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79492

大小:101.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1.本试卷共 11 页,共 5 道大题,24 道小题,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请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选择题请用 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 签字笔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口普查是人口统计和人口调查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各国政府不同时期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 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的国家之一。人口普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大 禹时代。据《史记》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但《史记》中并没有记录确切人数。到了西汉 末年,才有确切记载的人口统计数据。《汉书 ·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全国有 12233062 户 59594978 人。东汉时,户口调查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制度,称为"案比",案比每年定期举行。从被称 为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之一的《居延汉简》中留有的相关记载"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 黑色"来看,调查内容包括了个人的基本情况。 自明朝起,人口普查开始留有文物实证。洪武三年(1370 年),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声 势浩大的全国人户"点闸对比"(户口清查),给每户编制了户帖。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登载户 主、人 口姓名、年龄、家庭人口 与户 主的关系以及资产、职业等项目。这场人口调查,被西方学者推崇为全世 界最早的"人口普查"。洪武十四年(1381 年),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 "黄册"统计内容更加详细,而且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的户口版 籍。清代因袭明代的办法,建立了户口黄册制度。清康熙、雍正帝先后下诏把人头税并入田赋,即所谓"摊 丁入亩"、此举引发了人口的激增。乾降六年(1741 年)人口总数突破 1 亿,而到了道光年间,当时的人 口据统计己经有,4 亿多人。 整个 20 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 成立后的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计。此后,还进行过多次全国性人口普查。"一普"是新 中国第一次采用全面科学的调查方法开展人口普查,采用登记常住人口的办法,由户主到登记站登记。1964 年的"二普"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加入普查项目,调查数据为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提供了可靠依据。 1982 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 年,"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 21 项。2000 年的" 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还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10 年 的"六普"则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大量人 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材于陈智、李冬云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人口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要想对人口工作作出决定性决策、对本国人口情况有充分的认识, 就需要进行定期的人口普查。 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 2020 年 11 月 1 日零时,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 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受教育程度、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普查对象是标准 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 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在境内居住的港澳台居民和外国人也属于普查对象。人口普查分为"短 表"和"长表"。 "短表"包括反映人口基本状况的项目,"长表"并非所有人都要填报,而是从全部住户中抽取 10%,登 记对象只需按照调查表如实、准确提供有关信息即可。 相比以往历次全国人口普查,"七普"在数据采集和信息安全保障上有较大进步。为提高数据质量,"七 普"首次采集身份证号码,国家统计局还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了保密处理。电子设备和数据联网增加了便捷 性,自主填报保证了私密性,这些都有效防止了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 在高质量数据基础上,"七普"将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变化态势。此次普查的人口学背景有四大变化; 一是数量转向,中国人口 己干 2019 年突破 14 亿大关, 虽仍处千缓慢增长中,但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 减弱,很快将进入下降轨道。二是年龄结构变化,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于 2011 年 开始波动下降,人口红利有所减退。三是人口空间分布变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四是受教育水平变化,人 口素质显著提升,人力资本存量稳步提升。 "七普"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进一步细化,增添了出生地、5 年前常住地等普查项目。流动人口普查统计 数据,直接影响到未来各项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 角度看,人口因素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我国的人口集聚程度呈现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度重 合的特征。城市群人口密度越来越高,一方面与人口的迁徙流动相关,另一方面则有赖于城市区划的调整。 2012 年前后,人口流动对我国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的贡献占比约为 56%;而到 2018 年,人口迁徙对城镇人 口增长的贡献占比下降了约 20%。现在,城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地带并入城 市,使城镇人口的基数增长,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在提高。 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十四五"时期中国老年人口占比 将超 20%,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七普 "数据不仅能反映老年人口总量增长,还能体现其收入水平、代际支持、生活状况等,将对这一战略的实施 提供数据支持。"七普"人口普查数据将于 2021 年 4 月进入全面汇总和发布阶段。最终发布的数据,将对 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产生深远影响。 (取材于汪文正、武凤珠等人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与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汉书》所记载的人口数量与新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量相差不大。 B. 