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 轴对称
A
B
C
M
N
P
A′
B′
C′
A
B
C
M
N
P
A′
B′
C′
A
B
l
A′
B′
(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探究,让学生测量,思考有什么发
现?
如图,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上的点,
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点A与点B的距离,你有什
么发现?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
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性质的证明:
教师讲解题意并在黑板上绘出图形:上述问题用
数学语言可以这样表示:如图,设直线MN是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点C是垂足,点P是直线MN上任意一
点,连接PA,PB,我们要证明的是PA=PB.
教师分析证明思路:图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
△APC和△BPC,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便可证
得PA=PB.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写已知,求证,证明过程.学
生证明完后教师板书证明过程供学生对照.
已知:MN⊥AB,垂足为点C,AC=BC,点P是直线MN
上任意一点.求证:PA=PB.
证明:在△APC和△BPC中,
∵PC=PC(公共边),∠PCA=∠PCB(垂直的定义),
AC=BC(已知),
∴△APC≌△BPC(SAS).
∴PA=P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因为点P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一点,于是就有:线段垂
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你能写出上面这个命题的逆命题吗?它是真命题吗?这个
命题不是“如果…那么…”的形式,要写出它的逆命题,需
分析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将原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
形式,逆命题就容易写出.鼓励学生找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
论.
原命题的条件是“有一个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
结论是“这个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此时,逆命题就很容易写出来.“如果有一个点与线段
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那么这个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
线上.”
写出逆命题后,就想到判断它的真假.如果真,那么需
证明它;如果假,那么需用反例说明.请同学们自行在练
习册上完成.
学生给出了如下的四种证法.
已知:线段AB,点P是平面内一点,且PA=PB.
求证:P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一 过点P作已知线段AB的垂线PC.∵PA=PB,PC
=PC,∴Rt△PAC≌Rt△PBC(HL).∴AC=BC,即P点在
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二 取AB的中点C,过P,C作直线.∵PA=PB,PC=
PC,AC=CB,∴△APC≌△BPC(SSS).
∴∠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又∵∠PCA+∠PCB=180°,∴∠PCA=∠PCB=90°,即
PC⊥AB,∴P点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法三 过P点作∠APB的平分线.
∵PA=PB,∠1=∠2,PC=PC,∴△APC≌△BPC(SAS).
∴AC=BC,∠PCA=∠PCB(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
应角相等).
又∵∠PCA+∠PCB=180°,∴∠PCA=∠PCB=90°,∴P
点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从同学们的推理证明过程可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逆
命题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要作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一条
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那
么我们必须找到两个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这样才能
确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下面我们一同来写出已知、求作、作法,体会作法中每一步
的依据.
例1 尺规作图: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
垂线.
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下图)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师:根据上面作法中的步骤,想一想,为什么直线CF就是所求作
的垂线?与同伴进行交流.
生:从作法的第(2)(3)步可知CD=CE,DF=EF,
∴C,F都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CF就是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我们曾用刻度尺找线段的中点,当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的作法时,一旦垂直平分线作出,线段与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的交点就是线段的中点,所以我们也用这种方法找线段的中点.
2.如图所示的每幅图形中的两个图案是轴对称的吗?如果是
,试着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并找出一对对称点.
3.如图,在△ABC中,AC=16 cm,DE为AB的垂直平分
线,△BCE的周长为26 cm.求BC的长.
4.有A,B,C三个村庄(如图),现准备建一所学校,要
求学校到三个村庄的距离相等,请你确定学校的位置.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2 画轴对称图形
一、问题导入
我们前面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的一些相关的性
质.如果有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如何画出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
线对称的图形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作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活动] 在一张半透明的纸的左边部分,画一只左脚印,把这张
纸对折后描图,打开对折的纸,就能得到相应的右脚印.这时,
右脚印和左脚印成轴对称,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并且连接任意一对对应点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类似地,请
你再将一个图形做一做,看看能否得到同样的结论.
认真观察,左脚印和右脚印有什么关系?(成轴对称)
对称轴是折痕所在的直线,即直线l,它与图中的线段PP′是
什么关系?(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PP′)
[思考1] 如何画一个点的对称图形?
例1 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
画法:(1)过点A作对称轴l的垂线,垂足为B;
(2)延长AB到A′,使得BA′=AB.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
[思考2] 如何画一条直线的对称图形?
