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民网三评“‘一刀切’现象”
【一评】
群众深恶痛绝
冯振雯
迎接环保督查,“先停再说”;落实转型升级,“一关了之”;倡导清洁取
暖,“强制禁煤”;创建文明城市,“牌匾统一”……近期,“一刀切”的工作
方式在个别地方和领域有所抬头,干部群众反映强烈,引发舆论关注。
这些举措往往打着“上面要求”的旗号,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面貌,下面只
能服从和接受。“看起来是感冒发烧,但根子在身体机理出了问题。”这种不求
实际效果、只图完成任务、看上去雷厉风行的做法,实则没有吃透上级政策。
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实际情况,不管客观条件,一律采取程式化、机械化、
简单化的工作做法,往往与政策初心相违背。不仅会妨碍政策落地,让政策执行
打了折扣,还会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负面影响;不仅会挫伤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
性,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还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影响党的形象、透支政府
公信力。
措施明明可以更加精准,却完全不管不顾现实问题;上级明明一再要求“扛
起责任”,却“无责任转发”,把转发当落实;明明可以多一些人性化考量,却
为推卸责任,故意设置重重关卡……如此做法,谈何担当作为?谈何为群众解决
实际困难?谈何创造性贯彻落实?说到底,还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
懒政、惰政、怠政、庸政的表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我们党
的大敌、人民的大敌。”那些打着“政治正确”名义的一关了之、一封了之、一
停了之,恰恰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它们不仅有名无实,还会让工作变味,危害
严重,贻害无穷。
那些不顾“三七二十一”的“一刀切”,切掉的是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切掉
的是政策的严肃和权威,切掉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认同度。其结果必然是损害人
民群众的利益,影响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长此以往,就
会像一堵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使我们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
去力量。
“一刀切”的做法,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格格不入,
必须引起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高度重视。整治“一刀切”的现象,我们不能只
看到它的危害,还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找到其发生的根源所在,把问题分析得更
细一些、更充分一些,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决不能让看上去很“忠”、很“严”、很“好”的“一
刀切”做法损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
【二评】
痼疾务须根治
向学笙
走街串巷,“绑”!个案偶发,“封”!春节返乡,“停”!纵观近期几起疫情防
控中出现的争议不难发现,个别地方在实践中信的还是“一字诀”,念的还是“懒
字经”,行的还是“一刀切”,广为群众诟病。
2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 越到基层,干部直接面对的情形越为复杂,
承受的各方压力也越为巨大。基层很不容易,我们务须充分理解。看别人挑担子
总是不吃力的。我们批评“一刀切”现象,就更不能“一刀切”地对基层予以指
摘了。
同时我们又不得不指出,不顾客观条件的一刀切,看似积极向上,实则违背
规律、急躁冒进,欲速则不达。以今年春节返乡来说,各地充分提醒、必要防控、
严格流调,但极少数地方所谓的“严防死守”,让不少返乡人员直呼“看不懂”。
有的曲解防疫规定,把“居家健康监测”等同于居家隔离,把“非必要不返乡”
理解成“绝不能返乡”;有的盲目攀比,规定不分城市农村、风险高低,将核酸
检测有效期缩短到 3 天。一把要求简单化、管理刻板化、惩罚严苛化的“刀”,
把原本科学有效、实事求是的政策举措切走了形、切变了样,无用无效不说,甚
至还添堵添乱,群众对此是有意见的。
这里火刚灭、那里烟又起,“一刀切”何以屡禁难绝?毋庸讳言,有些人热
衷于“一刀切”,是因为这个方法最“好用”,风险小、成本低,动脑最少、动
手最少,见效最快。然而事实上,这些雷厉风行的做法,貌似“动真”、仿佛“碰
硬”,实则“不愿、不会、不敢”,只能暴露出个别领导干部本领不足、素养不
高、水平不行的毛病。把倡导性、引导性工作异化为强制性要求,表面看“有魄
力”“力度大”,实际上与“不折不扣抓落实”相去甚远,跟“有力有序推进工