《居延汉简》的文字记载表明东汉时期人口普查的内容包括了职业和财产。 C. 政府主导推动实施、逐步完善“黄册制度”是清代人口普查值得借鉴的经验。 D. 抗战歌曲《长城谣》中的“四万万同胞”未必是对当时人口数量的准确统计。 2. 根据材料一,以下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六次人口普查特点的一项是( ) A. 普查间隔逐渐缩短 B. 普查方法从单一到多样 C. 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 D. 普查范围越来越广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七普”使用长短表结合的方式,首次对公民身份号码和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 B. 数据采集全面、真实、准确,信息安全有保障,有助于“七普”获得高质量数据。 C. 目前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仅依靠城市区域的扩张,更有赖于人口的迁徙流动。 D. 相较于人口增长惯性减弱,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因而更令人关注。 4.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口红利下降的同时,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 B.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人口向这些地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C. 实施乡村振兴、提供适宜的就业平台,可有效推动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D. 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剧,对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5. 人口普查是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最常用的调查方法。请综合两则材料,分条说明人口普查对于 制定修改国家政策的作用。 【答案】1. D 2. A 3. B 4. A 5. ①可以掌握人口数量,有助于国家制定调整税收政策。②可以掌握个人基本情况,为国家制定经济计划、 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③可以掌握人口流动情况,有助于国家确定基础设施的数量与布局。④可以掌握 人口结构,为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改革退休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 ……人口数量相差不大”,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汉书 •地理志》记载,元始二年(公元 2 年)全国有 12233062 户 59594978 人”,材料一第四段“整个 20 世纪前半期,四万万同胞成为人们对 中国人口数量的共识。但确切的人口数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才有了准确统 计”,可知原文并没有将二者进行明确比较。 B. “……内容包括了职业和财产。”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居延汉简》中留有的相关记载…… 调查内容包括了个人的基本情况”,可知只是调查“个人的基本情况” ,并未明确说明是“职业和财产。” C. “黄册制度”是清代人口普查值得借鉴的经验。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洪武十四年(1381 年), 朱元璋总结前期工作情况和试点经验,推出了黄册制度。”可知,“黄册制度”是明代就有的。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普查间隔逐渐缩短”表述错误。比如:1953 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到 1964 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间隔 11 年;再到 1982 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间隔了 18 年。 B. “普查方法从单一到多样”,表述正确。比如:1982 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 年, “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 21 项。2000 年的“五普”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 统,还首次采用了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 C. “获得的数据越来越丰富”,表述正确。比如:1982 年的“三普”首次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1990 年, “四普”的调查项目增多到了 21 项。 D. “普查范围越来越广” ,表述正确。比如:到了“六普”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普 查范围。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首次对公民身份号码和流动人口信息进行采集”,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五和第六段,“七普”首 次采集身份证号码,但是针对流动人口的统计并非“首次”,只是作了进一步细化。 C. “更有赖于人口的迁徙流动”,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城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是城市 区域的扩张”,而非“人口的迁徙流动”。 D.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国内外更关注此次普查数据 对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影响。……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没有信息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 故选 B。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 “人口红利下降的同时,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于文无据。材料二第五段 只是“说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力人口于 2011 年开始波动下降,人口红利有所减退”,却 并未说明“受教育水平提升而产生的人力资本红利也会下降”。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根据材料一第三段,早在明朝就“每十年就进行一次普查登记,成为为核实户口、征调赋役而制成 的户口版籍”。 由此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数量,有助于国家制定调整税收政策。 其次,材料一最后一段, “人口基础数据,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 要作用。” 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个人基本情况,为国家制定经济计划、就业政策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从商业角度看,有多少人口就有多大的市场规模;从政府角度看,人口因素 决定了基础设施的数量和布局。” 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流动情况,有助于国家确定基础设施的数量 与布局。 最后,材料二最后一段,“将对包括生育政策调整、退休制度改革在内的许多国计民生重大政策的制定修 改产生深远影响。” 可见人口普查可以掌握人口结构,为国家调整生育政策、改革退休制度提供重要依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巢谷传 【宋】苏辙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 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 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 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 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 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 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结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 化土大夫皆违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 元符二年春,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 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 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愍.