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山东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山东省泰安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3 分)
材料一: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历来就是国之大事。几十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其中科技的贡献有目
共睹。
科技选种育种对粮食增产作用巨大。比如作物全息定域选种,是在作物具有强遗传势的部位选种的方
法。实验证明,玉米的强遗传势区在果穗中下部,选用这一部位的籽粒做种,比用顶部的籽粒做种增产
35.4%。高粱果穗上部的籽粒充实饱满,生长力强,在结实丰产方面有较强的遗传性,选用上部籽粒做种
比用中部籽粒做种增产 6.4%-10.8%。任何作物随着本身遗传性状的改良,生产性能会不断提高。我国水稻
种植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开始,由高秆品种改为新培育出的矮秆品种,该品种耐肥抗倒,单位面积产
量比高秆品种增加 30%以上。1986 年袁隆平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历经九年艰苦攻关,中国独创的两
系法杂交水稻取得成功,又使单产比常规品种增产 15%-20%。专家预测目前正在培育的超高产品种,将比
现有品种在单产上提高近一倍。
科学技术可以改善耕地条件,进而扩大某些粮食作物种植区域,还可以提高粮食生产过程中有限资源
的利用率。例如在实施塑料薄膜覆盖后,土壤一般可增温 2-5℃,覆盖期内地表积温增加 200-300℃,从而
使作物适宜耕作区的纬度向北推移 2-4°,海拔提高 1000-2000m。由于该技术可应用的作物范围广,一般
增产幅度可达 30%-50%。同时,地膜覆盖能使耕层土壤含水量提高 2.77%-4.55%,每亩土壤蒸发量减少
100-150m3。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减少一半,就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
农机装备技术的进步也至关重要。21 世纪以来我国农机装备技术发展极为快速。机械设备如深松机、
无人驾驶联合耕播作业机等逐渐被推广使用的同时,很多新技术也在其中得到应用。如卫星导航技术结合
电液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可实现农业机械按照预设路线自动精准行驶;遥感技术可应用于农业资源调
查、动态监测、生物产量估计与农业灾害预报等领域;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对水稻作热处理,既可干
燥新收割的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粮食高产,也向世界展示了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实力。
(取材于王征兵、林维清、薛壮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虽已解决 14 亿人的吃饭问题,但粮食安全仍面临一些挑
战,需要高度重视。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这使我国粮食需求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经济发展中耕地面
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粮食近期供需虽大体平衡,但并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可以充足供应。因
此,从政策层面强化管理,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国家在 2019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就再次
强调,要严守 18 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并全面落实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此外,为
了增产而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虽短期内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但也致使果蔬个头与所含营养素不成正比,
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出重“量”更要重“质”,积极推进
利用现代技术生产绿色肥料。
2009 年以来,我国实行粮食战略工程核心区建设,确立了河南、黑龙江、吉林为三大粮食生产核心区。
粮食生产集中将不可避免地使这些区域粮食储备成本提升,粮食跨区城流通量增加,建设现代粮食仓储物
流体系刻不容缓。为保证粮食质量安全,除了完善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还鼓励应用环流熏蒸、
氮气储粮等绿色技术来保障储粮品质;为保证粮食流通合理顺利,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布局合理、运转高效
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新时期我国一直积极推进建立多元稳定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体系,扩大适应国内需求的农产品尤其是我
国紧缺品种的进口。而粮食能源化、金融化趋势使国际粮食的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增加了保障国内粮
食安全的外部不确定性。我国针对不同国家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合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粮食
进口渠道,以稳定粮食供给、满足个性化需求。如利用多边贸易体制,加强与南美国家的全方位合作;通
过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与沿线国家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
粮食安全是世界性重大课题,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手中有粮”,则“心中不慌”,应对各种
风险挑战才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取材于田惠敏、张欣桐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3
从最近的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来看,粮食价格仍然面临着动荡不安!
