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广东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含答案

ID:679126

大小:273.5 KB

页数:29页

时间:2021-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专题 广东省深圳市 2021 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 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乡 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 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 因此,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应将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创新宣传引导和示范引导机制,引导多 元资金和人才进入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品牌, 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动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它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 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 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增强乡民对 自然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 快增值;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 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 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尊重乡村秩序,结合乡村优秀的 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 治理体系。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 自治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 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 需求,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为此,需要把各项资金切实用在 乡民最渴望、最需要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上;发展乡村教育,兴盛乡村文化,改变乡村 学校的式微状态,发挥文化的引领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乡民,让乡民用科学思维来观 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站在乡民立场上,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 明乡风,引导乡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向上向善、重义守信。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材料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 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 的美丽乡村。 通州区仇庄村从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 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这一变化,始于“以文化人”。曾经的仇庄有“三多”:矛盾多, 吵架多,上访多。如今的仇庄早已变了模样,最直观的就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柏油马路宽 敞笔直,高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地。村民三 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在仇庄,每年腊月二十是“老 人节”,这天,全村人都要为 60 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祝福。不仅如此,每逢七一、国庆、重 阳等重要节日,村里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现场为村民讲述仇庄故事,每年开展活动 20 余 次,村民参与达 5800 余人次。村里还成立了以“村贤”为主要力量的村民宣讲团,定期在孝 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此外,村里还创建了“家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传统文 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畅谈家庭之道、幸 福之道,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 提升了大家的文化水平。 与仇庄村相距 70 公里的密云区西邵渠村,同样是一浪祥和景象。村民文化活动室里, 太阳透过落地窗晒得满屋热气,几位身穿大红色棉袄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临近元旦佳节, 他们正在为演出做准备。”西邵渠,我爱你,我爱你这绿水青山……”,用高粱秆制成的荆 笛乐声悠扬,几位村民激情满怀地唱起村歌《我爱我的西邵渠》。这首歌正是大伙儿你一 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来的。自从村里建了这处文化中心,每天最热闹的就是这 儿,扭秧歌、唱大戏、练模特步、学广场舞,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 了。村里还不定期邀请老师过来指导,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每天都有文化活 动,这日子可有盼头了。”76 岁的老人戴德瑞说。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赵青山告诉记者,村 子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村北原来有一处废弃坑塘,占地两千余平方米,如今改造一新, 添了绿树红花和亭台楼阁,成了村民遛弯儿的好去处。 像仇庄村和西邵渠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人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正在逐步 成为现实。 (摘编自王可心《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助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村 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B.将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就 能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 C.