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三顾茅庐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
1
2
了解作者和《三国演义》等相关文学常识。
阅读目标
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分析人物形象。
3 体味课文精练畅达的语言,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点
重难点
学习目标
1
2
学会将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形象的
方法。
写作目标
掌握人物塑造中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
品格素养
学习刘备谦虚谨慎、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品质,做一个
谦逊有礼的人。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
说家、戏曲家,生卒年不详。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
对黑暗腐败的封建统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
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作
者
简
介
预习资料速查
预习资料速查
知
识
链
接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该书以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的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
叙述魏、蜀、吴三国的兴衰过程,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
时期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
实。该书结构宏大,情节曲折,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
象,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
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得知
“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堂,躬
耕田亩,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
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偕同关
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背
景
资
料
预习资料速查
1. 拜谒( ):拜见。
2. 失礼:违背礼节;失敬。
3. 傲慢:轻视别人,对人没有礼貌。
4. 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5. 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6. 鄙贱:见识浅薄,地位低下。
7.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yè
必考字词梳理
读
读
写
写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
·
nǎn 字音易错,
注意声母、韵母。·
8. 经世奇才:治理天下的杰出才能。经世:治理世事。奇才:
杰出的才能。
9. 思贤如渴:如口渴时思饮那样急于求取贤才,形容访求人
才的心情非常迫切。
10. 箪( )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
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1. 顿开茅塞(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
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dān
必考字词梳理
字音记清哟!注意韵母。
· sè
注
释
中
的
生
难
字
词
必考字词梳理
1. 犹然:仍然。
2. 冠( )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
容男子貌美。
3. 鹤氅( ):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4. 纶( )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汉室,指汉朝。
倾颓,衰败。
6.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指兵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guān
字音易错,注意声母和韵母。
·
chǎng
guān
中考高频字,要记准。
·
必考字词梳理
7. 屏( ) 人促席: 叫他人回避, 将座席靠近
(诸葛亮)。屏,使回避。促,靠近。
8. 殷( ):富庶。
9. 存恤( ):爱惜,体恤。
10. 总揽:广为延揽。
11.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bǐng
yīn
xù
( )冠军
( )衣冠guān
guàn
多
音
字
必考字词梳理
冠
冠:记少余多法。当表示
“帽子、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
东西、姓氏”时,读“guān”,
其余情况读“guàn”。
( )殷红
( )殷富yīn
yān
殷
形
近
字
必考字词梳理
纶( )纶巾
伦( )伦理
沦( )沦落
殆( )殆尽
殓( )入殓
殂( )崩殂
谒( )拜谒
揭( )揭发
碣( )碣石
侥( )侥幸
绕( )围绕
饶( )饶恕
guān
lún
lún
dài
liàn
cú
yè
jiē
jié
jiǎo
rào
ráo
词 如雷贯耳 闻名遐迩
同 都是形容词,都有“形容人的名声大”的意思。
异
强调人的名声像雷一样
响,对别人影响极大。
比“闻名遐迩” 语气重,
并含有比喻色彩。
强调人的名声传播得很广,
远近闻名。另外,“闻名遐
迩” 还可以用来形容建筑、
名胜古迹等。
例 ① 贝多芬是音乐界如雷贯耳的人物,几乎无人不晓。
② 雄伟的万里长城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近
义
词
辨
析
必考字词梳理
词义范围不同。
刘备为见到诸葛亮,
经历了哪些考验?
刘备和诸葛亮分别
是怎样的人?内
容
理
解
人
物
形
象
表
现
手
法
预习思考问题
本文主要人物是刘备,为什么作者还
多次写到关羽和张飞?
2
导
思1
导
思3
关键词:礼贤下士
带着问题读课文
导
思
课文初读感知
文
章
脉
络
第一部分(①):故事的开端,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
访诸葛亮。
第二部分(②—④):三顾成功,刘备如愿以偿,与
诸葛亮共展宏图。
课文整体感知
1.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这篇文章主要记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
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课文整体感知
2.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赞扬了刘备的什么品质?
