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 年 4 月 23 日 上午 7:55-10:25 试卷满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
域内相应位置上。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学观念,悲剧真正进入中国,前后不过百年时间。百年间,中国现代
悲剧观念便将西方源远流长的悲剧传统接受、演练了一遍。虽然其间颇多曲折与起伏,但终
自成一格,形成了一个既区别于西方悲剧的“中国”文学观念,同时,又区别于中国传统悲
情戏曲的“现代”文学观念。以一种动态、开放的视野审视、分析悲剧在中国的接受、成长
状况,不难发现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虽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但其内里却是在持续推进,且隐然有迹可循。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
认知、创作实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
的觉醒。而且,路向与阶段,事实上是一里一表,二者互为生发。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的研究,“悲剧是什么”“悲剧应当如何”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首
先要思考的问题。对于这样一个言人人殊的论题,此处不打算展开论析,只想重申悲剧观念
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因为这也正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的发展路向所在。
朱光潜曾说,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是“出自哲学家笔下论悲剧的最好一部著作”。原
因之一就在于尼采的悲剧观念既不是悲观主义的,也不是乐观主义的,而是二者矛盾的组合,
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在朱光潜看来,这是尼采的一大功绩。理
由是,悲剧给我们展现出来的,就是这样具有两面性的自然。因为悲剧是有感于生活的阴暗、
命运的不公等不如意而产生的;与此同时,悲剧又总是有对苦难的反抗,对于悲剧人物而言,
最不可原谅的就是怯懦和屈从。从观念的角度看,朱光潜的这一评论或者说尼采那看似矛盾
的组合,正道出了悲剧的两个最基本层面:直击人类生存困境的悲剧意识与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悲剧精神。
悲剧意识如同悲剧的内核,体现着悲剧的哲思性;悲剧精神则犹如这内核中的灵魂,展
示出悲剧的人性深度。表现在具体的悲剧作品中,如果说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和不可解决性喻
示着悲剧意识的反思深度与力度,那么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合理要求,他们的执着追求、
行动乃至毁灭,则彰显着悲剧的精神高度和人性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部经典的悲剧
作品,都是一首哲学化的诗,深邃的思考和悲壮的情调是其基本风貌——从对人的生存的终
极关怀出发,在形而上的思考与崇高的人性精神结合处绽放。所以,仅仅表现出深刻的悲剧
意识还不足以称之为悲剧作品,是否体现出一种执着的悲剧精神同样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
件。但二者之中,悲剧意识的觉醒显然是最基本的前提。
由此反观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百年进程,虽然真正堪称悲剧的戏剧作品不太多,但不可
否认的是,其现代悲剧意识却呈现出一种持续的、正向的发展态势,由外而内、由下而上、
由社会到个体、由现实到精神,不断拓展、深入。至于其间的悲剧精神则因作者的诉求不同
和作品的艺术表现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情调。所以,在这两者之中,作为根基的现
代悲剧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发展,便成为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发展进程的最佳见证和似断实
连的内在路向,贯穿于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摘编自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百年流变》)
材料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的结尾这样谈论汪曾祺:“我不再期待从他笔下读到直面人生的悲剧,
我把他本身读作一个悲剧”。后来集中读过他 1992 年以来的小说,觉得此论未免片面。这
些作品所表现的痛苦、挣扎与悲凉,正是我所期望的“直面人生的悲剧”。只有将这惨淡的
