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 年高考作文考点:论据——《为观点提供有力的支撑》的解读
考点:
1.论据概念
2.论据类型(重点)
(1)事实论据——正反事例;概括事例,典型事例;列举
(2)理论论据
3.论据要求(重点,难点)
(1)真实性——事实,准确
(2)典型性——代表性,相关性
(3)充分性——数量,质量
(4)新颖性——生动性,启人深思
4.论据来源与处理(重点)
5.论据表达(重点,难点)
(1)概括——言简意赅
(2)描写目的——突出材料的典型性
(3)重点——围绕观点展开
(4)一材多用
一、判断论据的“无力”与“有力”
训练点:
1.无力
对比:适合与不适合的论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2.有力(重点,难点)
(1)论据同角度:事例列举古人——司马迁《报任安书》
(2)论据多角度:事例古今中外——《寂寞与学问》
(3)论据互补化:二项对立模式,多项对立模式——鲁迅《拿来主义》
(4)结构位置:五句法——韩愈《师说》材料句的运用
(一)无力
【示例】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
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 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
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
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问题: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
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
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 ,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批注】材料一。因为材料一论述的是泛娱乐化的时代使人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阅读粗浅读物,与第
⑥段的观点相符。
(二)有力
1.论据同角度:事例列举古人——司马迁《报任安书》
〖原文〗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2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
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译文〗古时候虽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是无法都记载下来的,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名扬后
世。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受困回来后开始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
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砍断双脚,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
徙到蜀地,世上传出了《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国囚禁,写出了《说 shuì难》、《孤愤》等文章;《诗经》
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思想上有解不开的苦闷,不能实现其理想,
所以追述往事,希望将来的人了解他们的抱负。至于左丘眼睛失明,孙子受膑刑,终归不被当权者重用,
他们就不再抛头露面而论列自己的见解著书立说,以抒发他们的愤懑之情,想着让自己的著作传留后世以
显示自己的理想志趣。
〖扩编段〗文白相间的语段
自古富贵而名声泯灭不传之人,不可尽记于青史,唯有卓越之人方能名扬后世,为人称道。周文王遭
拘禁而推演《周易》之卦象;孔仲尼遇困厄而编作《春秋》;屈原被放逐,乃吟赋出《离骚》;左丘明双
目失明,才有《国语》横空出世;孙膑被断双足,乃编著《孙膑兵法》;吕不韦迁谪蜀地,世间才流传《吕
氏春秋》;韩非子囚禁于秦国,狱中写《说难》《孤愤》;《诗经》三百篇,大都为圣贤发愤之所作。此
些人皆心中之意郁结难化,不能通达其人生之志,故记述过往史事,思念后世之人。至于左丘双目失明,
孙膑双膝受刑,终归不为权者重用,皆退隐而著书立说,以抒其心中之愤懑,亦欲传留其文而显其志趣。
〖排列素材〗不幸之人:周文王、孔仲尼、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
2.论据多角度:事例古今中外——《寂寞与学问》
【分类有交叉】
古例:唐玄奘、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
今例:钱钟书
中例:唐玄奘、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钱钟书
外例:田中慎弥
【示例】
寂寞与学问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
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
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 常以生病为由
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
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
的母鸡呢? ”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 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
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
做自己的事情。
3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
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
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
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
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
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 “忙碌”。若能
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点评】第(1)(2)类论据,例举的例子较多,社会场景多样化,这是优势。但从逻辑的严密性而言,
是有明显的缺陷。不少例子的不同点,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在本质却是相同的。比如,同一问题有两个本
质不同的面,两个面各举一个例子,这种论据在逻辑上是严密的。这种严密度,就如硬币的两面是不能消
除其中一面一样,也不需要第三个面一样。
3.论据互补化:二项对立模式,多项对立模式——鲁迅《拿来主义》
【1】列举
【第 6 段】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
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
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批注】论据同角度:洋货
