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课堂:文言文阅读 论、说、辩、原
应考锦囊
论、说、辩、原,是文言论说类散文中的一些特殊体式,都以说明事理、阐发见解、
宣示主张为主要内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解疑释惑、消除疑虑为主要目的,是古
代论说类散文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除了具备以上一些共性外,它们还各有各的特色。论
是最为正宗的论文体式,《韵术》云:“论者,议也。”它的功能就是发表议论,阐明观点。
这里所说的一般是直接以“论××”或“××论”为题的论说散文。说是比较边缘的议论
散文,它的表达方式极为灵活,可叙事、可抒情、可说明,但最终都是为了表明一种观点。
由于形式自由活泼,带有杂文、杂感性质,所以和现代散文中的杂文比较相像。辩是侧重
于驳论的议论散文。因为古代“辨”“辩”通用,有些文章标题中写作“辨”。辩即辩是非,
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原是以探求事物本源为
目的的论说散文。“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此类文章一般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
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进行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在阅读这类文言文时,考生要抓住以下几点:
1.关注文体标志,明确阅读指向
论、说、辩、原四种体式虽说都是议论文,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各有特点。文题中有“论”
的议论文一般都是正面立论,考生阅读时要把重点放在找中心论点、梳理主要论据上,如
阅读《过秦论》时就要先通读全文,找到表明作者主要的观点的句子“仁义不施攻守之势
异也”,然后按历史线索梳理秦由兴到亡的主要历史事实,体会史论文论据充分、气势充沛
的特点。读“说”类的文章则要把重点放在分析说理的手法和技巧上,体会文章内容的丰
富和手法的多变,如阅读《捕蛇者说》就要重点体会文章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描绘社会现
实,通过层层推进,突显主题的手法。读“辩”类的文章首先要明确驳论点,然后分析辨
析真伪的手法,如阅读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就要先找出作者树立的靶子“成王以桐叶
封弟,周公促成其事”,然后分析作者论述天子不可戏言之谬的方法。读“原”类的论说文
则要抓住事物的本源,然后看作者是如何进行探究的,如阅读欧阳修的《原弊》就要搞清
楚“弊政”的根源就是统治者只知使用民力而不知爱惜民力,然后再去梳理探究推论的思
路和方法。
2.辨析表述语言,锁定中心论点
这几种文体都是论说文,都有中心论点,但不同文章呈现中心论点的方式不同。阅读
时要从文句中提取出表述观点的句子,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中心论点。
如《师说》一文中表述师之职责、从师原因、从师标准、从师必要、从师榜样等的句子都
是观点性的句子,但都受首句“古之学者必有师”的统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牵住论说理路,梳理主要论据
除了中规中矩的“论”类文章,其余三种体式都比较灵活自由,有杂文、随笔的特点,
所以要梳理二级信息(论点是论说文的一级信息)——论据,就要紧紧抓住文章的论证思
路,对其分类梳理。如阅读《师说》一文只要抓住“先立后破,破后再合”的行文思路,
就能梳理出文章的主要论据:第一段正面理论论据,第二段反面举例,第三段正面舉例,
第四段交代缘由。
4.调动阅读积累,品析论辩艺术
说、辩、原形式灵活,有杂文、随笔的特点,所以我们在赏析时要调动平时的阅读积
累,发现某种论说形式,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准确判识并概括其表
达效果。
至于文意的疏通、信息的筛选、内容的概括分析类题目则要参照史传文的读法,并结
合论说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加以解决。
考题连线
辨奸论
苏洵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
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
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
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
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
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
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
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
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
奸慝,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
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则吾言为过,而斯人有不遇之
叹,孰知祸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将被其祸,而吾获知言之名,悲夫!
注释:
月晕而风:月晕出现,就要刮风。月晕,月亮周围的光环。
础润:石基湿润。础,柱子下面的石墩。
疏阔:宽大广阔。这里有渺茫难以捉摸的意思。
孰与:表示选择,哪里比得上。
静者:指能够冷静地观察周围事物而做出合理结论的贤人。
中:内心。
夺其外:谓左右其行动。
贤者:旧说以为是影射欧阳修。据史书记载,曾巩曾向欧阳修推荐王安石的文章,欧
阳修大加赞赏,并帮助王安石考取了进士。
山巨源:山涛(205~283),字巨源,晋初人,任吏部尚书,为当时的“竹林七贤”之
一。他喜好评论人物,对王衍的评价不高。
王衍(256~311):字夷甫,晋初人,任尚书令、太尉。衍有盛才,常自比子贡。当时
晋室诸王擅权,他周旋于诸王间,唯求自全之计,后死于战乱之中。
郭汾阳:即郭子仪(697~781),唐华州(今属陕西)人,累官至太尉、中书令,曾平
定安史之乱,破吐蕃,以一身系国家安危者二十年,后封为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
卢杞:字子良,唐滑州(今河南滑县一带)人,唐德宗时任宰相,搜刮民财,排斥异
己。杞相貌丑陋,好口辩。后被贬职死于外地。
忮(zhì):嫉恨。
中主:中等才能的皇帝。
惠帝:晋惠帝(290~306 在位),晋开国君主司马炎之子,以痴呆闻名。他在位时不
理朝政,大权旁落,终导致“八王之乱”,晋室随之衰败。
眩(xuàn):通“炫”,惑乱。
德宗:唐德宗(780~805 在位),唐代晚期的庸君,他削去郭子仪的兵权,重用卢杞,
导致朝政紊乱。
相与:互相勾结。
造作言语:谓制造舆论。
私立名字:谓自我宣扬,自我标榜。
臣虏:奴仆。
囚首丧面:披头散发如同囚犯,头不梳脸不洗如同居丧的人,形容不注意修饰。
奸慝(tè):奸邪。
济:成就。
孙子:名武,战国时期齐人,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
暗/亦何从而用之
B.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
暗/亦何从而用之
C.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
暗/亦何从而用之
D.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
暗/亦何从而用之
2.下列对文中黑体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阴阳之事指自然现象。古人认为自然界有阴阳二气,二气交互发生作用,便产
生了形形色色的自然变化。
B.夷、齐,指伯夷、叔齐,均为孤竹君之子。商亡后,他们誓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
之上。
C.竖刁、易牙、开方,是当时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身边的近臣。桓公生病,三人作乱
宫中,并不给桓公饭菜,任其困厄哀号。桓公追悔莫及,痛哭蒙面而死。
D.颜渊,孔子的弟子,在七十二弟子中以德著称。孟轲,即孟子,先秦儒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后世儒者尊二者为“亚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先将天象和人事进行比较,指出了人事比天象更难掌握,并说明这是由于
“好恶”和“利害”所形成的必然结果。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能不令人首肯。
B.文章通过历史上山涛、郭子仪对王衍、卢杞的评论,说明了山、郭二人的评论错误,
这就为下文的“今有人”起了铺垫作用。
C.作者在第三段将“今有人”的种种表现尽情地加以刻画,一气呵成,有如飞瀑狂泄,
其笔锋之犀利,论证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
D.《辨奸论》着重分析了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中得出了“见微知著”的结论,
给读者提出了如何识人的参考意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
译文:
(2)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