首先是美国供需报告的公布,再次点燃新一波粮价上涨,这背后的原因即是饲料供应的紧俏。美国农
业部下调全球大豆和玉米期末库存,其中,全球大豆期末库存数据下调 130 万吨,至 8430 万吨,另外美
大豆和美玉米单产下调也超出市场预期。美国农业部新一年里的首份重磅报告预示着 2021 年农产品市场
将是动荡剧烈的。
与此同时,全球大豆市场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俄罗斯宣布将在 2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对欧亚经济联盟
以外国家加收 30%的出口关税;由于天气持续干燥加剧减产担忧,南美大豆产量前景不明,供应预期下滑,
巴西大豆作物种植推迟 3-4 周以上,全球大豆供应偏紧,预计国际大豆价格高位震荡。
(取材于《彼岸观察》2021 年 1 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物不同,适宜做种子的籽粒所处部位也不尽相同。作物生产性能会随遗传性状的改良不断提高。
B.实施地膜覆盖,一般可以使土地增温 2-5℃,并减少单位农产品的平均耗水量,增加灌溉面积。
C.借助激光产生的红外辐射,既可干燥潮湿的水稻,又能有效消灭水稻表层害虫,监测农业灾。
D.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短期内会增加农作物产量,也会导致农作物质量下降,危害消费者健康。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这与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耕地面积数量缩减
与耕地质量下降的现状是分不开的。
B.现阶段,利用多边贸易体制,深化“一带一路”粮食经贸合作关系,都有助于我国应对粮食能源化、
金融化趋势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
C.通过材料三发现,我国主粮(大米、小麦)基本实现自给,大豆严重不足,这说明我国大豆进口依
存度较高,国际大豆价格将高位震荡。
4
D.材料三图表显示,2020 年 1-2 月我国粮食进口量为 1727 万吨,同比增长 7.4%,预计同年进口总量
将创新高,使粮食市场动荡不安。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不属于科技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贡献的一项是(3 分)
A.袁隆平团队致力于耐盐碱水稻育种及改良的研究,2020 年 10 月,“超优千号”创下盐碱地水稻高产
新纪录。
B.2021 年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 1 亿亩、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 1500 万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
板,提升粮食产能。
C.“大豆振兴计划”,强调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通过优质高产大豆品种选育,提升良种繁育能
力,释放增产潜能。
D.利用遥感监测,以中低分辨率卫星影像为主要遥感数据源,测出近来沙漠蝗虫的“飞行路径”,以
防虫害入侵。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答案】
1.A(B“增加灌溉面积”不对,原文是“相当于灌溉面积扩大了一倍”。C“监测农业灾害”的是遥
感技术。D “危害消费者健康”不对,原文是“有时甚至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2.B(A“我国目前粮食需求呈刚性增长态势”,与“耕地面积数量缩减与耕地质量下降并存的现状”
无关。C“大豆严重不足”与“大豆价格高位震荡”,强加因果。D“预计同年进口总量将创新高,使粮食
市场动荡不安”,强加因果,此外,“粮食价格动荡不安”,而不是“粮食市场”。偷换概念。)
3.B(该选项强调的是政策支持,不属于科技范畴)
4.①开门见山提观点。开篇便提出了科技对我国粮食产量稳步提升的贡献,开宗明义,吸引读者注意
力。②论证结构严密。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结构严密。③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如列举实
施塑料薄膜覆盖的事例,论证科学技术在耕地过程的重要作用。④论证语言科学严谨。如大量列举数字,
使论述语言严密;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使语言科学严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评分参考:一条 1 分,
共 4 分;只答术语不给分,结合文本具体阐述给 1 分。)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
中国文字起源甚早,就书法看,早期文字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
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
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
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当然。这并不是忽
视、淡化甚至否定先前书法艺术形式存在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
5
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
考的重要范例。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
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
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
学识和修养。
(摘编自张志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史》)
材料二:中国书法作为象形文字的艺术表现,看似孤立于世界文字之林,其实在很多方
面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
第一,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孤独性,反激出它交流世界、融入世界的内在要求。
方块字是一种倾向于视觉艺术的直接符号,它以直观视像为基础,将表形、表音、表意
三者融为一体。中国人习惯在书写中思考,书写就是思考。中国书法艺术更是将文字的书写
由符号表达提升为艺术创作,在文辞美的基础上,追求结构、线条、水墨等造型美,双向同
步地在文辞美、造型美中倾诉书者的内心世界。这种表意文字导致中国人形象、悟象、灵象
思维的异常发达,并构成了整个思维的东方色彩。
拼音文字则更倾向于听觉,这使西方社会更看重听觉艺术,如音乐。文字和口语的同音,
使两者难以分离,难以像我们那样产生与生活口语相分离的、只用于书写的书面语言或文言
文。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
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分析的、逻辑的、实证的思维更为发达。
今天,世界文化已经进入当代的综合发展阶段。世界和中国,都有强烈的双向交流需求,
都希望在交流中互适互惠。这种愿望,不只表现在世界市场和社会一体化进程所激发的人才、
知识、经济和资本的交流共进,更表现在文化和思维对交流共进的迫切渴望。随着世界正在
出现的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初热期的持续,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地营养和影响人类,完全
可以预期。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
第二,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的变异性,在世界华语地区和一些周边国家扩散出两个泛汉
语、泛汉文、泛书法圈,为中国文字和书法走向世界架了桥,提供了经验。
由上亿人构成的世界华人和华裔的汉语社区,是中国文字和书法向世界播扬的桥头堡,
早就存在了几百年。华人华裔圈的汉语、汉文和汉字书法,为了适应各自的文化环境,都程
度不同有所变异,这种变异了的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形成中国文字和书法体系走向世界
的第一个泛汉语、泛书法圈。
另外,在长达千年的历史时期内,汉字及其书写曾经是东亚地区的国际通用文字。在东
亚汉文化圈内,汉字和记录日本语、朝鲜语等的准汉字和非汉字,以及契丹文、方块苗字、
日本假名等 20 多个借源汉字创造出来的多民族文字,形成了“一文多语”“一母多文”的文
字传播圈。在这个传播圈内,中国书法艺术一直程度不同地以变异形态存在着、发展着。其
6
中日本、韩国、新加坡保存得较好,中国书法在那里至今仍极有活力。这种以汉语、汉文为
基础、为核心的“一文多语”文化圈,是汉文、汉语和汉字书法走向世界的第二个泛汉语、
泛书法圈。
(摘编自肖云儒《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材料三:近代以降,特别是进入当下信息社会、互联网时代,中国书法受社会大变革、
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着,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
战与机遇同在。西学的进入,书写工具的变化,一度文化无用论特别是国学无用论、传统文
化无用论及浮华、浮躁肤浅学风、书风的盛行,商品化和市场机制的风行,加之对中国书法
中以文人书法为主体的文化书法这一主线疏于研究、认知缺失,所有这些,都在影响和冲击
着当代和当下书法发展。而后者格外突出,因而也格外重要。其重要性在于,中国书法已经
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优秀的符号,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链条中
的重要一环,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发展和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载体和内容。
因此,文化书法的复兴,就成为书法界、文化界不得不直面的时代课题。
(摘编自孙月沐《中国文化书法的复兴之价值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在结构、笔画等方面已具有书法的某些特点, 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
