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届高三下学期“五一”猜题卷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分值∶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
“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比如在缅甸有
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我们在旧小说里也
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
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
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
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
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
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
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
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
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自
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
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
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
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
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
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
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
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
若无假乎强制之力”。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
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
们的道德境界。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
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
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
制。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
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而且,“礼”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
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
作用。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
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
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
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从汉武帝开始,历代
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礼治社
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
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并不带有“文明”“慈善”的意思,以现代标准去看,礼的内容是很残
酷的。
B. 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不需要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C. 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D. 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
后。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就算是残酷的行为或做法,也是符合礼治秩序的。
B. 礼治秩序在特定的时期与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有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
方面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C. 材料二认为礼可以激发人的道德与良知,提高人的自知与自制能力,这与材料一中有关“礼治”的观点
一致。
D. 《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就体现了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对人格的扭曲与对人性的压抑。
3. 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印度某些偏远部族,丈夫死了之后,在丈夫的葬礼上要用火烧死他的妻子。
B. 封建社会,上到帝王将相,下到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 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D. 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
4. 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
5. 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地方出现了“天价彩
礼”的现象,很多情侣因为彩礼问题而结束感情。现在《民法典》明确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请
运用材料中“礼治”与“法治”的相关内容对上述现象进行简析。
【答案】1. C 2. C 3. D
4. ①举例论证。以“缅甸有些地方通过杀人来完成成人礼”“旧小说中的杀人祭旗”等为例,论证“礼治
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野蛮”。②对比论证。将“礼”与“法律”“道德”进行比较,指出礼
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5. ①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过去的婚姻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
准备嫁妆。这种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嫁娶的生活问题。大家都遵循这一传统行事,这就是礼治。②但是现
在出现“天价彩礼”,传统的效力无法得到保障。《民法典》做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就是要
通过法律控制不良习俗,这就是法治。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曲解文意。“礼的内容是很残酷的”错误。材料一第 1 段“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