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 特质,并进行文化创意升级。 D.西邵渠村村民在文化活动室彩排节目,农闲时节不愿离开,这表明该村村委正视乡民的 文化需求,并得到大家支持。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体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是论述文,首先提出总观点,然后从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指向。 B.材料二是新闻,点面结合,反映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信心。 C.材料一具体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意在増强人们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使命感。 D.材料二引用歌词和老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染力。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五里界街推行“村民议事日”制度,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交给了村民。 B.十八洞村改善村居环境,打造特色山寨,村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远近游客。 C.红寺堡区为乡村学校招聘一批高水平教师,让村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D.明月村大力发展晚红血橙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村民收入的增长。 4.乡村文化振兴所造就的美丽乡村,美在何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 分)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6 分) 1.B 2.C 3.D 4.参考答案:①美在村庄环境改善。②美在村民关系和谐。③美在村民文化生活丰富。 ④美在乡村敬老孝道等德治文化建设(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参考答案:①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仇庄村注意改善乡村环境,街头巷尾干净 整洁,绿植遍地。②弘扬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仇庄村成立了以“村贤”为主的村民宣讲团, 发挥乡贤文化优势。③推进乡村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仇庄村聘请传统文化专家,通过网 络平台,提升乡民的文化水平。(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广东省广州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 ~5 题。 材料一: 炎帝出现在世间的时候,大地上的人类已经生育繁多、自然界出产的食物不够吃了, 仁爱的炎帝才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力来换取生活的资料。炎帝又叫太阳发出 足够的光和热来,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便不愁衣食,大家感念他的功德,便尊称他 做“神农”。炎帝不但是农业之神,他同时又是医药之神。一种传说是他亲自去尝味了各 种各样的药草,为了尝药,曾在一天当中中过七十次毒。更有的民间传说说,神农尝百草, 最后,尝到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肠子断烂,为民众牺牲了生命。 (摘编自袁珂《中国神话传说》) 材料二: 近日,我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以身试药提炼青蒿素的经历, 与“神农尝百草”的远古神话不谋而合。为此,本报特别约请神话学专家田兆元教授解读 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问:如何看待中国的神话源头与“中国梦”的关系? 答:神话是一种人文理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梦是古老的中国文化理想精神的 延续,也是中国神话文化现代性传承发展的体现。 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中国神话中的五帝神话,是崇尚道德精神的。如黄帝与蚩尤大战的神话,叙述了 蚩尤侵犯诸侯,暴虐天下,而黄帝则相反,是“修德振兵”,为了社会秩序的建立,带领 大家击溃了蚩尤暴乱。今天我们强调以德治国,就是这种精神的继承。古代神话同样是崇 尚法治的。如禹的父亲鲧治水不力,就被舜依法处置了。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是人类与 自然和谐,各民族交流和谐,获得安全的生存空间的伟大故事。这种伟大的精神与我们今 天高铁建设,克服空间障碍,追求世界和谐的奋斗精神是一致的。 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首先,中国神话依然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每到清明,我们祭祀黄帝 炎帝,体现出对于祖先神灵道德精神的归依。其次,中华民族勤勉地建设美好世界,大禹 治水精神、精卫填海精神,都是当代中国人奋斗崛起的精神榜样。最后,追求科学的精神, 如嫘祖发明纺织,黄帝发明车辆,这些神话的创造精神,也激励着当代中国人的科学创造 精神,屠呦呦亲自服用青蒿素,是一次神农尝百草精神的践行。古老的神话与当代诺贝尔 奖获得者之间是高度的精神一致。神话的精神不是低端的,而是崇高的,神农尝百草是一 种牺牲和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当代生活和工作都需要继承的精神。 (摘编自施晨露《从屠呦呦“尝百草”看中国神话与“中国梦” 》) 材料三: 在全球化无远弗届的当下,中国作家的神话改写,乃至中国文学对本民族神话的汲取 与发扬如何做得更好更到位,实在是一个需认真对待的问题。众所周知,希腊神话对西方 文学产生过极为深远的影响,自文艺复兴开始,莎士比亚、雪莱等都曾以此为素材展开创 作,“潘多拉的盒子”和“特洛伊木马”,更成为彼人的日常用语。但基于社会历史与文 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神话终究具有不同的特质,落实到文学创作,以下的区别更值得重 视。 譬如,西方神话中众神大抵不以道德的化身出现,相反都有凡人的欲望与情感——宙 斯的风流,赫拉的嫉妒,神具有很强的世俗性,这使得那里的神话从某种意义上更像“人 话”。但中国古代神话中诸神具有与生俱来的恒定神性,是人所敬畏的初祖,盘古开天辟 地,死后眼睛变为日月,血液变成江河,头发变成星辰等,所带出的浓厚的神秘色彩,使 其显得更像“神话”。 西方神话通常崇力,赞美“力拔山兮”的力者,他们血统高贵,通过力战取得王位。 中国神话不同,神大多没有高贵的血统,也不太在乎出身,《山海经》载“后土生信,信生 夸父”,身世可谓显赫,但神话对此不多夸饰,神话专注于神的严以律己,有坚忍不拔的 毅力、救世拯民的情怀和克己奉公的自我牺牲精神。他们通常不以征服者的面貌出现,而 多是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受地域特质与海洋文明的影响,古希腊神话多写自然对人的惩罚和人对神的抗争,神 三番五次想毁掉人类,而人偏能为大自然的伟力反激出不屈的斗志,在此过程中,一种“人 神对立”的观念得以逐渐形成。