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5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解答题)--《2021届新高考地区优质数学试卷分项解析03》【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15 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 五、解答题 54.(2021·山东淄博市·高三一模)已知在三棱柱 1 1 1ABC ABC 中, 1 4AB BC BB   , 120ABC  , 侧棱与底面垂直,点M , N 分别是棱 1CC , 1 1A B 的中点. (1)求三棱柱 1 1 1ABC ABC 外接球的表面积; (2)设平面 ABC截三棱柱 1 1 1ABC ABC 的外接球面所得小圆的圆心为O,求直线 1OB 与平面 BMN 所成 角的正弦值. 【答案】(1)80 ;(2) 7 8 . 【解析】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出外接球球心坐标,利用球心到球面的距离等于半径列方程组,解方程组求 得圆心坐标,由此求得外接球的半径,进而计算出外接球的表面积. (2)利用直线 1OB 的方向向量和平面 BMN 的法向量,求得线面角的正弦值. 【详解】 (1)据已知条件,取 AC的中点H ,以CA所在的直线为 x轴,以 BH 所在的直线为 y轴,以过点H 且 和 1AA 平行的直线为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由已知可得  2 3,0,0A ,  0, 2,0B  ,  2 3,0,0C  ,  1 2 3,0,4A ,  1 2 3,0,4C  ,  1 0, 2,4B  , 设球心G的坐标为  , ,a b c ,则 1GA GC GB  ,且 2c  所以         2 22 2 2 22 2 2 3 4 2 3 4 2 3 4 2 4 a b 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 解得: 0a  , 2b  ,所以  0,2,2G , 所以    2 220 2 2 2 4 2 5r       , 所以外接球的表面积  224 2 80S r r     . (2)由(1)可知:所以  2 3,2,0BC    ,  1 0,0,4CC   , 因为 1 1 2 CM CC uuur uuur ,所以  1 1 2 3,2,2 2 BM BC CM BC CC      uuur uuur uuur uuur uuur , 同理  1 1 1 1 1 1 3,1,4 2 BN BB B N BB B A     uuur uuur uuur uuur uuuur , 设平面BMN 的法向量  , ,m x y z  , 则 0 0 m BM m BN         , 即 3 0 3 4 0 x y z x y z         ,取 3x  ,则 2z   , 5y  , 所以  3,5, 2m   ur , 由(1)可知,截面圆的圆心O在 BH 的延长线上,且 2HO  , 所以  1 0, 4,4OB   uuur , 设直线 1OB 与平面 BMN 所成的角大小为, 所以 1 1 20 8 7sin 832 32 m OB m OB        ur uuur ur uuur , 所以直线 1OB 与平面BMN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7 8 . 5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理))在边长为 2 的菱形 ABCD中, 60BAD  ,点 E是边 AB的中点(如 图 1),将 ADE 沿DE折起到 1ADE△ 的位置,连接 1 1,A B AC ,得到四棱锥 1A BCDE (如图 2) (1)证明:平面 1A BE 平面 BCDE; (2)若 1A E BE ,连接CE,求直线CE与平面 1ACD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21 14 . 【解析】 (1)连接图 1 中的 BD,证明DE AB ,然后证明 DE 平面 1A BE 即可; (2)证明 1A E 平面 BCDE,然后以 E为原点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然后利用向量求解即可. 【详解】 (1)连接图 1 中的 BD, 因为四边形 ABCD为菱形,且 60BAD   所以 ABD△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DE AB 所以在图 2 中有 1,DE BE DE AE  ,因为 1BE A E E  所以 DE 平面 1A BE ,因为DE BCDE ,所以平面 1A BE 平面 BCDE (2)因为平面 1A BE 平面 BCDE,平面 1A BE Ç平面 BCDE BE= , 1A E BE , 1 1A E A BE 所以 1A E 平面 BCDE 以E为原点建立如图空间直角坐标系 所以        1 0,0,1 , 2, 3,0 , 0, 3,0 , 0,0,0A C D E 所以      1 10, 3, 1 , 2, 3, 1 , 2, 3,0AD AC EC        设平面 1ACD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则 1 1 3 0 2 3 0 n AD y z n AC x y z              , 令 1y  ,则  0,1, 3n   ,所以 3 21cos , 142 7 n ECn EC n EC           所以直线CE与平面 1ACD所成角的正弦值 21 14 56.(2021·河南高三月考(理))如图,在直三棱柱 1 1 1ABC ABC 中,底面 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 AC 的中点. (1)证明: 1AB //平面 1BC D. (2)若 1 2AA AB ,求二面角 1 1B AC C  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4 19 19 . 【解析】 (1) 1 1BC BC E ,连接DE,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可得 1/ /DE AB ,进而可得 1AB //平面 1BC D . (2)故以 D为原点,分别以 , ,DB DC DF    的方向为 x,y,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D xyz .平面 1ABC的法向量为 ( , , )n x y z  ,平面 1ACC 的一个法向量为 (1,0,0)m   ,进而可得结果. 【详解】 (1)记 1 1BC BC E ,连接DE. 由直棱柱的性质可知四边形 1 1BCC B 是矩形,则 E为 1BC的中点. 因为 D是 AC的中点,所以 1/ /DE AB . 因为 1AB 平面 1 ,BC D DE 平面 1BC D,所以 1AB //平面 1BC D. (2)因为底面 ABC是等边三角形,D是 AC的中点,所以 BD AC , 由直棱柱的性质可知平面 ABC 平面 1 1ACC A ,则 BD 平面 1 1ACC A . 取 1 1AC 的中点 F,连接DF,则 , ,DB DC DF两两垂直,故以 D为原点,分别以 , ,DB DC DF    的方向为 x, y,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 设 2AB  ,则 1(0, 1,0), (0,1,0), ( 3,0,4)A C B ,从而 1(0,2,0), ( 3,1,4)AC AB    . 设平面 1ABC的法向量为 ( , , )n x y z  , 则 1 2 0, 3 4 0, n AC y n AB x y z             令 4x  ,得 (4,0, 3)n    . 平面 1ACC 的一个法向量为 (1,0,0)m   , 则 4 4 19cos , 19| || | 19 m nm n m n            . 设二面角 1 1B AC C  为,由图可知为锐角,则 4 19cos | cos , | 19 m n       . 57.(2021·湖南衡阳市·高三一模)如图,直四棱柱 1 1 1 1ABCD ABC D ,底面 ABCD是边长为 2 的菱形, 1 2AA  , 2 3 ADC   ,点 E在平面 1 1AC D上,且BE平面 1 1AC D . (1)求 BE 的长; (2)若 F 为 1A A的中点,求 BE与平面 1FC B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 4 5 5 ;(2) 6 5 . 【解析】 (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的向量公式求解; (2)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正弦即可. 【详解】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1(0,0,0), ( 3,1,0), (0, 2,0), ( 3, 1,0) ( 3, 1,2)D B C A A  , 1(0, 2, 2)C 1(0,0,2), ( 3, 1,1)D F  . (1)设平面 1 1DAC 的法向量为  , ,m x y z  , 1 (0, 2, 2)DC   , 1 ( 3, 1,2)DA    , 则 1 1 2 2 00 3 2 00 y zm DA x y zm DC               ,取 1y  , 1z   , 3x  , ∴m  可为  3,1, 1 4 4 5 55 m BD BE m        . (2)由(1)知平面 1 1DAC 的法向量为  3,1, 1m    ,且m BE   ∥ , 设平面 1FC B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 1 ( 3,3,1), (0, 2, 1)FC FB       , 1 1 2 00 3 3 00 y zn FC x y zn FC                 ,取 1y  , 2z  , 5 3 3 x  , ∴ 5 3( ,1,2) 3 n   , 4 6sin cos , 5200 3 m n        . 5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在五面体 ABCDEF 中,四边形 ABEF为正方形,平面 ABEF 平 面CDFE, / /CD EF ,DF EF^ , 2 2EF CD  . (1)若 2DF  ,求二面角 A CE F  的正弦值; (2)若平面 ACF 平面 BCE,求DF的长. 【答案】(1) 5 3 ;(2)1. 【解析】 (1)根据题中条件,先证明 , ,DF AF FE两两垂直,再以 , ,FA FE FD uur uur uuur 为正交基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F xyz ,分别求出平面 ACE和平面CEF的一个法向量,计算向量夹角余弦值,进而可求出正弦值; (2)设  0DF t t  ,用 t分别表示出两平面 ACF 和 BCE的一个法向量,由面面垂直,得到法向量垂 直,列出等量关系,求出 t,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1)因为平面 ABEF 平面CDFE,平面 ABEF 平面CDFE EF ,DF EF^ ,DF 平面CDFE, 所以DF 平面 ABEF, 所以DF AF ,DF FE , 又四边形 ABEF为正方形,则 AF EF ,所以,以 , ,FA FE FD uur uur uuur 为正交基底,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 标系 F xyz . 则  0,0,0F ,  2,0,0A ,  0, 2,0E ,  0,1,2C , 则 (2, 2,0)EA   uur , (0, 1,2)EC   uuur , 设平面 ACE的一个法向量为  , ,m x y z  , 则m EA ur uur ,m EC ur uuur , 所以 0 0 m EA m EC         ,即 2 2 0 2 0 x y y z      , 不妨取 1z  ,则 2x y  ,所以  2, 2,1m   ; 又 (2,0,0)FA   , (0, 2,0)FE   , (0,1,2)FC  uuur 所以 0FA FE  uur uur , 0FA FC  uur uuur , 所以 FA FE uur uur ,FA FC   ,又 FE FC F  ,FE 平面CEF, FC 平面CEF, 所以 (2,0,0)FA   为平面CEF的一个法向量, 所以 2cos , 3| | | | m FAm FA m FA           . 