(1)英国的鸦片(毒品文化)
(2)德国的废枪炮(军事文化)
(3)法国的香粉(审美文化)
(4)美国的电影(媒体文化)
(5)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冒牌文化)——“完全国货”是指把日本货改为中国商标,并强调
是“国货”,利用当时消费者的“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心理,欺骗买主。
【2】论据互补化
【第 8 段】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
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
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
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
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批注 1】对于怎样“拿来”,文章以“大宅子”作喻,展开形象化的议论。“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这是拿来主义者首先必备的态度,接着批判了对待“大宅子”即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徘徊不
敢走进门”的逃避主义;一种是“放一把火烧光”,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一种是接受一切,“欣欣然的
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全盘继承的投降主义。这三种人都是极其错误的,鲁迅分别斥之为“孱头”、
“昏蛋”、“废物”,他们与“拿来主义”者没有共同之处,因此第 8 段末句以“‘拿来主义’者是全不
这样的”作结。
【批注】(1)“大宅子”(文化遗产)——比喻:形象化议论
(2)批判错误态度
①孱头:不敢进屋(不敢接受)——逃避主义
②昏蛋:放火烧光(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③废物:接受一切(全盘肯定)——投降主义
4
(3)正确态度作结——拿来(占有)(“‘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第 9 段】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
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
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
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
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批注】(1)讽刺错误态度
①“平民化”——把鱼翅抛在路上的态度
②“彻底革命”——把鸦片摔在茅厕的态度
③“国粹”——把烟枪烟灯当国粹的态度
(2)正确态度
①鱼翅:吃掉(精华部分)
②鸦片:送药房(益害并存)
③烟枪、烟灯:送、毁掉(糟粕)
④姨太太:走散(封建文化)
⑤首先拿来(占有、挑选、剖析)
【点评】论据互补化,就是对论据从本质上分类,并把反映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本质的典型例子,组合在一
起形成互补,以实现论据的充分性。这种论据的组合,常形成“二项对立模式”或“多项对立模式”。
(4)结构位置:五句法——韩愈《师说》材料句的运用
五句法——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分析句,结论句
【示例】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观点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阐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
乎吾,吾从而师之。【材料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分析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论句】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观点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
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材料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结论句】圣人之所
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阐释句】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材料句】彼童子之师,授之书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分析句】句读之不知,惑之
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结论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
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材料句】位卑则足
羞,官盛则近谀。【分析句】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矣!【结论句】
圣人无常师。【观点句】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
行,则必有我师。(材料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结论句】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材料句】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阐释句】
二、论据的解读
5
考点:
1.论据概念
2.论据类型
3.论据要求
4.论据来源
5.论据表达
(一)论据概念
所谓论据,也就是能够证明观点的材料。一类是事实论据,包括概括性的事实、典型的事例、文献
数据、图片音像等;一类是理论论据,包括客观规律、科学原理、名言警句等。
(二)论据类型
1.事实论据——正反事例;概括事例,典型事例;列举
【示例】李汉荣《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与永恒对话。伟
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孔子独对大河而感叹时间的不可挽留:“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庄子神游天外寻找精神的自由飞翔方式;佛静坐菩提树下证悟宇宙人生之般若智慧;法国大哲帕
斯卡尔于寂静旷野发出哲人浩叹:“无限空间的永恒沉默使我恐惧”;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
去不还”,他不羁的诗魂飞越无限,把多半条银河引入人间,灌溉了多少代人的浪漫情怀;爱因斯坦把整
个宇宙作为自己科学探究和哲学思考的对象.他认为人的最大成就和最高境界不过是通过对真理的求索,
获得与宇宙对称的灵魂,由此,人变得辽阔而谦卑,对这个无限地存在着也永恒地包裹我们的伟大宇宙献
上发自内心的敬意……
1.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文章列举这些
人物有何作用?