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 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千钱,予方 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 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 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褐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 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 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 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有删改)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畜.弓箭 畜:积聚 B. 予愍.其老且病 愍:伶悯 C. 阅.其橐中无数千钱 阅:翻阅 D. 恨.其不用吾言 恨:遗憾 7.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无.知者 公无.止我 B. 予以.乡闾故 予是以.先之 C. 予之.在朝 予闻哭之.失声 D.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谷于.朋友之义 8.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至友其秀杰:每到一地,就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 B. 二人相与为金石交:两个人结成了生死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 C. 缓急可托者也:(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 D. 尚何以发之:又怎么才能发现他的贤才品德呢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巢谷幼承父学,知识渊博,后来发现兴趣所在,故弃文学武,改应武举。 B. 韩存宝号称“熙河名将”,颇受朝廷重视,这与巢谷对他的指导不无关系。 C. 苏辙在朝为官时,巢谷与他很少来往,到晚年才与苏氏兄弟在梅州相见。 D. 巢谷有古人之风,但未得赏识,苏辙以此文表达对他的崇敬、惋惜之情。 10. 请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 绍 圣 初 予 以 罪 谪 居 筠 州 自 筠 徙 雷 自 雷 徙 循 予 兄 子 瞻 亦 自惠 再 徙 昌 化 士 大 夫 皆 讳 与 予 兄 弟 游 平 生 亲 友 无 复 相 闻 者 11. 文中说“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请从文中举两例印证。 【答案】6. C 7. B 8. D 9. C 10. 绍 圣 初/予 以 罪 谪 居 筠 州/自 筠 徙 雷/自 雷 徙 循/予兄 子 瞻 亦 自 惠 再 徙 昌 化/士 大夫 皆 讳 与 予 兄 弟 游/平 生 亲友 无 复 相 闻 者 11. 例一∶于危急时刻接受好友临终嘱托,甘冒风险,送银于其家人,践行承诺。例二∶ 年逾古稀,体弱 多病,却不辞辛劳,徒步万里,看望被贬谪的苏轼兄弟。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阅:看。句意: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无:没有;不要。 B.以:都是介词,因为。 C.之:助词,取独;代词,他。 D.于: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对于。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句意:又怎么才能把他的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发:展现(给人看)。 故选 D。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巢谷与他很少来往”错,由原文“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可知,我在朝廷里做官的时候, 巢谷正在乡里过活,彼此不曾见面。 故选 C。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的翻译是:绍圣初年,我因罪贬谪在筠州,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 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 与我们联系。 “绍圣初”是句首时间状语,其后断开;“予”“谪居”是主谓结构,“筠州”是后置状语,其后断开; “筠”“雷”“循”都是地名,“自筠徙雷”“自雷徙循”表现迁徙辗转各地,而且结构相同,两句之间 和前后分别断开,“予兄子瞻”作主语,“再徙昌化”是谓语,其后断开;“士大夫”是主语,“讳”是 谓语,“与予兄弟游”作句子的宾语,“游”后断开。最后的断句是: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 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的含义,意思是,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 然后从文中找出巢谷重义的事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一下即可。 如“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 在韩存宝遇难时接受朋友的委托,践行承诺; 如“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 无恨矣”“将复见子瞻于海南”在苏轼兄弟被贬谪的时候,徒步万里去看望。 参考译文: 巢谷字元修。父亲名叫中世,出身于眉山县的一个农民之家,年轻时跟着当地有地位、有声望的人读 书,老了之后就在乡里做老师。巢谷从小就跟随父亲学习,尽管朴实无华,但知识却很渊博。后来到京城 应举考进士,看见有参加武举的,从心底里喜欢。巢谷向来有力气,于是就把以前学的东西丢开,积聚弓 箭,学习骑马射箭。经过好长时间,终于武艺有所成就了,但武举却没有考中。 巢谷听说西部边境一带多有勇猛矫健的人,就离开家乡 ,到秦凤、泾原一带游历,每到一个地方,就 同那里优秀杰出的人结成朋友。有一个叫韩存宝的人,尤其和他友好。巢谷教他兵法,两个人结成了生死 之交,友谊如金石一般坚固。宋神宗熙宁年间,存宝任河州的将官,有功劳,号称黑河一带的名将,朝廷 也很重视他。正好遇上“泸州蛮”的酋长乞弟侵扰边境,附近各州郡的官兵都束手无措征服不了,朝廷就 命令韩存宝领兵去讨伐。韩存宝不熟悉“泸州蛮”的情况,就把巢谷邀请到队伍里来,向他了解有关情况。 后来韩存宝受到朝廷怪罪,被捕之前,韩存宝估计自己肯定会被处死,就对巢谷说:“我是泾原一带的一 个武夫,死了没什么值得可惜的。只是我的妻子儿女无人依靠,不免受饥寒之苦。我的袋子里装有好几百 两银子,除了委托你,再没有别人 能去送给他们了。”巢谷答应了存宝的请求,就改换姓名,揣上银子, 步行上路,一直走到存宝家,把银子交给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这件事。存宝被处死以后,巢谷逃到长江、 淮河一带躲藏起来,直到朝廷发出赦免令,才又露面。我因为与他是同乡的缘故,所以从小就认识他,了 解他的志向节操,深知巢谷是在情势危急之时可以托付的人。 我在朝廷里做官的时候,巢谷正在乡里过活,彼此不曾有见面的机会。绍圣初年,我因罪贬谪在筠州, 又从筠州迁徙到雷州,从雷州迁徒到循州,我哥哥子瞻也从惠州迁徙到昌化。这期间,以前结识的为官的 人们都避讳同我们兄弟二人交往,平素的亲朋好友也不再与我们联系。而巢谷却在眉山老家愤激地表示, 要徒步来慰问我们兄弟二人。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讥笑他有点儿发疯了。元符二年春,巢谷从梅州给我送 来书信说:“我不远万里,步行来看望您,自己也不曾奢望可以保全性命。如今我已到了梅州,要不了几 天就肯定能见面了。这样,我就是死了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我又惊又喜,心里说:“这个人不像现在 的势利小人,倒像是古代有气节的人。”等到见面之后,我们二人紧握着手,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接着 就 互相诉说阔别 以来的情况,相处 一个 多月,还觉得不满足。当时巢谷已经七十三岁了,体弱多病, 再不是从前健壮的巢元修了。