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三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三统一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ID:680319

大小:6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4-27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保密★启用前 肇庆市 2021 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统一检测 语文 2021.4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 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 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 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 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 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 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到了宋 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 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日私宅本,日坊行本。”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 宫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城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 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 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 材料二: 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 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 斟句酌的反复咀嚼。获取书籍的便捷,在缓解记诵压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士人读书的粗疏。 尽管如此,时代确实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发展。士人的阅读方式和知识结构持续改变。曾让杜甫 沾沾自喜的“读书破万卷”,对宋人而言不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王安石自称“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 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欧阳修不但读书多,而且以读书为人生第一乐事,“至哉天下乐, 终日在书案”。宋人的阅读量空前增长,知识面迅速拓宽,因而建立起淹通经史、学兼四部的新型知识体 系。新型知识体系又促使他们的思考方式发生转变。新兴的文艺思想即在此基础上得以生长。 北宋中后期,宋代文艺思想迈入全面繁盛的阶段。印刷术发展对宋代文艺思想的潜移默化,于此时收 获了累累硕果。首先,对学识积累的高度重视,成为此时期士人的共同追求。宋人以博学相尚。基于印本 的易得和阅读速度的提升,士人们读书之多、学问之博,一般远超前代文人。据记载,有人对宋神宗说, 苏轼文才可与李白相比,宋神宗回答:“不然,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在他的眼中,论诗歌的天才, 李白、苏轼或可比肩;而论学识的渊博,则李白一定不如苏轼。神宗的说法虽只是一己之见,但也反映了 宋人对学识的重视程度之高。 其次,宋人不仅追求学识的积累,还追求学识的创造性转化。伴随知识增长而来的,是理性的判断和 积极的思索。宋人不满足于知识的组合与叠加,而追求博学基础上的超越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特色。这一倾 向在诗学领域的体现尤为突出,“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哲理性、议论性的 增强,是宋诗区别于唐诗的重要特征。智性思维和思辨色彩,也成为宋代文学及文艺思想的突出特色。 再次,知识面的大幅拓展与新型知识体系的建立,推进了文学内部各文体以及文学艺术各门类之间的 交汇与整合,促生了集大成式的文艺思想观念。大量的阅读与坚实的储备,不但有助于宋人遍考前作,而 且激励他们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文学内部而言,各文体之间的相互勾连、相互影响极为突出,形成“破 体为文”的重要观念。破体为文的现象在宋代文学中大量存在,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 赋、以赋为文……各文体之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作者不断吸收其他文体的特长,充分发掘各文体的表现 潜能,丰富了文学的面貌。