作”更不搭边。
看上去是在追求完美的行政目标,实则手段过于粗糙;看上去调查研究频繁,
实则走形式、走过场多。“一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一些领导干部“三观”错
位:权力观出现扭曲,政绩观有了偏差,事业观失去准绳。该实地调研、科学决
策的时候,闭门“拍脑袋决策”,大搞“一言堂”;该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的情
况,满足于“知道了”“转发了”“安排了”,只求“不出事”。“横竖一刀切”,
本质上切的是工作效果,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消耗了基层干部的精力。
找准了病灶,就要对症下药。对“一刀切”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创造性执行”能力,下大气力整治这个顽症痼疾,就能让中
央的大政方针落实到“最后一公里”,就能让干部群众保持实干担当的劲头,就
能让政策举措取得落地开花的效果。
事实已经表明,最需要“一刀切”的,恰恰是“一刀切”的思维模式、工作
方式。
【三评】
治理久久为功
信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从根子上治理“一刀切”,也非一日
之功。只有思想上重视、制度上完善、行动上持续,才能在久久为功中抓实抓牢。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持续向不正之风“开刀”,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
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顽瘴痼疾,党风政
风焕然一新。然而,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一刀切”现象更是作风之
弊的外化,且病根未除、土壤还在。除作风之弊,破“一刀切”之障,需要以马
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反复抓、抓反复的韧劲,精准施策、靶向治疗。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开启之年。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对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试想,构建新发展
3
格局,倘若每个地方都立足自身搞“内循环”,地域主义、本土主义发展的“一
刀切”,如何让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整治交通乱象,倘若有的地方对摩托车、
电动车一味限制、禁行,群众无路可走的“一刀切”,如何让民生福祉达到新水
平……
“十四五”时期,大到改革发展,小到民生小事,都不可能简单到从“甲”
或“乙”中二选一,而是科学有效的政策问题、审时度势的导向问题、落地有声
的执行问题。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基层干部精神状态饱满、
工作作风过硬,为攻坚克难提供坚强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摒弃“一刀切”,
就是涤荡发展治理过程中的简单化思维、粗暴化方法、强硬式手段、官僚化风气。
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健康的氛围、更加凝聚的人心,才能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作风建
设长效机制,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这是治理“一刀切”
的重要契机。
治理方式上,要锤炼堪称精准的“一切刀”,坚守法治思维、树立正确政绩
观、下好“绣花功夫”,治理中的“切刀”才会更精确、精细、精巧;机制设计
上,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分类施策,原则问题、底线问题等方面,
该“切一刀”时不容妥协,民生问题、群众利益等方面,该包容审慎、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时也不容武断;考核考评上,需要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引
导党员干部乃至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始终紧绷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
治“一刀切”的这根弦,多措并举、完善机制,真正为基层干部解开干事创业的
“绳索”。
作风问题,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解决形式主义问题、治理“一刀切”乱象,
要从政治上看,坚决防止其滋生蔓延,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尺度不能松,
进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惟其如此,活力来自基层、力量来自人民的百年大党,才能风华正茂、永葆
生机。
【相关评论】
“一刀切”为何屡禁不绝?
