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力量”专题素材积累
一、关于科技的力量的成语:
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精益求精,自强不息,毛遂自荐,万象更新,发奋图强
百折不挠,别具匠心,继往开来,积极进取,坚持不懈,滴水穿石,求索不止
形容科研的成语有哪些
钻坚研微 深稽博考 潜精研思 磨砥刻厉 极深研几 刮摩淬励
钻坚研微【zuàn jiān yán wēi】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
深稽博考【shēn jī bó kǎo】深入地稽核,广泛地考察。形容苦心钻研学问。
潜精研思【qián jīng yán sī】指专心钻研。
磨砥刻厉【mó dǐ kè lì】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极深研几【jí shēn yán jī】研:研究,审查;几:细微。指探讨研究事物的深
奥隐微之处。
刮摩淬励【guā mó cuì lì】刮摩:磋商,磨炼兵器。比喻在学术上商讨研究,
刻苦钻研。
描写科研的成语
描写钻研的成语有:
【暗中摸索】: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
研。
【白首穷经】:直至年纪老了还在钻研经籍,犹言活到老,学到老。
【砥志研思】:专心致志,深思钻研。
【攻乎异端】:攻:钻研;异端:旧指不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旧指钻研和
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对异端的斥责。
【钩深索隐】:钩:钩取;索:探索。色取深处的,探索隐秘的。指钻研深奥的
学问,探索隐秘的事情。
【刮摩淬励】:刮摩:磋商,磨炼兵器。比喻在学术上商讨研究,刻苦钻研。
【皓首穷经】:皓:白;首:头发;穷经:专心研究经书和古籍。
一直到年老头白之时还在深入钻研经书和古籍。
【极深研几】:研:研究,审查;几:细微。形容钻研深刻、细致。
【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
办法而煞费苦心。
【镂肝鉥肾】:比喻苦心钻研。
【镂心鉥肝】:比喻苦心钻研。
【敏而好古】:敏:勤勉。指勤勉钻研古代文化。
【磨砥刻厉】:磨练砥砺。形容刻苦钻研。
【潜精积思】:指专心钻研。同“潜精研思”。
【潜精研思】:指专心钻研。
【浅尝辄止】:辄:就。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
【深稽博考】:深入地稽核,广泛地考察。形容苦心钻研学问。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越钻研越觉得其艰深。表示极
其敬仰之意。
【钻故纸堆】:故纸:指古籍。指一味钻研古籍而脱离现实。亦作“钻故纸”、
“钻研故纸”。
【钻坚研微】:钻研艰深精妙的学问。
二、关于科技的力量的名言警句:
1.科学事物,必须不断研究,认真实验,得寸进尺地深入、扩展,通过韧性的战
斗,才能可能获取光辉的成就。——陈佳洱
2.科学尊重事实,服从真理,而不会屈服于任何压力。——童第周
3.科学是“无知”的局部解剖学。——霍姆斯
4.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
雨果
5.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高尔基
6.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
7.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邓小平
8.科学常是在千百次失败后最后一次成功的。——徐特立
9.科学的界限就像地平线一样:你越接近它,它挪得越远。——布莱希特
10.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斯宾塞
11.一切伟大的科学理论都意味着对未知的新征服。——卡尔·波普尔
12.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富于创造性的意义,尤其是要依靠自力更生。当然,自
力更生并不等于封锁自己。——李四光
13.科学本身并不全是枯燥的公式,而是有着潜在的美和无穷的趣味,科学探索
本身也充满了诗意。——周培源
14.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的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令人类都能受
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
15.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什么力量是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的了。
——高尔基
16.科学不会舍弃真诚爱它的人们。——季米里亚捷夫
17.人们喜欢猎奇,这就是科学的种子。——爱默生
18.科学给予人类最大的礼物是什么?是使人类相信真理的力量。——昆布顿
19.艺术和科学的价值在于没有私欲的服务,在于为万人的利益服务。——罗斯
金
20.科学,劳动,实际工作?才能够使我们病态的,放荡的青年清醒过来。——
冈察洛夫
21. 科学的不朽荣誉,在于它通过对人类心灵的作用,克服了人们在自己面前和
在自然界面 bai 前的不安全感。——爱因斯坦
22. 只有有效地继承人类知识,同时把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拿到手,我们
再向前迈出半步,就是最先进的水平,第一流的科学家。——温伯格
23. 天才跟科学结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斯宾塞
24. 科学家的成要是全人类的财产,而科学是最无私的领域。——高尔基
25. 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伽利略
26. 科学是我心中的温暖和愉快,你使我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入狱者虽难得重
见天日,你却能把锁链和铁窗粉碎。——布鲁诺
27. 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和结论。——达尔文
28. 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硕果……展望科学的未来,人类将高举科学的火炬
登上宇宙的天堂。——霍金
29.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斯宾塞
30. 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契诃夫
31. 没有科学和艺术,就没有人和人的生活。——列夫·托尔斯泰
32. 人民需要科学,不发展科学的国家,必将沦为殖民地。——约里奥·居里
33. 科学是我们时代的神经系统。——高尔基
34. 科学是埋葬形形色色褪了色的思想的坟场。——乌纳穆诺
35. 科学是对狂热和狂言最好的解毒剂。——亚当·斯密
36. 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科学都是对一切可能的事物的观察。所谓先见之明,是
对即将出现的事物的认识,而这认识要有一个过程。——达·芬奇
37. 所谓科学,包括逻辑和数学在内,都是有关时代的函数,所有科学连同它的
理想和成就统统都是如此。——穆尔
38.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
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39.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
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40.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贝尔
纳
41.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巴斯德
42.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诺贝尔
43.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巴甫洛夫
44.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
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斯大林
45、科学所打开的世界越来越辽阔,越来越奇妙。——伊林
三、关于科技的力量的人物素材:
1、袁隆平
经过一夜忐忑等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领军的中国超级杂交稻今日成
功通过亩产 900 公斤世界纪录大考。这位年过八旬的耄耋老者当日向媒体揭秘了
令世界侧目的中国“超级种子”。
2011 年 9 月 18 日,由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率领的中国农业部超级杂
交稻验收专家组,对位于湖南隆回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的 107.9 亩“Y 两优 2 号”
超级稻试验田进行了现场抽签验收。程式华次日公布的验收结果称,这片百亩试
验田平均亩产达 926.6 公斤,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亩产 900 公斤攻
关大获成功。
在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依赖稻米作为主食的现状下,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一
直是各国奋斗的目标。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都制定过水稻高产育种计划,仅日
本曾在 4.5 分小面积土地上实现亩产 800 公斤的目标。杂交稻大面积亩产 900
公斤,始终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无人登临的高峰。
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 1999 年、2005 年成
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 700 公斤、800 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
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素材分析】 回想当年“放卫星”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虽
然是狂热得要抓着头发离开地球,却承载着多少人吃饱肚皮进入共产主义的梦
想。然而,在没有科学技术作保障的前提下,那时的想法终是一场梦。如今,我
们进入了实实在在的“超级稻”时代,袁隆平不仅有力地回应了“谁来养活中国
人”的“世纪之问”,而且还把超级稻的梦想一步步变成现实。
【素材运用】适用于科学技术、梦想与现实、毅力、贡献、奋斗追求、精神
动力等。
2、屠呦呦
2011 年 9 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
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 81 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
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
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
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
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
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 1955 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
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
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
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
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
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
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
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
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
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
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
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
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
奉献等话题。
【科技强国作文素材】
“胖五”B 档案
海南文昌,中国距离赤道最近的火箭发射场。就在 5 月 5 日 18 点,长征五
号 B 运载火箭在这里成功首飞,将近 22 吨重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