相比之下,封闭的生存环境与农耕文明使得顺天而行,和 谐有序成为华夏初民的思想主宰。大自然幻化的诸神在其眼里,首先不体现为不以人意志 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更多成为可以给人带来福祉并能促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道德力量。 因此,在这里人神并非截然对立。 凡此中西对比之于今人汲取神话资源创生重构无疑深具意义。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 话所昭示的精神既是它创作的起点,某种意义上又是它的终点。这或许正是传统种话之于 今天文学创作的魅力之所在。 (摘编自汪涌豪《对今天的文学而言,神话所昭示的精神是起点也是终点》) l.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神农尝百草的神话传说在民间有不同版本,但都解释了炎帝被称为“神农”的原因。 B.清明时对黄帝和炎帝的祭祀,体现了祖先神灵道德精神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 C.全球化的当下,与中国传统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对本民族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D.东西方不同的“人神”观念使其神话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催生出迥然不同的文明。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代高铁建设和大禹治水神话,两者体现的精神具有一致性,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努力追求。 B.诸神的恒定神性和浓厚的神秘色彩,是中国神话的重要特征,而西方的神话则一般 不具备这些特点。 C.《山海经》中关于夸父的记载,说明中国的神也会有高贵的血统,只是中国的神话 不以此为关注点。 D.如果想让当代中国文学更好地发掘本民族神话的元素,就必须清楚区别中国和西方 神话的不同特质。 3.根据材料,下列最不能体现中西方神话区别的一组是(3 分) A.女娲造人炼石补天成为创世神——宙斯力战推翻父亲统治成为众神之主 B.为击溃蚩尤而进行的涿鹿之战——为争夺美人海伦而引发的特洛伊之战 C.嫦娥吃下后羿的神药飞上月宫——纳西索斯爱上自己的影子变成水仙花 D.燧人氏受神启发学会钻木取火——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受到天神惩罚 4.请根据材料二中受访者的回答,在横线处分别填上采访者提出的一个问题。(4 分) 5.在当下,怎样对炎帝神话进行创生重构,才能更有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1.(3 分)B 2.(3 分)A 3.(3 分)C 4.(4 分) ①中国神话哪些精神与“中国梦相通? ②中国神话对当代文化有哪些影响? 5.(6 分) ①要突出炎帝神话中与“中国梦”相通的内容,如勇尝百草与“中国梦”中救世拯民的 情怀和自我牺牲精神;②要突出炎帝神话与西方神话的不同之处,如教种五谷体现农耕文 明 顺天而行、和谐有序的思想。 广东省佛山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 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从单纯的文学文本到广泛的社会文本,从审美性、文学性到政治性、 文化性,“文学性的扩张”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它和当代媒体文化、视觉文化的发达不无关 系,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 90 年代以来社会结构同时也是社会话语系统的转型。这就要求 我们突破过去文学观念的种种局限。 局限之一是精英文学观。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反思。实际上, 所谓“精英文学观”,并不是认为精英文学/大众文学有绝对的分野——在延安时代的赵树 理文学也是一种精英文学——而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 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 成为正统主流的姿态。这种“扶正”会扼杀多样性,因为它会使文学陷入一种单一标准统 摄的、忽视个体独特性的模式中。 局限之二是文学文本化。传统的文学研究要么把“文学”理解为“思想”,要么理解为 “语言”,要么是合二为一,但都是悬空建立在文本基础_上。 这种虚化的文本,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来不关注文学的 物质载体,比如说书籍报刊,比如说图书的装帧、印刷、出版、发行等等。以鲁迅的小说 为例,小说集《呐喊》中多篇作品是先刊印在《新青年》杂志上的,那么从杂志刊行到最后 辑成单本出版其间是否有变化?《呐喊》 的装帧设计、装订形式、书籍用纸等又是如何?现 代文学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问题是“小道”,往往不予关注,但事实上,洋装本还是线装本, 往往暗藏着思想文化的交锋。 另一方面忽视了文学的“活动性”。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 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换句话说,在文 学创作中,报章等大众传媒不仅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写作者的思维与表达。所谓思 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等,显然是就文本而言的,但这个文本不是凭空产生的,作 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程。 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这些是最被忽略的。相反在新文化史中,阅读史、图书史是相 当重要的一个门类。美国著名新文化史学者罗伯特·达恩顿就以研究阅读史而闻名,他曾经 谈到自己的研究主要是“我感兴趣的是从更加广阔的视野来考察书籍的历史,讨论印刷品 是如何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的这一核心问题”。显然,在文学作品如何被阅读、如何进入 普通读者生活这方面,文学研究做得还远远不够。 对活动的关注,也就是对“过程”的关注。学者周武就认为,以往的文化史基本上是 结果(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新文化史更专注于过程的研究。所谓结果的研究,指的是对最 终事实的研究,即对已成为事实的唯一可能性的研究,对思想家或学人而言,这个最终事 实就是思考的文本化成果。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 我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到文本本身,因此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就成了以往 文化史研究的中心环节。这种状况现在正在发生变化,开始慢慢走出单纯的文本研究的方 式,开始关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 又是怎么变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 或者反对?简单来说,这一类型的文学研究关注的是一种充满了细节的过程。 显然,如果“文学”不作为这样一种文化活动的过程来理解,它始终是无法获得-种超 越纸面的立体感的。 (摘编自邓金明《“新文化史”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材料二: 其实,作品写成以后,文学并没有完成,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阐释才完成了文学的使 命。真正的文学史不仅应该包括作家和作品,而且应该包括作品和作家不断被阐释的历史。 没有作品被阐释的曲折历程,很难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史。这一点长期被忽略,真有点 令人奇怪。现象学的文论早已把读者放在中心,但是,我们至今还没有一部把读者放在一定 地位上(就更不要说中心地位了)的文学史。试想,如果现代文学史,能够把对于《阿 Q 正传》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多元阐释考虑进去,将给文学史增添多少深邃的内涵。作家加作品的文 学史模式一统天下的现状,使我们的文学史常常缺乏历史感。 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 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已经成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一种流行病。文学评论,代 表作者当前的观念,是一种静态的评价;而文学史的分析则是一种动态的历史的评价,它 不但要表述作者本人评价,而且还要概括出作品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评价,有了历史的过 程,才能达到历史的高度。文学史的评价,不能离开评价的历史。 (摘编自孙绍振《文学史的写法和文学批评的写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何为“文学性”的理解是构筑文学理论的核心,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我们并没 有 形成对“文学性”这一概念的清哳界定。 B.“精英文学观”的泛滥,容易使文学创作处于一种单一标准的模仿与反复,不符合社 会 的主流价值,不利于文学多样性的发展。 C.传统的文学研究只关注文学作品的文本本身,或由文本深究作品承载的意义,或分析 文 本的语言构成,这都是把文本虚化的表现。 D.对于何为“文学史”,并没有形成清晰而准确的认识,这影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研究 与分析,导致文学史编写工作难以开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社会话语体系也由单一而至多元,因此 我们的文学观念也应有所更新变化。 B.同一篇文学作品,当其发表的刊物不同,或者其装帧设计、装订形式等发生变化时, 作 品的立场与意义也有可能随之变化。 C.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这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传统的文学 研 究中,很多学者往往忽略这个区别。 D.鲁迅的不少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着多元的诠释,这些多元诠释反过来又丰富 了 作品的内涵,提升了作品的价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论据不符合“所谓过程的研究”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明清时期,《西游记》 的传播方式主要以书籍文本为主,而到了现当代,戏曲、电视 等 艺术形式以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传播演绎《西游记》。 B.《红楼梦》以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 绘 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 C.由曹禺先生创作的戏剧《雷雨》直到今天依然常演不衰,在不同的时期,观众总能从 这部作品里感受到人性的力量,并找到与戏剧美的共鸣。 D.对于《儒林外史》的态度,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文人往往对《儒林外史》给予很高 的评价,而一般的大众读者却对《儒林外史》反应平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 分) 5.对于文学史研究,请依据文本谈谈邓金明与孙绍振观点的异同(6 分) 1、C [解析] A 项依据材料一内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国内社会和文化社会的变化,构筑文 学理论的核心‘文学性’概念已悄然发生变化”,可推知,在 20 世纪 90 年代前,实际上已 形成对“文学性”概念的相关认识与界定,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化,进入 90 年 后,“文学性”的概念理解发生了变化。故 A 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B 项依据材料一内容“更多是一种要扶持某种文学类型、文学势力以及文学创作成为正 统主流的姿态”,“精英文学观”并非是不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因为“扶持”的目的是使 之成为“正统主流”,“精英文学观”是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的。故 B 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 D 项依据材料二内容“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并没有认真研究过文学史 与文学评论之间的巨大差异,把文学史与文学评论混同”,对于何为“文学史”,学界确实 没形成清晰准确的认识,但由此得出“文学史编写工作难以开展”的判断则不符合实际, 前后并非因果关系,因为材料二提到“许多匆匆忙忙投入文学史编写的人士”,可知,文学 史的编写工作是有开展的,而不是“难开展”,只是因为认识不准确,文学史编写工作的方 向存在问题。故 D 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2、C [解析] 文中材料一确实提到“现代文学之不同于古典文学,除了众所周知的思想意识、审美 趣味、语言工具等,还与其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密切相关”,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不同 之处有思想意识、审美趣味、语言工具,除此之外,还有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根据文 意,“生产过程以及发表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生产、消费、传播过程”,但“生 产、消费、传播过程的不同”是否就是,“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最大的区别”,于文无据。 同时,材料二(一)还提到“作为文化产品它是有生产过程的,不仅有生产,同时还有消费 过程,以及这之间的传播过程。但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文学的阅读研究是最被忽略的”, 依据文意,“文学阅读的研究”具体所指应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消费以及传播过程,而这些 过程的研究是在传统的文学研究中最被学者忽略的,并非指忽略生产、消费、传播过程的 不同。 3、B [解析] “所谓过程的研究”,见材料一,即“所谓过程的研究,则是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 考过程的研究”,文中对于“对文本化成果的探索与思考过程的研究”的阐释,即“开始关 注这些观念、态度、学术、思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出现的?