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金榜押题语文试题(全国卷Ⅱ)(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金榜押题语文试题(全国卷Ⅱ)(解析版)

ID:679597

大小:88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1-04-25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届高考语文金榜押题卷 (适用于新课标全国卷Ⅱ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有些学者认为西方文论是“先进”的、“科学”的,而中国古代文论则是“落后”的、“非科学”的, 于是拥抱西方文论,对中国古代文论则弃之如敝履,并且说西方文论的价值根据是“人”与“自然”,考 察的是规律;而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仅仅是政治“教化”,不考察规律。真是这样吗? 在那些追求西方时髦的人眼中,中国古代文论与封建专制的政治“教化”理论密切相连。汉代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开始作为官方的正统理论。儒家的文学思想的确提倡政治“教化”, 特别是《诗经》,体现了诗歌的“经夫妇、厚人伦、美教化、成孝敬、移风俗”的功能,这就是说,中国古 代关于文学的“教化”说,明显是官方的文学理论,其价值的根据是王者的统治。白居易《采诗官》中说: “郊庙登高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白诗说的这种情况历朝历代都有,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华文学和 文论的主流并不建立在这种为统治者“教化”的价值上面。 在百家争鸣的条件下,孔子的学说最初也并非官方学说,孔子讲“道”,他的“人道”是儒家学说的 价值根据。作为儒家文论的起点,其价值追求全在一个“人”字上面,即对人自身成长的关切、对人的道 德修养的完美追求与对人的尊重与信赖。道家老子的“无之以为用”、庄子的“心斋虚静”“以天合天” 等思想,后来被转化为文论思想,更成为历代作家创作内在依据。儒家文论的价值在“人的精神”,道家 文论的价值在“自然精神”,非官方的儒道结合所构建的文学价值,终于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赢得了胜利。 在中华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中,儒道文论相互补充,相互为用,形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文论的人与自然 合一、物我合一的价值根据。《文心雕龙》提出了“自然之道”,在刘勰看来,自然是有文采的,人也是自 然,不过是比一般的自然更高贵的自然,因为人有心,有心则有言,有言则自然有文。就是说,有心智的 人类和其他自然一样也是有文采的,或者说更具有文采。日月、云霞、人物,都是自然,它们本身有“文”, 人以心感悟周围万物,也就有了“人文”,这既是文学艺术的开始,也是文学艺术的价值源头的根据。在 刘勰之后,尽管有韩愈的“文以明道”说、宋代理学家的“文以载道”说做为官方文艺价值根据流行于世, 但反对一味歌功颂德的理论似乎更多,像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人是“天”,自然也是“天”, 人的天与物的天相接相合,赋予文学以意义,文学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意融合。 中国历代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创造出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中国古代文人们所体认的,具有非官方 性的、自然与人相契合的价值根据的文学之道有关。如果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所体认的文学价值只是官方的 王者的“教化”那么就只能歌霸道,颂奴性,是断断不能产生那么多让人们永远享用的无与伦比的文学作 品的。 (摘编自童庆炳《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文论缺少对规律的考察,只为了王者的教化,这使一些学者理解产生偏差。 B. 文学创作中体现政治教化功能的作品,最早出现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 C. 中国文学蓬勃发展,成就斐然,离不开非官方的儒道文论结合所构建的文学价值。 D.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文论政治教化的功能逐渐被人性的自然的价值理念替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文论价值根据问题,然后分析,再得出结论,逻辑严密。 B. 文章由质疑一些学者对于中西方文论的看法开篇,再引出自己的观点,先破后立。 C. 文章对中国古代文论价值根据的论述未避开官方文论教化说,客观公正,分析全面。 D. 文章以《文心雕龙》为例,证明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郊庙登高赞君美,乐府艳词悦君意”的描述,印证了官方文学理论的价值根据。 B. 中国古代官方文学理论的价值根据是王者的统治,因此歌功颂德更符合统治者利益。 C. 只要体认具有自然与人相契合的价值根据的文学之道,就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D. 文章对中国古代文论价值根据的论述,启示文学家应该关注“人”与“自然”的契合。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中国古代文论缺少对规律的考察,只为了王者的教化”错误,由最后一段“如果中国古代的文学家所 体认的文学价值只是官方的王者的‘教化’那么就只能歌霸道,颂奴性,是断断不能产生那么多让人们永 远享用的无与伦比的文学作品的”可知,中国古代文论并不仅仅为了王者的“教化”。 B.“最早出现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错误,由第二段中的《诗经》可知,最早应是“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之前。 D.“被人性的自然的价值理念替代”错误,由原文可知这种文论政治教化功能最终成为“形成了中华民族 古代文论的人与自然合一、物我合一的价值根据”,并没有被替代。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错误,由原文“自然是有文采的,人也是自然,不过是比一般的自然更高贵的自 然,因为人有心,有心则有言,有言则自然有文”可知,当时,人并非与自然和谐相处。