与此同时,文学又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交汇,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在音乐基础上,词的独特形制与艺术专长得以成型,进而成为宋代文学之突出代表。 从技术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南宋印刷术达到极盛。随着印刷业的持续扩大,专门性的文艺批评著作 得以迅速增多。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人在“知识爆炸”之后的反思。知识的大幅增多,固然拓展了 眼界,但也带来了许多困惑——面对众多庞杂的信息该如何取舍?对知识的依赖可以达到怎样的程度?知 识积累是否是提升文学艺术境界的唯一途径?正是在这类反思中,主张“铺张学问”“点化陈腐”的江西 诗风遭到反拨,闭门觅句的做法受到否定。 (摘编自周剑之《印刷术与宋代文艺思想之演进》)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时期,竹木简、帛丝等文字载体未能在文学传播方式中居主导地位,但秦朝之后《诗经》得以完整 保留,仍与竹帛的记录方式有关。 B. 魏晋时期,专职抄写员“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迅速得 到广泛传播就完全依靠了“佣书”。 C. 印刷术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正面的影响,急遽增多的书籍对宋代士人的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 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读书的粗疏。 D. 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文为赋、以赋为文等做法丰富了文学的面貌,是文学内部各文体之 间的界限被频繁打破的具体表现。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史料可知,雕版印刷源自唐朝初期,到宋代已取得空前发展,呈现出了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 和数量众多等特征。 B. 如果李白、杜甫与苏轼都生活在宋代,那么李白就有可能在学识上赶超苏轼,而杜甫也就更能体会到“读 书破万卷”的乐趣。 C. 唐诗宋诗各有特色,唐诗胜在“丰神情韵”,而宋诗胜在“筋骨思理”,宋诗的智性思维与思辨色彩是 宋代文艺思想的折射。 D. 两则材料对印刷术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论述它与文学传播的关系,材料二侧重于论述它对宋 代文艺思想演进的作用。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雕版印刷所使用的版料,一般是纹质细密且木质极为坚实的木材,例如枣木、梨木、黄杨木等,并需把 它们锯成一块块木板。 B. 唐朝后期雕版印刷逐渐普及开来,长安、四川、淮南、江浙等地民间盛行雕印和出售日历、佛经、字书、 诗文、占卜等书。 C. 宋朝文学体裁多种多样,不仅有词、诗歌、散文、话本小说、戏曲剧本等,而且还有游记、科学说明文、 笔记体小说等。 D. 宋诗之所以形成“以学识为诗”的特色,是因为宋人有重视学识的观念,比如严羽认为诗歌“非多读书、 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4. 材料一是文章的节选,它在文章中处于最前面的位置,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 印刷术给宋代文艺思想的演进带来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宋人所走过的道路又能为当今的文艺工作者提 供哪些启示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B 3. D 4. ①文章论述的内容是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则宋代印刷术的情况属于背景性材料,应处于文 章最前面,而节选部分正是这一内容。②节选部分最后提到韩愈,从结构上讲,显然是要引出下文的关于 韩愈情况的论述。 5. ①高度重视学识的积累;②运用理性思维,创造性转化知识;③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注重文艺各门类 之间的交汇与整合;④善于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自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余秋雨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克服自己的浮躁。这是一个根本性的社会问题,也是人心治理的关键。 对于年轻人来说,心能静下来,才华和潜能才能发挥出来,不然,一切的才华反而将束缚人的发展。 心是一切经验的基础,它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创造了生,也创造了死。心的第一个层面是“凡 夫心”,这是会思考、谋划、欲求、操纵的心,会暴怒的心,忧郁不定、反复无常的心。但此外,我们还 有心的本性,这是永恒的,不被死亡以及任何外界事物触及。 说到底,心性就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历史上的圣人先哲,用了不同的名词来修饰他们所悟到的真理,但他们都是在阐述基本的心性。 基督教徒称之为“罪”,印度教徒称之为“梵”,佛教教徒称之为“空”。