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广东省深圳市 2021 年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灯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
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
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
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
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
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
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
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
是很晚的。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
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
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
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
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微信超然客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
了。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
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
作点缀。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
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
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
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
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
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
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
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
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
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
灯光调绿嘴鹦鵡,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
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
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
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
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注]霍骠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裴公,指唐朝裴行俭,曾率军打败
突厥;雪夜入蔡,指唐朝李想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
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
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氛等美
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里亮着
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之形成反差,
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才是作者所爱,
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夜行人的“私语”写
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乡飘泊的
游子的视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着现实
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
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8.《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9.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
二简要分析。(6 分)
6.D
7.C
8.参考答案:(1)丰富内容,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2)
升华主旨,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言之成理,酌情给
分)
9.参考答案:①小说的题材: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
欢等题材,故事性强。②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围绕灯
笼的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留下回甘余
韵。③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连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神聚。(言之成
理,酌情给分)
广东省广州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乞丐 (英)毛姆
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
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
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
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
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
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
他会拿著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她抽上一鞭子。
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
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
约 40 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
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
谢,就木然地走开。
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
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
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
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
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
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
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
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
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
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
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
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
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
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
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
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
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
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
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
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 20 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
也没有在我案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 20 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
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
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 22 岁;蓝眼睛、直鼻梁、红
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
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
比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
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
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
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
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
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
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
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
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
“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
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
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
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
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
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
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
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
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
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
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
C.20 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
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
D.“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
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7.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
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
B.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
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
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
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
D.“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寝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
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8.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 分)
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请据此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叙述
红发乞丐故事的,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6.(3 分)C
7.(3 分)C
8.(4 分)
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他傲慢自负性格一直没有改变。
9.(6 分)
①叙述视角独特,借助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我”的所见所闻来讲述,给读者以真实感;
②叙述顺序巧妙,文中插叙了红发乞丐二十年前的故事,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小说情节紧凑;
③结尾别具匠心,以“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收束全篇,留下空白,含蓄蕴藉又耐人寻味;④
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时在局部空间和时间上放慢或加快,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认识和态
度,以及隐藏其中的哲思。
广东省佛山市 2021 届高三下学期 4 月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钻玉米地
张炜
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什么?肥壮的玉米稞遮天蔽日,一片连着一片。无数的刺猬、兔子、
黄狼、草獾,还有狐狸,都从里面跑出来。各种乌雀一群群钻进钻出,喧闹着。
我们钻进玉米地,就像刮了一阵风。呼啦啦,玉米棵儿一溜儿摇动,叶子乱舞,大玉米穗
子乱悠晃。如果趁月亮天里钻进去,那就更来劲了,各种声音响个不停,从声音里你就可以明
白,这里面的东西和故事多了。
小村里的人守着庄稼地过了一辈子,知道土地的脾性:能滋生各种东西,也能招引来各种东
西,更能埋藏下各种东西。所以你缺了什么不用愁,只管跟土地要去。
小孩子们嘴馋,嚷着要吃瓜。哪里有钱去买?自己去找吧!玉米地藏下的瓜儿多极了,但你
得用心找才行。小炕理胆子很大,他敢一个人钻进钻出。他在地里像个野猪一样,呼噜呼噜拱
着,不知寻到了多少好东西。他还找到了野葫芦,做了一个挺好的水瓢。
小炕理的奶奶喜欢养猫。自从老猫没了以后,炕理奶奶就想它,整天说:“我的猫呀! 我的
猫呀!”炕理说:“奶奶,我设法到玉米地里找一只去!”奶奶说:“胡诌! 地里什么都有呀?”小
炕理就弄了一个暗扣绳下在地里,又设法把一只小麻雀放在机关上。
坚持了十几天,有一天他正在地里打瞌睡,突然有喵喵的叫声,一声比一声凄厉。他一下
跳了起来,跑近一看,见套住了一只长爪儿黑白花小猫。小猫胡乱蹬人,咬人,大嘶大叫,一
看就知道是在野地里生活久了的东西。小炕理把它绑上,带回了家来。开始几天不喂它,硬饿
硬饿,后来才由老奶奶喂一点点东西,再后来它终于死也不肯离开老人了,温顺得很,老人可
以一天到晚抱着它。
土成熬到了三十多岁,还是没有媳妇。土成焦急得很,动不动就发火。他脸色发黄,不愿
洗澡,身上灰尘很多。这样越发没有姑娘跟他了,大家都说土成的事要麻烦。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常常去玉米地里了。有时一整天在里面瞎蹿。大家说,他是想
在里面找个媳妇也说不定呢。
一个秋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土成创造了个奇迹。
那是一个黄昏,他走出了玉米地,后面还跟着一个头发黄黄、瘦瘦薄薄的姑娘。姑娘除了
两眼有光,周身都是暗淡的。
原来姑娘是穷地方下来的,秋天蹿在玉米地里,走哪儿算哪儿。她有一天见一条长虫爬近
了睡着的土成,就替他赶开。他醒了,不敢相信眼前怎么会有个姑娘。夜里土成揣了几个玉米
饼钻进玉米地里,把东西放下,就回来了。一连多少天过去,他终于把姑娘领回家了。
后来那个黄瘦姑娘渐渐胖了,像模像样了。土成也讲究起来,不仅按时洗澡,过节时还要穿袜
子,冬天戴护耳套。
小古妈妈是个小脚女人,男人早死了,小古妈妈不嫁人,安安静静守着小古过日子。可是
她越来越想小古爹,她做梦做他,说话说他。“过年过 节孩子他爹也不来家!”她埋怨。有人听
了就说:“你老糊涂了, 人死如灯灭,怎么还能回来?”