辉光凸突出来并赋以相应的美学价值,一个完整而又真实的汪曾祺才能得以呈现。
汪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表现为末世的败落景象。两个世纪以来中国处于急剧的变化和
动荡之中,无论是社会政治现象还是文化精神现象都在这动荡中瞬息万变。旧的东西无力自
持不断走向凋零衰败,新的东西无法自立迅速走向夭亡。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经历给这个
民族染上了焦虑、绝望、悲怆、无奈的心理色彩。有的人一面挣扎,一边出自本能地发出沉
重的悲叹,有的人则以其文化优势和精神优势,对这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心理色彩持有充分的
清醒与自觉。这些清醒者自觉者如果怀有丰富的情感,必会产生深切而又浩大、灼痛而又寒
凉的悲剧体验。近世以来许多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担当这一败落的世界,表现自己的悲剧体
验。这样一场漫长而又剧烈的历史动荡中,最受颠簸、最受震撼的当然是士大夫阶层。
(摘编自摩罗《悲剧意识的压抑与觉醒——汪曾祺小说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阶段性发展源于悲剧意识的觉醒。
B.在章池看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是什么”和“悲剧应当如何”。
C.悲剧意识的觉醒是悲剧作品最基本的前提,因而在悲剧作品中,它比悲剧精神更
重要。
D.汪曾祺作品中所体现的身处末世的痛苦与挣扎正是其复杂的悲剧体验的表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3 分)
A.中国现代悲剧观念虽然受到西方悲剧的影响,但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B.悲剧作品中的人物如果懦弱地屈从于命运的安排,那他是缺乏人性魅力的。
C.汪曾祺的小说表现出深刻的悲剧意识,却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
D.士大夫对中国近世以来的历史动荡感受深刻,其怀有的丰富情感使得这一阶层更容
易萌发一种悲剧意识。
3.下列作品分析不符合将“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这个特点的一项是
( )(3 分)
A.《窦娥冤》中窦娥身世凄惨,遭受毒刑拷打,为证清白指斥天地、痛发誓愿,拼死抗
争。
B.《雷雨》中周朴园一生活在痛苦与折磨中,年轻时为了前途放弃了爱情,临到中年又
失去了亲人。
C.《红楼梦》中林黛玉寄人篱下、孤苦伶仃,感受到贾宝玉的真情后,她表现出了对爱
情的坚定追求。
D.《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重整乾坤,秉持崇高
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
4.请根据两则材料解释“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两个概念。(4 分)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文本一:
忆 母
张秀亚
母亲的祖籍是浙江,她出生于该省一个县城中陈姓世家。据陈氏家谱所载,陈家历代都
有科第功名。母亲生长于浓郁的书香气氛中,喜读诗书,工绘事,尤长于刺绣。记得她曾以
青色缎子为我缝过一个眼镜盒套,上面按她自己描出的图样,绣出了一枝幽兰,婉娈飘逸,
生动如真。父亲生前曾指着那看似临风飘拂的兰叶向我说:
“你也许可以读一点书,但像你母亲这样好的针线,你这个女儿是学不来了。”母亲的
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止是刺绣呢。
逊清末年,先外祖父出仕故都,携眷北上,遂落户幽燕。母亲于十九岁时归先父青公。
她心性纯厚,事翁姑极孝,平明即起,侍二位老人盥漱,并每日为二老细心调治羹汤,向不
假手婢仆,这一方面由于她极富孝爱之情,一方面由于她一手烹调的饭菜,先祖父母觉得极
为可口,以至于他们的一日三餐,不肯再让家中的别人来煮。这么一来,那时还极年轻的、
身体并不太健壮的母亲,常常在厨下为油烟呛得发咳,却引起了妯娌们的不满与妒忌,但她
一味地沉默忍耐,以免贻白发高堂不欢。父亲常年宦游在外,偶尔年节才回来几天,柔顺的
母亲为了侍奉年迈不良于行的祖母,一直未随父亲赴任所,她置身于大小数十口的大家庭中,
凡事谦让容忍,从不做口舌的争辩。记得黄昏上灯以后,伯母们常在我们这一房的窗户外边,
故意说些尖刻的话。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她们的声音清晰可闻,而窗子的这一
边,是灯影下独自低头揾泪的母亲。我那时还小,不大懂事,但此情此景,使我发怔,只像
一段小木头桩子似的贴立在母亲身边,竟不知说些话来安慰她。
母亲生性恬静,曾数年不出街门,每天只忙着侍奉翁姑,并教导孩子们读书。犹忆儿时,
晨风拂面,母亲常常在种植着很多石竹花的院阶前,拿一个矮小的凳子让我坐在她面前,教
我读方块字。我年幼贪玩,趁母亲一个不留意,就溜回屋中,一只小鼠似的钻在那大木床的
下面,躲藏了起来。母亲未受过新式的教育,但却极了解儿童心理,对我并不高声责骂,却
静静地来到那古老的大木床前面,以极其柔和的声调说:
“方才巷中墙外,来了一个卖桃子的,嘴里不停地吆喝着,桃啊,桃啊,卖桃啊!”