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超过“两万公斤”的航天器,再次打破中国火箭
纪录,进一步奠定了“胖五”家族——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
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同属于长征五
号系列火箭“家族”,由于火箭芯级直径大,被亲切的称为“胖五”。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长征五号 B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
研制而成,全长约 53.7 米,直径 5.2 米,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
作为推进剂,起飞质量约 849 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 22 吨,是目前我国近
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航天人的使命
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圆梦靠的是团队作业,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重大
的灾难。大到火箭、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三个舱体,小到一枚螺丝钉、
一个叶片、宇航服的一角,都离不开殚精竭虑的研制攻关和一丝不苟的论证检测。
他们有人把发射场当成了第二个家,把对亲人的深深牵挂藏在心里;有人争分夺
秒抢进度,全力以赴保质量,把不知疲倦当做日常加油。但每次问及工作感受,
航天人回答最多的两个词是“荣幸”和“值得”。星汉迢迢,当个人命运融入历
史车轮,当自我实现和国家荣耀相连,谁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向着星辰大海砥砺前行 从“天眼”到“嫦娥”,从火星到暗物质,星空浩
瀚无垠,中国的探索之旅从未停歇。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航天梦为实
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动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合力。面对星
辰大海,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它的价值在于,不仅点燃
了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雄心壮志,更进一步推动了人类
探索宇宙奥秘的前进脚步,于中国还是世界而言,都是航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伟大壮举。
2 科技强国素材积累
妙语连珠言创新
先手棋
我军必须高度重视战略前沿技术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主动,见之于未萌、
识之于未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牛鼻子
要紧紧牵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抓紧突破网络发展的前沿技
术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构建安
全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
洞察入微谋发展
翅膀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要舍得下力气、
增投入,注重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着重解决好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问题,真
正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杀手锏
我们要按照主动跟进、精心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提高技术认知力,
加强独创性设计,发展独有的“杀手锏”,确保不被敌实施技术突袭。
命门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命门”所在。企业必须在核心技
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
权。
简明生动绘蓝图
短道速滑
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
谁的速度更能持续。
三级跳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
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飞机大炮
人家用的是飞机大炮,我们这里还用大刀长矛,那是不行的,攻防力量要对
等。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四、关于科技的力量的范文
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创造科技成就,也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近日,中办、国办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
设的意见》,站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高度,就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
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
能、构建良好科研生态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的印发实施,对于激励和引
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树立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
理念,加快培育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
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长期
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怀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
的科学视角,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他们将科学家精神写
在祖国大地上,为我国成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科技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
八大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忘科技报国的初心与使命,继承弘扬科学家精神,
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辉煌业绩。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
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
国,也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当今时代,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
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广大科技工作者只有大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
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才能肩负起历史赋予的
重任。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就要结合实际把《意见》落到实处。要
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
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
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要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
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
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
制改革,正确发挥评价引导作用,大力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构建良好科研生态。
要加强宣传,营造尊重人才、尊崇创新的舆论氛围。从根本上说,只有坚持党的
领导,坚持价值引领,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久久为功,推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真正
成为重大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奉献者、崇高思想品格的践行者、
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我们才能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
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自觉践行、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在核心技术上不
断实现突破,不断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我们就一定能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的脚下的土地无时不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一切都源于科技!
——题记
一千年前,人们过着简单、艰辛的生活。那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精神
的世界,只求平平安安、吃饱喝足,维持正常的生活,为此人们烧香拜佛,祈祷
平安。马车应该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了,但是价格昂贵,老百姓只得选择徒步。从
上海到北京需跋山涉水,若是患上肺炎,便是无药可医,因此人们的寿命很短。
如今,有人发明了手机,缓解了身处异地的人们的相思愁绪;有人发明了飞
机,舍去了在外奔波的人们的漫漫路途;有人发明了麻醉剂,避免了被病魔折磨
着的人们又一层的痛苦。正是科技使我们的这个地球变小,变小。现在的我们已
经不再满足于物质的享受,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安逸。烧香拜佛依旧存在,不存
在的是人们愚笨的观念罢了。
发展至今的医疗技术,几乎可以将生活中所有常见的疾病通通治愈,被延
长了寿命的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生命、享受生命。生物、化学等自然学
科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给原本好奇心强烈的人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人类在探索与发明的同时给自我价值以肯定,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福祉的同时
也收获了快乐。
曾经,人们惊异于漫天的星斗;如今,我们已经能够将卫星送到太空。
曾经,人们思索着如何在这弱肉强食的世界中立足;如今,我们思索着如何
在这明争暗斗的世界里生存。 …………
科技改造者这个社会,我们需正视科技的力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1)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准确地概括出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
发展中的作用。当今世界面临各种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只有大
力实施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我们才有可能在世界范围的各种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事实论据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它产量的高低,直接与人类生活,生存密切相关。杂交
水稻专家袁隆平,1964 年提出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观点,并开始水稻杂交研究,
1973 年,袁隆平在与他人合作突破制种难关,研究出一套籼型杂交水稻生产技
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人。他研究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