例2 已知线段AB,画出AB关于直线l的对称线段.
画法:(1)画出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
(2)画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
(3)连接点A′和点B′成线段A′B′.线段A′B′即为所求.
[思考3] 如果有一个图形和一条直线,如何画出与这个图形关
于这条直线对称的图形呢?
例3 如图,已知△ABC和直线l,画出与△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
图形.
画法:(1)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O,在垂线上截取OA′
=OA,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2)同理,分别画出点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C′.
(3)连接A′B′,B′C′,C′A′,则△A′B′C′即为所求.
三、课堂练习
1.教材第68页练习第1,2题.
2.下列图形,点P与P′关于直线MN对称的图形是( D )
1、前面我们学过了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有两条
重合并且相互 的数轴构成的。
2、对于坐标平面上的点我们可以用有序的数对来
表示,通常我们写这种有序数对时,把
写在前面, 写在后面。
3、我们怎么确定坐标平面内的点的坐标?
过这个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段,垂足对应的数值
分别就是这个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记做(x,y)。
原点 垂直
横坐标
纵坐标
3
1
4
2
5
-2
-4
-1
-3
0 1 2 3 4 5-4 -3 -2 -1
·
A (2,3)
y
x
A′(2,-3)
作出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并说出它的坐标。
·
3
1
4
2
5
-2
-4
-1
-3
0 1 2 3 4 5-4 -3 -2 -1
A (2,3)·
x
y
·A′′(-2,3)
作出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并说出它的坐标。
如图,如果以天安门为原
点,分别以长安街和中轴线为
x轴和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
系,对应于东直门的坐标,你
能找到西直门的位置,说出西
直门的坐标吗?
探究并归纳已知点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变化规律
(-3.5,4)
x
y
1
1
O
A
B
C
D E
A′
B′
C′
D′ E′ x
y
1
1
O
2 3 4 0-6 5-1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已知点及其关于x 轴对称的
点,把它们的坐标填入表格中.
-12
1
关于x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的横坐标
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关于x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
的坐标变化规律:
x
y
1
1
O
A
B
C
D E
A′
B′
C′
D′ E′即点(x,y)关于x 轴对
称的点的坐标为
(___,____) x -y
x
y
1
1
O
A
B
C
D E
A〞
B〞
C〞
D〞E〞
1 2-2 - 3 6 - 5 -4 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已知点及其关于y 轴对称的
点,把它们的坐标填入表格中.
12
1-
x
y
1
1
O
A
B
C
D E
A〞
B〞
C〞
D〞E〞
关于y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
的坐标变化规律:
关于y 轴对称的每对
对称点的纵坐标相等,横
坐标互为相反数。
即点(x,y)关于y 轴
对称 的点的坐标为
(___,____) -x y
练习1 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x 轴和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2,6),(1,-2),(-1,3),(-4,-2),(1,0)
解: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2, -6),(1,2),(-1, -3),(-4,2),(1,0)
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2,6),(-1,-2),(1,3),(4,-2),(-1,0) .
课堂练习
练习2 已知点P(2a+b,-3a)与点P′(8,b+2)
若点P、点P′关于x 轴对称,则a = ,b= ;
若点P、点P′关于y 轴对称,则a = ,b=______.
课堂练习
4
-20
2
6
运用变化规律作图
例2 如图,四边形ABCD 的四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5,1),B(-2,1),
C(-2,5),D(-5,4),
分别画出与四边形ABCD 关
于x 轴和y 轴对称的图形. x
y
1
1
O
A B
C
D
x
y
1
1
O
A B
C
D
解:点(x,y)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
(-x,y),因此四边形
ABCD 的顶点A,B,C,
D 关于y 轴对称的点分别
为:
A′( , ),
B′( , ),
C′( , ),
D′( , ),
2 5
5 1
2 1
5 4
A′B′
C′
D′
x
y
1
1
O
A B
C
D
依次连接 , , , ,
就可得到与四边形ABCD
关于y轴对称的四边形
.A′B′C′D′
A′B′ B′C′ C′D′ D′A′
A′B′
C′
D′
A〞
D〞
C〞
B〞
请在图上画出四边
形ABCD 关于x 轴对称
的图形.