她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以吟唱的调子,模仿着那卖桃子小贩的吆喝声,其实哪里有什么
卖桃子的经过,慈爱而明智的她,只是利用“桃”与“逃”(学)二字的同音,向我这个小顽
皮提出亲切的“警告”罢了。我匍匐在那黝黯的大木床下,听来听去心中也觉得不是滋味,
末了终于慢吞吞地自那木床下爬了出来,额发上沾满了尘灰,那样子一定非常可怜而又可笑。
母亲并不呵斥我,却一把拥我入温暖的怀抱中,以纤长的手指握住我的小手,继续像说故事
似的教我欣赏那有图有文的方块字。她就以这种充满了爱的教育方式,引发了我的读书兴趣。
浅薄的我,如今常常喜欢说什么书页中的芬芳,其实那芬芳却是来自母亲最初教我读书时,
清晨庭院中花坛前的丛丛石竹!
母亲白天忙于家事,教我读书,晚间又忙着为喜欢她活计的长辈做衣服。我更记得一次
午夜醒来,一盏煤油灯荧然地亮着,耳边清晰地传来母亲手中的剪刀、尺子的声响,户外雪
深,窗子上一片冷冷的照眼清光,母亲正呵冻为祖母赶着做皮袄呢。我眨眨眼睛,又在那清
脆的刀尺声中入梦了,也不知道那晚母亲是何时才入睡的,母亲真是贤孝的典型。
母亲出身富足之家,但生性淡泊,常常喜着一袭素色衫子同玄绸的褶裙。我是幺女,没
有看到父亲口中常说到的“眉清目秀”的年轻时代的母亲,但那中年时着了朴素衣裙的母亲,
在我们孩子们的眼里已是很美的了。母亲自奉甚俭,但天性仁厚,往往拿出陪嫁的首饰来济
助贫困的邻妇,偶有空闲,她常常拉着孩子的手不厌重复地殷殷训诲:
“不要羡慕不义的富贵,不要喜欢占人家的便宜,尽量少去想他人的过失,常保持心里
的一片纯净。”今母亲虽已逝世,而慈音未杳,她的语声,仍时时在我耳畔萦绕……
(节选自《种花记》)
文本二:
一个文艺工作者,是应投身于繁闹的市场中,抑或是退居到心灵的内室?作品的广度与
深度,多少年来,一直是萦绕我内心的一个问题,终于,我得到了一个解答,作品兼有广度
与深度当然是最理想的,而与其失之广泛、浮泛,又何不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
玛利·韦伯终其生未曾离开她的阁楼;蒙田则半生徘徊于他的方砖塔前;而美国当代画
家安德鲁·怀斯,生平亦未离开他的故乡一步,他的作品却向我们展现出新的深度。有些好
事者曾经请求他去描绘他们认为美的东西,他却静静地说:“那些东西可能是美的,但是,
我得深深地感觉到它才成啊!”
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一直是我多少年来写作的信条。
我始终认为,如果仔细去体认,家中一堵短墙上的砖头,也许就是一部壮丽的编年史!
我永不敢去写一些别人认为惊心动魄,而对我自己却极其陌生的东西。我只想在我所知道的,
所能领略的范围内,挖掘得深一些,更深一些,不是吗?文学的庄严任务,原只是发掘富丽
的人性!
