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高考作文热点时评素材:火星车祝融、小舍得、致谢、阅读、白发校
长、乡村教师、家书、体育、地球…
本期目录
01 80 后“白发校长”出圈,触动了人们内心柔软之地
02《小舍得》折射教育内卷: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03 人民日报钟声:日方决定将核污染水排海,良知尚在否
04 这些革命者的家书,承载着最清澈的爱
05 中科院博士论文走红,在《致谢》里照见每一个自己
06 对北大教授作息表,不能光佩服与惭愧
07 考生转身扶摔倒同学获赞,体育的价值不止强身健体
08 农村娃娃的未来,需要乡村教师的坚守
09 特斯拉道歉: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尊重消费者尊重市场
10 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离不开每一个人
11 阅读的陪伴最温情
12 我国首辆火星车,有名字了!
01
80 后“白发校长”出圈,触动了人们内心柔软之地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号白晶晶 2021-04-16
近日,河南“鸡腿姑娘”火了,背后那位“80 后白发校长”也引发广泛关注。
在一段采访视频中,一个小姑娘吃午餐时,舍不得吃学校发的鸡腿,坚持“拿回去给俺
妈吃”感动了无数网友。一旁的校长知晓后,连忙对她说,“你吃吧!我再给你拿个鸡腿”。
这位头发斑白,自嘲看起来像 60 后的乡村小学校长,就是张鹏程。
生于 1982 年的张鹏程,还不到 40 岁,却被学生们亲切称为“校长爷爷”。孩子们口中那
一声“爷爷”,既因为他比同龄人看起来苍老不少,更因为学生们打心眼里和他亲近,把他
当成自己的亲人。这也让人想起张桂梅老师,并未生儿育女的她,用真爱点亮教育的希望
之光,成为无数孩子心中最亲最近的“张妈妈”。
张鹏程的经历并不传奇。在“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还会再回到农村吗?”成为时代之问
的当下,他用人生真实地演绎了“从乡村回到乡村”,也可以改变更多人的命运。
2018 年,他调入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清集镇二郎庙小学当校长,二郎庙村正是他成长的
地方。生于斯长于斯,反哺母校也是很多乡村教师的人生轨迹。
在媒体的报道中,因为把工资都用在学校建设和孩子们身上,他一度借贷十几万元,“信
用卡刷到还不上”;用了十几年的办公椅破损严重,露出了浅黄色海绵,用来补洞的透明胶
带都要脱落了;穿了十几年的衣服,后颈处是明显的布料针织线磨损的痕迹。
张鹏程的“走红”,源于他为乡村教育的无私奉献。但实话说,在流量时代,他的关注度
更多来自那半头白发,这也让人想起几年前因一纸公示备受关注的“80 后白发干部”李忠
凯。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共同点都是深耕基层,都有为他人付出的默默牺牲,都有对自
己和对家庭的亏欠。
我们为这些容貌上“未老先衰”,为他人心力憔悴的付出所感动,就更不该让好人吃亏。
把更多教育资源投入到不被“看见”的乡村小学,呵护珍贵的初心与坚守,在不断完善学
校硬件设置的同时,把更多补贴政策向乡村教师倾斜,提升他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幸福感。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早已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影响几代人命运的社会
共识。对农村教育而言,“再苦不能苦老师”,也应该成为改善贫困农村教育困境,提升贫
困地区办学质量的重要抓手。
拿出真金白银的投入,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提高个人生活
质量,让他们在获得感中看得到坚守的意义,才是更多的老师们留得下、教得好的真实保
障。
善待农村教师,才能照亮乡村的明天。数据显示,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在 290 万左右,其
中 40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 58.3%,一半以上的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可以说,年轻、高知
一代正成为乡村教师的主力群体。当同龄人向往优渥生活的同时,乡村教师为教育的付出
也不该被辜负,甘于清贫和坚守是他们的标签,但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他们在泥土中播种希望的种子,采桑不忘种桑人,社会应该想办法为他们的生活解困,
让他们拥有更体面的生活。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乡村教师地位待遇有了明显改善。无论是确保乡村教师平
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还是不少地区给乡村中小学
教师评职称开辟专用通道,都是用制度善意回应他们的初心与付出。
“80 后白发校长”触动了我们内心的柔软之地,他也值得被全社会“用真心回应初心,
用善待回应奉献”。
02
《小舍得》折射教育内卷: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教育
红辣椒评论微信公号陈晓安 2021-04-17
