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设计】高中语文统编必修下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感悟时代使命,抒写人生抱负——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作品中的时代洪流与个人志向、人生选择之间的深切联系,理解文中
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人生价值,思考新时代青年应具有的抱负和承担的使命。
2.梳理文章结构,分析重要词句的深层意蕴,结合历史、政治等学科的内容
来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思想的光辉和表达的力量。
3.把握课文各自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实用性、针对性,感受作者在态度、
语气、叙述策略、表达方式、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4.进一步学习演讲稿的写作,注意准确、充分地发表见解,阐发主张,明确
立场,抒发情感,特别要注意突出演讲的针对性。
教学重难点
分析文章中的深邃意蕴,感受时代特征与人物形象,合作探究文章结构与特
点。
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小组探究法,读写结合法,跨媒介阅读法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任务一:参读两篇演讲词,走近革命领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对比阅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章,疏通文章内容。
2.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对比阅读文章,初步感受演讲稿的针对性特征。
三、导入
建立名声的成就可以分为两类:立功、立言。这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必经之路。
就基本条件而言,立功者需要有一颗伟大的心灵;立言者则需要一个伟大的头脑。
——叔本华
当一个人完成了从无人做过的事业,或者虽曾有人尝试但失败了的事业,那
么他所获得的荣誉,将远远高于追随别人而做得事业——哪怕后者更难也罢。
——培根
叔本华和培根所说到的历史上的伟人中,马克思便是其中的一个。
四、活动
活动一:课前预习检测
1.了解演讲辞
提示:
演讲辞(演讲词):俗称演说辞、演讲稿、讲话稿,旨在表达感情,发表建
议和主张,提出号召和倡议。通过它,讲话的人可以把自己的主张、观点、见解
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与会者,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
用。演讲辞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但它一般不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而总是以某一种精神鼓舞人,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2.了解 1848 年欧洲革命
提示:
1848 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英语:Spring of Nations)或人民之春(英语:
Springtime of the Peoples),是在 1848 年欧洲各国爆发的一系列武装革命。
这一系列革命波及范围之广,影响国家之大,可以说是欧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革
命运动。
第一场革命于 1848 年 1 月在意大利西西里爆发。随后的法国二月革命更是将
革命浪潮波及到几乎全欧洲。但是这一系列革命大多都迅速以失败告终。尽管如
此,1848 年革命还是造成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动荡,并间接导致了德国统一及
意大利统一运动。
1848 年欧洲革命,是平民与贵族间的抗争,主要是欧洲平民与自由主义学者
对抗君权独裁的武装革命。这次战争的重大意义是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专制制
度。
3.了解《人民报》的创办情况
提示:
①英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厄·琼斯在宪章运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创办
《人民报》,成为宪章运动后期的著名领袖。②1852 年 5 月 8 日,《人民报》创
刊。③1856 年 4 月的《人民报》上,揭露的事件在英国引起了轰动,《人民报》
声誉大振。
4.了解马克思
提示:
马克思 1818 年生于德国,后到法国、比利时,1849 年到英国伦敦,直到逝世。
他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把无产阶级解放作
为毕生的事业。可参考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活动二:了解两篇演讲词的演讲思路
1.阅读《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梳理行文思路,完成表格
2.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梳理行文思路
提示:
第 1 段 开头:述己哀——悼念——悲痛
第 2-7 段 主体:赞其功——评说——敬仰
第 8-9 段 结尾:颂其德——悼念——盛赞
活动三:了解文意
结合相关背景及两篇演讲词,完成下面表格:
五、布置作业
1.查资料,了解演讲的技巧。
2.查资料,了解马克思的“人的异化理论”。
教学任务一:参读两篇演讲词,走近革命领袖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两篇演讲稿的意图。
2.理解伟大革命导师在时代境遇中的抉择、行为与成就。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两篇演讲稿的不同意图。
三、导入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英国著名的广播公司 BBC 举办了一次千年最伟大思想家
评选活动,结果马克思位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巨人之前,被评为过去千
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马克思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
开启本节课之旅。
四、活动
活动一:了解《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切入点
结合相关背景,思考:马克思是从什么角度切入的?为什么?