央视网评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
党,坚决反对“四风”,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党风政风为之一
振,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考核泛滥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
基层减负成效显著,深受干部群众好评。
但是,“四风”问题具有反复性、顽固性,往往这里火刚灭、那里烟又起。
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政策执行上“一刀切”、层层加码的问题有所抬头。
比如,有的地方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名,机械取消所有的早晚市和流动商贩;
一些上级职能部门以属地管理之名,让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每年签署二三十份责任
状……这些问题闹得“鸡犬不宁”,搞得不堪重负,干部群众对此怨声载道、反
映强烈。
这些“一刀切”、层层加码的做法看上去雷厉风行,实际上背离党中央的要
求,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不仅妨碍方针政策落地见效,也挫伤
了干部群众工作的积极性,所做虚功实则为无用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消耗
4
了基层大量精力,搞得群众烦不胜烦,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党同人
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一刀切”的工作方式要求简单化、管理省劲化、惩罚严苛化,风险小而成
本低,往往像传染病一样迅速扩张,“犯病”的地区和部门互相“抄作业” ,
甚至盲目攀比,提出各种不切实际的工作目标。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有些领导干部的“三观”错位,权力观、政绩观也出
现偏差,深受“官本位”遗毒影响,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搞“一言堂”,不做调
研,不考虑基层情况和实际,搞闭门“拍脑袋决策”;不顾工作方式和方法,违
背科学的工作机制,说干就干,明知蛮干也要干,热衷追求所谓“显绩”;同时
自身本领欠缺,治理能力和水平与事业发展不相匹配,严重影响全局和长远发展。
“一刀切”、层层加码的问题本质上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是不切实
际、自以为是的“庸政”,是不负责任、转手甩手的“懒政”,危害严重,贻害
无穷,应当引起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
干部群众对“四风”问题深恶痛绝,而想要根除“四风”,需要持续用力、
久久为功。一方面,要在全党开展学习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权力
观、政绩观,从根本上筑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堤坝,把好为人民服务的
“总开关”。另一方面,要进行“硬约束”,规范考核评价方式,加强正向激励
和监督问责,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设计,形成权力约束,更要强化法治思维,
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各项工作,切实推动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一刀切式”落实,为何屡禁难绝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1.遭遇“一刀切”,干部群众深恶痛绝
应对春节返乡,“一封了之”;创建文明城市,“招牌统一”;落实环保治理,
“强制关停”……一些地方和部门总是对“一刀切”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当前各
项政策措施、改革举措密集出台,“一刀切式”落实往往冠以“深入贯彻”“严格
落实”的名头,看上去很“实”很“严”很“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本质是
不能实事求是,在政策执行中过于粗放,试图用固化的标准取代本应因时因事因地
而异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般粗:忽视实际,生搬硬套上级精神
有的地方建厕所不考虑气候条件,在-20℃的户外只能沦为杂物间;有的修建在远
离村民居住区的地方,远厕解不了近急;有的村民已搬走 10 年,却仍在其废弃院落安
装新厕……据媒体报道,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辽宁省沈阳市部分农村由于没有
走村入户调研、倾听农民意见,导致5 年来政府投入过亿元改建的 8 万余个厕所弃用超
5 万个。
一些地方农厕改造不成功,最主要的是没有立足实际。与之类似,有的地方在
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时,不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味将上级精神生搬硬套、
