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常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80316

大小:48.11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准考证号要填涂清楚。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 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卷的整洁。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在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技术所到之处,无不构造着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某种新的关系。按 照海德格尔的观点,一种新技术出现,有可能对结构造成影响。然而,当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人们所用时, 情况会变得更加复杂。 人的行动无时不受到“结构”的制约,所谓结构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具有制约性的外部环境,例如应试 教育可能形成一种制约人行动的“结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结构与行动相互建构,结构 对行动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这种制约性和使动性表现为结构为行动提供操作空间以及边界,并通过价值 观念对行动进行引导。 人们试图应用技术变革结构,但结构也可能对行动进行制约和使动,驯服技术并把技术作为结构自身 的强化。例如,在应试教育结构下,信息技术的应用未能冲破应试的束缚,反而在某种程度与应试共谋。 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被结构驯服与同化的可能,成 为更精致、更高效的应试技术。在这种前提下,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达,不过是为教育提供了一 种更有效、更无孔不入的规训技术。而一旦人工智能沦为应试的精致工具或规训技术,人工智能变革教育 的初衷就要落空。这也是人们寄希望于新技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技术未能有效 地抵制旧结构的诱惑,反而强化了旧结构。 (摘编自蒙石荣《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变革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材料二: 说“互联网+”甚至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并非耸人听闻,“互联网+”对教育的各方面 影响是深至骨髓的。“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 “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 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 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 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 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比如某中学已经能 够做到“班班通、人人通”,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显然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 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 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 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 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的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 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 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 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互联网+”加速教育的自我进化能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系统的自我进 化能力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传统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自我进化能力低下的原因在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封闭性。“互 联网+”敲开了教育原本封闭的大门,也就加速了教育的自我进化。人人都是教育的生产者,人又都是教育 的消费者,这种新型的教育生态必然会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赵国庆《“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 材料三: 传统教学中教师扮演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的督促者和引导者。“互联网+教育”直 接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没有了以往的约束和限制,各要素无须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内,教育俨然 变成了另一种样子。 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传授习得,而隐性知识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 学习过程中需要塑造和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包括诚信、责任心、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等。“互联网+教 育”形态中一些隐性知识也有所体现,但其真实性仍有待考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在潜移默化中均会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教师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榜样。但在“互联网+教育”中,进行 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在线学习往往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完全自学的极端情境,对学生的主动性要 求很高,学习过程完全由学生把控。这种情境下教师丧失了基本的指引功能,只是单纯地成为一个解疑的输 出者,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数字设备的一分子,这不仅扭曲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更是与国家的教育目的背 道而驰。由此可见,网络世界始终有别于现实生活,学生要成为一个真实的社会人,仍需要多方面合力共 同完成。 (摘编自张惠惠《未来已来:人工智能对教育育人的挑战与应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材料一作者看来,当一种新技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这项技术有可能和结构产生双向的影 响。 B.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革新性新技术,在给教育结构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一定会被结构驯服与同化,所以新技 术变革教育的愿景一再落空。 C.“互联网+”能够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教师、教材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校的地位也被弱 化。 D.