在特定的语境里面又是怎么变 化的?它的传播渠道是什么?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 A 项体现的是“传播渠道的研究”,符合。 C 项体现的是“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的研究,符合。 D 项体现的是“它的读者又是哪些人?哪些人出于怎样的理由接受或者反对?”的研究, 符合。 B 项体现的对是“结果的研究”,是“对文本的处理,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说”,不符合。 4、 ①首先基于“文学性”概念的变化和“文学性的扩张”的事实,进而提出要突破过去文学 观 念种种局限的观点。(1 分) ②接着剖析过去的文学观念中的两大局限-精英文学观和文学文本化,重点批驳了文学文本 化的两个表现:忽视了文学的“物质性"与“活动性”。(2 分) ③最后针对忽视文学的“活动性”问题,强调要关注“过程”研究。(1 分) 5、 同:两者均认为文学史研究除了文本研究之外,还应重视阅读过程的研究。(2 分) 异:①邓金明认为文学史研究不能忽视文学的物质载体,并应转向更为细致的文化活动的过 程研究。(2 分) ②孙绍振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强调读者的阅读和阐释,要注意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的区别。(2 分) 广东省茂名市 2021 届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但在“晒文化”的流行之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内容造假、信息安全、上瘾沉迷等新 问题。比如最近引发热议的“拼单” 晒图群,则呈现出“晒文化”的另一个侧面。三十几 个人“拼单”轮流在豪华酒店里拍照等。这种虚假的做法一旦形成风气,可能在网络世界 形成负面的价值引导,影响青年一代的三观和认知。 实际上,所有的网红现象都是社交功能的一种拓展,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了社交功能。“秋天 的第一杯奶茶”正是这个时代无比活跃的互联网经济的真实写照。 (节选自《苏州日报:读懂“晒文化”背后的情感需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现在是网络时代,晒工资,晒花销等“晒文化”现象深人人心。从自己小家的装修情 况,到政府大楼的豪华装修,什么都必须晒。 B.“晒苦”行为已成广大网民解压方式之一,因而网友发帖“房奴”“甲流”“蜗居”等 敏感词汇和楼主的经历,能引起网友同情和共鸣。 C.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祝贺教师节的方式也正在悄悄发生变化,网友通过晒老师,回 忆那些令人怀念的点滴往事。 D.“晒”正形成一种个人联合个人以对抗强大现实的方式,它不仅仅是一种流行,还将 更长久地存在下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盛行,看客通过看帖,丰富了信息面,也放飞了自我。 B.晒客的分享使知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看客通过学习而掌握知识,二者都有进步。 C.“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流行,表面是年轻人“晒文化”,背后蕴含的是情感需求。 D.“晒文化”附有丰富的社交展性,因而晒客在晒时要特别注意网络世界的价值引导。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晒文化”的一项是(3 分) A.大学生小美在朋友圈转发班级联谊活动的美篇。 B.博主“天天美食”在在网络平台发布美食做法的视频。 C.人大代表朱先勇在自媒体展示自己带领农民种植的土豆。 D.幼儿园李老师在学校宣传栏展示小朋友们的活动照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结构层次。(4 分) 5.请结合材料三中的观点,分析下列现象(6 分)。 网络红人李子柒拍摄的美食视频发出后大受欢迎,她后来荣登由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 举办的 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获“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称号。 近日,某外国博主抄袭国内知名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在外网获得百万播放 量,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能力。A 项范围扩大且绝对,原 文是“什么都讲一个晒字”。B 项因果不当,D 项绝对,原文是“很难估量它仅仅是一种 流行,还是将更长久地存在下来。” 2. [答案] A [解析] A 项偷换主语。原文是“群众开始成为信息发布者,不仅丰富了信息 面,也达到了放飞自我的目的。”指的是晒客。 3. [答案] D2 解析:注意文中“晒文化”的定义。 同[答案]③材料二总体结构是递进式,局部是正反对照式。②第 1 段由“晒文化”的定 义提出“晒文化”有利有弊的观点。③第 2、3 段用正反对照来谈“晒文化”对个人的影 响。④第 4 段进一步谈 “晒文化”对社会的影响。(每一点 1 分) 5.答案示例:①这个现象体现了晒文化中的让人获得精神享受,得到情感上的需求,体现 了社交功能。②晒文化时,人们会在“晒”中不断关注他人反应,期望达到更多的社会 认可。李子柒得到那么多人关注,而且获“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称号说明大家非常认可。 ③在“晒文化”行为模式中,很容易出现社交“爆款”和跟风现象,某外国博主抄袭李 子柒的美食视频就是跟风而引起关注。(观点加分析, 每点 2 分;答到其它观点,如造 假,也可给分。) 广东省肇庆市 2021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 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 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 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帛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 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 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 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 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 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 治者的鼓励。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 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日官刻本, 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 共同参与,刻书地城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 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 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 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 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 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超然客整理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 持续改变。