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只要……就”错误,由原文最后一段“中国历代的文学家之所以能创造出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与 中国古代文人们所体认的,具有非官方性的、自然与人相契合的价值根据的文学之道有关”可知,体认文 学之道和创作文学作品只是有相关性,并非体认了文学之道就一定能创作出优秀作品。 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1 月 24 日凌晨,目前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长征五号火箭从南海之滨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起飞,将嫦 娥五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地月转移轨道,顺利迈出了嫦娥五号任务月球采样返回的第一步。 在航天征途上,为梦想而努力奔跑的不只是嫦娥五号。“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已累计飞行超过 3 亿 公里,不断抵近目的地火星;北斗导航星座正向地球每一个角落送去源源不断的服务信号;空间站建设也 在按计划展开……选定目标,把握节奏,全力以赴,经过十几年努力即将实现“绕、落、回”的我国月球 探测,是中国航天探索事业既能稳步前行又能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毫无疑问,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是这 样沿着一个个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 (摘编自余建斌《沿着梦想的阶梯拾级而上》,《人民日报》2020 年 11 月 25 日) 材料二: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器系统 之一,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组成,包含 15 个分系统。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将经历 11 个飞行阶段、20 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约 2 公斤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介绍,如果任务取得成功,有望创造我国航天史上的 5 个“首次”。 作为此次任务的核心关键之一,月球表面自动采样封装是嫦娥五号任务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完 成月面工作后,嫦娥五号就要踏上归途。从月球回家可不容易,这要突破我国航天史上另一个首次——月 面起飞上升。嫦娥五号上升器从月面起飞后,将飞到月球轨道上。它需要在月球轨道上与轨道器、返回器 组合体交会对接,把样品交给返回器,让其完成接下来的旅程。近地轨道航天器再入返回大气层时,速度 通常为每秒约 7.9 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而嫦娥五号从月球风驰电掣般向地球飞来,速度接近每秒 11.2 公 里的第二宇宙速度。 除了前述四点,裴照宇还表示,我国将首次实施完整的月球样品存储、分析和研究全过程。 在接下来的 20 多天里,嫦娥五号能否成功完成任务如期归来,让我们拭目以待。 (摘编自庞丹、付毅飞《嫦娥五号出发,力争实现中国航天史上 5 个“首次”》,《科技日报》2020 年 11 月 25 日) 材料三: 法新社报道称,时隔 44 年,嫦娥五号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本,这是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路 透社指出,此次探月之旅凸显了中国在太空的雄心壮志。 路透社介绍称,着陆器降落后通过机械臂获取月球样本,上升器携带样本从停驻在月面的着陆器上起 飞,轨道器在与上升器对接后将样本转移到返回器,最后返回器返回地球。一旦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 苏联之后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 对于中国的太空探索进展,全世界有目共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中国在过去十年里加 速推进太空探索计划。嫦娥四号于去年 1 月成为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探测器。今年 7 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根据计划,中国还将于 2022 年前后完成空间站 的建设。 “中国正朝着全球探月新时代迈出大胆的一步。”美国《国家地理》分析指出。 (摘编自《外媒:嫦娥五号发射是中国太空探索的里程碑》,中国日报网,2020 年 11 月 26 日) 4. 下列对嫦娥五号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嫦娥五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制,包含轨道器、返回器等 15 个分系统,每个组成部分承担 着不同的任务。 B. 嫦娥五号此次任务包括月球样品采样封装,月面起飞、交会对接,样品转移,返回着陆以及样品存储、 分析和研究等环节。 C. 嫦娥五号于 11 月 24 日凌晨搭乘长征五号火箭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后,还将经历 20 余天的在轨飞行 过程才能完成任务。 D. 如果一切顺利,嫦娥五号的返回器将携带约 2 公斤月球样品,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速度在 2021 年元 旦前返回地球。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月球探测已走过十几年的历程,其中嫦娥四号着陆和“天问一号”升空都曾引发世界关注。 B. 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但是并未将月球背面的土壤样本带回地球。 C. 只有嫦娥五号成功获取月球样本,中国才算是实现了月球探测“绕、落、回”的完整过程。 D. 在外媒看来,嫦娥五号等太空探索进展,不仅对中国意义重大,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体现。 6. 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将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A 6. ①将使我国月球探测实现“绕、落、回”的目标,帮助中国成为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为研究月 球提供丰富资料。