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醉翁亭记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精神实质并能够背诵课文。
阅读目标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注意虚词的使用。
3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韵律美,感受文章舒缓自如的特点。
重点,涉及积累拓展四
难点
品格素养
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
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
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
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
导者。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
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作
者
简
介
预习资料速查
欧阳修因支持韩琦、范仲淹等人领导的革新运动而遭
到保守派的排挤。革新运动失败后,欧阳修被贬到滁州。
《醉翁亭记》就是其任滁州知州时写的。欧阳修在滁州宽
简施治,大力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
而且滁州又有令人陶醉的山水,这些都使欧阳修感到无比
快慰。但是当时的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有志改
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国力日
益衰弱,这又使他感到忧虑和痛苦。
背
景
资
料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
识
链
接
六一居士传(节选)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
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
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滁( ) 琅琊( )
潺( )潺 酿( )泉 辄( )
岩穴暝( ) 朝( )而往
伛偻( ) 射者中( ) 阴翳( )
觥( )筹交错 酒liè( )
yì( )者胜 林hè( ) 野sù( )
chú
必考字词梳理
重
点
字
lánɡ yá
chán niànɡ zhé
mínɡ zhāo
yǔ lǚ zhònɡ yì
ɡōnɡ 洌
弈 壑 蔌
一
词
多
义
必考字词梳理
佳木秀而繁阴(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秀丽,形容词
茂盛,形容词
1. 秀
不能名其一处也( )
名之者谁( ) 命名,动词
说出,动词
2. 名
必考字词梳理
醉翁之意不在酒( )
目似瞑,意暇甚( )
4. 意 与君离别意( )
意趣,情趣,名词
神情,名词
情意,名词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把酒临风( )
3. 临 临溪而渔( )
居高面下,动词
迎着,动词
靠近,动词
必考字词梳理
6. 乐
山水之乐( )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乐趣,名词
第一个乐: 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第二
个乐:快乐,名词
欢乐、高兴,动词
云归而岩穴暝( )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回去,动词
聚拢,动词
5. 归
而年又最高( )
日出而林霏开( )
朝而往,暮而归(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溪深而鱼肥( )
而不知人之乐( )
连词,表递进
必考字词梳理
7. 而
名之者谁( )
醉翁之意不在酒( )
8. 之
连词,表顺承
两个“而”均为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因果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代词,它
助词,的
古
今
异
义
必考字词梳理
1. 醉翁之意不在酒( )
2. 非丝非竹( )
3. 射者中, 弈者胜(
)
古义:意趣,情趣;今义:心愿,意向
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
古义: 投壶, 一种游戏;
今义:液体受到压力通过小孔迅速挤出
词
类
活
用
必考字词梳理
1. 名之者谁( )
2. 太守宴也( )
3.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4. 山行六七里( )
5. 杂然而前陈者( )
6.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7. 故自号曰醉翁也( )
名词作动词,命名
名词作动词,设宴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方位名词作状语,在面前
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
名词作动词,取别号。
文
言
句
式
必考字词梳理
1. 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
(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
“……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者……也”,表判断
必考字词梳理
2.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 倒装句
(1)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两个“之”后省略介词“于”
“于两峰之间”为后置状语,
本应在“泻出”前面,即“于两峰之间泻出者”
“于途”“于树”
为后置状语,本应在“歌”“休”的前面,即
“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必考字词梳理
(3) 醒能述以文者
(
)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以文”为后置状语,本应在“述”的前面,
即“醒能以文述者”
“翼然临于泉上”是“亭”的后置定语,本应
在“亭”的前面,即“有翼然临于泉上亭者”
名
句
积
累
必考字词梳理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
而寓之酒也。
2.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者,山间之四时也。
3. 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4.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从第一段中找出奠定全文感情
基调的句子,说说醉翁亭所在
地琅琊山有着怎样醉人的景色。
本文在表达方式上融合了记叙、描写、
抒情和议论。在文中找出一处议论句,
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因何而乐。
景
之
醉
情
之
乐
人
之
活
动
本文使用了21 个“也”和25
个“而”, 赏析其好处。
虚
词
运
用
预习思考问题
作者在第三段中描绘了哪
些与人有关的画面?