照搬照抄,搞机械“对标”,上下一般粗,致使政策实施和现实情况脱节,一些政
策甚至“水土不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一样重:无论轻重,一样用力并排平推
中部某省一基层干部反映,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事故发生后,当地辖区
范围内并没有类似企业,却要求层层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组织企业举一反三开展
安全生产排查整顿。“外市乃至外省发生一起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上级一般都
5
会要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举一反三,对辖区内类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查漏
补缺,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但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把自己摆进去’,
就明显过了。”这名干部说。
不管什么问题,都“举一反三”;面对风险隐患,治理整顿强求“一样狠”,
干部群众形容这就是“别人生病,让我吃药”。如因为一项活动发生事故,于是其
他活动一律叫停;因为一家企业排放不合规不达标,于是干脆所有企业一律停工停
产,种种因噎废食、用力过猛之举,看似轰轰烈烈力度大,实际上很可能是刮一场
风、搞一次运动,不仅切断了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生计,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一招鲜:不管条件,简单粗暴一概而论
焚烧冥纸冥币,一禁了之;生产和销售祭祀品,先罚再说……清明节前夕,关
于祭祀的“一刀切”政策在个别地区抬头,群众反映强烈。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
管局发布通知,严打制售冥纸冥币行为,要求做到“无处可买、无纸可烧”,“一
把手”不作为将被问责。消息一出,即在网上引发巨大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一边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祭扫方式,一边是环境保护、移风易
俗的城市治理需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是否只有“堵”这一选项。现实中,有
的党员干部接到任务,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客观条件,一律采取程式化、机械化、
简单化的工作做法。比如,一说加强管理,就简单地限字当头、念起“禁字诀”;
一说重视某方面工作,就祭出“一票否决”的杀手锏,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一起收:罔顾差异,齐步前行统一期限
还没有把何时何地建好新的社区向群众说清楚,就开始拆迁动员;补偿标准不
由分说,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以影响子女上大学、考公务员等,威胁
逼迫“钉子户”尽快拆迁……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农村在合村并居工作中通过“齐
步走”方式强行推进,简单粗暴的做法和政策初衷相去甚远,被群众称为“总是把
好事变成指标和任务”。
这不是个例。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时,往往忽略实际情况的差
异性,下指标、摊任务,采用统一标准、同一进度、同一方式考评绩效,有时还以
统一期限进行“倒逼”。表面看,如此落实“坚决有力、整齐划一”,实际上可能
做错了,甚至做坏了,不仅妨碍政策落实落地,还给群众生活添堵添乱。
2.热衷“一刀切”,不想改还是改不了
盘点种种“一刀切”现象背后,有贪图省事用之者,有无可奈何用之者,有急
功近利用之者,也有积陋成习用之者。剖析这些人的心理,也就找到了“一刀切式”
落实的诱因。
“一刀切式”落实好比“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一些党员干部嘴上
吐槽,实际上却还在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布置起来最简单、落实起来最省事、
管理起来最方便,正合那些不顾实际只图省事的“懒汉”干部胃口。一则他们懒得
吃透“上头”精神初衷,打着“上面要求”的旗号,不愿消化、细化、实化上级精
神和要求,更不想去创新,于是上面“唱一句”、下面“跟一句”;二则他们懒得
摸清“下头”实际情况,不花费精力去搞调查研究,不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无
视客观条件的“一刀切”,把肆意妄为的“球”往下面踢,把蛮横粗暴的“锅”往
上面甩,只为自己好过,不顾群众难过,是一些干部作风不实的突出表现。
还有的干部怀揣急功近利应付了事的“小九九”,往往只追求“短平快”的显
绩,对事关当地百姓福祉的长远潜绩漠不关心,“只要上面认可我就行,老百姓的
感受并不在我考虑范围内”。比如,“一刀切”关停污染企业,对于大气污染等指
标的恢复可谓立马见效。说到底,还是政绩观出了错,只为“绩”不为效。有基层