提示:
宏观分析,从宪章派办报的背景即“所谓的 1848 年革命”。
《人民报》办报目的是希望团结和组织无产阶级,为无产阶级正义事业继续
战斗,从 1848 年革命说起,符合创刊纪念会这一特殊演说场合。
活动二:了解《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意图
1.结合唯物辩证法、异化劳动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关理论,思考问题:
怎么从第二段的“两万磅重的压力”谈到了“伟大事实”、“不敢否认的事实”?
如何理解马克思对这一“事实”的阐释?
提示:
(1)从主观感受到客观事实,进入演讲的主体部分。
(2)结合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对“事实”进行理解。
(3)由普遍到特殊,层次递进,条例清晰,逻辑严密。
2.面对这一“事实”,不同党派的态度分别是怎么样的?这些“党派”都是
什么群体?工人阶级应该有怎么样的态度?马克思是怎么来表述的?思考以上问
题,填写表格。
点拨:演讲是为了从情感和逻辑上告诉和鼓励大家一定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活动三:探究《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意图及情感
对比阅读《马克思墓前悼词(草稿)》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探究改
动之处及目的效果,填写下面两个表格。
表 1:
表 2:
五、布置作业
查阅资料,借助网络,观看演讲类节目,感受演讲技巧
教学任务二:了解演讲稿的特点,学习写作演讲稿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演讲的鼓动性、号召力和影响力。
2.总结和归纳演讲词写作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演讲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三、导入
1860 年,林肯坐着辆耕田用的马车,亲自深入到选民中间,与选民进行亲切
的交流,并做了精彩的演讲。通过演讲,感动了人民,作为穷小子的林肯击败了
对手,当上了美国第 16 任总统。
他在演讲时有这么一段精彩的话:“如果大家问我有多少财产,那么我告诉
大家,我有一个妻子和三个女儿,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有一个租来的办公室,
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两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一个人读。
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什么依靠的,我唯一的一个依靠
就是你们。”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林肯在演讲中的选材朴实无华,但充满了真挚的
感情,极具亲和力,真正打动了听众,最终赢得了竞选的成功。可见好的演讲须
具备一定的演讲技巧,那么《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与《在马克思墓
前的讲话》中又有什么演讲技巧呢,今天就继续阅读两篇文章,一同走进演讲稿
的内部世界。
四、活动
活动一:揣摩演讲词的形式(用词、句式、修辞、表达方式等)
书面的语言,能超越时空,具有稳定性。而演讲则不同,是通过声音来表达
意义的,要求朗朗上口,娓娓动听,声声入耳。马克思说:“你怎么说就怎么写,
怎么写就怎么说。”就是这个道理。这两篇演讲词语言准确生动,都有值得揣摩
的词句,需要我们认真学习。
1.在《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的语言风趣幽默,但是
非常具有锋芒和战斗力,试结合文本分析马克思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进行演讲的?