近日,电视剧《小舍得》在各大电视平台热播,至今仅播出八集就已经引爆家长共鸣。#
小舍得 教育内卷#、#家长愿意为孩子前途放下尊严吗#、#家庭聚会该不该让孩子展示才艺
#等话题引起网友热议,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当今中国家庭风格迥异的教育万象也值得大众深
思。
其一,莫要以爱之名掌控孩子的人生。
剧中“小学霸”颜子悠的妈妈田雨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鸡娃家长”,子悠则是一个对
妈妈言听计从的“别人家的乖孩子”。当孩子的爷爷奶奶问他想不想进入金牌班的时候,还
没等孩子张口,她就一直给孩子使眼色甚至最后直接帮孩子回答“想上”。
“为了我儿子,我无所谓,为了我儿子,我什么都愿意。”家长为了孩子,把与其学习相
关的所有事情都安排好,说得好听点,是“一切为了孩子”,殊不知,这是在一步步毁了孩
子。家长在做决定时,不过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即便在孩子表达了想法之后,如果与自
己对孩子的人生规划有偏差,就使用“语言的艺术”对孩子进行否定,把孩子拉回自己所
谓的“正确轨道”。孩子从小失去了对自己人生的自主选择权利,容易变得没有主见,也慢
慢地由于害怕被否定而不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其二,教育不应禁锢于“成绩”牢笼,人格健全的孩子需要全面素质培养。
在家庭聚会上,田雨岚话里话外都在炫耀儿子的成绩,让儿子背诵圆周率当作“才艺展
示”,并且还自豪地声称“即将突破两千大关”,这一系列言行把餐桌上的气氛降到了冰点。
她就连吃水果的时候,也不忘考察孩子英文单词,孩子意识到尴尬之后选择不开口,她还
自顾自地责怪孩子记性差。在家长会之后,得知孩子没有考进班级前三,她急赤白脸地找
原因、找老师理论,非要争取所谓的“公道”。子悠也天天都扎在各种补习班的作业堆之中。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即便现在施行的教育改革已经开始重视孩子的
全方位素质培养教育,但是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唯分数论”。为了孩子的成绩,家长们让
孩子奔波于各类补习班,试图让“学习”变成孩子唯一的兴趣爱好,其他不以未来升学和
就业为目的才艺培训都是浪费时间。即便是偶尔的娱乐活动,孩子也要瞒着家长偷偷进行,
一旦被“抓了现行”,便会被家长更严格地监管。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
全的孩子,其生活里,不应仅仅只有为成才服务的知识学习,还应有为个人成长服务的丰
富活动。
其三,有舍才有得,接受现实并放下遗憾才能更好地前进。
剧情的发展总是充满戏剧性而又真实地源于生活——子悠在金牌班选拔考试中,与另一
名同学并列第八,老师综合考量两个学生的实力之后,决定不收子悠进班。妈妈田雨岚四
处奔走找关系,而孩子的外婆更甚,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放下尊严,撒泼求老师多收一个
学生。在种种方式受挫之后,田雨岚甚至对天赋和成绩最好但家庭条件拮据的孩子家长旁
敲侧击,让其把金牌班名额让出来。
如果确实是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就理应积极地不卑不亢进行争取;但如果是孩子在竞
争过程中确实不如其他孩子,家长低声下气、不择手段地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会给孩子
以错误示范。这时作为家长就应该接受既定事实,并且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一切都要凭
自己的实力说话,无捷径可走。教育优质资源对家长来说固然是“香饽饽”,但有舍才有得,
有时候教育所需要的,恰恰是家长而非孩子学会放下遗憾向前看,家长也应该相信自己的
孩子,只要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机会。
每一个家庭对于孩子教育的探索任重道远,不妨通过《小舍得》这部电视剧,对自身的
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有所反思、有所取舍。
03
人民日报钟声:日方决定将核污染水排海,良知尚在否
人民日报 2021-04-18
近日,日本政府单方面决定以向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受到国际
社会强烈谴责。众所周知,日方尚未穷尽安全处置手段,并非出于万不得已,但却不顾国
际社会广泛质疑和反对,不惜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作出
极其不负责任的决定,背弃了最基本的国际道义。
全世界迄今没有将核事故产生的污染水排向海洋的先例。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最高等
级的核事故,其产生的核污染水同正常运行的核电站废水完全是两码事。日本声称核污染
水安全,凭借的仅仅是自己单方面公布的数据。而日本核电产业几十年问题不断,负责具
体作业的东京电力公司更是长期在运营中通过篡改数据等手段,隐瞒安全隐患、事故不断,
屡屡爆出丑闻,毫无说服力可言。此前,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组评估报告指出,如果福岛
核电站含氚核污染水排入海洋,将对周边国家海洋环境和公众健康造成影响,况且现有经
过处理的核污染水中仍含有其他放射性核素,需进一步净化处理。德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