所有的宗教,都肯定有一 个基本的核心,并要求他的教徒用一生演化和体悟这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心性。 现代的文明给了我们无穷多的好处,让我们认识了无限复杂的世界,但是另一个方面远远不如我们的 祖先,那就是对心灵的认识。 心理学家们把人的思想和情绪进行极其烦琐的分析,这样分析的结果,是将人描绘成了充满矛盾、无 限复杂的黑洞。并非说这种种理论不对,而是这些理论的出现,正标志着现代文明一种令人担忧的倾向: 我们正越来越远离单纯的、清澈的心灵。 我们平时被种种情绪、思想和欲望所主宰,但是有些时候,我们依然能极其清晰地、极其深刻地感受 到自己的心灵: 可能是在欣赏一支美好的曲子,可能是在宁静清澈的大自然流连,可能是品尝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当我们看到雪花翩然飘下,或看到太阳从山后缓缓升起,看到一束光线神秘缥缈地射进屋里,都可能 让我们瞥见自己内心深处那无比宁静和美好的地方。 这些光明、安详、喜悦的时刻,都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而且美妙得令人难以置信。 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 身居陋巷的颜回,只有粗粮清水但快乐无比;宗教的苦行者,可以在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感受到常 人难以感受到的幸福。是的,幸福本身不由你获得多少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 因为心不曾被正确理解,如同它不了解自己一样,所以产生了不可胜数的哲学观念和主张。更有甚者, 因为一般人不了解、不认识他们的心性,所以就继续在三界六道中流浪,经历痛苦。因此,不了解自己的 心是严重的错失。 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情况呢? 这就要静观自己的内心,这看似简单,其实却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的改变。 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从关注向外的索取追求到凝神触抚自己的内心生命。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 种全新的体验。我们回避向内看的生活,因为一般人总有对自己内心的恐惧,更因为我们认为这不重要, 留恋刺激热闹、嘈杂忙碌的生活。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向内看被人认为是一种怯懦和消极的行为。是的,我们埋怨着过于繁忙的生 活,却继续忙碌着为了能付得起钱去“休闲”,也就是跟随旅行团到某个同样人声鼎沸的地方走马观花。 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的是,真正的财富、真正的悠闲、真正的风景,都只在人的内心。任何这些景象都 可以打开人的心灵,认识到世界上无边无际的苦难。让人从这里了解到这世界广大深远的痛苦,让人的爱 在这一刻启动。 慢下来。其实很多人的生活都是慌乱、浮躁的,几乎没有时间来回味、感悟生命的美好。 将节奏慢下来,与自己灵魂互赖的人一起精致地生活。 每日抽出一点儿时间,凝神静观,重新回到我们本初的生命:赤子之心。 在愤怒、贪婪、嫉妒、烦恼、怨恨、欲望、恐惧、焦虑和纷乱时,仔细想想这些是否值得。人有时候 得到了某些可以计算得到的好处,却污染了生命源头的活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损失?在记忆中回想那些 给过我们挚爱、关切、帮助的人,重温每一个爱的细节。感激地回想,唤醒我们的爱,想象我们的爱从心 中流淌出来,首先从我们最亲近的人开始,然后是亲戚、朋友、熟人、同事、邻居,然后是陌生人,甚至 是我们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甚至是我们视为“敌人”的人。 最后,让我们的胸怀在爱中变得越来越广。 文本二: 我以前读《古文观止》,对里面的抒情散文如痴如醉,然后我专门将其中的一些作者的文集寻来阅读, 结果我发现那些作者一生并没有写过多少抒情散文,也就是那三五篇,而他几十万字的文集中大量的是诗 词、论文、序跋,或者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文章。我才明白,他们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 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现在的情况也是这样,一些并不专门以写散文为职业 的人写出的散文特别好。我读到杨振宁的散文,他写得好。就说余秋雨先生,他也不是以写散文为职业的。 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 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 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摘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便交代了背景——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直入主题;结尾则在呼吁倡议中结束,升华了文章的 主旨。 B. 作者并没有对心理学家们进行烦琐分析后得出的理论持否定态度,只是认为其出现标志着我们的心灵日 益复杂化。 C. 作者在论述人们深刻地感受自己的心灵时,举了欣赏曲子、看雪花飘下等生活事例,自然地引发了读者 的联想和想象。 D. 文章在阐述人生哲理的时候善于比较分析,如“凡夫心”“心性”,“罪”“梵”“空”,“向外 看”“向内看”等。