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渐(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名篇引路:
渐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
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
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
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
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
滑进行了。假使人生的进行不像山坡而像风琴的键板,由 do 忽然移到 re,或者像旋律的“接
离进行”地由 do 忽然跳到 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
为人了。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所以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
“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
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
“渐渐”地达到的,因此本人并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
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成了乞丐或偷儿,这人
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
使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跳过一沟,到田里
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每日如此,未尝间断。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
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就再
也不能抱了这牛跳沟了。造物的骗人,使人流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
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人们每日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自己误以为是
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
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
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
没有变,还是流连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
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性质上
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
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
全体。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
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
总有得下去的!”“大家都要下去的!”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
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那是“大人格”“大人生”。他
们能不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中国古诗
人(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英国诗人(Blake)也说:“一粒沙
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
(摘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技法提炼
1.开篇巧立意以明观点
相较于直接亮明观点,丰子恺结合生活现象给文章找了个“由头”当作引入主题的引
子,举了孩子变成青年,再变成成人,继而变成老头子的例子,来概括人的一生是由“渐”
来维持的,以具体说抽象,将抽象的哲学道理融入日常,亲切易懂。
2.文中会说理以显深度
丰子恺无疑是会说理的,他不仅思路清晰,层层递进,还擅长用形象的例子来论证,
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他的观点。作者先说人堪受境遇的衰老,全靠“渐”的助力,
进而举抱犊跳沟的例子说“渐”的欺骗作用,最后深入论证,写出由此引发的反思。由浅
入深,逻辑清晰。
3.结尾有升华以突高度
丰子恺的散文最能小中见大,让读者读出弦外之音。结尾部分,作者在原有论证的基
础上,顺理成章升华主题,指出要不为“渐”所迷。作者还引用名言,在增强文章文采性
的同时让读者如沐春风,回味无穷,且强化了主题。
认可套路又何妨
孙 娜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本来代表武术技巧、方法的套路变了味,成了骗人的手段,成
了贬义词,唯恐避之不及。
照我判断,套路之所以变了味,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眼见为实。不久前,演员翟天临
大火,可他的火不是因为演技,而是因为他“高知”的人设。不知知网为何物的他,拿着
不是他自己原创的论文,居然一路过关斩将,读到了博士后。或许在翟天临看来,好马配
好鞍,好演技配高学历,才能收获更多好感,这可谓套路满满,不知他在“求学”的路上
迷惑了多少人,让人匪夷所思。这么一来,也难怪会有人把套路当成贬义词。
套路之所以变了味,有时是因为人们视野受限,不懂套路生成的技法和程式。一如学
习,你应先有学的意识,才有学的动力和行为,不懂这些,一味被动学习,只能苦不堪言;
再如购票上车,你先购票,然后才能验票上车,违反了这一流程,定会被人指责一番。不
懂这些流程操作,人们往往会多走弯路,产生人生困惑。如此看来,套路未必就全是坏事。
其实,套路是褒义还是贬义,一切取决于我们的辨识力。
我们应如陈鹤琴一样有自己的“套路”。陈鹤琴在《新教育》中说:“我们的教育应培
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先谈做人,这是教育最基本的使命,后做持有爱
国心的中国人,再后做与时俱进能跟上时代发展的现代中国人。如此程式在今天的中国仍
不失为一种好的法则。以此来看,我们的套路不仅要有,还要经典化、实效化。再如钱梦
龙的三主教学法: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如此程式化的套路三十年来造福了许
多教师和学生,实在好得很。
套路并不万能,认清套路有时能让人跳出羁绊。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与常人有异,就
应该受到大家的同情,这已成为社会中人人皆知的套路。但是澳大利亚青年尼克·胡哲却
不受此羁绊,他说:“受限的是我的身体,而不是自己对人生的设限。”读书、锻炼、和正
常人一样生活,尼克·胡哲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任何套路都有利有弊,这种度的辩证把握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套路没有不好,过犹
不及。这种利弊关系好比苏轼在《琴诗》中所写:“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
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种辩证,细思颇有趣味。
今后我们再谈套路,在一定的前提下,认可套路又何妨?
点评
本文层层递进,具有一定的有思辨性。考生先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证了套路的好与不好,
又指出认为套路是褒义还是贬义,取决于人的辨识力,拥有强大的辨识力,便可及时利用
套路走出误区,辨识力较弱,有可能会深受其害。最后,考生以反问句的形式,号召读者
“在一定的前提下,认可套路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