思维和精神。
B.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
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
C.“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在世界与中国进行的双向交流中,让中国文字思维
为人类提供营养。
D.当今社会,中国书法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化书法疏于研究、认知缺
失给书法发展带来格外强烈的冲击。
2.根据材料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融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反映
了其气质、学识和修养。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够名满天下、传诵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他的
绝妙的书法艺术。
C.中国的汉字、汉语和书法艺术,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当今社会,在向世界传播的过程
中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变异。
D.学习中文和中国书法的热潮在很多国家正在兴起,由汉字所形成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思
7
维将会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3.下列说法可以加入材料三的文段,来论证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
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
B.汉字作为“母符”,表音表象表意始终不离不弃,多重功能始终结合,也始终将画趣
溶于书法本体之中。
C.书者对自己创作的定位,对作品结体关系、气韵脉势的把握,常考验他简易思维的水
平。
D.当下汉字书写键盘化和网络语言对白话文规范化的严重冲击,让人不能不为书法的未
来担忧。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5.对于中国书法未来的发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汉字在其产生之初……融
入了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说法错误,据材料一“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融入了
创作者的观念、思维、精神,并能激发审美对象的审美情感,也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形成,有记
载可考者,当在汉末魏晋之间”,明确了“在汉末魏晋之间”,故应表述为“尚未融入创作者的观念、思维
和精神”,也就是说汉字在其产生之初尚未融入创作者的观念、思维和精神。B.“拼音文字不表形只表音,
转换为汉字时需要翻译、分析,这使得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在分析、逻辑、实证思维上更为发达”说法错
误,据材料二“由于它不表形只表音,由表音到表意便需要经过翻译、分析,是一种间接的转译符号”,
可知将“由表音到表意”偷换成“转换为汉字”错。C.“‘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就在于在世界与中国
进行强烈的双向交流中,让中国文字思维为人类提供营养”说法错误,据材料二“中国文字思维将会怎样
地营养和影响人类,完全可以预期。也许这才是‘孔子学院’最深刻的意义”,故知表述不能少了“也许”
的限制。
2.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理解辨析文中信息能力。A.“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可知中
国书法是“用毛笔书写的”。
3.D【解析】本题考查把握分析文章观点,分析文章论证论据的能力。材料三主要论述中国书法受社
会大变革、技术大发展、知识大爆炸、风尚大迁移的深刻影响,发展业绩显著,但发展瓶颈也明显,挑战
与机遇同在。A.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自身的发展面貌,与材料一观点相符,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B.讲
的是汉字的形体与书法的关系,与材料二的观点相符,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C.讲的是书法者的书法
技能相关的认知水平,是书法作品的创作,不能作为材料三的论据。D.讲的是当下网络语对白话文规范
8
化的影响和汉字书写键盘化,让人对书法的未来担忧,可以作为材料三的论据。
4.①从论点提出看,开门见山,表明中心论点为“中国书法有着与世界文化接轨的基础”。②从论证
层次看,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结构清晰。③从论证手法看,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
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④从论证语言看,准确严密,有说服力。(要求必须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任意答
出两点即可得 4 分,只答要点没要分析给一半分)
5.机遇与挑战同在,信心与忧虑并存。①从自身特色看,汉字音形意结合的特殊性,中国书法有着
独特的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②从世界文化交流现状看,汉语热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书法将会越来越
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③从社会发展特点看,由于受到新媒体出现、书写工具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国书法
发展面临着考验。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本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经史子集原为图书分类,虽然也具有稀薄的学科分类意味,
但毕竟和现代学科分类有巨大距离。所以,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无论大小,皆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取自
西方,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五四”前后,我们开始了对欧美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的第一次大规模移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照
搬过苏联的学科分类。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再次全盘照搬西方的学科,大规模地从西方移植了社会科学,
特别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等。这种移植导致中国传统学术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学术革命,填
补了现代学术空白,没有这一引进就没有现代学术,其意义不容低估,但“言必称希腊”的弊端也如影随
形,相伴而来。经过上百年,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努力,从欧美移植过来的这些学科本身尽管都是在中国语
境下由中国人自己在研究,但是这些学科浓厚的西方气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点几乎表现在所有哲
学社会科学学科上。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们通过这些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究竟是想为欧美造就人才,还是为我们
自己造就人才?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初,就有人尖锐指出过:“中国现在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中国的政治、
经济、社会,以及他们的历史是值得研究的,必须研究的,而且是可以研究的……他们看见英美各国的大
学有些什么社会科学的课程,也就照样设立这些课程……我们的大学不是在这里为中国造人材,反在这里
为英美法造人材。”尽管当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就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发起过“学术中国化”运
动,但将近一百年过去了,这一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正是鉴于这一教训,一个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终于正式开启。在此背景下,当下的中国文
科各领域都面临着从西方化的学科体系向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转型的挑战或任务。在笔者看来,所谓新文
科与旧文科之间的差异,当然应是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和西方化学科体系之间的差异。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
科学为核心内容,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呈现和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材料和中国数据的文科,当然就是所
谓的“新文科”。
(摘编自王学典《何谓“新文科”》)
材料二:
光明智库: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您认为,
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方面,新文科承担着哪些使命?