所以二面角 A CE F  的正弦值为 22 51 3 3       . (2)设  0DF t t  ,则  0,1,C t , 所以 (2,0,0)EB   , (0, 1, )EC t  uuur , (2,0,0)FA   , (0,1, )FC t uuur , 设平面BCE的一个法向量为  , ,n a b c  ,则 n EB   , n EC   , 所以 0 0 n EB n EC         ,即 2 0 0 a b ct     , 不妨令 1c  ,则b t ,所以  0, ,1n t  . 设平面 ACF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s p q r  , 则由 s FA r uur , s FC r uuur ,得 0 0 s FA s FC         ,即 2 0 0 p q rt     , 不妨取 1r  ,则 q t  ,得  0, ,1s t   , 因为平面 ACF 平面 BCE, 所以 0n s    ,即 2 1 0t   ,得 1t  , 即 1DF  . 5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 1,四边形 ABCD为直角梯形, / /AD BC , AD AB , 2 3AB  , 60BCD   .E为线段CD上的点,且 3CE CB  .将 BCE 沿 BE 折起,得到四棱锥 1C ABED (如图 2),使得 1 1C A C B . (1)求证:平面 1AC D 平面 1ABC ; (2)求二面角 1C DE A  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3 3 ; 【解析】 (1)在图 1 中过点D作DF BC 交 BC于点 F ,在图 2 中取G为 AB的中点,连接GE和 1GC ,可得 1GC AB , 1C G GE ,即可得到 1CG 平面 ABED,即可得到 1CG AD ,再由 AD AB ,则 AD 平面 1ABC ,从而得证; (2)连接GD交 AE于 P,过点G作GQ//AE交 BE 于点Q,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法求出 二面角的余弦值; 【详解】 解:(1)在图 1 中过点D作DF BC 交 BC于点 F ,在图 2 中取G为 AB的中点,连接GE和 1GC ,则 2 3DF AB  ,因为 3CE CB  且 60BCD  ,所以 BCE 为等边三角形,所以 3EB  ,在 CDF 中, 3 2 3 CF DF  , 2 4CD CF  因为 3CE  ,所以 1DE  , 1BF AD  ,在图 2 中 1 1 3C A C B  ,所以 1AC B△ 为等腰三角形,所以 1GC AB ,在 ABE△ 中, 30ABE  且 2 3AB  , 3BE  , 3AE  ,所以 AE BE ,所以 1 3 2 EG AB  ,所以 1 1GEC GBC ≌ ,所以 1C G GE ,又GE AB G , ,AB GE 平面 ABED, 所以 1CG 平面 ABED, AD平面 ABED,所以 1CG AD ,又 AD AB , 1AB C G G , 1,AB C G 平面 1ABC ,所以 AD平面 1ABC , AD平面 1AC D,所以平面 1AC D 平面 1ABC ; (2)连接GD交 AE于 P,过点G作GQ//AE交 BE 于点Q,由(1)知 1CG 平面 ABED,所以 1C G PG 且 1CG QG ,因为 AE BE ,所以 PG QG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所以  1 0,0, 6C , 3 3, ,0 2 2 E        , 3 3, ,0 2 2 A        ,  0, 2,0D ,所以  1 0,2, 6C D    , 1 3 3, , 6 2 2 C A           , 1 3 3, , 6 2 2 C E          ,设平面 1C DE的法向量为  , ,m x y z  ,所以 1 1 · 2 6 0 3 3· 6 0 2 2 mC D y z mC E x y z              , 令 3y  ,则  3,3, 6m   ,取面 ADE的法向量  0,0,1n   , 所以    2 2 2 6 3cos , 31 3 3 6 m nm n m n             ,由图可知二面角为锐二面角,故其余弦值为 3 3 6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如图所示的圆柱 1 2OO 中,AB为圆 1O 的直径,C,D是AB的两个三等 分点,EA, FC,GB都是圆柱 1 2OO 的母线. (1)求证: 1 / /FO 平面 ADE; (2)若 2BC FC  ,求二面角 B AF C  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21 7 . 【解析】 (1)连接 1OC , 1O D,易证 1 / /CO AD, / /EA FC,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得平面 1 / /FCO 平面 ADE, 再根据面面平行的定义即可证得 1 / /FO 平面 ADE; (2)因为直线CA,CB,CF 两两垂直,所以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求出平面 ABF ,平 面 ACF 的一个法向量,根据二面角的向量坐标公式即可求出. 【详解】 (1)连接 1OC, 1O D,因为C,D是半圆AB的两个三等分点, 所以 1 1 1 60AO D DOC CO B      ,又 1 1 1 1O A O B OC OD   , 所以 1AO D , 1CO D△ , 1BOC△ 均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 1 1O A AD DC OC   ,所以四边形 1ADCO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1 / /CO AD, 又因为 1 1O A AD DC OC   , 1CO 平面 ADE , AD平面 ADE, 所以 1 / /CO 平面 ADE .因为 EA, FC都是圆柱 1 2OO 的母线,所以 / /EA FC, 又因为 FC 平面 ADE, EA平面 ADE, 所以 / /FC 平面 ADE . 又 1,CO FC 平面 1FCO , 1CO FC C  , 所以平面 1 / /FCO 平面 ADE ,又 1FO 平面 1FCO ,所以 1 / /FO 平面 ADE . (2)连接 AC,因为 FC是圆柱 1 2OO 的母线,所以 FC 圆柱 1 2OO 的底面, 因为 AB为圆 1O 的直径,所以 90ACB  , 所以直线CA,CB,CF两两垂直,以C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因为 2BC FC  ,所以  0 0 0C , , ,  2 3,0,0A ,  0,2,0B ,  0,0,2F ,  2 3,2,0AB    ,  2 3,0, 2AF    , 由题知平面 ACF 的一个法向量为  0, 2,0CB  uur , 设平面 ABF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n x y z  ,则: 2 3 2 0 2 3 2 0 n AB x y n AF x z               ,令 1x  , 3y  , 3z  .∴  1, 3, 3n   . 所以 2 3 21cos , 72 7 CB nCB n CB n          .由图可知,二面角 B AF C  的平面角为锐角,所以二面角 B AF C  的余弦值为 21 7 . 61.(2021·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 ABCD为正方形,PA 平面CDP, 已知 3PA  , 4PD  . (1)若 E为 PD中点,求证: //PB 平面 ACE; (2)求直线 PB与平面 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6 34 85 . 【解析】 (1)连接 BD交 AC于点M ,连接ME,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可得出 //PB ME,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可证得结论成立; (2)过 P作 PH AD ,垂足为H ,连接 BH ,证明出 PH 平面 ABCD,可得出直线 PB与平面 ABCD 所成角为 PBH ,计算出PH、 PB,可求得 sin PBH ,即为所求. 【详解】 (1)证明:连接 BD交 AC于点M ,连接ME . 因为四边形 ABCD为正方形,所以M 为 BD中点, 又E为DP中点,所以 //ME PB . 因为ME 平面 ACE, PB 平面 ACE,所以 //PB 平面 ACE; (2)如图,过 P作 PH AD ,垂足为H ,连接 BH . 因为四边形 ABCD为正方形,所以CD AD . 因为,PA 平面CDP,CD 平面CDP,所以,CD AP . 因为, AD AP A , AD、 AP 平面 ADP,所以,CD 平面 ADP . 因为,CD 平面 ABCD,所以平面 PAD 平面 ABCD . 因为,平面PAD平面 ABCD AD ,PH AD ,PH 平面 PAD, 所以, PH 平面 ABCD,则 BH 为斜线PH在平面 ABCD内的射影. 所以, PBH 为直线 PB与平面 ABCD所成的角. 在Rt PADV 中, 2 2 5AD PA PD   , 有 AD PH AP PD   ,得 12 5 AP PDPH AD    . 因为 //AB CD,所以 AB 平面 ADP,在 Rt PAB 中,有 2 2 34PB PA AB   . 所以 6 34sin 85 PHPBH PB    . 所以直线 PB与平面 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 34 85 . 62.(2021·河北张家口市·高三一模)如图,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PA 平面 , / /ABCD PA EB,且 3PA AB  . (1)求证: / /CE 平面 PAD; (2)若 1 3 BE PA ,求直线 PD与平面PCE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7 7 . 【解析】 (1)先由线面平行判定定理证明 / /BC 平面 PAD, / /EB 平面 PAD,再由面面平行判定定理证明平面 / /EBC 平面 PAD,最后由面面平行的性质得出 / /CE 平面 PAD;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法求线面角即可. 【详解】 (1)证明:因为四边形 ABCD是正方形,所以 / /BC AD. 又 AD平面 ,PAD BC 平面 PAD 所以 / /BC 平面 PAD. 因为 / /PA EB,同理,可证 / /EB 平面 PAD 又BC EB BI ,所以平面 / /EBC 平面 PAD 又因为CE 平面 EBC,所以 / /CE 平面 PAD. (2) 解:分别以 , ,AD AB AP为 , ,x y z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因为 3PA AB  ,所以 1 1 3 BE PA  ,则 (0,0,3), (3,0,0), (3,3,0), (0,3,1)P D C E 则 (3,0, 3), (3,3, 3), (0,3, 2)PD PC PE         设平面PCE的法向量为 ( , , )m x y z  则由 3 3 3 0 3 2 0 m PC x y z m PE y z              得 3 2 3 zx zy       令 3z  ,得平面 PCE的一个法向量为 (1, 2,3)m   设直线 PD与平面 PCE所成角为,则 (3,0, 3) (1,2,3) 7sin 73 2 14 PD m PD m             所以直线 PD与平面 PC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7 7 . 