②将创造中国航天史上 5 个“首次”,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器系统的技术水平。③将进 一步奠定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极大增强我们探索太空的信心。 【解析】 【分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包含轨道器、返回器等 15 个分系统”错误,依照材料二,“轨道器、返回器”属于嫦娥五号的组成 部分而非“分系统”。 B.“嫦娥五号此次任务包括……存储、分析和研究”错误,材料二中说“除了前述四点,裴照宇还表示, 我国将首次实施完整的月球样品存储、分析和研究全过程”,由此可知,“存储,分析和研究”不属于嫦 娥五号的任务。 D.“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速度”错误,嫦娥五号飞回地球在不同阶段速度是不同的。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我国月球探测……其中……‘天问一号’……”错误,“天问一号”属于“太空探索”的进展,但与 月球探测历程无关。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经过十几年努力即将实现‘绕、落、回’的我国月球探测”和材料三“嫦娥五号将为人类再 次带回月球样本”“一旦成功,中国将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的国家”可以知道,嫦 娥五号任务如果成功就能让我国月球探测实现“绕、落、回”的目标,帮助中国成为第三个获取月球样本 的国家,为研究月球提供丰富资料。 结合材料二“在此次任务中,嫦娥五号将经历 11 个飞行阶段、20 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采集约 2 公斤月球 样品返回地球”“如果任务取得成功,有望创造我国航天史上的 5 个‘首次’”可知,嫦娥五号任务成功 将创造中国航天史上 5 个“首次”,进一步提升我国航天器系统的技术水平。 结合材料三“嫦娥五号将为人类再次带回月球样本,这是中国太空探索的新里程碑。路透社指出,此次探 月之旅凸显了中国在太空的雄心壮志”“中国正朝着全球探月新时代迈出大胆的一步”可知,嫦娥五号任 务成功将进一步奠定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极大增强我们探索太空的信心。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鲍庄 王安忆 这天,天亮了一些,云薄了一些,雨下得消沉了一些,心都想着,这一回大概挨过去了。不料,正吃 晌饭,却听鲍山西边轰隆隆地响,像打雷,又不像打雷。打雷是一阵一阵的轰隆,而这是不间断的,轰轰 地连成一片,连成一团。 鲍秉德家里的,早不糊涂,晚不糊涂,就在水来了这一会儿,糊涂了,蓬着头乱跑。鲍秉德越撵她, 她越跑,朝着水来的方向跑,撒开腿,跑得风快,怎么也撵不上。最后撵上了,又制不住她了。来了几个 男人,抓住她,才把她捆住,架到鲍秉德背上。她在他背上挣着,咬他的肩膀,咬出了血。他咬紧牙关, 不松手,一步一步往东山上跑。 鲍彦山一家子跑上了石子路,回头一点人头,少了个捞渣。 “捞渣!”鲍彦山家里的直起嗓门喊。 文化子想起来了:“捞渣给鲍五爷送煎饼去,人或在他家了。” “他大,你回去找找吧!”鲍彦山家里的说。 水已经浸到大腿根了。 鲍彦山往回走了两步,见人就问:“见捞渣了吗?” 有人说:“没见。” 有人说:“见了,和鲍五爷走在一起呢!” 鲍彦山心里略略放下了一些,还是不停地问后来的人。 水越涨越高,齐腰了。鲍彦山望着大水,心想:“这会儿,要不跑出来,也没人了。” 鲍彦山终于下了决心,掉回头,顺着石子路往山上跑了。 鲍秉德家里的折腾得更厉害了,拼命往下挣,往水里挣。鲍秉德有点支不住了。她居然把绳子挣断了, 两只手抱住她男人的头,往后扳。她终于放开了男人的头,鲍秉德稍稍可以喘口气。可还没来得及喘气, 她忽然猛地朝后一翻,鲍秉德一个趔趄,不由松了手。疯女人连头都没露一下,没了。 一片水,哪有个人啊! 水撵着人,踩着石子路往山上跑。有了这一条石子路,跑得赢水了。跑到山上,回头往下一看,哪还 有个庄子啊,成汪洋大海了。 村主任点着人头,除了疯子,都齐了,独独少鲍五爷和捞渣。 鲍彦山到处问:“你不是说见他和鲍五爷了吗?”都说没见,而鲍彦山也再想不起究竟是谁说见了的。 也难怪,兵慌马乱的,瞅不真,听不真也是有的。 “捞渣,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哭了,哭得娘们儿都陪着掉泪。 “别嚎了!’’村主任嚷她们,皱紧了眉头。“还嫌水少?会水的男人,都跟我来。” 他带着十来个会水的男人,砍了几棵杂树,扎了几条筏子,提着下山去了。 筏子在水上漂着,漂进了小鲍庄。哪里还有个庄子啊!什么也没了,只有一片水了。 “捞渣——鲍五爷——”他们直起嗓子喊,声音漂开了,无遮无挡的,往四下里一下子散了,自己都 听不见了。 前边白茫茫的地方,有一丛乱草,草上趴着个人影。几条筏子一齐划过去。划到跟前,才看清,那是 庄东最高的大柳树的树梢梢,上面趴着的是鲍五爷。鲍五爷手指着树下,喃喃地说:“捞渣,捞渣!” 树下是水,水边是鲍山,鲍山阴沉着。 男人们脱去衣服,一个接一个跳下了水。一个猛子扎下去,再上来,空着手,吸一口气,再下去…… 足足有一个时辰。最后,拾来一个猛子下去了好久,上来,来不及说话,大口喘着气,又下去,又是好久, 上来了,手里抱着个东西,游到近处才看见,是捞渣。筏子上的人七手八脚把拾来拽了上来,把捞渣放平, 捞渣早已没气了,眼睛闭着,嘴角却翘着,像是还在笑。再回头一看,鲍五爷趴在筏子上早咽气了。 …… 人们感叹着:“捞渣要自己先上树,死不了的。’’ “捞渣要自己先跑,跑得赢的。’’…… 打过孟良崮的鲍彦荣忽然颤颤地伸出大拇指:“孩子是好样儿的!” “我的儿啊——”鲍彦山家里的这才哭出了声,在场的无不落泪。 捞渣恬静地合着眼,睡在山头上,山下是一片汪洋。天渐渐暗了,大人小孩都默着,守着一堆饼干、 煎饼、面包,是县里撑着船送来的,连小孩都没动手去抓一块。 水下去了,要办丧事了。全庄的人都去送他了,连别的庄上,都有人跑来送他。都听说小鲍庄有个小 孩为了个孤老头子,死了。都听说小鲍庄出了个仁义孩子。送葬的队伍,足有二百多人,二百多个大人, 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鲍庄的大人,送一个孩子上路了。 刚退水的地,沉默着,默不作声地舔着送葬人的脚,送葬队伍歪下了一长串脚印。 (选自《王安忆作品集》,南海出版社)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鲍秉德和他妻子犯病逃难的情节时多用短句,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刻画出洪水到来时人们惊慌逃 难的场面,营造出紧张的氛围,画面感极强。 B. 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虽然着墨不多,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露出 她对儿子捞渣的朴素而深沉的爱,感人至深。 