1.作用:
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感染力。
【示例】《妙书是精致的牢笼》
活着,谁没点郁闷,谁没点牢骚。但没能力排毒的人,总是迁怒别人。真正有能力排毒的人,多半会
独思独语,码文字而成篇章以排毒。这时,观者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比如孔子在感叹人生短暂时,
不与人讨论,而与水对话,于是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类的妙语。同样感叹人生
短暂的陈子昂,也不和人讨论,而是与燕昭王的黄金台对话,同时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名篇。屈原也如此,大悲时徘徊在汩罗江边,不与人对话,在与江流对
话。那个插嘴打断屈原与江流对话的渔翁,多半是个虚构的人物,是他心中的另一半。这个身体内的一半
与另一半对话,如苏轼写《赤壁赋》中的“主客问答”,其实“主客一体”,即客是主的另一半而已。
圣人在大语之时,是自我对话,不是与人对话。当然,这种对话也包括与无生命如江、台、月之物的
对话。因为这种对话是没有干扰的对话,可以使对话者听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但与活物对话则不然,
打断思路,破坏情绪,最是常见。
2.理论论据
郁达夫“鸳鸯蝴蝶体”——段首与段尾呼应(“圆”):哲理性名言
(三)论据要求——选材特点
考点:
(1)真实性—— 事实,准确
6
(2)典型性——代表性,相关性
(3)充分性——数量,质量
(4)新颖性——生动性,启人深思
1.真实性——事实,准确
【示例】司马迁《报任安书》
〖典故出处〗
①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代的开国君主文王在商纣王朝为西伯侯时,曾被纣王囚禁于狱中,文王利用
这段时间,将八卦重选组合,变成六十四卦,形成流传至今、影响极为深广的《周易》。
②“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名丘,字仲尼)游说一生而未能打开局面建功立业,在外无立足之地,于
穷困潦倒之中又回到故乡鲁国,静下心来修定鲁国史书,这就是著名的《春秋》。
③“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楚国的大夫屈原向楚怀王进谏,怀王不纳忠言,反而将他革职流放到湖北、
湖南一带,屈原悲愤满怀,在流放途中写出了千古传唱的《离骚》。
④“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编写史书《国语》时,已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
⑤“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孙膑在仕魏时不幸遭到陷害,受了“膑刑”(剜去膝盖
骨),后来用计逃往齐国,在齐魏之战中,他与齐相田忌用“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马陵道,声名大著。
他的兵书《孙膑兵法》是流传下来的古代最早的著名兵书之一。
⑥“不韦迁蜀,世传《吕览》”:秦国丞相吕不韦(相传是秦王政之父)在秦王政上台后,被免去丞相之职,
并迁徙到蜀都。吕不韦与他的门客作有《吕氏春秋》一书,其中有“八览”,故又称《吕览》。
⑦“韩非囚秦,《说难》、《孤愤》”:战国时代的思想家之一韩非子,在秦国遭到陷害下狱,又被毒酒所害.
身后留有《韩非子》一书,《说难》、《孤愤》是其中的两篇。
2.典型性——代表性,相关性
【示例】张培锋《人生三病》
人生三病 张培锋
①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是一本很值得阅读的书,其中很多话,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长
思之,可以启迪心智。比方说“讳贫者死于贫,胜心使之也;讳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讳愚者死于愚,
痴心覆之也”【理论论据】这句话,愈琢磨愈觉得其理深刻,或许,这就是古代经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
雅、通透,言简意赅却意蕴深刻。
②胜心、畏心、痴心可以说是人生的三病,陈继儒分别将其对应于贫、病、愚这三种人们最忌讳的东西,
用“使之 ”“蔽之”“覆之”三个词语将其连贯起来,可以说探到了病根。换句话说,表层的病状是贫、
病、愚,而深层的病因则是胜、畏、痴。意思是说:要想除掉前者,必须从后者入手,也就是从心底下功
夫。
③所谓从心底下功夫,就要分析一下胜心、畏心和痴心这三种心了。胜心也就是争强好胜之心。看别人开
了辆名车,我也非得买一辆不可,并且一定要胜他一筹。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这种心促使人们不懈追求,
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进步有时也会有进步的代价,譬如手机,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随之就出
现了追求手机品牌等盲目攀比现象。过犹不及,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并任其泛滥,那么这种“进步”带给
人们的就未必是幸福,因为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需要人们用心感受才有意义。物欲横流,心灵迷失,由
此也就有了“穷得只剩下钱了”之说。应该说,物质富足只是精神富足的前提,却未必一定带来精神上的
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
④畏心,就是讳疾忌医之心,表现之一是怕别人知道有病而不敢或不肯就医,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
怕就不得病、不会死了吗?殊不 知这种怕本身就是致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吓死的。其
实,即使得了病,也应该以豁达之心对待,生老病死乃人生常态,任他多么高贵、富有,在死亡面前却是
一律平等的。如此想开了,有病求医问药,病可能就好了。讳病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偏信养生。养生本
身没有错,但如果把它看得太重,疑神疑鬼,那么养生就可能变成“害生”。真正的养生,应该心胸开阔,
7
豁达大度,如此,可能反而不会得病,甚至活得更好些,这其中的辩证关系是值得深思的。
⑤痴心则是愚蠢的根源。有些人怕别人说自己无知,总是装出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样子,殊不知这本
身就是无知、愚蠢的表现。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理论论据】知道自己
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们知道的总是少数,不知道的总是多数,故而求知的过程是
无止境的。知道自己无知,才可能开启智慧之门,忌讳说自己无知,恰恰证明自己的无知、愚蠢。
⑥较之古人,以上“三病”,现在不少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随着社会 的进步,人们更应该平心静气,
用平常心看待得失,用理性的态度审视生老病死,直面真实的自己,这样才会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有位
哲人说: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有些人吃饭是为了活着。【理论论据】但如何“活着”,才是人生之大
事啊!
