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2020-2021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春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 高二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世纪以来,虽然有《白银谷》《沧浪之水》《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花腔》等一批很 好的作品,但令人悲观又无可回避的问题是,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叙事文学的辉煌时代就这样终结了。当 文学被无数次地宣告死亡之后,2003 年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新作《论文学》中,对文学的命运作了 如下表达:“文学的终结就在眼前,文学的时代几近尾声。” 在我看来,把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文学的衰落,归结于市场和利益的驱动是不准确的。这一说法的肤 浅就在于,市场可能改变作家的创作动机,但在现代中国,许多作家也是靠稿酬生存的,鲁迅的收支账目 大多来自稿酬。这些靠稿酬生活的作家没有因市场的存在而失去他们大师的魅力。鲁迅的魅力不仅仅来自 他对现代小说形式把握的能力,不仅仅来自他娴熟的现代小说艺术技巧,更来自于他的文化信念和坚守的 人格。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小说中表达出他的悲悯和无奈。他是在市场化的时代用一种非市场的力量 获得尊重和信任的。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不间断的政治批判运动和不间断的检讨过程中,独立的精神 空间几近全部陷落。当政治挤压被置换为经济困窘之后,检讨也置换为世俗感慨。因此,作家人格力量的 萎缩和文化信念的丧失,才是当代长篇小说没有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初步格局的形成和传媒多样化的发展,也终结了长篇小说在文化市场一枝独秀的 “霸权”历史。虽然我们可以批判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电子传媒是虚拟的“电子幻觉世界”,但在亚文化 群那里,电子幻觉世界提供的自我满足和幻觉实现,是传统的平面传媒难以抗衡的。它在通过“开放、平 等、自由、匿名”的写作空间创作的同时,也在无意中结束了经典文学的观念和历史。 如上所述,新世纪不是没有了文学经典,而是关心“文学经典”的人群已经分流于影视、读图、DVD、 卡拉 OK、美容院、健身房甚至是星巴克、超市或者远足、听音乐。因此,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特 别是与科技手段相关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是文学不断走向式微的内外部原因和条件。因此,“伟大的小说” 或“经典文学”已经成为过去,21 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学经典的世纪。 (摘编自孟繁华《21 世纪: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 材料二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堪称经典?具体到网络文学领域又当如何评判?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 姆曾以莎士比亚为标尺,讨论经典问题。他认为,每一位有志于创作经典的作家,都逃不开前人“影响的 焦虑”,而步入经典行列则必须具备挣脱影响的“陌生性”,也可以称之为原创性。“影响的焦虑”和“陌 生性”两个关键概念,恰可用来讨论当下网络文学如何趋近经典的问题。 网络文学起始之时,互联网对公众来说是一片全新天地,在线写作带有拓荒性质。那些早期网文作者, 有的心怀独创梦想,有的戏说名著中人,有的甚至声称灵感来自影视,但他们实际上都充当着经典的媒介 转化者——创作平台虽然从论坛、网页到手机,心中构想的样式,却脱不开对优秀作品的经验认知,也就 是以经典为参照系,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拓展。因此,在媒介交融之际,网络作者与 程序员、网站编辑和灌水的网民一起参与了在新媒介上开展文学探索的历程,其表达方式和界面是全新的、 开创性的;但核心和本质却是对经典的继承。 与网络文学知名度和高曝光率同时到来的,是类型小说对网文整体的替代。类型文填补以往通俗阅读 的缺乏,但这些“类型”,却可以看成网络作者在消化、稀释文学经典后,结合新媒体特点的拣选和改写, 其创新性毕竟有限。同时,这种写作模式提供易于上手的框架,文学网站需要内容,急于引导缺乏经验的 新作者按照教程炮制速成文,这虽然极大扩充网文基数,却导致整体质量和观感的下滑。就这样,虽然网 文名气日盛,参与者越来越多,但对畅销类型的因循,构成进一步突破的局限,陌生性难以为继;同时, 经典作品影响的焦虑越来越强。 印刷媒介千百年才积淀出若干经典,影响的焦虑永远存在,是不是不应该要求短短二十年的网络文学 中出现经典?并非如此。在这个领域里,虽然“网络”赠送的“陌生感”越来越弱,但根本的“文学”方 面,却会随着作品的积累、作者经验的提升、读者眼界的开阔而日渐加强。当前网文作者享有得天独厚的 优势,既能够轻而易举阅读大量传统文学作品,又掌握新的媒介手段,同时非常贴近现实生活、保持与网 民的即时沟通。这是网络文学与印刷作品最大的不同,也是网络文学得以趋近经典、创造经典的优势所在。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趋向经典,创造经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收支账目大多来自稿酬的鲁迅,并没有因市场的存在而改变自己的创作动机,他在市场化的时代用一种 非市场的力量获得尊重和信任。 B. 作家人格力量的萎缩和文化信念的丧失是当代文学走向衰落的内部原因,而多元文化初步格局的形成和 传媒多样化的发展则是外部原因。 C. 早期网文作者在新媒介上开展文学探索,仍以经典为参照系,使以往媒介中的经典借他们之手向新媒体 拓展,充当着经典的媒介转化者。 D. 短短二十年的网络文学不像经典是经过印刷媒介千百年才积淀出的,但当前网文作者具有掌握新的媒介 手段、保持与网民的即时沟通等优势。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作家只要具有对小说形式把握的能力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不丧失文化信念,坚守人格,就能创作出 经典的作品。 