63.(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四棱锥 P ABCD 中,四边形 ABCD是等腰梯形, // , ,AB CD PD AD 2 2 2PD AD CD AB PB    . (1)证明:平面 PAD 平面 ABCD; (2)过 PD的平面交 AB于点 ,E 若平面 PDE把四棱锥 P ABCD 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求平面PAD与 平面 PCE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6 4 . 【解析】 (1)取 AB的中点M ,连结DM DB、 ,证明四边形BCDM 为平行四边形,得到DM BC ,在 PBD△ 中证明PD BD ,由 PD AD 可得答案. (2)以 , ,AD BD PD分别为 x轴, 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1PD  ,由 1 1 3 3ADC DCBES PD S PD   梯形 ,得 ADE DCBES S 梯形 ,设梯形 ABCD的高 ,h AE x ,则  1 1 2 1 2 2 xh x h    ,解得 3 2 x  ,求出平面PAD和平面PCE的法向量,由数量积公式可得答案. 【详解】 (1)如图,取 AB的中点 ,M 连结 ,DM DB, 1 2 CD AB , CD MB  , //CD MB , 四边形BCDM 为平行四边形, DM BC  , 四边形 ABCD是等腰梯形, //AB CD, DM BC AD   , 又 1 2 AD CD AB AM   , AMD△ 为等边三角形, 60DAM DMA   , 在等腰 MBD 中, 30MBD   , 在 ADB△ 中, 90ADB  o, 不妨设2 2 2 2PD AD CD AB PB     , 则 3BD  , 在 PBD△ 中, 3, 1, 2BD PD PB   , 2 2 2PD BD PB   , PD BD  , 又 ,PD AD AD 平面 ,ABCD BD 平面 ,ABCD AD BD D  , PD 平面 ABCD, 又PD 平面 PAD, 平面 PAD 平面 ABCD . (2) , ,PD AD PD BD AD BD   , 以 , ,AD BD PD分别为 x轴, 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设 1PD  , 平面 PDE把四棱锥 P ABCD 分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 三棱锥P ADE 的体积等于四棱锥 P BCDE, 1 1 3 3ADC DCBES PD S PD    梯形 , ADE DCBES S  梯形 设梯形 ABCD的高为 ,h AE x 则  1 1 2 1 2 2 xh x h    , 解得 3 2 x  , 则        0,0,0 1,0,0 , 0, 3,0, , 0,0,1D A B P , ,1 3 3 1 3, ,0 , ,0 4 4 2 2 CE                 1 3 1 3 3, , 1 , , , 1 2 2 4 4 PN PE                     , y 轴平面 ,PAD 平面 PAD的一个法向量为  0,1,0n   设平面PCE的一个法向量为  , ,m x y z  , 则 0 0 m PC m PE         即 1 3 0 2 2 1 3 3 0 4 4 x y z x y z           取 3,x   则 3, 2 3y z  ,  3,3,2 3m    , 3 6cos , 42 6 m nm n m n            , 平面 PAD与平面 PCE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6 4 . 64.(2021·山东高三专题练习)如图,三棱锥 P ABC 中,侧棱 PA 底面 ,ABC C点在以 AB为直径的圆 上. (1)若 PA AC ,且 E为 PC的中点,证明: AE PB ; (2)若 ,PA AC BC  求二面角C BP A  的大小. 【答案】(1)证明见解析;(2)60 . 【解析】 几何法 (1)先证明 BC⊥面PAC,进而得 ,BC AE 再证明 AE⊥面 PBC即可得答案; (2)过点 E作 EF PB 交 PB于点 ,F 故 AFE 为二面角C BP A  的平面角,再结合几何关系求解即 可. 坐标法 (1)在平面 ABC内过A 作垂直 AC的直线为 x轴, ,AC AP所在的直线为 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设 ,PA a 故证 0AE PB    即可; (2)由(1)利用坐标法求法向量,进而利用法向量求解即可. 【详解】 几何法: (1)证明:易知当 ,PA AC E 为 PC的中点时, AE PC ; 且由C点在以 AB为直径的圆上,可得 ,AC BC 另外,PA 底面 ,ABC 且 BC 面 ,ABC 则 ,PA BC 而PA面 ,PAC AC 面 , ,PAC PA AC A  可知 BC⊥面 ,PAC 因为 AE 面 ,PAC 所以 ,BC AE 又PC 面 ,PBC BC 面 ,PBC 且 ,PC BC C  可知 AE⊥面 ,PBC 又PB 平面 ,PBC 故 AE PB .  2 如图 1,过点 E作EF PB 交 PB于点 ,F 由 ,AE PB EF PB  可知 AFE 为二面角C BP A  的平面角, 若设 ,PA a 则可求得 6 2 6, , 3 2 6 AF a AE a EF a   由余弦定理知 2 2 2 1cos 2 2 AF EF AEAFE AF EF       则二面角C BP A  的大小为60 注:若利用  1 中 AE⊥面 PBC所得 ,AE EF 即 RT AEF 中 6 2, 3 2 AF a AE a  也可求得 3sin 2 AFE  空间向量法: 由 , ,BC AC BC PA  知 BC⊥面 ,PAC 在平面 ABC内过 A 作垂直 AC的直线为 x轴, ,AC AP所在的直线为 y轴, z轴; 即以 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 2 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可设 ,PA a  1 若设 ,BC b 则        0,0,0 , , ,0 , 0, ,0 , 0,0,A B b a C a P a , 因此 0, , 2 2 a aE       , 其中  , , 2 , 2 , ,0 aAE aa PB b a         , 故 0AE PB    ; 故 AE PB .  2 当 ,PA AC E 为 PC的中点时, ,AE PC 则由  1 知 AE⊥面 ,PBC 故可取面 PBC的一个法向量为 0, , 2 2 a aAE         ; 当PA AC BC a   时,    0,0, , , ,0AP a AB a a    , 若设面 PAB的法向量为  , ,u x y z  , 则 0, { 0, AP AB         ,即 0, 0, a z ax ay      ,可取  1, 1,0u    则 1cos , 2 AE uAE u AE u         由图可知二面角C BP A  为锐角, 所以二面角C BP A  的大小为60 65.(2021·辽宁沈阳市·高三一模)如左图,平面四边形 ,ABCE 点D在边CE上,CD DE ,且 ABCD是 边长为2 的正方形.沿着直线 AD将 ADE 折起,使平面 ADE 平面 ABCD (如右图),已知 ,F H 分别是棱 ,EA EC的中点,G是棱 BC上一点. (1)求证:平面DFG 平面 ABE ; (2)若直线GH与平面 ABC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为 2 2 时,求锐二面角F DG H  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6 6 . 【解析】 (1)由平面 ADE 平面 ABCD,证得 AB DF ,再由DE DA ,得到DF AE ,进而证得DF 平 面 ABE,即可证得平面DFG 平面 ABE;  2 取CD中点M ,连结MG,证得MH 平面 ABCD,得到 HGM 即是直线GH与平面 ABCD做成 的角,根据题意,求得 2, 1GM GC  ,以D为原点, , ,DA DC DE所在直线分别为 x轴、 y轴、 z轴建 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分别求得平面 FDG和DGH 的一个法向量为 1 2,n n   ,结合向量的夹角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 (1)因为平面 ADE 平面 ABCD, AB AD ,且 ADE ABCD AD 所以 AB 平面 ADE,又由DF 平面 ADE ,所以 AB DF , 因为DE DA ,其中F 为 AE的中点,所以DF AE , 所以DF 平面 ABE,又因为DF 平面 DFG,所以平面DFG 平面 ABE .  2 取CD中点M ,连结MG,可得 / /MH DE且 1 1 2 MH DE  因为平面 ADE 平面 ABCD,且DE AD ,可得 DE 平面 ABCD, 所以MH 平面 ABCD,所以 HGM 即是直线GH与平面 ABCD做成的角, 则 1 2 2 tan HGM GM    ,可得 2, 1GM GC  , 以D为空间坐标原点, , ,DA DC DE所在直线分别为 x轴、 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则      1,0,1 0,1,1 0, 2, 1, ,GF H , 可得      1,2,0 , 1,0,1 , 0,1,1DG DF DH      设平面 FDG的法向量为  1 , ,n a b c  ,可得 1 1 0 0 DG n DF n           ,即 2 0 0 a b a c      , 不妨令 2a   ,可得 1 ( )2,1,2n    , 设平面DGH 的法向量为  2 , ,n x y z  ,可得 2 2 0 0 DG n DH n           ,即 2 0 0 x y y z      , 不妨令 2x   ,可得  2 2,1, 1n     , 则 1 2 1 2 1 2 3, 6 63 6 n ncos n n n n           , 又由二面角F DG H  为锐二面角,二面角 F DG H  的余弦值为 6 6 . 6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理))如图,平面 ABCD⊥平面 ABE,AD//BC,BC⊥AB,AB=BC=2AE=2, F为 CE上一点,且 BF⊥平面 ACE. (1)证明:AE⊥平面 BCE; (2)若平面 ABE与平面 CDE所成锐二面角为 60°,求 AD. 【答案】(1)见解析;(2) 15 3 【解析】 (1)由平面 ABCD⊥平面 ABE证明 BC⊥面 ABE,得到 BC⊥AE,由 BF⊥平面 ACE,得到 BF⊥AE,从而 证明 AE⊥平面 BCE. (2)过 A作 Ax垂直 AB,以 Ax  为 x 轴正方向,以 AB  为 y轴正方向,以 AD  为 z轴正方向,建立直角坐标 系,用向量法计算可得. 【详解】 (1)∵平面 ABCD⊥平面 ABE,AB为平面 ABCD和平面 ABE的交线,BC⊥AB, ∴BC⊥面 ABE,∴BC⊥AE. 又 BF⊥平面 ACE,∴BF⊥AE. 又BC BF B ,∴AE⊥平面 BCE. (2) 如图示,过 A作 Ax垂直 AB,以 Ax  为 x 轴正方向,以 AB  为 y轴正方向,以 AD  为 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 角坐标系,则        3 10,0,0 , 0,2,0 , , ,0 , 0, 2, 2 , 0,0, , 2 2 A B E C D m        ∴  3 3, , 2 , 0, 2, 2 2 2 CE CD m              设  , ,m x y z  为平面 CDE的一个法向量,则 · 0 · 0 mCE mCD       ,即   3 3 2 0 2 2 0 2 2 0 x y z x y m z             , 不妨取 z=2,则 2 33 , 2,2 3 m m m           显然平面 ABE的一个法向量  0,0,2n BC    ∴   2 2 4cos , cos 60 2 33 2 4 2 3 m nm n m n m m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得:m= 15 3 . 