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 语文(二) (新高考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 语文(二) (新高考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ID:680193

大小:151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4-26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 语 文 (二)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近些年,“水墨热”正成为一种惹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不久前,“回顾 40 年来中国画发展变革 的大展”以两个思路进行梳理,分“新水墨”与“新中国画”两大板块展出,引起学界关注。 ②传统的中国画,包括水墨与丹青。中晚唐以来,水墨画日渐成为主流,几乎成了传统中国画 的代称。但丹青同样是值得发扬的传统,把它纳入水墨,则名不正而言不顺。在古代,中国画就叫 “画”。近代有了来自西方的“西画”,才有了“中国画”之称。 ③有人说,“水墨画”是画种称谓,“中国画”是文化称谓,确有一定道理。20 世纪以来,东方 国家面临西学东渐,既接受了来自西方的绘画,使之本土化;又继续发展传统绘画,使之现代化。 遍观近代东方美术史,各国走向现代的传统绘画,名称大体接近,如“中国画”“日本画”“朝鲜画”。 之所以把实现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绘画如此命名,是重视了民族性与民族身份,强调了现代化进程中 坚守艺术的民族根脉,在欧风美雨中体现其文化自信。 ④按材料为中国画更名,有两种动因:一是改造中国画,大胆吸收西画的造型手段和色彩观念, 如 1953 年院校中以“彩墨画”取代“中国画”之称;二是便于对外交流,使中国画走出去,如 1988 年中国画研究院举办的“北京国际水墨画展”与研讨会。采用西方通用的方式命名,使中国画与油 画、水彩画匹配;把中国画叫“水墨画”,既是对话交流的策略,也有益于从媒材的角度吸取外来经 验。 ⑤在举办国际活动中使用“水墨画”之称,并不等于把“中国画”正式改名为“水墨画”。这是 因为,“中国画”之称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明,它是蕴藏了中国艺术特色又承载着民族文脉的绘画艺术。 民族文脉是在传承发展中积淀的稳定因素,具有超越时空的恒定性。中国画无疑要与时俱进,但与 时俱进而不为其他外来画种取代,恰恰表现为民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民族价值观念的民族文脉。 那些丢掉了民族文脉的创新艺术,可能是好的外国画,但不是好的中国绘画,也不适于叫做“中国 画”。 ⑥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了“新国画”的概念,推出了一批面貌全新的中国画,贴近新时代, 讴歌新事物,已成为现代中国画的重要部分。也许“新中国画”的名称渊源于此,至于“新水墨” 则出现于改革开放以后。被称为“新水墨”的作品,包括了抽象水墨、表现水墨、实验水墨等多种 样貌,有些已经在发展中培民族之根、铸中国之魂,成为中国画扩大的版图。 ⑦观察中国画与“新水墨”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在交融互渗中此消彼长。中国画在守正中延 展,领域在缓慢扩大;新水墨画越来越多地摆脱西方的影响,在突破中回归。两者看似简单的名称 之异,却连带着艺术观念乃至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如果能够在把控大势的情况下保持中国 画论者与新水墨画论者之间的张力,当有利于民族艺术的现代发展,在世界格局中复兴伟大的民族 文化,丰富人类的视觉体验,为人类的精神归依做出贡献。 (摘编自薛永年《称“中国画”还是叫“水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传统的中国画包括水墨与丹青,水墨画后来成为主流,就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 B.东方各国将其绘画命名为与“中国画”大体接近的名称,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C.“中国画”可看作一种文化称谓,它对应“西画”而出现,彰显者民族性与民族身份。 D.中国画与“新水墨”的交融互渗,构建了我国的艺术观念和新时代的中国美术理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论述既结合历史又着眼现代,目的是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文脉的重要性。 B.文章由文化现象引入,分析了中国画名称演变的历史渊源和原因,思路清晰。 C.第④段列举两个为中国画更名的实例,是为了说明为何会按材料为中国画更名。 D.第⑦段通过比较论述了中国画与“新水墨”的关系,指出了二者交融互渗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东方国家把西来的绘画本土化,把传统绘画现代化,这样做与其要在现代化进程中坚守艺术的民 族根脉有着密切关系。 B.为了通过对话交流从媒材角度吸取外国经验,并使中国画走出去,中国画研究院曾采用西方通用 的方式为中国画命名。 C.如果中国人创作的绘画作品缺少了民族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和价值观念,它可能是好的“外国 画”,但不宜叫“中国画”。 D.“新中国画”之名大概源于“新国画”,“新国画”指新中国成立后一批贴近新时代、讴歌新事物 此 卷 只 装 订 不 密 封 班 级 姓 名 准 考 证 号 考 场 号 座 位 号 的面貌全新之画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记者:祝教授您好,我们应该如何界定语言景观这一概念?语言景观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 哪些方面? 祝晓宏:语言景观是由语言形成的、具有语言学意义的实物性景观。Landry 最先提出并使用这 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 牌之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景观有了更新 的语言介质,也包括涂鸦、电子广告牌、移动广告牌、网络视频广告等。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态、语言政策和语言实践的关系往往是很复杂的。我们可以借由语言 标牌中目标语言的各种信息来描写公共场所的语言使用情况,从而揭示这种关系。同时,语言景观 打破了语言的口语和书面二维对立关系,提醒人们注意语言的多维存在形式。语言景观研究唤醒了 我们对视觉化语言符号资源的重视,拓宽了语言研究的范围。 