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上海市嘉定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80077

大小:106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嘉定区 2020 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 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一 积累应用 10 分 1. 按要求填空。 (1)今之众人,________,而耻学于师。( )《师说》) (2)_________________ ,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3)白居易《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高超琴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2). 韩愈 (3). 香雾云鬟湿 (4). 东船西舫悄无言 (5). 唯 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答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字:鬓、舫、唯。 2. 按要求选择。 (1)传统儒家重德行、重理想,反对沉溺于物质生活,下列《论语》引文不能表达这种价值倾向的一项是 ( )。 A. 君子忧道不忧贫。 B.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C.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D.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名著中句子含义的能力。 A.句意是君子担忧是否能学到道,不担忧贫穷。“君子忧道”表达了重德行、重理想的价值倾向;“不忧 贫”表达了反对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价值倾向。 B.句意是读书人如果留恋安逸,便不配做读书人了。“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只表达了反对沉溺于物 质生活的价值倾向。 C.句意是 一个人如果奢侈了就显得不谦逊,太节俭朴素就显得寒酸。与其显得不谦逊,不如宁可显得寒酸。 “与其不孙也”即选择了奢侈,“宁固”指选择了节俭朴素,而节俭朴素是一种美德。因此,本句话体现 了“重德行、重理想,反对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价值倾向。 D. 句意是一个读书人既然专心追求真理,却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那便不值得和他讨论真理 了。不值得和他讨论真理,是因为他以自己穿的不好,吃的不好为耻辱,表达了反对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价 值倾向;“士志于道”,是对这一行为持肯定态度的,表达了重德行、重理想的价值倾向。 故选 B。 3. 按要求选择。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未来已来”的兴奋之中时,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 是, , 。 , , 。 ①更为具体地说 ②相信人类的悠久历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东西 ③使我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 ④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 ⑤我们还要将之保存下去 A. ①②⑤④③ B. ④②⑤①③ C. ②⑤①④③ D. ①④③②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结合前文“当我们今天沉浸在‘未来已来’的兴奋之中时,人文学科所要坚持的是”,可知后文应是“人 文学科”所要坚持的东西,②句与上文较为连贯,⑤句“我们还要将之保存下去”紧随其后。①句“更为 具体地说”对前文做进一步解释,④句“人文学科应该推动一种批判立场的形成”进行阐述,③句“使我 们在‘未来已来’的时代更加审慎”照应文段第一句,并进行总结。 故选 C。 二 阅读 70 分 (一)(16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自伦理学诞生以来,有一个问题似乎像幽灵般地徘徊于伦理学研究领域中,这个问题即是人的德性 与人的幸福的关系问题。康德伦理学的诞生,使幸福与德性关系在伦理学中发生了根本性颠覆。 ②康德的伦理学既不认同德性即幸福的观点,不认为人的德性必然会给人带来幸福,更不认同幸福即 德性的观点。康德极力反对以人的快乐、幸福、功利等作为衡量与评价德性的标准与尺度,他认为快乐与幸 福与道德是无涉的,人对幸福、快乐、利益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 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 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不必然地与个体 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当社会总体利益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发生 冲突的情况下,道德维护的通常是社会利益。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但他揭示出伦理学的本质 特征,即伦理学所要处理的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作为总体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伦理学关注的不 是感性存在的个体的快乐与幸福,而是作为总体的人类社会存在的需要。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从道德生成与演进的历史经验性事实出发,将道德律令生成的基础与根据归纳总 结成一个规律: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 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 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 生变更。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 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 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 ④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 础服务的。因此,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也不是追求人的完满、神圣与崇高,而 是服务与保障那些在历史发展阶段上必然生成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的正常运行,保障以经济关系为基础 的全部社会关系得以有序运行,而不至于因社会关系的混乱与无序而使人们的社会生活变得不可能。 ⑤人作为人存在,追求生活的快乐与幸福是一种近乎于自然性的本能,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拒绝将人的德 性与人的幸福进行捆绑。