曾让杜甫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 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宋 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寬,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 体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 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 潜移默化,于此时收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 的共同追求。 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 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 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 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已之见,但 也反映了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 的,是理性的判断和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 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 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 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 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 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 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体为文”的重要观念。 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 以赋为超然客整理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 发掘各文体的表现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 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 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 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 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 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 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 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 后《诗经)得以完整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 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 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 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 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书破万卷”的乐趣。 C.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 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 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 黄杨木等,并需把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 售日历、佛经、字书、诗文、占卜等书。 C.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 有游记、科学说明文、笔记体小说等。 D.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 认为诗歌“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材料- .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4 分) 5.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 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 分) 1.(3 分)B [解析]“完全依靠"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说法过于绝对。 2.(3 分)B[解析]选项中“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的假设是建立在“李 白在学识上不如苏轼"的基础之上的,而原文“论诗歌的天才,李白、苏轼或可比肩; 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是宋神宗的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推断是不 合理的。 3.(3 分)D[解析]A 项只是在说雕版印刷版料的选择,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无 关。B 项内容是关于唐朝的,不是宋朝的。C 项只是在说宋朝文学体裁多样,与印刷 术和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都无关。只有 D 项合乎材料二中宋人重视学识的内容。 4.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 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 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韩愈情况的论述。(每点 2 分,共 4 分。 意思对即可) 5.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 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每 点 2 分,共 6 分。答出其中三点且意思对即可。) 广东 2021 届高三新高考 4 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不期而遇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人类的又一次破坏性试验,更是一场我们无法逃避并 且必须考好的大考。