9
林文勋(云南大学党委书记、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人文社会科学始
终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致力于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为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供理论和
方法论基础,因而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变革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今时代,在深化文明交流
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人文社会科学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只有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通过发展跨文化交流,
促进民心相知相通。因此,新文科建设要不断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队伍。当前,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新文科应该不断推进跨国研究、合作
与交流,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蓄积青春力量。在发展过程中,新文科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追踪学科前沿,不断加强资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的贡献度与美誉
度。新文科还要将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文化育人与文化引领相结合,推
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王博(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从学科建设
的角度,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新文科建设在坚定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拓展国际视野,秉持天
下情怀,更自觉地把中国所处的世界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强化区域国别研究,形成对于世界各个国家和
不同文明的客观认知。
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南南学院和燕京学堂等项目,积累了丰富经验,既提供了让不同文明背景的人
共处合作的空间,也为未来世界提供了彼此联系的纽带。这提示我们,要让广大青年学子知中国、懂世界,
不断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摘编自《夯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之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之所以都是从西方移植而来,是因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不具备学科分类的特点。
B. 若没有三次对国外学科的移植,中国传统学术不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中国现代学术也就不会产生。
C. 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过程,本质上是利用具有浓厚西方气质的学科为我们自己造就人才的过程。
D. 人文社会科学致力于用理论和方法论揭示现实事物和外部世界的规律,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说近百年前的“学术中国化”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文社会学科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但是当时的
学界对这一问题已经有了认识。
B. 当下的中国文科各领域仍未脱离西方学科体系,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核心内容,建立中国特色的
学科体系是新文科的建设任务。
C. 人文社会科学作为思想武器追踪学科前沿,不断提升资政建言、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推进跨国交流、建
构人类命题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D. 中国未来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这对新文科提出了培养具有国
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人才的要求。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新文科要求的一项是( )
A. “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将城市规划等优势学科与管理学等人文社会学科有机融合,其研究成果
促进了苏州名城保护相关法规的出台。
B. 大数据、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浪潮,正极大地改变着学习和教育方式,应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
为新文科建设提供高效便利的工具。
C. 培养高水平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不仅要在国际上讲述中国思想、
中国制度,还要发出中国学派的声音。
D.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依托本校在人文社科领域的深厚历史积淀和雄厚师资力量,开设中国学硕士研究生项
10
目,以培养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才。
4. 材料二两位受访者有哪些一致的看法?
5. 材料一是如何逐步解答“何谓“新文科””这一问题的?
【答案】
1. B 2. C 3. B
4. ①两位受访者均提出新文科建设要注重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青年学
子;②新文科建设要拥有天下情怀,推进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文明的研究;③新文科要发挥自身在中国文化
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5. ①作者首先指出,中国现代学术分类体系取自于西方的历史事实;②然后分析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的问题,
即其浓厚的西方气质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才培养的方向模糊不清;③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指出新旧
文科之间的差异,从而明确了“新文科”概念的内涵。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社会人际关系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
包括信任危机。构建诚信守约的社会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建立完备的个人
征信体系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
当一个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试图进入发达的商业社会时,社会的诚信和契约
精神就变成了无形的门槛。自 1960 年至今,被列入中等收入范围的 101 个国家和地区
中,只有 13 个最终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近 90%的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苦苦挣
扎,甚至还有部分国家返贫。虽然各国经济发展成败的原因有所不同,但其经验教训在
