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师课堂:跟着名篇学写作--樱 桃(附:技法提炼及范文点评)
典文引路:
樱 桃
黄 裳
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
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
的、三五十年、百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
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
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更是如此。
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
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
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
在上演《啼笑因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讲书
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
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
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
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
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
处就要冷清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
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业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
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刻着镂空的“雀替①”。
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
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
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②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大药
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
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最终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
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
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
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业已有了十多丈了。
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
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等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
手里拿着一杆小秤。走近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我真的已
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城市的水果店里是很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
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
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
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
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
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
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
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力。老画家
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
白石的见识和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
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
或是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
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树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过去的足迹》,有删改)
〔注〕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
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技法提炼
1.用从容的叙述确立作品的骨架
作者重游桐庐,先后介绍了桐庐街景、人们的文娱生活、桐庐的三大旅游景点,并在
最后描写樱桃,完成点题。
2.用传神的描写丰富作品的血肉
本文对齐白石画笔下樱桃的描写迸射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老人对生活依然充满热情。
3.用联想法增加作品的内容
作者联想到桐君的传说、齐白石的画作、古人寄托在樱桃上的悲叹等,增添了作品的
可读性,并借此凸显主题。
4.用今昔对比法深化了主题
本文多处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如街道建筑的新旧对比、戏曲曲目丰富程度的对比、
桐君祠的今昔对比、古人和齐白石在樱桃上寄托的情感对比等,突出了新时代丰富、堅实、
健旺、充满了生机的特征,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5.用有象征性的物品寄托情感
本文借鲜红晶圆的樱桃象征生机勃发的新时代,寄托了作者对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万象
更新的喜悦之情。这样的感情由虚而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我仿我秀
萤火虫与星空
◎苏小生
假期里,我们全家到天目山度假。一日,吃完晚饭,父亲提议去山间散散步,大家欣
然同意。
我挽着妈妈的手走着,山道上没有照明的路灯,但是隔几步就有一只灯笼。路上光线
昏暗,别有一番情趣。我抬头望去,惊讶地发现繁星满天。我从没见过这么多星星,惊喜
地招呼大家一起看。大家都赞叹这片星空的美,爷爷却说,他童年时的星空比现在还要美。
就在这时,妹妹又发出了惊喜的感叹,她指着草丛中一个闪亮的小精灵,询问那是什
么。妹妹都快上小学了,怎么连萤火虫也不认识?我告诉她后,她若有所思,随后恍然大
悟道:“我在书上见过!”便欣喜地去捉那只萤火虫。不知为何,听了她的话,我的心突然
不平静了,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我像她那么大的时候,还在树丛里捉过萤火虫呢!我家
楼下灌木丛里的萤火虫消失多久了?为什么我竟没有意识到?
我呆呆地仰望着头顶上的星空,心想,有多久,我没有这样用心仰望天空了?生活在
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一抬头望见的都是高楼大厦,我们都快忘记仰望星空的姿态了!
人们不断将黑夜点亮,一个个“不夜城”迅速崛起;而黑夜里的精灵——萤火虫却从城市里
消失了。这难道不是一场生物浩劫吗?
妹妹没有捉到那只萤火虫,伤心得快哭了。婶婶安慰她,说不要紧的,有个公园为了
营造浪漫氛围,七夕节的时候会放生萤火虫,到时候一定带她去看。妹妹喜笑颜开,我却
陷入了更深的忧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如今竟成了人类敛财的工具,怪不得它们一见到
人群就迅速躲开,生怕被捉住。
人类不断地开发着大自然,可自然的美景却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星空”变成太空,
“婵娟”变成月球,想象力变成生产力,这世界还有什么美感可言?透过人类浅薄的行为,
我们看到的是生活中诗意的匮乏和美学的缺失。
《诗经》中“熠熠宵行”,萤火照路的浪漫场景已然消失,难道我们将来,要让萤火虫
这种生物仅仅存在于书本中吗?
人类啊,停手吧!还我们点点萤火,一片星空。
点评
本文在写法上与黄裳的《樱桃》有很多相似之处。全家到天目山旅游,“我”惊讶于星
空的美丽,爷爷却说他童年的星空更美;妹妹为偶遇萤火虫而欣喜,“我”却想起小时候在
楼下树丛里捉过萤火虫;妹妹为捉不到萤火虫而哭,婶婶用公园会放生萤火虫来安慰她。作
文情节合理,穿插过渡自然。记叙中穿插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并采用了今昔对比法,引发
感触,揭示主题。中心意象“萤火虫”“星空”为文中的抒情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且易于引
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