B. 与科技手段相关的消费文化的兴起为从前关心“文学经典”的人提供了如影视、读图、DVD 等多种文化 消费的可能。 C. 类型文的写作模式提供易于上手的框架,缺乏经验的新作者可以按照教程炮制速成文,这对网文整体质 量有影响。 D. 网络文学具有原创性,也具有受经典影响的焦虑,符合哈罗德·布鲁姆关于经典问题的看法,有趋近经 典的可能性。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世纪以来,还是出现了如《白银谷》《沧浪之水》《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花腔》等一批很好的 作品。 B. 当前基于粉丝经济的网络作品信奉“流量即正义”“我任性我有理”,有些为迎合打赏口味,甚至不惮 挑战伦理。 C. 由网络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庆余年》不仅在国内热播,其海外发行更涵盖全球五大洲多种新媒 体平台和电视台。 D. 《甄嬛传》这部经典的网络小说被网友扒出抄袭了十几部小说,其整体故事架构与匪我思存的《冷月如 霜》高度相似。 4. 材料一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 有人认为,在新世纪有无文学经典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观点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C 4. (1)引证法。引用希利斯·米勒的相关语句证明文学的衰落。(2)例证法。以鲁迅等现代作家为例证明 市场不能改变作家的创作动机。(3)对比论证。将鲁迅与当代作家进行对比,证明作家人格力量的萎缩和 文化信念的丧失,才是当代长篇小说没有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5. 答案示例一:同意。(1)材料一是悲观的,认为 21 世纪是一个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文章从作家人格力 量的萎缩、文化信念的丧失及多元文化初步格局的形成、传媒多样化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得出结 论。(2)材料二是乐观的,认为网络文学可以趋向经典,创造经典。文章围绕“影响的焦虑”和“陌生性” 两个关键概念,讨论当下网络文学趋近经典的问题。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1)二者关注的作品领域不同。材料一开头列举了一些好的当代文学作品,关注的 是传统的平面传媒领域的包括长篇小说在内的叙事文学。材料二关注的是出现才短短二十年的网络文学。 (2)因为关注的领域不同,即使看起来两者态度有不同,也不能构成截然相反的关系。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曲解原文。对于造成当代文学衰落的原因,材料一并没有明确指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是什么。原文是 “因此,现代传媒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特别是与科技手段相关的消费文化的兴起,是文学不断走向式微的 内外部原因和条件”。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A.“只要……就……”错误,选项把“作家具有对小说形式把握的能力和娴熟的艺术技巧,不丧失文化信 念,坚守人格”作为“创作出经典的作品”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太绝对。原文中这三方面是鲁迅作为大师 魅力的表现,并没有提及具备这些魅力就可以创作出经典作品。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论点、论据的把握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是网络文学可以趋向经典,创造经典。 A.所列举作品非网络文学; B、D.所列举的事例皆是网络文学中的不好现象,与观点相反。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例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第一段中引用 2003 年美国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新作《论文学》中句子“文学的终结就在眼前,文学的时代 几近尾声”证明当代文学的衰落,属于引证法。 第二段中为证明市场不能改变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家的文化信念和坚守的人格最重要,列举了以鲁迅为代 表的靠稿酬生活的那些中国现代作家的实例,属于例证法。并在此段中将鲁迅与当代作家对比,证明作家 人格力量的萎缩和文化信念的丧失,才是当代长篇小说没有力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属于对比论证法。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同意或不同意皆可。 如同意,侧重于对两则材料阅读的求异思维,分析时注意抓住两则材料相反的地方。材料一中认为 21 世纪 是一个没有文学经典的时代,材料二中则认为网络小说可以趋近经典,创造经典。二者截然相反。 如不同意,则侧重于对两则材料阅读的求同思维,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寻找材料一和材料二不冲突的地方, 即二者关注的作品领域有不同,再结合材料中所列举的作品确定其所属领域。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魔镜里的钱钟书 张建术 去年 10 月 30 日,夏衍生日那天,夏的女儿给同住一个医院的钱钟书送来块蛋糕,钱先生脏器衰竭症 状刚消失,病情缓解,胃口大开。他坐在床上边品尝蛋糕,边与人谈天说地。突然发现被记者的摄像机捕 捉,钱老先生一撩被子,连人带头带蛋糕就捂了进去,也全然不管白、红奶油弄得满头满身满被子。 遥想当年,钱钟书名震清华,后来,他也以恃才傲物、喜臧否人物、擅讽刺文学闻名于世。1974 年到 1977 年,钱钟书全力以赴投入《管锥编》的写作。他说自己写作的目的是“销愁纾愤,述往思来,托无能 之词,遣有涯之日”。