根大程度上是可以借鉴吸取的。过去近百年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
的国家和地区,无一例外都建立了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反观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和返贫
的国家,其个人征信体系或者未建立起来,或者因不完善而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从经济结构看,在达到中等收入之前的农耕和小商品时代,社会分工不明确,人与
人之间的商业交换不发达,所需要的征信体系也主要通过本地化的口口相传和口碑来维
持运转。工业化经济体中,社会化分工较发达,交换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结构,但
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的协作中,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不高,个人征
信体系还不是经济运行的必需品。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
二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服务业成为发达经济的主体。
11
分工精细化,交易和交换日益频繁化,多方合作、多人联合日益密切,需要大家都具有
契约精神,才能使各个环节顺畅运行。如果没有一个诚信守约的社会环境,经济的运行
成本会逐渐加大,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的发展逐渐偏离大众的期望,而渐渐失速,进而停
滞。因比,建立完善的个人征信体系成为一个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标志。
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文明社会,共赢成为主题,这使得社会的文明程度也就随着
利他理念的增强而提高。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能增强人的社会性,提高顾及别人的自
觉性。而一个利己主义社会,一个只注重结果却不考虑过程是否合法合规的功利主义社
会,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将逐渐消失,社会公信力也将逐渐丧失。没有了互信,人们
承受风险的能力极为脆弱,对社会事件的容忍度也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过度期望和不切
实际的要求。例如,当滴滴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出现伤亡事故时,许多人不去思考避免发
生此类问题的办法,却苛求滴滴平台必须做到零风险。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必须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个人
征信体系,通过征信体系的失信惩戒来限制过度的利己主义,通过对守信者的表彰来降
低其借贷成本,通过征信记录来规范人们的守信与合作行为,逐步建立起社会成员之间
的互信。如此,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我们就能促成一个诚信守约社会环境的形成,
从而大幅度降低经济运行成本,推动整个经济体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摘编自王志诚《完善个人征信体系,构建诚信守约社会》)
材料二:
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直接作用于各个社会主体的信用行为,是社会信用体系运
行的核心机制。
加大对守信行为的表彰和宣传力度。按规定对诚信企业和模范个人给予表彰,通过
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营造守信光荣的舆论氛围。提升金融、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税务、
质检、知识产权等部门的监管和服务职能,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过程中,要深化信用
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
励政策。
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在现有行政处罚措施的基础上,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推动各级人民政府在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市
场准入、资质认定、行政审批、政策扶持等方面实施信用分类监管,根据监管对象的失
信类别和程度,对失信者进行惩戒。推动形成市场性约束和惩戒。建立信用基准性评价
12
指标体系,制订评价办法,完善失信信息记录和披露制度,使失信者在市场交易中受到
制约。推动形成行业性约束和惩戒。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并监督会员遵守,
违规的失信者,按照情节轻重实行惩戒措施。推动形成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完善社会舆
论监督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发挥群众评议讨论、批评报道等作用,通
过社会的道德谴责,形成社会震慑力,约束社会成员的失信行为。
(摘编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无论是商业交换不发达的农耕和小商品时代,还是金融体系发达程度不高的工业
时代,诚信都不是经济运行的必需品。
B.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人们的利他理念就越强,人与人之间合作的程度也就
越高,共赢的领域就越多。
C.监管和服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好个人征信平台的信用信息,为守信者开通“绿色
通道”,做好服务,让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D.诚信社会里,不仅要尊重别人的创造性劳动,更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对失信者应
该进行惩戒,却不可曝光其失信行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体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返贫,是因为社会成员
之间缺乏互信,承受风险能力弱,经济运行成本过高。
B.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体系,能够促进我国诚信守约社会环境的形成,有利于推动
整个经济体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C.如果不能建立信用基准性评价指标体系,制订评价办法,失信惩戒机制就无法在
市场交易中真正发挥效能。
D.加强对失信主体的约束和惩戒,既要强化行政监管性约束和惩戒,又要推动形成
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的约束和惩戒。
3.下列选项,不能支持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 分)
A.李先生向周先生借款十万元,后因故请求延迟一个月还款,周先生相信李先生,
答应了其请求,后李先生如约还款。
B.目前我国银行向个人提供融资服务的速度慢,坏账率高,原因之一是个人信用信
息不全,银行无法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13
C.某健身会所突然关门,已付费的会员蒙受经济损失,法院判决后,法人拒不退费,
被列入征信黑名单,被限制高消费。
D.芝麻信用是一套收集各种数据为商户提供服务的信用系统,芝麻信用积分高于
600 且无不良记录者,可以在某平台免押金租房。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分)
5.以上两则材料都围绕“信用体系”进行阐述,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1. C
2. A
3. A
4.
①采用总分总结构进行论证,论证思路清晰;
②综合运用对比论证、例证法、事实分析与道理分析相结合等多种论证方法。
5.
