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数学29种题型秒杀导数重难点、易错点(附详解)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数学29种题型秒杀导数重难点、易错点(附详解)

ID:679541

大小:105.5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4-24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北京市平谷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传说角楼为天神所造,是紫禁城的镇城宝物。其实角楼是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辅助建筑,主要结 合墙、台、塔、堡垒等防御设施,设于防守式建筑物的棱角转弯处。简单来说,就是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 女墙。 早在周朝,宫和城就已有角楼的设置。《三国志》中记载:“谓审配于邺城东南角楼上望见太祖兵。” 晋、魏、齐、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在庭院围墙的四角和城墙的四角也都能见到角楼的踪影。元代陶宗仪 所撰《辍耕录》也有关于角楼的文字记载。 故宫的角楼,从其功能上说,是用于观察、守望和防卫紫禁城的。但其闻名于世,却是因为其结构和 美感。 从平面布置上看,角楼为两个“十”字相交叠形,周围环绕着白玉石栏杆基座。立面体为三重檐多角 与十字脊结合的做法,“权衡比例和谐,处理的非常巧妙”。内部造型奇特,大木构架及数量繁多的斗拱 衔接,皆复杂精密;角楼屋顶内部由榫卯相互连接固定,构成严密的主体结构体系。 内外严谨的结构,决定了角楼的外形之美。纵横穿插的构件巧妙衔接,撑起各层屋顶。主与次,高与 低,错落而又条理分明,勾勒出角楼玲珑有致的灵动身影。 从外观看,角楼最引人瞩目的是其层层叠叠的屋顶,以及从建筑顶部伸出来的许多优美的“角”。角 楼总计有翼角 28 个、窝角 16 个,无论平面还是立面,由于多角的层叠展现显得多姿多彩,造型优美,这 也是让人感到其结构精巧的重要原因。 这样构造繁杂的屋顶,仔细分析起来,实际上是几组“歇山”屋顶的组合体。“歇山顶”有一条正脊, 两端各有垂脊和博脊,四角有戗脊,在宋代曾称为“九脊殿”。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故宫角楼则是 三重檐歇山顶。角楼主体可看作由两个垂直相交的歇山顶组成的方亭子,屋顶两端的三角形山花板面向四 周,称为“四面显山”,意思是把歇山的山花面显在檐面位置,向四面亮出。角楼中间“方亭子”的四面 各有一个重檐歇山抱厦,主体建筑的两层尾檐与抱厦的上下两重檐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丽动人的建筑 形象。如此复杂又巧妙的组合屋顶,标志着我国明清时期木构建筑的结构技术和造型艺术达到了极高的水 平。 除结构之外,角楼的细部装饰也十分繁复。据记载,故宫角楼的琉璃瓦顶上各种特制的异形瓦件,“为 近世所稀少者”,譬如顶层檐上,就使用了“大吻、背兽、剑把”等 12 种瓦件,而戗脊上所用的瓦件更达 25 种之多。整座角楼内外的木结构上,都施用了繁复的油饰与彩画,额枋枋心画双行龙加珠宝,青绿相间; 平板枋画降魔云加桅花;角楼顶部装饰的金宝顶,是鎏了三道黄金的……故宫角楼体现出工匠建造角楼时 的巧妙构思,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美学高地。 材料二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多层屋檐的角楼,都会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美学特色,那就是屋面 滑向屋檐,向着天空稍稍翘起的优美曲线。在世界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与西方在材料上走着完全不同 的道路。传统西方建筑的材料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东方建筑则一直着迷于木材。木材料也一直为中 国传统建筑提供着独特的建筑艺术语言,屋顶曲线及屋檐起翘正是其中较为显著的一种。 对于屋面曲线与屋檐起翘,可将其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天人合一”。建筑屋顶曲线和起翘 的飞檐产生一种升腾感,呈现出飞向天空的动势,形成一种对天穹的向往。而故宫角楼守卫着天子居住的 紫禁城,正是这种观念的最好代表。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屋面曲线的形式,主要是由梁架结构上的“举架之制”造成的。举架之制有 两个关键概念,一个是“步架”,一个是“举高”。 从传统建筑的侧剖面图中我们能看到“檩”这个建筑构件,这是建筑物中的水平结构件,平行于建筑 物的正面,垂直于梁。檩的作用是固定椽子,承载屋顶重量并通过梁向下传递。檩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 柱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比如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檩”,在金柱之上的称“金檩”,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檩”, 而相邻两个檩中心线间的水平距离就是“步架”,步架依对应檩木的位置不同也分为檐步、金步、脊步等。 而“举高”,就是相邻各檩中心线间的垂直距离。同一座建筑如果步架相等,举高也相等,那么屋顶 剖面的侧立面投影就呈现一条直线。如果步架从檐步至脊步递减,同时各步举高不变,屋顶坡面的侧立面 投影就呈现曲度比较和缓的曲线。基本上,屋顶的曲面呈现取决于工匠如何选定一座建筑的举架之制,不 同步架与举高相组合,屋顶至屋檐就会呈现轻重缓急不一样的腾跃之势。 屋顶的曲线到此还没有完结。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除了简陋民居,大部分建筑在屋檐处椽木之外还会 加一段“飞椽”,将屋檐向外挑出并略向上翘起,使屋檐形成稍向上翻的曲线。此外,庑殿顶和歇山顶屋 檐的转角处,檐口平视并不是一条水平直线,而是往角端微微翘起,称为“起翘”;檐口俯视也不是一条 直线,而是往角端向外伸出,称为“出翘”。屋檐这样的曲翘设计,有利于室内采光,而上陡下缓的坡面, 使得下大雨的时候,雨水会被抛出,飞到远处。屋顶曲面这个功效,最早在《周礼》中就有清晰记载:“上 欲尊,而宇欲卑,吐水疾而雷远。” 虽然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是在中国传统建造程式与建筑功用中自然出现的,但其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 超越了单纯的建筑结构,甚至在人们的心目中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神秘幻想。所以,林徽因先生说:“这 屋顶坡的全部曲线,上部巍然高举,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屋顶部,一跃而成为整个建 筑的美丽冠冕。” 故宫的角楼,既是这种屋顶曲面形制的综合,又有着极为丰富的变化。它的屋顶组合令其在不同层面 上形成了几十个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屋面。这些屋面形成了一种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的交响。《诗经》如 此赞美周宣王的宫室:“如鸟斯革,如翬斯飞。”意为“屋檐像大鸟展双翼,又像锦鸡正飞腾”。而故宫 角楼那极繁复,又极雅致的曲线,恐怕只有“凤舞”可以形容了。 (选自黄波同名文章,有删改)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角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宫城中的主要建筑 B. 最早出现于周朝 C. 艺术作品多有记载 D. 多位于宫城四角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整体构造为榫卯结构,斗拱衔接。 B. 位于紫禁城墙角,有瞭望防御作用。 C. 采用重檐歇山顶,四面交叉组合而成。 D. 因内部装饰的整齐划一,闻名于世。 3. 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建造故宫角楼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木质材料为主,有别于西方。 B. 举架之制使其屋面呈曲线形式。 C. 飞椽、起翘等形式借鉴于民居。 D. 屋顶错落有致,屋面富于变化。 4.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故宫角楼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筑功用中体现艺术美感。 B. 巧妙构思,极具美学价值。 C. 结构严谨,堪称古建筑典范。 D. 使用精美琉璃瓦,值得推广。 5.