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我们因为一处美丽的风景、一首动人的乐曲、一个亲人的微笑而感到内心宁静美好时,我们的心就彻 底摆脱了凡夫之心。 B. 颜回是孔门弟子,《论语》说他“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文本一提到他,旨在论述人在贫穷中 也能保持快乐的道理。 C. 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人之所以经历痛苦,很大程度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的心性,具体解决办法便是 静观内心。 D. 《古文观止》从《左传》中选文最多,它从其中选的《曹别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 等文章,都脍炙人口。 8. 身处浮躁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克服浮躁?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9. 如果要以“佳文之趣味”为题写一篇关于文本一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行文要点。 【答案】6. D 7. C 8. ①静下来,保持心性,感受心灵;②静观内心,从向外看转为向内看;③慢下来,找回本心;④懂得感 恩,用爱心治愈浮躁。 9. ①形式之趣味:文章的段落多而短小,活泼自由,易于突出作者的思想,易于思绪的切换与推进。②节 奏之趣味(语言之趣味):文本语言有时是短句,有时是长句,或轻快,或沉重,节奏多变。③闲话之趣味: 文中多处运用了闲笔,如谈到“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心灵”后,写了具体的生活画面、大自然的美好瞬间, 在丰富文章内容内容的同时,唤起了读者种种体验,令人倍感亲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沐晟,字景茂,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太祖..爱之。历官后军左都督。建文元年嗣候。就镇,亡何, 思伦发死,诸蛮分据其地,晟讨平之。以其地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麓川遂定。初,岷王封云南,不法, 为建文帝所囚。成祖即位,遣归藩..,益骄恣。晟稍持之。王怒,谮晟。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 父功,毋督过。永乐三年,八百大甸寇边,遏贡使,晟会车里、木邦讨定之。明年大发兵讨交趾,拜晟征 夷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张辅异道自云南入。遂由蒙自径野蒲斩木通道,夺猛烈、掤华诸关隘。舁舟夜出洮 水,渡富良江,与辅会师。共破多邦城,捣其东西二都,荡诸巢,擒伪王黎季牦。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 千石.,予世券。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 陈季扩连战不能下辅复出帅师会晟,穷追至占城,获季扩,乃班师,晟亦受上赏。 十七年,富州蛮叛,晟引兵临之,弗攻,使人譬晓,竟下之。仁宗立,加太傅..,铸征南将军印给之。 沐氏继镇者,辄予印以为常。宣德元年,交趾黎利势炽,诏晟会安远候柳升进讨。升败死,晟亦退兵。群 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反。晟抵金齿,与弟昂及都督方政会兵。政为前锋,破 贼沿江诸寨,大军逐北至高黎共山下,再破之。明年复破其旧寨。政中伏死,官军败绩。晟引还,惭惧发 病,至楚雄卒。赠定远王,谥忠敬。晟席父兄业,用兵非所长,战数不利。朝廷以其绝远,且世将,宽假 之。而滇人慑晟父子威信,庄事如朝廷。 (节选自《明史·沐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 季扩连战不能下/ B. 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季 扩/连战不能下/ C. 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 陈季扩/连战不能下/ D. 交趾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辅还/晟留捕/陈 季扩连战不能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文中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谥号,谥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B. 归藩,是指回到封地。藩即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被分封的人称为藩王。 C. 石,容量单位,一石是十斗。文中“三千石”指沐晟每年的俸禄是三千石粮食。 D. 太傅,古代职官,始于西周,秦朝时期曾被废止,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沐晟讨伐诸蛮,安定了麓川。思伦发死后,麓川地区被各蛮族分割占据,沐晟征讨平定了他们,并在麓 川设置府州和长官司,使那里安定了下来。 B. 沐晟为人正直,遭岷王诬陷。沐晟约束骄横恣肆的岷王,遭到岷王忌恨,岷王就诬陷他意图谋反作乱, 但皇帝称赞沐晟父亲的功劳,没有责罚沐晟。 C. 沐晟出身将门,用兵非所长。