平均每亩产量比其他良种增加 50 公斤以上,现已被推广、引种到世界二十多个
国家和地区。袁隆平被国际同行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人类历史上的飞跃
人类历史发展到近现代,经济飞跃发展,社会空前进步人类发展史上的又一
次飞跃。这要归功于四次工业革命:第一,二次主要是以蒸汽机、纺织、冶炼技
术的工业进步;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在 20 世纪初,主要是化学、电力和内燃机技术
的发展;当代依靠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发明兴起,信息产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
进步。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推动的,足以证明“科技是第
一生产力”。
电磁波的发现
19 世纪德国物理学家亨利希·赫兹首先发现并研究了电磁波,所以电磁波又
叫赫兹波。
赫兹在研究中发现:电路中产生的电振荡会形成波幅射。通过进一步研究,
产生出电磁驻波;他测出两个相邻节间的距离,从而测出了波长,实验证明电磁
波具有光波的大部分特性,验证了所有光学定律。赫兹的发现,开僻了通信技术
的新纪元,为后来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论论据
中国必须受科学的洗礼,方能适于生存。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必须培养科学的幼苗,撒播科学的种子。陶行知
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致颜黎民》
惟科学足以生实业。鲁迅《科学史教篇》
科学实为科国之第一事。康有为《物质救国论》
振作其国人者何人?震怖其外敌者又何人?曰,科学也。鲁迅《科学史教篇》
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科学,你是国力的灵魂;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徐特立
事事以科学为基础。蔡元培
支配一条船的是技术而不是力气。[美]富勒《至理名言》
技艺是套在手上的金镯子。阿拉伯谚语
一个人要末掌握很好的专业技能,要末掌握在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本领。这两
者都是生财之道。
[前苏联]索尔仁尼琴《癌病房》
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前苏联]列宁《预言》
科学家毕竟还是想要超出上帝……[前苏联]高尔基《旧事》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俄]巴甫洛夫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
勇敢的最好途径。意大利谚语
海南文昌,中国距离赤道最近的火箭发射场。
就在 5 月 5 日 18 点,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在这里成功首飞,将近 22 吨重的
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太空。
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火箭首次发射超过“两万公斤”的航天器,再次打破中国
火箭纪录,进一步奠定了“胖五”家族——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
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 (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同属
于长征五号系列火箭“家族”,由于火箭芯级直径大,被亲切的称为“胖五”。
“胖五”B 档案
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 B 以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为基础改进研制而成,全长约 53.7 米,直径
5.2 米,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液氢和煤油作为推进剂,起飞质量约 849 吨,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大于 22 吨,是目前我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运力强
长五 B 火箭将我国运载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提升到 22 吨以上,进一步
奠定了长征五号系列火箭运载能力在世界现役火箭第一梯队中的地位。
空间大
长五 B 火箭拥有目前我国最长最大的整流罩,是我国现役火箭最大整流罩容
积的 1.8 倍,可以轻松装入 10 多米长、4 米直径粗的空间站核心舱。
长五 B 火箭的首飞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工程建设进入了实质阶段。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五号 B 运
载火箭系统总指挥王珏
长五 B 火箭首飞成功,全面验证了火箭总体和各系统方案设计的正确性、协
调性,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技术、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技术、大推力直接入
轨偏差精确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后续我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实验舱 I、实验舱 II
等三个舱段都将由长五 B 火箭送入轨道。
按计划,我国空间站将在 2022 年前后建成,可望在近地轨道在轨飞行 10 年
以上,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成为国家
级的太空科学实验室。
人民日报:航天人的使命
航天是个系统工程,圆梦靠的是团队作业,任何微小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重大
的灾难。大到火箭、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空间站三个舱体,小到一枚螺丝钉、
一个叶片、宇航服的一角,都离不开殚精竭虑的研制攻关和一丝不苟的论证检测。
他们有人把发射场当成了第二个家,把对亲人的深深牵挂藏在心里;有人争分夺
秒抢进度,全力以赴保质量,把不知疲倦当做日常加油。但每次问及工作感受,
航天人回答最多的两个词是“荣幸”和“值得”。星汉迢迢,当个人命运融入历
史车轮,当自我实现和国家荣耀相连,谁说不是一种幸运呢。
中安在线:向着星辰大海砥砺前行
从“天眼”到“嫦娥”,从火星到暗物质,星空浩瀚无垠,中国的探索之旅
从未停歇。长征五号 B 运载火箭首飞成功,航天梦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
动能,汇聚起万众一心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合力。面对星辰大海,长征五号 B 运载
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圆满成功,它的价值在于,不仅点燃了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
新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雄心壮志,更进一步推动了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前进脚
步,于中国还是世界而言,都是航天事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壮举。
【作文演练】
中国航天飞机叫作“神舟”;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中国航天登月探测
器叫作“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
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作“夸父计划”……
中国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上这些科技成果的名字是否引起了你和其他同
学的兴趣呢?本周要开一个主题为“科技与人文”的班会,请你结合以上材料做
一个主题演讲。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
备考片段
中国科技以创新之手拨动探索之弦,在 2019 年奏出了“嫦娥”登月、“胖五”
归来、“双龙”探极等一个个激动人心的乐章。一步一个脚印的背后,既有中国
速度,也小宝贝们大家好呀!中国国力不断强盛,其中科技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
作为“科技强国”的重要一环,我国航天事业最近也有新成就!这个话题在今年
高考作文中也是很容易考到的,快来看看吧~
写在最后
探索浩瀚太空永无止境,攀登科技高峰任重道远。所有航天战线勤劳奋斗的
人们,尤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鼓起创新探索的精气神,勇闯科研“无人区”,
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更加强大的力量支撑,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越迈越大、
行稳致远。
【相关作文】
2020 年,是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一百周年。“五四”运动给后人留下了
丰富的文化营养,其中进步图存、科学救国的精神,百年来对中国青年产生了巨
大影响。当今,国际竞争又将“科学强国”的使命推到了青年人面前。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
一、显性要求
1.材料中三句话,一二句是引子,其实重点是第三句话“当今,国际竞争又
将‘科学强国’的使命推到了青年人面前。”表面上又是关于“科学强国”“科技
强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方面的话题,但那只是限定词,关键是后半
句“使命”二字。
2.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二、隐性要求
落实立德树人,坚持育人导向。青年人的“使命”“责任”“担当”才是写作
文的重点,同时还要“与同龄人共勉”。
作文兼有两个方面要求的为上等,只谈及显性要求的次之。
科学兴国,吾辈担当
四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长歌未央,一百年精神永存,时至今日,在五四爱
国旗帜的引领下,中国人进步图存、科学救国。中国梦以一丝微光到今日的无限
光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承载着中华民族复
兴之重任,科学兴国,吾辈担当。
科学兴国,是历史的启迪。那时我们沉浸于“天朝上国”的美梦而不自知,
殊不知,工业革命后科技发展迅速的西方文明已逐渐将我们甩在身后。当西方列
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紧锁已久的大门,这片繁华千年的大地上留下了无尽的血
泪与伤痕。近百年屈辱史,凝聚了中华民族无力的抗争与挣扎,终将沉睡的民族
唤醒。鲁迅说:“我们将火药制成了烟花炮竹,可西方却将其制成火炮。”科学的
停滞与落后,是造成我国国力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救国的
旗帜,将中国唤醒。
科学兴国,是时代的感召。我们关注今日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已跃居世
界前列。林达曾言:“刺破水面的锐利冰封,它也许只露出一角。”我们不仅仅要
看到经济增长的高速度,更要看到速度之下,能源驱动型产业面临着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临着人口红利衰退,增长乏力;高科技产业核心科
技受制于发达国家的窘境。无论经济之花多么繁荣美丽,若没有科技作为支撑,
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之梦的实现又何以为继?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这个时代,
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在无数
实践中被证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国之兴盛当以科学兴国、科学创新为先。
科学兴国,是吾辈之担当。挪威戏剧家易卜生说过:“社会如同一条船,每
个人都要做好掌舵的准备。”而我们要做的,则是要做好接力传承中华科学兴国
之使命。我们可以看到,先辈们已为我们迈出了坚实一步,从五四科学救国的大
旗,到“八六三”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再到神舟系列飞船升天,杂交水稻亩产
再度突破。我看到,从邓稼先的隐姓埋名,到屠呦呦永不放弃,再到南仁东的一
生坚守,无数前辈的努力,造就了今日蓬勃发展之中国。而我辈当承其志,将中
国梦以高铁般速度持续推进。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领袖在新年贺词中说: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愿当代青年同胞们用科学力量武装自
己,接力传承中华复兴之梦!