C. 小说详写男人们下水打捞捞渣时的情景,一次次地下水,一次次地空手上来,最后才打捞上来……场面 描写类似慢动作播放,更突出了捞渣为救人而死的悲壮。 D. 小说采用双层结构,将鲍秉德一家的逃难和捞渣救人死于洪水的事件排列在一起,交替叙述,故事转换 时虽然没有做任何过渡,但是衔接自然,脉络清晰。 8. 简要分析文本第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9. 王安忆说自己的《小鲍庄》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族的“仁义之美”。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 分析这种“仁义之美”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答案】7. B 8. ①描写出小鲍庄在大水到来之时的天气情况,为人物的出场和情节的展开提供自然空间。 ②轰隆隆的像打雷又不像打雷的连成一片的声响,暗示出洪水之大,为下文捞渣的死埋下伏笔。③上午的 天气和晌午的声响形成对比,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也暗示了小说的悲剧结局。 9. ①捞渣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的仁义之美。在大水来临之际,捞渣仍然去给鲍五爷送饭,帮助他逃生, 最终自己死于大水之中。②鲍秉德对疯妻子的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虽然妻子在大水来临时犯病,但鲍秉 德仍然想尽一切办法带她逃生,体现出对妻子不离不弃的仁义之美。③小鲍庄人对捞渣的抢救、集体送葬 的本真淳朴的仁义之美。小鲍庄人认为捞渣的做法很仁义,无论是最初的寻找还是后来的全村集体送葬, 都将小鲍庄人那种淳朴本真的仁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但却通过几处对她的极其个性化的话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错误。对鲍彦山家里的描写中没有心 理描写,文中对鲍彦山家里的除语言、动作描写外,还有神态描写。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分析理解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点切入: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 实性;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深化作品主题;暗示社会环境。 就本题而言,一是考虑提供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及天气情况;二是考虑洪水来临时声音之大意味着洪水的严 重,这也是捞渣的死因之一;三是考虑对氛围的渲染和小说结局的暗示方面的作用。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审题干,发掘答题的角度或指向。 题目要求分析“仁义之美”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而题干的前半部分“在于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寻找中华民 族的‘仁义之美’”,已经把解题的切入点点出,即人物要素。小说中的人物有捞渣、捞渣的父母、鲍秉 德及其妻子、小鲍庄的村主任及其他村民,而明显可看出仁义之美的有捞渣的舍己救人、鲍秉德对妻子的 不离不弃、小鲍庄人对捞渣行为的认可和送葬。整合答案要点时要先概括,后分析,并且始终围绕“仁义 之美”的具体表现来组织语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第进士,为上饶尉、武昌令。举贤良方正,召试不应。熙宁中,王安以润甫 为编修中书条例、检正中书户房事。神宗览其文,除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谏院、知制诰。同邓绾、 张琥治郑侠狱,深致其文,入冯京、王安国、丁讽、王尧臣于罪。 擢御史中丞。上疏曰:“向者陛下登用隽贤,更易百度,士狃于见闻,蔽于俗学,竞起而萃非之,故 陛下排斥异论,以图治功。然言责之路,反为壅抑;非徒抑之,又或疑之。论恤民力,则疑其违道干誉; 论补法度,则疑其同乎流俗;论斥人物,则疑其讦以为直。故敢言之气日以折,而天下事变,有不得尽闻。 曩变法之初,势自当尔。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 而真大治也”又言:“兴利之臣,议前代帝王陵寝,许民请射..耕垦,而司农可之。唐之诸陵,因此悉见芟 刈,昭陵乔木,翦伐无遗。熙宁著令,本禁樵采,遇郊祀..则敕吏致祭,德意可谓远矣。小人掊克,不顾大 体。愿绌创议之人,而一切如令。”从之。 迁翰林学士。因论奏相州狱,为蔡确所陷,落职知抚州。移杭州,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召复林 学士兼掌皇子阁笺记,一时制作,独倚润甫焉。哲宗立,惟润甫在院,一夕草制二十有二。进承旨,修撰 《神宗实录》。以母丧去,终制..,为吏部尚书。梁焘论其草蔡确制,妄称有定策功,乃以龙图学士知亳州。 阅岁,复以承旨召。数月,除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请郡,得知蔡州,移永兴军。 元祐..末,以兵部尚书召。章惇议重谪吕大防、刘挚,润甫不以为然,曰:“俟见上,当力争。”无何, 暴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邓润传》) 10. 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B.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C.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D. 今法度已就绪/宜有以来天下/论议至于淫辞诐行/有挟而发/自当屏弃/如此则善言/不伏/而真大治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请射,指古代贵戚、官僚等向朝廷求取土地的手法,也指贵戚、官僚向朝廷请求处理官荒地的办法,文 中指前者。 B. 郊祀,是君王带领大臣在国都郊外祭祀天地,为百姓和国家析福的一种祭祀活动。 C. 终制,指古代父母去世后服满三年之丧,此指官员履行丁忧守制这一制度完毕。 D. 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年号是自汉武帝建元元年开始古代皇帝纪年的名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邓润甫进入官场,受到多方提携。他进士及第后入仕,首先被举荐为贤良方正,接着被王安石提拔负责 中书省下具体事务,后来被神宗授予集贤校理等。 B. 邓润甫直面弊端,极力建言献策。