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 2020—2021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年级语文质量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
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祝各位考生考试
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
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
题目要求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诗词大会》——一年一度的文人盛会、盛世雅集,再度登上央视荧屏。正如美好的春天一样,
那些我们熟悉的时代,熟悉的老朋友们从不 。李白来了,在“花间一壶酒”中,狂傲地讲述他个人
的志向,那志向中有盛唐气象;王维来了,和他一样,我们并不仅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
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在整个世界都因疫情而隔绝的时候,我们可以跟随节目前往祖国边陲拜访大漠长河,
也可以踏行于春日的郊野 明月清泉;杜甫来了,如果他能够生活在今天,一定不会发出“安得广厦
千万间”的怒号,而是可以尽享“白日放歌须纵酒”的喜悦,因为就在去年,我们已经完成了“大庇天下
寒士俱欢颜”的承诺;还有陶渊明、苏轼、陆游、李清照,他们带着盛唐气象、魏晋风骨、两宋风流穿越
千年,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的现场有着最具中国意象的宏大叙事,我们能从大屏幕中看到《千里江山图》
的磅礴浩渺,《清明上河图》的北宋烟云,能看到曲水流筋、荷塘月色、皓月繁星,风卷梅花凌寒绽放,盏
盏孔明灯温暖夜空,千古诗意如一幅灵动画卷,徐徐展现在观众面前。“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
似”,诗词中的意境借助先进的视觉技术和髙级的审美品味,被展现得 。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爽约 邂逅 淋漓尽致
B. 食言 约会 淋漓尽致
C. 爽约 约会 浓墨重彩
D. 食言 邂逅 浓墨重彩
2.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强盛的国家,和他一样,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所以在整个世界都因疫情
而隔绝的时候,
B. 和他一样,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是生活在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在整个世界都因疫情
而隔绝的时候,
C. 并不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和他一样,而是生活在一个强盛的国家,所以在整个世界都因疫情
而隔绝的时候,
D. 和他一样,我们并不仅是生活在一个强盛的国家,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所以在整个世界都因疫
情而隔绝的时候,
【答案】1. A 2. B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爽约”的意思是没有履行约会,失约;“食言”的意思是违背诺言,失信。依据前文“一年一度”“正
如美好的春天一样”可知,此处表达的不是“诺言”的意思而是“约会”的意思,所以应选用“爽约”。
“约会”的意思是预先约定时间地点会面的活动,即约定会面;“邂逅”的意思是不期而遇。依据前后文
意,此处表达的是“踏行于春日的郊野”见到“明月清泉”,这里并没有“预先约定”的意思,所以应选
用“邂逅”。
“淋漓尽致”的意思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浓墨重彩”的意思是用浓
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依据前文“展现”可知,此处是指诗词中的意境被展现得充分、
透彻或者被展现的非常痛快,所以应选用“淋漓尽致”。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
由前文“王维来了”,下文应紧承来说“和他一样”,这样才有后文的“我们……”,排除 A、C;结合王
维生活的年代,当时发生了“安史之乱”,长安曾被攻占而后收复,所以应先说“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
世界”,后说“生活在一个强盛的国家”,排除 D。
故选 B。
3. 下列和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 青莲居士 诗仙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B. 杜甫 少陵野老 诗圣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C. 陶渊明 五柳先生 山水诗人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D. 李清照 易安居士 婉约派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山水诗人”错误,陶渊明是田园诗人。
故选 C。
4. 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乘: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兵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指的是
中等国家。
B. 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厨师的名。春秋战国,人们称呼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习惯在他名字前
加上表示职业的词。
C. 庠序之教: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到了汉代,最高一级的学校叫“太学”,
后来叫“国子学”或“国子监”。
D. 童子,是指未成年的男子;冠者,是指成年男子,古时候男子在三十岁的时候要行加冠礼,表示其已经
成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古时候男子在三十岁的时候要行加冠礼”理解错误。古时候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要行加冠礼,以
表示成年。
故选 D。
5.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
B. 例如:梁头做成“挑尖梁头”;额紡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
等等……。
C.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
加说明的。
D. 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枪墩)总是逐渐加高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B.句末的省略号以及句号使用错误,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删除“等等”;省略号与句号都属句末点号,
不能同时使用。
故选 B。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
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
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
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条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
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
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
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
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
