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1】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
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
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释:【1】斯:就。 【2】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
怎样的思想。
2018年高考题
12. 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
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 【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
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
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
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2019年高考题
2020年高考题
《论语》考什么?
1.词、句含义的理解;
2.孔子及其弟子思想的理解;
3.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词句含义的理解是基础中的基础,
关键中的关键。
怎么理解?
词语的本来含义
语境的逻辑关联
《论语》考什么?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教之。”
(《论语·子路》)
注释:①仆:御车。②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2021年西城一模
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②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
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注释:①仆:御车。②庶:人口众多。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话概述,并举例谈谈你对这一
思想的认识。
审题:(任务、要求、思路)
1.概述孔子的思想
2.谈谈自己的认识
理解画线句的含义,看体现了孔子什么思想,
并用自己的话概述。
既要谈认识,还要举例支撑自己的观点。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大王来何操?
客何为者?
为什么、何必 疑问副词
什么 疑问代词
思想概述作业1: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的思想和主张。
冉有问:“为什么还要增加人呢?”孔子答:“富有。”“既然富了,
又为何加?”孔子说:“教导他们。”孔子想教导这些无权无势的普通
人,做到有教无类。
思想概述1: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扩大教育范围的思想和主张。冉有问:
“太多了为什么还要增加人呢?”孔子答:“富有。”“既然富了,又
为何加?”孔子说:“教导他们。”孔子想教导这些无权无势的普通人,
做到有教无类。
既:
吃罢,吃过 — 完毕、完了 — 已经
即:象人就食
既然:
既:象人食毕
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思想概述2:
第一问 :短文中画线的句子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请用自己的
话概述(2分)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孔子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富民(让百姓富裕)+教民(教化百姓)= 1分;
(2)两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
先后,1分
第二问 :举例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认识
(1)认识。
【阐释、评价、思考追因、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1分
【围绕“富”“物质”与“教”“道德”等的关系来谈】
(2)举例 + 分析
【具体事例、社会现象、引用……均可】 2分
对孔子思想理解基本准确,但谈认识并举例时有几处不当:第一,忽
略了“先后关系”;第二,由“教民”到“文化建设”,外延扩展过大,
扣题不紧;第三,孔子说的是如何“治民”,该生谈的是如何治国。
错因在于:联系现实举例时,只是凭借模糊的感觉进行判断,没有充
分考虑到与《论语》文本内容的对应。 2+1=3
画线句的意思是,对于卫国众多的人口,应当使他们先富起
来,然后还要让他们受教育,进行礼乐教化。这是孔子人本思想
的体现。我的认识是:治理国家要经济与文化建设两把抓,正如
当下的中国。经历了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经济腾飞了,同时,
我们也要注重文化建设。政府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建设文化强国,
腰包鼓也要懂礼仪有文化,才能让人民有“现代公民精神”,国
家才会治理得好。
这两份优秀作业给你什么启示?
“现实意义题”答题思路
总结
作业互评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评改“课堂作业”。然后
每组推荐一份最佳作业全班交流。
12.阅读下面含有“直”字的《论语》五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
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④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
⑤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
报德。” (《论语·宪问》)
(1)概括“直”字的几种释义。(3分)
(2)结合语句,联系现实,谈谈孔子认为的“直”带给你的启示。(4分)
12.阅读下面含有“直”字的《论语》五则,回答问题。
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
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论语·泰伯》)
④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论语·泰伯》)
⑤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2)结合语句,联系现实,谈谈孔子认为的“直”带给你的启示。(4分)
结合语句,联系现实,选择其中一点谈谈孔子认为的“直”带给你的启示。
总结
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作品,《论语》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考
试院将《论语》纳入高考考查范围,其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单纯增加文言
考查的比重,而是希望能促使大家进一步去感受、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
化,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更是希望咱们能够汲取古圣
先贤的智慧,用以指导我们今天的生活。
所以,咱们今天学习《论语》,不仅要尽量读懂,还要能够结合当
下的生活有切实的思考。而怎样做到这一点,就是今天老师今天这节课
的主题:聚焦文本——踏踏实实读懂文本内容;识古知今——理解先贤
的思想,知道今天应该怎样有效继承。
作业布置
1.五个实词
2.《论语》“模拟试题系列” 第七、八题。
【海淀二模2020】【西城期末2021】
①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孔子说:“一个人能(在世上)活下来靠的是正直,
不正直的人能活下来,那是靠侥幸避免了灾祸。”
没有 / 置若罔闻 这里指“没有正直的品德
的人”,即不正直的人。
②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
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通“措”,放置。
兼词,之余。
不正直的人
③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
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
旧不遗,则民不偷。”
害怕,畏惧 / 畏葸不前
本义:用绳子把人勒死
说话不留余地
说话尖刻、刻薄
浅薄;不厚道
/ 偷俗 偷风 偷浅
冷漠无情
直率
④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
吾不知之矣。”
tóng,幼稚无知
谨慎老实
/ 愿,谨也。——《说文》
诚恳貌;空虚貌
正直
⑤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
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公正、公平
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