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二轮综合复习
把握考试方向
构建知识体系
重视知识整合
典型例题训练
知识
网络
重构
二、构建知识体系
以教材为单位构建体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
华
文
化
中
华
民
族
精
神
精
髓
特
征
源远流长
博大精深
包容
性
独
特
性
区
域
性
民
族
性
史书典
籍汉字
见证
原因
是什么
基本内涵
核心
地位
作用
新时期主题
特征 薪火相传越燃越旺
为什么要弘
扬和培养
必要性
重要性
怎么样弘扬
和培育
立足伟大实践(P81)
发挥主心骨作用
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人人成为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P82)
表现
三精一魂
爱国主义
创造 奋斗 团结 梦想 爱国
核心
旗帜 支柱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
护祖国统一
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
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以单元为单位构建体系
二、构建知识体系
以教材为单位构建体系
以单元为单位构建体系
以课为单位构建体系
知识锦囊一 有关“文化的作用”的命题
1.如何运用文化的作用(包括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问题
公式:文化对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表现、特点、
塑造人生)
(1)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
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5)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6)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知识锦囊二 有关文化发展的命题
1.进行文化交流的意义
公式:对文化发展繁荣的意义+对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意义+对国际政治
的意义
(1)对文化发展的意义:通过文化交流,各民族文化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借
鉴,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可以推动本民族文化走
向世界,增强本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以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文化交流,
可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提高我国的文化竞
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3)对国际政治的意义: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国
家间的相互理解,减少隔阂,增进共识,促进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
2.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公式:认同本民族文化+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途径、文化传播方式、手
段+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1)进行文化交流,首先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
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要充分利用商贸活动等途径,不断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文化传
播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交流。
(4)要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同时要
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公式:批判继承+发展创新+科技手段+反对错误倾向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创新。
(3)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发生根本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4)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
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
(5)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
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倾向。
知识锦囊三 有关“文化创新”的命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推动文化创新
公式:必要性+重要性
必然性: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
必然要求,文化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创新。
重要性:(1)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及时
有效地赋予文化以新的内容和时代精神,使其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和活
力。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
(3)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推动文化内容
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
化的必由之路。
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某地创新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或体现
了文化创新的什么知识
公式: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基本要求+人民群众+反对错误倾向+科技手段+内容
(1)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4)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
实践中汲取营养。
(5)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倾向。
6)科技手段: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促进文化发展。
(7)内容: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知识锦囊四 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
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公式:党的领导+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精神+文化自信+文化体制改革
①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②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
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发挥人民群众
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动文化创新。
④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定文化自信。
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
争力。
知识锦囊五 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命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牢掌握意
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1)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2)加强理论武装,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加强互联网
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阵地建设,旗帜鲜明反对
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
2.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3.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
性发展。
4.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5.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1)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现代文化产
业和市场体系;(2)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3)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高国家文
化软实力。
6.坚定文化自信措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
领域领导权和话语权。
②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
国价值、中国力量。
③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引领作用。
(2)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
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
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2)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
品德建设。
(3)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社会风尚,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
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4)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
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要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在全社会
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5)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大力弘
扬传统美德,培育现代诚信文化,弘扬志愿精神。
(6)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9.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10.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
化。
全国高考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
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2017年,
制造了亩产1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团队进一步确立培育“量质提升”稻种的公关
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
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
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
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水稻研发推广是如何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的
(3)通过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指导各国杂交水程研究与生产,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
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价值。
(1)文化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把握,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
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内涵)
研发
推广
(2)研发团队创新创造、不懈奋斗,领跑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培育,创立了杂交水稻的中国科技文化品牌,充
分体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强大生命力。
二、构建知识体系
例 为什么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1)从“走出去”角度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文
化在交流中传播)
(2)从“引进来”角度讲,有利于学习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本
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
向世界,博采众长)
(3)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变式: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措施
(1)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多种文化传播活动,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播途径)
(2)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
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有海纳百川,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文化创新基本途径之二)