他担任御史中丞时,面对不同意见受打压被怀疑的现状,主张在法律 确立时,皇上应允许人们讨论,天下才能大治。 C. 邓润甫热心政事,得到皇上支持。他发现司农纵容百姓开垦前朝帝王的陵园,致使那里的树木被砍伐一 空,于是及时制止这种无端行为,获得皇上认可。 D. 邓润甫为人耿介,遇事从不退缩。他因为议论上奏相州狱事,被陷害贬职;他认为章惇议论重贬吕大防, 刘挚不妥,表示等到见了皇上,必当竭力相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敢言之气日以折,而天下事变,有不得尽闻。 (2)唐之诸陵,因此悉见芟刈,昭陵乔木,翦伐无遗。 【答案】10. A 11. A 12. C 13. (1)所以敢于发表言论的风气逐渐衰落,而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化皇上不能全都知道。 (2)唐代帝王陵墓上的草木,于是都被铲除,昭陵上高大的树木,被砍伐毫无遗留。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至于”,连词,用在下文开头,表示提出另一话题,因此“至于”前要断开,排除 B、D 项。“如此”作 状语,单独成句,所以排除 C 项。 句意:现在法度已经一切安排妥当,应该让天下人来讨论。至于那些恣意的话语和邪僻的行为,是有目的 而发的,自当摒弃。像这样的话,好的言论不隐藏,就是真正的大治了。 故选 A。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A 项,“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指的是贵戚、官僚向朝廷请求处理官荒地,“兴利之臣,议前代帝王陵 寝,许民请射耕垦”是说兴利之臣,谈论前代帝王陵寝,请准许百姓开垦耕种。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 项,“及时制止这种无端行为”错误。结合“又言:‘兴利之臣,议前代帝王陵寝,许民请射耕垦,而 司农可之。唐之诸陵,因此悉见芟刈,昭陵乔木,翦伐无遗。熙宁著令,本禁樵采,遇郊祀则敕吏致祭, 德意可谓远矣。小人掊克,不顾大体。愿绌创议之人,而一切如令。’从之。迁翰林学士”分析,司农与 敛财逐利的大臣沆瀣一气,批准了他们准许百姓开垦前朝帝王的陵园,使得那里参天齐地的树木被砍伐一 空,简直惨不忍睹!于是向皇上建议希望贬退首先提出准许垦耕前代帝王陵墓的人,恢复旧的制度。皇上 答应了。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的能力。 (1)“故”,连词,所以;“气”,风气;“折”,挫败,衰落;“尽闻”,全部知道。 (2)“悉”,都;“见”,表被动,相当于“被”;“芟刈”,铲除;“翦伐”,被砍伐。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 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 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 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 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 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 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 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邓润甫,字温伯,建昌人。进士及第后,担任上饶县尉、武昌县令。被举荐为贤良方正,召他考试他 不参加。熙宁年间,王安石让邓润甫负责中书条例的编修、掌中书省户房的事务。神宗看了他拟写的法律 条文,授予他集贤校理、直舍人院,改任掌管谏院、知制诰。与邓绾、张琥审理郑侠的案件,援用法律条 文苛细严峻,判了冯京、王安国、丁讽、王尧臣重罪。 邓润甫被提升为御史中丞。他上疏说:“过去陛下任用俊杰贤士,时常更改各种制度,士人对他们的 所见所闻习以为常,被俗学蒙蔽,争着起来集中非难,所以陛下排斥不同议论,是为了治理国家。然而言 官谏官,反而被压抑;不仅只是抑制,有时甚至怀疑。论述要体恤民力,就怀疑他违背正道求得名誉;论 述要修补法度,就怀疑他和流俗相同;议论排斥人物,就怀疑他攻击别人的短处来表现自己的正直。所以 敢于发表言论的风气逐渐衰落,而天下的事情发生变化,皇上不能全都知道。以往在变法的最初,理应如 此。现在法度已经一切安排妥当,应该让天下人来讨论。至于那些恣意的话语和邪僻的行为,是有目的而 发的,自当摒弃。像这样的话,好的言论不隐藏,就是真正的大治了。”又说:“兴利之臣,谈论前代帝 王陵寝,请准许百姓开垦耕种,司农批准了这一建议。唐代帝王陵墓上的草木,于是都被铲除,昭陵上高 大的树木,被砍伐毫无遗留。熙宁时的国家法令,本来禁止乱砍乱伐,每遇在郊外祭祀天地的时候,都要 诏令各地官吏前往致祭,朝廷的布施恩德的心意可说是深谋远虑的。而今那些无耻小人,搜刮敛财,不顾 大局。希望贬退首先提出准许垦耕前代帝王陵墓的人,恢复旧的制度。”皇上答应了。 升任翰林学士。后因为议论上奏相州狱事,被蔡确陷害,贬职做抚州知州。调到杭州,凭借龙图阁直 学士身份任成都知府。皇帝下诏恢复翰林学士兼掌皇子阁笺记,一时的制文,独靠邓润甫。宋哲宗即位, 只有邓润甫一个人在翰林院,一晚上起草了二十二篇制文。后来进升为承旨,修撰《神宗实录》。因为母亲 去世而离职,服完丧,任吏部尚书。梁焘评价他起草的蔡确制文,妄称他有拥立皇帝的功劳,凭借龙图阁 学士担任亳州知州。过了一年后,又以承旨被召。几个月后,授官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请求到州任职, 得以担任蔡州知州,调任永兴军。 元祐末年,以兵部尚书被召回。章惇议论重贬吕大防、刘挚,邓润甫认为不对,说:“等到见了皇上, 必当竭力争取。”不久,突然去世,年六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既指出了诗人春游的时间,也奠定了诗的情感 基调。 B. “寂寂”,用叠词渲染“山城”的寂静气氛;用“柳映门”的寒食特有之景,增强凄寒的环境氛围。 C. 诗的颈联即景抒情,天气乍暖还寒,薄酒难以消愁,登高远眺才让作者内心获得片刻的逍遥与自在。 D. 诗的尾联,以问句作结,诗人将一腔喷涌欲出的别离心绪融入“向谁言”的反问中,欲述无门,有一唱 三叹之妙。 15. 请赏析诗的颔联。 【答案】14. C 15. 诗的颔联借景抒情,借景物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修竹寺”“落 花村”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形成一副凄凉的画面, 烘托了诗人孤独寂寞、悲伤的情感。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设题类型包括: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解答此题既要对诗 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 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 项,“登高远眺才让作者内心获得片刻的逍遥与自在”错。