故 AD长为 15 3 . 67.(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理))如图所示多面体 ABCDEF 中,平面 ADE 平面 ABCD,CF 平面 ABCD, ADE 是正三角形,四边形 ABCD是菱形, 2AB  , 3CF  , π 3 BAD  . (1)求证: //EF 平面 ABCD; (2)求二面角 E AF C  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0 8 . 【解析】 (1)要证明线面平行,需线证明信线线平行,过点 E作 EO AD交 AD于点O,连接OC,可证明四边 形 EOCF 是平行四边形,即可证明线面平行;(2)以O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分 别求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利用法向量求二面角的余弦值,再求正弦值. 【详解】 证明:(1)过点E作 EO AD交 AD于点O,连接OB,OC, BD ∵平面 ADE 平面 ABCD 平面 ADE 平面 ABCD AD EO 平面 ADE ∴EO 平面 ABCD 又 ADE 是正三角形, 2AD  所以 3EO  ∵CF 平面 ABCD, 3CF  ∴ //CF OE,CF OE ∴四边形OCFE为平行四边形 ∴ //OC EF 又∵OC 平面 ABCD, EF 平面 ABCD ∴ //EF 平面 ABCD (2)因为四边形 ABCD是菱形, 2AB  , π 3 BAD  ,OB AD 故,以O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A  ,OB  ,OE  的方向为 x轴, y轴, z轴的正方向,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  1,0,0A ,  0, 3,0B ,  2, 3,0C  ,  1,0,0D  ,  0,0, 3E ,  2, 3, 3F  . ∴  1,0, 3AE    ,  2, 3,0EF   uuur ,  1, 3,0DB   设平面 AEF 的一个法向量为  , ,n x y z r 由 0 0 n AE n EF         得 3 0 2 3 0 x z x y        ,令 3x  ,得 2 1 y z    ∴  3,2,1n r ∵CF 平面 ABCD∴CF BD 在菱形 ABCD中, BD AC 又CF AC C ∴ BD 平面 ACF ∴DB  是平面 ACF 的一个法向量 设二面角 E AF C  的大小为 则 3 2 3 3 6cos cos , 82 2 2 DB n n DB DB n         uuur r uuurr uuur r ∴ 2 10sin 1 cos 8     . 6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在四棱锥 S ABCD 中, 13SA SB SC SD    , AC CD , 6AB  , 8BD  . (1)求证:平面 SAD 平面 ABCD; (2)求二面角 A SB D  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70 170  【解析】 (1)取 AD的中点O,连接 SO,OC,可得 SO AD ,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OC OD ,即可证 明 SOC SOD  ,进而可得 SO OC ,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 SO 平面 ABCD,利用面面垂直 的判定定理即可求证; (2)先证明 Rt SOA Rt SOB  ,OA OB OC OD   ,可得 AD为四边形 ABCD外接圆的直径,进 而可得 SO和 AD的长,以 B为原点, ,BD BA所在的直线为 ,x y轴,过点 B与 SO平行的直线为 z轴建立 空间直角坐标系,求出平面 ABS 的一个法向量和平面 SBD的一个法向量,利用空间向量夹角的坐标运算即 可求解. 【详解】 取 AD的中点O,连接 SO,OC, 因为 SA SD ,所以 SO AD , 因为 AC CD ,O为 AD的中点, 所以 1 2 OC AD OD  , 因为 SO SO , SC SD , 所以 SOC SOD  , 所以 90SOC SOD    , 所以 SO OC , 因为OC OD O ,OC 平面 ABCD,OD 平面 ABCD, 所以 SO 平面 ABCD, 因为 SO 平面 SAD, 所以平面 SAD 平面 ABCD; (2)由(1)知: SO 平面 ABCD,所以 SO BO ,在 Rt SOA 和 Rt SOB 中,由 SO SO , SA SB 可得 Rt SOA Rt SOB  ,所以OA OB ,即OA OB OC OD   , 所以 , , ,A B C D在以O为圆心的圆上, 由 AC CD 可得 AD为四边形 ABCD外接圆的直径, 2 26 8 10AD    , 5AO  , 2 213 5 12SO    , 以 B为原点, ,BD BA所在的直线为 ,x y轴,过点 B与 SO平行的直线为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  0,6,0A ,  0,0,0B ,  8,0,0D ,  4,3,0O ,  4,3,12S ,  0,6,0BA   ,  8,0,0BD   ,  4,3.12BS   , 设平面 ABS 的一个法向量  1 1 1, ,m x y z  , 则 1 1 1 1 6 0 4 3 12 0 m BA y m BS x y z             令 1 3x  ,可得 1 1z   , 1 0y  , 所以  3,0, 1m    , 设平面 SBD的一个法向量为  2 2 2, ,n x y z  , 则 2 2 2 2 4 3 12 0 8 0 n BS x y z n BD x             ,令 2 4y  ,则 2 1z   , 2 0x  , 所以  0,4, 1n    , 所以 1 170cos , = = 17010 17 m nm n m n         , 因为二面角 A SB D  的平面角为钝角, 所以二面角 A SB D  的余弦值为 170 170  . 6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四棱锥 P ABCD 中, PA 平面 ABCD, //AD BC, BC CD , 2PA AD  , 1CD  , 3BC  ,点M ,N 在线段 BC上, 2 1BM MN  , AN MD E  ,Q为 线段 PB上的一点. (1)求证:MD 平面 PAN ; (2)若平面MQA与平面 PAN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4 5 ,求直线MQ与平面 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6 3 . 【解析】 (1)根据 AMN DAM∽△ △ 可证MD AN ,再结合 PA MD 即可证明MD 平面 PAN ; (2)以A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 , ,Q x y z ,分别求得平面MQA与平面 PAN 的法向量,结合 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4 5 得Q坐标,再求MQ  与平面 ABCD的法向量结合公式求得所成角的正弦值. 【详解】 解:(1)证明:∵ 3BC  , 1BM  ,∴ 2CM  , AD CM , 又∵ //AD CM ,∴ //AD CM ,∴四边形 AMCD为平行四边形. 又∵ BC CD ,∴四边形 AMCD为矩形. ∵ 1 2 MN AM AM AD   ,∴ AMN DAM∽△ △ ∴ 90AED MAN AME ADM AME         ∴MD AN ,又∵ PA 平面 ABCD,∴ PA MD , AN PA A  , ∴MD 平面 PAN . (2)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 1,0,0M ,  0,0,0A ,  0 0 2P , , , 11, ,0 2 N       ,  1, 1,0B  ,  , ,Q x y z 设     1 1, 1, 1,1,2 1 2 x BQ BP x y z y z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 1, 2Q      , 1,2MQ      uuur ,  1,0,0AM  uuur ,  0,0,2AP   , 11, ,0 2 AN       uuur 设平面MQA与平面 PAN 的一个法向量分别为  11 1 1, ,xn y z  ,  2 2 2 2, ,n x y z  ∴    1 1 11 1 11 1 2 00 0, 2 ,1 00 x y zn MQ n xn AM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2 2 22 2 00 1, 2,01 00 2 zn AP n x yn AN                  设平面MQA与平面 PAN 所成锐二面角为, ∴   1 2 22 1 2 4 4 1cos 5 24 1 5 n n n n               ur uur ur uur 此时 1 1, ,1 2 2 MQ        uuur ,平面 ABCD的一个法向量  3 0,0,1n   , ∴ 3 3 6sin 3 n MQ n MQ     ur uuur ur uuur . 所以直线MQ与平面 ABCD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 3 . 70.(2021·江苏省高三二模)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由等高的 1 2 个圆柱和 1 4 个圆柱拼接而成,点G为 弧CD的中点,且C、 E、D、G四点共面. (1)证明: BF 平面 BCG. (2)若直线DF与平面 AFB所成角为 45,求平面 BDF 与平面 ABG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5 5 . 【解析】 (1)取弧 AB的中点H ,连结 BH ,GH,可证 BF GC , BC BF ,即可得到线面垂直;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法求出二面角的余弦值; 【详解】 解:(1)取弧 AB的中点H ,连结 BH ,GH,则 45ABF ABH   ,所以 BF BH ,因为 //BC GH 且BC GH ,所以四边形 BCGH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BH GC,所以BF GC , 又因为 BC⊥平面 ABF , BF 平面 ABF ,所以BC BF , 又 ,BC GC 平面 BCG, BC GC C . 所以 BF 平面 BCG. (2)以A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2AB  ,因为直线DF与平面 AFB所成角为 45,则  0,2,0AB   ,  1,1,2AG    ,  2,2,0FB    ,  2,0,2FD    ,设平面 BDF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由 0 0 n FB n FD         可得: 0 0 x y x z      ,令 1x  ,则  1,1,1n   ,同理可得:平面 ABG的法向 量为  2,0,1m   ,则 3 15cos , 53 5 m nm n m n           ,故平面 BDF 与平面 ABG所成锐二面角的余 弦值为 15 5 . 71.(2021·山东滨州市·高三一模)如图 1 所示,在平行六面体 1 1 1 1ABCD ABC D 中,底面 ABCD是边长 为 4 的正方形.过点 A 的平面与棱 1BB , 1CC , 1DD 分别相交于E,F ,G三点,且 3CF  , 2DG  . (1)求 BE 的长; (2)若平行六面体 1 1 1 1ABCD ABC D 是侧棱长为 5 的直四棱柱(如图 2),求平面 ABCD与平面 1AED 所 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1;(2) 4 53 53 . 