提示:
(1)比喻、对比
马克思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
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 1848 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
意义艺术地展现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从将革命形象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到
对革命“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
了一片汪洋大海”。把“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与“无底深渊”“汪洋大海”进行
对比,写出了 1848 年革命的重要意义。
(2)语言灵活,妙用典故
“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
——革命”,“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行者”,语言幽默精彩;
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菲墨法庭”的判决等典故,使
整个演讲始终处在一种鲜活的语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
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以及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表达更加准确生动。请结合文本对这一特点加以
分析。
提示:
(1)作者综合运用了叙述、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叙述部分,如恩格
斯简述了马克思在其他众多领域的研究情况,将“两个发现”和“他所研究的每
一个领域”形成点和面、详和略的叙述关系,进一步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研究能
力、广泛的研究兴趣和深入的研究精神,全面丰富的展现了马克思的个人风采。
议论部分,如恩格斯用“首先”“真正使命”等词语,强调了革命对于马克思一
生的重要意义。抒情部分,如开头用讳饰的手法委婉地说明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
地点及当时的情景,体现作者无限的遗憾、不舍与悲痛之情。
(2)作者多次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恩格斯将无产阶级与其敌人对待
马克思的截然不同的态度相对比,将敌人对马克思的忌恨、污蔑与马克思的毫无
在意相对比,这样的对比,既体现了马克思顽强的革命意志、宽广的领袖气度与
胸怀,又表达了人们对他的敬仰与爱戴;恩格斯将剩余价值规律发现之前的一切
相关研究比喻为“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表达了马克思的发现所具有的划时代
意义。
活动二:探究演讲词的逻辑性
演讲说理要有层次,用理性的力量征服听众。请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料分析《在
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逻辑性。
提示: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逻辑性主要表现在严谨的结构和富有逻辑性的论
证。悼词首先描述马克思的逝世,并用一句“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含蓄、深情地总结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的非凡地位。主体部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
方面评价马克思的巨大贡献,具有很强的理性力量,形成了一个极其严密的逻辑
结构。恩格斯作为与马克思并肩战斗了几十年的最亲密战友,他们之间的深厚友
谊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在悼词中,恩格斯把巨大的悲痛藏在心里,而更多地
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因为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只是前来参加葬
礼的十一个人,而是全世界所有的无产者甚至全人类。作为无产阶级的代言人,
他这种强烈的客观性和逻辑性,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全世界无产者最大的尊重,
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和说服力。
活动三:对比两篇课文,探究演讲词的针对性等特征
《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在形式和内
容上有什么异同?
提示:
(1)形式上的相同之处:两者都综合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注意整散
句、长短句的变化使用。
(2)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自我发挥空间
大,切入点自由,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形式固定,但发挥自如,凝练生动。
(3)内容上的相同之处:针对性强,逻辑严密,感情真挚。
(4)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注重听众感受,
辩证思维,以理动人;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注重身份关系,准确完整,情
理结合。
2.思考:造成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针对性。
演讲词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动听众,“征服”听
众,必须要有现实的针对性。这里所说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选材上。作者提出
的问题需要是听众所关心的问题,评论和论辩要有雄辩的逻辑力量,这样,才能
起到应有的效果。
《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背景:
当时,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以 1848 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
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
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 1848 年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
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活动四:总结演讲词的基本特征
结合两篇演讲词,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梳理演讲词的基本特征,填写下表。
五、布置作业
1.以“我的时代我的使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词。
要求:题目自拟,800 字左右,参考下面的演讲词的评价量表。
2.预习《谏逐客书》
教学任务三:了解古代政论文,研读《谏逐客书》的劝谏艺术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二、教学重难点
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
三、导入
“燃除六籍忍坑儒,本欲愚人卒自愚。若使当时甘被逐,东门牵犬欢应无。”
大家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谁吗?写的就是李斯!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出李斯当
年不甘心被逐,为此他还写了一篇《谏逐客书》,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这篇著名
的政论文。
四、活动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1.梳理文中出现的“客卿”
提示:
五子、商鞅、张仪、范雎
2.借助工具书,解决字音、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现象
提示:略
3.参阅《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人物生平、《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提示:
(1)厕中鼠与仓中鼠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絜,近人犬,
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
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史记》
(2)辞别荀子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
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
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鹜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
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
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3)名利人生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
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
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
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秦王政十年(前 237 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
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
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
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
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
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
他是秦代散文的代表作家,现存《谏逐客书》、《泰山刻石文》、《瑯玡台
刻石文》等,以前者最为著名。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
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 208 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
并夷三族。
(4)《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
提示:
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凿渠灌溉,秦王下逐客令,李斯写《谏逐客书》。
活动二:理解文章内容
1.秦国历史上的国君很多,李斯为何在文章中独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
为例来说明用客的重要性?本文第一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
(1)因为穆公等四国君在秦国历史上政绩最突出,而且都是因为用客而取得
成就的。
(2)选取典型的历史事实来说明四国君任用客卿为秦国所做的巨大贡献,从
而证明逐客是错误之举。
2.李斯为什么要对秦王所喜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进行铺张描写?
