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木鱼馄饨(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木鱼馄饨(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ID:680012

大小:19.4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1-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木鱼馄饨(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完成任务驱动型作文,首先要考虑作文的“任务指令”。怎样才能准确定位写作任务指 令呢? 1.找准主要问题 任务驱动型材料不同于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新材料作文中的试题材料,其作用是引 出作文话题,让考生从中提炼自己的观点、看法等,考生利用材料确立作文中心之后,就 可以淡化材料,甚至舍弃材料,专注于自己观点的论述,重在“借事论理”。任务驱动型材 料作文,作文材料往往是评述对象,整篇作文“就事论理”,要求考生把试题材料说深论透, 作文的起点与结点,都在材料(体现为人物或事件)中,重在“就事论理”。 任务驱动型写作要求考生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对考生的阅读能 力和领悟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任务驱动型材料中,找到最主要的“问题”就成了审题 的突破点。 2.明确任务指令 与以往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写作目的、要 求,更加明确、单一。考生必须针对材料中的人或事件本身,或指出事件的意义,赞扬正 确做法;或指出事件的危害,批评错误行为,站在合适角度,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任务驱 动型材料本来就为作文立意设定了“任务指令”,考生必须依据材料,结合“任务指令”立 意。而不可以像写作新材料作文那样,任意选择一個角度立意。找准主要问题,明确任务 指令,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审题最简捷的方法。 典文引路: 木鱼馄饨 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 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 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 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刚开始的时候,木魚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 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 道有人每天凌晨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 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读 到最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段,木鱼声恰好从远处 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 处。 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传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 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地,看到 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 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 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 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 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 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 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 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 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 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下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 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讯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 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至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 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 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木鱼总是木鱼,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 子上。 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 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 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 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 活里的一部分。 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 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 小小的摊子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 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 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选自《林清玄散文精选》,有删改) 技法提炼 本文充满对生活的哲思体悟,读起来通俗自然,却具有思想的厚重感。 1.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 这样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文章开篇采用倒叙的 写作手法,设置悬念,给人一种神秘感,且埋下伏笔,与结尾形成自然的照应,让全文结 构浑然一体。本文通过写一个平凡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挖掘出了人性美、生活美, 以小见大,引发出对生命和人生的哲理性思考。 2.采用倒叙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 作文时使用倒叙,或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或为了结构变化的需要,或为了造成悬念, 引人入胜,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千万不可为倒叙而倒叙。当倒叙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 叙时要交待清楚,应使用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没有衔接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 影响内容的表达。 我仿我秀: 叮叮糖 冯佳丽 嘈杂的叫卖声,路旁商店无休止的音乐声冲击着耳膜,我本想入眠,这喧闹声却让心 久久无法平静。我无奈地起床,出了门,想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来平复心情。 我漫步在一条安静的小道上,有点点灯光洒下来。柔和的光线中,隐隐约约有飞蛾的 影子,小小的翅膀扇动着。我边走边想,想无边的蓝天,想漫长的黑夜,想童年的叮叮糖。 那时,卖糖的小商贩或挑箩筐,或推小车,走村串巷,“叮叮当、叮叮当”地敲打着, 声音在乡村悠悠地荡漾开。不一会儿,小孩子们便从四处循声而来,用鸭毛、牙膏壳等东 西换叮叮糖吃。第一次“邂逅”叮叮糖,是奔着那清脆悦耳的敲打声而去的。看到一位穿 着古铜色上衣、青铜色旧长裤的老人挑着箩筐,我心中充满了疑惑,是他敲出的“叮叮当” 声音吗?为什么叫叮叮糖呢?这东西好吃吗?正在我沉思时,叮叮糖大爷带着憨憨的笑说: “来块叮叮糖吧!这糖好吃着呢,既健康又卫生,还可以止咳、化痰、润肺呢!”我半信半 疑地买了一块,只见大爷拿起精巧的木柄铁锤和一块长方弧形的刀片,铁制的部分散发着 白亮润泽的光芒。白布一掀开,面团样的叮叮糖便呈现在我的面前。大爷轻轻敲下一块, 我放在嘴里轻轻咀嚼,慢慢品尝。软软的叮叮糖中,夹杂着一粒粒油亮的黑黑的芝麻,还 有炒香的花生仁,又软又滑,甜香诱人,咬一口,糖丝拉得老长老长。 从此,无论是宁静的早晨或是炎热的中午,我只要听到“叮叮当、叮叮当”清脆悦耳 的声音,就匆忙地跑出去,循着声音追来追去。“叮叮当”的声音忽远忽近,我有时在村庄 里绕几个来回,才发现叮叮糖大爷已经走远。叮叮糖大爷从不开口叫卖,总是不紧不慢从 头到尾“叮叮当”地敲打着。他从村庄走过,从田野迈过,只留下一串串“叮叮当、叮叮 当”的声音,在村庄回荡。 几次过后,我与叮叮糖大爷渐渐熟悉了,也明白了他为什么从不叫卖,只“叮叮当” 地敲着。他说,叮叮糖的买卖犹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影响他人的生活。虽然活 着必须承担生活的重负,但也要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叮叮当”的声音给宁静的山村增添了 一抹绚丽的色彩,也为祥和的山村奏响了一曲动听的乐章。听着缭绕不散的“叮叮当”声 音,望着叮叮糖大爺远去的背影,我看到了一个辛勤的劳动者为了自尊也为了尊重他人而 坚强地生活着。我总觉得那一串串“叮叮当、叮叮当”的音符承载了高尚,也包容了世间 数不尽的美丽梦想! 如今,叮叮糖大爷已经不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了,但那串“叮叮当”的声音仍常常环绕 在我的耳边,温暖着我的心。在这个异常喧闹的夜里,心中最深处似乎又响起了那串“叮 叮当、叮叮当”的悦耳音符…… 点评 本文跟《木鱼馄饨》一样,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首尾照应,以小见大,通过小事 情折射大道理。同样是写一种小吃,写一种声音,写一个普通劳动者,两篇文章有异曲同 工之妙。而本文对声音的描写非常突出,平淡中显美妙,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