七姑建议小古妈妈不要闷在村里,不如到田里走走。那时正是秋天,是玉米棵茂盛的时候。
小古妈妈提个篮子钻进去,她觉得无边无际的大玉米地里有一万种声息,细碎而且渺远,
在远处,好像有个男人在深长地喘息。
“小古爹!小古爹!”她呼叫着。
然后是倾听。有他的声音吗?似乎他在很遥远的地方哩。“你呀, 你不来家,哎呀,还笑,
笑什么?你不想我,也不想孩儿?你说说,啧啧啧啧!”
小古妈妈拍打着膝盖;数叨着,又惊喜又绝望。
“你走了多少年了?早不回来晚不回来,到了快收玉米的时候就往回跑。我知道你是馋个秋
天,馋又大又香的玉米棒子!”
小古妈妈笑哈哈地拍手:“俺这回可看见你了,你在玉米地里钻来钻去,这回可瞒不过俺的
眼去!我知道,你出门回来都是先看看庄稼,这样心里才踏实。你这回看明白了吗?”
她数叨一会儿坐下来,闭着眼,一脸的皱纹飞快地活动。她这样说着,笑着,走着,一直忙
到天黑,这才恋恋不舍地往村里走去。
有人亲眼见到她在玉米地里干什么,回村里对人说:“小古妈妈痴了。”七姑反驳说:“谁
的事情谁自己心里有数。她或许真的看到了自己的男人呢……”
玉米地的另一面是什么?走不到边,走不到边!
一个人只要耐住心性,只要信服大玉米地,大玉米地就会帮你。你要什么?你只管跟它说,
不用不好意思。不过你得是个好人,是个诚心诚意的人。就是这样,嗯。
(有删改)
文本二: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中,情节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而人物还要次之。那是环环相扣、跌宕
起伏的一条情节链条,讲究伏笔、悬念、回环,什么“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什么“且听下回
分解”,什么“看官你道怎地”,都是那样的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佐料。这样的小说与其称之为
文学作品,不如称之为曲艺作品。我们这里是说它的品质靠近曲艺,而不是说曲艺就低于文学
多少。我们只是讲,它们是不同的两个大类。
现在的文学作品,已经是集哲学、美学、历史、小说于一体的散文。我们认为,一个这样
意义上的短篇小说,不妨称之为“短篇文学”,而中长篇就可以称之为“中长篇文学”。戏剧、
诗、散文、报告文学等等,都可沿袭原来的叫法。而通俗小说则可固定为“小说”的叫法。这
样既名副其实,又清晰明了,有利于各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至于情节的重要与否,这就看它放在哪个门类当中了。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讲的“小说”类,
那么它就是根,如果属于我们以上说的“文学”类,那么它就是叶。
(摘编自张炜作品集《时代:阅读与仿制》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8 分)
A.文章对玉米地环境的描写,诗意盎然, 妙趣横生,散发着原始生机与蓬勃活力,为故事的
上演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B.玉米地孕育了自然万物,既为村庄里的人们提供了有益的物质馈赠,更为精神困顿的人们
提供了精神寄托与慰藉。
C.文章的叙事方式富有个人特色,既像喃喃自语,又如对人倾诉,用炽热高昂笔调表达了作
者对大地的深情与热爱。
D.文章如同乡村童话,字句灵动活泼,作家淡化了苦难和贫穷,以夸张恣意笔法,渲染了乡
村大地上的和谐与希望。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桃花源记》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而
本文则凸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B.玉米地的“好”正是对人类用心伺弄的回报,正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荒
野,充满活力的自然也会回馈人类。
C.文章充分展现了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在情感与主题表达上与张洁的《捡麦穗》有异曲同
工之妙,天真纯洁而又充满了温情。
D.小古妈妈在玉米地对丈夫的呼喊念叨,感人至深,这与鲁迅的《药》中夏瑜母亲对逝去的
夏瑜的呼告所表达的情绪是一致的。
8.文章写到的人物众多且身份各异,但在人物行为及精神品质上却拥有一些共同特点,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4 分)
9.依据文本,你认为张炜《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究竟是作品的“根”还是“叶”?请回答