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
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
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
节选自《说木叶》
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个“躲”字,拟人化地说明“暗示性”与“概念”的关系。
B. 诗歌语言有暗示性,才使语言具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C. 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能认识语言形象中几乎所有潜在的力量。
D. “木”影响着读者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7. 很多古诗词的意象具有暗示性,下列诗文中的“柳”能让人联想到离别的一项是( )
A.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B.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蝶恋花•春景》》)
C.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采薇》)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答案】6. C 7. C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几乎所有潜在的力量”错,原文说的是,“一切潜在的力量”,缩小了范围。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C.“昔我往矣”,译为“当初我出征时”,这正是一个离别的场景,在这个场景里,一方面,“柳”可以
让人联想到谐音字“留”,另一方面,“杨柳依依”又恰用柳枝的温柔表达了征夫与亲人间的依依不舍,
“柳”在本句中具有较强的暗示性。其他三个选项的“柳”都只是单纯的物象。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
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
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
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
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
“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
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成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
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
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
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鸿门宴》
8.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同“纳”,接纳
B. 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C. 臣死且.不避 且:将要
D. 此亡秦之续.耳 续:后继者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樊哙侧其盾以.撞/以.待大王来
B. 因.招樊哙出/因.击沛公于坐
C.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则与.斗卮酒
D. 客何为.者/窃为.大王不取也
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按剑而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项羽的惊恐与戒备,寥寥数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B. “披帷西向立”“瞋目”“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等神态描写,勾勒出樊哙怒目金刚的形象。
C. 虽然樊哙的说辞和刘邦是一样的,但是刘邦是理直气壮地责备项羽,而樊哙侧重为自己辩解。
D. 节选部分写樊哙之“忠”,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做了充分的铺垫。
【答案】8. C 9. B 10. C
【解析】
【分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且:将要”错误,应译为“尚且”,本句的意思是,我死尚且不怕。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两个词不同。
B.两个“因”都是“趁机”的意思,“因招樊哙出”译为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因击沛公于坐”译为趁
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C.第一个“与”是连词,“和”。/第二个“与”是动词,可译为“给”,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
D.前一个“为”是动词,译为“做,干”,句子可译为“客人是干什么的”。/后一个“为”也是动词,
译为“认为”,句子可译为,我私下里认为大王不应该有这种做法,两个“为”用法相同,但词义不同。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是刘邦是理直气壮地责备项羽,而樊哙侧重为自己辩解”错误,选项正好分析反了,刘邦是侧重为
自己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地责备项羽。
故选 C。
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
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
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
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
“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
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
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
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
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
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
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
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
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以上厕
所为由,趁机起身把樊哙叫了出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盛王创业,必有同德之英辅,成垂世久长之计,不如是,不足以为一代宗臣。伊尹、周公之事见于《诗》、
《书》,可考也。汉萧何佐高祖,其始入关,即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以周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
处,民所疾苦。高祖失职为汉王,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
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进韩信为大将,使当.一面,定魏、赵、燕、
齐、高祖得颛心与楚角,无此顾忧;且死,引曹参代己,而画一之法成;约三章以蠲秦暴,拊百姓以申.汉德。
节选自《容斋随笔》
1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户口..多少,强弱处 户口:计算家庭为户,计算人口为口