2
导
思1 导
思3
导
思4
关键词:与民同乐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
思
课文初读感知
读
法
指
导
①朗读此文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②第①段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可以用舒缓的语调读
出作者陶醉其中的感情。
③第③段中“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朗
读时要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出乐中含悲的复杂感情。
课文初读感知
文
章
脉
络
第一部分(①):写醉翁亭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亭名的由来,
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二部分(②):描写山间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的景色。
周围环境
命名缘由
醉翁亭 山水之乐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醉翁亭 出游之乐
课文初读感知
第三部分(③):写游人、众宾、太守之乐。以醉翁亭的美丽
风光为背景,描写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
第四部分(④):写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游乐图
游山玩水、与民同乐
禽鸟右→知→山林之乐
游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太守→知→与民同乐
归去 点明主旨
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主要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
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课文整体感知
2. 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作者围绕“与民同乐”这个主题来写,抒发了他对自然风
光的喜爱之情,表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和他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
的复杂感情。
醉
翁
亭
记
板书设计
醉翁亭
风景画
风俗画
醉而归
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
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结为“乐亦无穷”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
→醉同乐,醒述文
引入
山水乐
宴酣乐
太守乐
寄
情
山
水
与
民
同
乐
11 醉翁亭记
第
二
课
时
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西南
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
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
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
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导入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
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
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的真实感受。
课文细读品味
1.第1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①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
用“望”“行”和“路转”,把读者的视线由“林壑尤美”的
西南诸峰,引向“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再到“泻出于两峰
之间”的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
②作用:逐步交代清楚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将
醉翁亭置于大的环境中,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的美,起
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课文细读品味
2.从第3段滁人出游的场面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先从
滁人游写起?
① 滁州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太守治理有方,政绩斐然。
② 滁州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
的励精图治有关,为后面的场面描写做铺垫,引出了太守醉。
课文细读品味
3.太守宴上,乐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 太守宴“乐”之一: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食肥鱼,饮美酒。
② 太守宴“乐”之二:就地取材,食野味菜蔬。
③ 太守宴“乐”之三: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课文细读品味
4.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描写太守时又着眼于一个“醉”字,作者
是怎样把“醉” 与“乐”统一起来的?
“醉”与“乐”是统一的,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
“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写出了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
“乐亦无穷”,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时, “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
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
“与民同乐”的乐趣。文中用“太守醉”结束欢乐场面,说明“醉翁
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
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
勾勒出全文的主旨。
1.[发散思维]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同
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请你仔细阅读两篇文章,从不
同角度比较二者的异同。
相同点:
①主题相同:表达的都是一种忧国忧民、以民以国(君)为
重的情感。
②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情景交融。
课文全篇探究
不同点:
①表达方式不同:《岳阳楼记》是直抒胸臆,作者直接道出
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确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醉翁亭记》是
含蓄委婉且深沉的,作者把“与民同乐”的爱民情怀融入到了对山
水风光和滁人出游的描写叙述中。
②语言风格不同:《岳阳楼记》在语言上多用四字短语,读
来朗朗上口;《醉翁亭记》则多用长句,特别是用了21 个“也”
字,使文章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课文全篇探究
③结构特色不同:《岳阳楼记》先扼要记事再借景
抒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从而使得文章结构严
密,行文曲折多变,条理清晰而有波澜,引人入胜。
《醉翁亭记》则以“乐”字提挈全篇、贯穿全文,使文
章环环相扣,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照应,一气呵成,
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课文全篇探究