B.“礼是由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张冠李戴。材料一第 4 段“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
D.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 2 段“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
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这是我国近代科学发展严重滞后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个原因,并不一定没有这个结
果。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由材料一第 5 段“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
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可见两者并不一致。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的能力。
D.“过人行横道时,行人红灯停,绿灯行,行驶的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礼让”属于“法”。不
属于“礼”,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一观点。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判断与分析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论证方法有哪些,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
证、类比论证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运用的论证方法,举出并举文章内容分析佐证。
如本文第一自然段中“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
礼而举行的仪式”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证明“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的观点;
第二自然段中“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第三段中“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
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这两部分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使人主动服
膺于传统的习惯。
本题如答出道理论证,如引用《论语•学而》中的“富而好礼”,论证“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人服礼是
主动的,也可以给分。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利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加以分析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从“礼治”和“法治”两个角度分别加以分析,阐明题干中的内容哪一部分是属于“礼治”
所规范的,哪一部分“法治”所要求的。同时必须指出,“礼治”和“法治”的效力的不同,特别是“礼
治”所不能校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要用“法治”去规范治理。
在传统的结婚习俗中,男方准备彩礼,女方准备嫁妆。这一种约定俗成,人们自觉按照这种俗约去做,没
有外界的强制和督促,这就体现了“礼治”的作用。
而“天价彩礼”的出现,虽有其原因,已经严重背离的正常社会常规,甚至危害到了社会的稳定,当传统
礼治不规范纠正这种行为时,《民法典》适时出现,有效地解决了高价彩礼问题。这就是法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象观察员
连俊超
卫星云图将一个白色旋涡呈现在马伟面前。
他透过大落地窗往外看了一眼,白色旋涡似乎还没有到来,眼下街道上阳光暗淡,天色灰蒙,却没有
出现他所想象的黑云压境、车辆喧鸣、人仰马翻的景象。当他转过身,试图跟身旁的方子玉谈论这张卫星
图片时,方子玉正跟另两位同事讲解如何把一船石油从伊朗贩运回来。他已经给不同的人讲解了一整天,
似乎坚信自己不久就会成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马伟又把目光聚焦在卫星云图上,脑海中却想象着方子玉描述的伊朗的石油河,黑色的石油河里打起
了旋涡。马伟把图片数据上报,从办公室走出来。
院子里的风速仪正悠闲地转悠着。马伟知道,过不了多久,整个城市就会被大片浓云覆盖,那时候风
速仪就会像着了魔似的飞速旋转起来。
马伟迫不及待想看到暴雨来临时的情景。要知道烈日已经暴晒了半个月,血液都要从血管中蒸发出来
了。在公交车上,他和许多人挤在一起,汗液湿透了他的白衬衫,不断有人在他身边蹭来蹭去,让他厌烦
透顶。他看到天色阴得更重了,而车内这些人的脸上并没有由于暴雨将至而流露出一丝兴奋,这让他略感
不满。他们不知道久违的凉爽空气就要到来,会有一阵风贯通这个竹筒似的公交车,把这里的污浊之气排
解一空。
马伟在第三人民医院下车,看望因为哮喘病在这里住院的母亲,他已经连续两天晚上守在这里。当他
走进病房的时候,他看到姐姐坐在母亲床头,今晚由她守夜。马伟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告诉母亲和姐姐,
今晚上就要下暴雨了。姐姐心不在焉地应了一句:哦,手机短信上说了。马伟知道她的心思完全不在天气
上,她只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把丈夫从不可救药的出轨行为中拉回来。马伟握住母亲的手,跟她说
大雨来临,空气会变得清新,对她的气管也有好处。母亲眼睛微闭着,灰暗无光的眼神随意地乜斜了一眼
窗外渐渐变暗的天色。自从马伟的父亲离开之后,母亲的眼睛就不像从前那样炯炯有神了。她拍了拍马伟
的手,想要说什么,却被一个咳嗽截断了。这是一个深不见底的咳嗽,母亲似乎用尽了全力,却不能把一
团黏着呼吸道深处的痰清理出来。她喘着刺啦响的气息,不再勉强说话。
从医院走出来,马伟觉得空气已经不像午后那么沉闷了。一缕凉风怯生生地流动起来,马伟脸上露出
了一丝微笑,似乎这沁凉的风是他随手一挥扇出来的。他知道,那个白色的旋涡正在朝这边赶来,要将千
万吨的雨水倾注在这个地区。届时这个城市排水不畅的街道将变成一条条浑浊的河流,狂风吹折的树枝会
将电线电话线一并砸断,广告牌雨伞满天飞,车流拥堵,航班延误,这个城市会被搅个底朝天。这样的情
景似乎让马伟倍感得意,他急切地想与一个人分享自己的愉悦。因此,当看到那个手提雨伞从人行便道上
跑来的男子时,他觉得终于找到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男人跑到他身边时,他上前迈了一步,似乎要同时
用身体和有关天气的话题把男人留住,男人却用一记慌乱的摆拳为自己扫清了障碍。马伟躲开拳头,失足
倒地,他看到一个摩托巡警正蜿蜒在杂乱的人流中追赶那个奔跑的男人。当摩托经过眼前时,巡警朝自己
看了一眼,伸了个大拇指。
马伟在众人注视下爬起来,觉得乌云已经风尘仆仆地赶来了,世界将变成一个低矮黑暗的茅草屋,暴
雨驾着风的马车正从天空驶向地面。马伟坐上了一辆公交车,他希望暴雨能在自己回家之前到达,他笑容
可掬地对身旁的人说:“暴雨来临了。”
那人看了他一眼,说:“看得出来。”然后便埋头看自己的报纸。
下车的时候,大风夹杂着雨点落了下来,马伟慢悠悠地走着,看着人们从自己身边跑来跑去。他突然
想起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没有办,却想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事。雨水很快便成滂沱之势,马伟走在雨中,让
雨水从头顶从脚底从四面八方冲洗自己,在凉爽的同时感到一丝隐隐的遗憾。
当马伟推开屋门的时候,妻子看到的是一个浑身湿透的人,他身上的雨水很快就在脚下的地板上漫延
开来。马伟笑了笑,对妻子说:“这雨来势凶猛,你要是看了卫星图片就会知道,起码得下到明天早上。”
妻子见他两手空空,便问道:“你给儿子买的蛋糕呢?”
马伟对妻子忽视自己话题的行为感到窝火,同时想起了那件忘办的事情。
妻子解下围裙,摔在沙发上,气呼呼地瞪着马伟,抱怨道:“给你交代了多少遍!没有蛋糕你让儿子
的生日怎么过,吃什么?”