指出,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 57 天内,放射性物质将扩散至太平
洋大半区域,10 年后蔓延全球海域。绿色和平组织核专家指出,日核污染水所含碳 14 在
数千年内都存在危险,并可能造成基因损害。对于专业机构的意见,日方竟然充耳不闻。
日方将核污染水排向大海,幻想一倒了之,实则自欺欺人。如此行为,究竟能了什么?
即便能卸掉收拾核事故残局的负担,也断不了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后的恶性循环。在日本
经济产业省内部,围绕福岛核污染水处理问题进行过多次讨论,提出了包括蒸发释放、电
解排放稀释入海、地下掩埋以及注入地层等 5 种方案。日方声称,排放核污染水入海是“成
本最低、最易操作”的方案。显而易见,为了转嫁负担和风险,日方选择了自私自利、不
仁不义。日本国内反对排污入海的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其他方案,日本政府和东电
不是不可为,而是不想为。4 月 15 日,联合国有关人权专家发表共同声明指出,考虑到以
海洋排放方式处置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并非唯一可行的选择,日本的决定尤其令人失
望,呼吁日本切实履行防止有害物质泄漏并对其行为造成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产,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处置问题绝非日本的家务事,不可能任
由日方一意孤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核安全公约》等,
日方应当承担通知并充分协商环评监测、采取预防措施确保危险最小化、保障信息透明等
国际义务。中方召见日本驻华大使并提出严正交涉,韩国外交部召见日本驻韩大使提出严
正抗议,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提出批评,太平洋岛国论坛要求进行独立专家评估,
菲律宾总统府发言人强调污染环境者应当付出代价……日方必须明白,捍卫生命健康权利,
正义必不会缺席。
良知尚在否?奉劝日本政府认清自身责任,秉持科学态度,履行国际义务,撤回错误决
定,深入评估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水处置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主动及时地以严格、准
确、公开、透明的方式披露信息,严格接受中国、周边国家等利益攸关方和有关国际机构
实质参与的国际评估、核查和监督,在各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再慎重决策,在此之前不得
擅自排放。(原标题:《良知尚在否》)
04
这些革命者的家书,承载着最清澈的爱
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号戴晨 2021-04-18
“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戚戚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
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
作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这是夏明翰写给妻子的遗信中的话。1928 年 3 月,由于叛徒出卖,夏明翰在武汉被捕。
在阴暗潮湿的监狱里,他用敌人给他写自白书的半截铅笔,写下了这封信,并且在信纸上
留下了一个带血的吻痕。两天后,他在武汉市鹦鹉洲被国民党反动派枪决。就义前,他写
下了一首大义凛然的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一字一句,彰显赤子之心,一笔一划,谱写英雄壮歌。这是一位革命者面对敌人的屠刀,
留下的最清澈的爱。
“国共合作了,包野没回来;抗战胜利了,包野没回来;全国解放了,包野没回来”。从
1932 年起,广东澄海一个村口的老树下,每天都站着一位女人,她在等待自己的丈夫归来,
从黑发到白发,一等就是 50 多年。最后她等来的是丈夫许包野已经牺牲整整 50 年的消息,
这位名叫叶雁平的女人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能与爱人团聚。
“你我失去一人之生命,或许可以将新中国的诞生提前一个小时,万千同仁牺牲生命,
则理想之国近在咫尺”。许包野留下的这些话道尽了儿女情长的辛酸,却也是共产党人最真
实的写照······
建党百年之际,不少媒体把一封封家书搬上荧屏、网络,或是百位明星朗读、或是实地
拍摄印证,不同的形式让人们通过文字的桥梁,再次感受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领略不一
样的家国情怀。
家书,自古就有寄托相思、传授经验、感化内心之意,从“家书意万重”的含蓄不尽到
“临发又开封”的依依不舍,再到“家书抵万金”的弥足珍贵,一封封穿越时空的家书、
一句句发自肺腑的箴言,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期盼嘱托,饱含着无尽的人生智慧与传统美
德。即便是“你饿了吗”、“最近瘦了吗”这样的家庭琐事、只言片语,对于敬惜纸墨的中
国人来说,也是足够庄重、情真意切的。
难以想象,在黑云笼罩、战火纷飞的 20 世纪初,一位位共产党人在提笔甚至咬破手指写