【解析】 (1)过点G作GH平行于DC,与棱 1CC 相交于点H ,通过平行四边形GHCD,平行四边形 ABHG, 平行四边形BEFH 可求得结论; (2)以D为原点,DA,DC, 1DD 所在直线分别为 x轴、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由 (1)得 BE ,从而可得各点坐标,然后求得二面角两个面的法向量,由法向量夹角余弦值得结论. 【详解】 (1)过点G作GH平行于DC,与棱 1CC 相交于点H ,则四边形GHCD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2CH  ,GH DC , //GH DC, 又 AB DC , //AB DC,所以GH AB , //GH AB, 则四边形 ABHG为平行四边形,所以 //AG BH . 又因为平面 1 1 //BCC B 平面 1 1ADD A, 平面 AEFG 平面 1 1BCC B EF , 平面 AEFG 平面 1 1ADD A AG , 所以 //AG EF, 所以 //BH EF , 又 //BE HF , 所以四边形BEFH 为平行四边形, 则 1BE HF  . (2)以D为原点,DA,DC, 1DD 所在直线分别为 x轴、 y轴、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由题意得,  4,0,0A ,  4,4,1E ,  1 0,0,6D . 则  0,4,1AE   ,  1 4,0,6AD    . 设平面 1AED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 所以 1 0, 0, n AE n AD         即 4 0, 4 6 0, y z x z      令 1z  ,解得 3 2 x  , 1 4 y   ,所以平面 1AED 的一个法向量为 3 1, ,1 2 4 n        . 因为平行六面体 1 1 1 1ABCD ABC D 是直四棱柱, 所以 1DD 平面 ABCD,则平面 ABCD的一个法向量为  0,0,1m   . 设平面 ABCD与平面 1AED 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则 1 4 53cos cos , 53531 4 m nm n m n             . 故平面 ABCD与平面 1AED 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4 53 53 . 72.(2021·山东德州市·高三一模)如图,四边形 ABCD为梯形, //AD BC,BM AD 于M ,CN AD 于N , 45A  , 4 4AD BC  , 2AB  ,现沿CN 将 CDN△ 折起,使 ADN△ 为正三角形,且平 面 ADN 平面 ABCN ,过 BM 的平面与线段DN 、DC分别交于 E、F . (1)求证: EF DA ; (2)在棱DN 上(不含端点)是否存在点E,使得直线DB与平面 BM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 4 ,若存在, 请确定E点的位置;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存在, E为棱DN 上靠近 N 点的四等分点. 【解析】 (1)根据题意得到 //BM CN ,然后可得 //BM 平面CDN,依据线面平行性质定义以及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可得 EF 平面 ADN,最后可得结果. (2)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假设  0 1NE ND      ,求得平面 BMEF 的一个法向量,以及DB  ,然后 使用公式计算即可. 【详解】 (1)证明:因为 BM AD ,CN AD ,所以 //BM CN, 在四棱锥 D ABCN 中,CN 平面CDN, BM  平面CDN, 所以 //BM 平面CDN. 又平面 BMEF 平面CDN EF ,所以 //BM EF. 因为平面 ADN 平面 ABCN 且交于 AN,BM AN , 所以 BM 平面 ADN,即 EF 平面 ADN , 又DA平面 ADN,所以 EF DA . (2)解:存在, E为棱DN 上靠近 N 点的四等分点. 因为DA DN , 1AM MN  , 连接DM ,所以DM AN , 又平面 ADN 平面 ABCN 且交于 AN,故DM 平面 ABCN ,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 ,M MA MB MD    ,  0,0, 3D ,  0,1,0B ,  0,0,0M ,  1,0,0N  ,  0,1, 3DB    ,  0, 1,0BM    ,  1,0, 3ND   , 设  0 1NE ND      ,则  1,0, 3E   ,  1,0, 3ME     , 设平面BMEF 的一个法向量  , ,n x y z r , 则 0 0 BM n ME n           ,即   0 1 3 0 y x z        , 不妨令 3x  ,则 1z   ,  3 ,0,1n     , 设直线DB与平面BMEF 所成的角为 ,则有    22 3 1 3sin cos , 42 3 1 n DBn DB n DB              , 解得 1 4   或 1 2  (舍), 所以 1 4 NE ND   ,即在棱DN 上存在点 E,使得直线DB与平面 BMEF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3 4 ,E为棱DN 上靠近N 点的四等分点. 73.(2020·湖南高三月考)如图,菱形 ABCD的对角线 AC与 BD交于点 E, 8BD  , 6AC  ,将 ACD△ 沿 AC折到 PAC△ 的位置使得 4PD  . (1)证明: PB AC . (2)求平面 PAB与平面PCD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4 91 91 . 【解析】 (1)根据 ABCD是菱形,得到 AC BD ,即BE AC ,PE AC .再利用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 (2)取DE的中点O,连接OP,取CD的中点 F ,连接OF ,结合 AC 平面 PBE,得到PO 平面 ABCD,然后以O为坐标原点,OF  ,OD uuur ,OP  的方向分别为 x, y, 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 标系.分别求得平面 PAB的一个法向量为  1 1 1, ,m x y z  和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  2 2 2, ,n x y z  ,设 平面 PAB与平面 PCD所成的锐二面角为,由 cos m n m n        求解. 【详解】 (1)因为 ABCD是菱形, 所以 AC BD , 则BE AC , PE AC . 因为 BE 平面 PBE, PE 平面 PBE,且 BE PE E  , 所以 AC 平面 PBE. 因为 PB 平面 PBE, 所以 PB AC . (2)取DE的中点O,连接OP,取CD的中点 F ,连接OF . 因为 8BD  ,所以 4DE PE  . 因为 4PD  ,所以 PD PE ,所以 PO DE . 由(1)可知 AC 平面 PBE, 所以平面 PBD 平面 ABCD, 则PO 平面 ABCD. 故以O为坐标原点,OF  ,OD uuur ,OP  的方向分别为 x, y, z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 系O xyz . 由得  3, 2,0A   ,  0, 6,0B  ,  3, 2, 0C  ,  0,2,0D ,  0,0,2 3P , 则  3, 4,0AB DC     ,  0,6,2 3BP   ,  0, 2, 2 3DP    . 设平面 PAB的一个法向量为  1 1 1, ,m x y z  , 则 1 1 1 1 3 4 0 6 2 3 0 m AB x y m BP y z               , 令 4x  ,得  4,3, 3 3m    . 设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为  2 2 2, ,n x y z  , 则 2 2 2 2 3 4 0 2 2 3 0 n DC x y n DP y z                , 令 4x  ,得  4,3, 3n   . 设平面 PAB与平面PCD所成的锐二面角为, 则    2 2 2 2 2 2 4 4 3 3 3 3 3 4 91cos 914 3 3 3 4 3 3 m n m n                    . 74.(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四棱锥P ABCD 中,PA 平面 ABCD, //AD BC, 120BAD  , 2AB AD  ,点M 在线段 PD上,且 2DM MP , //PB 平面MAC . (1)求证:平面MAC 平面 PAD; (2)若 3PA  ,求平面 PAB和平面MAC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3 30 20 . 【解析】 (1)由线面平行的性质有 //PB MN ,根据平行分线段等比例及构成相似三角形,可求 BC,进而应用余弦 定理及勾股逆定理证 AC BC ,进而有 AC AD ,再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及判定、面面垂直的判定即可证 平面MAC 平面 PAD; (2)构建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相关点的坐标,进而得到相应线段的向量坐标,求二面角各半平面的法向 量,根据法向量与二面角的关系,求二面角余弦值. 【详解】 (1)如图,连接 BD交 AC于点 N ,连接MN, ∵ //PB 平面MAC,MN 平面MAC,平面 PBD平面MAC MN , ∴ //PB MN , 由 2DM MP ,知 2DN NB ,又 //AD BC,即 1 1 2 BC AD  , 在 ABC 中, 60ABC  ,由余弦定理: 2 2 2 2 cosAC AB BC AB BC ABC      ,得 3AC  , 即 2 2 2AC BC AB  ,故 AC BC ,则 AC AD , ∵PA 平面 ABCD, AC 平面 ABCD, ∴PA AC ,又 PA AD A  , ∴ AC 平面 PAD,又 AC 平面MAC, ∴平面MAC 平面 PAD . (2)由(1)知 AC AD , AC AP , AP AD ,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由题意,有 2(0,0,0), ( 3, 1,0), ( 3,0,0), (0, ,2), (0,0,3) 3 A B C M P , ∴  0,0,3AP   ,  3, 1,0AB   uuur , 20, , 2 3 AM       uuur ,  3,0,0AC  uuur , 设平面 PAB的法向量为  1 1 1 1, ,n x y z  ,则 1 1 0 { 0 n AP n AB         ,即 1 1 1 3 0 3 0 z x y     ,令 1 1x  ,得 1 3y  , 1 0z  , 则  1 1, 3,0n   , 设平面MAC的法向量为  2 2 2 2, ,n x y z uur ,则 2 2 0 0 n AC n AM         ,即 2 2 2 0 3 0 x y z     ,令 2 1z   ,得 2 3y  , 2 0x  ,则  2 0,3, 1n    , 设平面 PAB和平面MAC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则 2 2 1 2 3 3 3 30cos 202 10 n n n n      uur uur ur uur , ∴由平面 PAB和平面MAC所成锐二面角,故其余弦值为 3 30 20 . 75.