马伟看了一眼窗户,雨水正愤怒地打在上面,雨声哗哗地吵闹着。此时儿子伴随着马桶冲水声从厕所
走出来,满脸委屈地望着马伟。马伟觉得一股比暴雨更加猛烈的恼火蹿上脑袋,他几乎是跳起来吼道:“吃
屎!”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子玉和马伟一样,都是气象观察员,但他并没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异想天开琢磨做石油生意。
B. 由天色灰蒙到阴得更重再到凉风吹来、暴雨突至,明写天气变化,暗写马伟心情由悲到喜的波动。
C. 马伟想象狂风暴雨到来后将给这个城市通讯、交通、城建等造成严重的破坏,表现了他的职业精神。
D. 马伟的妻子将儿子的生日看得很重要,对淋成落汤鸡的马伟不但没有丝毫关心,反而责怪他健忘。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小说标题和开头的描述看,马伟的职业就是气象观察员,他忠于职守,关注现实,但在与他人分享气
象信息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回应。
B. 小说描写马伟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将他因感受车内闷热而不满的情绪与他预知暴雨来临的喜悦心情构成
对比,使人物内心情感得到强化。
C. 马伟由于过度关注暴雨将要来临的信息,以至于忘记了给儿子买生日蛋糕,这个细节的设计是符合小说
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逻辑的。
D. 马伟回到家中与妻子、儿子的冲突,既是小说发展的高潮,又是小说的结局,高潮与结局的叠加,打破
了小说情节发展逐步推进的模式。
8. 请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情节特点和语言特点。
9. 小说借马伟的经历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案】6. B 7. B
8. ①情节富有戏剧性:马伟本想与跑过来的男人分享大雨到来的愉悦,却被男人打了一拳;马伟无意做好
事,却被巡警误以为帮助拦截坏人,得到巡警的夸赞。②语言生动传神,轻松诙谐:如写巡警在杂乱的人
流中骑着摩托追赶男人时用了“蜿蜒”一词,形象表现出在特定环境中驾驶摩托行驶的状态;写男人打马
伟时用“慌乱的摆拳”“扫清了障碍”,将男人慌乱逃窜的情态轻松幽默地呈现出来。
9. ①“分享”困境(受阻):马伟将天气预报的信息在向同事、家人、陌生人进行分享时,遇到了冷漠、敷
衍和抵触,说明在现实中,“分享”是受人的爱好、追求、情绪、事务等条件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分享都
能顺利实现,许多分享会陷入困境。②人各有“志”:小说中,同事专心于赚钱,姐姐陷入感情纠葛,母
亲思念已故的父亲,男人被警察追着跑,妻子为儿子过生日,这些现象反映了现实中的生活百态,人们大
都生存在自我设定的状态之中,无心关注“身外”之事。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小说开始并没有表现马伟的“悲”,后文也没有明显表现马伟的心情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因感受车内闷热而不满的情绪”错误,马伟在乘坐公交车时流露出不满情绪,是因为车内人们对天气
变化的麻木表现,不是因为天气的闷热。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相关内容的情节特点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马伟本想与跑过来的男人分享大雨到来的愉悦,这本是平常的事情,却被男人打了一拳;事件发生了变化,
非常超出人们的预料。同样马伟无意做好事,却被巡警误以为帮助拦截坏人,得到巡警的夸赞。这两处情
节都是原来平平淡淡没有什么冲突,突然间有了变化,但又在情理之中,这就使情节富有了戏剧性。
“蜿蜒”,本来意思是蛇类行走的样子,这里写巡警在杂乱的人流中骑着摩托追赶男人时的样子,生动传
神又有意味;“慌乱的摆拳”“扫清了障碍”,是从逃跑男人的角度描写其慌乱逃窜的情态,这里把马尾
说成“障碍”,就把逃跑的紧张状况轻松幽默地呈现出来。可见语言生动传神,轻松诙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小说主旨的能力。
小说主线是马伟极力想把天气预报的信息“分享”给别人,结果同事在讲解石油贩运,家人沉溺于各自的
心事,陌生人急于逃跑,这些人的冷漠、敷衍和抵触说明,在现实中“分享”是有条件的,是受人的爱好、
追求、情绪、事务等原因限制的,不是所有的分享都能顺利实现,许多分享不会达成,会陷入困境,会失
败。
小说中,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关注点,对和自己关系不大的事情缺少兴趣,这是符合现实中的生活百态的,
同事专心于赚钱,“讲解了一整天”,姐姐陷入感情纠葛,一心要拉回出轨的丈夫;母亲思念已故的父亲,
无心天气变化;男人被警察追着跑,甚至打了马尾一拳;妻子为儿子过生日,根本不接马尾的话题。这些
现象反映了人各有“志”,人们大都生存在自我设定的状态之中,无心关注“身外”之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郗鉴字道徽,高平金乡人。少孤贫,博览经籍,躬耕陇亩,吟咏不倦。以儒雅著名,不应州命。赵王
伦辟为掾,知伦有不臣之迹,称疾去职。及伦篡,其党皆至大官,而鉴闭门自守,不染逆节。于时所在饥
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义者,相与资赡。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遂共推
鉴为主,举千余家俱避难于鲁之峄山。咸和初,领徐州刺史。及祖约、苏峻反,鉴闻难,便欲率所领东赴。
诏以北寇不许。于是遣司马刘矩领三千人宿卫京都。寻而王师败绩,矩遂退还。中书令庾亮宣太后口诏,