记者:近年来的语言景观研究有哪些成绩和不足呢? 祝晓宏:短短几年,语言景观研究迅速崛起,这些研究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应用倾向,有助 于弥合社会语言学领域内语言使用和宏观语言政策研究脱节的情况。当然,目前对于拍摄到的语言 标牌还没有达成标准化的标注意见,因为缺乏一致的编码框架,资源库搭建的基础工作也只能各自 为政,这也限制了大规模比较研究的开展。另外,当前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小城市极 少,农村地区尚属空白。 记者:未来如何推进语言景观研究? 祝晓宏:语言景观研究还在升温,可以预见更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将会关注这一领域。为凸显语 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交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思考语言景观与母语教育、外语 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与语言经济的关系等。 (选自《语言景观研究视角需进一步拓展——访暨南大学祝晓宏教授》,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语言景观已经成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彰显出蓬勃的生命力。语言标牌可以为当 地居民或来访者提供诸如位置、方向、店铺的经营业务等最基本的信息,并反映某种语言的使用状 况及该地区的语言生态。此外,语言标牌上某种语言使用的普遍性、语言呈现的先后顺序、双语或 多语的使用等都具有象征意义,反映了公共空间话语建构背后的权势关系、意识形态及其所处的社 会文化进程。 语言政策是政府、机构或个人对语言及其社会功能的管理行为。语言景观有时跟语言政策并不 一致,这是因为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语言实践,具有灵活性和能动性,体现出复杂的语言使用现实和 社区语言权势博弈。此外,语言景观还能体现某个国家或地区的隐性语言政策。在人文交流比较深 入的地区,语言景观能够反映出语言政策的包容性和价值取向,人文交流影响力越大,语言政策和 语言景观越有可能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 经济因素也会对语言景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往往会考虑将 语言作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工具。“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是这些国家最重要的议题。一些国家的私人商铺为招揽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对其招牌、广告牌上 的语言加以设计,使用游客熟悉的一种或多种语言。这些语言的使用也会给当地居民留下新奇的印 象,从而引发潜在的消费行为。 同时,各国在文学、艺术、教育、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将对各自的语言景观产生 影响。定期举办的文化博览会、文化交流论坛、艺术节等活动甚至会长期使用语言标牌,从而对公 众的文化认知产生长远影响。此外,各种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活动层出不穷,加深了中外文化间的理 解、欣赏和融合。中外文化的共生共荣、互学互鉴对各自的社会语言生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会 从语言景观中直观体现出来。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促进了民心相通及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公 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反映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沿线国家语言景观中使用汉语的场所增多, 汉语出现频次更高,汉语放置顺序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这彰显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文化 在当地影响力的提升。语言景观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载体。沿线各国的语言景 观共同构成“一带一路”语言景观的全貌,也成为各国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纽带和重要标志。 (选自王辉《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与语言景观》,有删改) 材料三: (一)研究对象:人民中路百货大楼周围、涪江路中段、复兴路万达广场附近。这几条街道比 较繁华,集中了我市比较有名的一些商铺和公司,涉及的行业也较为全面,包括饮食、服饰、娱乐、 教育等诸多行业。 (二)研究方法:采取拍照法获取资料,对自下而上的语言景观进行拍照,共搜集到 308 张照 片。其中,官方标牌 98 张,私人标牌 210 张,包括路牌、传单、菜单、海报、广告、通知等。 (三)研究结论:从用字情况来看,语符类型多样化且纯汉字语符数量最多;音节个数符合认 知规律;简体字的使用占主导地位。从命名要素来看,商铺命名要素的格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审 美功能方面来看,大部分的店铺名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良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但是,本地区自 下而上的语言景观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为拼写错误、选字庸俗、繁体字使用不当。 (选自某市《语言景观调查研究》,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语言景观是指公共领域中可见的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类标牌,如路牌等。 B.语言景观承载着文化信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体现出文化交流的功能。 C.经济因素会影响着语言景观的形成,语言景观也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D.语言景观的功能具有多重性,既有隐性的信息功能,又有显性的象征功能。 