沐晟虽然继承了父兄的功业,但并不擅长用兵,在讨伐交阯简定的战争中, 沐晟与张辅合力才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D. 沐晟战事不利,但恩宠不变。他虽在征战中多次失利,群臣也曾弹劾他,但皇帝念在他家世代担任将领, 而且其封地偏远,就宽容他而不予治罪。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八百大甸寇边,遏贡使,晟会车里、木邦讨定之。 (2)富州蛮叛,晟引兵临之,弗攻,使人譬晓,竟下之。 14. 沐晟“惭惧发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回答。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八百大甸侵犯边境,阻遏进贡使节,沐晟会合车里、木邦讨伐平定了他们。 (2)富州蛮族叛乱,沐晟带兵迫近他们,没有进攻,派人劝导,最终降服了他们。 14. ①宣德元年讨伐交阯黎利失败,皇帝把弹劾他的奏章给他看,已经让他心生愧疚。②在平定思任发反叛 时,都督方政中伏而死,他的军队又打了败仗。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润州多景楼①(节选) 刘过② 西风把酒闲来游,木叶渐脱人间秋。 烟尘茫茫路渺渺,神京③不见双泪流。 楼高思远愁绪多,楼乎楼乎奈汝何? 安得李白与王勃,名与此楼长突兀。 【注】①多景楼:在江苏镇江市东北北固山上。②刘过(1154-1206),字改之,南宋文学家。③神京:神 州京师。此指北宋都城汴京。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叶渐渐黄落时,诗人乘闲登上多景楼远望,但是烟雾、尘沙弥漫天空。 B. 诗人在第六句运用叠词的艺术手法和疑问句式,感叹此楼让人愁绪无限。 C. 最后两句提到李白与王勃,突出他们名声之大,反衬诗人写不出优秀诗文。 D. 诗人借登上多景楼后的所见所感,抒发了怀才不遇、家国恢复无望的伤感。 16. 有学生读了刘过此诗后,询问道:“‘西风’是物,怎么能够‘把酒’呢?‘神京’是地名,怎么能 够‘不见’呢?”请你结合对诗句的分析,为他解疑。 【答案】15. C 16. ①“西风把酒”并非是西风拿着酒杯,而是在西风吹拂的情况下诗人拿着酒杯;“神 京不见”不是神京看不见,而是看不见神京。②诗歌语言有其特殊之处,有时会省略,有时会倒装。“西 风把酒”是省略,“神京不见”是倒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又推测想 象了对方的相思之苦。 (2)在《赤壁赋》中,苏轼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长江等物不值得羡慕。 (3)杜鹃鸟,又名子规,是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之一,被诗人词客称为“天地间愁种子”。作为悲苦愁怨 的代表,关于它的诗句或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晓镜但愁云鬓改 (2). 夜吟应觉月光寒 (3).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4). 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 (5). 示例:庄生晓梦迷蝴蝶 (6). 望帝春心托杜鹃(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又闻 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田间劳作结束,农作物收晒完毕,“粮入仓,菜入窖”,朔风始起,万物境 藏。 寒塘萧瑟,寥落残败的荷收敛了“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明艳和“莲叶何田田”的舒张,此时只剩下根 根枯管、片片残叶,随寒风轻摇。枯荷残叶,窸窸窣窣地诉说着夏日里的风韵。倘若来一场冷雨,倒也熨 帖了李义山“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心境。( ),有了铮铮铁骨,坚守着生命倔强的风骨,孕育着灼灼其华 的气象。 远山空旷,乔木的高耸,抖落满树繁花,只剩余下枝枝杈杈在光影里交错,自己枯瘦冷寂的树枝,指 向苍穹。它以风为笔,于苍茫大地上,挥斥质朴的遒劲。走近细看,枝条上已经长出了一些比米粒还小的 芽苞,裹在黑色的鞘壳里偷偷地窥出一点儿嫩绿或娇红,深深浅浅地蕴蓄着勃发的生机。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枯萎、残落了的荷,历经风吹雨打,可是依然直立 B. 历经风吹雨打的荷,枯萎了,残落了,却依然直立 C. 历经风吹雨打,枯萎了,残落了,却依然直立的荷 D. 依然直立的荷,枯萎了,残落了,却历经风吹雨打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B.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C.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D.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B 19. C 20. ①“乔木”和“高耸”换位置。②“剩余下”重复,保留一种表达即可,如“剩下”“余下”等。③在 “自己”前添加介词,如“将”“把”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你去近海浮潜,就会发现, 。因为近海是造礁珊瑚的地盘,黄褐色套装是造礁珊瑚的标配。 严格说来,造礁珊瑚的珊瑚虫本身近乎透明,之所以呈现黄褐色, 。 