这样的大疫造成了一种独特的非常态,它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 等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题材,是 2020 年报告文学写作的一大热点, 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写作者,以各自的取景和笔墨,叙写具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其 中有疫情暴发之初病毒的肆虐和生命的赢弱,也有由生活的流速突然降减应急而形成的艰 难与焦虑,更多的则是对生命第一、人民至上,举国奋力驰援湖北、保卫武汉等真切场景、 感人故事的摄取和报告。大疫终将过去,而这些存录了抗疫现场的报告文学,也会因为它 存活了一段艰难而温馨的历史而具有珍贵的价值。 闻令而动,驰援湖北武汉,是抗疫报告文学作品的主题句。张培忠和许锋的《千里驰 援》、李琭璐的《我来自北京》等作品分别记叙了广东、北京等地第一时间派出援鄂医疗队, 紧急赶赴抗疫前线参与救治的事迹,体现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千 里驰援》是这类作品中较早推出的一部,它以钟南山在武汉封城前数天的行程和活动、“团 圆夜亦是出征时”、春节正是医疗队“战时”等的散点速写和病区改造、危重病患抢救等镜 头的特写,写实了广东“逆行者”的效率和仁爱。《我来自北京》中的“我”其实是一个复 数“我们”,“我们”中的刘颖、金建敏、王洁等北京医生、护士,以各自都有的“奋不顾 身的理由”,选择人生的“最美逆行”。当病人由医生衣服上的名字,查到“医生来自北京” 时,“眼睛就突然亮了”,这些具体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跃然纸上。 还有一种写作或许更具特质,那就是援鄂医生的亲历写作。《查医生援鄂日记》是其中 的代表作。作者是上海仁济医院呼吸科查琼芳医生,她将自己特殊的经历以日记的方式记 录下来。作品没有宏大叙事,有的只是与抗疫一线相关者具体而细微的叙事。“无数人都在 发一份光,然后萤火汇成星河。”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疫迎面,人心可鉴。抗疫战斗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感 奋的闪光人物,在他们自带光源的抗疫故事中流溢出人性美好的粲然。熊育群的《守护苍 生》,主人公是战“疫”中的钟南山。抗击“非典”时 67 岁的他临危受命,新冠肺炎疫情 暴发时已是 84 岁高龄的他再度披挂上阵,“他劝别人不要去武汉,他却去了。明知道老年 人最易感染”。作品通过“天下救人事最大”“仁心乃本心”“敢医敢言是天性”多侧面典型 情节的描写,垒筑起钟南山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老而弥坚的精神丰碑。李春雷的《铁 人张定宇》,深情记写作品主人公大山一样的坚守,钢铁一般的意志。张定宇是武汉金银潭 医院院长,同时又是一名行动受限的渐冻症患者。作品用一系列独具人物个性的语言和细 节,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位“人民英雄”的鲜明形象,唤起读者内心庄严的崇高感。 反映抗疫的作品,题材主要集中在武汉主战场,但各地的写作也有不少值得关注。何 建明的《上海表情》《第一时间》等作品,其价值既在抗疫之中,也在题材之外。作品以一 个作家的观察与体验,叙写面对重大疫情,上海人民抗疫的灵敏度、精准度和从中显示的 人性的温度,同时又是一份真实生动地展示疫情大考中上海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 设成就的现场报告。 (摘编自丁晓原《时代新潮激扬中的多声部交响》) 材料二: 好的抗疫文学作品,模糊了人们的身份界限、空间界限,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 处境的深邃思考,促使读者反思自我的行为与观念。不少抗疫文学作品记述了人间的美好 情感,记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生与死的搏斗。贺拉斯曾说:“无论风暴把我带到什么岸边, 我都将以主人的身份上岸。”这种豪迈气度,作为生命意志的反抗,着实让我们感到目前与 疾病激烈的对峙,维护了生命的价值,是一种清醒的反抗意识。不少文学作品突出以向上 的姿态与疾病搏斗,有激情,有担当,书写着胜利的希望,闪耀着勇敢的光芒。 抗疫文学作品是命运主体书写,也聚焦书写命运群体,更是对社会文化、现实疫情的 体验。因此,抗疫文学不仅是对真实疫情的记录与再现,还要将个体命运放置在群体命运 中书写。中国人历来有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民族危急时刻,绝不向命运 低头。抗疫文学通过灾难叙事,激发出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凝聚力,进而深化国家和民族 共同体意识。抗疫文学只有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才 能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对时代做出准确记录,才能摸准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脉搏,才 能提升为一种强劲的精神力量,才 能强化文艺的思想引领功能,才能体现出“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本色担当。 (摘编自李雪《用文学凝聚抗疫精神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是一场对人类的重大考验,抗击疫情为文学烛照社会、透见人性等 提供了一个特殊视窗。 B.抗疫文学中的报告文学在 2020 年表现突出,写作者们以各自的视角和文字,叙写具 有中国特色的抗疫故事。 C.无论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院士,还是普通的医生、护士和患者,都成为抗 疫文学着重表现的对象。 D.2020 年疫情重灾区在武汉,抗疫主战场是武汉,自然,抗疫文学的创作者除了散见 于其他地方外,主要集中于武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体现在一些抗疫文学作品中,它是增强民 族凝聚力的宝贵财富。 B.《我来自北京》侧重于群体刻画,《铁人张定宇》侧重于个体塑造,但在表现抗疫精神 上,却又殊途同归。 C.抗疫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们运用了散点速写、镜头特写、 细节展示等技巧。 D.表现勇敢抗击疫情、书写必胜信念的抗疫文学能够激励中国人民同困难进行斗争,增 强民族的认同感。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抗疫文学的一项是(3 分) A.广州粤剧院演出的以广州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为主角的粤剧小戏《巍巍南山》。 B.《光明日报》发表的刘诗伟、蔡家园创作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歌——武汉抗疫记》。 C.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刘醒龙等 60 余位作家创作的抗疫主题诗文集《战“疫”之歌》。 D.新浪微博联合新浪读书出品的记录普通医生、志愿者等不同角色的《武汉抗疫日记》。 4、从“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角度概括抗疫文学应具备的两个特点。(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1、B【解析】A.偷换概念,“抗击疫情”应为“新冠肺炎疫情”。C.扩大范围,没有“患 者”。D.无中生有,抗疫文学创作者“主要集中于武汉”文中没有根据。 2、C【解析】既以偏概全,又强加因果。