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钱钟书: 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 诗人,他用优美的英文背诵那位诗人的一段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他就用标准德文背诵了他的一篇 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 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能脱口而出,流利无滞地背出,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进入 80 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 价 16 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 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 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了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 的门,出以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 夫人杨绛笑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古典文学组的人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 “1000。”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 500,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二次来借,他还是如法 炮制,依旧对折送人。有人评论说,钱钟书说到底是数学不好,只学会了个被二除,假如有人求借百万, 又该怎么办呢?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寒素。沙发都是用了多年的米黄色的卡面 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 少书,但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相传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 钱公馆主人较之犹太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杨绛在《钱钟书与》这篇文章里,写到了丈夫的许多“痴气”“傻气”,归根到底都是童心与 童趣。杨绛写了他手舞足蹈看《福尔摩斯探案集》,写了他给妻子脸上画花脸,写了他往女儿被窝里藏笤帚 疙瘩,埋“地雷”……却似乎漏掉了他爱看儿童动画片,爱看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钱钟书看《西游 记》与众不同。边看边学边比划,口中低昂发声不住,时而孙悟空,时而猪八戒,腾云遁地,“老孙来也”, “猴哥救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之歌之,不一而足。那个活泼胆大有本领、敢管玉帝叫“老儿”的孙 猴子,从小时候就潜移默化地钻入了钱钟书的性格里,以至于人家万乘之尊的英国女王到中国,国宴陪客 名单上点名请他时,他竟称病推掉。事后,外交部的熟人私下询及此事时,钱钟书说:“不是一路人,没 有什么可说的。” 诺贝尔评奖委员会的汉学家马悦然上府拜访他,钱钟书一面以礼相待,一面尖锐地说:“你跑到这儿 来神气什么?你不就是仗着我们中国混你这碗饭吗?在瑞典你是中国文学专家,到中国来你说你是诺贝尔 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专家。你说实话,你有投票表决权吗?作为汉学家,你在外面都做了什么工作?巴金 的书译成那样,欺负巴金不懂英文是不是?那种烂译本谁会给奖?中国作品就非得译成英文才能参加评奖, 别的国家都可以用原文参加评奖,有这道理吗?”80 年代初,某“头牌学者”拼凑了一本《xx 研究》,钱 钟书翻阅后,即下断语:“我敢说 xxx 根本就没有看过 xx 的原著。”真是明眼如炬,让此等人物没处躲没 处藏。这也就难怪有人按捺不住咒他:“钱钟书还能活几年?” 一些年来,由于拒绝与传媒合作,钱钟书这个人,也似乎渐成“魔镜”中的影像了。当我们把钱钟书 这面“魔镜”翻转过来看时,便发现镜子背面有行镌刻的字迹: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 的生活。 (节选自报告文学《魔镜里的钱钟书》,有删改) 文本二: “不管写小说还是写报告文学,张建术都有解剖的眼光与兴趣。这是我编辑出版《魔镜里的钱钟书》 的一个原因。”作为国内出版界名望颇高的资深编辑,李世跃表示,对钱钟书等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忠实 记述、文章中解剖的眼光与兴趣、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等,是他看重这本书的主要原因。“现在看来,这 些作品依然有意义。” 李世跃对记者说:“我觉得作为传记作者,把人的活动记录下来是基本功;稍高的要求是,剪裁取舍 作为一种世界观;再高一层,即是文章能够分析、穿透时代。我希望有这样的作品面市。” 在张建术看来,报告文学是“检测社会的良心”。在大众文学趋附于娱乐,加紧与商业联姻的时候, 张建术文章中的那种担当精神,那种进入生活而非知难绕道的品格,令人沉重,引人思索。 以理性之思,以深情之笔,书写知识分子心路历程,张建术的报告文学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时代的回响。 (摘编自慕庄《你听到世纪的回声吗——关于张建术和他的新书》)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钱钟书在摄影机前拘谨可爱,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却很“出风头”,文章塑造了他真实率性、才华横溢的 知识分子形象。 B. 钱钟书拒绝英国出版社重金购买他的英文大辞典,就是因为他在上面写批语倾注了心血,他自己也经常 需要使用。 C. 这篇报告文学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剪材有取舍,记录了钱钟书的言行事迹,体现了作者对钱钟书的景 仰和缅怀。 D. “做完整的人,过没有一丝一毫奴颜和媚骨的生活。”这句话是作者对钱钟书的学术品格和内在精神的 高度评价。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锥编》被中国学者评为学术史上壁立千仞的高峰之作,钱钟书自述其创作目的传达出他的自卑及自 我排遣之意。 B. 