进鉴为司空。鉴去贼密迩,城孤粮绝,人情业业,莫有固志,奉诏流涕,设坛场,刑白马,大誓三军..,登
坛慷慨,三军争为用命。乃遣将军夏侯长等间行,谓平南将军温峤曰:“今贼谋欲挟天子东入会稽,宜先
立营垒,屯据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
绝不过百日必自溃矣”峤深以为然。时贼帅刘征聚众数千,浮海抄东南诸县。鉴遂城京口,加都督扬州之
晋陵吴郡诸军事,率众讨平之。进位太尉..。后以寝疾,上疏逊位。鉴寻薨.,时年七十一。帝朝晡哭于朝堂,
遣御史持节护丧事。初,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时兄子迈、外甥周翼
并小,常携之就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贤,欲共相济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鉴于是独往,食讫,
以饭着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迈位至护军,翼为剡县令。鉴之薨也,翼追抚育之恩,
解职而归,席苫心丧三年。
(节选自《晋书·郗鉴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
百日必自溃矣/
B. 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
百日/必自溃矣/
C. 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
百日必自溃矣/
D. 既防其越逸/又断贼粮运/然后静镇/京口清壁以待贼/贼攻城不拔/野无所掠/东道既断/粮运自绝/不过
百日/必自溃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军,古时一般指前军、中军、后军,通常以后军为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三
军”与此意思相同。
B. 京口,江苏镇江的古称。王安石《泊船瓜洲》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京口”,也
都是指的这个地方。
C. 太尉,古代官职名,是中央最高军事长官,一度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一,后世有时也
成为虚职。
D. 薨,古代用于指称诸侯之死,也可用于指皇后、贵妃之死,有时也指有爵位的官员之死,文中属于最后
一种情况。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鉴博学儒雅,能够洁身自好。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喜好耕读,学识广博;不愿混迹官场,与行为不端
的官僚保持距离,生怕玷污自身名节。
B. 郗鉴重情守义,深得乡人拥戴。在遭遇饥荒时,他因为平时扶危济困、恩义卓著,被大家推举为首领,
率领着一千多家乡民一起到外地避难。
C. 郗鉴善于领兵,军事才能卓异。祖约、苏峻反叛,郡鉴机智果断,不顾诏令,率军东进,派刘矩守卫京
都,虽然遭遇败绩,但仍能保全而还。
D. 郗鉴为国尽忠,深受敬重追念。他忠勇报国,被提拔为太尉一职;他卧病在床,上疏请求让位;他去世
后皇帝痛哭不止,为他举行隆重葬礼。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鉴复分所得,以恤宗族及乡曲孤老,赖而全济者甚多。
(2)鉴值永嘉丧乱,在乡里甚穷馁,乡人以鉴名德,传共饴之。
14. 郗鉴去世后,其外甥周翼是怎样尽孝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答案】10. B 11. A 12. C
13. (1)郗鉴把得到的财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戚和家乡的孤寡老人,依靠这活命的很多。(2)郗
鉴遭遇永嘉之乱,在家乡非常穷困饥饿,同乡人因他德行好,轮流给他食物吃。
14. 行为:①周翼辞去县令的职务,②以苫为席为舅舅守丧三年。原因:③感念舅舅当年在最困难的时候对
自己的抚育之恩。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然后静镇京口”,“京口”是“镇”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 AD;“东道既断”“粮运自绝”
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 C。
本句译为:既可防止贼军越境逃跑,又可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然后静守京口,坚壁清野来对付敌人。贼
军进攻城池不能攻克,又没有可抢的东西,东面的道路已经断绝,粮食运输困难,不过一百天,贼军就一
定自行溃散。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以后军为尊”错误。应是以“中军”为尊。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C.“不顾诏令,率军东进”错误。原文是说因为防御北方的敌人,诏令不许他东进。
故选 C。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恤”,接济;“赖”,依靠;“全”,保全。
(2)“穷馁”,穷困饥饿;“以”,因为;“传”,轮流。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行为:
由“解职而归”可知,周翼辞去县令的职务;
由“席苫心丧三年”可知,以苫为席为舅舅守丧三年。
原因:
由“翼追抚育之恩”可知,感念舅舅当年在最困难的时候对自己的抚育之恩。
参考译文:
郗鉴字道徽,是高平金乡人。年少丧父而家道贫寒,博览经书,亲自耕作,吟诵歌咏不知疲倦。以儒
雅著称,不接受州府征召。赵王司马伦提拔他做掾吏,他知道司马伦有不忠的行为,称病离职。司马伦篡