颈联的意思是菲薄的淡酒,不能让我在一醉中 沉浸。登上高楼,只见天高地迥,更容易极度伤心。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这类题首先翻译相关诗句意思,然后点明手法并结合诗句分析方法,最后 从情感的角度上明确表达效果。题干为:请赏析诗的颔联。一定要审题题干中“颔联”的要求,别和颈联 混淆。 答题区域为: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诗句大意是:隔水淡淡烟霭中,看得见佛寺修竹成荫, 一路上细雨萧疏, 经过的村庄落花阵阵。 结构上与前句“寂寂山城”相呼应,逻辑严谨。 艺术特色或效果上,借景抒情,这两句作者用茂林修竹、淡淡的烟雾、缤纷的落花、稀疏的雨丝、近村远 寺等描绘出一幅凄清幽寂的郊外风景图。画面层次分明,色调清淡,意境朦胧,寄寓了诗人孤寂落寞的情 感。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 【点睛】诗歌鉴赏氛围、心境、意境题常用术语: 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萧瑟,凄清,凝重,幽静,静谧,宁静等。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喜悦,愉悦,甜蜜,淡泊,忧郁,激昂,恬淡,闲逸,安闲, 失望,寂寞,幽怨,旷达,高雅,愤懑,焦灼,缠绵,孤独,抑郁愁闷等。 意境(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朦胧,伤感,迷惘,含蓄,和谐,浪漫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强调学习中不断积累 的重要性。 (2)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调,前后出现三次,其中第二次后面的 “____________”和第三次后面的“_____________”,都从人畏惧蜀道的情态侧面表现了蜀道之难。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赤壁之下江水 汹涌澎湃的气势。 【答案】 (1). 故不积跬步 (2). 无以至千里 (3). 使人听此凋朱颜 (4). 侧身西望长咨嗟 (5). 惊涛拍岸 (6).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本题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跬”“至”“咨嗟”,记忆时要结合诗句的含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 为了自我教育和互 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 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让青年如何用自然科学家、 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 头脑, 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就 了,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有人曾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以 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 ,的权 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 “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就是 塞满 跃然纸上 咄咄逼人 B. 就是 堆满 不言而喻 飞扬跋扈 C. 而是 堆满 跃然纸上 飞扬跋扈 D. 而是 塞满 不言而喻 咄咄逼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空气置于适合的青年鼻尖。 B. 而大学,就是要将空气置于适合的青年鼻尖。人也是如此。 C. 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D.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人也是如此。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B. 让青年如何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C. 大学的要义,就是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 D. 大学的要义,就是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来思考。 【答案】17. D 18. C 19. A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恰当” 或“不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不是……而是”是并列关系,“不是……就是”是选择关系,此处应选并列关系,排除 A 项、B 项。堆满, 侧重堆积。塞满,是布满、填满,此处选“塞满”更合语境。跃然纸上,活跃地呈现在纸上,形容文学作 品叙述描写真实生动。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合乎语境。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使人难堪,此处形容权力恰当。飞扬跋扈,多形容骄横放纵,目中无人,侧重举止放荡高傲。据此分析, 文中横线上的词依次为:而是、塞满、不言而喻、咄咄逼人。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 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填入文中括 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 本题中,“人也是如此”与前面的“树”衔接最恰当,排除 B 项,D 项。依据前文,“适合的”应修饰限定 “空气”,排除 A 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病句的类型,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 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 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 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本题中,“或”指其中之一,“和”是两者都包括,根据句意,此处指社会科学家、人文学者两者其中之 一,应该用“或”,排除 B 项、C 项。