钱钟书有许多如《钱钟书与》中所述的“痴气”“傻气”,所以会无情揭露某“头牌学者”无知、 虚伪的丑相。 C. 《西游记》中孙猴子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钱钟书,让他恃才傲物,敢于挑战权威,故而称病推掉了 国宴的邀请。 D. 张建术在报告文学创作领域展现出的精神,与钱钟书在学术领域的品格是一脉相承的,都是知识分子的 担当与坚守。 8. 张建术认为报告文学是“检测社会的良心”,结合文本二,概括有良心的报告文学应具备的特点。 9. 在某班级的读书交流会中,如欲以“一篇小说式的报告文学”为题写一则《魔镜里的钱钟书》的小评论, 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B 7. D 8. ①忠实记述人物言行事迹及心路历程。②通过对材料的取舍体现出一种世界观。③通过记录人物活动进 而分析、穿透时代。④体现出解剖的眼光和担当的精神。⑤作品表达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 9. ①事例真实丰富:记述了钱钟书的大量言行事迹,用丰富多样的故事展示人物品格和内心世界。②人物 富传奇性:作者紧扣“魔镜”行文,记述了钱钟书的传奇经历,凸显了他多面、多变的复杂形象,让读者 惊叹不已。③手法灵活多样:事迹剪裁、详略处理有匠心,运用正、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充分展 现人物风貌。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就是因为他在上面写批语倾注了心血,他自己也经常需要使用”推断有误,从全篇角度来推断,拒绝 出版社收购的主要原因应是钱钟书不仅淡泊名利,而且心怀祖国。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相关文学常识,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 A.“自卑”理解不当,“托无能之词,遣有涯之日”中“无能”为自谦之辞。 B.“痴气”“傻气”是童真童趣,亦是率真可爱,还是智慧和创造力的代名词。揭露“头牌学者”表现了 钱钟书对学术界虚伪丑恶、不择手段等行径的鄙视和憎恨。两者并无因果关系。 C.“恃才傲物”是个贬义词,“敢于挑战权威”属过度解读,拒绝国宴邀请体现出钱钟书没有一丝一毫奴 颜和媚骨。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审题重心是“良心”一词,材料二中李世跃对出版张建术作品原因的阐述、对杰出的传记作者的要求以及 张建术作品的突出特点,都可以筛选出来作答。 依据“李世跃表示,对钱钟书等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忠实记述、文章中解剖的眼光与兴趣、对小人物的人 文关怀等,是他看重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可概括为:忠实记述人物言行事迹及心路历程;作品表达对小人 物的人文关怀。 依据“我觉得作为传记作者,把人的活动记录下来是基本功;稍高的要求是,剪裁取舍作为一种世界观; 再高一层,即是文章能够分析、穿透时代。我希望有这样的作品面市”可概括为:通过对材料的取舍体现 出一种世界观;通过记录人物活动进而分析、穿透时代。 依据“张建术文章中的那种担当精神,那种进入生活而非知难绕道的品格,令人沉重,引人思索”可概括 为:体现出解剖的眼光和担当的精神。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特点的把握,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报告文学的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兼备,用统一的主题思想连缀不同人物和典型事件,从而反映社会生活 和人物活动。而小说作者往往通过虚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并借助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魔镜 里的钱钟书》所记事例具备报告文学的新闻真实性,记述了钱钟书的大量言行事迹,用丰富多样的故事展 示人物品格和内心世界; 主人公钱钟书也具备小说人物才有的传奇经历与典型性格,作者紧扣“魔镜”行文,记述了钱钟书“被子 里藏蛋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拒绝去美国讲学”“拒绝高价出售辞典”“模仿《西游记》 角色”等传奇经历,凸显了他多面、多变的复杂形象,让读者惊叹不已。 文章艺术手法多样而纯熟,事迹剪裁、详略处理有匠心,同时通过他人评价、他人对钱老的态度的侧面描 写以及对钱老的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杰出知识分子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精神,雕琢出光辉照人的真人形 象,体现了时代精神。 答案必须结合文章内容、手法及“小说”“报告文学”的体裁特点等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共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 上寿。仲淹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 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 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 知延州。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 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 所减不与。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 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帝用其议。久之,元昊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约和,仲淹 为书戒喻之。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元昊答书语不逊,仲淹对来使焚之。大臣以为不当辄通书,又不当辄焚 之,宋庠请斩仲淹,帝不听。改邠州观察使,仲淹表言:“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今退而与王兴、 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辞不拜。