【相关评论】
“科技无国界”岂能无端抛弃
环球时报 陈经
上世纪 80 年代,世界非常流行的一句话是“科技无国界”。因为当时人类面
临的很多未知和问题都是无国界的,或者说跨国界的,需要集合各国科学家的智
慧,共享知识成果,去解决这些全球面对的一个个切实问题。因此,当时的每一
项科技都被视为可以用来为全球服务。然而,站在今天,我们再来看几十年前由
美欧提倡的这一思想,就会有一些别样的感受。
事实上,随着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及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加快,尤其是发达
国家在科技成果转化成商业成果方面拥有越来越丰富的经验、越来越成熟的渠
道,“科技无国界”的概念随后演变成了“科学无国界,技术有国界”。最典型的
代表是技术专利权越来越受重视,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欧美公司牢牢握在手中的
“商业武器”。从原本目的看,设置技术专利权是为了保护研发者的利益,使其
能有更大的动力进行更深和更新的研究,这无疑是好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国
界”,甚至疑神疑鬼担心后发国家可能会通过获得这种技术而超越自己,那就会
大大影响科技可以给全人类追求更美好、富裕、安全生活带来的价值。
最近,有消息称欧盟各国政府拟对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关键技术”的外
国投资设立审查机制,以防收购计划威胁欧洲国家安全。相比欧洲各国相对松散
的行动,美国对外国资本在高新科技行业的投资限制则更加公开和直接。尤其从
欧美媒体的分析来看,中国公司成了重点审查对象。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额 2014 年超过欧洲对中国投资,2016 年井喷增长达到了
351 亿欧元的历史高点,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是轰动一时的新闻。
2017 年中国对欧洲投资超过 810 亿美元,然而这主要是中国化工 430 亿美元对
瑞士农科企业先正达的收购被推迟完成。如果这项大型交易未被延迟到 2017 年,
中国对欧洲的投资则会下降至 380 亿美元。
2016 年中国对美投资高达 600 亿美元,但是 2018 年上半年已经跌至 18 亿美
元。从这两个数据的反差之大,可以看出美国对中国的技术竞争极为敏感,甚至
闹出了一个小小的芯片元器件扯出一大通间谍故事的闹剧。
笔者认为,美欧的这种态度转变主要原因是,不能再像几十年前那样居高临
下地看待中国与中国市场,那时中国与他们的差距太大。现在中国企业的市场竞
争力与技术实力成长起来,以国家整体实力为基础积累了充足的资本,美欧开始
担心自己的科技领先地位不保,所以打起了“小算盘”。
科技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人类应该共享科技成果,为解决环保、贫
困等全球问题贡献关键力量。中国至今仍坚守这个理念,走向了自己当初声称价
值观反面的是美欧相关国家,这与全人类的福祉背道而驰。
“只要美欧小心防范,中国的技术发展就停滞了”。这种观点,是对技术规
律的肤浅认识。技术发展需要交流,但从来不是施舍或者窃取能得到的。中国这
样的大国,技术发展靠的是坚定而持续的巨量投资,海量研发人员逐个解决各种
大小问题,逐渐扩展能力,滚动循环发展出更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度过了初
期的困难阶段,有了足够的规模和发展动力,美欧的限制只能暂时延缓,却不能
改变中国科技的发展势头。
徐焰:在科技强国道路上扎实前进
环球时报 徐焰
如今的中国同几十年前相比已有沧海桑田的巨变,昔日要用进口“洋火”“洋
镐”“洋钉”的国度已是全球最大钢铁、煤炭、水泥和家电生产国。但一些国人
自豪于本国诸多“第一”时,也意识到目前还存在一些重要短板,国家底子薄、
科技相对落后的历史遗留缺陷,还未完全弥补。
持续 500 年的科技落后
过去有人谈鸦片战争以后百年的屈辱,只谈清王朝昏聩。若考察历史,可
看到 15 世纪前期的明朝还有世界上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一些制造工艺,但在科学
思想上已落后于经历文艺复兴的欧洲。此前中国的一些发明多属经验积累,而非
基于科学思想的创造,面对西方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近代化进程就会日益处于劣
势。1600 年,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进北京向明朝皇帝进献礼物,神宗对自鸣钟、
西洋琴爱不释手,对最早介绍世界地理的《万国图志》却不屑一顾,根本不相信
地球为圆体,思想之落伍可见一斑。
清朝入主中原后对外部世界仍闭目塞听,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力也
持续低下。中国“男耕女织”传统下的农妇用手臂劳作一天只能织土布 1 米左右,
19 世纪初英国以蒸汽机驱动的一台纺织机每日可织布 1 万米以上且质量更优。
由于工业化与农业化的巨大差距,1840 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不过 4000 万两白银,
同年英帝国的财政收入为 5200 万英镑,按当时贸易汇率折合 3.46 亿两白银。
当洋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国人还普遍以为自己只是武器不如
人,搞“洋务”买来西方枪炮却依然在甲午战争中大败。此后先进的知识分子才
认清国家衰败的根源之一是科学技术落后,开始兴办学堂,呼唤科学与民主,不
过清末至民国年间战乱不息,直至解放前还处在文盲占人口 80%和工业产值只占
国民总产值 10%的极端落后状态。
快速追赶但科技仍是弱项
面对近代屈辱,有志的中华儿女都急于奋起赶超,孙中山早在 1905 年就提
出“大跃进”一词。毛泽东也曾感慨:“过去人家看我们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
你没有什么贡献”。据毛泽东的卫士长回忆,1949 年 1 月末苏共代表米高扬到中
共中央驻地西柏坡,开饭时就先在桌上摆满自带的洋酒、香肠和高档食品,而主
人只有村里养的鸡、猪和河里的鱼招待。面对此景,毛泽东以豪迈的口气说:“一
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
在世界上想让人家看得起,只靠中药和中餐当然不够,关键还是要有发达
的工业和现代化国防。解放初期的中国集中力量搞工业、建院校,并得到苏联全
面帮助,不到 10 年就建立起完整的重工业、军工体系和教育系统,至 1960 年苏
联撤走专家时已经有了配套的轻重工业体系,能独立生产包括超音速战斗机、坦
克、多型舰艇和短程弹道导弹等当时居世界高科技之列的装备,此后又很快搞出
“两弹一星”,一时被称为世界奇迹。不过苏援中断后,中国大多数民用和常规
武器制造业出现差不多 20 年的技术徘徊。
当年的受挫,重要原因是缺少科学技术储备,没有经历过工业化长期洗礼
锻炼的科研人员及技术工人队伍。此前靠苏联专家传授技术和填鸭式“恶补”,
结果大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离开仿造而想自行研制时马上暴露出先天不足
的基础性弱项。改革开放时,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举国迎来
“科学的春天”,尊重科学规律而循序渐进搞建设终成共识,因而有了持续至今
的 40 年大发展。
“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0 年以后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夙愿有
些已经变为现实。如“水稻之父”袁隆平推出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称为“东方魔稻”,
不仅帮助人口居世界第一的中国解决了粮食不足问题,也让全球减少了众多饥饿
人口。这类成就确实值得国人引为自豪。观察现在国内的一线城市,外观同西方
繁荣城市相比也毫不逊色,但内在“底子薄、观念旧”的弱点却不是一两代人所
能改变的,现在国人比较关注的科技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领域尤其如此。
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总体上很成功,但也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