并给出你的理由。(6 分)
6、C
[解析]
全文笔调是一种舒缓的叙述,并非“炽热高昂”。
7、C
[解析]
A 项“在描写乡村时只把自然视为寄托人格的工具”分析有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
哲学,陶渊明建构的桃花源社会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而本文作者也继承了这种
文化基因。
B 项“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呼吁人类开辟荒野”分析有误,梭罗的《瓦尔登湖》呼吁人
类回归自然,而非开辟荒野。
D 项两者所表达的情绪是不同的,小古妈妈的呼喊念叨满是思念与深情,而夏瑜母亲的呼
告却充满不平与悲愤。
8、
①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钻玉米地(1 分),对玉米地有所依恋和信任(1 分);
②他们都是有善意、有耐心、有诚心的人; (2 分)
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两点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
即可酌情给分
9、
《钻玉米地》中情节的作用是“叶”。(1 分)
理由:
①根据文本二:在传统“小说"中,情节是作品的主要因素,情节的作用是作品的“根”。而
在张炜具备现代意义的文学作品中,作品的内容增加了,情节并非作品的主要因素,情节的作
用是作品的“叶”。(2 分)
②根据文本一:《钻玉米地》中的相关情节:小炕理钻玉米地为奶奶找猫;王成钻玉米地找
到了媳妇;小古妈在玉米地呼告丈夫。(1 分)这些情节并非是紧密的链条,而是相对独立,因
玉米地而联结在一起,就如大树上的一片片叶子,构成了蔚为大观的“玉米地”文学世界。(2
分)
广东省茂名市 2021 届高三第二次综合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在贵州道上(节选)
蹇先艾
多年不回贵州,这次还乡才知道川黔道上形势的险恶,尤其是踏入贵州境界,触目都是奇
异的高峰:往往三个山峰相并,仿佛笔架;三峰之间有两条深沟,只能听见水在沟内活活地流,
却望不到半点水的影子。中间是一条一两尺宽的小路,恰容得一乘轿子通过。
走在这一类的山谷之中,不用说行装累赘的搭客要发出“行路难”的叹息来,连筋强力壮
的轿夫都裹足不前了。这是走旱路很普通的情形:每逢路不好走,轿夫们照例要请乘客让轿的;
让轿当然不是客人所乐意的事情,偶一为之还能照办。于是他们便有了第二种偷懒的办法,就
是“换加班”另外找人来替抬。 换加班在他们的经济上自不免要受些影响,不过身体方面总算
少吃了若干的亏了,这不能不说是得可偿失的妙法之一。至于这班抬短路的,——他们叫做“加
班匠”——随时在小市集或者荒村野店中都散布得有:他们多半是烟瘾很深,无家可归的二十
多岁的干人①,专门抬短路的。他们本来就有相当的气力,而且又是冷肩头,所以特别有翻山越
谷的本领。尤其是烟瘾过足之后,马上就可以拖起轿子狂奔二三十里才歇气。
这天,我们从桐梓起程,一离栈,天便下起蒙蒙的阴雨来,真使人不快。九点钟的光景,
我们才在山坡下的一个小村落歇脚,打早尖②。据说这一去便没有什么好路走。启程之前,胡小
山带着两个加班匠来了,两位口里还咕噜着。一位身躯很高大,样子不过十八九岁,穿得还干
净;那一位和他正相反,是个矮黑的二十多岁的胖子,脸色真难看,一望而知是中烟毒很深的,
穿件两半截连成的破汗衣,腿上一条又小又短的裤子箍着,屁股的一部分就露在外面。
我的这两位加班匠仿佛争功似的,抬起我的轿子先走,也不等后面的大众。从他们边走边
谈中,我才知道那个胖子姓赵,他的口气很大,似乎是一个抬轿的老手;抬后头的那个高汉叫
贺光亭。
“贺光亭,我们两个抬起都还对啊!”在路上先是老赵得意地迈着大步说。
“还跟得上步数吗,赵大哥?”贺光亭在后面响应他。
“弟兄,顶呱呱!”老赵急急回答,又忙着报路:“泥塘不知深浅!”
“踩边边还要浅点!”
“弟兄,老赵抬轿该有一把手!不客气地话,下雨天老子都敢放开脚步跑,翻山同走平地是
一样的。”
“老实赵大哥,你前回些不是说家里出了岔子么?你怎么还是这样欢喜法?”
“这叫做黄连树下抚瑶琴③,——洋洋坡!”
“慢慢梭!”
“越上越陡!”
“越上越好走!”
“滑得很!”
“踩得稳!”
老赵口里虽然在报着路滑,脚却故意向泥塘踹去,水溅得很高,发出尖脆的响声来。
“赵大哥,你看你的草鞋都烂了!”老贺忽然换了一个题目。
“尔妈,你真是校场坝的土地——管事管得宽,不穿草鞋,又碍啥事?弟兄,老实我哥子问
你一天吹几盒烟?”
“七八盒,也就是这个样子吧,你呢,老赵?”
“我吗?比你能干得多,七八盒再加上七八盒,再加上七八盒。”
“啊呀!你这个东西,也真能吹,拿给我就不行。”
“滑滑路!——骇死你,这就叫多!”
“踩干处!——到石牛栏我看你还是买双草鞋去吧, 这样拖起拖起的,咱个走?”