(节选自《种花记·代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第二段先用父亲的话赞美母亲的巧手,再用“母亲的长处我学不来的是太多了,岂
止是刺绣呢”过渡,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
B.作者紧扣文题,捕捉记忆中几个典型的场景,以深情的文字回忆母亲,讲述感人的
故事,塑造母亲的形象。
C.妯娌们对母亲的不满与妒忌,是因为母亲做的饭菜太可口,她们也希望有像母亲那
样的厨艺。
D.文末用母亲对孩子的教诲结束全文,母亲虽已去世,但慈音未杳,萦绕耳畔,表达
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小说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
还通过父亲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B.景物描写往往能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如“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窗”
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宁静与恬淡。
C.“石竹花”在文中出现了两次,展示了母亲教我识字的美好环境,同时抒发了对母
亲的感恩之情。
D.文中穿插了一些文言词汇,如“工绘事”“逊清”“揾泪”等,既让意思言简意赅,
又使表达古朴典雅。
8.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品应“将题材浓缩,试着写得真挚而深沉”。请结合文本二的观
点,分析文本一中“真挚”和“深沉”的体现。(4 分)
9.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汪德臣,字舜辅。年十四,侍太子游猎,矢无虚发。从征蜀,将前军出忠、涪,所向克
获。进攻运山,率麾下..先。所乘马中飞石死,步战,拔外城。宪宗素闻其名,及入觐..,所陈
悉嘉纳,赐印符,命城沔州。沔据嘉陵要路,德臣缮治室庐,部署官属,数日而集。又诏德
臣城益昌,诸戍皆听节制。世祖以皇弟有事西南,德臣入见,乞免益昌赋税及徭役漕粮,屯
田为长久计,并从之。即命置行部于巩,立漕司于沔,通贩鬻,给馈饷。奏乞以兄忠臣摄.府
事,使己得专事益昌。益昌为蜀喉襟,蜀人惮其威名,诸郡环视,莫敢出斗。
甲寅春,旱,嘉陵漕舟水涩,议者欲弃去,德臣曰:“国家以蜀事托我,有死而已,奈
何弃之!”杀所乘马飨士。袭嘉川,得粮二千余石。云顶吕达将兵五千邀战,即阵擒之,复
得粮五千石。既而鱼关金牛水陆运偕至屯田麦亦登食用遂给东南戍卒数百有去志德臣揣知之
给券纵去皆泣谢
戊午岁,帝亲征,次汉中,德臣朝行在所。帝幸益昌,驻北山。嘉陵、白水交会,势汹
急,帝问:“船几何可济?”德臣曰:“大军百万,非可淹延,当别为方略。”即命系舟为梁,
一夕而成,如履坦途。帝顾谓诸王曰:“汪德臣言不虚发。”赐白金三十斤,仍命刻石..纪功。
苦竹既逆命,至是攻之,岩壁峭绝,或请建天桥,帝以问德臣,曰:“臣知先登陷阵而已,
建桥非所知也。”既而桥果无功。乃率将士鱼贯而进,帝望见,叹曰:“人言其胆勇,岂虚誉
邪!” 德臣微疾,帝劳之曰:“汝疾皆为我家。”饮以葡萄酒,解玉带赐之,曰:“饮我酒,
服我带,疾其有瘳乎!”德臣泣谢。攻钓鱼山,几为飞石所中,遂感疾。帝遣使问劳,俾还
益昌,奏曰:“陛下尊为天子,犹冒寒暑,服劳于外,臣待罪行伍,死其分也。”又遣丞相兀
真赐汤剂,卒不起,年三十有六。中统三年,追封陇西公,谥忠烈。
(节选自《元史·汪德臣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既而鱼关 / 金牛水陆运偕至 / 屯田麦亦登 / 食用遂给 / 东南戍卒数百有去志 /
德臣揣知之给券 / 纵去 / 皆泣谢 /
B.既而鱼关 / 金牛水陆运偕至 / 屯田麦亦登 / 食用遂给 / 东南戍卒数百有去志 /
德臣揣知之 / 给券纵去 / 皆泣谢 /
C.既而鱼关 / 金牛水陆运偕至 / 屯田麦亦登食用 / 遂给 / 东南戍卒数百有去志 /
德臣揣知之 / 给券纵去 / 皆泣谢 /
D.既而鱼关 / 金牛水陆运偕 / 至屯田麦亦登 / 食用遂给 / 东南戍卒数百有去志 /
德臣揣知之 / 给券纵去 / 皆泣谢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麾下,旧时对将帅的敬称,也称将帅的部下。麾,军旗。
B.入觐,指诸侯或地方官员入朝觐见帝王,也指子女拜见久别的父母。
C.摄,代理,例如“摄行”,指代行职务;“摄政”,指代替君主管理国家。
D.刻石,又称“勒石”,指刻字于石,亦指立碑,多指记载功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汪德臣年轻有为,所向披靡。十四岁的时候,陪伴太子出游打猎,箭无虚发。跟随
出征蜀地,率领前军所经过的地方都能取得胜利。
B.汪德臣为人勇敢,身先士卒。进攻运山时,率领部下率先登城。所乘的马被飞石击
中死掉了,就徒步作战,最终攻占了运山外城。
C.汪德臣忠于朝廷,尽心尽职。在嘉陵水路不畅,有人建议弃城而走的时候,汪德臣