D 项成分残缺,应为“用……的方式”,需在“学者后加“的方式”。 A 项“如何”一词放前,起强调作用,并引起对做法的思考,符合语境。 故选 A。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在出生 20 天左右,比目鱼的眼睛开始搬家,一只眼睛向上移动,越过头部上缘到身体另一侧。眼睛之所以 能够这样,①______。比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眼睛移动时,双眼间的软骨会被身体 吸收,眼睛的移动失去了障碍,移动也就更加自如了。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②______。比目鱼刚出 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比目鱼一般是侧着身子 游泳,而且经常平卧在海底。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说, 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其实是③______。 【答案】 (1). 是借助了比目鱼独特的身体构造 (2). 比目鱼生存的环境也不一样了 (3). 自然选择 (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 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 这段内容讲的是比目鱼的眼睛为什么会移动到身体的一侧。第一空,前面介绍比目鱼出生二十天左右眼睛 开始“搬家”,紧接着说“眼睛之所以能够这样”,由“之所以”可知下面应当说原因;再根据后文的“比 目鱼的头骨,不是坚硬的骨头,而是软骨”“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说明这个原因应当与比目鱼独 特的身体构造有关。据此填写答案。 第二空,根据前面的“除了身体的构造发生改变”中的“除了”,说明还有一个变化;再根据后文“比目 鱼刚出生的时候,是在水面附近活动;当眼睛同处一侧时,比目鱼就转而在海底活动了”,这是比目鱼生 活环境的改变。据此填写答案。 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为了能够更快地发现敌人,两只眼睛长在一起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说明比目鱼的 这些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再结合“所以说,比目鱼发育过程中的这些改变,其实是”,说明这是总结 比目鱼眼睛移到一侧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是自然选择或自身演化的结果”。 21. 压缩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不超过 40 个字。 在古丝绸之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商人自发组织的庞大商队进行长途贩运,也常常可以看 到他们进入沿线城镇,或单独经营,或与当地商人合伙经营。除了民间自发进行交流互鉴这一基础力量, 沿线国家的政府在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或者为古丝绸之路的畅通提供修筑道 路、设立驿站、建设贸易场馆、建立口岸等物质便利条件,或者提供设置观察所、巡查站、治安亭等安全 保障措施,或者提供制订交流规则、组织交流力量、设置管理机构以及派遣使者、官员协调不同国家和地 区之间的交流事务和化解纠纷矛盾等政治指导机制。 【答案】古丝绸之路是以民间力量为基础、由政府指导和监管的交流互鉴之路。(或者:古丝绸之路的交流 互鉴是以民间力量为基础,由政府指导和保障的。 或者:在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中,民间自发力量是 基础,沿线国家的政府也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 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语段的中心话题是“古代丝绸之路”,共有三句话,分析三句话的关系可知,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从民间 和政府的角度谈古丝绸之路在交流互鉴方面的作用,第二句“除了民间自发进行交流互鉴这一基础力量, 沿线国家的政府在古丝绸之路的交流互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过渡句,也是一个具有总括性的句子, 关键信息有“古丝绸之路”“民间自发”“沿线国家的政府”“交流互鉴”。据此概括出语段的主要意思 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 作为青年的你,读了上面四句,你更喜欢哪一句?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劝君惜取少年时 时间,它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 常在它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 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于我们青少年,怎样才能留住这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朋友”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我们的革命导师,在青少年时代,都刻苦学习,珍惜时间,为我们作出了光辉的榜样。马克思在大学 时,趁生病期间,把黑格尔的著作从头到尾研究了一遍。列宁 17 岁进大学,由于从事革命活动,被开除学 籍。可是,他在学校外竟用一年半时间自修完大学四年级的全部课程,并参加大学毕业考试,获得第一名。 毛泽东同志在读小学时,还参加家里的劳动,但却挤时间读了不少古代小说和一切能找到的书籍。到长沙 后,有一段时间没有上学,每天自己到图书馆去读书,从开馆到闭馆,争分夺秒地看,从不间断一天。事 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时间是可以支配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 挤,总还是有的。而能否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短短数十秋,想要在如此短 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珍惜时间就显得异常得重要。