6
干部坦言,一切以上级部署为准,自己作中介,不用承担责任,实施效果好坏与自
己无关,落实上级部署时唯恐多做多错被追责,唯恐看上去不坚决,唯恐效果不立
竿见影。有的不怕创新落实成不了亮点、创不了经验,就怕被解读为“没按上级精
神办”“各搞一套”,不如稳为上。
当然,如果把板子全打在基层干部身上,基层干部也是既憋屈又不服气。正所
谓“上有官僚主义下有形式主义”,不少“一刀切式”落实其实也是迫于无奈之举。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我们对‘一刀切’很反感,可是上头有任务,完不成要
挨批评甚至受处分,想完成又没人力、财力、资源,时间上也来不及,所以干脆就
‘一刀切’了。”现实情况的确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人手总共那
么多,还面临考核压力,一旦上级管得宽、逼得紧,基层就没工夫、没精力“做细
活”。有干部举例说,但凡出了一点纰漏,哪怕形式纰漏,比如督查的企业少签字
一家,便会受到严厉苛责。也有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习惯用长官意志发号施令,
下去检查督促乐见基层“阵仗大”“动作大”“坚决落实”,如果没按自己的意见
办,就是“不讲规矩”,于是下级只能无条件、快节奏抓落实,讨领导喜笑颜开。
上级部门只要回声不问实效,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基层落实的“一刀切”,导致
“只求好做,不求做好”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有的地方“平时不作为、急时乱作
为”,后期眼看落实来不及了,就着急忙慌铁腕推进,上级部门考核时对这种完成
任务前松后紧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急药”医了“急病”即可过关,并不管
是否有“副作用”。再如,有的上级部门只布置工作,不注意跟进了解落实中的难
点、堵点,致使有的政策缺乏反馈渠道,很多干部有意见不敢提,宁可先按政策操
作,“出了问题再说”。
尽管比起“干打雷不下雨”的不落实,“一刀切”还算有所作为,对于一些
共性、普遍性问题效果尚可,但是距“会作为、善作为”的治理标准还相去甚远,
背后暴露的其实是一些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方法不当。有的领导干部面对新任务、
新挑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想不出,对上级政策精神把握不到位,索性不消
化、不加工,只求看起来“不走样、不变形、不变通”;有的上级部门搞调研蜻
蜓点水,作决策闭门造车,“想当然”地提要求,对基层贯彻落实中存在的困难
充耳不闻,对干部贯彻落实中的困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个别部门在制定政
策时仅从本部门出发,各自为政,缺乏政策协同,导致不同部门间政策冲突时有
发生,让基层不知所措。
3.治理“一刀切”,在“精”和“实”上下功夫
政策要落地,执行需给力。说到底,“一刀切”往往不是显魄力而是逞蛮力,
不是有力度而是图省劲,不是真政绩反是真“政疾”。“十四五”时期,大到改革
发展,小到民生小事,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
也不是简单地从“甲”或“乙”中二选一。各级党员干部只有摒弃“一刀切式”落
实背后的简单化思维、粗暴化方法、强硬式手段、官僚化风气,才能让党的好政策
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
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实中的“一
刀切”,往往和缺乏调研、脱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摒弃“一刀切”,关键一招
是蹲下去抓起来,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的盲动,做深做实调查研究。
一方面,科学决策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上几下”,党员干部应迈开步子,走出院子,
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将鲜活的民情印在脑海里,以便作决策时多一些政策温
度、针对性。另一方面,即便上级有指示,领导干部也应该充分做好民意调查,充
7
分向群众将政策宣传到位,找出群众心中的“结”、基层工作的“难”,通过建立
试点和反馈机制,推动决策部署的修正、调整和完善。在情况明、数字准的基础上,
就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精细化制定实施方案,做到将上级精神和
现实情况有效衔接起来。
“一刀切式”落实,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事实证明,上级机关勤奋一些,
基层落实工作就不会跑偏;上级机关搞“一刀切”,基层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困扰,
乃至被束缚住手脚。因此,上级对基层,要多帮带少“纸导”,避免“一把尺子量
进度”的蛮横。首先要承认基层多样化的客观事实,多站在基层角度换位思考,下
指标、派任务要让基层跳一跳能摸着,不要让基层一看通知就“囧”、一听指标就