“切勿偷盗”的道德戒律在价值取向上只是要求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以便维护 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仅此而已,丝毫不含有要求增加自己与他人幸福与快乐的意蕴。道德规范不具 有也不应具有神圣与崇高的价值取向。人类社会需要神圣与崇高,但神圣与崇高不应成为道德要求;所有 的人都应成为有道德的人,大多数人也能够成为有道德的人,但社会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成为神圣与崇高 的人,大多数人都难于使自己成为崇高与神圣的人。当一个道德律令无法为大多数人所遵守时,这样的命 令,只不过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空文。仍以“切勿偷盗”为例,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 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4. 第③段中加点的“历史的性质”具体是指 。 5. 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 康德伦理学诞生以前学界认为幸福与德性内在一致。 B. 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宗教。 C. 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 康德和马克思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 6. 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 B. 追求幸福几乎是人的自然性本能。 C. 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福。 D. 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 7. 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8. “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重复出现,论述是否有力?请加以具体评析。 【答案】4. 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 更。 5. A 6. B 7. 本文援引康德伦理学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幸福与德性的关系”。开篇由伦理学研究引出论题“德 性与幸福的关系”,接着介绍康德对前代伦理学观点的否定,从道德发出者和目的角度阐述个体幸福与道德 无涉;再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阐释道德生成、演化的本质基础和历史性特征,得出结论:道德规范的价值 取向在于保障生产关系、社会生活有序进行,不具有指向人的幸福以及崇高神圣的价值取向,最后揭示论 题的现实意义。 8. 论述不够有力。第 3 段以“切勿偷盗”与私有制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例解释道德规范与特定历史时期 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论据属性上看,“切勿偷盗”在私有制社会中并不属于“道德规范”而是“法律戒 令”;其次,从两者关系判断的逻辑上看,道德规范产生与演进确实基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关系,但“切 勿偷盗”之类具体个别的道德规范的存在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的存亡;再者,私 有制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消亡了,伴随着它产生的许多道德规范未必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未必一定随着 生产关系的消失完全消失;作者的举例阐释依存关系,逻辑对应不合理,有违客观事实。 第 5 段论述上的缺陷与第 3 段类似,没有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仅是“遵守盗窃法的人”,未必能评 价为“有道德的好人”。因此,两处例子都有属性归属不恰当,与观点逻辑关系对应不准确,论述不严密, 影响削弱了论述的说服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本题,根据这个词所在句子在文中位置来答,首选明确其说明的对象指的是“社会规范、道德规范”, 然后根据其前后语境阐释其特点即可。“任何社会规范、道德规范生成与演进的基础是特定生产力条件下 人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因而,它们都能并且也只能从社会的经济关系中去获得根源性诠释, 而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 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词语所在句子之前谈的“历史的性质”的生成条件,之后谈的是它的发 展变化的特点,故答案为:社会规范道德规范根源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经济关系,并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 经济关系发生变更。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B.由文中“康德伦理学的性质是唯心主义的”可知,康德伦理道德观的生成基础和根据是唯心主义,并非 唯心主义宗教。 C.由文中“道德规范不仅是在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生成与演进的,而且它的功能与使命也是为一定的经 济基础服务的”可知,奴隶制社会的伦理道德是为了保护奴隶制经济基础,而不是保护奴隶制经济关系。 D.由文中第二段“但道德不是根源于感性的人的本性,而是超越于人的本性的,它的发出者是作为总体的 人类社会,表达的是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规范与命令。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 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可知,康德和的道德观一致在于都是维护社会利益;由文中第三段“而 且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当性都具有历史的性质,绝不会永恒不变适合一切时间与空间,而是有规律地随经 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变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它)有规律地随经济基础、经济关系发生 变更”可知,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认为,不一定总是为维护社会利益服务。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A.“这种要求、规范和命令(道德),就其性质讲,维护的不是个体的利益,而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它不仅 不必然地与个体的快乐、幸福、利益相一致,有时还会发生背离与冲突”表明道德和个体幸福不一定相一 致,甚至会冲突。