①材料一围绕“个人征信体系”,分别从他国经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两个角度论述
“我国为何需建立完备的个人征信体系”这一观点;
②材料二围绕“社会信用体系”,分别从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两个方面论述“如
何建设社会信用体系”这一观点。
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7 题。
北面山河
杨海蒂
当我来到陕北的榆林横山,目睹“龙隐之脉”横山山脉穿过黄土高原横亘天际,亲见无定河淌过塞北
沙漠漫延横山全境,我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陕北的深冬季节,让我感觉犹如置身于西伯利亚般寒冷,
峁塬上衰草枯黄,刺骨寒风将我的脸抽打得生疼。我瑟缩在超厚的大棉袍里,循着时间的线索,探听四散
于大地之上的历史回响。
踏足横山这座古城,古堡古寺很多,建筑艺术一脉相承。始建于明代的响水堡龙泉大寺,是横山规模
最大的寺庙,其名源于寺内的龙井。响水堡盘龙寺闻名遐迩,史志记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
边,远望若踞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因山得名。然而,比起大名鼎鼎的波罗堡接引寺,龙泉大
寺和盘龙寺就逊色多了。
波罗,山环水抱,万壑朝宗,秦直道纵贯其境,无定河流贯其境,古长城横贯全境;波罗,北魏建城,
明初建堡,城堡雄踞大漠边关,崛立无定河畔,坐落长城脚下。波罗的来头不得了,《怀远县志》记述:“波
罗堡西山石峻起,上有足形,一显一晦,俗传为如来入东土返西天之所,故构接引寺,供如来像于其中。”
黄云山上的波罗,弥漫着佛光紫气,乃“佛掌上的明珠”“来自天国的地方”。
然而,波罗不只有香火,还有战火;不只有诵经,还有杀伐。所以,在凝紫、重光、凤翥、通顺这四
座城门里,既建有玉帝楼、三官楼、魁星阁、城隍庙、老爷庙等佛道庙宇,也建有总兵关、中协署、参将
府、守备署、炮台、箭楼、钟楼等军事设施。座座城门,气势恢宏;处处城楼,尽显峥嵘。
我非常喜欢波罗的建筑风格,不雕龙画凤,不金碧辉煌,大气不失精致,简约而又典雅。整座城堡呈
灰色基调,有佛门静穆之气,宜于安放心灵。
14
无论手持玉帛者,还是手持干戈者,无论是无神论者,还是虔诚的佛教徒,这些帝王都有波罗情结:
李继迁驻军于此;李元昊奉佛教为国教,将接引寺定为国寺,将波罗作为粮仓“金窖”;康熙大帝御驾亲征
噶尔丹时,专程绕道波罗驻跸礼佛,御笔亲题“接引寺”;乾隆皇帝为接引寺御书“慈悲千古”,并特赐匾
额;嘉庆皇帝钦遗御用红绸,上书“奇佛一座,万古留传”……
登上灵霄塔,远眺无定河,“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悲壮又凄美的诗句,立刻涌上心
头。“无定河边暮笛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同样令我登高望远,心中
生悲。
雄伟的高原,巍峨的横山,奔腾的无定河,养育了无数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独特的精神气质。榆林
地接甘、宁、蒙、晋,又是明清朝廷流放京官之所,历史上多民族的融合,赋予横山人强健的体魄,壮阔
绝域对民众人格的潜移默化,使横山人拥有悍勇刚烈的性格。
天辽阔,地苍茫,残阳似血,山峦如画,望着宇宙八荒,听着天籁之音,心底百转千回,顿生苍凉之
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文人情调的感伤,陕北劳动人民有自己的情感宣泄方式——吼信
天游。当孤独的牧羊人,失意地踟蹰在拦羊的崖畔上;当辛勤的庄稼汉,孤寂劳作在空旷的圪梁梁上;当
赶牲灵的脚夫,独自行走在荒凉的山道上;当窑前院落的婆姨,思想起离家远行的那个人……信天游就油
然而生脱口而出。高亢悠长的曲调,随天而游跌宕起伏;九曲回肠的歌声,唱尽了人生的况味。
横山不仅孕育了粗犷豪放的信天游,更有横山老腰鼓留存于世。老腰鼓,又称“文腰鼓”,根据庙宇
石碑的文字存证,它出现的年代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古时戍守长城的士兵,身佩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
敌情即鸣鼓为号。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激发将士斗志。打了胜仗,将士击鼓起舞狂欢。边
民久居塞上,也习而为之,于是腰鼓逐渐应用于民间娱乐,演变成激昂刚劲、带有军旅色彩的腰鼓艺术。
声声鼓响融入陕北人的血脉。遥想当年,陕北儿女在响水堡“闹红”,成立农民讲习所,农民运动开
展得轰轰烈烈。之后,数万名横山儿女跟着刘志丹上横山,组建游击队与敌人浴血奋战,游击战争风起云
涌,横山开创出红色根据地、诞生陕北第一个红色政权,为创建陕甘宁边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载
入史册的横山起义(波罗起义),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打开了通道,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走在横山大地上,脚下是世界上最广最深的黄土,随处可触摸到历史的印痕,随时可感受到历史散发
的华光,时刻倾听到那激越昂扬的历史交响。
我对横山高山仰止。
(选自《北京文学》2019 年第 11 期,有删改)
1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写作者深冬季节来到横山,寒风刺骨,衰草枯黄,写出了陕北地区的艰苦环境,奠定了文
章感情基调。
B.文章引用《怀远县志》的记载,将接引寺的来历与其民间传说关联起来,写的是接引寺的名气及其
文化传承。
C.文章叙述波罗四座城门时,详细列举了玉帝楼、总兵关等佛道庙宇和军事设施,主要是表现建筑的
气势恢宏。
D.作者在敬畏中展开文章,在景仰中收束全文,表现出横山山水人文使作者情感发生了变化,思想得
到了升华。
1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带领读者游览横山古城,领略现实与历史的风景,给读者带来真实贴切
的艺术感受。
B.文章引用边塞诗中悲壮凄美的诗句,以实写的手法写出亲人离散的惨境,引起作者的伤感,增加了
文章的诗意。
C.文章用因水得名的龙泉寺和因山得名的盘龙寺衬托波罗堡接引寺,突出了接引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
15
深厚的历史底蕴。
D.文章不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而是侧重对横山文化、历史的叙写与情感抒发,使读者受到了历史与
文化的精神洗礼。
16.文章为什么要详细叙写波罗?请结合文本分析。(4 分)
17.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指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请分析文本体现的“气”。
(6 分)
【答案】
14.D(A“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错;B“文化传承”错;C“建筑的气势恢宏”错)
15.B(“实写”和“引起作者的伤感”错)
16.①波罗孕育了横山文化,养育了横山儿女,塑造了他们的精神气质;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文
章的历史气息。(4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7.①描写横山古堡古寺气势恢宏、历史悠久的文化厚重之“气”。②表现横山儿女强健、悍勇、刚烈
的精神之“气”。③表现信天游、老腰鼓粗犷有力、激昂刚劲的豪放之“气”。④叙写横山儿女浴血苦战、
为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奋发之“气”。(6 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可)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清代袁枚《续诗品》中,将“著我”列为二十四品中的一品:“不学古人,法无一可。竟
似古人,何处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无。吐故纳新,其庶几乎!孟学孔子,孔学周公,三
人文章,颇不相同。”它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创新,另一方面强调了风格的独特性。所谓“作
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家书创作与诗文创作一样要强调自我,强调个性,
强调艺术的独特风格。“著我”的家书,在创作中表现强烈的自我个性,表达了对艺术个性化
的愿望和追求。
在家书审美创造、鉴赏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
强烈的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欣赏朱自清的《给亡妇》,全篇既不是捶胸顿足,
也没有呼天抢地,只是深情地细诉亡妻生前的一切,平实地回忆了她十二年来对自己和孩子
的种种恩情,语气平淡冲和,不见任何突兀之处,但是我们能深深地感觉到作者的哀悼之情。
同样是写给亡妻的家书,并拥有相同的形式和内容,蔡元培的《致亡妻黄仲玉》却呈现不同