比如优先上马“短平快”赢利项目而忽视更需长期投入和经营的基础科学;有些
重要项目采取简单外购的“拿来主义”而没下大力量自己攻关。结果,现在我们
在一些关键技术上被人“卡脖子”的隐患仍然存在。中国的装备存在“心脏病”
也不是一年两年了,其中航空发动机就是一个典型。
只有全面认识自身成绩和短板,才能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扎实前进。面对
科学上的雄关,不可能走捷径取巧,只能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下决心长
期持续奋斗。
【最新素材】
最新“嫦娥五号”作文素材(考点、角度、时评……)
11 月 24 日凌晨 4 时 30 分,承载无数人希冀的目光,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
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升空。
12 月 1 日 23 时 11 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正面西经 51.8 度、
北纬 43.1 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12 月 2 日,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完成了月球钻取采样及封装,
我国的月球探索之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12 月 3 日 23 时许,月球坑洼不平的灰色表面上,点缀着几朵绽放的深色“花
朵”。那是嫦娥五号完成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后,留下的新鲜印记。
摘回一片“明月”,这个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美好期盼,随着嫦娥五号探测器
翩然落月,一切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嫦娥五号“落月”有四大看点
这是 16 年来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的最终章。
跟以往的探月任务不同,这一次,“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最终任务,就是采
集 2 到 4 公斤的月球土壤与岩石,最终带回地球。
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成功从月球带回样品的国家只有两个:美国和前苏
联。
“嫦娥五号”的月球之旅一旦成功,意味着时隔近半个世纪,全人类终于又
等来了一次月球采样的重要时刻。
看点一:“选址准、落得稳”
嫦娥五号任务的落月和近月制动一样,有且只有一次机会,必须一次成功。
由于涉及采样后上升器的月面起飞,所以,嫦娥五号落月的过程也是为后续上升
器月面起飞选择“发射场”。相较于嫦娥三号、四号,嫦娥五号对于着陆点的位
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的高要求是空前的,这需要着陆区域内无太高的凸起、无太
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务要求。
为实现“选址正确、落得准确”,嫦娥五号采用了五院 502 所在嫦娥三号和
四号上应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着陆上升组合体在飞到距离月面 100 米时
会悬停一下,通过对选定区域拍照,精确识别选好落点。之后,着陆上升组合体
再斜向下飞行,边下降边注意避障,飞到选定着陆点的正上方后竖直下降,在距
离月面较近时提前关闭主发动机,然后利用着陆腿的缓冲实现软着陆。
看点二:着陆缓冲“显身手”
落月的关键在于平稳二字。嫦娥五号着陆上升组合体在落月时,撞击月面会
形成较大的冲击载荷,必须设计相应的着陆缓冲系统,吸收着陆的冲击载荷,保
证探测器不翻倒、不陷落,这是落月的技术难题之一。着陆缓冲机构,通俗地说,
就是嫦娥五号的“腿”。
嫦娥五号的“腿”继承了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的良好基因,具有完全自主知
识产权的“偏置收拢、自我压紧”式方案,保证收拢简单、展开可靠,解决了着
陆缓冲、着陆稳定性等多方面问题,确保嫦娥五号稳定可靠地完成与月球的“亲
密拥抱”。
看点三:“天黑请闭眼”
在降落的过程中,嫦娥五号着陆上升组合体距离月面较近时,主发动机会激
起月尘,容易触发月尘污染星敏感器,从而影响上升器后续的月面起飞。
为了不让月尘“迷了上升器的漂亮眼睛”,科研人员特别设计了一个盖子。
在距离月面一定的高度时把星敏感器的镜头盖起来,待落月之后月尘散去,再通
知星敏感器把盖子打开,这一睁一闭之间,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已经顺利着陆
在月亮之上。这一过程被科研人员亲切地称为“天黑请闭眼”。
看点四:定向天线“一线牵”
落月牵动着国人的心,38 万公里外的嫦娥五号正经历着什么样的考验?所
有的讯息,都需通过着陆上升组合体的一口小小的“锅”来传送遥测数据。这个
“小锅”就是定向天线——把探测器上的数据传输到地面的发射转换装置。
从月球把数据发送回地球,通信的距离相比地面手机通信远了几万倍,这就
需要采取特殊的对地定向天线来发送数据。科研人员设计的定向天线包含了反射
面天线辐射器、双轴驱动机构。此款反射面天线极致轻量化设计,相比同类天线
减重 40%以上,既轻便又可靠。
嫦娥五号为何只停留 48 小时?
科学家:必须按时回来,不然赶不上班车
众所周知,嫦娥一号和二号完成的是绕月动作,嫦娥三号和四号是落月动作,
而嫦娥五号要完成的则是“回”的动作,这次回来将带回月球的岩石和土壤等月
球上的样品。取样完成以后,嫦娥五号还需要经过几道程序:首先就是在着陆器
上进行月面的起飞,从静止的状态要加速到 1.68 公里每秒,并且还要上升到距
离月球表面 200 公里高度与轨道器完成空中的对接!
对接完后,就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交接样品,也就是从上升器上将月球土
壤样品转移到返回器上,而且这个步骤就是在月球轨道上完成的。样品转移成功
后,上升器就会和轨道器分离,最后被抛弃在月球轨道上,后面就由轨道器开始
启动发动机将返回器,达到 2.4 公里每秒的速度就开始离开月球轨道,真正踏上
返回地球的旅程!
根据相关消息得知,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停留的时间只有 48 小时,而据推
算这个时间正好是吕姆克火山附近 14 点左右,这个时间点嫦娥五号就要启程返
回地球了。在这紧凑的 2 天里,嫦娥五号可以说是任务繁重,要接连完成钻探取
样、月面抓取验样品、样品打包和最后的起飞升空等动作。嫦娥真的很忙哦!
因此,嫦娥要等到月亮天黑之前回来,否则就要在月亮上过寒夜,而且还失
去与轨道器对接的机会,赶不上这趟“班车”了!
中国探月精神的延续
如果能圆满完成任务,“嫦娥五号”探测器将会创造中国探月工程的多个首
次。这历史一瞬的狂欢背后,藏着的却是比人们所见还要艰难百倍的漫长摸索。
人们都期待,“嫦娥五号”的奔月能为这个满是坎坷的 2020 带来一个大大的惊
叹号。
如今,中国的探月三期工程已经走到了胜利收官的阶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
探月工程的谢幕。事实上,探月工程的四期任务早已铺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
作为嫦娥五号备份的嫦娥六号将成为我国探月四期的排头兵,在月球南极进行采
样返回。因此,中国的探月事业又将带着全新的热情从新的起点开跑,航天工作
人员们“严慎细实”的探月精神也将不断延续。
话 题 速 写
备考话题 01·航天技术
这是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务,也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
之一。此次奔月之旅,不仅要成功落月,还要实现月面采样、月面上升、月球轨
道交会对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个首创性任务环节,被形象比喻为一趟月球“挖
土之旅”。这不仅将成为我国航天技术的一次重大跨越,也将为进一步认识月球
提供重要支撑。期待“嫦娥五号”平安、顺利返回,为大家带来来自月球的问候!