权后,他的党羽都位至高官,而郗鉴闭门自守,不与其交往。当时家乡正闹饥荒,州中士人有平时就感激
郗鉴恩德的,资助供给他财物。郗鉴把得到的财物再作分配,用来接济宗族亲戚和家乡的孤寡老人,依靠
这活命的很多。于是共同推举郗鉴为首领,带领一千多户到鲁地的峄山避难。咸和初年,担任徐州刺史。
等到祖约、苏峻作乱时,郗鉴听到消息,就打算率领军队东进。诏令因要防御北方的敌人而没有同意。于
是郗鉴派司马刘矩带领三千人作为京都的防卫部队。不久王朝军队大败,刘矩退兵回来。中书令庾亮宣布
太后口诏,晋升郗鉴为司空。郗鉴距离敌军很近,城池孤立无援而粮食断绝,人心惶惶,没有坚守的意志,
接到口诏后痛哭流涕,设祭坛,杀白马,面对三军发下誓言,郗鉴登坛慷慨激昂,三军争相表示献身赴命。
于是派将军夏侯长等抄小路行进,对平南将军温峤说:“现在贼军打算挟制天子向东进入会稽,应该事先
设立营垒,屯兵据守要害,既可防止贼军越境逃跑,又可断绝他们运粮的道路,然后静守京口,坚壁清野
来对付敌人。贼军进攻城池不能攻克,又没有可抢的东西,东面的道路已经断绝,粮食运输困难,不过一
百天,贼军就一定自行溃散。”温峤认为十分有道理。当时贼帅刘征聚众几千人,泛海劫掠东南各县。郗
鉴便驻守京口,并且统管扬州的晋陵、吴郡的军事,带领兵马讨伐平定了盗贼。晋升为太尉。后来因患病,
郗鉴上疏请求离职。不久郗鉴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成帝朝夕在朝堂哭泣,派御史持节护卫丧葬事务。当
初,郗鉴遭遇永嘉之乱,在家乡非常穷困饥饿,同乡人因他德行好,轮流给他食物吃。当时他哥哥的儿子
郗迈、外甥周翼都还幼小,郗鉴常常领着他们前往就食。乡亲们说:“我们各自都饥饿困苦,因为你贤良,
想接济你,恐怕不能兼顾其他人。”郗鉴便独自前往,吃完饭,就把饭含在颊边,回家后吐出来喂给两个
孩子,后来他们都得以存活,共同渡过长江。郗迈位至护军,周翼任刻县令。郗鉴病逝后,周翼追念他的
抚育之恩,辞官回乡,以草苫为席守丧三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沧浪峡
(唐)许浑
缨带流尘发半霜,独寻残月下沧浪。
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
红虾青鲫紫芹脆,归去不辞来路长。
【注】许浑,籍贯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晚唐诗人。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曾任当涂、太平县令,
监察御史,润州司马,官至睦、郢二州刺史。性爱林泉,淡于名利。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将叙事、写景、感悟与憧憬融为一体,偶对整密、诗律纯熟。
B. “官帽的带子上蒙上了灰尘,‘暮年的我’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首联叙述诗人暮年辞
官,戴月晓行,途经沧浪峡,风尘仆仆的情景。
C. 五、六句感慨过去只顾中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诚如贯华堂批语:“暮年初悔”,
此自实语。“昔日未知”,此真大忏文。
D. 尾联采用“悬想”的虚写手法,人虽在路途,心己到故乡。想到家乡的“红虾青鲫脆生生的紫芹”,不
管来时的道路有多长“我”都在所不辞,急于归家之情溢于言表。
16. 许浑诗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有“许浑千首湿”评价。试以颔联为例,简析其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答案】15. B 16. (1)写景手法: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本联写景除了抓住鸟、云、花、香等意象,
自然少不了溪、水,动与静,声与形,色与香,有机结合,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溪鸟啼叫,空中阴
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
(2)写景作用:①以乐景写乐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沧浪秋日美景,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诗人此时的快
乐心情;②以乐景衬悲情。以眼前所见之乐景反衬昔日因“案牍而劳形”的无聊官场生活,并表达忏悔之
意。
【解析】
【分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独自经过沧浪峡去追寻今后的岁月”错,句意理解望文生义。“独寻残月下沧浪”的正确理解为“我
独自一人在月亮(残月)即将落下去的拂晓就经过沧浪向前赶路了。
故选 B。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赏析颔联的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1)赏析写景手法
颔联“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的意思是说:溪上鸟啼叫,空中阴暗的云层飘散,片片野花随
水流去,把溪水都染香了。诗人在描写秋日景色时,抓住溪、鸟、云、花、香等意象,自然离不开描写小
溪和流水。“一声溪鸟暗云散”和“流水香”动态景,“万片野花”是静态景,动静结合;“一声溪鸟”
是描写声音;“万片野花”是描写花的形态,声色结合;“暗云”“万片野花”是视觉描写,“一声溪鸟”
是听觉写景, “流水香”是嗅觉写景,视听嗅有机结合。所以,诗人善于抓住意象勾勒意境,描绘了一幅
沧浪秋日美景。
(2)赏析写景作用
诗人选取溪、鸟、云、花、香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沧浪秋日美景,以乐景写乐情,烘托了暮年辞官归家的
诗人此时的快乐心情。当然,结合颈联“昔日未知方外乐,暮年初信梦中忙”分析,诗人感慨过去只顾中