慷慨陈词,并将自己的坐骑杀掉,分给士兵食用。
D.汪德臣才能超群,富有远见。军队经过嘉陵江时,其他将领建议坐船渡河,汪德臣
看到水势湍急,放弃用船渡河,运用渡船架设桥梁,使军队安全通过。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益昌为蜀喉襟,蜀人惮其威名,诸郡环视,莫敢出斗。(4 分)
译文:
⑵国家以蜀事托我,有死而已,奈何弃之!(4 分)
译文:
14.在镇守益昌期间,汪德臣做了哪些有益于军民的事?(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题张老松树
宋之问
岁晚东岩下,周顾何凄恻。
日落西山阴,众草起寒色。
中有乔松树,使我长叹息。
百尺无寸枝,一生自孤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题画诗对景物的描写粗细兼具,情感的抒写浓淡相宜,风格朴素。
B.“岁晚”“东岩”写出画作中所描绘的时令和处所,点出了松树的生存环境。
C.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画上,成为画面背景的凄冷色调,让人因此心生感伤。
D.颈联点题并插入个人反应,表现诗人对画中景象的主观感受,画面因此更显生动。
16.本诗的尾联受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
的环境的句子是:“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
的诗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风筝又名纸鸢、纸鹞等,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中国风筝问世后,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快被用于传递信息、飞跃险阻等军事需要。唐宋时期,
由于造纸业的出现,( )。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
祖先不仅创造出优美的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绘画,还创造了许多反映人们对美好生
活憧憬的寓意吉祥的图案。中国风筝通过这些图案形象,寄予喜庆、吉祥和祝福之意。像“福
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等图案形象无一表现着美好生活对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风筝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渗透着中国民族传统和
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风筝很快传入民间,改由纸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
B.风筝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
C.风筝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
D.改由纸糊,很快传入民间,风筝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玩具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D.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在抗击疫病之前,防患于未然的卫生预防
必不可少。
①_______________,古人对个人卫生十分注意。如在甲骨卜辞中已有个人洗面、洗澡、
洗手、洗脚的记录。秦汉时期的法律条令规定,官员每五天一休沐,即五天要洗一次澡。《大
戴礼记》中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即“佩兰”,又叫“零陵香”,散发香味,
驱除病菌,有利于健康。通过沐浴,②_____________,驱除疫病流传的可能。
饮食卫生也是重要方面。如汉代的《论衡》说:“鼠涉饭中,捐而不食。”《金匮要略》
告诫人们:“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③________________,古人在当时
已经认识到,食用不良食品会传染疫病。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6 个字。(6 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信息。每个关键词不超过 6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古往今来,牛就备受中国人赞誉。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