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故宫角楼之美。 【答案】1. A 2. B 3. C 4. D 5. ①结构美:主体结构精巧严密,比例和谐;内部木结构造型奇特,多使用榫卯结构,斗拱衔接。 ②外形美:层叠的屋顶形成曲面,屋檐起翘,建筑顶部多角层叠,繁复雅致。 ③装饰美:油饰彩画精细;瓦件异形多变。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宫城中的主要建筑”错误,文中说的是“角楼是我国古建筑中常见的一种辅助建筑”,并非“宫城中 主要”。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A.“整体构造为榫卯结构”错误,原文“角楼屋顶内部由榫卯相互连接固定,构成严密的主体结构体系” 可知,角楼屋顶内部是榫卯结构,应该说多使用榫卯结构,斗拱衔接。 C.“采用重檐歇山顶”错误,原文说的是“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故宫角楼则是三重檐歇山顶”。 D.“因内部装饰的整齐划一,闻名于世”错误,由原文“但其闻名于世,却是因为其结构和美感”“除结 构之外,角楼的细部装饰也十分繁复”可知,故宫闻名于世是多方面的原因,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飞椽、起翘等形式借鉴于民居”错误,由原文可知“除了简陋民居,大部分建筑在屋檐处椽木之外还 会加一段‘飞椽’”可知,“飞椽”不是借鉴民居。而“起翘”是否借鉴民居原文未提及,只是说“虽然 屋顶曲线与屋檐起翘是在中国传统建造程式与建筑功用中自然出现的”。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内容并进行推断的能力。 D.“使用精美琉璃瓦,值得推广”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故宫角楼的琉璃瓦顶上各种特制的异形瓦件, ‘为近世所稀少者’”。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主体建筑的两层尾檐与抱厦的上下两重檐连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美丽动人的建筑形象”概括出主体 结构精巧严密,比例和谐;结合“角楼的细部装饰也十分繁复”“整座角楼内外的木结构上,都施用了繁 复的油饰与彩画,额枋枋心画双行龙加珠宝,青绿相间;平板枋画降魔云加桅花;角楼顶部装饰的金宝…… 故宫角楼体现出工匠建造角楼时的巧妙构思,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个美学高地”概括出内部木结 构造型奇特,多使用榫卯结构,斗拱衔接。 结合“内外严谨的结构,决定了角楼的外形之美。纵横穿插的构件巧妙衔接,撑起各层屋顶。主与次,高 与低,错落而又条理分明,勾勒出角楼玲珑有致的灵动身影”“无论平面还是立面,由于多角的层叠展现 显得多姿多彩,造型优美”概括出外形美。 结合“故宫角楼的琉璃瓦顶上各种特制的异形瓦件,‘为近世所稀少者’……”“整座角楼内外的木结构 上,都施用了繁复的油饰与彩画,额枋枋心画双行龙加珠宝,青绿相间;平板枋画降魔云加桅花;角楼顶 部装饰的金宝顶,是鎏了三道黄金的……”概括出装饰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远释褐①江夏王国侍郎,转奉朝请②。高祖③见远,谓张弘策曰:“何远美 丈夫,而能破家报旧德,未易及也。”板④辅国将军,随军东下。高祖践阼⑤,迁建武将军、后军鄱阳王恢 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甚密。顷之,迁武昌太守。远本 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折节为吏,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 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运水还之。其它事率多如此。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焉。车服尤弊素,器物 无铜漆。江左多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遂为人所讼, 征下廷尉,被劾数十条。当时士大夫坐.法,皆不受立⑥,远度己无赃,就立三七日不款⑦,犹以私藏禁仗除 名。 后起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太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盛供帐以待焉,至 武康,远独设糗水而已。彬去,远送至境,进斗酒双鹅为.别。彬戏曰:“卿礼有过陆纳,将不为古人所笑 乎?”高祖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刺史,缘.道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 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 充其租调,以此为常。然其.听讼犹人,不能过绝,而性果断,民不敢非,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 言治状,高祖每优诏答焉。天监十六年,诏曰:“何远前在武康,已著廉平;复莅二邦,弥尽清白。政先 治道,惠留民爱,虽古之良二千石,无以过也。宜升内荣,以显外绩。可给事黄门侍郎。”远即还,迁东 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 归。 远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谒,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 此多为俗士所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 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 (节选自《梁书》卷五三,有删改) 【注】①释褐:脱下粗布衣服,指入朝为官;②奉朝请:有参加朝会的资格。③高祖:梁武帝。④板:皇 帝册封委任下属官员。⑤践阼:即位。⑥立:测立,一种刑讯制度。⑦款:服罪。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远与恢素善. 善:交好 B. 当时士大夫坐.法 坐:犯 C. 缘.道剽掠 缘:沿着 D. 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怪罪 7.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每以.钱买民井寒水 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 B. 进斗酒双鹅为.别 特为.豪右所畏惮 C. 近代未之.有也 周人之.急 D. 然其.听讼犹人 其.轻财好义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馈遗秋毫无所受 对亲朋的馈赠,丝毫不受 B. 其它事率多如此 其他事情也多是如此 C. 所过若营家焉 (何远)所到之处就象商家对待自己的产业一样加以经营 D. 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何远)给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 9. 根据文意,下列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远任武昌太守时,杜绝交游,尽职为官。 B. 何远多次被免官,均是当地豪强诬告所致。 C. 何远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如同贫穷人。 D. 何远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建生祠表示尊敬。 10. 把文中画曲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以此多为俗士所恶。 11. 第二段中说何远“视贫细如子弟”,请从文中找出可以佐证此话的语句。 【答案】6. D 7. D 8. C 9. B 10. 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 11. 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多:称赞。句意:士大夫们更因此称赞他。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介词,用;介词,因为。 B.为:动词,作为;介词,被。 C.之:助词,提宾;助词,的。 D.其:两个都是代词,他。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所过若营家焉:他都像经营自己的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过,治理、修治;所过,治理的事务。