下家书前,不知有多少个辗转反侧、思索再三的日日夜夜,一腔热血最终将以这样郑重的
方式留给至亲。精神的力量代代传递,塑造了一门“五烈士”的忠义夏家,也塑造了牢记
父亲张太雷嘱托慷慨赴死的张一阳,这种接续传承的力量就是家风。
家风是言传,是身教,是字里行间透露的朴素美德、平凡操守、嘘寒问暖,是高于一切
的家国情怀,是那个含血的吻,是那封泛黄的信纸。
传递与继承优良家风,向来是共产党人坚定的选择。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谨记父亲“书
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的教导,坚持带头吃苦,不搞特殊;钟南山谨记父亲的那句话“人
这一辈子总要留下点什么,才算没有白活”,84 岁的他依旧冲锋在抗疫一线;得益于父亲
“中西结合、平等对待”的开明教育,屠呦呦自小便与中医药学结缘,才有了后来在医学
界的辉煌成就;见义勇为女大学生崔译文,面对行凶歹徒,奋力推开同学,自己却身负重
伤,面对“为何敢”的问题时,她回答,因为我是军人的孩子。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
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
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
丰厚滋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主席指出了一百年来共产党不断壮大的基因密
码,更道出了一个个共产党人由己而家、由家而国的行动自觉。
艰苦朴素、敬业奉献、舍生忘死,如此家风,警醒后人、流传深远,为我们修身齐家报
国指明了方向。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
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我们无需回到“从前慢”、“车马乱”的年代,但也绝不能丢
失道德情操的涵养、家国情怀的庚续。无论是扶贫路上的父子齐上阵,还是守岛卫国的接
力传承,哪怕是闲暇时刻的亲子阅读,假日期间的结伴出行,也是“多读一点书”、“多走
一里路”的家风体现。凡此种种,优良家风离我们每个人并不遥远,身边的家风善行都将
可能成为形成社会新风尚的一根杠杆。
源远流长的家风文化,穿越历史薄纱,在新时代语境下也有了新的内涵,但崇德向善始
终是其核心要义。代代相传、弥足珍贵的优良家风,将会让我们每个人在受挫时坚强,在
迷茫时坚定,在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时无所畏惧。
05
中科院博士论文走红,在《致谢》里照见每一个自己
红星新闻黄静 2021-04-18
近日,中科院一博士论文的《致谢》看得人热泪盈眶,在这篇无一字言谢的文章里,人
们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和无穷的力量。
据报道,这篇《致谢》来自博士学位论文《人机交互式机器翻译方法研究与实现》,作者
为 2017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黄国平。
在文章的开篇,他说,“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
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
聚过。”一段话奠定全文基调,也揭开了这个年轻人“隐秘”的过往。
全文以平静淡然的笔调,描述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和遭遇。年幼时亲人一一离去,
靠着好心人的帮助和自己一路的努力,他终于博士毕业。那些无法言说的苦难,那些因贫
穷而被触及的自尊,被他寥寥数笔勾勒。在这平实的文字里,我们仿佛看见一个少年背着
书包,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走到大寅镇,从仪陇县走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走到
中科院自动化所……他的形象越来越清晰,他的路越走越宽阔。
人们唏嘘,生活给他一个又一个重担,都他被用小小的肩膀扛了起来;人们感叹,命运
给他一次又一次暴击,都被他勇敢的内心克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大多网
友对他的评价,但这都不足以来概括他的全部人生。
人们之所以转发、点赞、评论,人们之所以流泪、感动、赞叹,是因为我们在他身上,
看到了人之为人的内核,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他就像我们学生时代课本里读到的那颗小小
的种子,历经各种挫折,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我们敬佩他的坚毅,也感怀他的身世。我
们在他身上,看到了知识如何改变命运,看到了学习如何改变人生。
实际上,在我们国家不断城市化的几十年里,他的成长之路,又何尝不和万万千千从小
山村走向繁华大都市的我们一样,一样有着无法言说的经历,一样有着看不见的内心挣扎。
这就是我们这几代人共同共通的情感。因而,我们能与他共情,能明白他那句“可能早已
放弃”,更能想象他在无数的暗夜仰望星空。那穿越云层投来的每一束光,打在我们身上,
最终点亮希望。
人生的路,就是这样在苦难与希望的交织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把书念下去,然后走
出去,不枉活一世”,如此简单的信念,是他在绝境中对人生意义的最好诠释,又何尝不是