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 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 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 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 其气矣/ B. 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 慑其气矣/ C. 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 慑其气矣/ D. 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 慑其气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文中指孔子所作的六种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B. 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唐宋时皇帝在这天要举行祭天大典。 C. 仁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庙号”,如某祖、某宗等。 D. 郎中,隋唐以后六部置郎中掌部内各司政务,宋以后也指医生,文中指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仲淹学问精深,善待游学之士。他通晓六经,很多求学的人向他请教,他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 倦,并且曾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 B. 范仲淹敢于直言,反对再兴土木。他认为昭应宫、寿宁宫昭示了上天的惩戒,今建太一宫和洪福院会浪 费民产,不是顺人心合天意的做法,应停建。 C. 范仲淹忧心边务,主动请缨纾困。他到任后筑城营田,开放民间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让百姓就近送 缴税租,春夏两季调兵就食为朝廷节省开支。 D. 范仲淹谋略过人,精于用兵之道。他想在马铺砦筑城,就先派军占据这一地区以防敌军来争;走到柔远 后他才发布筑城的号令,一个月就筑城完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元昊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约和,仲淹为书戒喻之。 (2)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 14. 朝廷改任范仲淹为邠州观察使,他为什么不接受这一任命?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过了很长时间,元昊遣还被俘的宋将高延德,依靠他来与范仲淹约定讲和,范仲淹写信告诫劝谕 西夏罢兵。 (2)敌军发现之后,率领三万骑兵来攻打,并假装败逃,范仲淹告诫将士们不要追击,不久知道敌军果然 有埋伏。 14. ①他守边多年,羌人很亲近并喜爱他,他与羌人建立了和谐友善的关系。②如果改任为邠州观察使,就 与王兴、朱观为伍,恐怕被敌军轻蔑。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况边备渐修”与“师出有纪”是两个短句,应断开,排除 AC 两项;“马瘦”“人饥”放在“贼”后一同 作谓语,不宜断开,排除 D 项。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孔子所作”有误,“六经”并非孔子所作,而是孔子整理的。 故选 A。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一个月就筑城完毕”一说有误,“旬日”指十天。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归,使……归,遣还;因与仲淹约和,省略句,因(之)与仲淹约和;戒喻,告诫劝谕。(2) 以,率领;以骑三万来战,定语后置句,以三万骑来战;佯北,并假装败逃。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原文内容为“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我守 边多年,羌人很亲近喜爱我,如果降官与王兴、朱观为伍,只恐怕被敌军轻蔑。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 点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学习经学的人大多向他请 教,解决疑难,他手捧经书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而自 己的儿子却要轮换穿一件好衣服才能出门,范仲淹却泰然处之。天圣七年(1029),章献太后将在冬至日接 受朝拜,仁宗皇帝也准备率领文武百官为太后上寿。范仲淹上疏请求章献太后将朝政大权交还仁宗,但没 有得到任何答复。当时朝廷正在修建太一宫和洪福院,并在陕西征购木材。范仲淹见此情景说:“昭应宫、 寿宁宫已毁,上天的惩戒刚刚过去不久。现在又大兴土木,浪费百姓财产,这不是顺乎人心、合乎天意的 做法。应该停止修建寺观,减少平常年份征购木材的数量,来蠲免百姓长期以来所承担的负担。”这些建 议虽未被受纳,但仁宗皇帝认为范仲淹是一位忠诚之士。朝廷提升范仲淹为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 延州周围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动请求前往延州,被升为户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当时塞门、承平各 要塞已被废弃,范仲淹采纳种世衡的计策,修筑青涧城来占据敌军进犯的要冲,大兴屯田,并且开放民间 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又因为老百姓远路输纳赋税过于劳苦,他上奏请求将鄜城建成军事基地,让河 中府、同州、华州的中下户就近送缴税租。每年春夏两季调集军队获取给养,可以节省买粮开支十分之三, 这还不包括其他开支节省的费用。第二年正月,仁宗皇帝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说:“正月塞外 天气十分寒冷,我军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敌境,敌军马瘦人饥,凭我军的势力容易制服敌军。