(来源:人民日报)
备考话题 02·航天人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自古以来,皎洁明月总是寄托着人
们缱绻不尽的情感,更激发着人们探索未知的豪情。但与神话传说中嫦娥靠仙药
飞升广寒不同,今天,我们靠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奋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
“嫦娥奔月”,开启了探月圆梦的旅程。在向着星辰大海的进发中,越来越多的
科研工作者,带着他们的付出和担当,为中国航天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注
入不可或缺的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
“嫦娥五号”飞天揽月引领航天强国梦
来源:腾讯网 作者:焦丽玲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嫦娥五号探测
器成功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将刷新世界无人月球
采样返回任务新纪录,中国有望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
国家。如今,中国正处在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的重要节点,要继续
发扬航天精神、探月精神,以高昂斗志阔步前行,不断建设现代化的航天
强国、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添彩。
敢想敢为,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
轮”,“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关于月与嫦娥的诗作不
胜枚举,古人以无瑕明月表达志向、寄托相思,借嫦娥奔月抒发对宇宙星
空的无限想象。几千年过去,不畏困难、永怀梦想的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
成功登月,还率先在月背留下了中国足迹,今天又将通过嫦娥五号到月球
上采集月壤岩芯,厘清月球年龄,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中华民族是勇于
追梦的民族,实施探月工程,圆的是中华民族飞天揽月之梦,而航天梦也
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迈进“十四五”新征程,不仅是航天领域,每
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编织属于自己的理想蓝图,奋勇拼搏、
努力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挥洒青春和汗水,成就光荣
与梦想。
勇攀高峰,做探索星空的圆梦者。创新决定未来。宇宙广袤无垠,神
秘莫测,探索星空的漫漫征途,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唯有突破才能独占鳌头。回首人
类历史上的探月历程,上一次从月球取得土壤样本还是在 1976 年 8 月 22
日,苏联月球 24 号带回来约 170 克,距今已经过去了 44 年。今年,嫦娥
五号成功发射成为人类探索月球新的里程碑,有望创造五个“中国首次”:
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
接,四是携带约 2 公斤样品,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为了实现这
些突破,研制团队协同攻坚、迎难而上,攻克了产品重量、体积、功耗等
技术难题,打造了有着“太空邮差”称号的嫦娥五号轨道器,采回的样本
将填补月球火山活动认识上的空白。中国航天有实力、有魄力,敢于独自
前行,勇于开拓进取,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重重阻
碍,登上科技高峰。
合作共赢,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自 2004 年实施探月工程以来,我
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嫦娥五号发射成功,赢得全世界普遍关注,月
球村协会主席、意大利籍科学家评价说,“中国在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取
得了伟大成就,中国探月任务可惠及世界”。多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坚持
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主动开放部分资源,充分体现了大国担
当和大国胸怀。但是,要想进一步探索月球,开发太空资源,需要全世界
通力合作,特别是航天大国、航天强国更应该体现责任担当,作出应有贡
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
撑”,航天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传承好航天精神、
探月精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
嫦 娥 五 号
时隔近两年,中国航天器又重返月球。
2019 年 1 月 3 日,嫦娥四号完成了人类首次月背登陆,玉兔二号月球车如
今仍巡视在月球背面的“永夜之地”,入夜则眠,日出则醒。
这次嫦娥五号的任务,就是在月球正面未曾探索过的区域收集尘埃和碎片并
将其送回地球,以便于分析月球形成演化历史。如果一切顺利,中国将成为继美
国、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采集月壤的国家,而距离上一次成功采集月壤,已经
过去了 40 多年。
01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部曲的最终章,它的成功将
意味着中国掌握了无人月球探测的最主要基本技术,尤其是掌握从月球返回地球
的技术能力,这无疑给载人登月直至月球科研站的设想奠定了坚实基础,意味着
中国向航天强国迈出有力的一步。
因为,载人登月乃至载人登火星,所用到的技术不会超过为“绕、落、回”这
三种任务形式设计的技术。借用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话,可以说,嫦娥五号
的一小步,可能是未来载人登月的重要铺垫。
02
这次嫦娥五号没有使用中型火箭长征三号系列,而采用长征五号大火箭发
射,主要原因是嫦娥五号的探测器重达 8200 公斤,远超之前的嫦娥系列飞行器,
只有长征五号才能把它送入太空。
除了重,嫦娥五号还极具复杂性,堪称国内迄今最复杂的航天器之一。嫦娥
五号探测器由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轨道器 4 部分组成。在飞行过程中,它
们会根据不同的任务阶段组成不同组合。
03
从 200 公里月球轨道开始,嫦娥五号着陆器和上升器将分离并下降到月球
正面风暴洋西北部地区 1300 米高的火山群。有月球研究学者形容,从地球上看
起来,这里更像是广阔、黑暗的熔岩平原。
嫦娥五号登陆点即采样点就在此地。过去,没有人类或是探测器到访此处,
这里和嫦娥三号的月球虹湾着陆点的纬度基本相当。
嫦娥五号上升器和着陆器在月面站稳后,将同时用两种方式采样:机械臂在
月球表面抓取、钻具钻取。随后样本将被将储存于上升器,以便升空。
04
一切准备就绪后,嫦娥五号上升器将从月球起飞。
若在地球上发射,有专门的发射塔架,有相隔几千乃至几万公里的陆地测控
站,有海上航天测量船和天上的天链卫星。但在距离地球 38 万公里以外的月球,
如果着陆地方不够平坦,不可能像调整发射塔架一样调整着陆器姿势。嫦娥五号
上升器从月球起飞,可视为一次从月球发射航天器的无人试验。
一旦上升器回到月球轨道,样本需要被转移到返回器上。样本的顺利转移有
一个前提:上升器能和轨道器与返回器的组合体精准对接。
两个航天器在空间的交会对接,好比浩瀚太空中“穿针引线”。上升器和轨道
器、返回器组合体的重量相差较大,如果采取触碰式对接,一旦控制不好速度和
彼此的位置,上升器很可能被“撞飞”。因此两者的对接采用“搂紧”方式,类似双
臂拉住单杠随后收紧。这种方式对精度要求极高,达到厘米级。
解决“精度”难题,靠的是精确无比的导航控制技术。但距离地球 38 万公里
之遥的月球上空,没有 GPS 和北斗导航系统这样的卫星导航星座。要精确预测
两个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飞行的位置和速度,还取决于对月球引力场掌握的程
度。在寂静无声的月球上空,两器的精准对接,将仰仗地球上的深空测控手段和
嫦娥五号自己携带的敏感器来实现。
现在,剩下的挑战,就是怎样把月球样品容器转移到轨道器里的返回器,完
成样品的转移。月球样品小,但转移通道和进入容器也十分狭小。用如此小的动
作精确完成转移,这在人类航天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
当返回器“吞入”样品、关上盖子,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
在预定时机加速进入月地转移轨道,踏上回家之路。
05
在中国历次探月任务中,有过航天器在月球轨道上长期飞行,或是最后完全
脱离月球引力场去更远的星际空间,从月球轨道上“逃逸”,安全回到地球,是第
一次。因此,精确设计返回轨道是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
定着陆点的关键保障,但对轨道设计人员来说,非常困难。
对地面测控与回收系统来说,从地球上看月球东升西落只有十几个小时。为
了始终能够“看见”航天器和月球,需要建设更多深空测控站,实现全天候对嫦娥
五号凝望。
当嫦娥五号轨道器携返回器由月球向地球呼啸而来,在接近地球大约 5000
公里高度时将返回器释放。随后返回器将独自以每秒约 11 公里的第二宇宙速度
返回地球。这是能够脱离地球引力场束缚的最小速度,也比从近地轨道返回地面
的神舟载人飞船返回舱要快得多。
为解决这个难题,科技人员设计了半弹道跳跃式返回办法,相当于在太空“打
水漂”。
返回器进入地球大气层,减速后将再次跳出大气层并第二次进入大气层。返
回器再入地球大气层的速度将从十几公里每秒降低到七公里多每秒,以安全落
地。
为了化解风险、验证方案,中国 2014 年将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即嫦娥五号
T1 发射升空,3 天后绕月并返回地球。嫦娥五号 T1 使中国成为第 3 个能够成功
让航天器从月球轨道重返地面的国家。
12 月中下旬是冬至前后,一旦月球“挖土”使命达成,嫦娥五号归来正逢深夜,
内蒙古四子王旗的着陆点很可能已是白雪皑皑,搜索返回器的任务将在寒冷的黑
夜进行,但迎接嫦娥五号归来的人们,心一定是火热的。
从人类航天史的角度审视,中国探月工程是人类向外太空探索乐章中的一段
节拍。就像中国探月科学家所说的,探索月球和地外天体是人类共同的使命,既
由人类的探索天性和科技进步所驱动,也同时驱动着科技发展,推动着人类为共
同的命运而不断飞翔。我们是这一壮美乐章的共同谱写者。
航 天 人 物
01.落月及月地返回技术的风险评估人——张履谦