“不瞒你老弟说,我有两百钱,又可以吹上两盒了,买草鞋?这双草鞋给你说,都是捡来的;
尔妈,老子再捡一双,又可以穿到河洞了。”
……
到了石牛栏,他们是最先赶到,也就最先歇气吹烟去了。我便下轿来,在街上散步,一边
等候 C 女士和妻的来临。忽然大路上有一个乡下的妇人也走到我们的身边来,但不知道她的眼
睛为什么忽然抬起来,不住地向斜对过老赵们在那里吹烟的烟馆门里看,渐渐地她的头有点颤
动,喊道:
“赵洪顺,尔妈,你出来!我姓谢的那点对不起你,七出之条犯了哪一条?”
老赵大概是烟瘾过足了,从对面一大步跳出来,扭住他的太太就是一阵拳头。
“你这个烂婆娘,不要脸的东西!你发啥子鸡脚疯?不要给我姓赵的再丢丑了……”
老赵一面高声地骂着,一面用手挽住妇人的头发,用破草鞋的脚乱踢。
赵大嫂借着机会,益发娇痴,坐在地上,简直不肯起来,只是伤伤心心地哭。
“赵大嫂,就算老子对不起你。老子答应人家的生意,要干拢。你要是不放心,跟着老子
走,三坡见,我不会像岩鹰飞到半天云去的。随便啥地方都陪你去。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我早晓得有今天……”
老赵抬起我横冲直撞地狂奔,回都不一回顾。
走了好几里,老赵一句话都没有说,只顾向前冲。就是看见对面的挑子来,也不叫“踩左
踩右”了。后来竟唏唏呼呼起来,好像在哭。我问道:
“老赵,怎么回事? ”
“胡小山扣我一百文。”
“一百文就值得哭吗?”
“一百文够吹一盒呢,先生哪!”
“到栈房,这一百钱我还你,你们的烟瘾也未免太大了。”我有点可怜,便这样安慰说。
“先生,要吹烟才有气力呢!”
“唔,你们下力人那里挣得了钱呢,都让烟给害了啊。”原来妻的轿子也追正我们了,她在
后面叹息着说。
晚上九点才到三坡,栈房已经由夫头打好了。第二天我们起来,又重新整理行装出发。刚
出店门,迎头便看见昨天抬我的那个高汉子加班匠贺光亭,我忽然想起老赵来,便问他道:
“你一个人在这里,老赵呢?你们散伙了?”
“先生,老赵没有了。”他凄然说。
我不由得愕然。
“怎么老赵被他的太太带回去了吗?”我只好这样问。
“昨晚上的事,先生睡着了,大概不晓得吧?"
“啊!昨晚上的事,我知道一点,是不是拿人?”
“那你老人家还问我!先生,那个晓得老赵还当过棒老二④的!他今天算不到就要吃卫生汤圆
⑤呢!唉!只可怜他的女人,你不要以为她郎我泼,夫斐情义倒是很重的。”我已经坐入轿子,贺
光亭还是泪眼淋漓地望着我。
我的心里为这件事难受了好几天。唉!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何架的残酷呵!
(原载 1929 年 5 月 I0 日《东方杂志》第 26 卷第 9 号,有删改)
【注】①干人:无父无母永远漂流糊口的人,迹近乞丐。②打早尖:吃早饭上早路。③黄
连树下抚瑶琴:贵州隐语,意即“苦中作乐"。④棒老二:四川贵州对土匪的称呼。⑤吃卫生汤
圆:被枪毙。
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书生,有同情心,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又与底层人们比较隔
膜。
B.烟雨蒙蒙、阴郁森严的山景和无遮无饰、质朴粗浅的乡音,小说呈现出贵州味十足的地方
色彩。
C.在抬轿行进过程中,老赵那种逞能好强,故意在泥泞处踩得“啪啪”作响的举动,展现出
其粗憨单纯的心态。
D.下苦力赚钱,钱来换烟,“吹烟才有气力”,有气力再去下苦力,这种生存状态,老赵和“我”
已经意识到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带路人,读者在“我”的眼光的指引下,沿着非线性的叙述顺序,
跟着“我”走回贵州老家的路程。
B.小说中老赵的遭遇及结局,朦胧而不确切,但依旧能够牵动读者的心,其主要原因在于小
说采用第一人称的限制性叙述视角叙述。
C.小说最后用“我的心里为这件事……”结尾,是小说文本留给“我”的一个空白点,也是
留给读者的一个空白点。
D.小说语言质朴,文词不重修饰,对话中多有贵州方言土语和谚语,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地
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生活场景。
8.后经典叙事理论将不可靠的叙述分成三种类型,分别为:发生在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报道,
发生在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评价,发生在知识/认知轴上的不可靠解读。文中的“我”就
是一名不可靠的叙述者,按照后经典叙事理论,“我”的不可靠叙述主要属于上述哪两种类型?