进士、当官吏,未领略过这样令人愉悦的景致的忏悔之意。所以,诗人以乐景衬悲情,他以眼前秋日之美
景也反衬了自己昔日因劳碌无聊的官场生活,并对以前的官场生活表达了心中的遗憾和后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无衣》开篇“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士兵同仇敌忾的愤慨激烈的情绪。
(2)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描写初秋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
(3)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_____,_____”两句概述了李渤叩击山石时南北两边发出声音的特征。
【答案】 (1). 修我戈矛 (2). 与子同仇 (3). 空山新雨后 (4). 天气晚来秋 (5). 南声函胡
(6). 北音清越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戈矛、函、清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运河老了,一个衰老的生命总是喜欢选择沉默的。它或者就这样老去,直至死亡,像世界上绝大多
数中世纪的伟大建构那样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成为后人永远的追忆与凭吊;或者在冷落中等待——等
待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崭新时代,( )。那么就等待吧,对于一个经历了二千四百多年的伟大生命来说,这
次的等待大概不会太久。
又一个黄昏莅临了,木叶萧萧,衰飒如诉,古运河上弥漫着美丽的伤感。帆船从远方驶来,一群燕子
殷勤地追逐着桅杆,几千年以前它们就是这样追逐的,从江南追逐到蓟北,又从蓟北追逐到江南。夕阳的
佘晖下,你渐渐看清了航船的每个细部:油亮发黑的船板,被磨出了金属般质感的舵柄,高大的帆篷上缀
满了补丁,有如一位浪迹天涯的独行客,破旧的衣衫上扑满了秋风。这条古老的航道,它驶过了数千年的
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过。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B. 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C. 那个时代不仅会给大运河带来新生,中华民族也被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D. 那时候大运河不仅被带来了新生,也将给中华民族带来史无前例的腾飞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在这条古老的航道上,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地向你驶来。
【解析】
【分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根据前面“崭新时代”来看,后面陈述主体为“时代”前后衔接更连贯,因此排除 A、D;而 C 项后面分句
主语又变成了“中华民族”,前后不一致,排除 C。
选择 B。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与 C 项均使用拟人手法;“无怨无悔”“溅泪”“惊心”都是拟人。
A.对偶。“潮平”对“风正”;“两岸阔”对“一帆悬”。
B.夸张;“扪参历井”,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为夸张。
D.比喻。把雪花比作梨花。
故选 C。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根据上,“它”应是指帆船,划线句子的“它”成了“古老的航道”,不合逻辑。加上介词,让“古老的
航道”作状语即可:在这条古老的航道上,它驶过了数千年的神话和传奇、哲学和史诗,现在又无怨无悔
地向你驶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各大购物平台搜索“发热内衣”,琳琅满目的商品进入眼球。在各大商家的宣传语中,发热内衣能
发热是因为在原本的衣服材质中加入了高科技的特殊材质,这些材质能让衣服自己发热,从而达到保暖的
功效。看似逻辑严谨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学过能量守恒定律的人都知道,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 ① ,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
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从这个角度看, ② ,发热内衣根本不能凭空产生热能。
国家棉纺织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负责人也表示,目前还没有一种能够真正用于衣物的自发热材料。严格来说,
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既然没有能凭空发热的材料,那么发热内衣是怎样发热的呢?答案是 ③ 。我们知道,人的皮
肤也是会呼吸的,当皮肤呼出的水蒸气遇到衣服的纤维面料时,纤维中的亲水基团会把水分子紧紧抱住,
水分子的动能就会减低并转化为热能。所以,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也不会凭空消失②没有能量来源③通过吸湿发热
22. 第一段:商家对“发热内衣”做虚假宣传。第二段:商家宣传偷换了概念。第三段:热量源于人的皮肤。
【解析】
【分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对应“既不会凭空产生”,再结合后面的“转化”,可知此处应填“也不会凭空消失”;