当下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恰当认同。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能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回顾那随风而逝的过往。他就像一面镜
子,在这个急躁而纷繁复杂的世界,让我们驻足停留,审视自己。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经
历过的苦难,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曾经付出的努力,有人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
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希望……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很渺小,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很伟大。
他说:“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
无一句豪言壮语,无华丽辞藻,但相信,这将会一直留在我们心间,被反复咀嚼、回味,
发酵成一壶人文醇酒,香飘四溢。
06
对北大教授作息表,不能光佩服与惭愧
光明日报苏迪 2021-04-19
年近六十的北大教授,早晨五点二十一起床晚上十点四十五就寝,除了正常工作、修改
书稿,还有养花、健身、看电视。当这张作息表出现在网络热搜上,年轻人在敬佩其高效
与自律的同时,也纷纷表达出惭愧之情。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如何利用时间,往往是人与人拉开差距的最主要原因。这张作息表看起来很平常,却对应
了当代年轻人的两种困惑。
首先便是如何克服意义虚无。当下年轻人所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全球化、网络化、个人化
的时代。竞争日益激烈,知识迭代快速,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正发生变化,如何在时代巨变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年轻人难免困惑与迷惘。
早几年,一项针对北京大学的新生的调查表明,30.4%的学生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
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年轻人怀疑人生意义,认为人生虚无,在某种意义上是积
极的心理反应,没有这样的思考、分析与内化以及寻找答案的过程,便很难经历个体的成
长。
只是面对一时的困惑与迷惘,是心怀歉疚地刷着手机、熬着不必要的夜度过日复一日,
还是用已知来对抗暂时的未知?作息表中,这位老师充实的学术安排也许对当下年轻人有
所启发,自律而严谨地完成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工作,意义便存在于实践之中。
其二是如何面对生活被卷入快与忙的状态。科学前行,文明推进,但人还是需要亲近自
然,用归复本真的智慧与世界互动,这是对秩序与知识的超越,也是安放内心的方式。这
个教授的作息表郑重写了运动、浇花。这些人文的兴趣与爱好,为生活带来了非功利、审
美的乐趣,在客观上起到了对抗外在的挤压,维护平和生活状态的作用。
1932 年,胡适在北大毕业典礼上,曾给年轻人三个药方,今天看来仍不失道理:总得时
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总得多发展一点非职业的兴趣;总得有一点信心。北大教授
的作息表,在几十年后依旧呼应着老北大校长的人生建议。而对这样作息表,年轻人不能
仅仅表达佩服与惭愧,毕竟知道对的路,还得自己走一走才行。
07
考生转身扶摔倒同学获赞,体育的价值不止强身健体
人民日报致远 2021-04-20
近日,在河南洛阳中招体育中长跑测试中,考生张蓬超的回身奔跑被很多人评价为“最
赞转身”:当注意到同场参考的徐丙涛不慎摔倒,一时无法站起,已冲出几米远的他立即转
身将摔倒在地的同学扶起,继续一同奔跑。
事后,徐丙涛回忆说:“多亏张蓬超及时回来扶起我,否则就悬了。”张蓬超则说,当时
并未多想,就想着赶紧扶起同学,“毕竟中长跑只有一次测试机会,对我们都很重要”。幸
而,两位同学的最终成绩都很理想。
对于学生,体育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可能影响自己分数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帮
助遇到困难的同伴,这是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在闪光。借此契机,人们对体育中考和体育
教育也能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体育中考,是针对青少年体质下降、保证体育课时和质量所采取的应对举措。尽管还存
在体育考试内容一定程度左右教学内容的现象,但从客观上说,体育中考起到了督促青少
年参加体育锻炼的作用,青少年体质健康呈现止跌回升趋势也与此有关。
事实上,随着健康观念普及和全民健身发展,人们如今对体育的理解不再止步于强身健
体的层面,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并不断在实践中开花结果。张蓬超的转身“获赞”,