提示:
(1)为了与秦王逐客形成鲜明对比,使秦王明白逐客做法的错误。
(2)想借这种对比向秦王说明,秦王重物而轻人,玩物丧志,不是称霸天下
的人所为,以警示秦王,切中秦王要害。
3.梳理文章结构
提示:
立论:逐客为过。
说历史:客卿大功于秦。
用物喻:择人当如取物。
说后果:逐客实为资敌。
活动三:学习论辩劝谏艺术
1.探究李斯每一步的劝谏意图,完成表格。
2.李斯的上书言辞犀利精辟,请分析《谏逐客书》成功的原因。
提示:
(1)避重就轻,缓和对立情绪。在李斯的叙述语境中,秦王还没有颁布逐客
令,而只是自己听说大臣们有这样的建议,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而已。这种说服
的高妙之处在于:第一,把批评的矛头从秦王身上移开,集中于大臣身上,这样
避免了和秦王的直接对立;第二,使自己避开了抗命不遵的雷区,另一方面也为
秦王收回成命铺好了台阶。
(2)谈古论今,用事实说话。运用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来论证逐客之害和
纳客之利。首先,他回顾历史,列举了秦国穆公、孝公、惠王、昭王重用客卿而
民富国强的史实,来说明客卿对秦国的巨大贡献。其次,着眼现实,列举秦国今
天所拥有的珍宝,它们无一出自秦国,都来自诸侯六国,从侧面说明逐客令的荒
唐与毫无道理。
(3)以美为刺,满足虚荣心。运用了许多谦卑和溢美之词,如开头一句“臣
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用一个“窃”字,摆出一种谦卑的姿态,去迎合秦
王的强势心理。接着列举了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代国君任用客卿所取得的
成就,虽然这些都是历史事实,但李斯在行文中,特意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营
造了一种势不可当的气势,有力地彰显了秦的强大。第二段更是用铺张扬厉的笔
法,极力铺陈各种奇珍异宝,这些宝物都是秦王征服诸侯、雄霸天下的见证和标
志。所以,列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秦的强大与富饶。这实际上是一种委婉的歌
颂,迎合了秦王的好大喜功的本性。
(4)多种方法的融合使用。道理、举例、类比、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使用,
事、情、义、理融为一体。
活动四:赏析艺术特色
1.《谏逐客书》铺陈排比,气势雄辩。请结合文本分析。(分小组讨论,选
代表发言)
提示:
《谏逐客书》在列举事实和申述道理时极尽铺张排比之能事,而且整篇文章
一以贯之。这种铺张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式组成。从文章的第二句开始,就首
先铺陈了秦国在逐渐壮大富强的发展过程中众多客卿的功业,由四位国君唯才是
用的史事组成一个大的排比,每个排比句式中,又彰显出铺张的痕迹。比如说到
秦惠王用张仪之计,从西、北、南、东各个方向上的拓展来铺陈和展示张仪的作
为。在说到秦王嬴政纳取异国之物为己所用时,则一气铺排了昆山之玉,随、和
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鼍之鼓等七件器物玩好,
真可谓铺张中有排比,排比中见铺张。由于铺陈中的角度、句式变化,用词中的
同中有变、变中有同,所以铺陈虽多,但仍能一气贯通,完美地使恣肆与严谨相
得益彰。
2.举例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提示:
本文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即反复采用正面论述和反面推理相结合、正反对比
的方法进行论证。第一段中,四位秦君“皆以客之功”的事实是正面论述,“向
使”句以下转入反面说理。第二段中,秦王重“异国之物”与用人上的“非秦者
去,为客者逐”形成对比。第三段中,五帝三王之成功与秦王却客以助仇,也是
正反对比。
活动五:多维探究
问题:在司马迁的笔下,李斯既是一个眼光敏锐的政治家,又是一个目光短
浅的庸人;既有身居相位的无上荣耀,又有腰斩咸阳的无奈凄凉;既有追求功名
的壮怀激烈,又有厌恶争斗的心灰意冷,是外似刚愎而内心游移的两面派。你是
如何看待李斯的?
