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14 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梳理
词 语
1. 瞭 望 liào wàng
2. 缅 怀 miǎn huái
3. 探 察 tàn chá
4. 探 讨 tàn tǎo
5. 检 讨 jiǎn tǎo
6. 彷 徨 páng huáng
7. 激 变 jī biàn
8. 格 物 致 知 gé wù zhì zhī
9. 袖 手 旁 观 xiù shǒu páng guān
10. 不 知 所 措 bù zhī suǒ cuò
词语释义
瞭望:登高远望。
缅怀:深情地怀念。
探察:探听侦察。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激变:急剧变化。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丁肇(zhào)中,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
得者。
课文内容概括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
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鉴赏
1.第 2 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
《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
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
说服力。
2.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
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3.第 8 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
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
道理。
4.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
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5.《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
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
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地袖手旁观。
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
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
“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课文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