第二空,“这个角度”即能量不能凭空产生,则“内衣发热”必然需要能量来源,对应否定句式,此处应
填“没有能量来源”;
第三空,由前面内容可知此处应填内衣发热的原因,结合后面“热量来源其实是你身体呼出的水分”的解
释,可知此处应填“通过吸湿发热”。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内容是说商家关于“发热内衣”的宣传语,其实是架不住推敲的。
第二段通过热能不会凭空产生说明“发热内衣根本不存在,商家的宣传实属偷换概念”。
第三段阐释发热内衣的发热原理并得出结论:自发热内衣的热量来源是皮肤呼出的水分。
按照题目要求用肯定句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注意字数即可。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个世纪斗转星移,这个百年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称得
上是奇迹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人民解放之路,人民富裕之路,国家富强之路,
更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归集到一起,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开
拓进取,用青春和智慧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
也许,你的身边就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或许你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下
的新时代青年,请拿起你手中的笔,从下列任务中任选其一,书写你心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
(1)以“信仰”为题,写一首赞歌,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2)选取你熟悉的一个共产党员,以他的先进事迹或感人故事为依据,写一篇记叙文,参加“纪念中国共
产党 100 华诞”征文活动。
(3)搜集尽量多的关于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例,写一篇演讲稿,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纪念活动中
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信 仰
——胸怀信仰,风华百年
1921 年 7 月,一个烟雨迷蒙的时刻,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传出“共产党万岁!……”的誓言,轻微却
振奋人心,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我们的党就是乘着这一叶小小红船,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携着坚不可摧的信仰奋
楫中流,涉险滩,斗恶浪,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历过 28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带领中华民族在绝境中迎来
生机。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写在五星红旗上,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写在“中国道路”上。
一个世纪斗转星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称得上是奇迹的“中国道路”。这条道路
是一条民族独立之路,人民解放之路,人民富裕之路,国家富强之路,更是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归集到一
起,就是一条信仰之路。靠着这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人浴血奋战,开拓进取,用青春和智慧谱写出一曲
曲可歌可泣的伟大诗篇。
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写在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心怀信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描绘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国第一
台蒸汽机车、第一根无缝钢管、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枚导 弹核武器、第一颗氢弹、
第一颗“东方红一号”卫星、世界级特 大 砂岩 大 庆油田……如今更有蛟龙入海、悟空上天、嫦娥揽月、
北斗导航、天眼远眺、墨子升空、5G 商用牌照、“复兴号”领跑世界……中国创造、中国制造、中国建造,
全球瞩目!正是中华逐梦谋发展,党民共建国力显。信仰时刻心中在,“两个一百”奔向前。
中国共产党心怀信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
100 年来,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
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惊天动地,都在证明信仰的伟大力量,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证明这 100 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的 100 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 100 年,