他还要到海南岛去看望子瞻,我哀怜他既年老又病弱,就阻止他说:“您的 心意是太好了,但是从这里去儋州有好几千里路程,还得坐船过海,这可不是年老的人能够办到的事情。” 巢谷说:“我估计自己不会很快就死的,您不要劝阻我。”我无法劝留住他,看他袋子里没有多少钱,尽 管当时我也正贫困,匮缺资财,也勉强筹集钱款送他出发。他乘船走到新会,被当差役的边民偷了钱袋行 装逃走,后来盗贼在新州被抓获。巢谷跟到新州,就生病死了。我听到消息后失声痛哭,遗憾他不听我的 劝告。不过,也感叹他没有听我的话,而践行自己的志向。 当年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智伯率领韩、魏两家决开汾河围城。在这种情况下,赵裹子的臣下对他 都有点怠慢,只有高恭一个始终对他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等到襄子运用张孟谈的计策,摆脱智伯、韩、 魏的包围,冲破困境,对部下论功行赏时,就给高恭记了头功。张孟谈说:“晋阳危难的时候,只有高恭 没有功劳,为什么却要给他记头功呢?”襄子说:“晋阳被困时,群臣都对我有点儿怠慢,只有高恭一人 始终保持着臣子应有的礼节,我因此给他记头功。”巢谷在对朋友讲义气方面,实在不比高恭差。只可惜 他没有遇上赵襄子(受到器重),而先是遇见了韩存宝,后来又碰上了我们兄弟两人。如今,我正同南方的 边民杂处在一起,和他们一样地生活着,大概将要老死在这里,虽然深知巢谷的贤德,又怎么才能把他的 贤才品德展现出来给世人看呢?听说巢谷有个儿子叫巢蒙,在泾原一带的军队里,所以为他写了这篇传记, 等以后有机会交给他。 12.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 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 礼,孰不知礼?” (《论语·八佾》) ②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 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 ③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 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宪问》) 以上三则语录都涉及了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请简述孔子批评管仲和褒扬管仲的原因,并概括孔子品评人物 所遵循的原则。 【答案】批评管仲的原因:不节俭,不知礼。褒扬管仲的原因:尊王攘夷,保存了华夏文明,造福百姓。 孔子品评人物遵循的原则:坚持“两点论”,客观全面、一分为二地品评人物;遵循“重点论”,看事功 重于看小节。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材料一体现了孔子对管仲的批判。“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一句是孔子认为管仲缺乏节俭的 美德,“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玷,管氏亦有反玷。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是认为管仲不遵礼制。故孔子认为管仲“器小”。 材料二三体现孔子对管仲的褒扬。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材料三“管仲相 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息兵戈而解纷争,使天下由此而安, 为维护和平作出了贡献,这就是他的“仁德”。 材料三中“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给人 民带来了利益,促进了社会文明和发展。 孔子既批评管仲,认为他“器小”,又褒扬管仲,认为他“仁”。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通达 知变,做到了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地客观评价,在看待人和事时,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问题,遵循 “两点论”原则。孔子也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是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遵循“重点 论”原则。 参考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 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 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 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死。”接着又说:“管仲是不仁吧?” 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出的力。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齐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以死相殉,反又去辅佐齐桓公。”孔子说: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一切,人民到现在还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大概都 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 道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 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 “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 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14.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 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B.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15. 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 同。 【答案】13. C 14. D 15. “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解析】 【分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 乡,因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 的斜阳却应时相迎。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没有以虚映实。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作者不仅自己思乡, 而且说家 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 为强烈了。“归”字含蓄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作者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 在外漂泊,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1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在学校组织的成人仪式上,校长提醒同学们要与时俱进,不能做“____,____”的桃花源中人,而应 该回应时代的需求。 (2)为国家民族所敬仰的英雄,即便遭受磨难仍刚强勇毅,即便身死也能以精神力量感召后人。诚如《国 殇》中“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子魂魄兮为鬼雄”所歌颂的那样。 (3)成语“食不果腹”有时会被误写为“食不裹腹”。究其原因,写错的人往往不了解这一成语出自庄子 《逍遥游》中“______,____,腹犹果然”一句。 (4)《梦游天姥吟留别》写梦境也写现实,诗人迭遭失意后向往神仙世界,觉得梦境更值得流连。然而梦 总是要醒的,“忽魂悸以魄动,___。惟觉时之枕席,__,梦醒时分,便很难“开心颜”了。 【答案】 (1).(乃)不知有汉 (2). 无论魏晋 (3). 终刚强兮不可凌 (4). 身既死兮神以灵 (5). 适莽苍者 (6). 三餐而反 (7). 恍惊起而长嗟 (8). 失向来之烟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凌、既、莽苍、反、恍、嗟。 17. 在《红楼梦》第二回中,冷子兴曾转述过贾宝玉的“男女观”:“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 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你是否同意宝玉的上述见解?请从《红楼梦》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情节简要说明。 【答案】我不同意宝玉的说法。