5.结合材料分析和推断,下列选项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中语言景观相关说法的一项是(3 分)( ) A.马来西亚政府规定,公共场所标牌上必须使用马来语,若需写有英语、华语,必须将马来语列在 第一排。 B.埃及政府并没有规定英语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但开罗的街道路牌上一般都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两 种语言。 C.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举办“我眼中的中国”摄影展,设有“山水风景”“文化遗产”“中国艺术” 等主题。 D.每逢春节,迪拜哈利法塔会有大型灯光秀,呈现“恭贺新禧”等新年祝福语及龙、长城等中国文 化元素。 6.如果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的课外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开 展这一活动需要怎么做才能有好的效果。(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主角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 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 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 光水滑的,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就不那么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 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 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 任何人都不见。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 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 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叹息声中,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 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 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 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 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 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 在易青娥心里数到 110 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 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 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 36 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 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 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 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 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 36 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 三口,四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 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 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 身颤抖着在呼唤:“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城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 要自己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 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十斤松香……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 干……磨细……”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 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有删节)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老年观众到后台化妆室来看苟存忠,说他扮演的李慧娘,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 要买票看慧娘”,显示了苟老师的演技精湛。 B.作者从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既写出苟老师演出受到观众喜爱,又写出苟老师对自己扮相精 益求精,对演出竭尽全力,增加了真实感。 C.“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这句, 使用比喻和衬托的技巧展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D.苟老师表演 36 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花开”,这是演出高潮,也是他生命的绽放,说明 他的艺术生命达到了极致,再无后人可以做到。 8.苟老师的死在前文作了哪些铺垫?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 分) 9.苟老师在生命最后时刻才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这样的情节构思有什么好处?请 结合全文探究。(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王光祖,字君俞,开封人。