是开创历史、奠定基业、开辟未来的 100 年;更是证明“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
一个持续奋斗的历史过程,是一项救国、兴国、强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整事业”。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如今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小
红船”变巨轮,起航新征程。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下,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复兴”号
巨轮,一定能乘风破浪,与世界共克时艰、砥砺向前,共建人类命运共体,共创美好家园,共见信仰魅力。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指向价值观考查。材料提供了写作背景: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的
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开创了一条“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更是一条“信仰之路”。正是靠着这
样的信仰,中国共产党谱写出一曲曲伟大的诗篇。在此背景下,材料又明确指出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露
下的新时代青年,身边会有这样的共产党人,也会听过这样的共产党人的故事。引导考生在中国共产党百
年华诞之际,关注党的发展及取得的成就,认识身边的优秀党员、搜集新时期党员的先进事例,展现党员
的精神风貌,激励自己的爱党爱国情怀以及为祖国努力奋斗的决心。考生要立足于上述情境,坚定立场,
喜迎党的百年华诞,体味党开创中国道路的艰辛与自豪,学习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树立民族信仰,为“两
个一百年”奋发努力,再创辉煌。
试题中给出了三个不同的写作任务,设置的场合和写作目的各有不同,有献礼、征文、纪念活动;写作角
度不同,有党员信仰,有典型党员事迹,还有歌颂新时期党员整体精神风貌的。“作为沐浴在党的阳光雨
露下的新时代青年”,限定了写作者的身份;“书写你心中对党最真挚的情感”,明确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确定了文章的昂扬基调。考生要审慎读题,所给任务只能三选一,一定要明确自己选择的写作任务,做到
题目、内容、场合、文体符合要求。写作任务不同,针对的场合就不同,内容就会不一样。这样就可充分
发挥考生的才华,扬己之长,选取熟悉的、典型的、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事迹和中国共产党
取得的伟大成就成文,做到有的放矢,彰显爱国情怀。
【立意】任务一:
1.胸怀信仰,风华百年。
2.百年华诞,中国信仰。
任务二:
3.共克时艰钟南山。
4.敦煌女儿樊锦诗。
5.焊接专家高凤林。
6.两弹一星程开甲。
任务三:
7.时代楷模,党员风采。
8.新长征路上,党员剪影。
【素材】1. 学习“时代楷模”,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身先士卒,敢为人先,面对越往后越艰巨的困难挑战,不惧困难,充分发挥了共产党
员敢于担当的本色,担当源自初心,必须做到想干事;担当贵在斗争,必须做到敢干事;担当需要本领,
必须做到会干事;担当重在实效,必须做到干成事。学习黄诗燕、毛相林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彰显
共产党人的时代风采。
2. 2020 年的春节注定与众不同,往常热闹祥和的节日气氛,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冲击下,变得
紧张焦灼而小心翼翼,没有聚会,不走亲戚,取消旅游,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共抗疫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
战争中,社会各界涌现出一大批“逆行者”,他们身处疫区,不惧个人安危,主动放弃春节假期陪伴家人
的机会,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给这个冬天增添了浓浓的暖意。钟南山院士就是这样一位“逆行者”……
3. 天下可能没有比樊锦诗更专注、更长情的“学生”了。只因为在中学课本里读到了“敦煌莫高窟”,“也
不知道是注定有缘还是什么,我读了那篇课文,就一直忘不了。”樊锦诗说。
在戈壁荒漠的漫天风沙里,她用将近一甲子的时光将敦煌这本“书”一读再读,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
“敦煌是永远读不完的,无论你读书万卷还是学富五车,在敦煌面前,永远是才疏学浅的小学生。”
这位“敦煌女儿”在这不毛之地一待就是 56 年,保护了 735 座千年洞窟,并致力于传承敦煌文化。
金秋十月,刚刚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来到香港,获颁
第四届香港“吕志和奖——世界文明奖”。
10 月 3 日,在香港会展中心的颁奖礼上,樊锦诗说:“守护莫高窟是值得奉献一生的高尚事业,是必然要
奉献一生的艰苦事业,也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奉献的永恒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