(2021·广东汕头市·高三一模)如图,在圆柱 1OO 中,四边形 ABCD是其轴截面,EF 为⊙ 1O 的直径, 且EF CD , 2AB  ,  0BC a a  . (1)求证: BE BF ; (2)若直线 AE与平面 BE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 3 ,求二面角 A BE F  平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3 . 【解析】 (1)连接 1BO ,证明出 EF 平面 ABCD,可得出 1EF BO ,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证得结论成立; (2)以点O为坐标原点,OB、 1OO 所在直线分别为 y、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空间向量法结合 直线 AE与平面 BEF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6 3 求出 a的值,再利用空间向量法可求得二面角 A BE F  平 面角的余弦值. 【详解】 (1)证明:连接 1BO ,在圆柱中 1OO 中, BC⊥平面CEDF, EF  平面CEDF, EF BC  , EF CD , BC CD C  , EF 平面 ABCD, 又 1BO 平面 ABCD, 1EF BO  , 在 BEF 中, 1O 为 EF 的中点, BE BF  ; (2)连接 1OO ,则 1OO 与该圆柱的底面垂直, 以点O为坐标原点,OB、 1OO 所在直线分别为 y、 z轴建立如下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则  0, 1,0A  、  0,1,0B 、  1,0,E a 、  1,0,F a ,  1,1,AE a   ,  1, 1,BE a    ,  1, 1,BF a   , 设平面BEF的法向量分别是  11 1 1, ,xn y z  , 由 1 1 0 0 n BE n BF           ,得 1 1 1 1 1 1 0 0 x y az x y az         ,取 1 1z  ,得  1 0, ,1n a  , 设直线 AE与平面BEF所成角为, 由 2 2 3 s 2 6in cos , 2 1 AE n a a a           ,化简得    2 22 1 0a a   , 1a Q ,解得 2a  ,  1 0, 2,1n   , 设平面 ABE的法向量分别是  2 2 2 2, ,n x y z  ,  0,2,0AB   , 由 2 2 0 0 n AB n AE           ,得 2 2 2 2 2 0 2 0 y x y z       ,取 2 1z  ,得  2 2,0,1n  uur , 1 2 1 2 1 2 1cos , 3 n nn n n n            , 由图象可知,二面角 A BE F  为锐角,因此,二面角 A BE F  的余弦值为 1 3 . 76.(2021·辽宁铁岭市·高三一模)如图所示的多面体中,EA 平面 ABC,DB 平面 ABC,AC BC , 且 6AC BD  , 3 5BC  , 3AE  , 4AM  . (1)求直线CE与平面 ABC所成角的正弦值; (2)求证:CM 平面 ABDE; (3)求二面角M EC B  的余弦值. 【答案】(1) 5 5 ;(2)证明见解析;(3) 2 5 5 . 【解析】 (1)根据二面角定义,结合已知有 ACE 为直线CE与平面 ABC所成角的平面角,可求 tan ACE ,进 而求 sin ACE 即可. (2)由勾股逆定理、比例关系得△ ACB∽△ AMC,即知CM AB ,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及判定即可证 CM 面 ABDE; (3)构建以M 为原点,分别以MB  ,MC  ,MF  为 x, y, z轴正方向空间直角坐标系M xyz ,确定 相关点的坐标,求 EC  ,MC  ,BC  ,以及面 EMC、面 EBC的法向量,由二面角与其法向量夹角的关系, 结合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求其余弦值. 【详解】 (1)由 EA 平面 ABC,知: ACE 为直线CE与平面 ABC所成角的平面角, ∴ 1tan 2 AEACE AC    ,即可得: 5sin 5 ACE  . (2)在 Rt△ ACB中, 2 2 9AB AC BC   ,即 AB AC AC AM  , ∴△ ACB∽△ AMC,则 90AMC ACB    ,所以CM AB , 又∵ EA 平面 ABC,CM 平面 ABC, ∴CM EA ,又 AB EA A , ∴CM 面 ABDE. (3)由(2),以M 为原点,分别以MB  ,MC  ,MF  为 x, y, z轴正方向,建立如下图所示空间直角 坐标系M xyz , 在△ ABC中,知 2 5AC BCMC AB    ,则  0,0,0M ,  0,2 5,0C ,  5,0,0B ,  5,0,6D ,  4,0,3E  ,即  4,2 5, 3EC    ,  0,2 5,0MC   ,  5,2 5,0BC    , 设面 EMC的一个法向量  1 1 1, ,m x y z  , 0 0 m EC m MC         ,则 1 1 1 1 4 2 5 3 0 2 5 0 x y z y       ,取 1 3x  ,得  3,0,4m   , 设面 EBC的一个法向量  2 2 2, ,n x y z  , 0 0 n EC n BC         ,则 2 2 2 2 2 4 2 5 3 0 5 2 5 0 x y z x y         ,取 2 2x  ,得  2, 5,6n  , 30 2 5cos , 55 3 5 m nm n m n            ,又二面角M EC B  为锐角, ∴二面角M EC B  的余弦值为 2 5 5 . 77.(2021·江苏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四边形 ABCD是边长为 2的正方形, ,AP PD 将三角形 PAD沿 AD 折起使平面PAD 平面 ABCD . (1)若M 为PC上一点,且满足 BM PD ,求证: PD AM ; (2)若二面角 B PC D  的余弦值为 10 5  ,求 AP的长.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2 . 【解析】 (1)先由面面垂直得到 ,PD AB 然后证明 PD 面 ,ABM 从而得到 PD AM ; (2)取 AD中点О,以О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 ,OA AB OP    方向为 , ,x y z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 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求 AP. 【详解】 解:  1 证明:因为面 PAD 面 ,ABCD 面 PAD面 ,ABCD AD AB 面 ,ABCD ,AB AD 所以 AB 面 ,PAD 又PD 面 ,PAD 所以 ,PD AB 又 ,PD BM AB BM B   , 所以 PD 面 ,ABM 又 AM 面 ,ABM 所以 PD AM ;  2 取 AD中点О,连结 OP,因为 ,AP PD 所以OP AD . 又平面PAD 平面 ABCD,所以OP 平面 ABCD . 以О为坐标原点,分别以 , ,OA AB OP    方向为 , ,x y z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 ,OP a 则有      ( )1,2,0 , 1,2,0 , 1,0,0 , 0,0,B C D P a , 可得      2,0,0 , 0, 2,0 , ,, 1 2CB CD CP a        , 设  1 1 1, ,m x y z  为平面PBC的一个法向量 则有 0 0 m CB m CP         即 1 1 1 1 2 0 2 0 x x y az      不妨令 1y a ,则  0, ,2m a ur , 设  2 2 2, ,n x y z  为平面PCD的一个法向量, 则有 0 0 n CD n CP         即 2 2 2 2 2 0 2 0 y x y az       不妨令 2x a ,则  ,0, 1n a   , 因为 10 5 m n m n       可得 2 2 2 10 54 1a a    解得 1a  , 所以 1 1 2AP    . 78.(2021·江苏常州市·高三一模)如图四棱锥 P ABCD 中, PAD△ 是以 AD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 /BC AD, AB AD , 2 2 2AD AB BC   , 2PC  ,E为 PD的中点. (1)求直线 PB与平面 PAC所成角的正弦值; (2)设 F是 BE的中点,判断点 F是否在平面 PAC内,并证明结论. 【答案】(1) 1 3 ;(2) F 在平面 PAC内.证明见解析. 【解析】 (1)计算出 2PA PD  ,证明 AC CD ,然后取取 AD中点O,连接 ,OC OP,可证明OP 平面 ABCD,这样可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用向量法求线面角的正弦值; (2) F 在平面PAC内.只要证明 AF  与 ,AC AP   共面即可得. 【详解】 直角梯形 ABCD中,由已知可得 2AC  , 2CD  ,∴ 2 2 2AC CD AB  ,即 AC CD , 又 APD△ 是以 AB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2PA PD  , 取 AD中点O,连接 ,OC OP,则 1OC OA OD   , 1OP  , 则 OAP OCP ODP △ △ △ ,∴ POA POC POD     , 又 180POA POD   ,∴ 90POA POC POD      , ∴OP AD ,OP OC ,而OC AD O , ,OC AD平面 ABCD, ∴OP 平面 ABCD, 因此可以 ,AB AD为 ,x y轴,过A 平行于OP的直线为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A xyz ,如图, 则 (0,0,0)A , (1,0,0)B , (1,1,0)C , (0,2,0)D , (0,1,1)P , (0,1,1)  AP , (1,1,0)AC   , 设平面PAC的一个法向量为 ( , , )n x y z  , 则 0 0 n AP y z n AC x y             ,取 1y   ,则 1x z  ,即 (1, 1,1)n    , 又 ( 1,1,1)BP    , 1 1 1 1cos , 33 3 BP nBP n BP n               , 直线 PB与平面 PAC所成角为,则 1sin cos , 3 BP n     . (2)由(1) 3 1(0, , ) 2 2 E , 1 3 1( , , ) 2 4 4 F , 1 3 1( , , ) 2 4 4 AF   , 设 AF xAC yAP     ,则 1 3 1( , , ) (1,1,0) (0,1,1) 2 4 4 x y  , 1 2 3 4 1 4 x x y y          ,解得 1 2 1 4 x y       , ∴ 1 1 2 4 AF AC AP     ,∴ AF  与 ,AC AP   共面,∴ F 在平面 PAC内. 79.(2021·山东临沂市·高三其他模拟)如图,在五面体 ABCDEF 中,四边形 ABCD是边长为 4的正方形, //EF BC, 2EF  ,CE DE ,CE DE ,平面CDE 平面 ABCD . (1)求证: DE 平面 EFBC; (2)求二面角 A BF C  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2  . 【解析】 (1)由面面垂直性质可得 BC⊥平面CDE,得到BC DE ;由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结论; (2)取 ,CD AB中点 ,O P,由面面垂直性质可知 EO 平面 ABCD,则以O为坐标原点可建立空间直角 坐标系,利用二面角的空间向量求法可求得结果. 