父珪,为泾原勇将,战死好水川。录光祖为供奉官。熙宁..中,改沿 边安抚都监。界河巡检赵用扰北边,契丹..以兵数万压境,造浮桥,如欲度者。光祖在舟中。对其众 尽彻户牖。或谓:“契丹方阵,而以单舟临之,如不测何?光祖曰:“彼所顾者,信誓也;其来,欲 得赵用耳。避之则势张,吾死不足塞责。”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 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时已诏罢光祖矣。吴冲曰:“向非光祖以身对 垒,又使子冒白刃以取从约,则事未可知。宜赏而黜,何以示惩劝?”乃除.真定铃辖。徙梓夔。渝 獠叛,诏能本安抚,而命杨万、贾昌言、王宣与光祖同致讨,皆受本节度。本疑光祖不为用,分三 道进师,使光祖将后军,出黄沙坎。比发,日已幕,士以仗索涂,相挽而前。夜半,抵绝顶。质明, 獠望见,大骇,一鼓而溃。万等困于松溪,又亟往援,贼舍去。光祖夜泊松岭上,旦始遇万等,与 俱还。本愧谢,上其功第一。吐蕃围茂州,光祖领兵三千,会王中正破鸡宗关。贼据石鼓村,扼其 半道。中正召诸将问计,光祖独请行。既抵石鼓,择锐兵分袭吐蕃背,出其不意,皆惊遁,遂会中 正于茂。泸夷乞弟杀王宣,诏从韩存宝讨之。夷数万众出驻落个栈,欲老我师。光祖劝存宝早决战, 不听。林广至,复从征,荡其巢窟。置泸南安抚使,俾兼领,边事听颛决。历泾原、河东、定州路 副总管,卒.。论曰:有国家者不可忘武备,所贵为将领者,非取其武勇而已也,必忠以为主,智以 为本,勇以为用。及其成功,虽有小大之殊,俱足以尊主庇民也。其材虽殊,其可以任奔走御侮之 责于四境则一也。 (节选自《宋史•王光祖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 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B.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 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C.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戴 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D.已而契丹欲相与言/光祖即命子襄往/兵刃四合/然语唯在用/襄随机折塞之/其将遽挥兵去/付所藏 青罗泥金笠为信/即上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熙宁,年号,中国封建帝王用年号纪年,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B.契丹,又称辽朝,是中国历史上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影响深远,后为蒙古所灭。 C.“除”“领”是古代表官职变动的词语。除,免去旧职授予新职:领,指代理官职。 D.卒,古代讳称士大夫死,其他如天子死叫“崩”,诸侯有封爵的大官死叫“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王光祖明于形势,以身对垒。契丹大兵压境。但他准确判断契丹出兵的目的,就乘船来到河中, 打开全部门窗面对敌军,以压制契丹嚣张气焰。 B.王光祖埋头任事,胸怀磊落。熊本不信任他,但他率领后军,历经艰难,抵达目的地,敌人望见 他们,一哄而散,他又救援杨万等,感动了熊本。 C.王光相做事主动,腹有良谋。吐蕃据守石鼓村,他请求独军前往,抵达石鼓后,挑选精兵分路从 背后袭击吐蕃部队,致使吐蕃部队惊惶逃去。 D.王光祖虽受挫折终展才能。他跟从韩存宝讨伐泸夷乞弟时,建议早决战,没被采用;林广到来, 他跟从林广出征,扫荡了敌人巢穴,建立功勋。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彼所顾者,信誓也;其来,欲得赵用耳。避之则势张,吾死不足塞责。 (2)其材虽殊,其可以任奔走御侮之责于四境则一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4~15 题。 湖中对酒作 张谓 夜坐不厌湖上月,昼行不厌湖上山。 眼前一樽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 主人有粟百余石,浊醪数斗应不惜。 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 茱萸湾头归路赊,恩君且宿黄翁家。 风光若此人不醉,参差孤负东园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歌从湖上风光写起,“昼行”“夜坐”表现游兴之浓,“不厌”奠定了感情基调。 B.“又长满”是形象说法把内心的惬意表现出来。面对如此好景,苦闷得以消除。 C.诗中写湖上豪饮和主人好客,没有沉重感,也没有狂放之态,却因平易更显深情。 D.本诗婉约隽永,不着力于景物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豪迈乐观通达的生活态度。 15.与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相比,“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表达 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直接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的两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蜀道附近水石相 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3)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 了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在豪迈之中,又有些微不满之意。 第 II 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虽然科技不断发展,不过还是有很多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其特质很难通过科技手 段复制,也无法用科学数字丈量,随着人工耗费太大而市场需求的降低,生存已经 ,不得不面 对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甚至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彻底地消失了。因此,用影像记录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格外有必要了。这种影像的记录,既要保留完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又要 具有 ,以吸引观众,更好地流传。因此,( )。譬如,一件工艺品的制成往往需要 几天甚至几十天的时间。