正是因为他让更多人看到,体育运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内涵。
近年来,不少地方加大力度持续推进体育中考分值和考试内容等方面的改革。但也要看
到,考试终究只是一种手段,进一步扩大体育的教育功能才是体育中考改革应有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剥离应试思维,褪去功利色彩,体育的育人价值才会在校园中春风化雨、润物
无声。
08
农村娃娃的未来,需要乡村教师的坚守
人民日报王雪 2021-04-20
前段时间,河南周口乡村女教师建廷廷结婚了。婚车路过学校门口,学生们围了上来:“老
师,您要幸福”“老师,新婚快乐”“老师,您一定要回来啊”……孩子们真诚的祝福和期
盼,让建廷廷流下泪水,也感动了很多人。
孩子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举动?原来,建廷廷大学毕业后考上特岗教师,分配到家乡小学
任教。她不仅认真教授知识,还用耐心、爱心对待学生,和孩子们谈心,关心他们的健康,
下课后跟他们一起玩耍。一点一滴的付出,一朝一夕的陪伴,孩子们都记在心里。在老师
新婚的美好时刻,他们送上祝福,是对建廷廷坚守讲台、默默奉献的感激。
这份坚守是对乡村孩子的关爱。无数像建廷廷一样的乡村教师,用知识启蒙学生,为他
们播下求知的种子;用品德影响学生,助他们明事理、正言行;用爱心温暖孩子,让他们
幼小的心灵里充满阳光。乡村教师用青春、奉献、坚守,为贫困、边远地区的孩子带去成
长成才、改变命运的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拥有了更开阔的眼界、更远大的梦想。
这份坚守是对贫困代际传递的阻断。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改变的是人,而且是几代人。
从扎根大山的张桂梅,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支月英,从用一根扁担把
教材和学习用品挑进大山的张玉滚,到多年坚守山区小学,背着学生攀爬悬崖天梯的李桂
林、陆建芬夫妇……正是许许多多像他们一样的乡村教师,托举起孩子的梦想,为一个个
贫困家庭带去希望,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这份坚守也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把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教育事业,乡村教师用不懈的努
力,践行着最初的诺言:帮孩子们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岗位或许平凡,但事迹注
定不凡。他们像无数爱岗敬业的人们一样,坚守使命、履行责任,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
的同时,也收获了丰盈的人生。
农村娃娃的未来,需要乡村教师的坚守;乡村教师的成长,也需要制度的保障。将更多、
更优质的资源向乡村基础教育倾斜,让老师们在岗位上有成就感、生活上有幸福感、社会
上有荣誉感,就能让他们真正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乡村教育水平就能稳步提高,孩
子们的梦想就能真正实现。
09
特斯拉道歉: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尊重消费者尊重市场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尹健 2021-04-21
20 日深夜,特斯拉通过微博向客户、网友和媒体道歉:“我们就未能及时解决车主的问题
深表歉意”,并表示,尊重并坚定服从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决定,尊重消费者,遵守法律法规,
坚决坚定地积极配合政府各相关部门的所有调查,同时开展严格自查自纠,对自身不合理
的、不符合服务准则的问题和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并整改,努力做到立查立改、即查即改,
做到尊重消费者,尊重市场。
相比于之前的几次表态,特斯拉终于有了一些诚恳谦和的样子。中国市场欢迎企业前来
投资发展,但对所有企业都一视同仁: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尊重消费者权
益。
这两天,上海车展上特斯拉女车主“车顶维权”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消费者该如何维护
自身权益、企业该如何对待消费者的诉求,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
19 日上午 11 点左右,一名女子身穿印着“刹车失灵”四个红色大字的白 T 恤,爬上特斯
拉展车车顶高呼“特斯拉刹车失灵”,后来该女子被现场安保人员带走。20 日上午,上海
警方发布通报,女子张某因消费纠纷,到车展现场表达不满,造成车辆一定程度受损,张
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另一名女子李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处以行政警告。
随后,维权当事人之一发表微博回应:采用了错误的方式维权,但我们也绝不妥协。
与维权消费者“绝不妥协”相对的是特斯拉方面稍早前表明的态度:如果是特斯拉产品
的问题,一定坚决负责到底,该赔的赔、该罚的罚,对不合理诉求不妥协,同样是我们的