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均是当地豪强诬告所致”错,由原文“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者,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 被劾数十条……犹以私藏禁仗除名”可知,官吏和百姓有很多人因为小事受到鞭挞,于是便告发他。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会遇,结交、交往;颜色,脸色、面容;下,动词,处于低处;恶,忌恨。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首先“视贫细如子弟”意思是,对待百姓像自家子弟,然后从文中找出相关事例,用原文中的话表述即可。 具体体现在第二段“田秩俸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 参考译文: 何远,字义方,是东海郯县人。何远入朝为官担任江夏王国的侍郎,不久转任奉朝请。高祖看见何远, 对张弘策说:“何远是个美男子,却能不顾家破人亡来报答昔日的恩情,这是很难做到的。”当即任命何 远为辅国将军,随军东下。高祖登基后,升任何远为建武将军、后军鄱阳王恢的录事参军。何远同萧恢平 日关系就好,在王府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萧恢推心置腹对待他,给了他很多好处。不久,何远调任武昌 郡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喜欢行侠仗义,一直到这是才改变原来的志节行为做官,他杜绝交游,对亲 朋的馈赠,丝毫不受。武昌民间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怕江水热,经常用钱买百姓井里的凉水,如有 人不收钱,他就提着水还给他。其他的事情也多是如此。这些事情虽然有些做作,还是能体现何远对下人 的关心。他的车辆和服饰十分简陋破旧,所用的器物没有铜制或上漆的。江南盛产水产品,十分便宜,但 何远每顿饭只不过吃数片干鱼罢了。然而何远生性刚直严厉,官吏和百姓有很多人因为小事受到鞭挞,于 是便被人告发,追究下廷尉治罪,被揭发数十条罪行。当时士大夫犯了罪,都不受成法限制。何远考虑到 自己没有收受贿赂,就接受审查三天、七天的条款,还是以私藏禁仗的罪名被免了官。 后来,何远又被起用为武康县令。更加廉洁奉公,免除过多的祭祀活动,以身作则,很受百姓的称颂。 太守王彬巡视下属各县,各县都设盛宴盛情款待他,来到武康县时,何远却只准备了干粮和茶水罢了。王 彬离开时,何远送他到县界,送给他一斗酒和一对鹅作为礼物。王彬开玩笑说:“你的礼节比陆纳还过分, 难道不怕被古人笑话吗?”高祖听说了何远的才能,提拔他做宣城太守。从县令直接提升为临近京城的大 郡太守,近世还没有这种先例。宣城郡受过敌军的洗劫,何远尽心治理,使其又颇有名气。一年之后,升 任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侯渊朗为桂州刺史,沿途劫掠,进入始兴郡内时,却没有动任何东西。 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理房屋,小至百姓住宅、交易集市,大到城池、马厩、仓库,他都像经营 自己的家业那样来加以修治。他应得的俸禄,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的百姓,把那些钱作为税款 赠送给他们,把这样当做常态。然而他听理诉讼也像一般人一样,不能以教化使百姓不发生诉讼,他性情 果断,百姓不敢非议,只是心中畏惧而感到可惜。何远所到之处,百姓都为他建立生词,并上表报告治理 情况,高祖都下诏表彰他。天监十六年,皇帝下诏说:“何远先前在 武康,已经因廉洁公平著名,又治理 两个郡,更显出他的清白。治理郡务,以道义为先,惠留民间,百姓爱戴,即使是古代的贤良太守,也无 法超过他。应该擢升他为朝内的荣耀职务,以表彰他在外的政绩。可任用他为给事黄门侍郎。”何远有回 来,调任东阳太守。何远在任时,嫉恨豪强就像仇人一样,对待百姓像自家子弟,因此被贵族忌惮。在东 阳一年多,又被受到惩罚的人诽谤,被免官回家。 何远为人耿直,不徇私情,身居人世间,却拒绝别人的拜谒,自己也不拜访别人。给别人写信,无论 贵贱,所用称谓都一样。在与人交往时,从不低声下气,因此多受到俗士的忌恨。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 下第一。在几个郡做太守,见到让人贪心的东西最终也不改变自己的本心,他的妻子孩子挨饿受冻,如同 最贫困的人。到离开东阳回家,几年不谈论荣辱,士大夫们更因此称赞他。他轻财好义,周济别人的窘急, 从不说不着边际的话,都是出于他的天性。 阅读下面含有“直”字的《论语》五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 语·为政》) 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④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论语·泰伯》) ⑤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12. 概括“直”字的几种释义。 13. 结合语句,联系现实,谈谈孔子认为的“直”带给你的启示。 【答案】12. ①正直(的人),②直爽(坦白、爽快、直率),③公平(刚直不屈)。 13. 启示:(示例 1)孔子认为,人应当凭借正直的品格立世。正直的人会有自己的处事原则,能公平公正 的对待人和事,不怕惹麻烦,这样的人才无愧于天地,久而久之也会被多数人认可。我们应当做这样的人。 (示例 2)孔子“以直报怨”的观点对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有很重要的启示。当别人对我们有不满的时候,我 们应当多从自身寻找原因,然后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当有人刻意为难我们的时候,也应当用公平的办法去 处理,不必刻意讨好。这才是处理矛盾最正确的做法。 【解析】 【分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此题要求学生分析“直”字的几种释义。学生要结合具体句子含义及语境来分析。 ①中“直”是修饰“人之生”的,即是人生态度或人的品格,可解释为“正直”; ②中“直”做“举”的宾语,应当是被推举的对象,即“正直的人”; ③中“直”是与“恭”“慎”“勇”相对应的,且与“无礼”有关,应当是“直率”; ④中“直”是与“愿”“信”相对应的,应当是一种品格,即“正直”; ⑤中“直”是与“怨”相反的,且与“德”对应,应当是“公平”。 由此可知这里的“直”有三种含义。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学生要在理解孔子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思考其价值和意义。 比如第一则,孔子认为“直”是生存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的品德,才会严格要求自己,不谋私 利,不刻意隐瞒自己的观点,更不会偷奸耍滑,故意阿谀奉承他人。这种人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敢于主持 公道,伸张正义,不怕别人的打击报复,他们是在堂堂正正地做人。这样的人生而为人,问心无愧,是我 们学习的榜样。 再如最后一则的“以直报怨”,孔子探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的问题,具体地说,是别人对我们好的时候, 我们该怎么对待他;别人对我们不好的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所谓以直报怨,就是在对待那些对自 己不好的人时,以直道而行。分析他们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如果是自己的问题,就去修正自己的行为,而 如果是对方的问题,我们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讨好别人,事情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就行了。孔子所提倡 的“以直报怨”,是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正确面对那些对自己不满或有抱怨的人。既不 能冤冤相报,也不能姑息养奸。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人凭着正直生存在世上,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祸害啊。” (《论语·雍 也》) ②哀公问孔子说:“如何做老百姓才会拥护我?”孔子回答说:“推举正直的人去管理邪枉的人,老百姓 就会拥护你;推举邪枉的人去管理正直的人,老百姓就不会拥护你。” (《论语·为政》) ③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 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 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论语·泰 伯》) ④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幼惟而不谨慎,看上去诚恳却不守信用,我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这样。”