材料三认为教师的职能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被简化,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 知识的权力。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互联网+”下,学生获取知识变得非常快捷,他们的知识量有高于老师的可能性,所以教师的定位也 将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B.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打破了师生的界限,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让教育实现了真正的公平。 C.“互联网+”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教育需要自我进化,这样才能培养出更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的人才。 D.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所以哪怕互联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知识资源,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情 感教育仍是必要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248 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让当地的基础教育实现 了质的飞跃。 B.老师在网上阅卷,通过大数据分析呈现学生考试情况,有利于教师针对性教学,提高上课效率。 C.慕课,即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了一种改变学生上课时间、地点及方式的课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 效率。 D.北京某小学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更多关于苏轼的知识并对其进行大数据分析,启发学 生研究苏轼生平足迹。 4.材料二是从哪些方面谈互联网+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的,请简要概括。(4 分) 5.某中学想要引进一套远程同步教学系统,使学生可以和省内名校学生共同上课,参与省重点中学的名师课 堂。请结合材料,对该中学这套教学系统的使用提出合理建议。(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儿时在农村,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 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布谷鸟的叫声 催着整个村子,“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印象中,那时 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 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 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 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 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你俩拾的这些 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拾完麦穗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 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 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妹一 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吃。 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 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 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 一会儿,一个钵大的馍就下了肚。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食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 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 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人类, 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 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上学带的 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 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 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 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麸、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 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 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 “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 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 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 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 我学会了珍惜。 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对粮食的这份情义和吃饭的那些规矩, 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一一粮食要到肚 子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儿时家乡人说“糟蹋”粮食,不说“浪费”粮食,体现了他们对粮食的珍惜和敬畏,因为当时人们生存 需要靠粮食,他们也为生产粮食付出了辛劳。 B.儿时学校放麦假,孩子们也帮着家里麦收,割麦造成的身体痛苦作者有亲身感知,这也是他认为“粮食 要到肚子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C.拾完麦子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母亲想让鸟雀子叼完没有捡完的麦穗,体现了母亲 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 D.父母隆重地蒸馍,但娘不让我们急着吃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体现了父母对天地的感恩之心,有一种仪 式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催”字用了拟人的修辞,借布谷鸟之口写出了麦黄时节人们割麦的匆忙、 焦急。 B.文中“吹一口气,咬一口”“弓着腰护着瓢”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儿时与粮食有关的往事,具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 C.我家割麦子的场面与白居易诗歌《观刈麦》“妇姑荷簞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高 度相似,两者都通过动作、细节等描写,正面体现农民割麦的艰辛。 D.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沉静质朴的文字之中蕴含着作者对粮食深 沉厚重的情感。 8.文中画线句子写了一些因吃饭而形成的规矩,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 分) 9.某杂志“粮史故事”栏目广受读者欢迎,你认为本文是否适合推荐到该栏目?请写出理由。