例如王熙凤,小说中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这一情节中,王熙凤为了帮水 月庵尼姑摆平官司,收了她给的三千两银子,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 自尽。王熙凤为三千两银子害死两个人,体现了她的手段老辣和心儿毒辣,并没有宝玉所说的给人“清爽” 之感。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要选取一个人物,并结合具体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以此说明自己的 看法。可以回答“同意”,也可以是不同意。 然后结合书中内容陈述意见。不同意的观点,可以选取书中对女性的自私、短见、偏执以至恶毒的描写, 例如选取王熙凤“弄权铁槛寺”“毒设相思局”“借刀杀人”“瞒消息设奇谋”等分析她的毒辣。同意的 观点,可以选取书中对女性的纯洁美丽的描写,例如“黛玉葬花”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的语言 ①从来没有去过河南,从机场出来,上高速,遥遥地看见体量庞大的郑州市出现在眼前。 ②说城市体量庞大,不只是出现在视线中那些耸立的高大建筑,更是一种感觉:那隐没在天际线下的 城市更宽大的部分,会弥散一种特别的光芒,让你感觉到它在那里。声音、尘土、灯光,混同、上升、弥 散,成为另一种光,笼罩于城市上方。这种光,睁开眼睛能看见,闭上眼睛也能看见。这种光吸引人眺望, 靠近,进入,迷失。但我们还是一次次刚刚离开一座城市就进入另一座城市,其实重复的是同一种体验: 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我们说去过一个省,往往就是说去过省会城市。所以,此行的目 的地我也以为就是眼前已经若隐若现的这个城市。就在我靠着车窗将要昏昏然睡去时,超乎我对河南想象 的景观出现了。这景观不是热情的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他们精心准备的是一个古老悠久的文化 菜单,令我兴奋的仅仅是眼前出现的宽广得似乎漫无边际的田野。 ③收获了一季小麦的大地上,玉米,无边无际的玉米在大地宽广中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在阳光下 闪烁,在细雨中吮吸。这些大地在中国肯定是最早被耕种的土地。世界上肯定也少有这种先后被石头工具、 青铜工具、铁制工具和今天燃烧着石油的机具都耕作过的土地。人类文明史上,好多闪现过文明耀眼光辉, 同时又被人类自身推向一次次浩劫的土地,即便没有变成一片黄沙,也早在过重的负载下苟延残喘。 ④翻开一部中国史,中原大地兵连祸接,旱涝交替。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 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庄稼地之 间,一排排的树木,标示出了道路、 水渠,同时也遮掩了那些素朴的北方村庄。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 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 ⑤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 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 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⑥转上另外一条高速路,醒目的路牌标示着一些城市的名字。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 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 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但在这样的原野上,至少在我的感觉中,那些城市显得遥远了。视野里掠到身 后,以及扑面而来的,依然是农耕的连绵田野。 ⑦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 ⑧这些象形的汉字在几千年前,就从这块土地上像庄稼一样生长出来。在我脑海中,它们不是今天在 电脑字库里的模样,而是它们刚刚生长出来的模样,刚刚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样,刚刚被铸到青铜之上的 模样。 ⑨这是一个个生动而又亲切的形象。 ⑩土——最初的样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树站立在地平线上。 ⑪田————不仅仅是生长植物的土壤,还有纵横的阡陌、灌渠。 ⑫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爱的姿态斜倚着一个结了实的穗子。 ⑬车窗模糊了,我继续在心里描摹从这片大地上生长出来的那些字——麦、黍、瓜、麻、菽…… ⑭我看见了那些使这些字具有了生动形象的人。从井中汲水的人,操来犁地的人,以白春谷的人。 ⑮眼下的大地,麦收季节己经过去了,几百年前才来到中国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壮生长。那些健壮的 植株上,顶端的雄蕊披拂着红缨,轻风吹来,花粉摇落,纷纷扬扬地落入下方那些腋生的雌性花上。那些 子房颤动着受孕,暗含着安安静静的喜悦,一天天膨胀,一天天饱满。待秋风起时,他们就会从田野走进 农家小小的仓房。 ⑯终于到了平粮台,这是一个在平原上用黄土堆积起来的高台,面积一百亩,被认定为中国最古老的 城池—-——宛丘。 ⑰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反过来又慑服..自 己的威权了。这个龙山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城市的雏形如果真的被确认,无疑会在世界城市史上创造很多第 一。几千年过去了。时常溢出河道的黄河水用巨量的泥沙把这片平原层层掩埋。每揭开一层,就是一个朝 代。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从来不改头换面。但这个高丘还微微隆起在大平原上。它为什么不仍 然叫宛丘,不叫神农之都,却叫平粮台? 是不是某次黄水袭来的时候,人们曾经在这个高地储存过救命粮 食,放置过大水退后使大地重生的宝贵种子? 在这个已然荒芜的土台上漫步时,我很高兴这片土地仍然具 有生长出茂盛草木的活力。那些草与树仍然能够应时应季开出花朵。草树之间,还有勤勉的村民开辟出不 规则的地块,花生向下,向土里扎下能结出众多子实的枝蔓,芝麻环着节节向上的茎,一圈圈开着洁白的 小花。 ⑱人类不同的历史在大地上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但大地的奉献却是一样。我记起在俄罗斯的图拉,由 森林环绕的托尔斯泰的庄园中,当大家去文豪故居中参观时,我没有走进那座房子,看干涸的墨水瓶和泛 黄变脆的手稿。我走进了旁边的一个果园。树上的苹果已经收获过了,林下的草地还开着一些花。淡蓝的 菊苣,粉红的老鹳草,再有就是与中国这个叫平粮台的荒芜小丘上一模一样的轮生着白色小花的芝麻。不 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的语言—— 质朴,诚恳,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渐渐感到怅然若失.... 怅然若失:失望,失落 B. 主人打算推销..给我们这群人的 推销:推荐,介绍 C. 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 慑服:因恐惧而顺从 D. 新生与毁灭的故事,陈陈相因.... 陈陈相因:不断重复 1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作者看城市的感受与下文看田野的兴奋形成对比,意在表明对城市的厌烦。 B. 第③段列举了一系列农耕工具,形象地表现了中原大地上农耕文明的历史从未断层。 C. 作者由“土、田、禾”等象形字联想到了大地上的劳动者,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 D.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意蕴丰富且富有感染力,表达了作者对大地的深情礼赞。 20.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的作用。 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 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21. 本文题目是“大地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大地的语言”的含义。 【答案】18. C 19. A 20. “亭亭玉立”“絮絮私语”将农作物拟人化,形象地突出了历经灾祸战乱的中原大地的勃勃生机,呼应 了前后文作者“心安”的感受。“一道道的绿浪”的比喻,含蓄地表明正是这样的乡野源源不断地供养着 城市,引发了后文作者对象形文字以及农耕文明的联想。 21. ①中原大地上庄稼茁壮生长、生机勃勃的景象。②农业生产持续地为城市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支撑。 ③由农业生产孕育出的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农耕文明。④大地之上勤勉的劳动者质朴诚恳的生产方 式和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C.