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 分)
9.小说在开头以及叙述过程中夹进了不少说明性的文字,它们和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人物并没有
直接联系,但却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 [答案] D。 从全文来看,下苦力赚钱,钱来换烟,“吹烟才有气力”。有气力然后再去下苦
力,如此循环往复下去,直至老朽无力。这是“老赵”这群人单调贫乏毫无转机和希望的生
存状态与这也是作者所要批判的。对此,叙述者(“我”)可能意识到了,但老赵并不一定意
识到。
7.[答案]A。“沿着非线性的叙述顺序”错,应该是沿着线性的叙述顺序。
8.[答案]“我”的不可靠叙述主要属于事实判断和认知两方面的“不可靠”:①由于“我”被局
限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里,所以“我”对于事实的判断和报道具有不可靠性;②由于“我”
对地方风俗,比如婚姻形式和观念、感情表达的方式、地方性的俗语等都不熟悉,所以“我”
的认知也具有不可靠性。
9. [答案] ①这些说明性的文字营造了一个险峻、残酷的特殊气氛和环境,为读者进入故事做
了一个铺垫,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比如,读者知道了“让轿”、“换加班”“加班匠”等行话,
才能理解如老赵这样的人物的故事是“千人”才会有的故事,才能真实地进入故事中。②这
些说明性的文字由于脱离子故事情节和人物,所以,不在叙述顺序中,不存在故事时间和叙
述时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又穿插在文本中,客观上使故事叙述速度变得缓慢了,阅读中
有更加饱满的感觉。
(其他答案,如有合理之处,亦可酌情给分)
广东省肇庆市 2021 届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II (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余秋雨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人心
治理的关键。
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能静下来,才华和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不然,一切的才华反而
将束缚人的发展。
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
的第一个层面是“凡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忧郁
不定、反复无常的心。但此外,我们还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
界事物触及。
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所悟到的真理,但他们都是在阐述
基本的心性。超然客校对
基督教徒称之为“罪”,印度教徒称之为“梵”,佛教教徒称之为“空”。所有的
宗教,都肯定有一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他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核心
就是心性。
现代的文明给了我们无穷多的好处,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但是另一个方
面远远不如我们的祖先,那就是对心灵的认识。
心理学家们把人的思想和情绪进行极其烦琐的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将人描绘
成了充满矛盾、无限复杂的黑洞。并非说这种种理论不对,而是这些理论的出现,正标
志着现代文明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我们正越来越远离单纯的、清激的心灵。
我们平时被种种情绪、 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地、
极其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灵:
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可能是在宁静清激的大自然流连,可能是品尝着日
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然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缥缈地
射进屋里,都可能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
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难
以置信。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身居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
存条件下感受到常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是的,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
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
和主张。更有甚者,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心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
流浪,经历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心是严重的错失。
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情况呢?
这就要静观自己的内心,这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超然客
校对
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抚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
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总有对自己内心
的恐惧,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留恋刺激热闹、嘈杂忙碌的生活。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内看被人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是的,我们埋
怨着过于繁忙的生活,却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去“休闲”,也就是跟随旅行团到
某个同样人声鼎沸的地方走马观花。
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是,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
任何这些景象都可以打开人的心灵,认识到世界上无边无际的苦难。让人从这里了解到
这世界广大深远的痛苦,让人的爱在这一刻启动。
慢下来。其实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慌乱、浮躁的,几乎没有时间来回味、感悟生命的
美好。
将节奏慢下来,与自己灵魂互赖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
每日抽出一点儿时间,凝神静观,重新回到我们本初的生命:赤子之心。
在愤怒、贪婪、嫉妒、烦恼、怨恨、欲望、恐惧、焦虑和纷乱时,仔细想想这些是
否值得。人有时候得到了某些可以计算得到的好处,却污染了生命源头的活水。这是一
种什么样的损失?
在记忆中回想那些给过我们挚爱、关切、帮助的人,重温每一个爱的细节。感激地
回想,唤醒我们的爱,想象我们的爱从心中流淌出来,首先从我们最亲近的人开始,然
后是亲戚、朋友、熟人、同事、邻居,然后是陌生人,甚至是我们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
人,甚至是我们视为“敌人”的人。
最后,让我们的胸怀在爱中变得越来越广。
文本二:
我以前读《古文观止》,对里面的抒情散文如痴如醉,然后我专门将其中的一些作
者的文集寻来阅读,结果我发现那些作者一生并没有写过多少抒情散文,也就是那三五
篇,而他几十万字的文集中大量的是诗词、论文、序跋,或者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文章。