作者是围绕“求贤若渴”这个主题来写的,赞扬了刘备求
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
刘备
板书设计
三
顾
茅
庐
离庐半里,下马步行
徐步而入,拱立阶下
训斥关张,继续等候
谦恭拜见,问计天下
力邀出山,救民水火
仰卧几席,半晌未醒
又一时辰,孔明才醒
后堂更衣,半晌才出
分析形势,隆中定计
诸葛感动,奔走驱驰
诸葛亮
思
贤
如
渴
23 三顾茅庐
第
二
课
时
导入
诸葛亮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人物。千百年
来,他在人们心中就是智慧的象征。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
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然而古来君主礼贤
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
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
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导入
课文细读品味
1.第①段表现了刘备的什么态度?
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
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实意。
课文细读品味
2.第③段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哪三条策略?
第③段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
一是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
二是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三是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课文细读品味
3. 如何理解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
诸葛亮对弟弟的嘱咐,包含着对日后的打算,表现了诸葛
亮淡泊名利、轻视利禄的品格。
1.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策略?
其策略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建立稳固的根
据地;
第二步,“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
理”——稳定后方,做好内政外交上的准备;
第三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
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北定中原,成就霸业。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 试分析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的形象。
课文全篇探究
刘
备
①有兴复汉室的抱负,能放下架子,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
出山;②具有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③善于发现并
重用人才。
诸
葛
亮
①具有远大的抱负,希望辅佐明君,成就一番事业;②清
高自许,原则性很强;③眼光敏锐,对当前的形势看得非
常透彻;④深谋远虑,对今后形势的发展了如指掌。
1.故事情节曲折。
刘备拜访诸葛亮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前两次都没有见到
诸葛亮,第三次虽然见到了诸葛亮,但经历了诸葛亮不动声
色的一次次考验:先是诸葛均漫不经心的回答,接着是诸葛
亮故意睡觉的不理睬,等等。情节曲折,耐人回味。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人物形象鲜明,善用烘云托月的手法。
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如刘备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为了见到诸葛亮,他甘
愿恭恭敬敬地等上“半晌”“一个时辰”;张飞则粗犷豪放、
莽莽撞撞,从“他如不来, 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等我去
屋后放一把火”等便可看出。张飞的粗率、急躁,反衬出了
刘备的礼贤下士,也衬托出了诸葛亮的才华横溢。
归纳总结
烘云托月法,指对作品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
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和环境,使其突出的写
作方法。在写作手法上,也叫衬托。
····
短歌行
曹 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课文拓展积累
【赏析】这首《短歌行》的主题是诗人求贤若渴,希望
有大量人才来投靠自己。曹操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
治势力,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
为此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令》等。《短歌
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
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
宣传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他所颁发的政令。
课文拓展积累
古代礼仪之谦辞
中国自古就有重礼节的优良传统,谦辞可用来表示人们
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谦虚与尊敬。古人在说话时
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辞,称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用于自称的谦辞有: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
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
身份低微。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除了上述谦辞,还有一些谦辞也比较常用。比如,人们常
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作品为“涂鸦之作”。唐代诗人卢仝有一
子,孩提时喜欢以蘸了墨水的笔在纸上或书本上恣意涂抹。卢
仝作诗叹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后来人
们便以“涂鸦”一词戏称随意的创作,或用来比喻书法的稚拙,
但更多的是用来谦称自己的作品水平不高。
课文拓展积累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 诵读
原
文
注
释
诗歌理解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①杨柳似汀洲②。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③莫问当年事④,故国东来渭水流。
诗歌理解
【注释】
①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②汀洲:水中的小洲。
③行人:这里指作者自己。
④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诗歌理解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
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黄昏的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
黄叶间。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 今属江苏) 人,唐
代诗人,善写律诗,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
杜甫齐名,更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之语。代表作有
《咸阳城东楼》。
此诗大约是许浑任监察御史时所写,当时唐朝已经处于风
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
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作
者
·
背
景
诗歌理解
主
旨
点
拨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
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
发了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诗歌赏析
诗
歌
鉴
赏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万里”极言愁思空间之
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写晚眺远
景,寓意深远: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朝危机
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
的真实原因。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以实景叠合虚
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尾联作结,融情于景。
诗歌赏析
名句赏析——“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
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
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