这都说明“人的德性与个体幸福完全无关”是错误的。 C. 原文是说“道德规范的价值取向既不是人们的幸福与快乐”,但它并不是说道德规范并不追求个人的幸 福。 D.由“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但也仅此而 已,好人远非是崇高与神圣的人”可知,不偷窃的人属于有道德的好人的前提是在私有制社会下,离开这 个前提就不成立。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首先要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段落大意,然后给文章分层,最后用具有衔 接作用的词语把层意连缀起来却可。文章第一段首先点明康德伦理学颠覆幸福与德性关系,引出文章的中 心话题。第二段,接着阐释康德如何否定前代偷学观点的,表明个体幸福与道德无涉。第三段是从马克思 对道德观的阐释来说明道德规范的作用。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文章联系现实,指出道德与幸福、道德规 范作用的现实意义。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切勿偷盗”的例子在文中出现的位置,然后分析其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来判定其 是不是论证有力。“切勿偷盗”的例子出现在第 3 段和第 5 段,在第 3 段中用这个例子来解释道德规范与 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关系的关系,“在私有制存在的社会中,‘切勿偷盗’必然成为一个道德规范或命令, 否则私有制下的社会生活就会受到威胁;假若,偷盗是被允许的话,私有制与私有财产的存在就会成为不 可能;但如果私有制不再存在时,‘切勿偷盗’也必将从道德规范的领域中消失,因为它将变得毫无意义”, 其中道德规范和私有制关系之间并不存在完全对等的一方不存,另一方必然消亡的对应依存关系。所以论 据并不能恰当地论证论点。第 5 段,“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私有制社会下,道德的评价上无疑 属于有道德的好人”中,一个没有任何偷盗记录的人在道德评价上无疑属于有道德的好人,这个论断无疑 是站不住脚的,它和第 3 段的当作论据的例子的性质是一样的,论述不严密,不能严密地论证论点,不具 有说服力。 (二)(15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奥格教我的事 周洁茹 ①离开加州以后,我再没有给奥格写过信。 ②奥格是我新到美国时学校派给我的英语拍档,我在很多文章里写过她。那个时候我们每周见一次面, 她会带我去当地人才知道的小花园、集市,有时候也会待在她的很漂亮的家,聊一下午的天。那是 2000 年, 我第一次看到有人会把暂时不用的衣物租一个仓库放起来。我在写给妈妈的信里说奥格的家很大,但她宁愿 用那些空间放一个简直无用的艺术装置甚至一盆巨大植物。奥格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岁了,但她对于生活的热 情却甚于我的,一周一次中国画,一周一次瑜伽,一周一次饮茶,还有这一周一次的帮助一个新来美国的年轻 人了解美国,融入美国的生活。 ③我那个时候已经中止写作,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不知道,也许更坏越来越坏,我活得很消沉,每天都在 担忧。我更像是一个老年人。 ④直到有一天奥格带我去一个艺术集市,她停留在每一个摊位,跟那些完全不认识的摆摊的艺术家们聊 天。我们还站着听了一场露天音乐会,我没听出好来,我克制着不耐烦。表演结束,奥格买了他们的一张 CD, 封套上四个穿红西装的老爷爷,手里的乐器在太阳光下面好像金子做的,闪闪发光。奥格把 CD 送给我,我突 然跟奥格讲:我不会拥有您这样的生活。奥格说:你将来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的。 ⑤我看着她。 ⑥我之前从来没有讲过。奥格说,我来自洪都拉斯,你一定没听过这个名字。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一无 所有。奥格说,但是我们年轻啊,唯有努力。我的丈夫直到现在还在工作,没有休息过一天。 ⑦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很羞愧。你还很年轻啊。奥格说,你的未来一定会好的,你会有一个很好的人 生。 ⑧这一件事是“那些奥格教我的事”中最重要的一件,我想我永远不会忘掉的。 ⑨我的儿子肖恩出生在斯坦福医院,我们收到了好多美丽的礼物,奥格的礼物是一个蒂芙尼银勺子,特 别美国。后来我的女儿乔安在纽约出生,我们也给她买了一个刻了她名字和生日的蒂芙尼银勺子,我把这些 件都归入“那些奥格教我的事”。肖恩五个月大的时候,我们离开加州搬去新泽西州,奥格送给我一个镶了 蓝石头的印第安镯子作为告别礼物,送给我的丈夫一个印第安扣子,都是银做的,我知道我们拥有奥格最美 好的祝福。 ⑩可是我再也没有写信给奥格。也许只是我的问题,我不联络,如果没有得到回信,如果得到一个坏消息, 我不知道,我不联络,那么一切都还在原位,一切都好好的。我的奥格一直生活在她的放了好多艺术品的美美 的家。我已经四十岁了,可是更多的时候还是很幼稚,就像我刚刚到美国的时候。 ⑪直到两年前我重新开始写作的第三年,我给大家群发了一封地址更新邮件。奥格给我回了信,说她很 高兴终于收到我的信,并且希望我再给她写信,告诉她我一直都在做什么。我的电话一直没有变,她说,给我 打电话。 ⑫可是我没有给她打电话,我也没有写信给她。 ⑬十六年以后了,我又回到加州,带着我的小女儿乔安。车开在大教堂前面的大路,两旁是高大的棕榈树, 一切好像回到二十年前。我说不出更多的感受,已经四十多岁的我,不只是消沉,又加上了疲惫。我有没有过 上更好的生活?我不确定。 ⑭我拿出手机,搜出奥格两年前的回信给奥格打了一个电话。奥格的声音完全没有变,我相信她也是马 上认出了我的声音。可是真的是过去了十六年了啊,却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 ⑮再见到奥格,我觉得像在做梦一样。奥格一点没变,她的房子也没有变,那些艺术品们,雕塑和画,仍然 放在原来的地方。 ⑯只是,奥格的丈夫病了,在医院。她经常去医院看他。但是,她已经不能开车,她在停车场出了车祸, 有人撞到了她和她已经停下的车,她被送到医院,躺了好几天。所以她不再开车了。 ⑰奥格给我看一个中国结,她说有一天回家发现这个中国结挂在她的门上,一定是一个好心的过路人送 给她的礼物。我说不出话,我一直在微笑,我还在做梦。 ⑱回到洛杉矶,我托朋友给奥格寄去了本我的小说,小说里有我离开加州以后的生活。希望您喜欢这篇 小说。我写信给奥格,期待下次再见。 ⑲奥格一直没有回信,我很快就忘了这件事,我越来越忙了。我也不再写小说,也许写作就是一场长跑, 有人永久离场,有人好不容易返场仍然很难跑到终点。 ⑳九月的最后一天,凌晨三点,我突然醒了,奥格发来了一封信,她说很抱歉回信迟了,她一直在忙着照 顾丈夫,他在九月中的一个午夜过世了。 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时刻,我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我的生活重新恢复。奥格说,我用读 你的书来帮助我度过这个时期。 我从床上坐起来,读这封信。 你不知道你和你家人的来访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奥格说,真为你感到骄傲,你有这么可爱的女儿,还 有肖恩,很希望下次会见到他。而且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寄来的书,这是一个最特别的礼物,让我知道,你 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你有一个很好的人生。 爱你的,奥格。 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 (选自《散文》,有删改) 9. 