拍摄者无法时刻在被拍摄内容旁等待捕捉镜头。此时可与手艺人 ,选 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步骤展示并记录。对于影视而言,具体的创作不仅是偶然充满意外和惊喜,而且 好的作品往往胜在细节是否用心。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能够通过提升拍摄技巧和方法,出色 地完成对于这一特定拍摄内容的拍摄和记录,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上升为一种 的文 化保护。或许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既留下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也完成了一 部好作品吧。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岌岌可危 精确性 勾通 自发 B.如履薄冰 精确性 勾通 自觉 C.如履薄冰 观赏性 沟通 自发 D.岌岌可危 观赏性 沟通 自觉 18.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用影像的方法,要着重进行研究 B.对于采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着重研究其方法 C.对于采用影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方法,要着重进行研究 D.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着重采用影像记录的方法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对于影视而言,具体的创作总是偶然充满意外和惊喜,好的作品常胜在细节是否用心。 B.对于影视而言,具体的创作总是充满意外和惊喜,而好的作品往往胜在细节的用心。 C.对于影视而言,具体的创作不仅总是充满意外和惊喜,而且好的作品胜在细节上用心。 D.对于影视而言具体的创作总是固然充满意外和惊喜,好的作品往往胜在细节的用心。 20.下面是某同学写给学长的—封信,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5 分) 尊敬的学长: 寄呈的大作收悉,读了一下,收获良多。你的诗作语言隽永,意境优美,令我自愧不如,只是 个别字句略有笔误或韵律欠佳,我冒昧地做了一点雅正,随信寄回,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还请笑纳。 夏天来了,请学长保重贵体。 顺祝夏安! XXX 2020 年 5 月 20 日 2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近日,西安一家写字楼里出现了一家“共享自习室”,有偿供人们在此看书、自习。对此,很多 人觉得非常新鲜。其实,① ,一些城市早在去年就出现了类似的项目,而在韩国 等国家,更是一直存在着“学习包厢”等各种形态的自习室。一些人认为“想学习在哪都可以学”, 这实则是太过理想化的说法。对于大多数人来说,② ,才能学得进去。“共享自习 室”,其功能指向比图书馆、咖啡馆更加明确,那就是“学习”。身处这种环境中,玩手机、打游戏、 看剧的可能性更低,③ 。除了提供场地,提供学习的氛围同样是“共享学习室” 的价值。而这,也是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的理由之一。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自古至今,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美有不同的形态,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人们对美也 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美是“真”的光辉,是一种善;也有人认为美是“清水出芙蓉”;还有人认 为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也有人认为美就是生活,美无处不在。但是,有的人却对生活中的美熟 视无睹,或有意无意的混淆美丑…… 这些现象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请结合以上材料,面对本校(统称“国美中学”)即将举办的关于“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的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1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试卷 语 文 答 案 (二)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 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 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A 项,错在“成了传统中国画的代称”,原文在“成了传统 中国画的代称”前面有“几乎”的限定;B 项,“这体现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于文无据;D 项,无中 生有,它们并没有构建我国的艺术观念和新时代的中国美术理论。原文说的是“连带着艺术观念乃 至新时代中国美术理论的建构”,“连带着”说明它们只是有连带关系。故选 C。 2.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目的不是“强调文化自信和民族文脉的重要性”,结合原文“在古代, 中国画就叫‘画’近代有了来自西方的‘西画’,才有了‘中国画’之称”等,可见写历史和现代是 梳理两个名称的由来和关系。故选 A。 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 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 确项。B 项,错在“为了通过对话交流从媒材角度吸取外国经验”。“对话交流”与“从媒材角度吸 取外国经验”是并列的两个目的,前者不是实现后者的手段。故选 B。 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 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根据语言景观的定义,语 言景观指的应是各类标牌之上的语言;而不是“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各类标牌”。C 项,“关键因素” 表述错误,语言景观会对经济发展有影响,但不是关键因素。D 项,“既有隐性的信息功能,又有显 性的象征功能”,表述错误,应改为:信息功能是显性的,象征功能是隐性的。故选 B。 5.