慑服:使恐惧而屈服。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意在表明对城市的厌烦”错,由原文“在不断兴奋的过程中渐渐感到怅然若失”可知,意在表明作者 对城市的一种失望、失落之情。 故选 A。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作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这是一段描写性文字,“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 私语”从内容看,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展现了土地上生命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对土地的喜 爱之情;从结构看,与上文“但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 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类的食粮”“我喜欢这样的景象,这是令人感到安心的景象”和下文“我的视野 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相呼应,强调了“我”在看到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庄稼时的“心安”之感。 “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更远的 地方”指城市,“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含蓄二形象地表明乡野源源不断地供养着城市;结 构上,结合“我呵气成雾,在车窗上描画一个个汉字”“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 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反过来又慑服自己的威权了”可知,正是眼前的“绿浪”让“我”在车 窗上描画汉字、联想象形文字、联想农耕文明,可见有引起下文联想的作用。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本文题目是“大地的语言”,理解“大地的语言”的含义要结合“语言”的内涵,从表层看,“大地的语 言”指的是大地上生长的庄稼,从深层看,“大地的语言”指的是生机勃勃的庄稼所孕育的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 结合“我的眼前确实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大地,这片土地还有那么深厚的肥力滋养这么茁壮的庄稼,生长人 类的食粮。无边无际的绿色仍然充满生机”概括出“大地的语言”的表层含义; 结合“这些道路经过乡野,但目的是连接那些巨大的城市,或者干脆就是城市插到乡村身上的吸管。资本 与技术的循环系统其实片刻不能缺少从古至今那些最基本的物质的支撑”概括出农业生产持续地为城市发 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支撑; 结合“从那么久远的古代,原始的农耕就奉献出所有精华来营造城市,营造由自己供养”农业生产孕育农 耕文明; 结合“不同地域的人操持着不同的语言,而全世界的土地都使用同一种语言,一种只要愿意倾听就能懂得 的语言——质朴,诚恳,比所有人类曾经创造的,将来还要创造的都要持久绵远”概括出大地上的劳动者 孕育了质朴二诚恳的精神文明。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诚哉斯言!认识一个人,需要全面观察他的所作所为,认真探究 他如此作为的心态,仔细审视他作为之后的原因。人的作为总是有其因由的,如果只看"表现",就有可能 受骗,所以要看其动机。干好事,是实心实意为他人,还是为了骗取信任和荣誉?干了坏事,是出自本心, 还是不得已而为之?_ ,善而不赏;无心为恶,___。这有一定的道理。正因为如此,还得考察其人有所作为 之后的心情。实心实意做了好事的,绝不会张扬、得意;不得已做了坏事的,事后则会不安地检讨、自责。 这无疑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依据。 22. 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每处限 4 个字。 23. 请根据语境修改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使其更加准确、连贯。要求:保留原有信息,将修改后的语 句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22. 有心为善 恶而不罚 23. 认真探究他如此作为的原因,仔细审视他作为之后的心态。 【解析】 【分析】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前文“干好事,是实心实意为他人,还是为了骗取信任和荣誉?干了坏事,是出自本心,还是不得已 而为之”可知,做好事和做恶事要审视其背后的真实心态。文中两处横线靠的很近,表达的意思前后相近 或相反,仔细阅读后发现,“善而不赏” “无心为恶”中间用了分号,两句形成对称句式,第一处横线所 填写的应为“无心为恶”相反的意思表达,“无心”对应“有心”,“为恶”对应“为善”;同样,第二 处横线所填写的应为“善而不赏”相反的意思表达,“善”对应“恶”,“赏”对应“罚”,可以填写“恶 而不罚”。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认真探究他如此作为的心态,仔细审视他作为之后的原因”,存在搭配不当的语 病,前一句的“探究”“心态”,后一句的“审视”“原因”,搭配不当。“探究”有“探索研究,探寻 追究”的意思,后面往往和“原因”搭配。“审视”有“仔细察看”的意思,与“心态”搭配更好。可将 二者调换一下,修改为:认真探究他如此作为的原因,仔细审视他作为之后的心态。 24. 微写作。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你如何理解这句话?请从《红楼梦》《呐 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 确,言之有据。150 字左右。 【答案】这句话是说小说具有历史感,展现民族历程,描绘民族灵魂。《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 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中国 7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中期十年间为 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 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 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有利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 了解人物形象蕴含的民族性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本题要求从《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部,结合具体的作品, 谈谈对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的理解。解答时,首先理解名言中的关键词,“民 族的秘史”强调的是小说的历史感,民族性,也就是说,小说反映了一个民族的一段历史进程,揭示了民 族性格。结合这些理解,选择文学作品时要选自己熟知的作品,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作品中蕴含的民族 灵魂和性格,从而透视那段历史的现实意义。如选择《平凡的世界》,要写出作品反映的历史背景以及主要 人物、故事情节,结合作品的主题理解其历史感,挖掘作品揭示的民族灵魂。 25. 微写作。近日有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字日”,发挥中文在文化开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有媒体评价设 立“汉字日”有利于掌握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如果这一建议得以采纳,你觉得在“国家汉字日” 这一天可以开展怎样的校园活动? 请写一段文字说明你的活动设计。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楚。150 字左 右。 【答案】中学汉字听写大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感悟汉字深厚底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活动宗旨:“国家汉字日”,培养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意识,提高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水平,感受汉字 书写的艺术魅力,体验汉字书写的乐趣,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参加对象:全体学生。 四.听写内容:1、教材中涉及的汉字听写;2、汉字组字;3、古诗文联句;4、6 套 50 个不同难度的词汇, 根据发音和词条解释进行听写。