B. 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 劝:劝说
C. 进韩信为大将,使当.一面 当:担当
D. 拊百姓以申.汉德 申:表明
12.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
B. 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
C. 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
D. 何独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愿王/王汉中收/用巴蜀然后还/定三秦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用其言。此刘氏兴亡至计也。
【答案】11. B 12. A
13. 汉王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是刘氏兴亡的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
【解析】
【分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全国户口的多少,强弱之所在。“户口”,计算家庭为户,计算人口为口。解释正确。
B.句意:大将周勃、灌婴、樊会都支持他的想法。“劝”,勉励,支持。解释错误。
C.句意:推荐出身卒伍的韩信为大将,让他独当一面。“当”,担当。解释正确。
D.句意:以此收抚百姓之心,申明汉朝之德。“申”,表明,申明。解释正确。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今众弗如……”为“曰”的内容,属于直接引语,所以应在“曰”后断句,排除 B、D;“弗如”的宾语
为省略的“项羽的军队”,句意完整,故应在“弗如”后断句,排除 C。另外,“愿王王汉中”中,第一
个“王”为名词,第二个“王”为动词,作第一个“王”的谓语,所以“王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C、
D。
本句的意思是:而萧何独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现在我们军队不如项羽,已是百战百败了,我希望大王
您先称王汉中,夺取巴蜀之地作为后方,然后收复关中。”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用”,采纳;“至”,重要的;“计”,计谋、谋略。
参考译文:
帝王创业之时,必须有同心同德的杰出的辅佐之臣,能使一代王朝垂世长久,否则,就不足称为一代
杰出的大臣。伊尹、周公就是这样两个人物,他们的事迹可以从《诗经》、《 尚书》考知。汉时,萧何辅佐
汉高祖,他们才进入关中,萧何就把秦朝宰相府、御史大夫府中的律令图册收集起来,认真研究,以便详
细了解当时天下的要塞,全国户口的多少,强弱之所在,百胜疾苦。汉高祖最初被项羽分为汉王后,想攻
项羽,大将周勃、灌婴、樊会都支持他的想法,而萧何独有自己的见解,他说:“现在我们军队不如项羽,
已是百战百败了,我希望大王您先称王汉中,夺取巴蜀之地作为后方,然后收复关中。”汉王采纳了他的
建议。这是刘氏兴亡的最为重要的一个谋略,萧何又推荐出身卒伍的韩信为大将,让他独当一面,平定了
魏、赵、燕,齐等国故地,使汉高祖刘邦无后顾之忧,得以专心与楚项羽决战;萧何死时,引荐曹参代替
自己为宰相,使汉初政策较为稳定地执行下去;萧何还在入关中后与百姓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许多暴政,
以此收抚百姓之心,申明汉朝之德。
第Ⅱ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晩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①,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
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王安石在金陵的登高怀古之作。故国,指的就是金陵,即现在的南京。
B. 上片写登临季节,所见优美景色:澄江似练,夕阳翠峰,酒旗招展,白鹭翔舞。
C. 下片感叹六朝竞逐奢靡、相继灭亡,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
D. “后庭遗曲”化用的是唐朝杜牧的《泊秦淮》,杜牧之后就认为其是亡国之音。
15. 鉴赏这首词上片“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答案】14. C 15. ①“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
峰簇拥着堆聚有致。②“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③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动地体现
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④“澄江似练”化用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构图
上以曲线绵延与散点铺展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并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然后陈说空谈兴亡荣辱是有所作为的表现”错。“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意为自古多少人在此处
登高怀古,无不对历代荣辱喟叹感伤。抒发了词人对前代吊古、怀古的不满之情。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炼句时,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技巧以及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
从诗歌内容上来看,这两句意为流千里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群峰簇拥着堆聚有致。从结构
上来看,“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
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从艺术技巧上来看,句中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长江比作“白练”,生
动地体现出长江蜿蜒澄澈的特点;同时,根据注释内容“谢眺诗句有‘澄江静如练’的诗句”可知,“澄
江似练”脱化于谢眺诗句“澄江静如练”,化用后,在诗中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对仗工整,在构图
上也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
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_____________,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子
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侍坐》篇中,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1). 暮春者 (2). 浴乎沂 (3). 风乎舞雩 (4). 为国以礼 (5). 其言不让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沂、雩。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
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
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刽子云)你有甚
么话说?(正旦唱)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刽子云)你如今到法场上面,有甚么亲眷要见的,可教他过来,见你一面也好。(正旦唱)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刽子云)难道你爷娘家也没的?(正旦
云)止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至今杳无音信。(唱)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刽子云)你
