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 漫画类作文审题指导 课件(28张PPT)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语文 漫画类作文审题指导 课件(28张PPT)

ID:679137

大小:1.39 MB

页数:155页

时间:2021-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四)固定词语: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 了”。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1—5连词,表承接“来”“就”; 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0—12连词,表转折“却”;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 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 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 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 23代词,通“尔”,“你”“你的” 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 之曰 •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 •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C(①⑥转折连词 ②④修饰连词 ③⑦顺承连词 ⑤⑧递进连 词) 解释下列加点的“而”字。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 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 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 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 (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 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也。 [答案](1)连词,表并列。(2)复音虚词,即“何况”,用 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 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虚词,不久, 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虚词,放在句尾, 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参考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 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 钳子,(但是)(它是)(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法 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打仗呢?所以冯婉贞说:“大 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听我的指挥(就)可以了。 "婉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是 (你)(就像)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出来却比蓝草的 颜色更深。婉贞学识渊博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 言行,不只效仿一般的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 大家响应她。不久,婉贞率领众少年整理好行装 出发,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 小女子罢了,地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 碑记》)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 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相当于“而”)。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 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修饰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 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 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 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 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 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 陵君窃符救赵》) (三)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四)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 桃李园序》) (五)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六)固定词语 【以为】 (中间省略“之”,译时要注意)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2、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 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 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 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 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劝学》) 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陈情表》) 【以】 1、娘以指叩门扉曰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3、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6、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8、忽魂悸以魄动 9、樊哙侧其盾以撞 11、以有尺寸之地 1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16、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介词,用,2、介词,把 3、介词,凭 4、介词,把 5、介词,在 6、介词,按照 7、介词,因为 8、连词, (表并列)又 9、连词,(表修饰) 10、连词,(表修 饰)不译 11、副词,才 12、动词,用 13、通“已”, 已经 14、认为 15、因此 16、固定句式,没有用 来……的办法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修饰连词 E因为 F 凭借 G把 H在) • “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 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 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卷为伴,弃 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 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 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 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 岂以 (10)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 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吾虽以(12)康熙六 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 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 用,忠不见以(15)”之叹。 (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 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 (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 (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 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 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 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 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 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 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 “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 “用”。 3.【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 \"\"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 己)”或者“你的”“你”。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 记》)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 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还是”。 ①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 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 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五)固定词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 序》) 【其】 1、其制稍异于前 4.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6、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7、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8、吾其还也。 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0、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1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3、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惠王》) 14、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代词,它的2、代词,他们的3、代词,他4、代词,我 5、代词,那些 6、代词,这 7、代词,其中的 8、语气词,(商量)还是 9、语气词,(祈望)一定 10、语气词,(揣测)大概 11、语气词,(反问)12、连词,(选择)是……还是 13、连词,(假设)如果14、助词,不译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 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B(①他的 ②其中的 ③那 ④那 ⑤其中的 ⑥他, 他们 ⑦我,自己 ⑧他,他们) ⑨大概 解释下列“其”的意思 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 饱其(4)口福。”