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本题的写作材料是有关设立“国家汉字日”的情况,旨在强化汉字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中文在文化 开放格局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在“国家汉字日”设立的背景下,设计校园活动。考生写作时,注意要有明 确的活动设计方案,条理清晰地呈现活动流程和内容。如可以设计活动的主题、宗旨、活动内容等具体条 目,要紧扣“国家汉字日”这一背景信息,设计的活动要展现这类主题,还要结合学校和学生主体进行设 计。作为说明性文字,注意说明的顺序,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26. 微写作。春节期间热映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表达了导演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带给观众欢笑与泪水, 唤起了厂泛的情感共鸣。在你的生命中,也一定会有这样一一位至亲至爱之人,陪伴你成长,带给你温暖。 请你写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对她(他)的深情。要求:形象鲜明,感情真挚。150 字左右。 【答案】例文: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似水流年淡去我们多少回忆,却始终不改我们对妈妈的绵绵思念。 妈妈,您的 爱如大树,那密密生长的树枝,是您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呵护;您的爱是那古老的树根,举起一片温馨,让 我在树下小憩,树枝与树叶伸出的地方,代表我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您都会为我遮风挡雨。秋去春来,我 心中永恒的情意一直不曾凋谢。妈妈,谢谢你!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抒情 关键词:表达对她(他)的深情 写作对象:一位至亲至爱之人 写作要点:首先选取自己生活中一位至亲至爱之人,可以是父母、爷爷奶奶等亲人,也可以是和自己感情 较深的老师、同学、朋友等。然后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唤起自己曾经或现在在他们身上体验过的感情, 例如思念、感恩、感动等。要体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感情真挚,以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强化文章的 艺术感染力。 27. 有人说,好的教育应该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对于“好的教育应该 培养问题解决者”这一观点,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现实生活,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议论 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例文: 培养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才 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已进入单日快递亿件的时代。足见收发快递这样的小事,在人民生活中的重大 意义。我们也不难理解,支撑快递业发展繁荣的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正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我们 生活中更多的便捷。我们可以上网买东西,上网订餐,甚至是网上找人代写作业。过分地依赖技术,忽视 了我们自身基本能力的发展,也可能会使我们失却人之为人的意义。 我们国家的教育一贯强调“素质”,意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学生。在科学技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 加便捷,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办成事的当下,我们也应该深思,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家庭一方,应以培养学生实践意识为基本取向。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自会使学生形成不同的意识。 放任型家庭教养方式固不可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更为有害。之所以有学生将脏衣物寄回家洗,自是过 分宠溺学生的结果。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成长而言最为有利,就在于其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帮助学 生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进而养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的习惯。 在学校一方,应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为基本取向。不同的学校在培养目标上当有不同的取舍,但将原 本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肢解为轻德缺体,少美砍劳,自然去素质教育十万 而八千里也,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无从形成。相比于单纯强调埋头苦读,学校举办各种技能大赛,以活泼 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 在社会一方,应以营造学生实践氛围为基本取向。学生步入的社会,是其操练各种能力的重要环境。 不同社会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能为学生的提供的实践机会虽有不同,但总是期望有助于学生成才自立。然 而,快递行业提供“将脏衣物寄洗,再通过快递寄回”的服务,自有助长学生脱离实践的嫌疑,实不利于 学生的成长。我们的社会可以宽容、鼓励学生因尝试而犯错的行为,但不可以牟利为目而默许、纵容学生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行为。 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实非易事,非集家庭、学校、社会三方之力不能成。家庭培养意识、学校锻 炼能力、社会营造氛围,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素质发展的局面,而其中任何一方的推诿、扯皮,终将有害 于学生的成长。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聚焦“教育”的话题,提出“好的教育应该培养问题解决者”这一观点。 审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培养问题解决者”,“问题解决者”指的是具有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人,而 实践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由此可知,本题正是针对当下的素质教育,提倡真正好的教育要结合实践、 服务于实践,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强调实践在教育中 的重要性。本题要求写作议论文,考生写作时要结合当下的教育实际,联系现实生活,探讨教育的宗旨和 目的,倡导培养新时代的具有实践精神的劳动者。 【立意】1.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厚植实践沃土,培育工匠精神 3.培养有技能的人才,让教育落地生根 【素材】1. 在急难险重中提升能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走 好新时代长征路,必须立足当下,聚焦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在大有可为的新时代大有作为。 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历史重担,当下的重点就是要干实事、出实效,在解决实际 问题过程中为工作打开新局面。年轻干部必须科学认识、准确把握肩负的职责与使命,做起而行之的行动 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积极投身到中心工作、重点工作中去,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 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 2. 