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ID:679991

大小:177.89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第 15 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知识梳理 词 语 1. 寨 zhài 2. 撵 niǎn 3. 扛 káng 4. 驿 路 yì lù 5. 迷 茫 mí máng 6. 陡 峭 dǒu qiào 7. 露 宿 lù sù 8. 竹 篾 zhú miè 9. 简 陋 jiǎn lòu 10. 悠 闲 yōu xián 11. 修 葺 xiū qì 12. 晶 莹 jīng yíng 13. 折 损 zhé sǔn 词语释义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悠闲:闲适自得。 修葺:修理(建筑物)。 晶莹:光亮而透明。 折损:损失。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彭荆风,当代作家。 课文内容概括 当代作家彭荆风的小说《驿路梨花》,讲述了哀牢山深处与一所小茅屋有关的人们互帮 互助的故事。 课文鉴赏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 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焦 急的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做铺垫。 2.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3.第 12 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 “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4.第 24 段中的语言描写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我们”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 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 解开了这个悬念。 5.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 美丽。情深才会成梦,“我”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6.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 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 姑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 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 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7.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 这属于什么写人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什么样的效果? 对于解放军和梨花姑娘,作者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故事的时 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一个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 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课文结构图 课后习题解答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 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 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 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本文设置了三层悬念和两次误会。第一层悬念:“我们”正为夜晚住宿焦急时,发现小 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由此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第二层悬念(第一次误 会):“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第三层悬念(第 二次误会):“我们”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 茅屋真正的主人? 文中设置层层悬念和误会,不断推进情节发展,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同时,这种写法 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人入胜。 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 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梨花”在文中多处出现,所指不尽相同。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 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 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 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 花瓣,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 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 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梨花,是 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 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 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与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 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 花处处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 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 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 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 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 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 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 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四、这篇小说所写的朴实民风是否让你感动?读完后,你对“公德”这个概念有什么想 法?联系现实,和同学讨论这个话题。 【示例】感动。“公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素质。然而,在现实社会中, 仍然存在一些缺乏公德的人,他们只顾一己之私,从不关心、帮助他人。针对这种现象,我 们应加大宣传培养公德意识的力度,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