例2 A(-5,1),B(-2,1),
C(-2,5),D(-5,4)
总 结
(1)求出已知图形中一些特殊点(多边形的顶点)
的对称点的坐标。
(2)描出这些点。
(3)连线。
步骤简述为:
(1)求特殊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2)描点;
(3)连线.
画一个图形关于x 轴或y 轴对称的图形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练习
练习3 分别写出下列各点关于x 轴和y 轴对称的点
的坐标.
(3,6)、(-7,9)、(6,-1)、(0,10)
解: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3,6),(7, 9),(-6,-1),(0,10)
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
(3,-6),(-7,-9),(6,1),(0,-10)
课堂练习
练习4 以正方形ABCD 的中心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
系.点A 的坐标为(1,1),写出点B,C,D 的坐标.
A (1,1)
BC
D
O
y
x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
么变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点是否关于x 轴对称?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有什么变
化规律?如何判断两个点是否关于y轴对称?
课堂小结
关于x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
为相反数。
关于y 轴对称的每对对称点的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
反数。
点(x,y)关于x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
点(x,y)关于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___,____)
x -y
- x y
3、说一说画一个图形关于x 轴或y 轴对称的图形的
方法和步骤.
课堂小结
(1)求特殊点的对称点的坐标;
(2)描点;
(3)连线.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3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3.3.1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 A
B CD
2、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探究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将三角形
部分剪下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腰—相等的两边
底—除腰外的一边
顶角—两腰的夹角
底角—腰与底的夹角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如AB=AC, △ABC为等腰三角形)
概念:
想一想
1、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
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
3、由这些重合的线段和角,你能发现等腰三角
形的哪些性质呢?说一说你的猜想。
A
B CD
重合的角:
重合的边:
∠B= ∠C, ∠BAD=∠ CAD,
∠ADB=∠ADC
AB=AC,BD=CD
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
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
高相互重合(简称为“三线合一”)。
我们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
求证:∠B=∠C.
A
B CD
1 2
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AB=AC(已知)
∠1=∠2(辅助线作法)
AD=AD(公共边)
∴△BAD≌△CAD(SAS)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定理证明
第二种 第三种
A
B CD
A
B CD
┌
作△ABC的高线
AD。
作△ABC的中线AD。
∵AB=AC
∴∠B=∠C
等腰三角形的
两个底角相等。
1、文字语言
2、符号语言
3、图形语言
B C
A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
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性质2
(三线合一)
∴BD=CD,∠ADB=∠ADC=90°.
A
B CD
1 2
证明:作顶角的平分线AD.
在△BAD和△CAD中,
AB=AC,
∠1=∠2,
AD=AD,
∴△BAD≌△CAD .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和推论,在△ABC中,AB=AC.
(1)∵AD⊥BC,
∴∠ =∠ ,
= ;
(2)∵AD是中线,
∴ ⊥ ,
∠ =∠ ;
(3)∵AD是角平分线,
∴ ⊥ ,
= 。
A
B CD
BAD CAD
BD
CD
BAD CAD
AD BC
AD BC
BD
CD
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解:∵AB=AC, BD=BC=AD,
∴∠ABC=∠C=∠BDC,∠A=∠ABD.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
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
在△ABC中,∠A=36°, ∠ABC=∠C=72°.
练一练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它的另外两个
角的度数是多少呢?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100°,它的另外两个
角的度数是多少呢?
3、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7 cm,一腰长的中线把周
长分为两部分,其差为3 cm,则等腰三角形的腰长
为多少?
概念: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
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
(或底边上的中线或底边上的高)所在
直线是它的对称轴
1. 等腰三角形
2. 能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性质求等腰三角形的边长、周长
及已知一角求其他两角.
小结
第2课时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证明和计算.
一、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77页“思考”.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提问:
在一般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
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学生猜想它们所对的边相等.
即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
对的边也相等.
如何证明?
二、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提示,学生根据提示画出图形,并写出已知、
求证.
已知:在△ABC中,∠B=∠C.
求证:AB=AC.
与学生一起回顾等腰三角形中常添加的辅助线:底边上
的高、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让学生逐一尝试,
发现可以作AD⊥BC,或AD平分∠BAC,但不能作BC
边上的中线.
学生口头证明后,选一种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如图,在△ABC中,∠B=∠C,作△ABC的角平分线
AD.
三、应用举例
1.出示教材例2.