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
怕他见怎的?(正旦云)伽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
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刽子云)婆子靠后。(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
他来,待我嘱付他几句话咱。(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付你话哩。(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
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
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
上。
选自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
17. 下列对选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段曲词运用大量修辞委婉曲折地表达了窦娥对不公社会的满腔怨愤,体现了曲词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的
特征。
B. 在【端正好】中,窦娥唱的“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揭露了元代严密的法网和封建吏治的黑暗
残酷。
C. 剧中交代窦娥还有个爹爹,十三年前上朝取应去了,既写了窦娥不幸身世,也为后文窦天章为窦娥平寃
埋下伏笔。
D. “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在结构上具有引出下文的作用,这句唱词也反映了窦娥身上具备的抗争精神。
18. 从选段来看,窦娥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说明。
19. 【滚绣球】中的两句唱词,有两个不同版本的文字表述,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版本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版本二:“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
【答案】17. A 18. 选段表现出窦娥性格的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一是具有善良贤孝的美
好品质。
19. 《古》本第一句唱词用的是陈述语气,远不如《元》本用“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古》本第
二句是对天的哀告祈求,而《元》本第二句则是对天的面对面地指责和否定。总之,相比而言,《元》本突
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的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这
些正是《古》本的不足之处。
【解析】
【分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委婉曲折”分析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而非“委婉曲折”。选段使用了呼告、对偶、反问、反复
等修辞方法,使语言平实、形象、又符合窦娥的反抗个性,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了窦娥对于不公社
会的满腔怨愤。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刑场上,窦娥愤怒地控诉,“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
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地的质问展现出窦娥的反抗精神;窦娥请求刽子手走后街,因为“怕则怕
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去呵,(唱)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
哥”,这展现出人物善良贤孝的特点;从窦娥最后对婆婆所说“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
法场典刑”也可以看出人物的善良孝顺。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是比较题,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辨析判断的能力,本题的比较点是“语言”。先看《元曲选》中的句
子,“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两句带有强烈的呼告语气,窦娥呼天抢地、
指天骂地,既是对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的世道的愤怒控诉,也充分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再看《古名家
杂剧》,“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前一句是陈述句,与《元曲选》中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相比,没有“何为地”这种质问的语气强烈,后一句“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
天”中的“哀告”是对天的祈求,而《元曲选》中“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中“枉做天”则是对天的否定和
指责。故《元曲选》中的句子更等凸显窦娥的反抗精神。
20. 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
某某大学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统计表
统计项目 使用情况
平均每天
使用时长
6 小时以上 4—6 小时 2—4 小时 2 小时以下
39% 29% 21% 11%
每天
使用时段
上课时 课间 午休时 睡觉前
43% 24% 10% 23%
使用微信的主
要目的
获取资讯 读书 抢红包 聊天
25% 11% 21% 43%
根据图表数据统计项目三个方面的情况,得出结论;并结合结论,给这个大学的学生们提一条合理建议。
【答案】结论: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过长,上课期间更加频繁,且主要用于聊天。
建议:示例一,每周使用微信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既影响学习又伤害眼睛。示例二,不应该在上课时使
用微信,既违反课堂纪律,又影响学习效果。示例三,应利用微信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不要把时间和精力
放在聊天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注意抓数据变化和数据体现的意义,一般从数据的最大值进行分析,然后从一周平均每天
使用微信的时长、一周使用微信的时段和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三个方面考虑,结论就可以从这三个角度得
出了:每天使用微信超过时间 6 小时的人比例最大,且多数在课上,并且近半数的人用于聊天。
提建议或意见方面,也可从使用微信的时长、使用的时段和使用微信的主要目的三个方面切入,强调大学
生的第一要务是学习,规劝大学生要少使用微信,不应该在上课时使用微信,应利用微信做更有意义的事
情,努力提升自己多学习等。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非学无以广才”,学习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强国的基础。“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热爱学习是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这种精神绵延不绝。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人不理解学习,不愿意学习,不明白为什么
而学习。
有人说:“这是拼爹的时代,学习没用。”
有人说:“现在百度这么好用,不会的搜索一下就行,还学习那么多知识干什么!”