狼日:“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日: “羊数 置言,其(6)言不堪人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 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 许之!”犬 笑日:“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漫漫 其(13)修远矣,护幸愈谨。狐与狼遂去。 [答案]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或表感叹语气, 多么,真。(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 (4)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 第三人称代词,它(们)的。(7) (8)连词,连用,表选择, 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这 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 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 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真鲜美啊!您如果想尝一尝,叼 来其中的一只吃掉它,就能够一饱自己的口福了。”狼说: “那如何对付猛犬呢?”孤狸就到猛犬那里离间说:“羊好多 次说你坏话,它们说的话不堪入耳,您却一点儿也不生气, 是没听到呢,还是害怕主人呢?等到它们嬉戏打闹的时候,我 想为您把这耻辱全部洗刷掉。希望您答应我!”猛犬笑着 说:“想要給它们加上罪名,难道还怕没有借口吗?”猛犬于 是明白了狐狸的野心,知道守护羊群的道路很漫长,守护单 群更加谨慎。狐狸与狼就离开了。 4.【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 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 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尺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6、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12、十七为君妇。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7、非为织作迟。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6、阿母为汝求。 27、慎勿为妇死。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一、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 动词,做、干;4—5动词,制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 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 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 ;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被动;21助词,表诘问 ;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 ,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 CD(A因为 B是 C对,向 D对,向 E为了 F呢 G“为所”表被动 三、判断“为”在文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1为尧存,不为桀亡。”此2为至理, 当3为世人言之,切勿使之4为巫所惑。巫者,以诡5 为业,其所6为皆7为利也。故8为其来也,即斥之以 此理,彰其用心。9为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 辞10为? 三、1、介词,可译为因为 2、动词,可译为是 3、介词,可译为对、向 4、介词,可译为被 5、动词,可译为作为 6、动词,可译为做 7、介词,可译为为了 8、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 9、介词、替 10句末语气助词 呢 1.依照,根据 ①我欲因之梦吴越。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一、介词 5.【因】 2.依靠,凭借 • ①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 师》) 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 ③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 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②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苏武传》) 5.因为,由于。 ①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谭嗣同 传》)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 思书》) 二、副词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鸿门宴》) ②陵泣下数行,因与武决。(《苏武传》 ) 1.于是,就 三、名词 • 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②无因而至前也。(《狱中上梁王 书》) 四、动词 • 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文言虚词练习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罔不因势象形。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④不如因而厚遇之。 ⑤因击沛公于坐。 ⑥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⑦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于今无会因。 ⑿蒙故业,因遗策。 ⒀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1、2句“依照、根据”;3、句“依靠、凭借”;4、5句“趁着,趁此”;6句“通 过,经由”;7、8句“因为,由于”;9、10句“于是,就;因而”;11句“原因, 缘由,机缘”;12、13句“沿袭,继续”。 三、判断“因”在文中的意义。 1因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2因旧制,此乃曹操成大 业之3因。其常4因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此一役, 动摇袁绍军心,5因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此亦6因许 攸之力而得,此正如7因枯木变为荣木也。途经绍墓,其尚 8因众人至前拜祭。其量岂常人可比?9因此其得众人之心, 以一天下。10因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 介词,可译为根据 2、 动词,可译为沿袭 3、 名词,可译为原因 4、 介词,可译为趁着 5、 副或连,可译为于是 6、 介词,可译为凭借 7、 介词,可译为经由 8、 介词,可译为通过,经过 9、 介词,可译为因为 10、连词,可译为因为 6.【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 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 传》) 2.指示代词,这,此。 ①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②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 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 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 谏》)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 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 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 赵》)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 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 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 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2、辍耕之陇上。3、奉之弥繁。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7、顷之,烟炎张天。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22、夫晋,何厌之有。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 “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 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 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 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 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 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 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 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 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 君将骄而笑9之乎?”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7.【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 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三)固定词:【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 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②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 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1、某所,而母立于兹 3、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8、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0、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所以遣将守关者 1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父去里所,复还 16、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1—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9“为……所”表 被动;10—11“所以”,表原因;12—14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5左右;16“座、 套”。 下列加点的“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B.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 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 性短语) 所 “吾所以(1)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 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所(2)钦。