提示:
观点一:是英雄。李斯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践着法家思想,他受到秦
王嬴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
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
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观点二:是小人。李斯害怕秦王重用韩非,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秦王轻信
李斯,把韩非打入大牢。李斯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先秦许多文献古籍都被烧掉
了,使中国文化遭到了巨大的损失。
五、布置作业
1.梳理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预习《与妻书》。
教学任务四:学习《与妻书》,体会革命先烈的深情与大义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时代背景和资料,掌握文中活用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并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现象。
2.梳理感情线索,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这句
话的含义,厘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革命前辈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1.厘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中有深刻内涵的句子。
2.体会情与理相融的特点。
三、导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自由与爱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答客诮》
四、活动
活动一:预习效果检测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字音、词义
提示:略
2.说明课文中时间的记法
(1)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2)适冬之望日前后。
提示:
①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辛未,干支纪年,1911 年。
三月,农历三日,当为公历四月。
念六,二十六日。念,二十。
四鼓,即四更,凌晨 1~3 点。
②适冬之望日前后。
冬之望日,农历立冬之月的十五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
3.查阅资料,了解《与妻书》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提示:
(1)了解作者
林觉民(1887—1911) 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号抖飞,福建人。少年时就
接触民主思想,一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中国
非革命无以自强”)二是 1907 年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时期,主要思想(“中
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
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三是 24 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 岁—— 黄花岗之
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主要的思想(“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
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
则吾死瞑目矣!”)
(2)《与妻书》写作背景
中 国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的 先 行 者 孙 中 山 先 生 所 领导 的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运 动 , 从
1905 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
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 年 4 月 27 日(农历 3 月 29 日)的广州起义
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
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孙中山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这样评价:“是役也,碧血横飞,
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林觉民起义前三天深夜,写了两封遗书,一封给他的父亲,字数不多:“不
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推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
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另一给他的妻子,就是《与妻书》,题目是后人加的。
4.梳理《与妻书》的结构思路
提示:
“爱汝”之情:临终三忆——怀有至爱汝之念;临终三愿。
“就死”之理:国家灾难——为天下人谋永福;人们命运。
活动二:研读课文
1.林觉民在起义前夕在绢帛上写下了一封信,留给妻子的,这是一封情书,
还是封遗书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一段,思考林觉民写下这封《与妻书》的用意是
什么?(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提示:
(1)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2)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
为汝言之。
可见用意:一是以此书与妻子作诀别;二是要让妻子明白“吾衷”。
2.林觉民说深怕妻子不能体会“吾衷”,吾衷即我的心意,林觉民有怎样的
心意呢?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抓住段首句,从中体悟。)
提示:
掐头去尾,我们看一下中间六段段首句。
(1)②段“吾至爱汝”③段“汝忆否?”④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⑤段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⑥段“吾今与汝无言矣。”⑦段“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
语汝”
六个“吾”字六个“汝”字中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份情感。由②④⑤三段段首
可知,作者直抒胸臆反复表达了自己的“吾衷”就是“吾至爱汝”,从“吾至爱
汝”到“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再到“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林觉民对妻子的爱
可谓是层层递进,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挚爱”之情。⑥⑦两段段首,
又表达了对自己先死的愧疚之情。
(2)①段“又恐汝不察吾衷”④段“更恐不胜悲”⑦段又“恐汝日日为吾担
忧……为汝某者惟恐未尽。”在这四个“恐”字中你又读出怎样的情感?