虫黄藻是一种单细胞海藻,直径只有微米级别。它体内配备“光合色素”,有光就能通过光合作用过 “自养”生活,这种光合色素呈现的颜色就是黄褐色。 在海水中,虫黄藻是能独立生活的,但它更愿意做珊瑚的“房客”:因为这样不仅能受“房东”底护, 还能坐收二氧化碳等光合作用原料;而它生产的有机物和氧气, ,权当交了“房租”。不过虫黄藻 只在光线充足的浅海生活,所以黄褐色套装,只在浅海珊瑚中流行。 21. 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22. 请用三个句子解说造礁珊瑚呈现黄褐色的原因,三个句子要构成递进关系。总共不超过 70 个字。 【答案】21. 示例:①那里的珊瑚多为黄褐色②是其体内虫黄藻的功劳③也供给珊瑚虫生长使用 22. 示例:①造礁珊瑚呈黄褐色是因为珊瑚虫呈黄褐色。②珊瑚虫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的虫黄藻呈黄褐色。 ③虫黄藻呈黄褐色是因其体内光合色素的颜色是黄褐色。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0 多年前,周立波创作了关于土改的小说《暴风骤雨》,小说所写的村庄叫“元茂屯”,本名元宝屯。 该村有个不雅的诨号——“光腚屯”。村子穷,“赵光腚”们全家没一件完整衣衫,“冬天除了抱柴、挑 水、做饭外,一家三口都不下炕”。1950 年 5 月 22 日人民日报头版,记录了该村土改 4 年后的情况:“元 宝屯的农民,去年冬天百分之六十穿上了新棉衣。” 70 多年过去了,脱贫致富工程又使元宝屯大变了样。80 岁的老书记张宝金说,跟党的政策走,让农民 得实惠。整河、开地、办工厂、退耕还林、给村民盖别墅小楼……元宝屯人过得有滋有味,高兴的事唠不 完。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想?请写一篇发言稿,在校学生会组织的“话脱贫,谈感想”论坛上发言, 署名一律为“赵新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话脱贫,谈感想 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赵新颜,发言的题目是“话脱贫,谈感想”。 俗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其实这个“而”字用得并不好,让人产生一个错误 的认知,觉得造成礼崩乐坏人心不古的原因,好像就是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所谓“贫穷”。而我认为, 这个地方应该用“乃”,不是表示充分性的“就”,而是表示必要性的“才”。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人们 脱离贫穷的必要的第一阶段。而我们是走在第二阶段的路途之上,我们身上的贫困却不为人所知。 贫困是一种疲惫的滋味,生命只有奔波,而没有歇息。庄子有云:“贫也,非惫也。”在庄子看来, 精神上的疲惫比生活上的拮据还可怕。当如日中天的张国荣淤积一腔难以言说的孤独在空中划出一道凄美 的弧线,与梦中的《霸王别姬》一同浮沉,他一定明白了,肉体的拼搏怎释化得了精神的疲惫。疲惫并不 一定只属于穷人,内心的困顿感总是能够穿越富与穷的界限。现代人学会过一种松弛而有朴素信仰的生活, 其实就是脱贫。从地里走出来的人们,重拾一颗走回地里的心,就是精神上的贵族。 贫困是无所事事,无所担负,生命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每个人在生命历程中都会有所肩负。很多 人错误地把这种肩负,当成了贫困,并不断抱怨。其实他抱怨的并不是肩负本身,而是自己的脆弱与无能。 所以恰恰相反,能够有所肩负,扛起家庭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让自己觉得“有用”,让家人觉得“安心”, 让社会得到的,多于从社会汲取的,才会幸福相随,富贵相伴。现代人的财富并不是用实际占有的来度量, 而是用实际施与的来度量,因为我们终于了解到,只有带来幸福感的财富,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财富。 贫困是永远学不会满足,离不了一颗名利心。对于和平年代的现代人来讲,穷与富都是相对而言。那 些成天念着“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往往并不是穷人。于丹在《百家讲坛》上讲了这样 一个故事。一只狗问妈妈,“如果把我的尾巴比作幸福,为什么我拼命抓它都抓不到呢?”妈妈说:“不 要紧,走走看。”狗走了几步,终于发现,他的幸福总是跟在他的身后。70 多年过去了,脱贫致富工程又 使元宝屯大变了样。80 岁的老书记张宝金说,跟党的政策走,让农民得实惠。整河、开地、办工厂、退耕 还林、给村民盖别墅小楼……元宝屯人过得有滋有味,高兴的事唠不完。可见物质的满足不算真正意义上 的脱贫,精神满足、是否拥有了快乐幸福感才是脱贫的标准。 从杭州纵火案的保姆,到那位每月辛苦还六千房贷的教科书式老赖,他们拼命地想抓住幸福的尾巴, 然而都事与愿违。一个人是不是困窘于贫困,其实在于他对所谓贫困的接受程度;是不是惶然于富贵,也 在于他对失去富贵的接受程度。这其实是一种智慧,所以才有那句“最糟糕的贫困,莫过于智力贫乏”。 如果保姆能安然歆享女主人和她的友谊,如果“老赖”能够依法缴纳赔偿金,如果刘鑫能够在第一时间抚 平江歌妈妈的创伤,他们不仅不会撞见自己那么恐惧的所谓“贫穷”,人生反而可以走开去,而不必陷于 如今的窘境。 不得不承认,经济的问题、生存的困窘的确会牵累人的心灵选择。每个人都有心为形役的痛苦。但不 可否认的是,我们比任何世代,都更有条件拥有一个安稳坦荡的内心境界和无所拘囿的人生态度, 比任何 世代,都更接近真正的富裕。 致富之路,我们都才刚刚开始。脱贫路上精神首要。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