还有人说:“我学习就是为了满足我爸爸妈妈的期待,将来找工作,赚大钱。”
………
对于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思考?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范围立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文,不要套作和抄袭,
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学习的价值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现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生存,要发展,要满足时代
的需求,必须接受教育。勤于学习,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社会在进步,学海永无涯,所以我们应树立一
个终身学习的观念。
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我们成为怎样的人,决定于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每天都努力学点新的东西。
这一天才称得上是没有白费。
一个出生于贫困家庭的人,一个学龄五年级的人,一个让世界变成自己学校的人,最终却是一个不同
凡响的人,一个负责的好爸爸,一个负责的好“老师”。他就是巴克尔。巴尔克认为,最不可宽恕的是一
个人晚上上床时还像早上起床时一样无知。他常说:该学的东西太多了,虽然我们出生时一无所知,但只
有蠢人才永远如此。为了防止孩子们陷入自满的陷阱,巴克尔要让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学一个新的知识在饭
前进行交流,说出后才能吃饭。然而当他的孩子们介绍各种知识时,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知识,他也不觉
得琐碎,而是鼓励孩子们认真学习。巴尔克说:“一个人不一定终身受雇,但必须终身学习。”只有不断
学习,才能够追求和享受更美好的人生。
是呀,要想有成就就要发奋读书。学无止境是一句老话,但它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代科学技术的日
新月异,谁还能够说我学够了呢?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想真正学到一点知识,决心、信心、恒心是必不可少
的。还有就是不能没有勇气,一定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持之以恒
者,方有希望到达目的地。当然,尽管一个人不断学习,如果他只是十分死板的学习那也是无效的。因为
死学习不等于掌握了知识,更不等于有了智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也不能把学习
当作一种任务去完成。如果你是这种人的话,那么只会掌握了一些皮毛小的知识。其实说来说去你就是要
不断的去学习知识。
学习不等于能力。学习必须转化成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就像一个人吃下食物不等于增强体
质,需要吸收才可能增加体质-样。只有把学习同实践相结合,产生效果时,才能体现能力。而这也正是学
习的价值。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题干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内容及范围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思考学习并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
意作文。
材料主要讲学习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强国的基础。热爱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可是现实生活中,有的
人对学习的作用产生了质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很多不重视学习的言论和现象。那么,如何
认识“学习”呢?本材料的话题为:如何看待学习的有用、无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等。本题应结
合“学习是成才的基础,也是强国的基础”分析,建议从学习的重要性、作用、影响等方面立意。
行文结构:可以结合一些关于学习的名人名言分析引出论点“人需要学习”。如“人有知学,则有力
矣”“知识就是力量”“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必须接受教育”“活到老学到老”等。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
析论述,如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不断深化的社会变革,我们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使我们对知识与力
量的关系有了新的体验,学习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学习既是一面窗子,也是一面镜子,我们在不断的学习
中,还可以学会理性地思考等。
【立意】1.人生需要学习;
2.学习不可太功利;
3.学习让人趋于“完美”;
4.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素材】精彩片段:
1.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爆炸”,知识激增。要生存,要发展,要满足时代的需求,就要勤
奋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学会学习。社会在发展,学习无止境。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
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
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
2.学习的动力来自不断求知上进的内在要求,也来自竞争和生存的外在压力。当我们用有没有用而不是有
没有趣来衡量一件事情时,我们已经长大了,追求的更多的是物质的实用性。这么多年读的书在生活中发
挥的作用好像极小,这么想让人悲从中来。可细细回想,看似无用的学习还是给了我们一些隐性的财富,
锻造了我们的心灵和品格。学习,让我们掌握知识,摆脱了无知;学习,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学习,
让我们开阔眼界,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奇妙的事物。所以,人生需要学习。
3.巴金说得对:“人不只是单靠吃米活着。”追求一点精神的自由和富足,有时比物质的享受和丰富显得
更为珍贵。可惜如今的社会太多人总是功利地去学习,只想到学习能给自己带来什么物质需求,却往往忽
略自己的精神需求,而认为学之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