参加探月工程的总体设计,研究月地信息传输,对落月及月地返回技
术进行风险评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履谦为探月工程做了大量工作,作为
我国的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和第一代卫星导航系统的策划者之一。张履谦
成功研制出微波统一测控(雷达)系统,为建立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的
空间测控网和月球、太阳系行星探测的深空测控网,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
张履谦说:“天上的稳定性需要在地面下功夫,要求科研人员反复做
实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覆盖性。这是一项艰苦、细致而又繁复的工作,
科研人员要有耐心。”正是靠这种精神,张履谦才谱写出他功勋卓著的人生。
02.嫦娥向导的铺路人——叶叔华
2012 年时,一座口径 65 米、高 70 米、重 2700 吨的射电天文望远
镜在上海佘山脚下建立,它能依托射电甚长基线(VLBI)技术清楚地听到
来自宇宙深处微弱的射电信号,为我国深空探测项目提供定规观测。作为
VLBI 技术应用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
叔华说,中国 VLBI 天文测量网作为测控系统的测轨分系统在嫦娥一号测轨
中起到关键作用,它为“嫦娥”奔月指明前行的方向。
在叶叔华看来,登月既为找能源,也为找家园。她说:“我们不但要到
月球上去,很快还要到火星上去,也许有一天我们跑去把它绿化了,温度
也低了,那么十代、二十代、一百代以后可以移民到那儿去。”
03.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位总设计师——孙家栋
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中国第一颗人
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我国
探月工程第一位总设计师——孙家栋。
他说,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今天的成就,依靠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单
纯一个集体,而是靠党中央的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虽然功勋卓著,
但他在各种场合下,总是谦虚地重复一句话:“有几十年工作经历的航天人
很多,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员。”每次被授予奖励,领奖时他的第一句话总
是:“我怀着非常不安的心情,来代表大家接受这一项荣誉。”
04.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一个
人,三个院士头衔,他就是“嫦娥之父”、我国著名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欧
阳自远。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他指出,当代的深空探测已经进入到
月球探测是起点、火星探测是重点、小行星探测是热点、木星与木星系探
测是亮点的新阶段。我国的月球探测已经成功实施无人月球探测阶段的绕
月探测(嫦娥一号和二号)和落月探测(嫦娥三号和四号),即将实施月
球采样返回(嫦娥五号和六号),进一步还要逐步建立月球科学探测基地。
他说,“我们的目标不止于月球,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05.万人探月团队的首任总指挥——栾恩杰
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探月思路的提出,到论证、立项、实施,直
至成功,栾恩杰都是重要的见证者、组织者、领导者。他请来各个领域资
深的老科学家,组建了一个近万人的庞大工作团队。他说,突破载人航天
技术之后,继续进军深空探测领域是航天技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深空探
测的目标首先就是月球。为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栾恩杰付出了毕生心
血。
2004 年 1 月,我国探月工程被批复并正式启动的当晚,爱写诗的他
用最惯用的情感表达方式,记下了那一瞬间的兴奋与感慨:地球耕耘六万
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06.探月发射现场的“定海神针”——叶培建
2001 年 10 月,叶培建开始介入探月工程工作,到 2004 年春节后项
目立项,叶培建和团队完成了电性星、结构星、热控星、攻关技术以及专
项试验等等,2005 年 10 月,开始进入正样星研制阶段。
作为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
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叶培建在各号嫦娥方
案的选择和确定、关键技术攻关、大型试验策划与验证、嫦娥四号首次实
现月背软着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叶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为年轻的航天工作者们撑腰。在发
射现场,大家都说,叶总就是“定海神针”。
07.让国旗在月背飘扬的现任总设计师——吴伟仁
吴伟仁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08 年,
他从孙家栋手中接下重任,在他的主持下,研发团队肩负着几代航天人的
期望和汗水,披星戴月,攻坚克难,让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并插上了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人类探月史上唯一一面在月背飘扬的国旗,
世界为中国惊叹。
几十年如一日深耕航天遥测领域,解决了诸多中国航天难题,但他却
说:“我是一个很平淡的人,只是从事了一项不平淡的工作。”他从山村走出,
奔向梦想的太空,让“嫦娥”“鹊桥”“天宫”在天边化作闪烁星河。
写 作 角 度
01
目光要长远
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863 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嫦娥探
月工程……都属于事关长远的战略计划。它们的意义,尽管最终会关涉未来的日
常生活,却很难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来形容。也因为它们常常需要耗时数年乃至十
数年才能见到成效,任何短视的考量,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人民日
报》陆侠)
02
全民奋斗
整个探月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祖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的基础和保障,离
不开无数中国航天人几十年来的艰苦奋斗和雄厚积累,离不开全国人民从各个方
面给予的支持和关注。正如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所说,这是中
国人艰苦奋斗、不懈努力的结果。(人民网)
03
科技创新
太空中的每一小步,对应着科研领域的一大步。“嫦娥奔月”的背后,是中国科
技领域创新自强的盛大图景。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
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蕴藏了科技创新机制的突破与变革。中国创造正以昂扬的
姿态惊艳世界,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打造世界创新之高地。
优 质 时 评
01“嫦 娥 五 号 ”飞 天 揽 月 引 领 航 天 强 国 梦
作者:焦丽玲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嫦娥五号探测器成
功发射,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将刷新世界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
务新纪录,中国有望成为继苏美后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如今,中国
正处在开启“十四五”规划新征程的重要节点,要继续发扬航天精神、探月精神,
以高昂斗志阔步前行,不断建设现代化的航天强国、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添彩。
敢想敢为,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关于月与嫦娥的诗作不胜枚举,古人
以无瑕明月表达志向、寄托相思,借嫦娥奔月抒发对宇宙星空的无限想象。几千
年过去,不畏困难、永怀梦想的中国人民不仅实现了成功登月,还率先在月背留
下了中国足迹,今天又将通过嫦娥五号到月球上采集月壤岩芯,厘清月球年龄,
进一步探索宇宙奥秘。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实施探月工程,圆的是中华
民族飞天揽月之梦,而航天梦也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迈进“十四五”新征
程,不仅是航天领域,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编织属于自己的理
想蓝图,奋勇拼搏、努力奔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挥洒青春和汗
水,成就光荣与梦想。
勇攀高峰,做探索星空的圆梦者。创新决定未来。宇宙广袤无垠,神秘莫测,
探索星空的漫漫征途,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
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唯有突破才能独占鳌头。回首人类历史上的探月历程,
上一次从月球取得土壤样本还是在 1976 年 8 月 22 日,苏联月球 24 号带回来约
170 克,距今已经过去了 44 年。今年,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成为人类探索月球新
的里程碑,有望创造五个“中国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
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携带约 2 公斤样品,五是样品的存储、
分析和研究。为了实现这些突破,研制团队协同攻坚、迎难而上,攻克了产品重
量、体积、功耗等技术难题,打造了有着“太空邮差”称号的嫦娥五号轨道器,