第②段画线句多次重复“一周一次”,赏析其独特的表现力。 10. “我没有给奥格写信”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从构思角度分析其作用。 11. 文章叙述视角有变化,以⑳— 段具体内容为例对此加以赏析。 12. 结合全文,评析文章结尾段。 【答案】9. (1)句式相似多次重复,突出人物生活安排丰富而规律,表现人物热爱生活(有规划) (2)多 个每周一次与 70 岁关联,表现人物年老而积极的精神状态,与我形成对比 。(3)整齐中有变化,暗示人物 时间精力爱好与“我”中国身份的关系,表现奥格对我的关注和用心。 10. (1)作为全篇叙事主线,以自叙回忆形式,串起前半部分我与奥格交往过程中的重要事件。(2)以我 没写信的经历、心理与态度与奥格形成对比,呈现不同文化背景、年龄悬殊两个人物相遇交往过程中不同 的心理、行为,突出奥格对我真诚持久的关心、帮助、祝福与期待。(3)为后半部分我 16 年后看望奥格并 给奥格写信蓄势,体现奥格影响下我的转变,表达我对奥格的感激与愧疚。 11. 以 20-24 节为例,主要以“我”的视角叙述奥格生活经历、交往细节,辅以奥格视角向“我”和读者倾 诉信件内容;“我”的视角便于客观叙述奥格人生经历,呈现我作为“旁观者”“受助者”“读信者”的 心理感受,展示我内在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表现奥格对我的影响;以奥格视角自述信件内容,营造现 场感,将读者带入与奥格直接对话的情境,体会感受奥格的心理情感。两种视角转换贯穿全文,突破单一 叙事视角的局限,引领读者不断转换角色,体会人物经历,走进人物内心,有独特的表现力。 12. 以“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结尾,“终于没忍住”回扣全文我一直压抑着的控制着的情感交流状态, "眼泪"突出年迈(86 岁)奥格经历失夫巨痛仍坚强乐观自我疗愈的精神状态以及一如既往对我的珍视、关心 与真诚祝福,给我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形象呈现奥格教给我、带给我的巨大的生命影响。结尾独句成段, 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引人回味思考。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一周一次中国画”“一周一次瑜伽”“一周一次饮茶”“还有这一周一次的帮助一个新来美国的年轻人 了解美国,融入美国的生活”,这句话中的“一周一次”重复出现了四次,说明人物对每周的安排很有规 律,同时每周的活动有“中国画”“瑜伽”“饮茶”“帮助一个新来美国的年轻人了解美国”,可见人物 的生活很丰富。 结合画线句前文的内容“奥格那个时候已经七十岁了,但她对于生活的热情却甚于我的”,和后文的内容 “我那个时候已经中止写作,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不知道,也许更坏越来越坏,我活得很消沉,每天都在 担忧。我更像是一个老年人”,可知是把年轻的“我”和 70 多岁的奥格形成对比的,用多个每周一次与 70 岁关联,表现人物年老而积极的精神状态。 “一周一次中国画,一周一次瑜伽,一周一次饮茶”这三个句子句式整齐,而“还有这一周一次的帮助一 个新来美国的年轻人了解美国,融入美国的生活”这句句式相对于前文有变化,突出表现奥格对我的关注 和用心。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和线索上思考,“我没有给奥格写信”分别出现在文章开头的第一段,中间的第十段、第十二段中, 可见“我没有给奥格写信”是行文的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后文写到我 16 年后看望奥格并给奥格写信,而“我”之前是“我没有给奥格写信”,作者用“我没有给奥 格写信”在文中多次出现为后文“我”给奥格写信蓄势,体现奥格影响下我的转变。 从主题展开角度思考,文章的 2—9 段记叙了“我”和奥格之间交往的往事,突出奥格对我真诚持久的关心、 帮助、祝福与期待;后文还写到“奥格给我回了信,说她很高兴终于收到我的信,并且希望我再给她写信, 告诉她我一直都在做什么。我的电话一直没有变,她说,给我打电话”,而“我”是“我没有给奥格写信”, 文中写到“也许只是我的问题,我不联络,如果没有得到回信,如果得到一个坏消息,我不知道,我不联络, 那么一切都还在原位,一切都好好的”,通过我没写信的经历、心理与态度与奥格形成对比,呈现不同文 化背景、年龄悬殊两个人物相遇交往过程中不同的心理、行为。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叙述视角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解答本题找出叙述视角的变化,并分析效果即可。 如第二十至二十二段中“我突然醒了,奥格发来了一封信,她说很抱歉回信迟了,她一直在忙着照顾丈夫, 他在九月中的一个午夜过世了”“现在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悲伤的时刻,我需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我的生 活重新恢复。奥格说,我用读你的书来帮助我度过这个时期”这几段中是以“我”的视角叙述奥格生活经 历、交往细节,辅以奥格视角向“我”和读者倾诉信件内容,这样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可以 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示我内 在情绪、情感的微妙变化,表现奥格对我的影响。 第二十三段至二十四段中“你不知道你和你家人的来访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奥格说,真为你感到骄傲, 你有这么可爱的女儿,还有肖恩,很希望下次会见到他。而且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寄来的书,这是一个 最特别的礼物,让我知道,你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你有一个很好的 人生”“爱你的,奥格”,这两段中是以奥格的视角自述信件内容,可以将读者带入与奥格直接对话的情 境,使读者身临其境,体会感受到奥格的心理情感。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结尾段就一句话“我的眼泪终于没能忍住”,赏析这句话要分析出我流泪的原因。 结合前文“你不知道你和你家人的来访给我带来了多少快乐。奥格说,真为你感到骄傲,你有这么可爱的 女儿,还有肖恩,很希望下次会见到他。而且你不知道我有多喜欢你寄来的书,这是一个最特别的礼物, 让我知道,你成为了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一位母亲,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你有一个很好的人生”,可知是 奥格的信的内容让我感动,奥格虽然年迈,且经历了失去丈夫的痛苦,但她仍然坚强乐观的活着,并且一 如既往对我很关心,并给我真诚祝福,这些都给我带来的巨大情感冲击和影响,所以禁不住流下了热泪。 从表达式效果来看,结尾一句话单独成段,用“泪”收束全文,把感情推到高潮后戛然而止,可起到引人 回味思考的效果。 (三)(8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秋怀(其二) 孟郊 〔唐代〕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注] 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 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是一首五言古体叙事诗。 B. 本诗着重写诗人秋夜的感受。 C. 本诗虚实相生摹写老病情怀。 D. 本诗情景交融意象新颖独特。 