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奉献精神;
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日常生活中,勉励后
生人们常说“初生牛犊不怕虎”,赞美非常厉害的人时用“牛人”一词。
牛的精神与品格,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争做中国牛,奋斗新时代”为主
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 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D (A.材料一第 1 段“如果说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展的阶段性与理论认知、创作实
践、社会状况、时代语境等密切相关,那么其内在路向的发生则源自悲剧意识的觉醒”可知,
悲剧意识的觉醒只是引发了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内在路向的发生。B.由材料一的第 3、4 两段
可知,悲剧观念最核心的两个方面是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C.由材料一第 4 段可知,悲剧意
识和悲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二者不存在谁更重要的问题。)
2.C (“忽略了对悲剧精神的建构”于文无据,由材料二可知,此文段论述的只是汪
曾祺小说中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提及“悲剧精神”。)
3.B (“酒神原始的苦难融入日神灿烂的光辉之中”可以理解为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
的融合,即悲剧人物既有处境的不如意,又有强烈的抗争精神,哪怕最后被毁灭。周朴园屈
从命运的安排,所以他的悲剧不符合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融合。)
4.①悲剧意识是悲剧的内核,指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逆境和不幸的一种清醒的
自觉;(2 分)②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是悲剧人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现实困境的
超越与反抗。(2 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5.①首先,对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发展做总体概述;②接着借朱光潜、尼采的观
点,从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方面分析悲剧观念;③然后进一步论证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的内在联系;④最后指出“悲剧意识的觉醒”是中国现代悲剧观念发生发展的内核。(材料
一第 1 段为第一层次,总述;第 2、3 两段为第二层次,论述两个概念;第 4 段为第三层次,
解析两个概念的联系;第 5 段为第四层,结论。)
6.C (“她们也希望有像母亲那样的厨艺”分析不正确。她们是妒忌母亲深受先祖父
母信任。)
7.B (“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宁静与恬淡”说法不正确。“瑟瑟的寒风吹过敷着桐油的纸
窗”表现环境的安静,也烘托母亲被伯母们嘲讽的凄凉与无奈。)
8.①“真挚”指写自己所熟稔,所深知的,所深深感觉到的。文本一中“真挚”主要
体现在写自己亲眼看见、亲身经历并有独特感受的有关母亲的事件。(2 分)②“深沉”指
发掘富丽的人性。文本一中“深沉”主要体现在从母亲普普通通的生活琐事中展现美好的品
质。(2 分)
9.①心灵手巧、勤劳能干。母亲喜读诗书,工绘事,长刺绣,为全家烹调可口的饭菜。
②孝顺长辈,谦让容忍。细心照顾老人,从不与妯娌们发生口舌争辩。③慈爱明智。重视孩
子的教育,用独特的充满爱的教育方式,引发孩子的读书兴趣。④节俭仁厚。穿着朴素,自
奉甚俭,但天性仁厚,常常救济贫困的邻居。(每点 2 分,任答三点给 6 分。意思对即可。)
10.B “既而鱼关、金牛水陆运偕至”中,“偕至”是一起到了的意思,其间不能断开,
排除 D;“食用遂给”是军饷于是就可以自给了的意思,其间不能断开,排除 C;“德臣揣知
之”意思是汪德臣揣摩知道了,后面不能再有其他成分,排除 A。故选 B。
11.B (“也指子女拜见久别的父母”说法有误。)
12.D (“其他将领建议坐船渡河”错误,应该是“宪宗询问何时能够渡河”。)
13.⑴益昌作为蜀地的交通要道,蜀人害怕汪德臣的威名,各郡都采取观望的态度,
没有谁敢出来和他争斗。(得分点:“惮”“环视”“莫”各 1 分;句意 1 分。)
⑵国家把蜀地事务委托给我,我只有拼死尽力罢了,为什么要弃城逃走!