(选文有删改)
3.下列与本文所说的“胜心”、“畏心”和“痴心”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3 分)
A.某人在吃菱角时连壳也一起吃,还说是为了清热解毒。别人问他家乡有没有菱角,他得意地说前山后山
到处都是。
B.曾国藩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他为官处事常怀敬畏之心,待人接物周全得体,深
得时人敬佩。
C.秦始皇在位期间,派人遍访名山大川,千方百计寻找灵丹妙药。传说他曾派徐福等人到海上求仙,以期
长生不老。
D.《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夜宿观音院,金池长老炫耀其袈裟,悟空拿出唐僧的袈裟一比高下,结果
引来一场灾祸。
3.B【曾国藩的示例,是褒义的。本文的“胜心”、“畏心”和“痴心”是贬义的,要批判的。论据与观点
不对接。】
吃菱角——痴心(愚蠢)
秦始皇——畏心(怕死)
孙悟空——胜心(好胜心)
3.充分性——数量,质量
作用:说服力
【示例】
②2011 年,日本发生的 9.0 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场风波
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 2007 年广东和海南等地“ 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
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
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1.选文第二段运用了两个事例,删去一个好不好?请说出理由。
1.不好,本段的两个事例论证了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紧迫性,删去后不能充分的论证中心论点。
4.新颖性——生动性,启人深思
作用:感染力
【示例】韩非子《说难》(白话文):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因此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胡国君主,以使他快乐。然后郑武公向群臣问道:
“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讨伐?”大夫关其思回答说:“胡国可以讨伐。”武公假装愤怒,杀了他,说:“胡
国是兄弟国家,你说讨伐它,是何道理?”胡国君主听说了,认为郑国和自己友好,于是不再防备郑国。郑
国人趁机偷袭了胡国,吞并了它。宋国有个富人,下雨把墙淋塌了,他儿子说:“不修的话,必将有盗贼来
偷。”邻居的老人也这么说。到了晚上,果然有大量财物被窃。这家富人认为儿子很明智,却对邻居老人起
了疑心。【论据】关其思和这位老人的话都恰当,但重的被杀死,轻的被怀疑;【分析】这不是认识有困
难,而是难在如何处理这些认识。【观点】
8
(四)论据来源与处理
考点:
1. 论据来源——生活(无字天书),阅读(有字人书)(重点)
2. 论据处理(重点,难点)
1.来源
(1)2017 年浙考作文题目:三本书
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是“心灵之书”。
(2)《语文学习》的封面都印有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勒涅斯的一句名言: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无字天书与有字人书之间,永远在进行可逆的转化。
【示例】
有些青年人对名著有一种逆反心理,为了保持自由而故意避开,这是孩子气的举动。名著不管是不
是够格,总是时间和空间节选的结果,我们可以不在乎名著,却不可以不在乎时间和空间。一部似乎并不
怎么样的作品居然被时间和空间首肯,这本身就是一个极有文化深度的悬念,光凭着这个悬念也值得去读
一读。
更重要的是,名著因被很多人反复阅读,已成为当代社会词语的前提性素材,如果不了解名著,就
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方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们,很大一片土地就
不在话下了。对于专业之外的文化领地,我们没有时间去一寸一寸占领,收取几个制高点就可以了。
—— 余秋雨在台湾的演讲(部分)
【示例】书评
2.处理
(1)材料+分析+观点——对接:材料句,分析句,观点句
(2)对接:发现(可证性材料,针对性材料),归纳(排列材料),取舍(组合材料),提炼(个性化材料,思想性材料)
【示例】韩非子《说难》(shuì nán)(白话文)
从前弥子瑕曾受到卫国国君的宠信。卫国法令规定,私自驾驭国君车子的,论罪要处以刖[yuè] 刑。
弥子瑕母亲病了,有人抄近路连夜通知弥子瑕,弥子瑕假托君命驾驭君车而出。卫君听说后,却认为他德
行好,说:“真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缘故,忘了自己会犯别罪。”另一天,他和卫君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
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等到弥子瑕色
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论据】所以,虽然弥子瑕的行为和当初并没两样,但先前称贤、后来获罪的原因,是卫君的爱憎有了变
化。所以被君主宠爱时,才智就显得恰当而更受亲近;被君主憎恶时,才智就显得不恰当,遭到谴责而更
被疏远。【夹叙夹议】【分析】所以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仔细观察君主的爱憎,然后再进说。【观点】
【点评】韩非子最精彩的,对论据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形成完整的论证。第一段,是两个例子,从“一重
一轻”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是“人有认识不是困难的事情,难在如何处理这些认识”。第二段,是同
一个人“一宠一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是“谏说谈论的人不可不仔细观察君主的爱憎,然后再进说”。
(五)论据表达
考点:
1.概括——言简意赅(重点)
2.描写目的——突出材料的典型性(重点,难点)
3.重点——围绕观点展开(重点,难点)
4.一材多用(重点,难点)
9
1.概括——言简意赅
【示例】《六国论》
【1】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概括论据】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夹叙夹议】【分析,观点】
【2】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