我才明白,他们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
了传世的散文之作。
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一些并不专门以写散文为职业的人写出的散文特别好。我读
到杨振宁的散文,他写得好。就说余秋雨先生,他也不是以写散文为职业的。散文要写
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
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
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摘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篇便交代了背景-一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直入主题;结尾则在呼吁倡议中结束,
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B.作者并没有对心理学家们进行烦琐分析后得出的理论持否定态度,只是认为其出现标
志着我们的心灵日益复杂化。
C.作者在论述人们深刻地感受自己的心灵时,举了欣赏曲子,看雪花飘下等生活事例,
自然地引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D.文章在阐述人生哲理的时候善于比较分析,如“凡夫心”“心性”,“罪”“梵”空”,
“向外看”“向内看”等。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当我们因为一处美丽的风景、一首动人的乐曲、一个亲人的微笑而感到内心宁静美好
时,我们的心就彻底摆脱了凡夫之心。
B.颜回是孔门弟子,《论语》说他“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文本- -提到他,旨
在论述人在贫穷中也能保持快乐的道理。
C.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人之所以经历痛苦.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自已的心性,具
体解决办法便是静观内心。
D.《古文观止》从《左传》中选文最多,它从其中选的《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烛之武退秦师》等文章.都脍炙人口。
8.身处浮躁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浮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4 分)
9. 如果要以“佳文之趣味”为题写一篇关于文本一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行文要
点。(6 分)
6. (3 分)D [解析]文章没有比较分析“罪”梵”“空”三个概念。
7.(3 分)C [解析]A 项错在“彻底摆脱了凡夫之心”。“凡夫心”是会思考、谋划、
欲求、操纵的心,可以超越但不能摆脱。B 项错在“旨在论述人在贫穷中也能保持快乐的
道理”。文中颜回的事例,论述的是“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D 项中《邹忌讽齐王
纳谏》出自《战国策》。
8.①静下来,保持心性,感受心灵;②静观内心,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③慢下来,
找回本心;④懂得感恩,用爱心治愈浮躁。(每点 1 分,共 4 分。意思对即可。)
9.①形式之趣味:文章的段落多而短小,活泼自由,易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易于思
绪的切换与推进。
②节奏之趣味(语言之趣味):文本语言有时是短句,有时是长句,或轻快,或沉重,
节奏多变。③闲话之趣味:文中多处运用了闲笔,如谈到“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心灵”后,
写了具体的生活画面、大自然的美好瞬间,在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唤起了读者种种体
验,令人倍感亲切。(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
广东 2021 届高三新高考 4 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9 题。
气象观察员
连俊超
卫星云图将一个白色旋涡呈现在马伟面前。
他透过大落地窗往外看了一眼,白色旋涡似乎还没有到来,眼下街道上阳光暗淡,天色灰
蒙,却没有出现他所想象的黑云压境、车辆喧鸣、人仰马翻的景象。当他转过身,试图跟身旁
的方子玉谈论这张卫星图片时,方子玉正跟另两位同事讲解如何把一船石油从伊朗贩运回来。
他已经给不同的人讲解了一整天,似乎坚信自己不久就会成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马伟又把目光聚焦在卫星云图上,脑海中却想象着方子玉描述的伊朗的石油河,黑色的石
油河里打起了旋涡。马伟把图片数据上报,从办公室走出来。
院子里的风速仪正悠闲地转悠着。马伟知道,过不了多久,整个城市就会被大片浓云覆盖,
那时候风速仪就会像着了魔似的飞速旋转起来。
马伟迫不及待想看到暴雨来临时的情景。要知道烈日已经暴晒了半个月,血液都要从血管
中蒸发出来了。在公交车上,他和许多人挤在一起,汗液湿透了他的白衬衫,不断有人在他身
边蹭来蹭去,让他厌烦透顶。他看到天色阴得更重了,而车内这些人的脸上并没有由于暴雨将
至而流露出一丝兴奋,这让他略感不满。他们不知道久违的凉爽空气就要到来,会有一阵风贯
通这个竹筒似的公交车,把这里的污浊之气排解一空。
马伟在第三人民医院下车,看望因为哮喘病在这里住院的母亲,他已经连续两天晚上守在
这里。当他走进病房的时候,他看到姐姐坐在母亲床头,今晚由她守夜。马伟在床边的椅子上
坐下,告诉母亲和姐姐,今晚上就要下暴雨了。姐姐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句:哦,手机短信上说
了。马伟知道她的心思完全不在天气上,她只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丈夫从不可救药的
出轨行为中拉回来。马伟握住母亲的手,跟她说大雨来临,空气会变得清新,对她的气管也有
好处。母亲眼睛微闭着,灰暗无光的眼神随意地乜斜了一眼窗外渐渐变暗的天色。自从马伟的
父亲离开之后,母亲的眼睛就不像从前那样炯炯有神了。她拍了拍马伟的手,想要说什么,却
被一个咳嗽截断了。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咳嗽,母亲似乎用尽了全力,却不能把一团黏着呼吸
道深处的痰清理出来。她喘着刺啦响的气息,不再勉强说话。
从医院走出来,马伟觉得空气已经不像午后那么沉闷了。一缕凉风怯生生地流动起来,马伟
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似乎这沁凉的风是他随手一挥扇出来的。他知道,那个白色的旋涡正在
朝这边赶来,要将千万吨的雨水倾注在这个地区。届时这个城市排水不畅的街道将变成一条条
浑浊的河流,狂风吹折的树枝会将电线电话线一并砸断,广告牌雨伞满天飞,车流拥堵,航班
延误,这个城市会被搅个底朝天。这样的情景似乎让马伟倍感得意,他急切地想与一个人分享
自己的愉悦。因此,当看到那个手提雨伞从人行便道上跑来的男子时,他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
志同道合的人。男人跑到他身边时,他上前迈了一步,似乎要同时用身体和有关天气的话题把
男人留住,男人却用一记慌乱的摆拳为自己扫清了障碍。马伟躲开拳头,失足倒地,他看到一
个摩托巡警正蜿蜒在杂乱的人流中追赶那个奔跑的男人。当摩托经过眼前时,巡警朝自己看了
一眼,伸了个大拇指。
马伟在众人注视下爬起来,觉得乌云已经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世界将变成一个低矮黑暗的
茅草屋,暴雨驾着风的马车正从天空驶向地面。马伟坐上了一辆公交车,他希望暴雨能在自己
回家之前到达,他笑容可掬地对身旁的人说:“暴雨来临了。”
那人看了他一眼,说:“看得出来。”然后便埋头看自己的报纸。
下车的时候,大风夹杂着雨点落了下来,马伟慢悠悠地走着,看着人们从自己身边跑来跑
去。他突然想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办,却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雨水很快便成滂沱之
势,马伟走在雨中,让雨水从头顶从脚底从四面八方冲洗自己,在凉爽的同时感到一丝隐隐的
遗憾。
当马伟推开屋门的时候,妻子看到的是一个浑身湿透的人,他身上的雨水很快就在脚下的
地板上漫延开来。马伟笑了笑,对妻子说:“这雨来势凶猛,你要是看了卫星图片就会知道,起
码得下到明天早上。”
妻子见他两手空空,便问道:“你给儿子买的蛋糕呢?”