并不是所有的震撼人心的抗疫报告文学都运用了 散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抗疫报告文学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一定是因为运用了散 点速写、镜头特写等技巧。 3、A【解析】“粤剧”属于地方剧种,属戏曲文艺,不属于文学。 4、①记录和再现真实的疫情;②将个体、群体命运沉浸在国家命运的激流中去感知和表达。 (每点 2 分) 5、①首先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出表现抗疫题材的文学现象,概括了抗疫文学的形式特点、主 题和社会价值;②然后结合实例论述抗疫文学所表现的主题、援鄂医生亲历写作的情况、 抗疫文学的人物形象;③最后交代武汉之外抗疫题材的情况。(每点 2 分)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稀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用?稀土(Rare Earth)是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共 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而这些稀土提炼之后,可广泛用于芯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 钢铁、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农业等行业。被称为“工业黄金”的稀土,是生 产高科技装备必不可少的稀有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利用稀土生产的新型材 料,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比如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 镁合金、钛合金,稀土同样是电子、激光、核工业、超导等高科技的必需品。 (节选自《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 书)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曾拥有世界上近七成的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资源,但这并没有因此带来 收益,反而几度在稀土出口上吃了大亏。长期以来,中国缺乏保护稀土的意识,资源过度 开发,暴力开采,粗放型加工,大量稀土以“白菜价”贱卖给了美国、日本,加之出口走 私比较严重,导致稀土储量急剧下降,稀土矿告急!反观世界上其他几个稀土大国。他们 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并将本国的稀土资源保护起来。美国封闭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加 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纷纷效仿关闭稀土矿。中国的稀土出口已经占到世界稀土出口量的 90% 还要多,在全球化产业分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有“工业黄金”之称的稀土资源的定 价话语权却不在中国,导致稀土价格长期严重背离价值:一边把自己大量的稀土贱卖出去, 一边花大价钱把国外经过加工的高品质稀土买回来,这就是中国稀土前几年的奇怪现象。 2012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旨在规范我国的稀土资源的 保护、合理开发、转型升级、运用出口等方面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稀土供应之 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以 23%的稀土储量满足了世界 90%几的出口需要,但并没有因此带来收益,这是 典型的价值背离,主要原因是中国在稀土专利中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只占第三 位。 B.资源过度开发,暴力开采,附加值低下,出口管制不严以及“白菜价”贱卖无不说 明我们没有稀土保护意识,这是造成我国稀土储量急剧下降告急的原因。 C.由于认识到了稀土的重要作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一方面关闭自 己国内的稀土矿,一方面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 D.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从此我国的稀土产业才渐渐走上 了规范道路。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稀土(Rare Earth)不是土,是一种金属元素,包含化学周期表中镧系元素和钪、钇 共十七种元素。 B.稀土有“工业黄金”“工业维生素”之称,广泛用于各行各业,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离 了它就寸步难行。 C.中国稀土资源储量由曾经占全球的 70%锐减到近年的 23%,这向国人敲响了保护稀土 的警钟。 D.在全球稀土专利占有比率 56%的重要国家中,发达国家掌握了决定稀土价格的话语权。 6.请结合材料,分点谈谈怎样才能遏止中国稀土的价值背离现象,解决“低价出口”和“高 价进口”的问题。(6 分) 4. A。(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读懂材料,弄清题干, 比对题文;注意考点设置陷阱。例如偷换概念、无中生有、未然已然混淆等。B 项“偷换概 念”:原文:中国“缺乏”保护稀土的意识,并不等于“没有”保护意识。C 项错,犯了两 个错误:①“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提到“日本关闭自己国内的稀土矿”和“加拿大、澳 大利亚等国大量从中国进口稀土”;②以偏概全:美国封闭的是国内“最大”的稀土矿, 而不是所有稀土矿。D 项错,犯了将“未然”说成“已然”的错误。原文:白皮书,旨在规 范我国的稀土资源的保护、开发、运用、出口。故选 A。 5. B。(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 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 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B 项夸大其词。原文:稀 土,是生产高科技装备必不可少的稀有材料,是极其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利用稀土生产 的新型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是高科技的必需品。可见:“衣食 住行”中的基本生活用品用不着稀土。 6.(6 分,每点 1 分,答对四点可以上,可给满分。) 【参考答案】 ① 从国家战略高度,树立保护稀土资源的意识; ②建立健全并切实落实相关法规, 依法合理有序开发,严惩暴力开采; ③加强海关管理,严打稀土走私活动; ④利用综合 国力提升的有利条件,在国际上力争稀土定价的话语权; ⑤制定优惠政策,力促稀土企业 尽快转型升级,提质创优; ⑥限制稀土出口数量,提高中国稀土的出口价格。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 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在筛选的基础 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答题尽可能分条作答,有条不紊。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