的艺术风格。蔡元培的家书是一种直抒胸臆火山爆发般的感情,声泪俱下地哀悼与自己风雨
同舟的妻子黄仲玉。家书中感叹词“呜呼”前后出现了十三次,作者心灵的风暴翻江倒海般
地扑面而来,让人感慨万千、涕泪横流。面对一封封血肉俱丰的家书,我们进行审美鉴赏时,
16
一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
和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领略家书艺术的审美价值。
(选自《家书的审美风格》)
材料二:
以“真善美”为思想内核的家书,不仅让收信人重新观照自己,也鼓舞其他鉴赏者以美
的理想和美的规律去创造新的生活,这就是家书表现出的审美功用。
家书价值的多元性首先表现在家书的认知功能,鉴赏者能够通过某些家书作品认识社会、
了解历史。家书来自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一封家书总是会带有时代的印记,家书写作过程
中,常常涉及身边的真实事件。由于家书是家人间的温情话语,它的认知价值,又表现为一
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它温馨智慧的家常话语,可以启发鉴赏者在家庭情
感辐射的小天地内,去探索人类世界大生活的奥秘,思考生命的意义甚至体悟宇宙人生。
除了具有启迪特色的认知价值,家书还有审美教育价值。家书作品所涵盖的对象本身,
因其“著我”要求而倾注了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作者的审美取向。创作主体的主观
情感包围着家书传递的信息。当鉴赏者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受到感化和熏陶时,家书的教育
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因而家书的“教育”可以说成“教化”,“化”便是荀子“化性
起伪”中的化,我国的传统教育的精髓向来是“化”胜于“教”的。在这个过程中,鉴赏主
体与创作主体通过家书这一审美中介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如果这种共鸣不是“臭味相投”
的低俗认同的话,壮美或优美的思想情感便成为审美情感的旋律,家书因之实现了使鉴赏主
体情感“净化”或灵魂“升华”的功能。
家书鉴赏之中的“赏玩”,则是侧重于家书的娱乐价值。中国传统家书是文化和艺术的综
合载体,那些写在各式信笺上的蝇头小楷和遵从着长幼礼仪的书信格式,都能给人以视觉上
的审美感受。即使是信封的设计与信纸的折叠,也是丰富多彩的,如伊犁人民出版社的《书
信折纸基础》一书中,介绍了 91 种信封和信纸的折法,让人享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熏染下的一
场视觉盛宴。不论是对家书书法、工艺的赏玩还是对家书故事的聆听,都可以触摸不同历史
时空的鲜活容颜。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
也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家书作为书信文学、作为艺
术文化,对人的审美功用是立体的、综合的,它的终极审美目标在于通过对家庭范围内人性
17
美的讴歌,造就审美主体完整的个性。
(选自《家书的审美价值》,有删改)
材料三:
当今社会,传统家书日渐式微,家书文化面临衰败消亡的严峻考验。诚然,互联网实用
又快捷,打破了家人亲友间的空间阻隔,缩短了时间长度,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亲情友情都可
通过键盘敲打出来。一些社会学家认为,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降低了家人亲友交往的质
量和品位,应警觉和预防网络对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的稀释和削减。
优秀文化具有永恒的魅力。当今时代,人们既需要现代网络的迅疾和轻灵,又需要高雅
文化的温润和熏陶。不难想象,通过网络隔空进行的对话沟通,无论如何都显得文化底蕴不
足。昔日尺牍信札中真挚的感情、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语言,都被程式化的简单符号所代替;
而这些网络符号转瞬即逝、难以恢复,即便其中有时也能迸发出智慧火花和闪光言语,但难
以完整保留、长久珍存。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
家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在现实生活中,纸质书信早已淡出很多人的视野,而对
很多“90 后”“00 后”来说,家书无疑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家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成为尘封的话题和遥远的回忆。家
书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功能是网络所无法替代的。应慎终追远、固本强基,在全社会积极
倡导手写家书,让笔墨文字所蕴含的温情暖意抚慰疲惫而躁动的都市心灵,让家书文化成为
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坚持书写家书与运用信息技术并重,
使家书文化在信息时代延续下去并融入百姓生活。
(选自《让家书文化融入百姓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解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袁枚认为“法古”和“著我”都应成为家书创作的原则,后者尤其重要,否则就会有敷衍
之弊。
B.家书创作过程中,强烈的自我色彩与独特的个性风格,会使一封家书成为与众不同的优秀
作品。
C.家书的个性风格因创作主体抒情需求而异,有的平淡深沉,有的涕泪纵横,其中并无优劣
之别。
D.若能整体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用心领略家书传达的心理体验与深厚内蕴,就能产生
共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从创作上看,家书与诗歌等艺术作品有不少共通之处;从欣赏上看,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
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
18
B.从家书的内容到家书的形式,甚至家书信纸的折法,都有值得鉴赏之处,其蕴含的文化和
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功能。
C.家书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文化作品,其历史悠久、意蕴丰富,可雅俗共赏,传承家书文化
具有深远的时代发展意义。
D.快速发展的信息科技对传统家书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情感并不都能用键盘打出来,
青年人还应坚持手写家书。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B.
C.
D.
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4 分)
5.下面一段材料是曾国藩写给弟弟曾国荃的家书,很好地体现了家书的认知价值,请根据材
料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 分)
“十八①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者亦多,计亲族邻里中或及于难,弟日内心绪之忧
恼万难自解。然事已如此,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安知此两番之大败,非天之磨炼英雄,使
弟大有长进乎?谚云吃一堑,长一智,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务须咬牙励志,蓄其
气而长其智,切不可苶然②自馁也。”
(注)①十八:十八日。②苶然:精神颓丧的样子。
【答案】
1.C 【详解】 A.“后者尤其重要”无中生有。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内容分析,原文没有强调
“著我”更重要。B.“强烈的自我色彩与独特的个性风格,会使一封家书成为……优秀作品”
逻辑关系判断错误。原文为“我们可以得出,但凡优秀的家书作品,其中必然表现出强烈的
自我色彩,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D.“就能产生共鸣”,条件关系判断错误。结合“一
定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主体审美意识,将审美视角锁定在作品中的心理体验和
深厚内蕴,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分析,原文为“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2.A 【详解】“家书有着诗歌所不具备的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无法推断得出。结合“孔子
肯定了‘诗’价值的多元性,家书亦是如此”“家书对于人们的意义不是单一的信息授受,也