其用武而不终也。【典型人物】【具体论据】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
不得已。【夹叙夹议】
【注释】叙述、铺陈(适可而止),交代清楚即可。
2.描写目的——突出材料的典型性
【示例】鲁迅《拿来主义》
大宅子
比喻论证——一个完整形象
门外四类人
门内四类物品
【注释】故事的生动和形象(不是主要目的,是附加价值)
【示例】周先慎《简笔与繁笔》(节选)
简笔——“武松打虎”——山神庙:“破落”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大雪:“紧”
繁笔——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三拳:味觉(鼻)、视觉(眼眶际眉梢)、听觉(太阳穴)
【正文】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
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
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
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
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眼眶 kuàng 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
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 qìng 儿、钹 bó儿、铙 náo 儿,一齐
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
血迸流,乌珠迸出,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
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
3.重点——围绕观点展开
韩非子《说难》
观点:说难
论据:关其思(重)、邻家老人(轻)
弥子瑕——前后
10
4.一材多用
【示例】鲁迅杂文中的张献忠
作文专题(19):一材多用——鲁迅用张献忠的例子 2019.10.29
出处:《鲁迅杂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版)
【1】《鲁迅杂文精选》P22——《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节选)
然而十全停滞的生活,世界上是很不多见的事,于是破坏者到了,但并非自己的先觉的破坏者,却是
狂暴的强盗,或外来的蛮夷。玁狁早到过中原,五胡来过了,蒙古也来过了;同胞张献忠杀人如草,而满洲
兵的一箭,就钻进树丛中死掉了。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人,真不知自身会
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外寇来了,暂一震
动,终于请他作主子,在他的刀斧下修补老例;内寇来了,也暂一震动,终于请他做主子,或者别拜一个
主子,在自己的瓦砾中修补老例。再来翻县志,就看见每一次兵燹之后,所添上的是许多烈妇烈女的氏名。
看近来的兵祸,怕又要大举表扬节烈了罢。许多男人们都那里去了。
【2】《鲁迅杂文精选》P34——《灯下漫笔》(节选)
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可惜的是往往暂时没有
谁能定。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
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
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
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
……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3】《鲁迅杂文精选》P48——《忽然想到》(节选)
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太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案出底细来。
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
们究竟不必太摆史官的架子。
秦汉远了,和现在的情形相差已多,且不道。元人著作寥寥。至于唐宋明的杂史之类,则现在多有。
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
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现在的中华民国也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
以明末例现在,则中国的情形还可以更腐败,更破烂,更凶酷,更戏虐,现在还不算达到极点。但明
宋的腐败破烂也还未达到极点,因为李自成,张献忠起来了。而张李的凶酷残虐也还未达到极点,因为满
洲兵进来了。
【4】《鲁迅杂文精选》P198——《晨凉漫记》
关于张献忠的传说,中国各处都有,可见是大家都很以他为奇特的,我先前也便是很以他为奇特的人们中
的一个。
儿时见过一本书,叫作《无双谱》,是清初人之作,取历史上极特别无二的人物,各画一像,一面题
些诗,但坏人好像是没有的。因此我后来想到可以择历来极其特别,而其实是代表着中国人性质之一种的
人物,作一部中国的“人史”,如英国嘉勒尔的《英雄及英雄崇拜》,美国亚懋生的《伟人论》那样。惟
须好坏俱有,有啮雪苦节的苏武,舍身求法的玄奘,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孔明,但也有呆信古法,
“死而后已”的王莽,有半当真半取笑的变法的王安石;张献忠当然也在内。但现在是毫没有动笔的意思
了。
《蜀碧》一类的书,记张献忠杀人的事颇详细,但也颇散漫,令人看去仿佛他是像“为艺术而艺术”
的一样,专在“为杀人而杀人”了。他其实是别有目的的。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
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了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的感到,
11
天下已没有自己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这和有些末代的风雅皇帝,在死前烧掉了祖宗或自
己所搜集的书籍古董宝贝之类的心情,完全一样。他还有兵,而没有古董之类,所以就杀,杀,杀人,杀……
但他还要维持兵,这实在不过是维持杀。他杀得没有平民了,就派许多较为心腹的人到兵们中间去,
设法窃听,偶有怨言,即跃出执之,戮其全家(他的兵像是有家眷的,也许就是掳来的妇女)。以杀治兵,
用兵来杀,自己是完了,但要这样的达到一同灭亡的末路。我们对于别人的或公共的东西,不是也不很爱
惜的么?