(4)正确处理坚持正确的方向,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5)坚持正确的态度。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
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文化交流的态度)
三、重视知识整合
例(2018年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德化瓷素以“宛似象牙、光色如绢”的独特品质著称于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
宝。其制作既保持了传统刻花和印花工艺,又在工艺和设计方面不断有新的提高和
拓展,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精品。宋元以来,德化瓷销往海外。这些瓷品有为日本、
东南亚地区生产的观音像等佛教用品,有销往阿拉伯地区的带有阿拉伯纹饰的釉外
云彩大盘。精美的德化瓷长期畅销海外,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成为传
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德化瓷畅销海外的原因。
3.德化瓷具有独特性和民族性,富有中华文华的内涵。
1.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尊重文化多样性,德化瓷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文化需求)。
三、重视知识整合
中华文化
1(2020浙江高考卷 22 )“酒精油漆和发胶,有害垃圾别乱抛;电池涂料杀虫剂,丢进红色桶子
里……”,人们在听这首垃圾分类宣传歌曲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垃圾分类知识,并将其运
用到日常生活中。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A.①② B. ①③ C.②③ D. ②④
2(2018海南卷)习近平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
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
外来、面向未来。这里强调的有
①文化创新要立足于融通中外文化资源
②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本色才能推进文化创新
③吸收国外文化的精华是推进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
④文化创新的本质在于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中未体现B
× 立足社会实践
× 促进社会实践发展
继承传统
面向世界
C
四、典型例题训练
材料中未体现
3.(2020南通一模18)染衣、酿酒、织布、古法造纸、制作胭脂口
红……一个叫李子柒的四川姑娘,把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拍成视频上传
到网络,从国内火到了国外,让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对她所
讲述的中国故事产生了共情共鸣,圈粉无数。由此可见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不同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③对外文化传播要重视民间力量
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实践)
(观点正确与题无关) D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
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D.违背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守旧主义)
(民族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无关 D
5.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工作人员利用DNA技术揭示了大量的文明细节:今日常见的小麦、黄牛、
绵羊皆是“移民”而来;从多处早期矿冶遗址推断,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源自中亚地
区……这佐证着中华文化
A.辉煌历程 世界前列
B.薪火相传 一脉相承
C.独树一帜 独领风骚
D.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
(古代中国文明)无关
(源远流长)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无关
(博大精深)指中国自己的科技文艺等 无关
包容性 D
能力提升训练
6(2019江苏19).某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十百千万”传统工艺人才培育工程以来,
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技艺正在成为当地扶贫脱困的有力抓手。从苗族蜡染手机
套到苗绣小书包,各种非遗技艺贴合生活需求,让游客爱不释手。将非遗与扶贫相
结合
①推进了民族共同繁荣
②传承发展了民族文化
③凸显了地域文化差异
④实现了民族文化平等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此无关
区域性,无关
四、典型例题训练
文化与政治跨
模块组合题
7.(2018年江苏卷24)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有诗云:“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在古代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常在房前屋后栽植桑梓,
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怀敬意。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为祖先崇拜
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由此可见
①文化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③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④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D
【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普遍性。桑和梓原本是两种树,而后人对父母先辈所栽植的桑树和梓树也心
怀敬意,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符合题意。“桑梓”成为祖先崇拜的符号和故乡的代称,
说明文字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载体,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对“桑梓”文化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是对
“桑梓”文化的传承,①②不符合题意。答案为D。
文化与哲学跨
模块组合题
四、典型例题训练
8.(2019全国Ⅰ卷19 )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
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引领
×博采众长不等于融为一体
B
四、典型例题训练
9.(2018年天津卷)“看中国”是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跨地区跨文化体验项目,是让
外国青年以自己的眼睛看中国,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中国,通过自主拍摄来讲述中国故
事。截至2017年已举办七届,来自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青年受邀参加。
举办这一活动: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B.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本题四个选项本身表述都正确,关键是看材料的主干意思是什么,让外国人感受中国的发展,
讲述中国故事,体现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B
四、典型例题训练
10 . (2020徐淮连宿一模25)2019年国庆期间,《我和我的祖国》 《中
国机长》和《攀登者》等主旋律电影点燃了国人的爱国之情,创造了“史
上最强国庆档”,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这反映了
①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②文化产业可以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③能够吸引观众的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④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真正需要的文化才有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D
四、典型例题训练
11. 江苏省在全省中小学开展“八礼四仪”教育活动,“八礼”为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
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主要是在学生7岁、10岁、14岁、
18岁时,组织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开展这一活动 ( )
①是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主要途径
②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③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
B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2.(2018江苏卷.34)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
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
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
参考答案: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
③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解析:一看设问,二看材料。三结合教材知识。(一问二材三结合)
挂灯笼、贴福字
深远持久
中、德通商交往
是什么: 传统习俗
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影响:
中德交往: 文化具有多样性,在交流中传播
交往形式:
四、典型例题训练
考试内容及要求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3.描述和阐释事物
4.论证和探索问题
•从试题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得的有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
•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
•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
•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例13(2020南京盐城一模34).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
被称为“绝学”的甲骨文与甲骨学内容丰富,是重建中国上古史,透视三千年前殷商社会
生活景致,寻绎中国思想之渊薮、中国精神之缘起、中国古代信仰之源头、中国艺术美学
之发轫最真实的素材。
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述深入开展甲骨文研究的时代价值。(6分)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深入开展甲骨
文研究工作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具有独特作用。
四、典型例题训练
②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汉字为书写中华文
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来自于对自身
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开展甲骨文研究工作有利于增强各
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有利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软实力。
(每点2分,其它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甲骨文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是中华之瑰宝,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开展
甲骨文研究,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化自信)
2020南通一模34. 中医,是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近
百年来,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呈边缘化趋势。事实上,中西医在治疗理
念和方法有所不同,中医注重“调‘病的人’”,通过提升自身免疫力来战胜疾病;西
医注重“治‘人的病’”,凭借药物或手术等各种方法治疗疾病。
乘新时代春风,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
区,但在不少地方,中药不能以药品的身份进口,只能以保健品食品的名义销售。走向
世界,中医药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还有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我们要致力于推动
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擦亮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如何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6分)
要加强文化交流,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分)
四、典型例题训练
要增强文化自信,保持民族特色,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2分)
要立足实践,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