马伟对妻子忽视自己话题的行为感到窝火,同时想起了那件忘办的事情。
妻子解下围裙,摔在沙发上,气呼呼地瞪着马伟,抱怨道:“给你交代了多少遍!没有蛋糕
你让儿子的生日怎么过,吃什么?”
马伟看了一眼窗户,雨水正愤怒地打在上面,雨声哗哗地吵闹着。此时儿子伴随着马桶冲
水声从厕所走出来,满脸委屈地望着马伟。马伟觉得一股比暴雨更加猛烈的恼火蹿上脑袋,他
几乎是跳起来吼道:“吃屎!”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子玉和马伟一样,都是气象观察员,但他并没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异想天开琢磨做
石油生意。
B.由天色灰蒙到阴得更重再到凉风吹来、暴雨突至,明写天气变化,暗写马伟心情由悲到喜
的波动。
C.马伟想象狂风暴雨到来后将给这个城市通讯、交通、城建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表现了他的
职业精神。
D.马伟的妻子将儿子的生日看得很重要,对淋成落汤鸡的马伟不但没有丝毫关心,反而责怪
他健忘。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小说标题和开头的描述看,马伟的职业就是气象观察员,他忠于职守,关注现实,但在
与他人分享气象信息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回应。
B.小说描写马伟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将他因感受车内闷热而不满的情绪与他预知暴雨来临的
喜悦心情构成对比,使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强化。
C.马伟由于过度关注暴雨将要来临的信息,以至于忘记了给儿子买生日蛋糕,这个细节的设
计是符合小说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
D.马伟回到家中与妻子、儿子的冲突,既是小说发展的高潮,又是小说的结局,高潮与结局
的叠加,打破了小说情节发展逐步推进的模式。
8、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特点和语言特点。(4 分)
9、小说借马伟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6 分)
6、B【解析】小说开始并没有表现马伟的“悲”,后文也没有明显表现马伟的心情随着天气的变
化而变化。
7、B【解析】马伟在乘坐公交车时流露出不满情绪,是因为车内人们对天气变化的麻木表现,
不是因为天气的闷热。
8、①情节富有戏剧性:马伟本想与跑过来的男人分享大雨到来的愉悦,却被男人打了一拳;马
伟无意做好事,却被巡警误以为帮助拦截坏人,得到巡警的夸赞。(2 分)②语言生动传神,轻松
诙谐:如写巡警在杂乱的人流中骑着摩托追赶男人时用了“蜿蜒”一词,形象表现出在特定环
境中驾驶摩托行驶的状态;写男人打马伟时用“慌乱的摆拳”“扫清了障碍”,将男人慌乱逃窜
的情态轻松幽默地呈现出来。(2 分)(言之成理即可)
9、①“分享”困境(受阻):马伟将天气预报的信息在向同事、家人、陌生人进行分享时,遇
到了冷漠、敷衍和抵触,说明在现实中,“分享”是受人的爱好、追求、情绪、事务等条件限制
的,不是所有的分享都能顺利实现,许多分享会陷入困境。(3 分)②人各有“志”:小说中,
同事专心于赚钱,姐姐陷入感情纠葛,母亲思念已故的父亲,男人被警察追着跑,妻子为儿子
过生日,这些现象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百态,人们大都生存在自我设定的状态之中,无心关注
“身外”之事。(3 分) (言之成理即可)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 2021 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非攻(节选)
鲁迅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
下瓦瓶,抹一抹嘴,跑进厨房里,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耕柱子恰恰从堂屋里走到,是一个很精神的青年。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像禽兽一样。”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
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的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小
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耸恿
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看得耕柱子已经把窝窝头上了蒸笼,便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
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
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
不回的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的冒着热蒸气。
“先生什么时候回来呢?”耕柱子在后面叫喊道。
“总得二十来天罢,”墨子答着,只是走。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
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他毫不在意,仍然走:沿路看看
