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课堂:关注情节,明辨类型(附:圈点批注)
情节是构成小说的基本要素,把握情节是整体感知文本的起点,也是赏析小说的基础,
因此情节类试题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的必考题。
1.情节概括类
本考点是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对概括小说情节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结
构来入手的。这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部分以及各
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梳理概括情节,要做到“五注意”:一是注意情节线索,按照情节发展
的阶段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针对性地概括;二是注意时间地点,分析清楚何时、
何地、何人、何事,根据时空的变化划分出结构层次并加以概括;三是注意关键语句,寻找
能够总括或暗示情节的关键性语句进行概括,如果找不到现成的语句还需要考生进行提炼
加工;四是注意语言简洁,在明确主人公的前提下,尽可能用动宾短语来梳理情节,在概述
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五是注意形象主题,梳理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进行感
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过程。要注意题干要求中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
通。
2.情节作用类
情节是小说中用于表现人物性格发展变化的事件,它是生活片断的有机剪辑,又是矛
盾发生、发展的过程。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的发展及主题的
揭示。分析情节作用时,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入手,具体要注意“五个从”:一是从
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需要考虑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如开头(引起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中间(推动情节发展)、结尾(呼应上文)等;二是从情节与人
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也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三是从情节与小说
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
性等;四是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揭示主旨;五是
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就是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常用答题术
语有: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3.情节安排类
小说情节的安排包括线索的安排、技巧的安排及结构的安排等。赏析情节安排一般需
要三步骤:第一步,审视文本,点出某种或多种情节手法、技巧;第二步,密切结合文本情
节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第三步,联系小说的三要素分析手法、技巧的艺术效果,有
时要分析读者的阅读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 嚣
赵长天
小说的标题“天嚣”,意思是“老天的嚣张”,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暗示了小说的
情节和环境。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
是随时都要散架。
写风的凶猛,这里本来也可以借助树或其他的东西表现,借用钢架房来表现,和后面
对门的描写关联起来,使得后面开门的情节合情合理。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
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环境描写运用了渲染的手法,简洁交代了人物状况以及故事特定环境。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
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
一点水分。
写粉尘,和后面的“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相关联,使得这一情节合情合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
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第一个描述单元,设置第一个悬念。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
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
度地保存体力。
第二个描述单元,也是第一次交流和聚合。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
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
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第二次交流和聚合。情节转折点:声音是微弱的,而不是强大的。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
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第三个描述单元,暗含情节转折点:来人是等待援救的而不是救援的。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
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擺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
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沙砾石块,屋里霎时一片混
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第四个描述单元,来的是人还是物?又一个情节转折点。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
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
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第五个描述单元,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人?同样是情节转折点。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
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
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答答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
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
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节选自《天嚣》)
圈点批注
文本以第三人称“他”作为主要叙述对象,以“渴”作为叙事的线索讲述整个故事,
情节突转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人的意料。
全文共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写科研试验队员在戈壁滩上遇到风沙,严重缺水,濒临绝境。这一层写出了
距离的遥远、运输的不便、天气的恶劣,致使人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居于屈从地位,从萌
生希望到希望彻底破灭,最终陷入“无生命状态”放弃希望的过程。
第二层次写科研试验队员听到门外微弱的求助敲门声后竭尽全力地打开门,意外地发
现来者竟是前来为他们送瓜的蒙古族同胞。这层写出了情节突转,混沌状态下的“他”突
然听到微弱但执着的敲门声,这声音激起了科研队员们的求生之念,可当大家猜测到前来
的并不是救援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救援的弱者时,大家由寻求救援转向实施救援但
所有科研队员齐心协力,调动每个细胞的力量救助门外的弱者。而这个人是一位蒙古族同
胞,他为大家带来了西瓜,大家由渴望一口水到获得了最甜最美的西瓜。
第三层次是结尾,留下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
进行分析。
答:
这篇小说截取了科考队员在戈壁滩遭遇狂风肆虐时,因缺水而陷入绝境,后因一个带
着西瓜的蒙古族同胞救助而解困的故事。故事以美好圓满的“美好的谜”为结尾,“至于送
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
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