每个成 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一段珍惜时间的故事。 奥地利著名作家莫扎特,连理发时也在考虑乐曲创作,常常情不自禁地停止理发,记下他构思出的新 乐曲。他说:“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说得不无道理,也许我们和他一样用功, 不一定会像他一样的成功,不一定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努力了,至少我们达到了我们所 能达到的最高处。我们就能够站在人生的顶端对人们说:我尽力了,我并没有浪费命运留给我的一点一滴 的时间。 但丁说过: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去时的痛苦。而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不知道时间的 价值了。或许在嬉戏玩闹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人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他们却不一 定懂得这句话的真实意义。倘若他们懂得,会如此快乐吗?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青少年们,让我们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 的奴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过客,永伴你我左右。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审材料,本题材料为四句话,第一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是 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第二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就是为官者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 力,表现了爱国、无私、奉献精神;第三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意思是我总是相信有 一天,能够长风破浪,去到更远的地方,挂起那云帆,在大海中勇往直前,表达了无畏困难,坚强自信的 精神;第四句“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要去填沧海,移高山,这样的志向真够大的。我们 就是要有这样的大志,为自己的人生定一个可以实现的大目标,表现了男子汉要有移山倒海的雄心壮志。 审任务,作为青年,读了上面四句,更喜欢哪一句?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思考与选择。 立意: (1)珍惜时间,奋发上进; (2)人生的价值在于大公无私; (3)无畏困难,坚强自信; (4)好男儿志在四方。 素材: (1)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奉献的身影。在炎炎的烈日下,清洁工人在奉献;在严寒的冬天,电力工人 在奉贤;在聚光灯下,医生在奉献;在讲台上,老师在奉献;在田野中,农民在奉献;在大山深处,勘探 人员在奉献……我们不会忘记,雷锋忙碌的身影;我们不会忘记,李素丽亲切的语声;我们不会忘记,宋 鱼水辛勤的脚步;我们不会忘记,在那危急时刻的壮举……奉献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像一座座永恒的丰碑, 高高地矗立在人们的心中。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发扬奉献精神,发扬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倡导团结友 爱的社会风尚,以索取为耻,让美好的品质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奉献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把个人的利 益抛向一边,给予他人,让这美好的品质代代相传,让每一个人铭记在心中。 (2)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自信会助你我成就人生。因为自信,拿破仑敢于说出“我的字典里没 有不可能”。奥地利战役中,以二十五个法国兵主动出击奥军一千多人。高昂的士气让敌人以为援军一定 紧随其后,虚张的声势让人难以想象对方的数量。他为什么成功?面对奥军将领的诧异,拿破仑说:“我 从没想过会输掉这场战役,即便只剩二十五个士兵。我只为成功做了设想。”“我只为成功做了设想。” 这份自信使“小个子”成为征服欧洲的枭雄。试想,若缺乏自信,畏葸不前,还没行动就预想到失败,还 未付出就担心没有收获,这样的你如何掌握自己的人生?恐怕那在你脑海中预演了无数次的失败终将会因 不自信而上演成真!“伯爵可以有无数个,贝多芬却只有一个。”自信使双耳失聪的贝多芬战胜苦难弹奏 出命运交响曲;“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自信使阿基米德一生探索不止,定律等身;“天生 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信使李白远离官场畅游于广阔天地潇洒一生。相信自己,喊出自己的 声音,秀出自己的姿态,你的未来你做主,让自信助我们成就大美人生。 (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青年者,更有青云之志。作为赓续中华精神的青年们,正在崛起着!有 人将改革开放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如今,面临新一个“数百年未有之变局”,所有人的目光, 一同交织在了青年人的身上,作为时代的奋斗者,青年无疑占据着最大的优势,有资源,有思想,有心底 汹涌不止的热血,有冲破天际势不可挡的勇气,热血如斯,抱负如斯,何以惧山海之远? 志向——对于奋发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于迷惘的人来说,是一个指路标;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 鞭策,对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更是一种期望!而对于我来说,志向,就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座导 航的灯塔,一盏不灭的明灯!志向,就是目标,就是方向。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志向,每个人都有色彩斑 斓的志向。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