(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 千余里,过居延视地形,无所见虏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 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 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 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 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 人。 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 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于是李陵置酒贺武曰:“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 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 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壹别长绝!”陵起舞,歌曰:“径万 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陵泣下数 行,因与武决。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 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B.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C.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D.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狹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贰师将军,指中国古代的一种武职官衔。汉武帝命李广利到大宛国贰师城取良马,所以委任李广利为贰 师将军。 B.曹柯之盟,指建立功勋。典出春秋时齐鲁作战,鲁国失败后与齐相会于柯,盟誓时,曹沫持匕首胁迫齐 桓公归还了失地。 C.转斗千里,成语,指时间流逝、岁月变迁,走过遥远的路程。 D.得当以报,成语,指得到一个适宜的机会来作出自己的报答。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李陵善于射箭,爱护士卒,有着很好的名声,再加上汉武帝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出于信任,让他带兵, 李陵深入匈奴探查地形,并顺利返回。 B.李陵率领五千步兵射手出征,准备分散敌人的兵力,以迫使敌人不能全力对付李广利,但是,军队陷入 了单于主力的包围中,最终寡不敌众。 C.李陵向苏武袒露心曲,羡慕他功名显扬,称自己当时投降本来另有打算,但是汉廷绝情地杀戮他的亲友, 这种仇恨让他彻底决绝,再无顾念。 D.李陵长途行军,以寡敌众,虽然失败,但其间奋不顾身杀伤敌军,堪称英勇,他投降匈奴有他的苦衷, 他的苟活应该是在等待机会再作选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 (2)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史记•高祖本纪》) 14.有人说,史传忠于事实,但作品中往往也包含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思 考。(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①拂云晴亦雨,江豚②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③。 [注]①石燕:《浙中记》载:“零陵有石燕,得风雨则飞翔,风雨止还为石。”②江豚,《南越志》:“江 豚如猪,居水中,每于浪间跳跃,风辄起。”③洛中:即洛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残”和“空”两个字,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出陈亡之前 金陵城的没落不堪。 B.颔联写六朝以来的英雄已成荒冢,昔日豪华的宫殿也已是禾黍遍野,面对如此景象,作者吊今怀古,触 目伤情。 C.颈联“拂云”写石燕掠雨穿云的状态,“吹浪”表现江豚行风鼓浪的气势,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 风雨的人物,寄寓了作者面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D.尾联“惟有青山似洛中”与辛弃疾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蕴含朝代由盛转 衰是历史必然之意。 16.本诗尾联与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皆是写景,请简要分析两 者景物作用有何不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 , ”。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秦观《鹊桥仙》中与此意境相似的两句是 “ , ”。 (3)《李凭箜篌引》中“ , ”两句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 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 18-20 题。 有着黑漆大门的公馆静寂地并排立在寒风里。两个永远沉默的石狮子蹲在门口。门开着,好像一只怪. 兽的大口....。里面是一个黑洞..,这里面有什么东西,谁也望不见。每个公馆都经过了相当长的年代,或是更 换了几个姓。每一个公馆都有它自己的秘密。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又涂上新的,( )走到了这条街的 中段,在一所更大的公馆的门前,弟兄两个站住了。他们把皮鞋在石阶上擦了几下,抖了抖身上的雪水, 便提着伞大步走了进去。他们的脚步声很快地消失在黑洞里面。这所公馆和别的公馆一样,门口也有一对 石狮子,屋檐下也挂着一对大的红纸灯笼,只是门前台阶下多一对长方形大石缸,门墙上挂着一副木对联, 红漆底子上现出八个隶书黑字:“国恩家庆,人寿年丰。”两扇大门开在里面,门上各站了一位手执大刀 的顶天立地的彩色门神。 18.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即使经过了这些改变,它们的秘密也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 B.即使经过了这些改变,外面的人也依旧不知道它们的秘密。 C.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它们的秘密依旧不让外面的人知道。 D.虽然经过了这些改变,可是外面的人依旧不知道它们的秘密。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0.根据上下文,请简析加点词语“怪兽的大口”与“黑洞”的表达效果。(5 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截止 2019 年 8 月底,②已有 136 个国家和 30 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 195 份共建“一带一路”合 作文件。③六年多来,“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实践、从愿景付诸行动,④使中国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 ⑤影响力和号召力日益增强。⑥“一带一路”正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⑦它开辟了中国引领全球开放合作的新篇章,⑧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里程 碑意义。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 分) 2020 年 5 月 28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简称《民法典》)。 《民法典》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很多人很疑惑,为啥《民法典》要叫“法典”?因为它很牛,只有 高度集中化、系统化,组合搭配成体系的法律,才配叫“典”。从前维权打官司,靠的都是一部部“散装” 的民法,而《民法典》自 1954 年开始起草,到 2020 年通过,花了整整 66 年的时间,把我们之前一部部“散 装”民法强势整合成一部完整的法律。《民法典》几乎可以说指导了我们人生的每一步,从胎儿出生,到物 业费收缴、遗体捐赠、离婚纠纷,再到签合同、开公司、借贷负债等等,每个行为都能在里面找到相应措 施,3600 无死角罩着百姓的生活。