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 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 主要的信息。C 项,“山水风景”“文化遗产”“中国艺术”等主题,不属于语言景观。故选 C。 6. 【参考答案】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②广泛搜集资料,针对不同类别做好信息标注。③拓 宽研究视角,挖掘象征意义,不能仅局限在语言使用规范等方面。 【解析】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作答此类题目既要立足文本分析,又要拓展延 伸,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本题要求学生,假设组织一场“家乡语言景观研究活动” 的课外实践,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我们开展这一活动需要怎么做才能有好的效果。首先,在研究对象 的选择方面,我们需要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地点;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需要我们广泛搜集 资料,针对不同类别做好信息标注。其次,在其他的一些注意点方面,我们需要拓宽研究视角,挖 掘象征意义,不能仅局限在语言使用规范等方面。比如材料中说:“为凸显语言景观的应用品味和交 叉属性,研究视角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例如思考语言景观与母语教育、外语学习的关系,语言景观 与语言经济的关系等”。学生作答时,注意结合上述几则材料,并分点回答。 7. 【答案】D 【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 行分析。D 项,“说明他的艺术生命达到了极致,再无后人可以做到”不符合文意。文中易青娥就是 苟老师的嫡传弟子,苟老师对她悉心栽培,“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 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 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甚至临死前拼尽最后的力 气也要告诉她吹火的松香比例。这些都说明,易青娥会成为苟老师的继承者。故选 D。 8. 【参考答案】①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减腰身。②“卧鱼”动作未达 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③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 他的每一个动作,暗示这有可能是最后一场演出。 【解析】本题考生小说情节的结构方法。小说情节的结构方法主要有悬念、对比、衬托、铺垫、照 应、抑扬、线索等。本题考查铺垫。解答时从文中找出与情节相关的内容,注意细节,然后用自己 的话概括出来即可。本文“苟老师的死”这个结局,其实在前文做了几处铺垫。比如“易青娥知道, 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 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自打 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减腰身,损 害了苟老师的健康。再如“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 里数到 110 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说明他已经体力 不支。还有“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 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师父特意要求她在 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暗示这有可能是最后一场演出。 9. 【参考答案】①从情节设计上看,有利于将故事推向高潮,增强故事的震撼力。②从人物形象塑造 看,有利于丰富人物性格,在前文闪光性格的基础上,也体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③ 从艺术手法上看,与前文要求易青娥认真观看吐火的情节相照应。④从主题思想上看,既讴歌了老 一代艺术家倾尽生命的全部传授技艺的高尚品格,也含蓄地呈现了技艺不轻传的守旧思想。 【解析】本题考生情节的作用。主要是结尾的作用。可从如下方面思考。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 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基调一致。主题角度: 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耐人寻味。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 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才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 轻声告诉易青娥,从情节上看,这是小说的高潮,即便生命即将逝去,拼死也要告诉徒弟诀窍,好 让绝技后继有人,增强了故事的震撼力。这个情节从手法上看用到了呼应的艺术技巧,与前文要求 易青娥认真观看吐火的情节相照应。从人物塑造看,这个情节也表现出老一辈艺人的特点——保守, 不到最后一刻不肯轻易将绝技传授给徒弟;这个细节丰富了人物性格,加上前面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使得人物个性更加鲜明、生动。从主题上看,拼死也要告诉徒弟诀窍,体现了老一代艺术家倾尽生 命全部传授技艺的高尚品格;而到最后一刻才告诉徒弟,也含蓄地呈现了技艺不轻传的守旧思想。 10.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 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 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契丹欲相与言”“光祖 即命子襄往”是两个独立的主谓句,所以在它们中间断开,排除 AC;“付所藏青罗泥金笠为信”的 主语是“契丹”,“即上之”的主语是“光祖”,所以在“即上之”前断句,排除 B。译文:不久契丹 人要跟宋人交谈,王光祖命令儿子王襄前往。契丹军队马上把他围起来,但所谈内容只围绕在赵用, 于是王襄随机驳斥他们。契丹部将萧禧马上命令军队离开,把所戴的青罗涂金的帽子交给王襄作为 信物,王光祖将它献给皇上。故选 D。 