头疼。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多关心基层落实起来的实际困难,调整思路和方法,
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困难。最后,要坚持分类指导。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例,由于交通
区位、产业基础等不同,东中西部乡村的发展现状参差不齐,“底子”千差万别,
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任务和目标。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既要有部署又要有检查,这样才能形成真抓实干、令行
禁止的局面。倘若只部署不检查,只吆喝没督查,决策就难以落实。必须抓节点盯
结果,避免“只求做了、不求做好”的飘浮。业务主管部门、党委政府督查机构要
盯紧细节动态优化,借助明察暗访等手段,全面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重点工作、
重要事项的实施进度与成效,及时发现工作中还有哪些不平衡和滞后现象,执行中
有无偏离走样甚至南辕北辙的情况,对存在“一刀切式”落实的果断叫停。纪检监
察机关要立足“再检查”“再监督”,对“一刀切式”落实、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要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考察、任用干部不仅听
其言,更观其行、察其果,对那些只会颐指气使的“官老爷”,只会甩锅卸责的“二
传手”,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还要予以问责和惩戒。
抓落实不是简单地推着、压着、逼着基层和群众干,而是干部和群众双向互动、
充分交流的过程,是上级和下级合力推进的过程,也是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
程。党中央多次提出“创造性贯彻落实”这一命题,对此,要真容错敢纠错,避免
“专挑干活干部打板子”的无理。要留足基层“创造性执行”的空间,时刻关心基
层干部的创造创新,鼓励支持干部大胆闯、放手干。要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
个区分开来”,既给干部的心灵松绑,也给他们的奋斗松绑,不搞问责泛化,最大
程度上释放出可用的才智和作为。
防疫政策“层层加码”应当及时纠偏叫停
戴先任 来源: 春城晚报
对于一些地方出现的过度防控、错误防控,甚至侵犯公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要能及时纠偏、及时叫停,更要依法追责、问责。民众的合法权益不能成了“铁
腕防控”的“牺牲品”。
有群众反映,其从低风险地区返乡前咨询黑龙江省鸡西市鸡冠区幸福里社区
防控政策,回应是不隔离,但返回后家门却被贴上封条,严禁外出,社区说这是
当地政策。国家卫健委规定,返乡人员需持 7 天内有效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阴性结
果返乡,返乡后实行 14 天居家健康监测。鸡西这种“一刀切”式管控政策之下,
疫情风险等级划分还有什么意义?(1 月 31 日新华社)
就在 1 月 31 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对近期部分地方在
执行返乡防疫政策时出现的“层层加码”甚至“一刀切”现象明确表态,这既是
8
一种“懒政”,也是对宝贵防疫资源的浪费。鸡冠区幸福里社区给从低风险地区
返乡的民众家门贴上封条,严禁外出,就是防疫政策“层层加码”的典型表现。
随意对返乡人员封门禁止外出,谁给了他们变相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权力?
社区还振振有词称是当地政策,当地政策为何能凌驾于中央政策之上?
各地“各自为战”,甚至以邻为壑,各种“土政策”层层加码,这样的防疫
乱象早已有之。早在去年疫情初起时,就较为常见。比如对外来人员变相隔离;
要求两次核酸检测……而春节将至,出于疫情防控需要,各地提倡就地过年,但
提倡并非强制,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变相强制务工人员就地过年的现象。这些都是
一种“过度防控”与“错误防控”。
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反应,表面上看是在“铁腕防控”,实际上却暴露了一种
形式主义问题,这样的疫情防控流于形式,甚至是一种懒政表现,是为了自己“方
便”,是怕自己担责,而强加给公众“不便”,把责任推卸给公众。相关责任人
涉嫌失职渎职。这样的防疫“土政策”太过简单粗暴,是对公众合法权益的粗暴
侵犯,而且并不利于疫情防控,反倒是在给疫情防控添乱、添堵。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复杂而严峻,各地防疫工作容不得丝毫松懈,但加强
疫情防控,并不是要过度反应,过度防控,不能搞“层层加码”,不能搞“一刀
切”,而要能依法防控、科学防控。
对于一些地方出现的过度防控、错误防控,甚至侵犯公众合法权益的行为,
要能及时纠偏、及时叫停,更要依法追责、问责。民众的合法权益不能成了“铁
腕防控”的“牺牲品”。“给返乡者家贴封条”,暴露了背后乱伸的权力之手,
关键还是在于权力滥用。所以,就要能管好权力之手,防范权力滥用,让权力用
于更好为民做事,用于更好进行疫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