(《论 语·泰伯》) ⑤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用直行来回报怨恨,用 恩德来回报恩德。” (《论语·宪问》)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遭权奸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之后。②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被诬陷致死。 谢朓遭排挤离开京城时,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是其中句。 14. 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登楼地点和时间,“夜寂”“独上”等词透露出诗人登楼时的复杂心情。 B. 颔联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摇”“滴”二字化静为动,情态逼真,异趣横生。 C. 全诗写诗人月夜登楼所见所感,信笔挥洒,脉络分明,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D. 全诗用词讲究,韵律和谐,色彩协调,给人一种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 15. 与“月下沉吟久不归”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B.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C.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D.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6. 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4. D 15. B 16. 示例:尾联说当“我”真正领略到“澄江静如练”的优美景色时,“我”想起了南朝著名诗人谢玄晖。 表明自己能领会谢朓诗句的含意,与其精神相通,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只能“长忆” 了。作者感慨自己身处暗世,遭到排挤,含蓄地抒发境遇不幸、知音难遇的孤寂郁闷的情感。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对此诗的风格判断错误。头两句诗写金陵夜空寂静,凉风忽起, 诗人独上高楼,远眺吴越;三、四两句写景,色调以清澈静凉为主;五、六两句写诗人在此情境下,万千 悲苦汇集胸间,因觉知音稀少而怅然徘徊,不肯回去;末两句诗说只有南齐诗人谢朓的诗句能道出眼前之 景。此诗显示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月下沉吟久不归”,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这里 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A. “月涌大江流”,写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写景雄浑阔 大。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开阔的胸襟和不平静的心境。 B. “月照一孤舟”,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C.“江村月落正堪眠”,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 也懒得系。这里的“月”渲染乡村的宁静,传达了安闲随意的感情。 D.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 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 秘。这里的“月”寄寓着诗人对宇宙浩渺的向往与探究。 B 项与题干中的“月”表达的情感相近。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尾联,“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当我真正领略到“澄江净如练”的优美景色 时,我想起了南朝著名诗人谢玄晖。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 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作“今古一相接”。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 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 就是此诗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 不幸,心情同样苦闷,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心 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 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李白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 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 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 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17.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菊花象征隐士的高洁:“①___,松菊犹存”; 《蜀相》中,杜甫借“②___,隔叶黄鹂空好音”,描写武侯祠春意正浓;《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浔 阳江头夜送客,③___”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李清照借“④____,憔悴损,如今有 谁堪摘?”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李白写杨花给人以飘零之感: “杨花落尽子规啼,⑤____”;《兰亭集序》中,王羲之通过“此地有崇山峻岭,⑥____,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描写,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醉翁亭所在的琅琊山,在欧阳修的笔下, 春来“⑦____”,入夏“⑧____”,秋来“风霜高洁”,季节不同,景致各异,令人流连忘返。 【答案】 (1). 三径就荒 (2). 映阶碧草自春色 (3). 枫叶荻花秋瑟瑟 (4). 满地黄花堆积 (5). 闻到龙标过五溪 (6). 茂林修竹 (7). 野芳发而幽香 (8).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映”“荻”“瑟”“溪”“幽”“佳”“繁阴”。 18. 脂砚斋在评价《红楼梦》人物时说“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意思是说有缺陷的美人,才是真正的美人, 活的美人。请从《红楼梦》中选取一个人物,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林黛玉的美是“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之美。然而这样一个美人,性格里的多愁善感使得命运 里的悲剧更加让人同情、唏嘘。她手把花锄逶迤而出,在点点落红之间,吟出了绝唱《葬花词》,这首辞赋 就像是她的自我写照,透露着封建礼教压迫下,一个少女渴望爱情自由,以及人性自由的强烈愿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内容的掌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熟悉名著的情节,尤其要熟悉名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本题要求从《红楼梦》中选取 一个人物,谈一谈对“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的理解,结合句子的含义可知,“有缺陷的美人,才是真正 的美人,活的美人”强调的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要展现人物的不完美的一面,不完美才符合生活的真实, 才更有打动人的魅力。选取人物时要注意选择有缺陷的美人的形象,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缺陷美。