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立意“高”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立意“高”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ID:680217

大小:17.8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1-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作文名师课堂:立意“高”一点(附:技法点拨及范文点评)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及文章立意时说:“凡作一篇文,其用意俱要可以一 言蔽之,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所谓主脑者是也。主脑既得,则制动以静,治 繁以简,一线到底,万变不离其宗,如兵非将不御,射非鹄不志也。”可见,“意,犹帅也”。 对于考场作文,考生立意的高下决定着作文分值的高低。 一、提炼 “提炼”,即刘熙载所说的“约”。作文立意的过程,就是对文题材料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的概括过程。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作文立意时,要遵循两个基本点:一是“小我”与“大 我”的结合。从“我”的视角审视、呈现国家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将个人成长的“小” 与国家发展的“大”巧妙融合。二是“写实”与“想象”的结合。“写实”的素材可以从考 生的成长历程中,选取那些印象最深、感触最多的“点”,对其进行重点阐述,兼及其他事 件。 二、延伸 “延伸”,即刘熙载所说的“扩”,指的是将作文立意在大小、范围上向外延长、伸展, 即要求考生在思维上进行拓展,只有进行思维拓展,思想才能得以升華,作文才能写出新 意,尤其是对话题类材料作文,更是如此。如作家池莉的议论性散文《瓷器的意味》,从现 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然后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并于文末点出:做 人如瓷器,要追求“尽自己的本色”的境界。通篇立意渐次延伸,逻辑严谨,思路明晰。 从写法上看,文章抑扬相生,将人们心目中“民族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瓷器“打回原形”, 进而逐步树立其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跌宕起伏之后,归结出“俗雅一体”的观点,再由 “器”及“人”,顺势亮出“超尘脱俗”的“清凉境界”。 三、辩证 “辩证”,即“制动以静,治繁以简”。考生在确定作文立意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辩 证”。辩证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将立意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 面的相互联系加以分析,以便考生能从本质上系统、完整地确定立意。如作文《儿童的一 百种语言》,考生有感于“我们以语言之名成就孩子,却也正悄悄摧毁着孩子”,在写作中 既充分发挥自身的阅读优势,又着眼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入文,情理兼备地 发出了“我们要向孩子学习……抗拒单一性的语言表达,挣脱标语化、概念化的语言体系” 的呼吁。作文持论辩证,剖析客观,既肯定“语言帮助孩子进入这个世界”,更突出“语言 也将孩子圈死在这个世界”;既表达了“整个社会正用成人语言消灭儿童语言”的深切忧思, 又对“终有一天,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也会在我们身上逐一复活”充满希望。 四、反弹 “反弹”即“反弹琵琶”,也就是运用逆向思维来立论。考生在写作中善于运用逆向思 维,会收到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使作文立意达到深刻、新颖的理想境界。当然,不是所 有的作文都适合用逆向思维来立意。考生下笔前要遵循“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原则, 不要是非不分、黑白颠倒,以免误入歧途、弄巧成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先辈们敬粮食若神明,不容丝毫亵渎。粮食有生命,也有灵性,吃饭不只是得口舌之 快,还是生命与生命的相遇,人们咀嚼粮食也是咀嚼时光。人与粮食同行,有辛苦,有温 暖,有感恩,有敬畏……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先辈们为什么敬粮食若神明?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 粮食不仅维系着人的生命,而且维系着国之根基、命脉。古代,国家也被称为“社稷”,何 谓“社稷”?“社”即“土神”,“稷”即“谷神”。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人是吃着一日三 餐来清点岁月的,人对粮食的态度也反映出其对生活的态度,所以说“人们咀嚼粮食也是 咀嚼时光”。当然,对粮食的意义,考生还可以作更深层次的思辨和开掘,诸如“我们不是 只靠吃米活着”(巴金《灯》),“人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只是为了吃饭”。从写作内容 来说,考生可以将粮食放在物质层面来写,也可以升华至思想、精神、情怀层面来写。 考生要注意区别“粮食”与“食物”“美食”等概念,不可狭义理解为只能写“粮食”, 要扩大视野,提升层次。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粮食与生命”“粮食与故士”“粮 食与时光”“粮食与感恩、温暖”。 范文佳作: 面包与水仙花 英国作家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批判物欲折断了人类的理想之翼,后来亦有人以 “面包与水仙花”的比喻劝诫人们应不顾一切地追寻心中的圣地。 窃以为,若无面包,又怎能有体力“上九天揽月”,去追寻那满天的星光?面包所代表 的绝不仅仅是人类的口腹之欲。漫长的进化之路,是人类携着粮食摆脱那心智未开的蒙昧 时代,向光明处前行的过程。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祖先敬畏粮食、奉粮食若神明的虔诚,是有着悠久 历史的。古人早已明晓那颗颗饱满洁白的米粒中所蕴含的精神和灵气,懂得那片片金黄的 麦地所象征的情感。先辈们早已了悟,吃饭不只是为了口舌之快,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一个生命如何才能去追逐远方的那束水仙花, 实现自身的价值呢?唯有握紧手中的面包,以粮食为绳,与岁月拔河,才能去追求更高的 梦想。 在新中国建国 70 周年之际,中國科学院院士袁隆平被习近平主席授予了“共和国勋章”, 他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起当年的饥荒岁月,热泪盈眶地慨叹:“那时候每家都几近断炊, 连乞丐上门讨饭,主人家都拿不出一点吃食。”记者问他是否担心再次出现这种情形,他毫 不犹豫地回答:“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不可能了”,这短短四个字有千钧力量。是的,中国人民饱受饥荒之痛,历经磨难, 终于获得了粮食温暖的拥抱。而今,人们在咀嚼粮食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细细品味心中 的那份自足和温暖呢? 因此,一个国家乃至民族首先必须解决温饱问题,才可期待更远处的桃花流水、万种 风情。何出此言?因为粮食的富足,不仅能使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它更是一个民族自 豪感、认同感形成的基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粮食带给人类的精神满足,明白了粮食 是支撑人类追逐梦想的坚实力量。 海子有言:“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面包与水仙花从不冲突,我将品尝着面包 的美妙,踏上采摘水仙花的征途。 点评 本文的功力在于,能由物质思及精神,并阐明了“物质可以支撑、推进精神,精神可 以升华、引领物质”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在论述过程中,考生既能从小处落笔,讲清、 说透生活常理,更能从大处着眼,关注国计民生,既有深邃思辨,又有情怀境界。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