1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 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 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 关的内容。C 项,“领,指代理官职”错误,“领”是兼任官职。故选 C。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 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 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 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敌人望见他们,一哄而散”错误, 原文的表述是“质明,獠望见,大骇,一鼓而溃”,意思是“天亮时,渝獠看见了,非常惊恐,一交 战就溃败了”。故选 B。 13. 【参考答案】(1)他们所顾念的,是信用;他们出兵,只是想获得赵用罢了。我们若回避,他们的 气势就会更加嚣张,那么就是我死也不能抵偿罪责。 (2)这些人虽然才能不同,但在边境上胜任征战抵御侵略的职责上是一致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 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 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 分点:(1)顾,顾念;张,嚣张;塞责,抵偿罪责。(2)殊,不同;御侮,抵御侵略;一,一致。 【参考译文】 王光祖,字君俞,河南开封人。父亲王珪,为泾原勇将,战死在好水川。朝廷录用光祖为供奉 官。宋神宗熙宁年间,改任沿边安抚都监。界河巡检赵用骚扰与契丹接境的边界,契丹以数万军队 压境,建造浮桥,像要渡河的样子。当时王光祖在船上,面对对方的军队把船上的门窗全部打开。 有人劝说:“契丹正在列阵,而我们只以一艘小船靠近他们,如果发生不测怎么办?”王光祖说:“他 们所顾念的,是信用;他们出兵,只是想获得赵用罢了。我们若回避,他们的气势就会更加嚣张, 那么就是我死也不能抵偿罪责。” 不久契丹人要跟宋人交谈,王光祖命令儿子王襄前往。契丹军队 马上把他围起来,但所谈内容只围绕在赵用,于是王襄随机驳斥他们。契丹部将萧禧马上命令军队 离开,把所戴的青罗涂金的帽子交给王襄作为信物,王光祖将它献给皇上。当时已经下诏要罢免王 光祖。吴充说:“前边如果不是王光祖自身与之对垒,又派儿子冒着生命危险取来信约,那么事情还 不知会怎样。应该奖赏反而被罢免,如此怎能昭示赏罚呢?”于是任命王光祖为真定钤辖。改任梓 夔。渝獠叛乱,朝廷命令熊本安抚,并且命令杨万、贾昌言、王宣和王光祖一同前往讨伐,都受熊 本指挥调度。熊本怀疑王光祖不为自己效命,分三路进军,让光祖率领后军,从黄沙坎出兵。等到 出发时,天色已晚,士兵用手杖探路,相互搀扶着前行,半夜,到达山顶。天亮时,渝獠看见了, 非常惊恐,一交战就溃败了。杨万等人被困在松船,光祖又立即前往支援,敌人放弃阵地逃走。光 祖夜里驻扎在松岭上,第二天才遇到杨万等人,和他们一起回来。熊本惭愧道歉,上奏光祖功劳第 一。吐蕃围困茂州,光祖带领三千士兵,适逢王中正攻破鸡宗关,敌人占领了石鼓村,在半路上把 守。中正召集诸将询问计策,只有光祖请求出兵。到达石鼓村后,挑选精锐士兵分头从后面袭击吐 蕃,吐蕃没有料到,全都惊散逃走,于是在茂州和王中正会师。泸夷乞弟杀了王宣,朝廷命令王光 祖跟从韩存宝讨伐。夷人数万人出兵驻扎落个栈,想要使我军疲惫。光祖劝存宝早和敌人决战,存 宝不听。林广到了,光祖又跟随出兵,荡平了敌人的巢穴。设置泸南安抚使,让他兼任,边防事务 听从他专断。历任泾原、河东、定州路副总管,去世。论者说: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忘记军事武备, 身为将领的人,最可贵的不只是武勇,而必须以忠诚为主导,以智慧为根本,应勇敢来行事。关于 他们的功绩,虽然有大小的不同,但都是尊崇君主,庇护百姓。这些人虽然才能不同,但在边境上 胜任征战抵御侵略的职责上是一致的。 14.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 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 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 项,“本诗婉约隽永”分析错误,这首湖上 饮酒诗不大重视景物的细致描绘,它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和平时代人际交往和生活乐趣。 故选 D。 15. 【参考答案】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 关无故人”,更充满牵挂之气,意在劝酒却更在于抒情,既有依依惜别的情谊,也有殷勤的祝愿。“即 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两句就像是人们席间劝酒的话,从别后相思无益的角度来谈,恳 切、实际、平易,是一般人的现实生活场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意思,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本题要求对比分析两首诗中的两句诗 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就要求考生从内容、手法、情感三方面考虑。“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在盛唐人心目中,从 军或出使阳关之外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敌人”更充满牵挂之气,意在 劝酒却更在于抒发依依惜别的情谊。“即今相对不尽欢,别后相思复何益”两句就像是人们席间劝酒 的话,从别后相思无益的角度来谈,说的是不要辜负相聚共处的时光,恳切、实际。 16. 【答案】(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 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须臾”“喧豗”“砯崖”“壑”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 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7.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 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 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 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岌岌可危: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强调危险程 度重。