14. 以下评价最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 沉郁峭拔 B. 清新流畅 C. 深沉刚劲 D. 含蓄委婉 15. “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请结合具体诗句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13. C 14. A 15. 本诗开篇描写秋夜月色凄冷、交代“老客”志气单弱,情感基调贯穿全诗景物。起句写月色,将视觉化 为触觉“颜色冰”,月色幽冷森寒使老而漂泊的“老客”越发感到意气单弱,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互相渗 透;三四两句写秋夜的风和露,露冷得寒意侵人,轻微的露滴声惊破诗人梦境,以梳齿梳骨喻寒风冷冽、 锋利,程度深重,意象、动词、喻体的选择带有老客苦寂难眠、冷上加冷独特强烈的个体体验。结尾两句 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梧叶已枯枝干不失峥嵘,秋风掠过发出悲声,梧桐枯萎不失刚硬,含有老 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全诗将“老客”衰老、病痛、寒冷等精神失意、生理不适的主观感受 与景物融合,营造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虚实相生”错,诗歌首联写自己月夜之感受到的凄冷和内心的凄凉,是实写。第三、四句紧扣上联写 秋夜的风和露,写的是个人真实的体验,是实写。“席上”二句写病和愁。“印病文”喻病卧已久,“转 愁盘”谓愁思不断。“疑虑”二句,意思是说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这纯是 自我宽慰,是一种无聊而无奈的开解。结尾两句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和声音,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是写实。因此全诗无虚写之内容,谈不上“虚实相生”。 故选 C。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A. 在这首诗中,诗人饱蘸一生的辛酸苦涩,抒写了他晚境的凄凉哀怨,反映出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和世 态人情的冷酷,在风格上可谓沉郁。从全诗在叙事过程中,作者选择了冷月、凄风、寒露峭风等意象营造 了孤寂、冷峻、峭拔的意境氛围。因此,“沉郁峭拔”可以概括为本诗的风格特点。 故选 A。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老客”主观感受融入全诗景物的描写,诗歌写景的诗句主要集中在第一、二 句、第三、四句和最后两句,因此,分析这些诗句的景物描写是如何和作者的人个情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即可得出答案。“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运用了通感的手法用触觉来表达视觉,把自己的感受赋予诗 人在月夜看到的景象上面,诗人的遭遇和景物的凄凉完全融合在一起。“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用语 精警形象突出,虚实双关,寓意深长。字面明写住房破陋,寒夜难眠;实际上,诗人是悲泣梦想的破灭, 是为一生壮志、人格被消损的种种往事而感到寒心。“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转写屋外梧桐叶落之状 和声音,表面上是写梧桐,亦写老客,梧桐的特点也即老客自悲自失但并不颓丧绝望的心态。 (四)(20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 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箢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 ②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 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 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日:“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 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 ③益、利岁饥,为体量安抚使。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 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九十万。 ④赵元昊反,琦适.自蜀归,论西师形势甚悉,即命为陕西安抚使。元昊介契丹为援,强邀索无厌.,宰 相晏殊等厌兵,将一切从之。琦陈其不便,条所宜先行者七事,继又陈救弊八事。谓:“数者之举,谤必 随之,愿委计辅臣,听其注措。”帝悉嘉纳。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 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 ⑤琦蚤有盛名,识量英伟,临事喜愠不见于色。论者以重厚比周勃,政事比姚崇。其为学士临边,年 甫三十,天下已称为韩公。嘉祜、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当是时,朝廷多故,琦处危疑之际,知 无不为.或谏日:“公所为诚善,万一蹉跌,岂惟身不自保,恐家无处所。”琦叹曰:“是何言也?人臣 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闻者愧服。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众以为非宜. (2)琦适.自蜀归 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曾闻望方崇.( ) A. 高大 B. 兴盛 C. 崇敬 D. 推崇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强邀索无厌.( ) A. 厌倦 B. 憎恶 C. 满足 D. 压制 19. 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异时郡县督赋调繁急,市上供绮绣诸物不予直,琦为缓调蠲给之,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活饥民百 九十万。 20. 为第⑤段画线部分用“/”断句。 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21. 第②段画浪线的句子刻画人物鲜明生动,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其妙处。 22. 韩琦是北宋三朝明相,后人评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结合选文内容分析其原因。 【答案】16. (1)合适 (2)正好、恰巧 17. A 18. C 19. 过去郡县催促赋税频繁急迫,市上供给丝织品等各种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此缓收减免赋税来补偿这些 钱,驱逐贪婪残暴和不称职的官吏,削减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20. 人臣尽力事君/死生以之/至于成败/天也/岂可豫忧其不济/遂辍不为哉。 