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先生是水 ①沱江平静地绕过凤凰古城,温存地将古城半搂入怀。古城墙上的几朵秋花兀自绽放,开得寂寞而恬 淡,在江风中瑟瑟抖动。花朵上积满了水珠,晶莹、可爱,随风微微颤栗。墙角里钻出的几株沧桑槐树, 枝桠遒劲,斜斜伸向江面,皴裂的树皮在绵绵秋雨的浸润下变得潮湿而深邃。沿树攀爬的青藤,以不变的 绿色阅读着江面的来往帆影。对面的山上长满榕树、槐树、竹子,密密匝匝的,如一道道泼洒开去的狂草 墨迹。 ②细雨一直下着,石板地面被浸得湿湿的。独自在小巷里穿行,想着很多与雨有关的人与事,不觉间, 到了沈从文故居。庭院不大却很精致,故居里挂有几幅妻姐张允和写给沈从文的书法条幅,字写得绢秀, 文字也隽永。右侧的厢房内,陈列着一把破旧得已散架的青藤躺椅,椅边有文字介绍,这是先生生前用过 的。我凝视良久,似乎看见他着一身布衣躺在上面,手中轻握一把茶壶,久久的望着沱江,当雾水迷糊了 眼镜,他取了下来,用粗布衣袖擦了擦后又戴上,继续打量着“边城”日子。 ③沈从文心中的故乡之水始终以恰到好处的湿度,滋润着他的文字。“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 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是在水 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先生笔下的故乡总是水样的漉漉欲滴,一点一滴, 漫上心头,漫过记忆,在先生的心塬上情深意长地淙淙流淌。眼前的这一江水是属于先生的,在《边城》 里,在翠翠的等待里一直缭绕不绝。故乡之水是先生的全部人生,他的生命已被水融化、被水诠释,文字 里、日子里,寂寞时、苦痛时,水的柔韧给了他力量,伴着他淌过岁月中的坎坎坷坷。 ④沈从文注定走不出故乡之水,哪怕是在“北漂”的日子里,哪怕是在挨批斗的岁月里,哪怕是在故 宫研究明代服饰的寂寞里。泪水滴落时,先生都会想起故乡的沱江,故乡之水便朝他奔涌而来,这是来自 遥远湘西的一丝抚慰,会在瞬间止痛他的相思与伤戚。“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以不同方式浸入 生命的任何离奇和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与先生都是温和的、强韧的,始终不屈而从 容地面对荣辱。“水教给我黏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做横海扬帆的美梦。”先生 20 岁从凤凰走出,是 顺着沱江坐船离开的,清波之上的告别,开始了先生“横海扬帆的美梦”。在先生心中,故乡的沱江水即 可让他阅读人间世故,亦可抚慰受伤的心。“我总那么想,一条河对于人太有用处了,我赞美我故乡的河, 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验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条河。” ⑤我在靠城墙的一条青石凳上坐下,看着细雨中的沱江,思绪与流水一起缓缓流过。光滑的石板路, 一直沿着江边逶迤而去,几个身着土家族服饰的湘西女子,头戴竹斗篷从我面前走过,紧跟身后的一只毛 色很好的小狗,没一会就随主人转进了一条深巷里。眼前的翠翠们脚步盈盈,笑语嫣然,恐怕从没有过翠 翠的孤独内心吧! ⑥沿江而下,在听涛山半山腰的一个平台后面,我找到了先生的墓地。墓地没有想象的高大坟茔,只 有一拢松软的泥土,一块木板斜斜地插着,写着“沈从文之墓”。这里只有先生的一半骨灰,另一半在沱 江里。地面镶嵌着不规则的鹅卵石,一排一排的铺开去,中央立有一尊多边的石块,算是先生的墓碑吧。 正面刻着先生自己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识人。”行礼鞠躬后,坐在墓地前的一 个石凳上,掏出《边城》读上几段,我想以这种方式追思先生是最好的,先生也可以在他熟悉的文字里, 再次听到故乡的水声。先生一生坎坷沉浮,在不少的算计中打击中,依然执着地奔走在自己的路上,虔诚 地珍惜一切相遇,故乡的水是理解他的,他以水的坚韧和柔情打量着日子,水教会了他“识人”,从而识 辨斑驳陆离的炎凉人世。墓碑后面是张允和写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 字面上看在高赞沈从文其人其文,其实张允和的苦心却不仅如此,挽联每句后面的字连缀起来即是:“从 文让人。”张允和是懂妹夫的,“让人”是水的性格,是沈从文的性格,外表纤纤,内心不屈,遇险则回, 遇急则缓。生活中沈从文一直选择让人,以一个湘西人的谦和让他爱着的人,让他愿意让的人,让出了不 一样的风景,让出了一片“边城”风情。 ⑦据说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是铺天盖地而来的,张兆和开始有些招架不住,便到胡适先生那里告他的 “状”。胡适却说:“他非常顽固地爱你。”在长达 4 年的追求长跑中,沈从文的求爱信一封接一封的如 雪花飞来,张家三小姐终于调皮地回过头来牵上了他的手。婚后两人时聚时离,离多聚少,沈从文却书信 不绝,哪怕张兆和从不回信。1969 年,67 岁的沈从文收到了妻子张兆和的第一封回信,高兴地傻傻地举着 信说:“三三来信了,三三来信了。”接着又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张兆和谢世后,选择将骨灰放在丈夫 的身边,这里僻静清幽,与丈夫一起头枕青山,听涛水共眠。这或许是一种弥补,或许是一种慰藉,彼此 都有时间了,得给丈夫讲讲当年没有回信的旧事。想必“让人”的沈从文不会太在意妻子的解释,他会再 次似笑似哭地举着手说:“三三,你来了。” ⑧我敢肯定,先生心中始终有一泓清流,无声地滋润着一切,以“让人”的谦和去包容一切,去痛爱 一切。故乡之水赋予他的一切,先生又以游子之怀全部反哺了沱江,反哺了故土。 ⑨先生是水,充满灵性涓涓不息。他荡漾的心里从来没有孤独,永远水波潾潾。他用一生的时光,用 湿湿的文字幸福地滋润着自己的日子与爱情,滋润着“边城”两岸的山水和悠长悠长的往事。 (选自胡启涌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9.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④段引用先生回忆“水”的文字,说明水对先生的人生影响之大,读来真实亲切。 B. 文章多次提到“边城”与“翠翠”,表明先生作品流布广泛,在当今文坛仍有崇高地位。 C. 第②段,作者展开想象,语言形象生动;第⑦段,叙述生活趣事,语言简洁幽默。 D. 文章先写游览故居,再写拜谒墓地,以游踪为线,怀人抒情,表达缅怀崇敬之意。 20. 纵观全文,有人认为第⑦段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请简述理由。 21. 本文题目“先生是水”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2. 文章第⑤段说翠翠有“孤独内心”,结合《边城》的阅读,试举三例谈谈翠翠的孤独内心是什么。 【答案】19. B 20. 不能删去。(1)第⑦段是具体讲述生活沈从文“让人”的性格;(2)承接上文张允 和对他的评价“从文让人”,开启下文作者对他的议论“以‘让人’的谦和去包容一切”。此段是文中很 重要的一部分。因此不能删去。 21. 寓意:①先生出生成长在沱江边,人生与水密不可分,水教给先生智慧与思索、带给先生体验人生,激 发先生理想追求;②水培养了先生柔韧刚强,坚定不屈,从容面对,谦和让人的优秀品格;③表达了作者 对先生的崇敬敬仰和缅怀思念之情。 效果: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激发阅读兴趣;与结尾相照应;揭示文章的主 旨。 22. (1)翠翠的孤独首先源于爱情的孤独。天宝因她而死,傩送出走,不知道回不回来,翠翠的爱情无望。 (2)翠翠的孤独还来源于少女情怀的无人理解。爷爷与她相依为命,却并不能体察她作为少女的细腻情怀, 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疼爱她。(3)翠翠的孤独还与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有关。爷爷想为翠翠 寻一门好亲事,却只限于自己的一厢情愿,无从得知翠翠的想法;翠翠也只顾沉浸于自己的爱情,拒绝了 爷爷的参与;傩送与翠翠更是没有吐露过心声,而彼此猜测产生误解。这些都是翠翠“内心的孤独”。 【解析】 【分析】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 “表明先生作品流布广泛,在当今文坛仍有崇高地位”错误。结合原文“沈从文心中的故乡之水始终以 恰到好处的湿度,滋润着他的文字”“眼前的这一江水是属于先生的,在《边城》里,在翠翠的等待里一 直缭绕不绝”可知,文章多次提到“边城”与“翠翠”,是表现故乡“边城”对于沈从文创作的巨大影响。 故选 B。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能不能删去,要看此段所写的内容及它在文中的地位,其实是属于段落作用题。 此段讲述的是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让人”的性格。“婚后两人时聚 时离,离多聚少,沈从文却书信不绝,哪怕张兆和从不回信”“1969 年,67 岁的沈从文收到了妻子张兆和 的第一封回信,高兴地傻傻地举着信说:‘三三来信了,三三来信了。’”妻子从不回信,沈从文并不生 气;收到妻子第一封信,他高兴地“像小孩一样哭了起来”。正如段落结尾说的那样,“想必‘让人’的 沈从文不会太在意妻子的解释,他会再次似笑似哭地举着手说:‘三三,你来了。’”