以其所(3)居位,能如 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知其非所以(4)沽名 钓誉矣。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 宜有所(5)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 所(6)以教人向上者也。 (1) (2) (3) (4) (5) (6) 解析:(1)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 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助词,与“为”构成固定 结构“为……所……”,表被动。(3)(5)助词,“所+动词” 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 等”。(4)(6)助词,与“以”构成固定复音虚词“所以”,可 译为用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译文:“我这样做的缘故,(是)把国家的危机放在前面而把一己的私怨放 在后面。”蔺相如的这句话,值得使他被天下人钦佩。凭借他所居的官位, 能够这样说这样做,难道是别人能比得上的吗?仔细研究他的言行,就知道 他并不是凭此沽名钓誉了。与他不相上下的人,是信陵君。侯生在大庭广众 之间,不应该有过访(朋友)的事情的时候,前去拜访朱亥,(而信陵君始 终面不更色),这气度难道是一般人吗?这两个人都是教人向上的榜样啊。 8.【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 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 (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 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 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 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 事》) (三)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就。” ①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②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四)固定词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 飞》)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 “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 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 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 “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 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AD(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H你的) 强化练习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 读之.至“王师北定中 原日,家祭无望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乃(3) 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 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 答案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3. 副词表判断,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竟然,却。 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副词虚音相当于样子。7.副 词虚音,相当于,恐怕……吧。 强化练习 答案1.副词表承接,于是。2.代词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为,是,就是。4.副词表转折,竟然 ,却。5.副词表条件,相当于才。6.副词虚音相当于样 子。7.副词虚音,相当于,恐怕……吧。 译文 我曾经听说陆放翁的志气与节操都体现在《示儿》中, 于是阅读它。读到“”这一句(的时候),心中大为感动 与佩服,(陆游)真的是忠贞的义士啊!然而也有人不 屑,竟然说:“他只是沽名钓誉罢了。”大家向他询问其 中的道理,他无话可说,才不得不道歉。推究他说的话 ,恐怕是来炒作抬高自己吧。 9.【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转折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 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 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 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三)固定词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 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不出,火且尽 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 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 词“姑且、暂且”。 且 •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 一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 ,且(2)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 矣。且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 矣,于斯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 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 (1)副词,暂且、姑且。(2)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 (3)副词,将要。(4)复音词,用在句首,表示下文要进 一步议论,况且,再说。(5)复音词,就像。(6)连词, 表并列关系,又。(7)连词,表让步关系,尚且、还。 “存者且(1)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 地,中晚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笙歌,且 (2)委政不佞之人,则李唐且(3)亡,必矣。且 夫(4)志士且如(5)河水清且(6)涟矣,于斯 世则无进身之途。纵有“死且(7)不避,卮酒安 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何用? • 译文:“活着的人姑且苟活着吧,死去的人就永远逝去了 。”这难道只是石壕一个地方的现象吗?中晚唐王朝全都 这样啊。(国家治理得都)像这个样子(了),皇帝仍然 每天玩乐,而且把朝政委托给奸佞的人,因此李唐将要灭 亡,(是)一定的了。再说有志之士就像河水那样清澈见 底,在这样的世道上就没有入仕做官报效国家的道路了。 纵使他有“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怎么值得拒绝”的勇气 ,(却)没有用武之地,又有什么用呢? 10.【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促织》)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 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 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四)固定词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 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 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11.【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或不译。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不译。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地”“……的样 子” 。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 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三、判断“焉”在文中的意义。 崤之战,秦军过崤山之间,见峭峭1焉,狭狭焉,未料 及有伏2焉,山上大石纷落,但大呼“且3焉置土石”,别 无他法,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4焉,骄而轻敌,5焉能不 败?如此,纵万军于之何加6焉?但以其人之傲,若斥7焉, 则必无颜世上矣。 1、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2、兼词,“于”+“是”或“之”,可译为“在这里” 3、兼词,“于”+“何”,可译为在哪里 4、句末语气助词,不译 5、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6、句末语助,可译为呢 7、代词,可译为他们 12.【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 (《劝学》)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方面”“从……中” 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3.由于 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5.被。 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 (《劝学》) (二)固定词 【于是】 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 此,从此,因此。例: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种情况下) (《捕蛇者说》) 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 “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 后》) 【见……于】表示被动。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三、判断“于”在文中的意义。 “黄鸟1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2于吾等,则 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3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 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4于昔。 吾乡之美已闻5于四方。世人皆欲老6于吾乡,此乃多人 言7于我也,非吾杜撰耳。8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9 于是,不亦乐乎? 1、 助词,动词词头 2、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于 3、 介词,可译为到 4、 介词,表示比较,可译为比 5、 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6、 介词,表示方位,可译为“在” 7、 介词,表示对象,可译为“对”或“向” 8、 同现代汉语,可译为“于是” 9、 于:介词,可译为在 13.【与】 (一)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 论》) (二)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 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三)动词。 