【详解】 (1)四边形 ABCD为正方形, BC CD  , 平面CDE 平面 ABCD,平面CDE平面 ABCD CD ,BC 平面 ABCD, BC 平面CDE,又DE 平面CDE, BC DE  ; 又CE DE , ,BC CE 平面 EFBC, BC CE C , DE 平面 EFBC . (2)取 ,CD AB中点 ,O P,连结 ,EO OP, CDE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平面CDE平面 ABCD CD ,EO 平面CDE, EO 平面 ABCD, 知 , ,OP OC OE 两两互相垂直, 以O为坐标原点, , ,OP OC OE 为 , ,x y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 4, 2,0A  ,  4, 2,0B ,  0, 2,0C ,  0, 2,0D  ,  0,0,2E ,  2,0,2F  0,4,0AB   ,  2,2, 2FB    , 设平面 ABF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 则 4 0 2 2 2 0 n AB y n FB x y z             ,令 1x  ,解得: 0y  , 1z  ,  1,0,1n   ; 由(1)知: DE 平面 EFBC,平面 BFC的一个法向量为  0,2,2DE   , 2 1cos , 22 2 2 n DEn DE n DE             , 由图形可知:二面角 A BF C  为钝二面角, 二面角 A BF C  的余弦值为 1 2  . 80.(2021·江苏盐城市·高三二模)如图,三棱柱 1 1 1ABC ABC 的所有棱长都为 112, 6, .CC AB BB = (1)求证:平面 1 1ABB A 平面 ABC; (2)若点 P在棱 1BB 上且直线CP与平面 1 1ACC A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4 5 ,求 BP的长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2 BP  . 【解析】 (1)取 AB中点 ,D 连接 1,CD B D.证明 AB 平面 1BCD.得 1AB B D ,计算出 1B D后由勾股定理逆定 理得 1CD B D ,从而可得 1B D 平面 ABC,得证面面垂直. (2)以 1, ,DC DA DB 所在直线为 , ,x y 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1BP BB    = 用空间向量法求二 面角的余弦,从而可得 . 【详解】 (1)证明:取 AB中点 ,D 连接 1,CD B D. 因为三棱柱 1 1 1ABC ABC- 的所有棱长都为 2, 所以 3, 1AB CD CD BD = = . 又因为 1 ,AB BC 且 1 1, ,CD BC C CD BC = 平面 1BCD, 所以 AB 平面 1BCD. 又因为 1B D 平面 1 ,BCD 所以 1AB B D . 在直角三角形 1B BD中, 11, 2,BD B B= = 所以 1 3B D= . 在三角形 1BCD中, 1 13, 3, 6CD B D BC   , 所以 2 2 2 1 1CD B D BC+ = , 所以 1 ,CD B D 又因为 1 , , ,AB B D AB CD D AB CD  = 平面 ,ABC 所以 1B D 平面 ABC. 又因为 1B D 平面 1 1ABB A , 所以平面 1 1ABB A 平面 ABC. (2)解:以 1, ,DC DA DB 所在直线为 , ,x y z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   (0,1,0 , 0, 1 ),0 ,A B - 1( 3,0,0), (0,0, 3)C B , 因此 1=(0 1 3)BB    , =( 3 1 0)AC    ,  1 1 0,1, 3AA BB    . 因为点 P在棱 1BB 上, 则设 1 (0 3)= 1BBBP      = ,其中 0 1≤ ≤ . 则  1 3, 1 , 3CP CB BP CB BB               设平面 1 1ACC A 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 , 由 1 0 0 n AC n AA         得 3 0 3 0 x y y z       取 1, 3, 1,x y z= = =- 所以平面 1 1ACC A 的一个法向量为 1)=(1 3n    . 因为直线CP与平面 1 1ACC A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4 5 , 所以  2 2 3 4cos 55 3 1 3 , n CPn CP n CP                 化简得 216 8 1 0, - += 解得 1 4 = , 所以 1 1 2 BP BB  . 81.(2021·辽宁高三二模)如图,三棱锥 P ABC 的底面 ABC和侧面 PAB都是边长为 4 的等边三角形, 且平面PAB 平面 ABC,点 E为线段 PA中点,点 F 为 AB上的动点. (1)若平面CEF 平面 ABC,求线段 AF 的长; (2)求直线CE与平面 PBC所成角的正弦值. 【答案】(1)1;(2) 15 10 . 【解析】 (1)方法一通过建空间直角坐标系来利用面面垂直,从而求出线段长度;方法二通过线面、面面关系的性 质求得 EF 平面 ABC,进而解得长度. (2)建系后,通过直线与面的法向量的夹角来求得线面夹角. 【详解】 解(1)(法一)取 AB中点O,连接PO,CO . ∵ ABC 与 PAB△ 都是正三角形, ∴PO AB ,CO AB 又已知平面 ABC 平面 PAB, ∴PO 平面 ABC . 如图所示,以O为坐标原点,分别以OA ,OC,OP为 x轴, 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 PAB△ , ABC 边长为 4, E为 AP中点,  2,0,0A ,  0, 2 3,0C ,  1,0, 3E ,  2,0,0B  设 AF t ,则  2 ,0,0F t ,  2 , 2 3,0CF t    ,  1 ,0, 3EF t    . 设平面CEF的法向  1 1 1 1, ,n x y z  . 由     1 1 1 1 2 2 3 0 1 3 0 t x y t x z         ,令 1 3x  ,得 1 1 1 2 1 ty z t        , ∴ 1 3,1 ,1 2 tn t        . 设平面 ABC的法向量  0,0,1n  . ∵平面CEF 平面 ABC,∴ 1 0n n    ,即1 0t  ,解得 1t  , 故线段 AF 的长为 1 时,则平面CEF 平面 ABC . (法二:同一法)取 AB中点O, AO中点G,连接 EG, PO . ∵ PAB△ 为正三角形, E为 PA的中点, ∴PO AB . ∵ //EG PO,∴ EG AB . 又平面PAB 平面 ABC,∴ EG 平面 ABC . 在平面EFC中,作 EF FC  于点F  . ∵平面 EFC 平面 ABC,平面 EFC平面 ABC FC , ∴EF  平面 ABC . ∵过平面外一点有且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平面, ∴点F 与G重合,即为所求点 F 即当 1AF  时,平面CEF 平面 ABC . (2)由(1)图所示, 则易知:  0,0,0O ,  0, 2 3,0C ,  1,0, 3E ,  0,0, 2 3P ,  2,0,0B  , ∴  1, 2 3, 3CE    ,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  1 1 1, ,m x y z  ,又  2,0,2 3BP   ,  2,2 3,0BC   则 1 1 1 1 2 2 3 0 2 2 3 0 x z x y       ,令 1 3x  ,可得  3, 1, 1m     . 设直线CE与平面 PBC所成的角为 , 则 3 2 3 3 15sin cos , 104 5 CE mCE m CE m               . 故直线CE与平面 PB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15 10 . 82.(2021·辽宁高三二模(理))已知等腰直角 SAB , 4SA AB  ,点C,D分别为边 SB,SA的中点, 沿CD将 SCD 折起,得到四棱锥 S ABCD ,平面 SCD 平面 ABCD . (Ⅰ)过点D的平面 // 平面 SBC,平面 与棱锥 S ABCD 的面相交,在图中画出交线;设平面 与棱SA 交于点M ,写出 SM MA 的值(不必说出画法和求值理由); (Ⅱ)求证:平面 SBA平面 SBC . 【答案】(Ⅰ)图形见解析,1;(Ⅱ)证明见解析. 【解析】 (Ⅰ)过D作 //DE BC交 AB于 E,由中位线性质证 BCDE为平行四边形即可知E为 AB的中点,由平 面 // 平面 SBC,过 E作 / /EM SB交SA于M ,即知M 为SA的中点,即可得 SM MA . (Ⅱ)由题设易证DA,DC,DS 两两互相垂直,构建以D为原点,分别以射线DA,DC、DS 的方 向为 x, y, 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确定 SB uur , AB  ,CB  ,进而求面 SAB,面 SBC的法向 量,根据法向量的夹角即可证面 SBA面 SBC . 【详解】 (Ⅰ)过D作 //DE BC交 AB于 E,由C,D分别为边 SB,SA的中点,即 / /CD AB, ∴BCDE为平行四边形,则 E为 AB的中点,再过 E作 / /EM SB交SA于M , ∴在△ ABS 中, EM 为中位线,即M 为SA的中点,所得平面 即为平面DEM ,如下图示, ∴由上,知: 1MS MA  . (Ⅱ)由题设知: //CD AB,CD SD 面 SCD 面 ABCD,面 SCD面 ABCD CD , SD CD , SD面 SCD, SD 面 ABCD,又CD, AD面 ABCD, SD CD  , SD AD ,又CD AD , DA ,DC,DS 三条棱两两互相垂直. 以D为原点,分别以射线DA,DC、DS 的方向为 x, y, z轴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 xyz , 则 (2,0,0)A , (0, 2,0)C , (0,0, 2)S , (2, 4,0)B , (2,4, 2)SB    , (0,4,0)AB   , (2,2,0)CB   , 设平面 SAB,平面 SBC的法向量分别为  1 1 1, ,u x y z  ,  2 2 2, ,v x y z  , 0 0 u AB u SB         ,即 1 1 1 1 0 2 0 y x y z      ,取 1 1x  ,则 (1,0,1)u   , 0 0 v SB v CB         ,即 2 2 2 2 2 2 0 0 x y z x y       ,取 2 1x  ,则 (1, 1, 1)v     , cos , 0 2 1 1 1 ( 1) 3 u vu v u v               , 平面 SBA平面 SBC . 83.(2021·河北唐山市·高三二模)如图,在多面体 ABCDEF 中,底面 ABCD为正方形, //EF AD,平面 ADEF 平面 ABCD, 2 4 4AD EF DE   , 3AF  . (1)判断平面 ABF 与平面CDE的交线 l与 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平面 ABF 与平面CDE所成二面角的大小. 【答案】(1) //l AB;答案见解析;(2)90. 【解析】 (1) //l AB,证明见解析; (2)先证明 90APD  ,再利用向量法求解即可. 【详解】 解:(1)由 //EF AD, 2AD EF ,可知延长 AF ,DE交于一点设为 P.过 P点作 AB的平行线即为 l, //l AB,理由如下: 由题意可知 //AB CD, AB 平面CDE,CD 平面CDE,则 //AB 平面CDE. 又 ABÌ平面 ABF ,平面 ABF 平面CDE l ,则 //l AB. (2)由 //EF AD, 2AD EF , 1DE  , 3AF  ,得 2DP  , 2 3AP  ,又 4AD ,则 2 2 2AD DP AP  ,所以 90APD  , 由题意可知, P点向平面 ABCD引垂线,垂足落在 AD上,设为O,则 1OD  . 以O为原点,以OD  ,OP  的方向分别为 y轴, z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0, 3,0)A  , (4, 3,0)B  , (0,0, 3)P ,则 (4,0,0)AB   , (0,3, 3)AP   , 设平面 PAB的法向量为 ( , , )m x y z   , 由 0AB m     , 0AP m     得 4 0, 3 3 0 x y z     , 可取 (0,1, 3)m    , (0,1, 0)D , (4,1,0)C ,则 (4,0,0)DC   , (0, 1, 3)DP    , 设平面PCD的法向量为 n (x, y, z)   ,同理可得 (0, 3,1)n   , 因为 0m n   g ,所以平面 PAB 平面 PCD,即平面 ABF 平面CDE, 所以,平面 ABF 与平面CDE所成二面角的大小为90. 