引导学生根据命题画出图形,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及
“等角对等边”来证明.
学生讨论后,自己完成证明过程.
例2 求证: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
的一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CAE是△ABC的外角,∠1=∠2,AD∥BC(如图
所示).
求证:AB=AC.
分析:要证明AB=AC.可先证明∠B=
∠C.因为∠1=∠2,所以可以设法找出∠B,
∠C与∠1,∠2的关系.
证明:∵AD∥BC,
∴∠1=∠B(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已知∠1=∠2,所以
∠B=∠C.
∴AB=AC(______________).
2.出示教材例3.
让学生自学例3.
例3 已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a,底边上的高的长为h,求
作这个等腰三角形.
作法:(1)作线段AB=a.
(2)作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与AB相交于点D.
(3)在MN上取一点C,使DC=h.
(4)连接AC,BC,则△ABC就是所求作的等腰三角形.
四、课堂小结
1.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什么?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你
能总结一下吗?
第1课时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3.3.2 等边三角形
1.掌握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2.理解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一、问题引入
在等腰三角形中,如果底边与腰相等,会得到什么结论?
三条边都相等.
二、自主探究
1.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底边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2.思考: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满足什么条件才是等边三
角形?
三个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在△ABC中,∠A=∠B=∠C,你能得到AB=BC=CA吗?为什
么?
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在△ABC中,AB=AC,∠A=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如果把∠A=60°改为∠B=60°或∠C=60°,那么结论还成立
吗?
(3)根据以上结论,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三、应用举例
1.教材例4.
例4 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DE∥BC,分别交AB,
AC于点D,E.求证:△ADE是等边三角形.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A=∠B=∠C.
∵DE∥BC,∴∠ADE=∠B,∠AED=∠C,
∴∠A=∠ADE=∠AED,
∴△ADE是等边三角形.
2.归纳:在判定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时:
(1)若三角形是一般三角形,只要找三个角相等或三
条边相等;
(2)若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一般找一个角等于60°.
四、巩固练习
教材第80页练习第1,2题.
补充题:1.如图,已知等边△ABC,点D,E,F分别是各边
上的一点,且AD=BE=CF.求证:△DEF是等边三角形.
2.如图,已知等边△ABC,点D是AC的中点,且CE=CD,
DF⊥BE.求证:BF=EF.
第2题图 第1题图
第2课时 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掌握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应用.
一、情境导入
将两个含30°角的三角尺摆放在一起,你能借助这个图
形,找出Rt△ABC的直角边BC与斜边AB之间的关系吗?
二、探究新知
由题意可判定△ABD是等边三角形,且AC为边BD上的高,可
得BC=CD= AB.
教师归纳: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
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你能证明这一结论吗?
2
1
课堂练习
①在△ABC中,∠ACB=90°,∠A=30°,CD⊥AB,
AB=4,则BC=________,∠BCD=________,BD=
________.
②小明沿倾斜角为30°的山坡从山脚步行到山顶,共走
了200 m,求山的高度.
三、举例分析 出示教材例5.
例5 如图是屋架设计图的一部分,点D是斜梁AB的中
点,立柱BC,DE垂直于横梁AC,AB=7.4 m,∠A=
30°.立柱BC,DE要多长.
1.如图,在Rt△ABC中,∠A=30°,∠ACB=90°,BD
平分∠ABC,求证:AD=2DC.
2.如图,在△ABC中,AB=AC,∠C=30°,
AB⊥AD,AD=2 cm,求BC的长.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4 课题学习 最短路径问题
【学习目标】
能利用轴对称和平移的知识解决路径最短的问
题。
引言:
前面我们研究过一些关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
线段最短”“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
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等的问题,我们称它们
为最短路径问题.现实生活中经常涉及到选择最
短路径的问题,本节 将利用数学知识探究数学史
中著名的“将军饮马问题”.
引入新知
探究一 将军饮马问题
问题1 相传,古希腊亚历山大里亚城里有一位久
负盛名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专程拜访
海伦,求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从图中的A 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 饮马,然
后到B 地.到河边什么地方饮马可使他所走的路线全程
最短?
探索新知
B
A
l
精通数学、物理学的海伦稍加思索,利用轴对称
的知识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后来被称为“将军
饮马问题”.
你能将这个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探索新知
B
A
l
追问1 这是一个实际问题,你打算首先做什么?