可见此段讲述的是 感情生活中沈从文“让人”的性格。 然后将此段放入文中联系上下文来看。上文写妻姐张允和给沈从文写的挽联,暗含着“从文让人”,是从 侧面表现沈从文“让人”的性格;而第⑦段则是具体表现生活中的沈从文如何“让人”;再看下段,“我 敢肯定,先生心中始终有一泓清流,无声地滋润着一切,以‘让人’的谦和去包容一切,去痛爱一切”, 此句是作者对沈从文的评价和议论,而这个评价正是来源于第⑦段。 由此可见,此段不能删去。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看标题的含义。“先生是水”,表明沈从文与“水”有着密切联系。找到文中关于“水”与他的关系、 对他影响的句子。文中的“水”指的是他故乡的沱江,“沈从文心中的故乡之水始终以恰到好处的湿度, 滋润着他的文字”“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故乡之水是先生的全部人生,他的生 命已被水融化、被水诠释,文字里、日子里,寂寞时、苦痛时,水的柔韧给了他力量,伴着他淌过岁月中 的坎坎坷坷”“在先生心中,故乡的沱江水即可让他阅读人间世故,亦可抚慰受伤的心”“我赞美我故乡 的河,教给我思索人生,教给我体验人生,教给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个人,却实实在在是这条河”…… 由此可见,先生出生成长在沱江边,人生与水密不可分,水教给先生智慧与思索、带给先生体验人生,激 发先生理想追求; 还有“水”对沈从文性格品质的影响,如“先生一生坎坷沉浮,在不少的算计中打击中,依然执着地奔走 在自己的路上,虔诚地珍惜一切相遇,故乡的水是理解他的,他以水的坚韧和柔情打量着日子,水教会了 他‘识人’,从而识辨斑驳陆离的炎凉人世”“‘让人’是水的性格,是沈从文的性格,外表纤纤,内心 不屈,遇险则回,遇急则缓”“先生心中始终有一泓清流,无声地滋润着一切,以‘让人’的谦和去包容 一切,去痛爱一切”,可见水培养了先生柔韧刚强,坚定不屈,从容面对,谦和让人的优秀品格; 水有如此多的优秀品格,本文以“先生是水”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崇敬敬仰和缅怀思念之情。 再看效果。文章从来到边城,来到沱江写起,写了“水”对沈从文创作、人生及品格的诸多影响,可见题 目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从修辞上看,“先生是水”是暗喻,把沈从文比作水,生动地写出沈从文的 为人和性格特点,同时这个比喻形象生动,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看,题目与结尾“先生是水, 充满灵性涓涓不息”相照应,揭示文章的主旨。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翠翠的孤独来源于爱情的无望。代表一种纯粹精神交流的“走水路”的爱情最终也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 正如文章最后所说的那样“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俩个“也许”透射这里的人们孤 独结局的不可避免。傩送走了,留给翠翠的是杳无希望的等待。 翠翠的孤独还来源于少女情怀的无人理解。文章写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杂乱的声音,心中会有 些“薄薄的凄凉”,“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坐在悬崖上, 很觉得悲伤”,“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的忧伤是一种典型的“有所思而不知所以,有所待而无由 得之,情无所依、无所释怀的孤独惆怅的心理反映。翠翠已悄然长成了妙龄少女,成长中的烦恼和忧伤也 悄然而至。而这种种细腻的少女情怀爷爷无法体察,翠翠也无处诉说。 翠翠的孤独还与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有关。边城是作者沈从文所创造的一个远离俗世嚣闹的孤独的地方, 很多次,爷爷和翠翠都有谈到“婚姻”,但是都因为翠翠的闭口不谈而寡淡收场。翠翠更多地沉浸在她的 爱情世界里,从根本上拒绝了爷爷的参与,而爷爷对于翠翠的婚姻虽未掺杂过多的世俗因素,但是他也没 有抓住时机真实地了解翠翠和傩送的想法,只在水路和车路上纠结。翠翠是一个在爱情上“逆来顺受”的 女孩子,她不敢大胆地争取,不敢热烈的回应傩送的爱情,对于这份爱情她所表现的更多地是一种身不由 己地不自觉,从没有与爷爷和傩送有过有效的沟通。而船总顺顺对爷爷的误会无意中揭示了一个深邃的哲 学命题——“人在根本上是无法沟通的”。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紫禁城肇建于明代永乐之治、定格于清代康乾盛世,紫禁城所经历的历史上的封建王 朝, ; ; ; 。新中国成立后,紫禁城获得了新生。党和国家投入巨资进行大规 模不断修缮,将康乾盛世的风貌得以重现紫禁城。总之,紫禁城既是明清两代皇宫,也是一位别样的历史 老人,见证着紫禁城 600 年的历史。 23. 将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填入文中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盛世期的王朝还能够外交天下,促进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 ②同时沟通南北经济交流,调和农耕经济和游牧经济,发展生产,安定民生 ③在盛世时期极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柔和各兄弟民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同时繁荣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彰显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24. 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抄写在答题卡相应处。 【答案】23. C 24. 党和国家不断投入巨资进行大规模修缮,使紫禁城得以重现康乾盛世的风貌。或: 紫禁城(才)得以重现康乾盛世的风貌。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横线前面是“紫禁城所经历的历史上的封建王朝”,这是句子的主语,后面应当接谓语和宾语,而①有自 己的主语,是“盛世期的王朝”,明显不能放在第一个横线上;②④都有“同时”,也不能放到第一句; 因此只能让③在第一句。②是“经济”,④是“文化”,①是“外交”,按照一般顺序应先“经济”再其 他;而④有一个“同时”,应当接在①的后面。因此整体排序为③②①④。 故选 C。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不断”语序不当,应放到“投入”前面;“将……得以重现”搭配不当,把“将”改成 “使”;“康乾盛世的风貌得以重现紫禁城”中主语为“康乾盛世的风貌”,而整个语段都在说“紫禁 城”,前句“投入巨资”也是针对“紫禁城”而言,句子可修改为“紫禁城得以重现康乾盛世的风貌”。 25. 微写作。文学经典中,有很多令人难忘的次要人物。请你从华子良、假洋鬼子和尤三姐中选择一位,描 绘作者在塑造他(她)们时最令你欣赏的一个场景。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尤三姐出身寒门,但她对贾珍、贾蓉这些浪荡子弟是打心底鄙夷的,言谈举止间掩饰不住地嫌恶。 贾琏让尤三姐陪贾珍他们喝酒,三姐看见“贾蓉只管信口开河,胡言乱道”,面对贾家兄弟的戏耍,三姐 儿站到炕上,一对金莲或翘或并,指着大骂贾琏花了几个臭钱,拿我们姐妹当粉头来取乐,直接说出他们 打错了算盘了,要把他两个人的牛黄狗宝掏出来,再和王熙凤去拼,吓得贾琏酒醒,贾珍想溜走。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和名著阅读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 解答本题必须熟悉小说,熟悉故事情节,才能更好的把握次要人物的形象。从文学经典中选取自己最熟悉 的人物形象,要了解具体的故事情节。注意要求是要选取最令你欣赏的一个场景进行描写,这个场景可以 是作者塑造人物最集中、展现人物性格最突出之处,也可以是你对人物的性格最欣赏之处。首先要明确选 择的是哪一个人物,确定人物活动的场景,然后运用细节描写,描绘出所选定的场景,展现出人物的形象 特点。 26. 微写作。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请对此句发表看法。 要求:思想积极向上,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答案】孔子所看重的,是子女对父母的责任,父母健在时,子女的义务,便是在家陪伴父母,与父母共 同生活。如果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 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也可以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顺父母,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 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奋斗。