情形,人口倒很不少,然而历来的水灾和兵灾的痕迹,却到处存留,没有人民的变换得飞快。
走了三天,看不见一所大屋,看不见一棵大树,看不见一个活泼的人,看不见一片肥沃的田地,
就这样的到了都城。
城墙也很破旧,但有几处添了新石头:护城沟边看见烂泥堆,像是有人淘掘过,但只见有
几个闲人坐在沟沿上似乎钓着鱼。
“他们大约也听到消息了,”墨子想。细看那些钓鱼人,却没有自己的学生在里面。
他决计穿城而过,于是走近北关,顺着中央的一条街,一径向南走。城里面也很萧条,但
也很平静;店铺都贴着减价的条子,然而并不见买主,可是店里也并无怎样的货色:街道上满
积着又细又粘的黄尘。
“这模样了,还要来攻它!”墨子想。
他在大街上前行,除看见了贫弱而外,也没有什么异样。楚国要来进攻的消息,是也许已
经听到了的,然而大家被攻得习惯了,自认是活该受攻的了,竟并不觉得特别,况且谁都只剩
了一条性命,无衣无食,所以也没有什么人想搬家。待到望见南关的城楼了,这才看见街角上
聚着十多个人,好像在听一个人讲故事。
当墨子走得临近时,只见那人的手在空中一挥,大叫道:
“我们给他们看看宋国的民气!我们都去死!”墨子知道,这是自己的学生曹公子的声音。
然而他并不挤进去招呼他,匆匆的出了南关,只赶自己的路。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歇下
来,在一个农家的檐下睡到黎明,起来仍复走。草鞋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包袱里还
有窝窝头,不能用,便只好撕下一块布裳来,包了脚。不过布片薄,不平的村路梗着他的脚底,
走起来就更艰难。到得下午,他坐在一株小小的槐树下,打开包裹来吃午餐,也算是歇歇脚。
远远的望见一个大汉,推着很重的小车,向这边走过来了?到得临近,那人就歇下车子,走到
墨子面前,叫了一声“先生”,一面撩起衣角来揩脸上的汗,喘着气。
“这是沙么?”墨子认识他是自己的学生管黔敖,便问。
“是的,防云梯的。”
“别的准备怎么样?”
“也已经募集了一些麻,灰,铁。不过难得很:有的不肯,肯的没有。还是讲空话的
多……”
“昨天在城里听见曹公子在讲演,又在玩二股什么‘气’,嚷什么‘死’了。你去告诉他:
不要弄玄虚:死并不坏,也很难,但要死得于民有利!”
“和他很难说,”管黔敖怅怅的答道。“他在这里做了两年官,不大愿意和我们说话
了……”
“禽滑厘呢?”
“他可是很忙。刚刚试验过连弩:现在恐怕在西关外看地势,所以遇不着先生。先生
是到楚国去找公输般的罢?”
“不错,”墨子说,“不过他听不听我,还是料不定的。你们仍然准备着,不要只望着
口舌的成功。”
管黔敖点点头,看墨子上了路,目送了一会,便推着小车,吱吱嘎嘎的进城去了。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详细地描绘了墨子脚上草鞋的变化,由鞋带断三四次,鞋底磨出大窟窿,到最后变
成碎片,这反映了他摩顶放踵的精神。
B.小说开篇对“他”进行动作描写,然后接之以语言描写,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这既设置
了悬念,又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C.文中有意描写了曹公子的街头演讲,并写聚集的人好像在听故事,这与鲁迅在其他作品
中的“看客”一样,都是批判的对象。
D.小说写墨子推测宋国人“大约”“也许”知道了楚国将要来攻的消息,但并没有求证。是
因为他在处事上不擅交际,处事不周。
8.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把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众
生和世界联系起来,对社会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墨子的天地
境界的。(6 分)
9.请从叙述人称的角度谈谈本文的叙事特色。(6 分)
7.D。(3 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
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 D 项强
加因果:墨子只是推测而不去求证,是因为他需要尽快赶到楚国阻止战争。
8.【参考答案】①肖像描写,写墨子自己做饭,吃窝头、盐渍藜菜,佩戴破旧的铜刀,背
着破旧的包袱,穿草鞋,描绘出一个实干家形象。
②语言描写,墨子语言简单朴实,态度鲜明,又刚直有力。
③行动描写,文中反复描写墨子“走”“前行”,他行色匆匆只是为了阻止一场别国的战争。
(每点 2 分,三点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塑造墨子的天地境界的方法。考生要梳理文章塑造人物以及其境界
的不同角度。比如肖像、语言、行动、细节等方面的描写方法。表述层次一般是先从不同角度
点明方法,再举例分析。
9 . 【参考答案】①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事,(2 分)使得小说在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不
乏现场感,让读者身临其境,增加了故事的和真实性;(2 分)作品通过描写墨子在途中的所见
所闻所思,再现了墨子急于阻止公输般帮助楚国攻打贫弱的宋国的非正义行动的紧迫感,形象
地体现了墨子“非攻”的思想主张。(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叙述人称角度。小说叙述人称角度通常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
三人称角度;其作用分别是真实、亲切、客观。解答此题,注意三个要点:一是点出“第三人
称”,二是提到了故事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三是体现“非攻”的思想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