如覆薄水:比喻行事极为道慎,存有戒心。第一个横线处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危险程 度,应填“岌岌可危”。 观赏性:强调具有观看欣赏的价值。精确性:强调精密而准确。第二个横 线处强调“吸引观众,更好地流传”,应填“观赏性”。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 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勾通:指暗中串通,贬义词。第三个 横线处,是说与手艺人交流,不应用贬义色影的词语,应填“沟通”。自发:指不受外力影响而自然 产生。自觉:自己有所认识到主动去做。第三横线处,强调主动去做,应填“自觉”。故选 D。 18.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 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 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 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由“因此”前面的内容,以及“譬如”后面的内容看,括号里面的内容应围绕怎样用影像记录非物 质文化遗产来谈。A 项,强调的是为什么要采用影像而不是其他方式。C 项,强调的是用影像记录非 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方式。D 项,陈述对象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采用”而不是研究某种 方法,且和上下文不衔接。故选 B。 19.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 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 析修饰成分。A 项,自相矛盾。“总是”和“偶然”相矛盾;一面对两面,去掉“是否”。C 项,不合 逻辑,句间不存在递进关系,且语序不当,“具体的制作”应在“不仅”后面。D 项,自相矛盾,“总 是”和“偶然”矛盾。故选 B。 20. 【参考答案】(1)“寄呈”不得体,敬辞,改为“寄来”;(2)“读了一下”改成“拜读之后”;(3) “雅正”不得体,改为“修改”;(4)“笑纳”敬辞,请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改为“包涵”;(5)“夏 天来了”语体不当,改为“夏天来临”“盛夏将至”等。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 要符合文体要求,主要表现为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 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得当等。(1)“寄 呈”,指寄送呈上,是个谦词,尤其体现在这个“呈”字,呈上是指自己将书信等恭恭敬敬地给对方 看;此处语境是对方寄来的作品,谦敬不当,改为“寄来”;(2)“读了一下”是口语,这封信应该 采用书面语,应改为“拜读之后”;(3)“雅正”是个敬辞,请人校正说“请雅正”;此处说自己修改 别人的文章,谦敬不当,改为“修改”;(4)“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让 别人包容自己的不妥,不能用“笑纳”,应用“包涵”;(5)“夏天来了”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如“夏 季将临”等。 21. 【参考答案】①“共享自习室”并非新生事物;②还是要找个图书馆、咖啡馆等特定的地方;③专 注学习的概率更高。 【解析】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 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 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 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一些城市早 在去年就出现了类似的项目”“更是一直存在着……各种形态的自习室”分析,此处可以填入“共享 自习室”并非新生事物;第二处,结合“其功能指向比图书馆、咖啡馆更加明确”分析,此处主要 讲要找个图书馆、咖啡馆等特定的地方;第三处,结合“玩手机、打游戏、看剧的可能性更低”“提 供学习的氛围”等分析,此处主要讲这些场所的学习专注率高。 22. 【写作指导】此题考查任务驱动型材料写作能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 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 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 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 评可信性的源泉。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3、 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 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 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 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 “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 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天处,落笔小处”。此题注 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审题:这是一道应用文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首先指出,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接着 列举美的各种形态,然后列举人们对待美的态度:有人赞同,有人熟视无睹,混淆美丑。审读材料, 命题人意图较为明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美、思考美、追求美、创造美,批判对美视若无睹,混淆 美丑的行为。 立意:勇于追求美;追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在“真”(善)中体味美;美的标准是客 观的;美无处不在;善于发现美;善辨美丑。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