(得分点:“以”“而已”“奈何”各 1 分;句意 1 分。)
14.①请求免除益昌的赋税及徭役漕粮。(1 分)
②建议实行屯田,作为长久之计。(1 分)
③在巩昌设置行部,在沔州设立漕司,通商以买卖物品,供给军队的粮草。(1 分)
15.C (“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画上,成为画面背景的凄冷色调”赏析不正确,诗中的“日
落”是画作中的景象。)
16.①尾联是说:这株松树高耸百尺,且树干笔直,没有杂生的树枝,它一生就是这样
的挺直。(2 分)②诗人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手法,以松树的高且无旁枝的形象,象征
人孤高耿直的品格。(2 分)③表现诗人对松树的敬慕之情,同时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做
人正要像这株松树一样,不惧困难,始终坚守孤直的节操。(2 分)
【诗歌赏析】
咏物是中国传统诗歌最稳定持久的题材之一。宋之问这首《题张老松树》以象征的手法
歌咏了松树孤直的品格,是这方面的典范。
首联,“岁晚”“东岩”写出画作中所描绘的时令和处所,照应画作,点出了松树的生存
环境;“周顾何凄恻”是因境生情,表达画中景象给人的感受。
颔联,上联是对画作景象的描绘,下联的“寒”字让人心生凉意,情景交融。以上两联,
既是诗人内心感受的抒写,也是对画作的褒扬。
颈联直接写松树并插入了个人反应,写景抒情朴素真实。
尾联由树及人,以对句的形式表达自己的人生理想。诗句运用象征手法,以松树的高且
无旁枝的形象象征松树孤直的品格,又在其中寄托了诗人自己的人生追求。有论者认为,如
果就诗论诗,这首诗无论从诗歌艺术上,还是从思想性上看,都属上上之作。
17.(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3)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18.C (根据语境,括号前是“唐宋时期,由于造纸业的出现”,接下来应该讲“纸”
给风筝本身带来的变化——风筝改由纸糊,随着纸张的大量生产,成本降低,所以纸糊的风
筝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人们的玩具,明确了此逻辑顺序,就可排除 A、B 两项。比较 C 和
D,主语风筝在前,遵循主语一致性的原则,更顺畅自然,排除 D 项。故选 C。)
19.B (B 项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均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使用了互文和借代的
修辞手法。C.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0.像“福寿双全”“龙凤呈祥”“百蝶闹春”等图案形象无一不表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和追求。(改对一处得 1 分,改对两处得 3 分。) (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
否定不当,应将“无一”改为“无一不”;二是主客体颠倒,应将“美好生活对人们的向往
和追求与”改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1.①为了预防疫病 ②搞好个人卫生 ③可见(由此可见) (每处 2 分) (第①处根据
上文“防患于未然的卫生预防必不可少”,可知此处关键词为“预防疫病” 。第②处与段首
“古人对个人卫生十分注意”相照应,故此处关键词为“个人卫生” 。 第③处根据第三段
信息,且此处为段末小结可知,所以应填写“可见”或“由此可见 ”。)
22.①预防。②个人卫生。③饮食卫生。(答出一点给 1 分,答出两点给 3 分,答出三