况 且我军边防守备逐渐加强,出师纪律严明,敌军虽然猖獗,一定会被我军的气势所震服。”仁宗皇帝采纳 了他的建议。过了很长时间,元昊遣还被俘的宋将高延德,依靠他来与范仲淹约定讲和,范仲淹写信告诫 劝谕西夏罢兵。当时恰好任福在好水川被西夏打败,于是元昊给范仲淹的回信语气很不恭敬,范仲淹当着 来使的面烧掉了它。朝中大臣认为不应擅自与西夏通信,又不应当擅自烧掉西夏来信,宋庠奏请处决范仲 淹,仁宗皇帝没有同意。范仲淹改任邠州观察使,在上表书中说:“我守边多年,羌人很亲近喜爱我,如 果降官与王兴、朱观为伍,只恐怕被敌军轻蔑。”他辞谢而没有接受这一任命。庆州西北的马铺砦,正处 在后桥川口,位于西夏腹地。范仲淹想在此筑城,料想西夏军队一定会前来争夺,就暗中派遣他的儿子范 纯祐和蕃将赵明首先占据这一地区,自己率领军队紧随其后。众将领不知道到底要到达什么地方,走到柔 远,范仲淹才开始发布筑城的号令,各种筑城工具都已准备好,十天就筑城完毕,这就是大顺城。敌军发 现之后,率领三万骑兵来攻打,并假装败逃,范仲淹告诫将士们不要追击,不久知道敌军果然有埋伏。大 顺城建成后,白豹城、金汤城一带的敌军都不敢再度进犯,环庆路从此更少被敌人所侵犯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赤壁矶① 韩驹 缓寻翠竹白沙游,更挽藤梢上上头。 岂有危巢尚栖鹘?亦无陈迹但飞鸥。 经营二顷将归老,眷恋群山为少留。 百日使君何足道,空余诗句在江楼。 【注释】①据吴曾《能改斋漫录》,韩驹靖康初知黄州,“三月而罢,因游赤壁”,故自称“百日使君”。 此诗作于知黄州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登赤壁矶的过程,从“寻”到“挽”,旨在强调登上赤壁矶的过程艰辛而痛苦。 B. 颔联写登赤壁矶所见,上句暗用苏轼《后赤壁赋》中“攀栖鹘之危巢”句,语意蕴藉。 C. 颈联上句体现营田“归老”之心,下句流露“眷恋”山川之意,一纵一收,别有情理。 D. 尾联以题诗江楼作结,认为自己这“百日使君”微不足道,将来只空留江楼上的诗句。 16. 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5. A 16. ①表达了诗人怀慕先贤之情和世事沧桑之感;②表达了诗人返乡终老的归隐之意和对 黄州山川风物的眷恋之情;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和对自己诗才的自负。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思想内容的能力。 A.“旨在强调登上赤壁矶的过程艰辛而痛苦”错误。首联叙写登赤壁矶的过程,从“寻”到“挽”,点明 “登”字,紧扣题目而写。上句意态悠闲容与,下句句法即显出着力之迹,与内容相应。 故选 A。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首诗的意思是:开始时缓步寻胜,漫步于赤壁矶旁的沙滩、竹林,接着又挽着藤梢,一步步攀登到赤壁 矶的上头。登上矶顶,已经不复见往日栖鹘的危巢,也看不到先贤从前谪贬黄州时留下的陈迹,只见江鸥 飞翔而已。本想经营田园以便返乡终老,但由于眷恋这里山川风物的壮美,不能不为之少留时日。与一代 文豪苏轼相比,自己这区区“百日使君”自然微不足道,离开黄州后,留下来的只有题在江楼上的诗句而 已。 题目问的是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从整体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通过诗句去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感 情倾向。从诗歌内容来看,诗人思贤访旧,写登赤壁矶的所见所感。从颔联看,于写景中寓怀慕前贤之情 与世事沧桑之感;从颈联看,一方面有归隐之心,另一方面又眷恋黄州自然风物;从尾联看,“何足道” 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空余诗句”自谦中又透出对自己诗才的自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诗人常常借“雁”这一意象抒情,寄寓游子思乡怀亲之情或羁旅伤感之情,如王湾《次北固山下》 中就有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郦道元《三峡》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后,紧接着用“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三峡磅 礴逶迤的雄奇气势。 (3)白居易《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侧面描写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的音乐的感 染力,苏轼《赤壁赋》用同样的手法写“箫声”达到相同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乡书何处达 (2). 归雁洛阳边 (3). 两岸连山 (4). 略无阙处 (5). 舞幽壑之潜 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默写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雁、洛、阙、幽壑、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文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风”是一个家庭祖祖辈辈长期以来延续并形成下来的精神文化,它能树立家庭成员的精神风貌和 道德准则。自古以来,我国优良的家风的根基都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讲究“以德治家”,其内核是育人。“仁、义、礼、智、信”这些儒家传统的文化思想在中国家 风里始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家风和家教是紧密相连的,家风本身就是一种润物无声、耳濡目染式的家教;家教既是家风的传承方 式,本身也是一种家风。家风家教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并且在长期的岁月延 传中成为了根深蒂固的传统。 纵览整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我们发现:关于家风家教的各种名言、典故和家训家规等文献记载不 仅多如繁星,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思想,是形成中国优良家风的重要思想源泉。 B. 