21. (1)一组三字句,整齐、短促、对仗,语势急促强烈,突出韩琦每次上奏都是把察明得失、端正纲纪、 亲近忠诚正直之人、疏远邪恶奸佞之人作为急务。(2)上疏 70 余次,列出具体数字,突出次数之多,具体 有力地表现韩琦不因个人安危畏惧顾虑直言上奏尽心尽责的程度。 22. (归纳四个层次):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 非分名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翻译: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宜:合适。 (2)翻译: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适:恰好,刚好。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翻译:王曾声望正高。崇:高大。 故选 A。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2)翻译: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厌:通“餍”,满足。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以下得分点:异时,过去;直,通“值”,价钱、价值;蠲,免除,减免;职,名词作动词, 称职;活,使……活,救活;冗役数百,定语后置句,数百种多余的劳役。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人臣尽力事君”,“人臣”是主语,“事”是谓语,“君”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君”后断开; “死生以之”,“死生”是主语,“以”是谓语,“之”是宾语,语法结构完整,应在“之”后断开; “至于成败天也”,判断句,应在“败”和“也”后断开; “遂”,于是,一般放在句首,应在“遂”前断开。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语言进行评价鉴赏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特别抓住题干要求“从语言形式角度分析刻画人物妙处”,这就要求我们注意两点,一是从 语言的角度,二是分析人物形象。 “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中三个三字动宾词组,不仅使句式整齐, 而且短句体现了节奏快,事情急,照应了句中的“急”字,体现了主人公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 “上疏 70 余次”属于列数字的写法,直观明确,说明了韩琦上疏次数之多,彰显了其爱国爱民,嫉恶如仇 的品性。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韩琦让天下人感动的原因,因此,需要梳理文章内容,概括韩 琦的事迹,筛选出韩琦所做的感动人的事情即可。 文章有四个段落,概括每个段落内容大意,即可得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 如,如第一段表明韩琦天资聪慧,的特点,但能感动人们的只是“为人耿直处事稳重忠于职守”的特点。 据此可以分析下面三个段落,得出其它原因:不计个人安危敢言直谏,抨击时弊,弹劾庸碌及企求非分名 利之人;灾情时期勤政爱民、安抚百姓;识量英伟、定大策安社稷、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 参考译文 韩琦字雅圭,是相州安阳人。他品格骨气很出众,二十岁左右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官为将作监丞 (主管土木营建的副职)、通判淄州,到集贤院办公、监管左藏库(国库之一)。当时正重视科举成绩优秀 者,有很多途径去任显要官职,唯独韩琦滞留主管库藏的职位,大家都认为很不合适,韩琦处在这个职位 还像平常的样子。 他历经开封推官、三司度支判官,后任命为右司谏。当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 在中书省立议阐明的政事很少,韩琦接连分条陈述他们的过失,四个人同一天罢免。又请求停止皇帝直接 任官,抑制侥幸求名利之人。凡是政事有不便利的,不曾不说,常常把阐明得失、端正法纪、亲近忠直、 远离邪佞作为急务,前后七十多次上疏。王曾做宰相,对他说:“现在进谏的人不激切,原因是多有畏惧 顾虑,怎么能补益皇帝的品德呢?像您这样讲话,可是说是深切而不迂阔了。”王曾声望正高,所赞许的 人很少,韩琦听到他的话,更加自信。 益州、利州这年发生饥荒,韩琦任体量安抚使。过去郡县催促赋调频繁急迫,市上供给的丝织品等其 他物品都不给钱,韩琦为了缓解赋调在这年免除了赋调并让老百姓自己拥有,驱逐不称职的官吏和贪婪残 暴的官,减少数百种多余的劳役,救活饥民一百九十万。 赵元昊叛乱,韩琦刚好从蜀州归来,论说西边军队的情形十分熟悉,当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 赵 元昊依靠契丹作为外援,强行索要贪得无厌,宰相晏殊等讨厌战争,因此一切听从赵元昊。韩琦上疏陈述 这样做的害处,逐条陈述应当先办的七件事:一是清政本,二是考虑边境之事,三是选拔贤才,四是在河 北设防,五是固守河东,六是争取民心,七是经营洛邑。在此之后又上疏陈述补弊端的八件事,要选拔将 帅,严明按察,使财利丰厚,遏制侥幸之徒,任用有才能的官吏,斥退没有才能的官吏,谨慎地选入官吏, 除去多余的人。说“:这些举动,一定会有人反对,希望将计谋托付给辅佐大臣,让他们自行决定。”仁 宗对此十分赞赏并全部采纳。这时二府合班上奏言事,韩琦一定言尽所知之事,虽然事情属于中书,也指 陈其实情。同僚们有的不高兴,仁宗却偏偏赏识他,说:“韩琦性情率直。” 韩琦很早就有很大声名,才识气度英伟,面对大事喜怒在脸色上不表现出来,评论的人认为他稳重诚 厚可比汉朝的周勃,政事才能可比唐朝姚崇。他作为学士到边境地区巡察,年纪刚刚三十,天下的人已称 他为韩公。嘉祐、治平间,再次决定大策略,来安定国家。在这时候,朝廷多有事故,韩琦处在危险猜疑 之际,他知道该做的事没有不做的。有人劝他说:“您所做的确实对,但万一失误,岂只自身保不住,恐 怕家都没地方了。”韩琦感叹说:“这是什么话呢。作为人臣尽力侍奉君主,死生都可付出。至于成败, 是天意,难道可以事先忧虑事情不成功,于是就停止不做吗?”听到的人都惭愧佩服。 (五)(11 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灵璧张氏园亭记 苏轼 ①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天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璧。张氏之园于汴之 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 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 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②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璧,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养其 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馀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中 之百物,无已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③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 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 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 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 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 也。 ④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 灵璧,鸡犬之声,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⑤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23. 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则 B. 因 C. 而 D. 以 24.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25. 分析本文第③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6. 第④段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23. D 24. (1)交待园亭的具体位置和漫长行程:从开封向东,先坐船再走陆路,经过使人厌倦 的黄土平原,行程共八百里。(2)开篇四言句,整齐且对仗工稳,浊流、黄尘、陂田突出景色单调,令人 厌倦,为张氏园亭美好景色铺垫。 25. 第三段作者表达由灵璧张氏园亭引发的议论。首先作者由“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古代的 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指出“仕”“不仕”要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的观点。 然后指出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的君臣节义,赞扬张氏先君用心良苦,深谋远虑,为后代修建了这样一个 出可仕、退可隐的好园亭,泽被子孙。议论、评价主要表达作者对张氏园亭及建造者的颂扬,曲折流露作 者自己“仕”“不仕”的矛盾心情。 26. 文末作者表达了想在徐州买田置园以养老,与张氏庄园南北相望,且时与张氏子孙往来游乐的愿望。置 园设想表达从张氏园亭受到启发,对张氏园亭的羡慕;含蓄流露作者趋归隐逸的心志;以此结尾,回应上 文对张氏园亭美景、选址以及筑园深远用心的赞美,是“出可仕、退可隐”的人生观的具体表达。 【解析】 【分析】 【2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作兰皋之亭□养其亲”,句中方框位于“作兰皋之亭”和“养其亲”两个动宾词组之间,“作兰皋之 亭”的目的是“养其亲”,因此方框内应填的是表目的关系的连词,而只有“以”可以做表目的关系的连 词,译为:来,用来。 故选 D。 【2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作用的理解能力。 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应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说,这句话写出了张氏园亭的 位置和通往张氏园亭的路上的环境特点:取道京师往东,环境恶劣。从结构上来说,运用整句来突出景色 的单调为下文写张氏园亭的美丽作了铺垫。 【2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分析第三段作者的论述,在段首作者提出本段的观点: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并以人之饮食类比 之,至于是仕还是不仕,只要自己感到合适即可,不可强求。因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的君臣节义。这 种议论的前提下,作者提出了张氏园亭的妙处:进可以出仕,退可以隐居。这个园亭使张氏子孙凡出仕的 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再联系作者苏轼此时的人生遭际和思 想可知,此时的苏轼拥有儒道两家思想,不必仕体现了道家无为自然的精神,不必不仕体现了儒家积极出 仕的思想,才会有“不必仕”“不必不仕”这种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总之来说,这段议论性质的文字, 表达作者对张氏园亭及建造者的颂扬,曲折流露作者自己“仕”“不仕”的矛盾心情。 【2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段落作用的理解能力。 解答文章在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类题目,要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个方面作答,同时根据段落在文章末尾的特 点,还要联系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主旨等方面。从内容上来说,本段文字写的是作者想在徐 州买田置园以养老,与张氏庄园南北相望,且时与张氏子孙往来游乐的想法;从结构上来说,照应了文章 前面内容对张氏园亭的各方面描写和赞美;从感情方面来说,置园设想表达从张氏园亭受到启发,对张氏 园亭的羡慕;从主旨方面来说,表达了作者是“出可仕、退可隐”的人生观。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 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 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 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 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 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 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 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 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 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 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 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 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 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 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 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 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 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 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三写作 70 分 27. 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是在和平年代成长并生活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去。