将A,B 两地抽象为两个点,将河l 抽象为一条直线.
探索新知
B·
·A
l
(1)从A 地出发,到河边l 饮马,然后到B 地;
(2)在河边饮马的地点有无穷多处,把这些地点与A, B 连
接起来的两条线段的长度之和,就是从A 地到饮马地点,再
回到B 地的路程之和;
探索新知
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并把
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探索新知
追问2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这个问题的意思,
并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吗?
(3)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找出使两条线段长度之和为最短
的直线l上的点.设C 为直线l上的一个动点,上面的问题
就转化为: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
小(如图). B
A
lC
追问1 对于问题2,如何
将点B“移”到l 的另一侧B′
处,满足直线l 上的任意一点
C,都保持CB 与CB′的长度
相等?
探索新知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B
·
l
A ·
追问2 你能利用轴对称的
有关知识,找到上问中符合条
件的点B′吗?
探索新知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B
·
l
A ·
作法:
(1)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
点B′;
(2)连接AB′,与直线l 相交
于点C.
则点C 即为所求.
探索新知
问题2 如图,点A,B 在直线l 的同侧,点C 是直
线l上的一个动点,当点C 在l 的什么位置时,AC 与CB
的和最小?
B
·
l
A ·
B′
C
探索新知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B
·
l
A ·
B′
C
证明:如图,在直线l 上任取一点C′(与点C 不
重合),连接AC′,BC′,B′C′.
由轴对称的性质知,
BC =B′C,BC′=B′C′.
∴ AC +BC= AC +B′C = AB′,
AC′+BC′ = AC′+B′C′.
探索新知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B
·
l
A ·
B′
C
C′
探索新知
问题3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证明AC +BC最短吗?
B
·
l
A ·
B′
C
C′
证明:在△AB′C′中,
AB′<AC′+B′C′,
∴ AC +BC<AC′+BC′.
即 AC +BC 最短.
若直线l 上任意一点(与点
C 不重合)与A,B 两点的距离
和都大于AC +BC,就说明AC +
BC 最小.
探索新知
B
·
l
A ·
B′
C
C′
追问1 证明AC +BC 最短时,为什么要在直线l 上
任取一点C′(与点C 不重合),证明AC +BC <AC′
+BC′?这里的“C′”的作用是什么?
探索新知
追问2 回顾前面的探究过程,我们是通过怎样的
过程、借助什么解决问题的?
B
·
l
A ·
B′
C
C′
运用新知
练习 如图,一个旅游船从大桥AB 的P 处前往山
脚下的Q 处接游客,然后将游客送往河岸BC 上,再返
回P 处,请画出旅游船的最短路径.
A B
C
P
Q
山 河岸
大桥
运用新知
基本思路:
由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以首先可连接PQ,线
段PQ 为旅游船最短路径中的必经线路.将河岸抽象为
一条直线BC,这样问题就转化为“点P,Q 在直线BC
的同侧,如何在BC上找到一点R,使PR与QR 的和最小”.
A B
C
P
Q
山 河岸
大桥
a
b
N
A
B
A'
M'
N'
M
探究2 (造桥选址问题)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
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
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分析:由于河岸宽度是固定的,因此当AM+NB最小时,
AM+MN+NB最小,这样,问题就进一步转化为:当点N在
直线b的什么位置时,AM+NB最小?可以通过将AM沿与河
岸垂直的方向平移,点M移动到点N,点A移动到点A’,则
AA’=MN,AM+NB=A’N+NB,当A’B在一条直线上
时,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A’N+NB的值最小,
则路径AMNB最短。
解:在直线a上取任意一点M’,作M’N’⊥b于点N’,平
移AM,使点M’移动到点N’的位置,点A移动到点A’的
位置,连接A’B交直线b于点N,过点N作MN⊥a于点M,
则路径AMNB最短。
理由如下:如图,点M’为直线a上任意一点(不与点M重
合),
∵线段A’N’是线段AM’平移得到的,
∴AA’=M’N’,A’N’=AM’,
∴AM’+M’N’+BN’=A’N’+AA’+BN’.
∵MN//AA’且MN=AA’,
∴MN可以看作是AA’经过平移得到的,
∴A’N=AM,∴AM+NB=A’N+NB.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A’N+NB=
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