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云起日沉,雨来风满,
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内涵深刻。“山雨欲来风满楼”
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歌赏析
1.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杨柳似汀洲。
(2)溪云初起日沉阁, ___________________ 。
(3)行人莫问当年事, ___________________ 。
(4) 现在我们常用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中考在线
一上高城万里愁
山雨欲来风满楼
故国东来渭水流
山雨欲来风满楼
2. 阅读《咸阳城东楼》,回答问题。
(1)分析“一上高城万里愁”中“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
“愁”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用首
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2)试从内容角度赏析诗句“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
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
地写出山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不仅准确地抓住了山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
变化特点,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即唐朝的统治,
已经面临着崩溃的危机。
原
文
注
释
诗歌理解
无 题①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②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③,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④此去无多路, 青鸟⑤殷勤⑥为探看。
诗歌理解
【注释】
①无题:唐代以来,有的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
时,常用“ 无题”作诗的标题。
②丝:这里与“思”字谐音。
③云鬓改:意思是青春年华消逝。云鬓,指年轻女子的秀发。
④蓬山:神话中海上的仙山,这里借指所思女子的住处。
⑤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信的神鸟。后为信使的代称。
⑥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诗歌理解
【译文】
见面的机会难,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是暮春时
节,春风不再,百花凋零,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
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青春年华消逝,长夜独自吟诗不
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
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李商隐(813—858), 字义山,号玉
溪(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擅长诗歌写
作,代表作有《夜雨寄北》《贾生》等。
作
者
·
背
景
诗歌理解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
太原(今属山西)人。他为“花间派”首要词
人,著名作品有《商山早行》等。
李商隐少年时曾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据说
与玉阳山灵都观女道士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
所知,而作者的内心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
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
深情无限。相传这首《无题》就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
情的诗。
诗歌理解
主
旨
点
拨
这是一首感情真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
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
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诗歌赏析
诗
歌
鉴
赏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首联写爱情的不
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
一对情人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颔联接着
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
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
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至死方休。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
无休, 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能流尽。颈联拟写对
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易老,到“夜吟” 的顾
影自怜,道不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尾联希望有鸟传信,
惆怅而又伤感。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托物寄意,
借景言情。
名句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两句诗以春蚕和蜡烛为喻,表现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
渝的深情和无穷无尽的思念,并且在动人的形象中隐含着象征的
意义,使得它已经超越了爱情,具有了歌颂执着人生的永恒意义。
也正因为如此,这一联成为李商隐诗中几乎家喻户晓的名句,人
们常用这两句诗来表达对爱情的坚贞态度。同时,春蚕和蜡烛的
至死不渝的执着精神,也引发了人们对这两句诗的多角度联想,
现在也常用来形容对事业无限忠诚的奉献精神。
诗歌赏析
中考在线
1. 默写填空。
(1)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
(3)李商隐在《无题》中抒写浓郁的离别之恨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考·杭州)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
丝方尽, ______________”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东风无力百花残
晓镜但愁云鬓改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蜡炬成灰泪始干
中考在线
2. 阅读《无题》,回答问题。
(1)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
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
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一般,在蜡烛烧成
灰烬后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
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中考在线
(2)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
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而
不可即之意,表明其间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原
文
注
释
诗歌理解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坡塘①。倚东风、豪兴徜徉② 。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扬③青旗④、流水桥傍。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诗歌理解
【注释】
①陂(bēi)塘:池塘。
②徜徉(cháng 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③飏(yáng):飞扬,飘扬。
④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
诗歌理解
【译文】
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
步而行。
小园不大,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
矗立在溪水上的小桥旁边。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
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
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
宋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代表作品
有《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
(山抹微云),《踏莎行》(雾失楼台)。
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