点给 5 分。) (第一段主要谈“预防疫病”的重要性。第二段主要谈“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第三段主要谈“饮食卫生”的重要性。)
23.作文立意参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是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奉
献、敢为人先等美好精神品质的象征,寄寓着人们的美好期待。“孺子牛”“拓荒牛”“老黄
牛”已沉淀为底蕴深厚的文化意象,对于“牛”所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善于古
为今用,推陈出新,在实践中自觉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伟大时代精神的开拓者。在
当下,我们可将“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三牛精神”发
扬光大。
学生可挖掘牛的精神与品格,联系与之相关的人物,结合作文主题方面的要求,表明新
时代青年的鲜明立场。
可参考 2020 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汪德臣,字舜辅。十四岁的时候,陪伴太子出游打猎,箭无虚发。跟随出征蜀地,率领
前军进攻忠、涪两州,所经过的地方都能取得胜利。进攻运山时,率领部下率先登城。他所
乘的马被飞石击中死掉了,就徒步作战,攻占了运山外城。宪宗平素就听说了他的威名,等
到汪德臣觐见时,他所上奏的奏折都被宪宗赞许并采纳,宪宗赐给他印符,命令他在沔州筑
城防守。沔州是嘉陵的交通要道,汪德臣修缮整治房舍,部署官邸,几天就完成了。宪宗又
下诏命令汪德臣在益昌守城,各地的官兵都听候他的调遣。元世祖以皇帝弟弟的身份出征西
南,汪德臣觐见,请求免除益昌的赋税及徭役漕粮,并实行屯田作为长久之计,世祖都答应
了他。世祖于是就命令在巩昌设置行部,在沔州设立漕司,通商以买卖物品,供给军队的粮
草。汪德臣上奏请求让他的哥哥代理府内的事务,使得自己能够专心处理益昌的事务。益昌
作为蜀地的交通要道,蜀人害怕汪德臣的威名,各郡都采取观望的态度,没有谁敢出来和他
争斗。
甲寅年春天,大旱,嘉陵江水位下降,运输受阻,议论的将领建议弃城而走。汪德臣说:
“国家把蜀地事务委托给我,我只有拼死尽力,为什么要弃城逃走!”便将自己的坐骑杀掉,
分给士兵吃。汪德臣率兵奇袭嘉川,得到二千余石军粮。云顶守将吕达率五千兵前来挑战,
汪德臣与他激战,生擒了吕达,又获粮五千石。不久鱼关、金牛水陆运输的粮食一齐到达,
军队屯田所种的麦子也丰收了,军饷于是就可以自给了。城东南的几百个投降的士兵有离去
的想法,汪德臣揣摩知道了,发给路费,让他们回家,众人都流泪感激。
戊午年,宪宗率领军队出征,驻扎在汉中,汪德臣前去朝见。宪宗驾临益昌,进驻北山。
嘉陵江、白水两条河流汇合,水势汹涌湍急,宪宗问:“船什么时候可以渡过去?”汪德臣
说:“大军有百万之多,不是可以停留拖延的,应当另外想办法。”就命令将船绑在一起作为
桥梁,一个晚上就完成了,军队通过如履平地。宪宗回头对诸王说:“汪德臣言不虚发啊。”
赐给汪德臣白金三十斤,命令将此事刻于石头上记下功劳。苦竹的守军不肯投降,到了这时
候开始攻打,岩石峭壁难以通过,有人请求架设天桥,宪宗问汪德臣,汪德臣说:“我只知
道率先登城冲锋陷阵罢了,建天桥不是我所知道的。”后来架天桥果然没有成功。汪德臣于
是率领将士鱼贯而进,宪宗望见后,感叹说:“人们都说汪德臣有胆有勇,哪里是虚假的赞
赏啊!”汪德臣患了小病,宪宗慰劳他说:“你的病都是为了我们家得的。”拿葡萄酒给他喝,
解下自己的玉带赏赐给他,说:“喝了我的酒,束了我的腰带,疾病大概可以好了吧!”汪德
臣哭泣感谢。汪德臣攻打钓鱼山时,差点被飞石击中,于是感染了疾病。宪宗派遣使者慰问
看望,让他回到益昌,汪德臣上奏说:“陛下贵为天子,还冒着寒暑在外辛劳,我在行伍之
中,死也是应该的。”宪宗又派遣丞相兀真赐给汪德臣汤药,汪德臣最终不愈而死,享年三
十六。中统三年,被追封为陇西公,谥号为“忠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