儒家思想是形成中国优良家风的重要思想源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形成中国优良家风的重要思想源泉。 D. 形成中国优良家风的重要思想源泉是儒家思想,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B. 雨重又淋淋沥沥地飘落下来,起初是悄悄地、战战兢兢地下着,后来越下越密。 C.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D. 这尊挣断了铁链的沉重的大炮,突然变成了一头形容不出的怪兽。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D 20. 答案示例:“家风”是一个家庭祖祖辈辈长期以来形成并延续下来的精神文化,它能影响家庭成员的精 神风貌和道德准则。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根据第一段“我国优良的家风的根基都来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本 段后面的文字内容,可知都在围绕“儒家思想对家风的影响”议论,所以主体(主语)对象应该确定为“儒 家思想”,故排除 A 项。B 项的第二句说的是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是文段的中心内容,故排除。 D 项第一句的主语是“思想源泉”,第二句说的是儒家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是文段的中心内容。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和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繁星”来比喻“家风家教的各种名言、典故和家训家规等文献记载”。 A.运用了排比,“有时……有时……有时……有时……”。 B.运用了拟人,“悄悄地、战战兢兢地”赋予了“雨”人的情态。 C.运用借代,纨绔,细绢做成的裤子;膏粱,肥肉精米,这里借指富贵子弟。 D.运用了比喻,把“大炮”比喻成了“怪兽”。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两处,第一处“延续并形成”语序不当,应为“形成并延续”。第二处搭配不当,“树立”不 能和“精神风貌”搭配,根据语境可以将“树立”改成“影响”。 (二)语文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期,研究者通过对北美不同迁徙鸟类的研究发现,环境温度越高,动物体形越小,在同类群的温血 动物中,生活在较寒冷地区的个体体形更大。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长得高,莫非也和温度有关?北方地区相对较寒冷, 身材高大的人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小,因而散热少,可以有效地抵御风寒。南方地区相对较暖和, ________①_______,利于散热,易于生存。 这样解释看似完善,________②_______。人类学会穿衣、生火保暖,而不是只靠身体素质硬抗严寒。 南方人、北方人身高差异是各种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天气寒冷,人体新陈代谢较慢,生长发育期较长, 成熟期较晚,有利于更多物质能量的积累。传统北方地区的人摄入的含蛋白质的食物更多, _______③_______,加之北方地区夏季光照时间长,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D,促进骨骼发育,这些都是北 方人长得稍高大的原因。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8 个字。 22. 请分别用一个单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 15 个字。 【答案】21. ①身材矮小的人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大②其实不然③高蛋白有利于身高的发育 22. ①研究发现,环境温度影响动物体形。(或“环境温度影响动物体形”)②北方人比南方人高可能与温 度有关。③北方人长得高不一定与温度有关。(或“南北方身高差异受综合因素影响”“南北方身高差异不 一定与温度有关”)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所在的段落是在对比说明北方人和南方人的不同,根据“北方地区相对较寒冷,身材高大的人单位 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小”的提示,此处应该填“身材矮小的人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大”。 第二处根据“这样解释看似完善”尤其是“看似”的提示,此处应该是对“完善”的否定,所以填“其实 不然”。 第三处根据上文“传统北方地区的人摄入的含蛋白质的食物更多”和下文“这些都是北方人长得稍高大的 原因”的信息,可以知道此处应该讲的是蛋白质对身高的促进作用,故而填“高蛋白有利于身高的发育”。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段信息的能力。 本文段的中心是围绕温度对体形的影响而展开的,首先从科学研究发现讲起:环境温度影响动物体形。接 着联系北方人和南方人的身高猜测他们的身高差异可能与温度有关。最后结合其它因素对身高尤其是北方 人的身高的影响谈,从而说明影响身高的不一定是温度。注意要求用单句呈现意思。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人们发现,传统文化正带来越来越多的惊喜。线上,今年河南卫视春晚《唐 宫夜宴》等节目火遍全网,B 站上各类国风和国潮视频弹幕刷屏;线下,各地博物馆争相推出爆款文创产 品,乡村“非遗+产业”发展亦是红红火火。传统文化频频“出圈”,进入大众视野并火爆起来。有人认为 这体现了老百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有人认为将 5G、VR 等现代科技和传统文化题材融为一 体的作品表明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是融合发展的;也有人认为我们以前把圈子划得太清晰,让各个行业之 间越来越封闭,现在的所谓“出圈”恰恰是“融圈”。 对传统文化频频“出圈”这一现象,你怎么看?班级将举行一次讨论会,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 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古往今来,创新一词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始终。