四个“恐”字饱含着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无限牵挂之情和处处为妻子着想的心
意。正是这“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悲痛,深深打动了无数读者。正如普希金所
说的:“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
从“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到“吾至爱汝”再到“吾今与汝无言矣”,作
者从永别的痛苦中回忆起过去夫妻之间的恩爱甜蜜,又痛感死后妻子的孤独和悲
戚,感情跌宕起伏。
3.“我至爱汝”通过哪些事件表现出来?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品读,分角度
概括,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言。
提示:
(1)三忆——先死、双栖之所、两次离家
三忆:谁先死的谈话 、新婚的甜蜜、两次离家未能告诉妻子的心情。
(2)诀别——嘱托、三愿
诀别:嘱咐后事,三愿,一愿九泉之下“哭相和”;二愿真有鬼;三愿心电
感应有道。
泪墨齐下,字字泣血,皆出肝胆肺腑。时时处处吐露着对妻子的无限眷恋和
不舍,按理,这不舍应当是离开的牵绊,然而林觉民却说:“吾至爱汝,即此爱
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4.如何理解“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在文中画出
相关语句品读,小组交流讨论后发言)
提示:
①“助天下人爱之所爱” ②“为天下人谋永福” ③“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
与不愿离而离”。
一颗仁爱、博爱之心,无私,宁牺牲自己为天下人的心。
总结:本文以写情为主、情理结合。全文以“我至爱汝”这一纲领性的句子,
结合叙情忆事,进行深刻的说理,阐明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吾至爱汝”并“吾
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从而“使吾勇于就死”,并“敢先汝而死”
“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进而慰“汝不必以无侣为悲”。
5.请你用工整的语言评价你心目中的林觉民。(读出原文中相关的句子,然
后评价)
提示:
第 4 段“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像战斗檄文(排比手法)。
评价示例:一颗愤慨揭露当时政府社会黑暗现实、深切同情人民疾苦之心宛
然可见,这颗心纯洁到为天下人牺牲己之所有;这颗心高尚到为民族命运慨然赴
死;这颗心令敌人也肃然起敬。
这位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的奇男子,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
之际,舍个人幸福,取全民幸福。儿女情虽长,却更显革命豪情英雄志坚。牺牲
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烽火泪滴尽相思,方寸心只愿天下有情人成眷属。一曲爱
的壮歌动天地。忠诚革命的大英雄!挚爱妻子的好丈夫!
活动三:探究写作艺术
1.作者是怎样表达衷情的?
提示:
全文以“忍悲为汝言吾衷”的“吾衷”为主线,结合抒情忆事,进行深刻的
说理,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想一想,这篇绝笔为什么感人?
提示:
(1)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云:“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
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
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家
民族的真正责任感。”这番话,验之于林觉民之信之死是非常深刻的,也道出了
本文感人至深的原因。
(2)文章第三段,作者以深情的笔墨记叙了几件往事,表达了对妻子的爱恋
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的一片真情。这种“吾至爱汝”的夫妻之情外,至诚
美好令人感动;但更令人感动的是,“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吾充
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的献身精神及由此而阐述的
道理。
(3)林觉民为造福天下放弃自己幸福和生命的说理过程,是对其挚爱陈意映
的说理,更是对自己的说理。正是因为它是对革命者本身的说理,革命者本身才
由意志作出决断,自愿牺牲本身的生命、幸福、自由,以及与此相关联的家人、
好友的幸福、情感,投身于革命洪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革命者的人性
的光辉和理性的自觉。
3.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讨论此题旨
在了解本文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提示: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
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
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
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之所以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就在于作
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
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为汝言之”,说明写遗书的原因和写遗书时的心情。其中深含“吾至爱汝”
的感情,而写遗书的原因就是下文要详谈的全文中心的后半部分:“即此爱汝一
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五、布置作业
1.上网搜索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中演员赵立新朗读的《与妻书》,感
受书信朗读的魅力。
2.揣摩林觉民写《与妻书》的内心世界,朗诵(表演)书信内容,录音频(视
频),上传至班级共享网盘。
教学任务五:对比阅读《谏逐客书》与《与妻书》,学习社会交往类实用文
体的特点
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与妻书》综合运用抒情、记叙、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2.拓展阅读,致敬革命先烈仁人志士。
3.对比阅读《谏逐客书》与《与妻书》两篇文章,辨析异同,明晰两篇文章
的主旨、态度等。
二、教学重难点
1.感受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伟大情怀。
2.对比阅读,探究实用类文本的特点。
三、导入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
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
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
意义”等重要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