对于我们来说,远方也许代表着非常好的机会,也许能让人生有着重大改变, 也许能实现经验的积累,抓住机会,让自己变得优秀、强大,才是对父母最好的安慰,让父母以你为自豪, 更是一种孝敬父母的方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和名著阅读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一句发表看法,可以多角度分析。 从学习经典的角度分析,要活学活用,时代飞速发展,不必拘泥于古人; 从赞成的角度分析,可以联系中华民族孝顺父母的优秀传统,用于承担责任,靠近父母,多陪伴; 从辩证理解句子的角度分析,围绕孔子提倡孝敬父母,也支持“游必有方”; 从反对角度分析,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更是社会的建设者,父母养育子女是希望其成才,孝顺父母的方式 有很多,让自己到更好的大学学习深造,成为更优秀的人回报社会、回报父母。 选择一个角度,要言之成理。 27. 微写作。2020 年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70 周年,请写一首赞颂志愿军战士的小诗, 致敬英烈。 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答案】示例: 前世所有的血液 都是为了血染今生这面旗帜 战地上所有盛开的血花 都是为了大地结满成熟的稻谷 那些稚嫩的笑脸 被刺刀划破 他们笑着走向牺牲 只为守护一个名字——中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本题要求写一首赞颂志愿军战士的小诗,致敬英烈。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抒情的能力。写此类诗歌,建议学 生注意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物,或者选择一个场具体的战斗来写,这样能避免空泛地抒情; 其次,要注意细节的描写,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可以歌颂战士们的勇敢无畏和自我牺牲精神,揭示这种品 质的来源——守护祖国和人民的安宁。可以采用对比、比喻等手法,以增加文采,增强诗歌的抒情性。 28. 1921 年,中国共产党在嘉兴南湖“红船”上诞生。之后的 100 年,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发扬开天辟地、 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秉承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发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不断 创造新辉煌,谱写新篇章。2005 年,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红船精神”。2019 年,总书记盛赞红船精神: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今后,风华正茂的你们也将会和全国人民一起践行“红 船精神”,让红船精神绽放出时代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对于“红船精神”,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具有逻辑性;语言得体。 【答案】例文: 红船精神,彪炳千秋 红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成为中国革命源头的象征。习近平总书记如此概括“红 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 奉献精神。” 南湖红船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了中国革命的燎原之势,使四海翻腾,五岳震荡。任何事物都有一个 起点,我们党从这里出发,走向井冈山,走向延安,走向西柏坡,由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 成为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在这期间,需要有创新创业的意识,有锐意进取的勇气,有“敢为天下先”的胆略,也要有胸怀天下 展望未来的格局眼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可更难的是“开头”之后将何去何从。只有将“滴水”汇 入“潮流”,将“小我”融入“大我”,将个人、集体的发展与历史时代趋势走向结合起来,才能有顽强 的生命力,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从文化传统看,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 强不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中国共产党人不管风 吹浪打,不怕急流险滩,始终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以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矢志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大船劈波斩浪、不断奋进。 “红船精神”,决不是几个共产党人一时片刻的情绪冲动,它预示着鲜红的热血,预示着滚烫的信念, 预示着“创业艰难百战多”的矢志不渝,预示“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奋斗牺牲,更预示着对“航船”“朝 阳”“婴儿”的无限憧憬…… 《荀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 将焉而不至矣?”后世唐太宗亦以以舟水关系处理君民关系,传为历史佳话。而今天,依水行舟,忠诚为 民,奉献自己的青春、智慧与热血,创造属于自己更属于时代的价值,这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 肩负为人民谋利益的神圣职责和崇高使命,我辈青年当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宣传、发动和引领全国各 族人民团结一心,和衷共济,英勇奋战,在推进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想当年,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在“红船精神”引领下,我们党从民族大义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 充分发动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夺取了政权,从此成为在全国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执政党。看今朝,我们 的精准扶贫、全面小康、全民抗疫、反腐倡廉,都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奉 献精神”,创造社会价值,实现人生价值,这才是“红船精神”的集中体现。 “红船精神”,彪炳千秋,激励你我!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本题围绕“红船精神”立意。材料从“红船”的诞生,到“红船精神”的首提,到总书记对“红 船精神”的盛赞,始终围绕“红船精神”来写。考生要抓住核心句,理解“红船精神”的内涵:“开天辟 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阐述开来是“创新”“胆略”“勇气”等主题;“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 精神”阐述开来是“拼搏”“奋斗”“实干”等主题;“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阐述开来是“奉 献”“爱国”“价值”等主题。还要注意材料正文中最后一句话,此句提示学生,还应写作为中国的青年, 祖国未来的建设者,要践行“红船精神”,让红船精神绽放出时代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 同奋斗。 【立意】1.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 2. 风好正扬帆,敢向潮头立; 3. 让“红船精神”在新时代永放光芒。 【素材】1.(精彩片段) “红船精神”激励前行,鼓舞我们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初心使命,好比“北斗七星”,帮助我们在茫茫 夜空中辨明方位;好比“航标灯塔”,指引我们在浩瀚大海上前行的方向;好比“源头活水”,为我们长 途跋涉、不懈奋斗提供不竭动力;好比“警钟镜鉴”,警示我们明大德、正衣冠、除污垢。 