所以张献忠的举动,一看虽然似乎古怪,其实是极平常的。古怪的倒是那些被杀的人们,怎么会总是
束手伸颈的等他杀,一定要清朝的肃王来射死他,这才作为奴才而得救,而还说这是前定,就是所谓“吹
箫不用竹,一箭贯当胸”。但我想,这豫言诗是后人造出来的,我们不知道那时的人们真是怎么想。
七月二十八日
【5】《鲁迅杂文精选》P265——《病后杂谈》
第一本拿在手里的是《蜀碧》。
这是蜀宾从成都带来送我的,还有一部《蜀龟鉴》,都是讲张献忠祸蜀的书,其实是不但四川人,而
是凡有中国人都该翻一下的著作,可惜刻的太坏,错字颇不少。翻了一遍,在卷三里看见了这样的一条—
—“又,剥皮者,从头至尻,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率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也还是为了自己生病的缘故罢,这时就想到了人体解剖。医术和虐刑,是都要生理学和解剖学智识的。
中国却怪得很,固有的医书上的人身五脏图,真是草率错误到见不得人,但虐刑的方法,则往往好像古人
早懂得了现代的科学。例如罢,谁都知道从周到汉,有一种施于男子的“宫刑”,也叫“腐刑”,次于“大
辟”一等。对于女性就叫“幽闭”,向来不大有人提起那方法,但总之,是决非将她关起来,或者将它缝
起来。近时好像被我查出一点大概来了,那办法的凶恶,妥当,而又合乎解剖学,真使我不得不吃惊。但
妇科的医书呢?几乎都不明白女性下半身的解剖学的构造,他们只将肚子看作一个大口袋,里面装着莫名
其妙的东西。
单说剥皮法,中国就有种种。上面所抄的是张献忠式;还有孙可望式,见于屈大均的《安龙逸史》,
也是这回在病中翻到的。其时是永历六年,即清顺治九年,永历帝已经躲在安隆(那时改为安龙),秦王
孙可望杀了陈邦传父子,御史李如月就弹劾他“擅杀勋将,无人臣礼”,皇帝反打了如月四十板。可是事
情还不能完,又给孙党张应科知道了,就去报告了孙可望。
“可望得应科报,即令应科杀如月,剥皮示众。俄缚如月至朝门,有负石灰一筐,稻草一捆,置于其
前。如月问,‘如何用此?’其人曰,‘是揎你的草!’如月叱曰,‘瞎奴!此株株是文章,节节是忠肠
也!’既而应科立右角门阶,捧可望令旨,喝如月跪。如月叱曰,‘我是朝廷命官,岂跪贼令!?’乃步
至中门,向阙再拜。……应科促令仆地,剖脊,及臀,如月大呼曰:‘死得快活,浑身清凉!’又呼可望
名,大骂不绝。及断至手足,转前胸,犹微声恨骂;至颈绝而死。随以灰渍之,纫以线,后乃入草,移北
城门通衢阁上,悬之。……”
张献忠的自然是“流贼”式;孙可望虽然也是流贼出身,但这时已是保明拒清的柱石,封为秦王,后
来降了满洲,还是封为义王,所以他所用的其实是官式。明初,永乐皇帝剥那忠于建文帝的景清的皮,也
就是用这方法的。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至今在绍兴戏文里和乡下人的嘴上,
还偶然可以听到“剥皮揎草”的话,那皇泽之长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写作实践(重点,难点)
难点:
1.主题先行
2.材料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