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东莞打工 17 年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每逄节假日或者工厂轮休日,都会去东莞图书馆看书。失业回 乡前,他给图书馆留言:“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 图书馆了。”爆红网络后,他重新获得了一份工作,留在了东莞。半年后,因为目前工资较低,吴桂春最 终选择离开东莞。有网友留言: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一个暖心的故事留下一个残缺的结尾,大家的心里 都有些遗憾。 这个故事引发了许多联想和思考。请你在高中学生、图书馆长和吴桂春中选择一种身份,就此事给网 友写一篇文章,回应大家的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试卷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A(B 项,太过绝对。C 项,“教师、教材”仍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只是互联网+下,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多。 “地位弱化”无中生有。D 项,“教师不再具有对学生的指引功能和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说法错误,教师 并非没有传授隐性知识的权力,只是“进行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则比较困难”) 2.B(“消除了教育的区域化差异”说法变未然为已然,原文中说的是“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3.B(网上阅卷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进而提高教师课堂效率,内容虽然也是关乎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但与材 料二的观点“‘互联网+’打破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朋封闭走向开放”并无关联,无法作为其论据) 4.知识获取、师生关系、教育组织、教育资源分配。(每点 1 分) 5.①多汲取名校先进的教学经验,但是要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不可生搬硬套;②教师要改变心态,配合这 套教学系统调整教学思路,变课堂主导者为课堂引导者;③教师在学生在线学习时要注意激发其学习主动 性,线下做好人文教育、情感教育。(每点 2 分) 6.C(表达母亲对粮食的珍爱,一点都不可浪费,并不是对生命尊重) 7.C(正面描写错误,《观刈麦》是侧面烘托男人割麦的艰辛) 8.①在主题方面:“规矩”写出粮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对粮食珍重的态度。②在行文方 面:使文章由侧重叙写粮食的物质生产过渡到叙写粮食对人精神的影响,并为后文给孩子立规矩作铺垫。(每 点 2 分) 9.适合。理由:①文章围绕“粮食要到肚子里”,叙写了割麦拾麦、蒸馍吃馍、借面还面等事件,真实感人, 可读性强,符合栏目选文要求。②文章叙写与粮食有关的往事,表达了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朴素理念, 具有倡导“光盘行动”的现实意义。③文章从个体小视角展示了粮食生产由手工到机械化的历史,展现了 人民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的历程,具有传播“粮食安全”思想的时代价值。(每点 2 分)(如写不适合,言之成 理亦可) 10.A 11.C(指长途转辗作战) 12.C(文中没有说到杀戮“友”,也没有强调是仇恨让他决绝) 13.(1)单于得到李陵以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 使他显贵。(4 分) (2)不要让诸侯军进来(接纳诸侯的军队),再逐步征集关中的兵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抵抗他们。(4 分) 14.同意。《史记》和《汉书》都如实地记录了李陵投降的事实。但是,记录中都对李陵的遭遇流露着同情 和理解,比如写他寡不敌众的情势所迫,写他“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的苦衷,写他被汉廷杀害家人 后的情非得已等。(3 分) 15.D(“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没有蕴含朝代由盛转衰是历史必然之意) 16.①本诗青山象征永恒的自然,金陵繁华已去,只有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表达了江山不改,世事 沧桑(王朝兴衰)的感慨。②刘诗借景抒情,借萧萧芦获营造出凄凉的意境,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当时藩镇 割据,短暂统一的唐朝的担忧与伤感。(6 分) 17.(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18.C 19.B 20.比喻(1 分)把开着门的公馆比喻成怪兽的大口(1 分),写出了它对人的吞噬性(1 分)。里面比喻黑洞,写 出了内部的黑暗(1 分)。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社会背景(1 分)。 21.①“截止”改为“截至”(或:“截止”后面加“到”);③“付诸”改为“变为”(或:在“付诸”前 加“到”);⑥“正在”后面加“成为”;⑦“开辟”改为“谱写”(或:“篇章”改为“天地”)。(4 分) 22.2020 年 5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被表决通过,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将全方位指导百姓生活。(5 分) 23.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译文] 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 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穿过居延海,观察地形,没有遇见 敌人就回来了。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 几年后,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 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 付贰师将军。李陵已到预定期限就要回兵,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 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 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 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 军队全军覆没,余下逃散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 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 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人都以此为耻辱。 于是李陵安排酒筵向苏武祝贺,说:“今天你还归,在匈奴中扬名,在汉皇族中功绩显赫。即使古代 史书所记载的事迹,图画所绘的人物,怎能超过你!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 不杀我的老母,使我能实现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这就同曹沫在柯邑订盟可能差不多,这是以前 所一直不能忘记的!逮捕杀戮我的全家,成为当世的奇耻大辱,我还再顾念什么呢?算了吧,让你了解我的 心罢了!我已成异国之人,这一别就永远隔绝了!”李陵起舞,唱道:“走过万里行程啊穿过了沙漠,为君 王带兵啊奋战匈奴。归路断绝啊刀箭毁坏,兵士们全部死亡啊我的名声已败坏。老母已死,虽想报恩何处 归!”李陵泪下纵横,于是同苏武永别。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开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 来解国家危难。率领不满五千步兵,拼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名此。李陵虽然身陷 重围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 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