84.(2021·山东枣庄市·高三二模)如图,正方体 1 1 1 1ABCD ABC D 的棱长为 1,点 F 在棱 1CC 上,过 B, 1D ,F 三点的正方体的截面 与直线 1AA 交于点 E . (1)找到点 E的位置,作出截面 (保留作图痕迹),并说明理由; (2)已知CF a ,求 将正方体分割所成的上半部分的体积 1V 与下半部分的体积 2V 之比. 【答案】(1)答案见解析;(2) 1 2: 1V V  . 【解析】 (1)过 F 作 //FG DC,且交棱 1DD 于点G,在正方形 1 1ADD A内过 1D 作 1 //D E AG,且交棱 1AA 于点 E, 连接 EB, 1ED ,则四边形 1BED F 就是要作的截面 , 再证明 1BED F 是平行四边形; (2)  0 1CF a a   .由(1)的证明过程,可得 1A E a ,连接 1 1D B ,则平面 将正方体分割所成的 上半部分的几何体,计算四棱锥 1 1 1D AEBB 与四棱锥 1 1 1D B BFC 的体积,再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可得答案. 【详解】 (1)在正方形 1 1CDDC 中,过F 作 //FG DC,且交棱 1DD 于点G, 连接 AG,在正方形 1 1ADD A内过 1D 作 1 //D E AG,且交棱 1AA 于点 E, 连接 EB, 1ED ,则四边形 1BED F 就是要作的截面 . 理由:由题意,平面 平面 1 1AD D E ,  平面 1BC BF ,平面 1 //AD 平面 1BC , 应有 1 //D E BF , 同理, 1//BE FD ,所以四边形 1BED F 应是平行四边形, 由作图过程, //FG DC,FG DC ,又 //AB DC, AB DC , 所以 //AB FG, AB FG ,所以四边形 ABFG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 //AG BF, AG BF , 由作图过程, 1 //D E AG .又 1//EA DG, 所以四边形 1EAG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1 //D E AG, 1D E AG , 又 //AG BF, AG BF ,所以 1 //D E BF ,且 1D E BF , 所以 1BED F 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 1BED F 就是要作的截面. (2)由题意,  0 1CF a a   , 由(1)的证明过程,可得 1A E a , 连接 1 1D B ,则平面 将正方体分割所成的上半部分的几何体可视为四棱锥 1 1 1D AEBB 与四棱锥 1 1 1D B BFC 的组合体, 1 1 1 1 1 11 D A EBB D B BFCV V V      1 1 11 11 11 1 3 2 3 2 aa             1 2  , 而该正方体的体积 1V  , 2 1 1 11 2 2 V V V     .所以 1 2: 1V V  . 85.(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在四棱锥 P ABCD 中,侧面 PAD为等边三角形且垂直于底面 ABCD, / /AD BC ,AB AD , 2 4AB BC  ,E是棱 PD上的动点(除端点外),F ,M 分别为 AB, CE的中点. (1)求证: / /FM 平面 PAD; (2)若直线 EF 与平面 PAD所成的最大角为 30°,求平面CEF与平面 PAD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93 31 . 【解析】 (1)取CD的中点 N ,连结 FN ,MN,证明平面 / /MFN 平面 PAD,再用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即 可; (2)作出直线 EF 与平面 PAD所成角的平面角,通过最大角为 30°,确定 AD长度,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用向量法计算二面角余弦值. 【详解】 (1)证明:取CD的中点N ,连结 FN ,MN, 因为 F , N 分别为 AB,CD的中点, 所以 / /FN AD, 又因为FN 平面 PAD, AD平面 PAD, 所以 / /FN 平面 PAD, 同理, / /MN 平面 PAD, 又因为FN MN N  , 所以平面 / /MFN 平面 PAD, 又因为FM 平面MFN , 所以 / /FM 平面 PAD. (2)因为平面 PAD 平面 ABCD, AB AD , 所以 AB 平面 PAD, 所以 AEF 即为直线 EF 与平面 PAD所成的角, 且 2tan AFAEF AE AE    , 当 AE最小,即 E为 PD中点时, AE PD , 此时 AEF 最大为30°, 又因为 2AF  , 所以 2 3AE  ,所以 4AD . 取 AD的中点O,连结PO,OC, 易知 PO 平面 ABCD, 因为 / /AO BC且 AO BC , 所以四边形 ABCO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AO OC , 以O为坐标原点,OC  的方向为 x轴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O xyz . 则 (0,0,0)O , (4,0,0)C , (0,2,0)D , (0,0, 2 3)P , (0,1, 3)E , (2, 2,0)F  , ( 4,1, 3)CE    , (2, 2,0)FC   , 设 1 ( , , )n x y z  为平面CEF的法向量, 则 1 1 0 0C FC n E n           , 即 2 2 0, 4 3 0, x y x y z        可取 1 ( 3, 3,5)n    . 设平面PAD的法向量为  2 1,0,0n   , 所以 1 2 1 2 1 2 3 93cos , 3131 n nn n n n           , 所以平面CEF与平面PAD所成锐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93 31 . 8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如图,在四边形 PDCB中, / /PD BC,BA PD , 1PA AB BC   , 1 2 AD  .沿 BA将 PAB△ 翻折到 SBA 的位置,使得 5 2 SD  . (1)作出平面 SCD与平面 SBA的交线 l,并证明 l 平面CSB; (2)点Q是棱 SC 于异于S,C的一点,连接QD,当二面角Q BD C  的余弦值为 6 6 ,求此时三棱 锥Q BCD 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 1 12 . 【解析】 (1)延长 BA,CD相交于 E,连接 SE,则 SE为平面 SCD与平面 SBA的交线 l,由勾股定理可得 SA AD ,结合 AD AB 可得 AD平面 SAB,在判断出 SE 平面CSB即可证明; (2)以点 A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 SQ SC   ,由二面角Q BD C  的余弦值为 6 6 建立 向量关系,求出 即可求出体积. 【详解】 (1)如图,延长 BA,CD相交于 E,连接 SE,则 SE为平面 SCD与平面 SBA的交线 l . 证明:在 SAD 中, 1SA  , 1 2 AD  , 5 2 SD  ,则 2 2 2SA AD SD  ,所以 SA AD . 由 SA AD , AD AB , SA AB A  ,得 AD平面 SAB . 又BC AD∥ ,所以 BC⊥平面 SAB,所以 BC SE . 由 PD BC , 1AB BC  , 1 2 AD  ,得 1AE  . 所以 AE AB SA  ,所以 SE SB . 又因为BC SB B ,所以 SE 平面CSB,即 l 平面CSB . (2)由(1)知,SA AB , AD AB , AD SA .以点 A为坐标原点, AD, AB, AS所在直线分别 为 x轴、 y轴、 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所示. 易得  0,0,0A , 1 ,0,0 2 D       ,  0,1,0B ,  0,0,1S ,  1,1,0C ,则 1 , 1,0 2 BD        . 设 SQ SC   (0 1  ),则  , ,1Q    ,则  , 1,1BQ       . 设  , ,n x y z  是平面QBD的一个法向量, 则    1 1 0 1 0 2 x y z x y             , 令 2x  ,则 1 32,1, 1 n         .  0,0,1m   是平面CBD的一个法向量. 由 2 1 3 cos , 61 61 35 1 n m n m n m                       ,解得 1 2   . 所以点Q是 SC 的中点. 所以 1 1 1 1 1 11 1 3 2 3 2 2 12Q BDC BDCV S SA                     . 87.(2020·广东高三其他模拟)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 , , 2, 2 2,BE BC EA AC BC AC    45 , / / , 2ACB AD BC BC AD   . (1)求证: AE⊥平面 ABCD; (2)若 60ABE  ,点 F在 EC上,且满足 EF=2FC,求二面角 F—AD—C的余弦值. 【答案】(1)详见解析(2) 2 7 7 【解析】 (1)在 ABC 中,根据已知的边、角条件运用余弦定理可得出 AB BC ,再由 ,BE BC AB BE B   , 得出 BC⊥平面 ABE.,由线面垂直的性质得BC AE ,再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得证; (2)在以 B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B xyz ,得出点 , , ,F A D C 的坐标,求出面 FAD的法向量,由 (1)得 EA 平面 ABCD,所以EA  为平面 ABCD的一个法向量,再根据向量的夹角公式求得二面角的余 弦值. 【详解】 (1)在 ABC 中, 2, 2 2, 45 ,BC AC ACB     由余弦定理可得 2 2 2 2 cos 45 4AB BC AC BC AC       , 所以 2AB  ,所以 2 2 2 ,AC AB BC  所以 ABC 是直角三角形, AB BC . 又 ,BE BC AB BE B   ,所以 BC⊥平面 ABE. 因为 AE 平面 ABE,所以BC AE ,因为 ,EA AC AC BC C   , 所以 AE⊥平面 ABCD. (2)由(1)知, BC⊥平面 ABE,所以平面 BEC 平面 AEB,在平面 ABE中,过点 B作 Bz BE ,则 Bz 平面 BEC,如图,以 B为原点,BE,BC所在直线分别为 ,x 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B xyz , 则        0,0,0 , 0,2,0 , 4,0,0 , 1,0, 3 ,B C E A  1,1, 3D , 因为 2EF FC ,所以 4 4, ,0 3 3 F       ,易知   1 40,1,0 , , , 3 3 3 AD AF          , 设平面 ADF的法向量为  , ,n x y z  , 则 0, 0, AD n AF n           即 0, 1 4 3 0, 3 3 y x y z       令 3,z  则 0, 9y x  , 所以  9,0, 3n   为平面 ADF的一个法向量, 由(1)知 EA 平面 ABCD,所以  3,0, 3EA    为平面 ABCD的一个法向量. 设二面角 F AD C  的平面角为 , 由图知 为锐角,则 24 2 7cos 72 3 2 21 EA n EA n           , 所以二面角F AD C  的余弦值为 2 7 7 .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