语接
龙的游戏,结果接上的成语都是“不明觉厉”“人艰不拆”“十动然拒”这样的网络成语,而传统意
义的成语却说不上几个。还有些年轻人在学习中重视英语超过中文。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即时、快捷的交际特点,使得缩略、替代形式代替以往用词规范的现象,是
一种趋势;另一方面,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汉语是中华文明积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文运用能力上的问题,必然会演变成中华文化传承中的重大问题。近些年,我国也在中文使用规范
中出台了许多文件,但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中华儿女,要把中文作为民族身份的要素来守卫,从而产生
自豪感、责任感。
取材于《别忘守好自己的母语之美》(江帆)
材料二
现代汉语,特别是网络语言日渐粗鄙化,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自古以来,语言都是讲求高雅、追
求诗意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今中外不乏好诗妙句进入日常生活的范例。中国文学也不例外,
诸如以“围城”形容婚姻。鲁迅先生创造的经典也有很多成为生活中的比喻,我们说一个人“阿 Q”,指他
的精神胜利法人格,说一个人“祥林嫂”,代称絮絮叨叨让人厌烦的倾诉。古典诗歌这样的例句更是比比
皆是,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文
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常在日常生活和行文中被人引用,极大地丰富了汉语。
语言从来是发展的,我们也没必要视网络语言为洪水猛兽,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创新一棍子打死。佛经
翻译词极大地丰富了汉语;刘半农创造出一个“她”字,将对女性的称谓从伊伊侬侬中解放出来;清末民
初大量的翻译词,如“化学”“服务”“组织”“政府”等的进入,都促进了汉语变革。网络语言鲜活、
接地气,其中好些词汇很有创意。“萌”字表达了汉语之前没有的意味,十分生动贴切。用拼音打字“妹
妹”,MM,意外出现一个新词“美眉”,用来指代少女,色彩也不逊色于“豆蒄”。但一些类似于“逗比”
“逼格”等粗鄙语汇,对汉语的破坏却相当严重,我们创新幽默有趣的当代网络语言的时候,不应当忘记
借鉴古汉语中“美的语言”。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美的表达,确实到了一个紧要关口。面临网络上的巨大挑
战,方块字亟待筑起新的长城。雅言当然不是“脑残体”“火星文”,不是“愛祢狠殇”这样的文字组合,
亦不是绕来绕去的甄嬛体。在网络时代守护汉语表达的纯正优雅,对过于随意化的网语胡言予以自我修正,
是每一个在网上码字的中国人的天职。
取材于《守护汉语表达的纯正优雅》(杨克)
材料三
网络用语和外来语的日渐盛行,是近年来汉语界引人注目的两个热点。最近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就因为收录了 200 多个字母词而引起了争论。
应该说,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命力都是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维持并焕发出来的。片面地强调规范化而拒
绝新的要素破土而出,会遏制语言的进步。但是分歧在于,语言文字是否需要监管?采取一种放任自流的
方针,是否就能收优胜劣汰之效?笔者认为,语言文字需要推陈出新,也需要监管,而在当前,语言文字
事实上是缺乏有效监管的。
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要想健康发展,不能寄托于自生自灭的过程,因为它本身并不具备自净化、自调整
和自适应的能力。监管的责任本来是明确的,应该由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来管。对于网络用语和其他各种
新出现的语言现象应该分三种情况:对于其中合理的成分理应明文颁布以纳入规范,而对于那些具有流行
趋势但不恰当的语言行为,应该明文禁止,第三部分(也许是大部分)则可以暂时不作干预。语言需要强
调规则,但是现有的秩序应该允许冲击。制定规则要持谨慎态度,对于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和词典没有规
定的部分,应该允许试探,但是一旦明确规定了,作为教学、出版物和传媒,就应该严格实行。
沈建华先生在《词典到底是派什么用场的》一文中说得不错:“要相信,语言生活中自有秦琼和尉迟
敬德哼哈二将,不倦地守护着汉字的健康与活力,捍卫着汉语言的核心部分,它的使用规则与秩序体系。”
但是他没有说明,谁是语言文字生活中的秦琼和尉迟敬德?如果不是你,也不是我,把使用汉语的任何人
都排除在外,难道汉语仍然能够健康发展吗?应该说,每一位汉语的使用者都有发言权,特别是那些汉语
的使用和理解水平较高的人们,更有责任像秦琼和尉迟敬德那样站出来把守大门,捍卫汉语的优良传统与
时代活力。
在汉语文的“允许”与“不允许”之间有一条界线,应该通过辩论把这条界线划清楚,而不是通过我
指责你“违反了《语言文字法》”,你指责我“思想僵化”“逻辑混乱”就能够解决问题的。在不同观点
的辩论中寻求真理,这才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如果大家都置身事外,只怕终有一天,“神马”和“杯
具”都会被收入词典,那时候汉语文的处境就十分凄凉了。
取材于《谁来守护汉语文》(浦家齐)
4.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中文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中不可或缺的语言工具,但是我们的表达却越来越趋向去文字化。
B.语音输入法的出现让“所说即所见”,这导致原有的遣词造句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为记忆。
C.有 40%到 70%的中国年轻人承认经常书写错误,很难写一封正式书信,唐诗宋词却早已忘在脑后。
D.汉语是中华文明积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文运用能力有可能会决定中华文化是否传承。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网络语言,没有必要视为洪水猛兽,把生动的语言文字创新一棍子打死。