19
不是单纯的伦理说教,它以审美价值影响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等分析,原文没有将家书和诗
歌历史和伦理上的价值进行比较。
3.C 【详解】 A.《给亡妇》“旨在证明”家书创作具有“独特的个性风格”,而不是朱自清
家书创作的艺术风格。B.“在影响收信人的基础上”错,错误地理解收信人与鉴赏者关系。D.“最
终导致”错误。结合“世界上许多优秀文化消失的教训告诫人们,现在应警惕和防范包括家
书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遗产断层”分析,“最终导致”强加因果。
4.①首先揭示出传统家书日渐式微的现状;
②接着通过与网络符号、网络交流不足之处的对比,阐述传统家书的文化价值,凸显重视
家书文化的迫切性;
③最后立足于家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呼吁让家书文化融入生活。
5.①鉴赏者能够通过家书作品认识社会、了解历史,读“十八之败,杏南表弟阵亡,营官亡
者亦多”,可以了解与此有关的部分史实。
②家书可以启发鉴赏者体悟宇宙人生,“补救一分,即算一分”“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
之时”可以启发鉴赏者积极面对磨难。
③家书是一种启迪,而非枯燥的说教,曾国藩在家书中既引用谚语,又联系自身经历,循
循善诱,表现为一种启迪而非说教。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
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
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那么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
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
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
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
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20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
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
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虽受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对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
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
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
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
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
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
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
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
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
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
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
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
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
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
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
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
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
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
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
己”。
21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
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
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
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
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
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
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
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
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
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
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
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
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
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
读经典。
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
副使之后。
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
的研究。
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
代知己”。
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到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B.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
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
播。
22
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都备受青睐,成为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
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
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
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
C.《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借月夜孤鸿自喻,托物寓
怀,表达孤高心境。
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
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
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答案】
1.C
2.B
3.C
4.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
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
5.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
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
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
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答对 3 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