采回的样本将填补月球火山活动认识上的空白。中国航天有实力、有魄力,敢于
独自前行,勇于开拓进取,以艰苦卓绝的努力、不屈不挠的意志,克服重重阻碍,
登上科技高峰。
合作共赢,做同舟共济的逐梦伙伴。自 2004 年实施探月工程以来,我们取
得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嫦娥五号发射成功,赢得全世界普遍关注,月球村协会主
席、意大利籍科学家评价说,“中国在空间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中
国探月任务可惠及世界”。多年来,中国探月工程坚持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基
本原则,主动开放部分资源,充分体现了大国担当和大国胸怀。但是,要想进一
步探索月球,开发太空资源,需要全世界通力合作,特别是航天大国、航天强国
更应该体现责任担当,作出应有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科技自立
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航天人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艰苦奋斗精
神,传承好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设现代化科技强
国。
02 嫦 娥 奔 月 , 中 国 骄 傲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
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 2200 秒后,
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嫦娥五号将完成中国探月工程三步走中“回”的任务,是我国探月
计划的收官之战,其探测器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下一个
里程碑。千百年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嫦娥五号”承载着
一个古老民族对于太空的渴望,在漫漫银河中与辉煌成就“邂逅”,与
伟大精神“相遇”,每一步,都标志着中国“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精
神迈得更稳更远,不断谱写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篇章。
回眸中国航天事业奋斗历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始终贯穿其
中,从零“起飞”,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为
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登月、火星探测、国际空间站等一系列的航天
名词出现在人们眼前,标志着我国在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
域取得了一批重要创新成果,这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离不
开航天科技工作者的默默付出,离不开亿万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接续
奋斗,充分彰显着中国责任、中国速度、中国智慧。
航天事业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最直接的向往。航天事业是人民的
事业,直接影响着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中国共产党把航天事业作为为
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要举措,始终坚持以国为重、
以民为重的发展取向,用系统科学的发展思维,有序推动行业事业高质
量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意义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其已经深入影
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民生领域的保障与
改善,都离不开航天技术,航天事业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浩瀚宇宙的向
往,更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可以说,没有哪个行业能够比航天
事业更能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此紧密地融为一体,“嫦娥五号”带
着人民群众的梦想破浪前行有多远,就与人民群众的寻常生活贴得有多
近。
航天事业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再攀高峰。放眼当今的世界,新一轮科
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发展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
在发展战略部署上都以增强综合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就是科学技
术的发展,而航天技术就是重要内容之一。航天技术作为科学领域的最
新成就,是各国必须优先抢占的最重要战略高地。航天技术是科技创新
能力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发展,
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抓
航天技术主动权,主动融入科技发展前沿,通过几十年的航天技术的发
展,实现了一次次重大的跨越,推动了我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进。
航天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发展浪潮激荡前行,毋庸置疑,嫦娥五号
探测器发射成功,是我国科技再一次进步自主创新能力再一次提升的重
要标志,在这种背景下,坚定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变,以航天事
业发展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成为必然。
飞天揽月看今朝,航天为民看中国。“嫦娥五号”飞天,航天强国
称号实至名归,我们要做真正的引领者,瞄准航天事业高质量建设目标,
积极主动融入全球航天事业发展网络,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航天技术
创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书写精彩天空篇章。
03 嫦 娥 五 号 , 中 国 科 技 的 最 美 模 样
11 月 24 日 4 时 30 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
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火箭飞行约 2200 秒后,顺利将
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11 月 24 日
中国新闻网)
“太阳帆板展开!”随着调度岗位的一声号令,北京空间信息传输中
心的大厅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万里高空,嫦娥舞袖,壮美!中国首次地
外天体采样,是 11 月中国科技的最美模样。今天,嫦娥“五姑娘”最美!
美在充满希望,创造了五个首次。希望是人生的阳光,希望之光是最
美丽的光芒。嫦娥“五姑娘”充满希望,创造五个首次,一是地外天体的
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的起飞,三是月球轨道交会对接,四是携带样
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这在我国都是首次。这
些首次是对我国航天技术的大检验,这些希望点燃我们太空之旅的新征程
曙光。
美在打造极致,谱写航空传奇。标致是美丽的名片,极致是美丽的“顶
流”。嫦娥五号任务是我国今年航天发射的重磅任务,是中国探月工程“绕、
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实现包括我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在内的一
系列高难度任务,嫦娥五号探测器是迄今为止我国研制的最为复杂的航天
器系统,由轨道器、返回器、着陆器、上升器 4 器组成,也是我国目前发
射的重量最重的月球探测器。这些极致的特征,让嫦娥“五姑娘”备受关
注和崇尚。嫦娥五姑娘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丽梦想。
美在颜值气质都是榜样,飘逸科技芬芳。嫦娥 5 号,有分量,8.2 吨,
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月球探测器器,内涵很厚重;嫦娥五号很秀美,四大
护法穿糖葫芦,从上到下依次是上升器,着陆器、返回器和轨道器;嫦娥
五号很勇敢,着陆地点就在月球正面风暴洋西北部,这个位置过去还没有
人类探测器,无论着陆还是载人的,还是返回的,都没有去过;嫦娥五号
很坚强,将经过 11 个阶段,20 余天的在轨飞行过程,飞行程序非常复杂,
技术性能要求严格。嫦娥“五姑娘”必然成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铿锵玫瑰。
再赴广寒约,中国千年梦想悄然实现;九天摘玉盘,中华民族探索创
新精神硕果光芒四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
云端。”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道出了人类对神秘月球的浓烈好奇心,
正是在这种好奇心的引领下,16 年来,中国探月工程连战连捷,嫦娥一号
圆了中国人千年奔月梦想,嫦娥二号首次实现中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
嫦娥三号成功实现落月,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如今嫦娥五
号开启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还有将来的各类探测器还将实施
第二次采样返回、月球极区资源详查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的月面试验和技术
利用。中国迈向星辰大海的步伐有条不紊,中国探月工程抒写人类奇迹。
今天,嫦娥“五姑娘”最美,谱写壮美,续写瑰丽,充满魅力,我们
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