B.有相当一部分网络语言鲜活,接地气,有很多词汇很有创意,十分生动贴切。
C.在创新幽默风趣的当代网络语言的时候,没有必要借鉴古汉语中“美的语言”。
D.语言文字需要监管,对于那些具有流行趋势但不恰当的语言,就应该明文禁止。
6.结合文章的观点,下列网络语言不需要...被严格监管的一项是
A.美眉 B.逗比、逼格 C.神马 D.杯具
4. A 5.C 6. A
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 2021 年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自古以来,北斗如天河中的一座灯塔,指引着人类前行的方向。如今,
北斗系统闪耀浩瀚星空,织就天网,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我们形成了涵盖上游基础产品、中游终端、下游应用系统和运营服务的北斗完整产业链。国产北斗导
航型芯片模块累计销量已突破 8000 万片,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已占据国内 30%和 90%的市场份额,并输
出到 100 余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北斗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农林渔业、水文监测、气
象预报、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等领域,融入国家核心基础设施,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彰显“中国智慧”。
北斗交通应用。600 余万辆营运车辆安装北斗,建成全球最大的营运车辆动态监管系统,让交通监管部
门有迹可循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危险驾驶、疲劳驾驶。据统计,有了北斗之后,道路运输重大事故率和人
员伤亡率均下降近 50%。同时,国内有 3 万辆邮政和快递车辆,36 个城市的约 8 万辆公交车、3200 余座内
河导航设施、2900 余座海上导航设施已应用北斗系统。
北斗渔业应用。7 万余艘渔船和执法船安装北斗终端,北斗成为“海上保护神”,渔民说:“一拜妈祖,
二拜北斗”。定位与短报文通信功能发挥突出作用,累计救助 1 万余人。
四点五万台北斗减灾终端得以推广,建成部、省、市(县)3 级平台,实现 6 级业务应用,受灾地区利
用北斗短报文功能,及时上报灾害位置、突发灾害信息及灾区救助信息等。各级民政部门通过北斗终端进
行救灾物资的查询管理和监控,大幅提升全国救灾物资管理与调运水平。未来,北斗系统将持续融合物联
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更多的应用形式将被创造,深刻影响我们的生产与生活。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19)显示,中国企业的卫星导航定位产品已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实现销售,其中北斗已先后落地应用“一带一路”沿线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已经与东
南亚、南亚、中亚、东盟、阿盟、非洲等国家和组织建立了北斗相关合作机制,举办北斗亚太行、北斗东
盟行、中阿北斗合作论坛等系列活动,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建设北斗系统海外中心,推动北斗在亚
太地区和“一带一路”地区的落地应用。同时,为了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
果,我国还向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成员国捐赠了北斗系统有关设备,用以监测和评估相应地区北斗等全球卫
星导航系统的性能,共同推动兼容卫星导航终端设备应用服务亚太地区。以上这些合作,都为在“一带一
路”国家和地区推广应用北斗创造了机会。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多边合作机制框架下,我国与“一带一
路”国家和地区将共同努力,推动北斗系统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业总产值九年间增长了七倍多,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
B.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产值己达到较高水平,表明其当前颇具实力。
C.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业总产值增速 2010-2015 年波动较大。
D.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增速放缓,说明经济社会总体走势下滑。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形成了北斗完整产业链,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已经无需进口。
B. 北斗系统己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融合,创造了更多新型应用形式。
C. 北斗系统已在全球 100 多个国家实现销售,并共享北斗系统建设发展成果。
D. 加强技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是北斗系统在海外落地应用的首要途径。
6. 根据上述材料,不属于北斗卫星系统研制使用意义的一项是
A. 广泛应用,形成产业链,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 为陆上、海上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C. 减少自然灾害发生,提升国家救灾物资管理与调运水平。
D. 助推我国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
【答案】4. D 5. D 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