态度。
两方都“不妥协”,针尖对麦芒,问题似乎难解。网络上不乏理性声音,有的说“维权要
依法,不能谁能闹、闹得大就谁有理、听谁的”,“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不是维权的
正确打开方式。维权车主已经认识到了所用方式的错误,并为此受到了公安机关处罚。更
多声音则是对特斯拉方面应对消费者维权诉求方式的质疑甚至批评,有网友吐槽:“特斯拉
屡次将事故原因认定为车主操作不当,可后台数据在特斯拉手里,它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员,反正由它说了算。”“消费者和特斯拉比起来,处于绝对弱势,这也是特斯拉一贯傲慢
的原因”等等。
两方都“不妥协”,并不意味着双方都绝对占理。本起维权事件涉及的“刹车失灵”问题
究竟是怎么回事,有待权威专业机构检测认定。但解决问题、化解纠纷,必须在法律框架
下、通过法治方式解决,这既是前提,也是方法手段。
法治要求理性,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得讲道理”,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当认同基
本的规范、道理,个人不能采取极端方式,企业也不能“一直拖着不解决或自己当裁判员”
傲慢不讲理。法治强调公平,无论是对驾驶行为、“超速违章”的认定,还是后台数据的提
取鉴定,都不能全凭消费者或者企业的“一面之词”,而是双方都把自己的证据提交出来,
请独立机构通过专业方式检测认定,如果一方不服,还可以提起诉讼解决。法治注重权利
义务对等,无论是势单力薄的消费者还是财大气粗的企业,在民事关系中都受到法律同等
保护,双方既享有权利,也得履行义务。尤其是客观上强势的企业一方,更应以谦和的态
度、务实的举措解决消费者的合理维权诉求,须知维护消费者权益就是维护自身品牌美誉
度、维护市场占有率。
10
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离不开每一个人
人民日报邹翔 2021-04-22
4 月 22 日是第五十二个世界地球日,自然资源部发布的活动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扫描二维码答题赢景区门票,组织快乐骑行,进行“地球小卫士”评选……最
近一段时间,各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增强了人们爱护地球家园、保护
生态环境的意识,让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呵护
好我们的地球家园,守护好祖国的绿水青山”。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支撑着人
类的工作、生活、健康。然而,一系列数字警示着环境问题的严峻性:有研究显示,按目
前的速度,全球平均气温将在 2040 年左右甚至更早上升 1.5 摄氏度;自然界 780 万个物种
中,约有 100 万个正面临灭绝;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约有 1/3 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
全球自然灾害频发、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更警示我们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
表明,必须彻底摒弃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做法,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保护和修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统筹山水
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从河北塞罕坝到山西右玉,
从内蒙古库布其到新疆柯柯牙,一片片绿色延伸扩展,一座座村庄面貌一新,实现了从“沙
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标注着中国荒漠化防治的坚实步伐。
彻底整改干线 1361 座非法码头,腾退岸线 158 公里,拆除各类建筑物约 234 万平方米,对
整治后的 1213 万平方米岸线进行复绿……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让一个个“生产锈带”向
“生态绣带”美丽蝶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推动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的
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复苏注入了新动
力。一道道“绿色长城”保护家园,一个个绿色传奇惊艳世界——从 2000 年到 2017 年,
全世界新增绿化面积中,约 1/4 来自中国。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建立国家公园体系,
从大力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到先后与 100 多个国家开展环保交流与合作……中国
始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