勇于实践,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理论武装、指导实践、推进工作,落脚点在指 导实践、推进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在做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得以实现,在以 钉钉子精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求真务实中提高抓落实能力。实践、实践、再实践。在实际工作和学 习中要勇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就能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重申劳动的育人价值,纠正片面的人才评价标准都具有一个共同指向,即未来中国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 社会成员和公民大众应用所学文化与技能,有效开展自主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反省我们的教育实 践,虽然许多现代教育家,包括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等,都为培育学习者的劳动技术、职业技能与社 会实践能力做出过有意义的创造性探索,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改革开放及新世纪以 来的劳动技术、综合实践、通用技术等方面的课程,也在延续生产劳动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应 试教育”和“升学竞争”主导及单一学业成绩考核模式影响下,劳动教育及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目标、课 程设置、教学方式及评价标准等方面因为缺乏相应的课程规划、教学制度和评价机制保障,一直没有得到 真正落实,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高分低能”“知行分离”,忽视甚至鄙视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的 不良社会价值观。这种现象的存在,扭曲了教育的育人价值,也窄化了社会对于人才的看法,实际上也成 为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制约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难以忽视的障碍。 28. 请以“我还是那个____的少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7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 清晰。 【答案】例文: 我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 我曾经一度认为没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可每当我想起我的外婆,依偎在她的身旁,外婆依旧放着那台 沙哑的收音机,就会觉得其实我没有改变,我依旧是那个曾经的少年。 记忆中,青石小路,绿荫光斑,那郁郁葱葱沿伸到尽头的是年少的平房。石砌的台阶,挂在门口褐色 的,陈旧的蓑衣,及旁边那半掩的木窗,一切的一切都像醇香的酒。我依稀看见一位老人,坐在门前石阶 上轻摇蒲扇。 那时的你不过五十出头,手脚麻利,眼神清利,头发乌黑如墨。那时的你还能把小小的我背起,即使 你并不高,但我总觉得像站在“巨人的肩上”看世界。我记得那年春天的雨,映照在你房间的青涩,记得 那时你的绿披肩,堂前的珍珠鸟,记得你那把低沉的吉他;记得年少的我坐在你身旁,玩多米诺骨牌,听 从你口中说出的那些神秘离奇的故事……仿佛从未过去。 如今的我又回到你身边,妄图拾起年少不小心丢失的欢呼雀跃。你轻笑了,在嘴角悄然绽开两朵酒窝。 仔细端详起你,十年之久,岁月在你脸上留下不少痕迹,你也戴上了老花镜。风轻吹起你的发梢,晃 起一抹显眼的雪白。 这回我看清了,在你眼里映照着的,是少年时的我,时光纤尘不染,岁月幽静芬芳。原来不管是曾经 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是如此年少,你原来依旧守着少年那颗澄澈的心灵。 外婆啊,我曾经一度认为没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可当我再次坐在你身边,你依旧放着那台沙哑的收音 机,我又想了,其实我何曾变过呢?我依旧是个小小的少年啊。 瞬间的清绝,忽而屋外的珍珠鸟一声鸣叫,我仿佛看见外婆的眉眼如初,我仿佛自己在不断缩小。外 婆的故事还未讲完,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窗外的春雨依旧在流淌——似我最真实的心跳。我凝望窗外, 却见不知何来的斑驳的光圈,刻在门口的小径上,我如何也看不见路的尽头。 心突然间颤动了一下,我深知我无法回到从前,但那无所谓,就让光阴流逝吧,就让尘埃定落吧,不 说以后,至少现在,此时此刻,我在你身边,我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 围;③掌握写作重点。 “我还是那个____的少年”为题,如何理解“少年” ?这里的“少年”是狂妄,是上进,还是腼腆?这就 需要注意横线上的修饰词,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总之,这个“少年”是有故事的,是有独特体验 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次的作文题要让每一位考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甜蜜、幸福、快乐的回忆和人生体 验。此外,题目中的“还是”也明确指定具体方向,成长过程中有些东西并没有改变。现在的少年可以是 遇到的有意义的、令人兴奋、获得感动的事,校园内、社会上、家庭中的事都可以写。校园类、家庭类、 社会类的素材都可以用,选材广泛,审题无障碍。不论是哪类选材,一定是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最贴 合题目的材料来写。那些不大熟悉或感情平淡不出彩的材料少用或者不用。本文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可以 采用倒叙或是插叙。故事情节是否要曲折一些,生动一些,语言是否要感染一些,这是写作过程用需要思 考的。所以学生可以适当通过添加波折,为文章添彩。当然在叙述的过程中,不要一叙到底,不让文中的 主人公说话,要运用描写手段,比如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让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 自己,为文章添彩。 【立意】①我还是那个上进的少年;②我还是那个曾经的少年;③我还是那个害羞的少年;④我还是那个 快乐的少年;等等。 【素材】1. 每一位少年都应当是阳光的代表,应当力图成为祖国未来之栋梁。少年也代表着青春,代表 活力,都有自己独特的风采。如果说少年是那蔚蓝的天空,那风采一定是那纯净的白云,点缀蓝天,奇特 的云使天空不那么单一;如果说少年是那闪耀的荷塘,那风采就是皎洁的月色了,荷塘月色,充满奇妙的 感觉;如果说少年是那高洁的荷花,那风采就是花瓣颜色了,颜色不同,使荷花更具有多彩性。 2.对于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们,我们各人风采不同,也正是这种不同性,是我们生活更绮丽,而 不是单调。昔日少年鲁迅为提醒自己早读书,在桌上刻下了“早”字,这应当是一种认真的风采;19 的周 总理挥笔写下诗句“大江歌罢掉头东”,这是一种豪迈的风采;雷锋乐于助人,为帮助人不顾自己安危这 是善良的风采。我的风采很独特,应当是一种活跃的风采,上课时,我总是积极发言,这虽然很好,但好 几次我总是应为太过活跃了,老师说话时就插嘴,惹得老师面目嗔视,确实应该改正啊。不过对于叛逆的 少年时期,犯错误也是难免的。每个少年都是有自己的风采的,我们为这个风采感到自豪!风采是我们青 少年精神风貌最好的体现! 3.抛开无畏的童年,迎来苦涩而又有趣的初中生活,在生活的路上,我们寻寻觅觅,跌跌撞撞。一年一度 的运动会到了,看,那里有一只脱缰的野马在操场上奔跑,他正是我们班的李长腿,他以自己的恒心和毅 力一步一步的逼近终点,我们拉拉队也不甘示弱,喊得波涛汹涌,一浪推过一浪,但李长腿在临近胜利时 重重的摔了一跤,他看看流血的手臂,二话不说,迈着矫健的步伐冲向终点。 好样的,少年的骨子里是 努力拼搏,永不言弃。 4.少年,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一段路程,可以那么说,少年是一个人最难以忘记的我们会问:“少年是 什么呢,无异乎年轻嘛,有什么大不了的。”少年是青春,青春是活力,是跳动,是舞步,……青春是冲 动,是激情,是澎湃,是希望…… 我们都有过冲动的事情,那就是少年时的事情吧,我们没有大人那般考虑的太多,只不过是自己喜欢做的, 没有大人的深思远虑,思前想后。少年,我们已经脱离了懵懂无知的小时,尽管思想不太成熟,但是我们 已经蜕变成少年。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我们会想怎么展现我们的风采,总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衣着,我们有了自己的思想,不愿意自己的亲人在旁边指指点点,我们认为我们愿意穿什么做什么是我 们自己的事情。在思维上,我们有了自己得见解,不甘心任人摆布,甚至我们会不满他人的意见,一意孤 行,但是这是我们都会遇到的,我们不能去评激这就是错的,不是吗?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