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0 全国卷Ⅲ作文试题
四、活动
活动一:掌握《与妻书》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问题: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
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遗书中非常自然地综合运用了抒情、记叙、议论三种
表达方式)
提示:
(1)抒情是这封遗书的主要表达方式。(通览全文,很多语句都是直接抒情
的。从开头的“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到末了的“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
中得我乎!”这些话语,正是面临为革命英勇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
的感情浪涛。)
(2)为了抒情,烈士很自然地记叙了一些往事。(如第三段里对于夫妻生活
的三个回忆,深深地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和为妻子着想“无所不至”之情。)
(3)烈士在记叙抒情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通览全信可知,一、五段基本上
属于抒情,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叙的基础上说理。
既抒革命之情,又说革命之理。)
正因为烈士对妻子的“情”是那样深挚,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义的“理”
就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人力量。
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自
己所憎所爱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并不直说,
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 6 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
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
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
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活动二:对比阅读,对实用类文本进行深入探究
1.比较阅读《谏逐客书》和《与妻书》。两篇文章一为奏章,一为家书,从
某种意义讲都是书信,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但写法各有特点。阅读
两篇文章,体会二者在态度、语气、表达方式、语体选择上的差异。(填写下表,
并做总结)
提示:
《谏逐客书》阐述政见,雄辩滔滔,侧重以理服人;《与妻书》申明理想,
抒写真情,偏向以情动人。《谏逐客书》是写给君王的奏章,立场鲜明,讲究策
略,斟酌语气,选择书面语体,便于议论;《与妻书》是写给至亲的绝笔书信,
心怀袒露,情感饱满,选择的是口语语体,便于抒情。
通过比较让我们了解到,在阅读和写作实用类文体时,一定要注意根据不同
的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不同的语体和表达方式,还要注意根据语境不同使用不
用的词汇和语气等问题。这样才能更准确的传情达意,完成写作目的。
3.本单元的四篇文章在实用类文体写作上可以看作是经典范本,但我们也不
可忽视这四篇文章在精神上给予我们的启示。思考作者所处的时代有什么特点?作
者看到了哪些社会现象和问题? 体现了作者哪些深邃的思想?完成下表,并做具
体分析。
提示:
具体分析:
(1)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看到资产级革命的勃兴,更看出了这种革命其实只
是更大规模社会革命的前兆,而后者应该是以无产阶级为主力的,是对资本主义
制度的反抗和摧毁。
见微知著:
《在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马克思深刻洞察历史发展的规律,能
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了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
史使命。这种见微知著的思想之深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2)远见卓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恩格斯跳出朋友的角色,而是站在
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高度,对马克思思想做了最高的总结。他能理解马克思,
如此肯定马克思思想的成就与贡献,可见其思想的高度。这种远见卓识的思想之
高度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
(3)瞻前顾后:李斯在天下归秦的历史大势中,也透彻地看出六国尚有余力,
秦国应继续广占人才资源,不能自乱阵脚的当前形势。堪称最伟大的国家战略。
“人才储备战略”至今依旧就有其重大意义。这种战略眼光、这种瞻前顾后的思
想之宽度值得我们去学习。
(4)洞察世事:林觉民对妻子分析“今日事势”中,我们看到他对清朝末年
内忧外患,积贫积弱之国必须有人起来革命,才能避免举国皆为死地、人人面临
绝境的惨祸的社会现实有着清楚的认识。
可见这四篇文章都是作者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这些认识都是合乎当
时的现实,也合乎历史发展趋势的。他们“见微知著、远见卓识、瞻前顾后、洞
察世事”思想之深邃,看问题之透彻,启迪我们要不断培养自己观察社会现象和
分析社会问题的洞察力。这些思想都是留给我们的伟大的精神财富。
活动三:致敬仁人志士
拓展阅读:赵一曼给儿子的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
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
没有再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
爱的孩子。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
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请小组讨论,抒发感受。
示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百多年前,革
命烈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诠释了“生命诚可贵爱情
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从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一百
多年后的今天,在病毒来袭的今天,也有一批英雄,我们称为“最美的逆行者”,
白衣天使。他们也是为人父母,为人儿女,为人妻,为人夫……但他们舍小家为
大家,为国家,英勇走向抗疫前线,为我们筑起生命的防线,为患者带来生的希
望。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他们展现的精神品质和人生选择,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
五、布置作业
查找和阅读更多书信,从中选择一封有意义的书信,反复朗读,准备参加班
级“书信朗读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