这是否意味着这代 年轻人已经不再需要英雄主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真心英雄 人类的发展,世界文明的进步,使和平成为人们的共识和渴求,以往时代那种你死我活的战争已经远 去。当年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建功至伟的英雄,特别是令青少年们热血沸腾的英雄,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 生活。时代不需要英雄了吗?不,无论什么样的时代都需要英雄,需要英雄鼓舞我们,激励我们,特别是 成长中的青少年们。 美国某媒体曾经以“谁是你心中的英雄”为题,对民众进行调查,最终评选出了十位“生活中的英 雄”。 有一位名为休•汤普森的军人,他在“生活中的英雄”排行榜中名列第二。1967 年汤普森参军赴越南作 战,为了使美军包围圈里的九个越南平民免遭屠杀,他把枪口对准自己的战友:“你们开枪,我也开枪!” 他的行为在当时遭到非难并受到官方调查,但后来五角大楼授给了他越战纪念章。年轻的汤普森虽然服从 国家的调遣,投入了对越南人的作战,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当做战争的机器,逞匹夫之勇,而是从人性和人 本的角度来审视战争。他提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和平的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命安全,战场上残害任 何一个无辜者的生命,都是与战争的目的相违背的。他的思考打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打破了世俗的战争 观,富有强烈的精神感召力。 在排行榜中名列第九位的是一名黑人女士,名叫罗莎•帕克斯,1955 年 12 月 1 日,帕克斯乘坐拥挤的 公共汽车下班,疲惫的她坐在白人专座上并拒绝为一个粗暴的白人男子让座。她因此被送上法庭,后来引 发了一场全国性的黑人民权运动。黑人女士帕克斯被推举为英雄,则更意味着人们对人性、平等、自由、 博爱和真理的追求。她其实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仅仅为了使自己疲惫的身子得到小憩,甚至可以说是 带有一定的自私心理的。但人们从她“自私”的另一面看出了她维护个人权利、挑战种族歧视和追求人的 平等。 美国这次评选的英雄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获得荣誉时都是活着的,没有一个是奋不顾身、英勇 捐躯,或累死、病死在“工作岗位上”的。我不知道这是巧合还是故意。如果是后者,我想他们在推举英 雄这件事的本身,就彰显着一种人本思想,体现着对人的生命的珍重。美国人不想推举为英雄壮举而死去 的人,其用意大概正是为了不主张人们为完成某一义举去献身吧?这种英雄主义不能不让人佩服——活着 比完成英雄壮举更重要。 当今时代,世界还是需要英雄,特别是青少年更需要英雄的引领,需要英雄给这个世界树立榜样,带 来慰藉和希望。只不过英雄不再是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英雄,他们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着,存在你我的日常 生活中。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表述非常明确,第一句点明当下的时代是和平安定的。第二句话虽然有讨论的主体“这代年轻人”, 但结合第一句话来理解,只是限定了“当代”这个语境,并提出了论题:是否需要英雄主义。当然,无论 是否需要英雄主义,都务必先对英雄主义的内涵进行界定。 因而,材料给出的话题是围绕需要什么样的英雄主义来考察。 材料明确提出了“你死我活的战争”,意味着英雄主义是为了舍身炸碉堡、以身堵枪眼、拿一捆手榴弹或 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等这类献身、就义、壮烈。 但是,战争早已远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是否有了新的内涵? 在战争年代,我们的英雄是悲壮的、惨烈的,但是,如果英雄主义只有悲壮和惨烈,那无异于崇尚死亡。 尽管献身也不失为英雄,但决不能认为只有献身才是英雄。如果只有付出生命才是英雄主义,那无异于像 鲁迅先生说的,教人去送死。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主义应具有多样性标准,在当下的和平年代,英雄 主义应该有很强的人性色彩、人本色彩。 【立意】(1)英雄不只是能赴汤滔火; (2)平凡的英雄; (3)新时代的英雄观; (4)青少年更需要英雄; (5)你我皆可成为英雄。 【素材】1. 1999 年 3 月 14 日晚 7 时左右,黄志全在驾驶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强忍 剧痛,做了三件事:一、把巴士缓缓地靠向路边,并用最后的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二、把汽控车门打 开,让乘客依次安全地下了车;三、将发动机熄灭了,确保巴士和乘客的安全。黄志全极其艰难地做完了 这三件事,然后他才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年终 45 岁据当时乘坐该车的大连市威特律师事务所职员 柏卫东回忆说,“3 月 14 日晚上 7 点多钟,联营 702 路 4227 号双层巴士从八一路车站始发,行驶不到 50 米,客车突然停靠在路边,车门也打开了。” “当时车上的 20 多位乘客不知道发生了啥事情,见司机伏在 方向盘上一动不动,问他咋回事儿也不‘出声’。乘客们以为客车发生故障,于是纷纷下车走了。” 5 分 钟后,从后面驶来的 702 路 4201 号车司机看到这一异常情况,马上停车登上 4227 号车。“黄师傅当时趴 在方向盘上,已经人事不醒了,他的右手却还紧紧地攥着手动刹车闸!” 原来黄志全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 病,当时已经不能说话,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将发动机熄火,并且拉上手动刹车闸,从而避免了一起车毁 人亡的惨剧的发生。 2. 20 世纪初的一位美国意大利移民曾为人类精神历史写下灿烂光辉的一笔。他叫弗兰克,经过艰苦的积蓄 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但一次银行遭抢劫导致了他不平凡的经历。他破了产,储户失去了存款。当他带着一 个妻子和四个儿女从头开始的时候,他决定偿还那笔天文数字般的存款。所有的人都劝他:“你为什么要 这样做呢?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但他回答:“是的,在法律上也许我没有责任,但在道义上,我有 责任,我应该还钱。” 偿还的代价是三十年的艰苦生活,寄出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他 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而给世界留下了一笔真正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是一位英 雄。 3. 5 月 29 日,杭州的一名普通客车司机吴斌驾驶着由无锡开往杭州的长途客车,正平稳地行驶在高速公路 上,突然车外飞来一铁块穿透挡风玻璃后,击中了他的腹部。为防止客车失控,吴师傅忍着极度疼痛,以 惊人的毅力,完成一系列制动程序:扶稳方向盘,手动刹车,打开汽车双闪灯,将车安全地停靠路边,并 提醒车上的乘客不要随意下车。短短二十几秒的时间,保证了车上 24 位乘客安全无恙。要是他当时下车去 医院抢救,他一定能活下来的,可是,车上的那几十条生命呢?他疼痛不已,但是他不能放弃他的乘客们, 因为……他是司机啊!三天后,吴师傅却因伤势过重,离开了我们。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