1.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对于一篇游记而言,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如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
间之朝暮也……而乐亦无穷也”,写醉翁亭四周朝暮、
四时的不同景色,是为了突出“乐亦无穷”,并借此表
达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优美,骈散结合。
本文在语言上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21 个“也”字和25 个
“而”字,这在古代散文中极为少见。让人惊叹的是大量
“也”“而”的使用并没有使文章显得拖沓呆板,反而产生了一
种独特的语言美。“也”加强了语句的节奏感,使委婉的抒情气
氛更浓烈,使行文潇洒自如;“而”使文章舒缓自如而抑扬有致,
使作者悠然自得的姿态得以充分表现。另外本文散中有整的句式,
显得错落有致,节奏感强,读来抑扬顿挫,别有韵味。
归纳总结
3.由远到近,移步换景。
第①段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写醉翁亭,而是运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先从远处落笔,写“环滁皆山也”,这是站在滁州城
远望所见。接着作者牵着读者的视线“望”“林壑尤美”的西
南诸峰。随后读者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蔚然而深秀”的琅琊
山,这时景物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离醉翁亭也越来越近,
“山行六七里”之后,便到达酿泉。最后描写醉翁亭。这种写
法既交代了醉翁亭周围的环境,又使得景物具有层次感。
归纳总结
原文: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
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
以天下乐推而 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译文:因此,圣人要想统治人民,就必须言辞谦下;
要想领导人民,就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
因此,圣人虽然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
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因此,天下的人民
都乐意拥戴(他)而不厌弃(他)。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课文拓展积累
投壶游戏
投壶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宴饮时进行的一种投掷游戏,是
一项从容安详、讲究礼节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宴请
宾客时的礼仪之一就是请客人射箭。那时,成年男子不会射
箭被视为耻辱,主人请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辞的。后来,
有的客人确实不会射箭,就用把箭向壶里投代替。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久而久之,投壶就成为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投壶在战国时得到
很大发展,当时的文者倾向于内心修养,投壶这项活动,正满
足了他们的需要。秦汉以后,投壶在士大夫阶层中盛行不衰,
每逢宴饮,必有“雅歌投壶”的节目助兴。宋代司马光曾著有
《投壶新格》一书,详细记载了壶具的尺寸、投矢的名目和计
分方法。宋代以后,投壶游戏逐渐衰落下去,不再像汉唐那样
盛行,仅断断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课文拓展积累
课文拓展积累
教材习题讲解
1. 朗读并背诵课文。说一说第1 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
出”醉翁亭的,体会这样描写的效果。
文章第1段,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仿佛是一个航拍的全
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
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
位置,又给人以移步换景、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教材习题讲解
2. 课文第2、3、4 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
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课文第2、3、4 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
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若夫”
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和例说的意思;“至于”同样表
示转接,却含有进层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
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
暗示场景的转换。
教材习题讲解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之美;第3 段写滁人游、太守
宴、众宾欢、太守醉;第4 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
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
“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教材习题讲解
3. 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
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本文共出现了10 个“乐”字,其中有7 个集中在最后一段。
归结起来,这些“乐”有:①山水之乐;②宴饮之乐;③禽鸟
之乐;④滁人之乐;⑤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
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以文记乐的情趣,流露出作
者为政一方、造福一方的自信、得意,以及捉笔成文的自负。
教材习题讲解
4. 本文用了21 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朗读
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2)(3)(4)句表判断,语气更为肯定;(5)
(6)句表陈述,语气较为和缓。
教材习题讲解
5.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中有一些短语已经变成了成语,
在后世流传,找出来,说说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及在现代汉语中
语义的变化。
示例: 《岳阳楼记》
(1)宠辱偕忘: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现在常写作“宠辱
皆忘”,指一种豁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2)波澜不惊:湖面平静,没有风浪。现在指无论遇到什
么事都不会自乱阵脚。或比喻局面平静、形势稳定。
教材习题讲解
《醉翁亭记》
(1)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用来形容许多人
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现代汉语中语义没变。
(2)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现在常比喻
经过挫折后出现转机。
(3)水落(而)石出:水落下去,石头显露出来。现在
往往用来比喻真相大白。
(4)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现代汉语中语
义没变。
(5)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 酒上。
现在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