这是时代发展的标志,更是时代进步的动力。“创新” 一词既适用于工业发展的理念,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亦占有重要地位。如今传统文化频频“出圈” 即是创新精神在传统文化继承上的体现。而事实上,传统文化也只有频频“出圈”,创新地融合现代文明, 才能焕发新生。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在现代文明中获得不竭的动力。 当诗歌的教授方式变更为切合时代潮流之时,实则就是一种创新。运用当代青年人追捧的方式讲解, 更能使其走进学生心中。正如当下一系列综艺节目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均打破了以往呆板滞 后的文物、诗词认知。而是以一种更为浅显易懂的方式深入人心,广受好评。由此可知,欲永葆传统文化 的生命力,“创新”一词便显的尤为重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永葆靓丽色彩。 《云南映象》歌舞一经出世,便获得了圈内外人士的广泛认同。这是将云南原创的传统舞蹈与民族舞, 以及现代光影技术结合的大型歌舞锦集。演员多来自云南当地,他们的歌舞,天人合一,狂欢,与生俱来。 由此共同演绎出了浓郁神话韵味的美丽云南。这是将中国民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纽带。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兼容并蓄的同时,也让云南的民族色彩显得更加靓丽多彩。 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在创新中永垂青史不朽。 中国京剧被世人誉为“国粹”,可近些年来却显露出发展不理想的态势。青年人多垂涎于流行事物, 进而对戏剧艺术便有了冷漠乃至排斥的现象。歌手李玉刚却巧妙地将戏剧与流行歌曲相结合,传统乐器同 现代音乐理念相融合。一曲《新贵妃醉酒》火遍大江南北。中华文化流传至今,靠的不仅是传承,更是创 新。也正是有了这二者的巧妙结合,才使得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永垂不朽。 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艘船,那么现代科技、现代文明就像一双木桨。没有木桨,船将无法向前方航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当代青年要担负起发扬传 统文化的重任,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创新,让中华文化焕发出绚丽的新时代风采和世界魅力。 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1)情景限制。本题设置情景为班级讨论会,限制了场合,限制了写作者身份。 (2)文体限制。从“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可知本文适合采用议论文文体,同时注意“发言稿” 的格式要求。 (3)内容限制。应紧扣对“传统文化频频‘出圈’”这一现象来展开,撇开“频频‘出圈’”,泛谈“传 统文化”属于偏题。 (4)材料中“有人认为……”给考生提供写作提示,不作写作限制。 【立意】(1)从传统文化为什么频频“出圈”入手: ①传统文化优秀基因永葆恒久生命; ②传统文化频频“出圈”,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③传统文化频频“出圈”,助力建设文化强国。 (2)从传统文化如何能频频“出圈”入手: ①与时代同频共振,助力文化“出圈”; ②融合现代文明,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③走出文化小圈,融入世界大圈;④深入百姓生活,挖掘文化宝藏。 (3)从传统文化频频“出圈”的意义入手: ①增强文化自信,铺染生命底色; ②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文化“出圈”,利于传承; ④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代生活服务。 【素材】1.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现代的文化需要发展,但传统的文化更需要发扬光大。于 是,媒体开始越来越多地把传统文化朝向年轻的一代,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发扬、宣传,让更多的年轻 人喜欢上了中国传统的戏剧;新一代的影星、歌星也开始在自己的影片、歌曲中加入中国传统元素,利用 他们自身的号召力,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对戏剧有更多地了解,为发扬传统戏剧献上自己的力量,毕竟,这 些年轻的歌手的老师也是上一辈的老艺术家;而老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传统中融入新元素,是传统戏剧在原 有的基础上更加吸引年轻人,使年轻人不仅追赶潮流也爱上传统,对戏剧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戏剧,这一 中华独特的文化,正在被更多的人所了解,所喜爱。璀璨的戏剧艺术将会在世界的东方放出光芒! 2.在传统文化园遇上新时代而恢复容光之时,我们更应深入思考:怎样让以“慢”为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以 “快”为标签的新时尚更好地包容和合,从而激发持久的文化活力?不让《舌尖上的中国》里的挂面、章 丘铁锅仅成为短时间的现象级追捧,不让文物保护只停留在瞬时激增的志愿者报名数目,不让悠久的文化 只是我们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片断记忆。我们要以更坚守的态度,更坚定的毅力呵护着传统文化的过去、现 在,甚至未来,让新时尚陪在传统文化的身边慢下来,走远去。 3.随着《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渐入佳境,文化类节目掀起热潮;生僻汉字吸引更多目光,更有三千生僻 字正在进入中华字库;热播古装剧带动传统礼仪引发更多关注,也有了更多的现实应用;此外,华阴老腔 等非遗项目大放异彩,故宫、国博等博物馆推出的文创产品销售火热;值得一提的是,围绕着家书、家谱、 家族历史和家文化的复兴,传承更加有序。传统文化复兴呈现出的新态势。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