1.给予,授予。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 武退秦师》)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 问。 ①可得闻与( 《齐桓晋文之事》 )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固定词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 “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 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 “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判断“与”在文中的意义。 朝过夕改,君子1与之,吾亦赞同。今将他人2与之璧上交, 足见其悔过之意,何其坚3与!其4与吾等之约,当亦守之。 以吾等之力,寇尚难5与也,应使众6与其事,7与慷慨之君 子,离奸佞之小人,事乃成。且其雄才伟略,天下无双,若 其助寇而不我8与,如之奈何?若弃之,此城能为我有9与? 1、动词,可译为赞许 2、动词,可译为给予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介词,可译为和 5、动词,可译为对付 6、动词,可译为参与 7、动词,可译为结交 8、动词,可译为帮助 9、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 14.【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 “乎”:在;后一个“乎”: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强化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 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 (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 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 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 • [参考译文]如果大王十分喜欢音乐,那么齐国 就能治理得差不多了。但是我曾经看到一个人 ,他家世代以捕蛇为生,家里很多人因此而丧 命,但是仍然还是干这行,没有改行,问他原 因,(他)说:“(捕蛇)可以应付赋税啊。”哎,赋 税的危害真是比毒蛇还厉害啊!然而大王您为 什么还如此沉溺于音乐呢?如 果大王在治理国 事上专心致志,一定会游刃有余的,(这样的 话)大王的作为真是比耽溺于音乐强百倍啊。 微臣愚钝,所说的话难免有误,大王能体谅我 吗? 15.【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 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 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 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 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 官传序》) (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 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四)固定词: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 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从之于国也》) ②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 (《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强化练习】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 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 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6)以除此弊,望 君教我以良策,何(7)如? (1) (2) (3) (4) (5) (6) (7) 【答案】(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 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 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作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 词,作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词宾语, 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 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 【参考译文】“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这样 说)本来是错误的,但他的妻子这样说,为什么呢? 她依据什么(才这样说)呢?推究其中的道理, (是)爱自己的老公很深啊!哎!感情造成的谬误 是多么大啊!但是什么人能够忘情呢?那什么消除 这种弊端?希望您能教给我(一个)好办法,怎么 样? 16.【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不译。例: ①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 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三)固定词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 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 之意,可译为“呢”。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 后》)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判断“也”在文中的意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 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 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三、 1、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 气 2、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 (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 说赵太后》)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 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 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 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②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 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 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李白1者,诗仙也。为当国2者所拒,遂游于此 山。今3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 块垒也。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 数4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 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 后世5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1、放在一个词或短语的后边,起提顿作用,不译 2、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称上文 所说的人、事、物,译为“的人”“的事”“的东 西”“的想法”“的做法” 3、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气助词作用,不译 4、放在数词之后,可译为“个”“样”之类 5、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18.【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 \"\"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 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 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 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 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 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 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 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 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 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三、判断“则”在文中的意义。 “此1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道出岳阳楼之美,美2则美矣, 然岳阳楼之闻名,非徒借此也;若如此,3则天下如岳阳楼者 多矣,何独显其名?只因范希文应邀作赋,文播寰宇,于是岳 阳楼4则天下名扬。当世之风,位卑5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范氏6则不然,高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调。友人被贬, 未别离去,众人避之惟恐不及;及其得知,赶至河边,7则友 人已在舟中矣,足见其性情之笃。 1、主谓之间,起强调、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 2、连词,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倒是” 3、连词,假设,用在后一句句首,表示叙述的事、理中是一种假设 或推断,可译为“那么”“那就”“就” 4、连词,表承接,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或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 为“就”“便” 5、连词,并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 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中,表示各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6、连词,转折,可译为却 7、连词,表承接,第一件事不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前,只是有了第一 件事之后才发生第二件事,译为“原来是”“原来已经”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3、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4、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5、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6、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7、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2、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