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素材: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
特斯拉女车主大闹车展:到底是谁把她逼上了车顶?
法治日报评论:尊重消费者是企业的基本素养
凌锋
4 月 20 日晚间,特斯拉就“车展维权事件”致歉,对未能及时解决车主问题深表歉意,表示尊重并坚
定服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决定,尊重消费者,遵守法律法规,坚决坚定地积极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所有
调查。这场沸沸扬扬的纠纷似乎要落下帷幕了。
过激维权的方式当然不可取,因此,“车展维权事件”中的维权者也因为自己的行为受到了依法处理,
被行政拘留 5 日。让人不解的是,作为世界知名企业,特斯拉在面对消费者的时候为何如此傲慢。梳理新
闻不难发现,特斯拉解决纠纷不甚积极的事情时常见诸媒体,甚至当消费者遇到新车断电无法启动时,特
斯拉不是先检查汽车的原因,而是急忙甩锅国家电网,声称是国家电网提供的电流过大,被国家电网有理
有据地回怼后,才又连忙道歉。
假如产品和服务过硬,那么消费者对于企业的“高傲”或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从新闻报道
来看,特斯拉产品也是问题频出。就在今年年初,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就异常加速、电池起火等问题约谈
了特斯拉。甚至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也公开承认特斯拉存在品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消费者反
映的问题并不全面,特斯拉要做的应该是耐心沟通,而不是甩出“90%的客户都愿意再次选择特斯拉”“近
期的负面都是她贡献的”等论调。
尊重消费者是企业的基本素养,再怎么知名的企业也没有资格俯视消费者。特别是对于新技术新产品
来说,更需要企业主动和消费者保持良好沟通,这既是依法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客观需要,也是帮助企业完
善产品和服务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当然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允许任何过激维权方式
的存在,但同样不会牺牲消费者权益去支撑企业的发展。期待“车展维权事件”各方都能认真反思,齐心
协力,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同时,让消费者获得感不断增强。
来源|法治日报
特斯拉,你该从根子上反思了!
2021-04-22 06:46 来源: 新华视点
深夜致歉,处于舆论漩涡中的特斯拉开始了并不太情愿的反思。
从“不妥协”到“深表歉意”,态度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变得这么快,舆论普遍认为主要是顶不住
社会压力了,十分不真诚也十分敷衍。
如此一来,歉虽然道了,但并没有让大家买账,反而引发舆论的新一轮声讨。
半夜的一纸道歉信,不过是在搞危机公关,这样的道歉缺乏基本诚意。对客户的诉求、社会的关注没
有实质性回应,这样的道歉满是套路。
对问题怎么解决、服务怎么改善,说些中听不中用的场面话,想再问特斯拉:这样的道歉有什么意义?
一个负责任的品牌,不会使得自己和用户的矛盾激化到如此程度。
纵然消费者有不妥之处,但一家良心企业根子上就应流淌着“尊重消费者、尊重市场”的热血,而不
是在道歉时才想起来说一点软话,把“真诚服务”当作争取同情的说辞。
车主发生事故,是刹车失灵还是操作失误所致,通过车辆检测、公开行车数据等应该不难查清。
在调查事故原因上,特斯拉占有先天优势,理应以谦卑态度争取客户信任,推动问题更好解决,承担
起该承担的责任。
大企业该有大企业的担当,没有哪家企业可以恃强为所欲为。
代表企业形象的高管更不能盛气凌人,充当什么“霸道总裁”。出了问题不彻改,有问题的高管不撤
换,没有诚意糊弄事,终将再次吃教训。
在这些问题上,特斯拉该从根子上好好反思了。
保护用户隐私需要“规则之锁”(人民时评)
彭 飞
2021 年 04 月 22 日 05:1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随着信息时代、智能社会的到来,如何有效保障用户的知情权、隐私权,成为一道紧迫的现实课题。
不久前,国外一段某汽车品牌车内摄像头拍摄的高清画面引发热议。(编者注:该汽车品牌为特斯拉)
网友表示,私家车内部属于私密空间,如果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在车内的一举一动都被摄像头记录下来,
甚至上传云端,会让人没有安全感。尽管相关品牌已经作出回应,但尚不足以完全消除人们的疑虑。
实际上,不少以“智能网联”为卖点的汽车产品都有类似配置,而且还可能配备麦克风、温度检测等
一系列传感器。这些传感器是智能汽车实现人脸识别、疲劳驾驶监测、语音交互等功能的基础,也是产品
的竞争力所在。然而,无论功能如何丰富,都不能以牺牲个人隐私为代价。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前景令人
期待,如何兼顾舒适性、便利性、安全性与用户隐私保护,是每一个汽车品牌的必答题。
智能汽车行业所面临的问题,仅仅是移动互联时代隐私保护的一个切面。不久前,“一对夫妻住民宿
遭偷拍 8 小时”的报道广受关注,引发人们探讨“不被窥视的权利”。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案例
中,就有一些商家未经用户同意,通过人脸识别收集用户个人详细信息,导致大量隐私泄露。手机 APP 过
度索取权限、智能家居存在安全漏洞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这充分说明,隐私保护已成为关乎智能化、
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保护个人信息,需要给用户隐私加一把更精巧、更严密的“规则之锁”。这其中,不仅包括具体法律
条文的增设、修改,也包括一套针对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法治原则。比如,过去面对企业收集用户信息
时,我们基本奉行“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原则,但在网络时代,“合法、正当、必要”“最小够用”等原
则,应当成为收集和处理用户信息的准则。不久前,有关部门出台规定,明确了 39 类 APP 的必要个人信
息范围,建立信息收集的“正面清单”;今年 1 月,北京、上海等城市大幅精简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流
调报告,隐去不必要的病例个人信息,只公布必要内容。类似的制度设计与治理实践受到好评,正是由于
遵循了与网络时代隐私保护相适应的法治原则。
他律至关重要,自律也不容忽视。网络时代的隐私侵权,与过去相比有很大不同。许多情况下,产品
服务与隐私保护之间并非“零和博弈”。以智能汽车企业为例,如果能够在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过程中完善
程序、升级技术、细化管理,就有机会实现商业利益与用户隐私保护的双赢。特别是一些平台企业,掌握
并管理着海量用户数据,能不能在数据的收集和使用中加强自律,关乎用户个人隐私保护,也关涉全社会
信息安全。未来,在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守护其隐私,将成为一条重要的商业伦理;能否把隐私保
护体现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将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家企业优劣的重要指标。顺应这一趋势,自觉
将隐私保护的关口前移到自身的日常经营中,企业才能走得长远。
智能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便利与个人隐私保护,并非无法兼得。完善制度、堵塞漏洞,确立更加明确
的规则,不断升级技术、强化监管,就能兴利除弊,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优势,更好增进民生
福祉。
《 人民日报 》( 2021 年 04 月 22 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