当时作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
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
作
者
·
背
景
诗歌理解
主
旨
点
拨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
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从而写出了春天生机
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
诗歌赏析
诗
歌
鉴
赏
词一开始“树绕”两句,写所见的烂漫春光。接着“倚
东风”两句,描写词人乘着温和的春风,信步漫游村庄,欣
赏春天的风光。
“小园”二句,写词人在漫游中为一座春意盎然的小园
所吸引。“有桃花红”三句,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和
黄色的菜花,正是这些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才构成了
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远远”四句,诗人将视线转向远处的围墙, 在墙内隐
出茅草小堂,在墙外小桥流水不远处, 飘扬着一面青色酒旗。
“偶然”二句,使文情稍作顿挫,读来有一种萧散自得的
意趣。
“正莺儿啼”三句,承上两句意脉,即翻过小山冈,“柳
暗花明又一村”,另有一番景象: 莺啼燕舞,蝶儿忙。它们最
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另一种春光。
名句赏析——“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
到田野之中。与上阕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花朵不同,这
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
“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将春天的生命活力表现得更加
淋漓尽致。
诗歌赏析
中考在线
1. 默写填空。
(1)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_________,_________。
(2)远远围墙,_____________。飏青旗,流水桥旁。
(3)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_________,_________。
李花白 菜花黄
隐隐茅堂
燕儿舞 蝶儿忙
中考在线
2. 阅读《行香子》,回答问题。
(1)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上阕移步换景,以村庄为中心描写四周景物,写出了词人所
见的烂漫春光。
B. 本词下阕定点观察,写出了围墙、茅堂、桥、流水等意象,表达
了作者对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C. 本词着力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
D. 正如词人“倚东风,豪兴徜徉”,本词主要表现了词人意兴豪迈、
旷达洒脱的情怀。
C
中考在线
【点拨】A 项,上阕是定点观察;B 项,下阕是移步换景,
以行踪为线索,由近到远进行描写;D 项,结合整首词的
内容分析可知,“豪兴”说明词人游兴正浓,“徜徉”是
闲庭信步,与下阕“偶然乘兴”相呼应,主要表现词人享
受田园风光时内心的快意与闲适,“意兴豪迈”“旷达洒
脱”概括不准确。
中考在线
(2)请赏析这首词的语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通俗生动、朴素清新、质朴自然。“树绕村庄,水满
陂塘”如同口语,生动自然。写景如“桃花红,李花白,菜
花黄”,色彩简单鲜明又显出农家本色。
②用词准确。“倚东风,豪兴徜徉”,“豪兴”点明心
情,“倚”“徜徉”则写出词人怡然自得的神态。“莺儿
啼,燕儿舞,蝶儿忙”,“啼”“舞”“忙”与三种动物的
活动特性相对应,写出了春天的生命活力。
③句式整齐,格调轻快。本词句式都是三、四字为一
句,轻快流畅。
原
文
注
释
诗歌理解
丑奴儿①·书博山②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③不识④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⑤说愁。
而今识尽⑥愁滋味,欲说还休⑦。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歌理解
【注释】
①丑奴儿:词牌名,又名“采桑子”。
②博山:在今江西省广丰西南。
③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④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⑤强(qiǎng):竭力、极力。
⑥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⑦休:停止。
诗歌理解
【译文】
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
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
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
“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
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有
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作
者
·
背
景
诗歌理解
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
时间在公元1181 年至1192 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
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
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
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诗歌理解
主
旨
点
拨
本词通篇言愁,上阕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
沉的情态,下阕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
“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
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诗歌赏析
诗
歌
鉴
赏
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
略了愁苦的滋味,却又说不出道不出,写出两种截然不同
的思想感情。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
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
的讽刺与不满。
上阕写少年登高望远,气壮如山,不识愁为何物。无
愁说愁,是诗词中常见的文人习气。下阕写而今历尽艰辛,
“识尽愁滋味”。
诗歌赏析
诗歌赏析
“而今”二字,转折有力,不仅显示时间跨度,而且反映
了不同的人生经历。在涉世已深又饱经忧患之后, 进入
“识尽愁滋味”的阶段。 所谓“识尽”,一是愁多,二是
愁深。这些多而深的愁,有的不能说,有的不便说,“识
尽”而说不尽, 说之亦复何益? 只能“却道‘天凉好个
秋’”了。比起少年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了。或
许“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
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郁。
名句赏析——“爱上层楼。爱上层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两个“爱上层楼”和两个“欲说还休”,上阕中的“爱上层
楼 ”,前一个为上句的果,后一个是下一句的因,避开了一般的
泛泛陈述,还把上下两句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而下阕的“欲说还
休”同样有此作用,不但和上阕的“爱上层楼”巧妙呼应,而且
“欲说还休”四字重复出现,总结了上句中的“识尽愁滋味”,
更渲染了“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充分表达出了作者的愁绪之深。
诗歌赏析
中考在线
1. 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_,爱上层楼。
(2)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_。
(3)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_____________________!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却道天凉好个秋
2. 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回答问题。
(1)“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两句
中的“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这两句里的“愁”的含义是不同的。“强说
”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而今识尽”
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2)分析下片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在线
下阕“欲说还休”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渲染了
“有苦无处诉”的气氛,加强了艺术效果,使读
者深刻体会到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
痛苦之情,悲愤愁苦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