色发展之路,不以高耗能、高污染换取经济增长。无论是“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
进步的目标,还是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 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 年前实现碳中
和的承诺,都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国担当。
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正如习近平总
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面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
境问题,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是人类唯一的选择。共同采取积极行动,推动构
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实现互利共赢,福泽各国人民。
呵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保护环境、修复生态,既要有只争
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既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团结协作,也需要每个人不弃
微末的行动。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开始,杜绝餐饮浪费、参与垃圾分类、选用节能产品,
把环保行动融入日常,才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治理,
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每一份努力都将汇聚成珍爱地球、保护环境的强大合力。
11
阅读的陪伴最温情
人民日报丁德良 2021-04-23
爱上阅读,各有各的因由,各有各的精彩。阅读是以认知的力量去探测世界的广袤,借
伟岸的灵魂来陪伴心灵的成长。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
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文明之虹。
先哲有言:“人有知学,则有力矣”。阅读是秉心之烛火,去探访古今智者仁人的精神空
间。依靠阅读,我们可以收获超出自身阅历的风景,领略更辽阔、更深邃的精神世界。可
以说,人类的思想足迹有多远,阅读的空间就有多广;人类的精神维度有多丰富,阅读的
世界就有多瑰丽。有书做伴,生命便不会失色暗淡;有书壮怀,灵魂便不会孤寂渺小。每
个人的精神成长,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仿佛一场登山,需要阅读这根登山杖的助力。阅
读,塑造了我们更加高远的人生境界,也构筑起一个社会更加绚烂的精神胜景。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阅读是看不见的精神修炼,
是为人生绘就底色的事业。阅读往圣哲思,心灵深处不觉增添了参悟世界的思想之力;阅
读唐诗宋词,胸中悄然生发俯仰天地的文化豪情;阅读红色经典,感悟革命先辈的家国情
怀,心中自然涌起蹈厉抗争的斗争气概和为国为民的奋斗热情。各类经典著作浓缩了历史
的精华、文明的智慧,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阅读的回馈是丰厚的,含英咀华不仅口
齿生香,思想和心志也会充满澎湃能量。
阅读是有情怀的文化体验,是有温度的精神旅行。无论世事怎么变化、人生如何起伏,
阅读都是我们最好的陪伴。窗前灯下,一段段暖心的故事,湿润了多少儿童的双眸;大山
深处,一册册趣味无限的绘本,带给多少学子以情感和美感的启迪;晚高峰的地铁里,手
机中的网络文学,治愈了多少上班族的疲乏困倦;医院的病榻前,一卷卷直击心灵的人文
经典,让多少病患舒展开紧锁的眉头。世间万物往往纷纭不定,人生在世难免起起落落,
而阅读的陪伴最恒久也最温情。人们总能在阅读中得到慰藉和滋养,收获内心的充实和温
暖。
李大钊提出过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书是沟通古今的纽带、交流文明的津梁。古今多少梦想与奇迹、伟业与壮举、荣耀与辉煌,
都成为了历史、写进了书册,成为点亮心中梦想的星星之火,化作驱散严寒的浩荡长风,
激发从逆境中奋进的精神动能。思接千载、情通古今,经典以其通达启迪了我们的思想,
以其至善滋养了我们的心境,以其壮丽充盈了我们的精神,以其厚重丰富了我们的灵魂。
阅读经典,赋予我们更加豁达睿智、自信从容的奋斗姿态,为我们注入更加笃定刚毅、雄
浑强健的前行之力。
阅读是历史的回望、心灵的净化,也是梦想的启示、希望的播撒;是思想的觉醒、精神
的刷新,更是文明的接力、文脉的传承。因为阅读,我们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也因为阅
读,人类不断创造更美的世界。
12
我国首辆火星车,有名字了!
人民日报 2021-04-24
24 日,我国首辆火星车名称揭晓,“祝融号”脱颖而出。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
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
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