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虚实结合(附:思维导图及真题链接)
【知识链接思维导图】
【知识链接思维导图】
◇ 01 陕北柳
◇ 02 泥土的声音
【中考真题链接㈠】
陕 北 柳
朱景敏
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
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
陕北柳是极普通的树。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处处有她的身影。她不似江南垂柳般婀
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然而,她是一棵母亲
树。她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
丝绿……
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得只剩一根直
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
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长成了树形。
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开始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枝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
花般散开。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长到
五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反刍的老牛遮
阳。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
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她努力将树枝向上竖起,
为的是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张叶;她拼命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让水分更近地滋润每
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
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她颤抖得摇落了一树黄叶。那
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的所有谷禾豆薯,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
的新窑洞制作雕花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成材而自豪,为能给主人带来
幸福而骄傲。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颤抖,是分娩前的阵痛和
离别时的酸楚,但她的心里是甜的。
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
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房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
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甚至于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
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再也无法计算出在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
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她记不起多少个冬,狂风从身上抽过,
大雪向肩头压来。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狂风抽断了她的枝,积雪压弯
了她的身,但她始终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
的孩子……
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木柴,只
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她就像我们黄土地
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那块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
【试题】试分析文章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来表达主题思想的?
【答案】整篇文章都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一生
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
绿……”、“黄土地上的陕北柳,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那块黄
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关键的语句,可看出文章虚实结合,实写
陕北柳,虚写母亲。
【中考真题链接㈡】
泥土的声音
①我又听到了泥土的声音。
②匍匐在绿草茸茸的田埂上,我喃喃着,我甚至用手紧紧地攥起一把水涔涔的黝亮黝亮
的泥土,我凝视着,几乎是贪婪般地嗅着那久违了的气息,我分明听到了泥土细腻而真实
的呢喃声。我合掌,侧耳良久,然后我张开掌,泥土又顺着手心落下,那一捧泥土又漫开
去。一阵令人心悸般的惬意透过手心浸入心脾。人,似乎无端地就舒坦起来。
③我抬头仰望着碧蓝的天空,此时,天空一尘不染。而遥远处山峦逶逶迤迤,像一幅写
意画,线条像被水墨泼着,渗浸无痕。眼前是一眼望不见尽头的橙绿,近处的稻穗已是摇
摇曳曳。满眼的青和橙绿,这是多年已没有过的哦,我的心兀然就颤栗起来。然后,头又
俯下去,我几乎是贴在茸茸的草地上,我被无边无垠的橙绿湮没了。我又听到泥土细细的
声音,那声音轻轻的,那么幽悠,那样静穆,那般叫人无法言说,只有用心匍匐在土地上
才能听到。
④稻穗抽出来了,趋于成熟。我坐起来,我看着西天边那轮爽朗的落日。我抚摸着已有
些蕊花的稻穗和叶子,我摇了一下,便搅动了一团幽香,青青的,泛泛的。我狂躁不安的
心此时完全安顿下来,久居都市被尘嚣侵扰的心灵,陡地就回归到宁静中,虚空的心被眼
前的景象充盈着。
⑤在一轮落日的霞光里两个大叔扛着锄头走过来,他们在不远处停下。我听到他们的对
话,他们说,要晒田了,稻要熟了。他们用锄头就给田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见他们用脚
还在泥土上跺了跺。他们的裤管高高卷起来,然后拄着锄头在絮说着,他们的对话简洁,
交谈中有爽朗的和憨厚的笑,我虽然没有听见他们说什么,但我明白他们的交谈绝对与名
利、权力无关,我晓得他们多半说着他们眼前的庄稼。
⑥这是我儿时曾有的记忆。这幅景象越发让我感动,我眼里几乎噙着泪水,这记忆使我
于艰难苦涩时嚼之如饴。我似乎看到泥土被犁头一浪一浪翻开,跳跃着令人心颤的黑亮黑
亮的光泽。牛,是弓着背的;犁也是弓着的;庄稼人也是弓着的。我明白,庄稼人只有当
他们的脚踩在泥土上时才会弯下他们的腰。他们不仅仅是对土地接触,而是在亲近生命。
父亲就对我说,种庄稼的,只有双脚踩在泥土里,心才会踏实。我想,他们才是伟大的哲
学家。苦么?苦;累么?累。但父亲即使在两腿粘满泥土时,只要枕着田埂,他就能心安
地睡起来。父亲说是泥土给了他生命。
⑦太阳快西沉了,大叔又用脚在泥土上跺了跺,然后扛着锄头走了。此时,夕阳的余辉
与天与地合起来。我再次匍匐在土地上,我又听到泥土细腻中夹杂着的哔剥声,那是泥土
在发酵,那是庄稼在抽节,那声音让人心颤,它让人虚空的心充盈起来。
⑧人,狂躁不安时抑或怨忧难解时,你去亲近土地,聆听泥土的声音吧。那声音像天籁
之音,它使人宁静使你的心空一尘不染。我又一次趴在田埂上,双手捧着一掬泥土,然后,
张开掌,泥土顺手心落下,又浸洇开去。我又听到泥土的呢喃声。
【试题】本文在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色,请你就其中的某
一方面举例分析。(4 分)
【答案】内容:作者多次写倾听泥土的声音,反复咏叹,愤愤递进,感情逐步深
入。 结构:首尾照应,脉络清晰,结构谨严。 语言:富有感情,隽永深刻,
耐人寻味。 写法:联想想像,虚实结合,反复咏叹,借景抒情,真抒胸臆。
(4 分,举例 2 分,例子略;分析 2 分,任选一方面从某一角度分析,意思对即可,
若从其他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