2.(故事型) 1935 年 3 月,长征中的红军强渡嘉陵江。战斗中,一名年轻女战士的肚子被弹片划开,顿时血流如注。但 她强忍剧痛,用手将肠子塞回腹部,勒紧腰带继续战斗,直到最后倒入江中……她叫石磨玉,牺牲时只有 19 岁。人如其名,她有石头的坚韧,更有玉的纯粹,还有一颗永远闪光的赤子之心。 3.(名言类) 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杨靖宇) 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鲁迅)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 29. 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幼小初高各学段。“劳动”成为中学生的必修功课,你 在劳动教育中受到了哪些启示?请以“劳动启示了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例文: 劳动启示了我 “哎呦……哎呦……” 在我们全力以赴的奋斗后,家里愈发的干净了,不仅每个房间窗明几净,甚至连书房里也弥漫着迷人 的书香。我们这么卖力的打扫,正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五一国际劳动节。 虽然突如其来可怕的疫情阻挡了我们外出的脚步,但是不能阻止我们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毕 竟劳动才能创造我们美好的生活。这宅在家的日子里正好是我们锻炼各种劳动技能的好机会。 每天一大早,我就顶着阵阵睡意坚定地从温暖舒服的床上下来,开始认真地叠被子,虽然叠不出得像 解放军叔叔那样的“豆腐块”,但我的态度却是一点不输他们的。早上简单的收拾完,就要开始每天必须 的学习工作了,在我心中学习对于我就像工作对于家人一样,是我的必要“劳动”,而且丝毫不能马虎。 中午吃过午饭,可不能什么都不做,妈妈说过“要劳动才有饭吃,大家各司其职。”我的任务是每天 吃过饭后收碗,洗碗,擦桌子……一开始一切都显得很笨拙,但是随着不断的操作和爸爸妈妈的指导,我 现在已经得心应手了,一招一式颇是熟练,我洗过的碗筷都焕然一新。做完这些还没完呢,我有时还会去 洗洗衣服,修理修理花草,毕竟我每天都喜欢坐在这些芬芳的花草旁看看书什么的,很是惬意。 中午休息再经过下午的上课后,太阳也逐渐西沉了。赶在吃晚饭前,我首先得把我自己的活干完,抓 紧时间把我用了一天的书桌整理干净,书本都归置整齐,该抹的抹,该整的整,这样才能迎接第二天的学 习。在用过美味的晚餐后,家里也需要打扫打扫的,否则乱糟糟的也影响生活质量啊。扫地,拖地,擦洗, 一家人一起协作分工,一切又井井有条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以后,我现在每天的生活都是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什么都是 乱糟糟的。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每天的学习已经够累了,哪有时间和力气做这些“额外”的事情啊, 这些交给爸爸妈妈做就好了,所以还很不愿意呢。但是在爸爸妈妈一再鼓励和要求下,我逐步开始学习做 这些家务活,从不会到会再到熟练,从不情愿到自觉,虽然经历了一段不短的时间,但是也让我收获颇丰。 以前总觉得家里人替我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当我自己做得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干家务这么看 似简单的劳动也是不容易,还是很辛苦的,难怪妈妈以前总是说“你一点都不知道感恩,一点不珍惜别人 的劳动成果”,因为即使一个简单的扫地、拖地,要把它做好也是要花费不少的力气。更别说其他一些事 了。 家里干净整洁了,整个人都感觉愉悦舒畅了不少。我也真的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我原来衣来伸手 饭来张口,就是家里的小皇帝,只会索取,一点都不付出,当自己学会做家务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父母 的辛苦,和他们对我的关爱。整个特殊的时期虽然让我们禁足在家里,但是也让我学到了很多,我不要再 做“小皇帝”,我要做家里的“小太阳”,我也要为自己的家庭付出自己的光和热,贡献自己微薄的一份 力量。也让家里人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 劳动也增强我的责任心,让我树立了“懂得感恩,回报他人”的价值观。我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才能为他人贡献爱心和力量。而且劳动培养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习惯,从而改变我的学 习习惯,遇到困难再也不退缩不畏惧,要迎难而上。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情,要认真,努力, 只有正确的对待它,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劳动原来真的可以创造美好生活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则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作文。“劳动”这样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何以会纳入政府工作 报告?学生需要思考这个题目的现实意义。因为当前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 会劳动的现象,这其中的原因与整个社会氛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关系。因此政府工作报告从思想 认识、情感态度、能力习惯三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劳动教育目标,突出强调劳动教育的思想性。 题目要求写一篇记叙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记叙一次“劳动”的过程,要完成记叙文的基本要素,将事件 过程讲述清楚,并且应当有必要的细节描写或者心理描写等。另外,题目是“劳动启示了我”,关键词还 在“启示”二字,那么通过劳动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这就需要学生理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年轻人,“劳 动”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在哪里。比如通过劳动,我们要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 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 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 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必须注意,“启示”是通过这次“劳动”得到的,必须把“劳动”写好,“启示” 才能水到渠成,不生硬,不做作。 【立意】1. 培养劳动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2. 劳动是成长的必修课; 3.涵养劳动精神,做合格接班人。 【素材】1. (精彩片段) 于是我被押到“刑场”受刑。即使我有万般不愿,也无济于事啊。只好乖乖的“受刑”——锄地。干了没 多久,就把我累得气喘吁吁。回想起每当当打扫卫生时,我便逃跑,让别人帮我干,别人该有多累啊真想 给他们说声:“对不起”!回想起我平时浪费粮食,浪费广大劳动人民的辛苦和汗水时,他们如果知道, 该有多伤心啊真想给他们说声:“对不起”!这时,我的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流,终于,我失声痛哭,扑向 父母的怀里,发自内心地说:“我错了”! 2.(名家名篇) 我挑着煤赶路,一开头还跟得上人家,可走了不到二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扁担把肩膀压得生疼,担子从 左肩换到右肩,从右肩移到左肩,换来移去,两个肩膀都吃不住劲了,只好停下来歇一歇。哪知挑东西走 路,越歇越想歇,越歇越觉得担子重。不一会儿又要爬山。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 我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爬上山头,已经是中午了。我解开衫子一看,肩也肿了, 皮也破了。我鼓足勇气,仍旧挑起煤筐往前走,一不留神,脚底下被石头一绊,一个跟头栽倒在半山腰。 我的胳膊和脚擦破好几道口子,煤撒了一地。(《劳动的开端》吴运铎) 3. (名人名言) 劳动能唤起人的创造力。——列夫·托尔斯泰 看呀!世界不是劳动的艺术品吗?没有劳动就没有世界。——邓中夏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