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加入VIP免费下载

山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ID:680842

大小:55.54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4-28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山东省各地 2020-2021 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汇编 -现代文阅读专题(二) 山东省泰安市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 绿皮小火车 季栋梁 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他最近坐绿皮小火车进了趟春山,在火车上见到了我 70 多岁的父亲。他的话将一 块石头撂进我的心里。 我回公司交代了一下,就和儿子直赴春山,这次一定要搬走父亲。 搬父亲对我来说是一项工程。之前政府提倡下海,我远走南方,扑腾了十几年,小有成就,在沿海扎 下根来,之后就开始搬父亲。搬父亲这一工程从立项开工算起,实施了十几年。然而,任你说得天花乱坠, 父亲却是断然拒绝,岿然不动。儿子感叹:“撼山易,撼爷爷难。” 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煤炭基地,春山工业总产值曾一度占宁夏总量的近 40%,绿皮小火车载着 这些煤炭运向全国各地。但因煤而兴的城市因煤而困,上世纪 90 年代,煤炭资源枯竭,空气污染等生态 环境问题突出,春山成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试点之一。一时间春山乱糟糟的,矿工大多已搬迁。 然而,父亲却又回了春山。他早已退休,在春山不要说是产业,连个小卖店都没有,他回去做什么? 这次搬迁父亲时,我们坐在麻黄粱上,我问父亲这个破地方有什么依恋的,父亲看看我说了句话∶“对 于一个老人,灵魂有个去处,思念有个去处,想法有个去处,就是最幸福的了。” 1958 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从全国各大型煤矿抽调了大批矿工。父亲响应支宁号召,成为春山 第一批建设者。父亲他们是坐大卡车进入春山的,大卡车沿着沙河沟行进,车就像是行进在波滚流翻的水 上,颠簸得几乎要翻了,这里根本没有路。 短短几年间春山就崛起了,紧接着一批批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落户山中,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的 煤矿一个接一个,绵延数十里,号称"百里矿区",人口有十五六万…… 我和儿子进入春山矿区,只见到处是烂房破屋,只有极个别的房屋有人,风光不再。如今所有煤矿都 关停,企业全部下山,人口下迁,剩余不足二百人。 2 父亲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对于我们的到来,他有些吃惊。我们冲着父亲发了脾气,也讲了道理。父亲 表情平静,他的手指在膝盖上弹拨着一首旋律,看得出他根本没听进去。我们开始收拾他的东西。房里没 几样东西,基本全装上了车,就剩下床了,我们想让父亲送人算了,然而四处寻找却不见父亲。 我们气坏了,把床也抬上了车。床底下露出那个墨绿色雷管箱,这个雷管箱可是有些年月了,箱子一 直锁着。我以为雷管箱很重,搬起时过于用力,一个仰躺向后倒去,我丢了箱子,双手去扶墙,雷管箱就 摔开了,荣誉证书扑了一地。这么大的雷管箱,里面装的竟然全是荣誉证书,有四开大的,有巴掌大的, 还有军功章一样大小的金色奖章,有塑料皮的,有绸缎皮的……我准备整理,儿子说∶"爸,别动,千万 别动,这房间、这陈设、这光线,太有感觉了,我去拿摄像机摄下来。"儿子大学毕业,开了家文化传媒 公司。 我们进春山里去寻父亲。转过一个弯,听到驴叫声。一位老汉正拿刷子刷着一头驴,槽上还拴着几头 驴。几头驴毛色闪亮,笼头都是彩绸缩成。儿子问,你喂这些驴做啥? 老汉说驴吉普,拉游客。儿子说驴 吉普?老汉嘿嘿一笑说就是驴车。老汉指指一间房,我通过窗户往里看,里面放着几辆驴车,不过很洋气, 都装有轿子式的彩棚。我递给老汉一根烟,问旅客多不? 老汉说还不多,不过慢慢就会多起来,今年比去 年多。 转过山水沟,在大脑袋梁上我看到父亲和张叔坐在坡上,就像一对老鹰,披着明媚的阳光。此时天空 鹰隼高翔,山间岩羊越涧,四周一片静谧,绿皮小火车远远驶来。倘若天气晴好,我想世界上没有比春山 更纯粹的阳光了。 当年,母亲在父亲的工作稳定后来到春山,来之后第三天绿皮小火车通了。父亲当兵时就坐过火车, 母亲却没坐过,父亲带着母亲坐火车,吃大面包、红烧肉;坐在山坡上看绿皮小火车"况且况且"由远及近, 由短变长,再由近及远,由长变短,乳白色蒸汽升向天空化成白云;晚上看火车的灯光像关公手中的大刀 在山梁谷壑间劈出光的峡谷,壮观得很…… 这次把父亲接回来后,儿子给爷爷做了一个装帧华美的荣誉册,很多荣誉证书原件纸张粗糙而脆干, 经不起"翻阅"了。儿子不但印刷了纸版荣誉册,还做了电子版的。他替爷爷在饭店里摆了一桌,让爷爷请 朋友坐坐。 饭店的电视里正播放着一个旅游节目,主持人的声音很动情∶"这是一列已经运行了五十年、具有纪 念意义的列车。呼吸着植被渐渐恢复的贺兰山带来的新鲜空气,感受着老建筑的独特魅力,这样一个当年 因煤而生的矿区小镇,随着国家矿山生态修复政策的实施,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工业旅游景区, 希望你们也坐着慢悠悠的绿皮小火车,来一次'时光之旅'……" 看着电视里那列穿越在崇山峻岭间的绿皮小火车,父亲眼睛闪烁着光芒… (有删改) 3 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叙事的方式展开,其间适当运用插叙,如补充交代了春山矿区的建设历史,使文章 真实可信又曲折有致。 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撼山易,撼爷爷难",这句话直接表现了父亲顽固 执拗的性格特点。 C.小说中插入了次要人物老汉和他拉游客的洋气的"驴吉普"的内容,增添了更真切的故 事背景,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D.小说的结尾写父亲看着绿皮小火车在崇山峻岭间穿行,眼睛闪烁着光芒,表现了他对 春山巨大变化的激动和喜悦之情。 6."对于一个老人,灵魂有个去处,思念有个去处,想法有个去处,就是最幸福的了",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这句话的含意。(6 分) 【答案】 5.(3 分)B (“直接表现了父亲顽固执拗的性格特点”分析有误) 6.(6 分)①父亲对春山眷恋不舍。留在春山,让灵魂有个寄托之处,是父亲最幸福的事情。②春山 承载着父亲的爱情、青春、事业、荣誉,是他永远思念的地方,是父亲的幸福所在。③春山能有新出路, 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是父亲的想法,是父亲最幸福的期盼。 (每点 2 分;若答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山东省邹城市兖矿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关汉卿(节选) 田汉 元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末的大都狱中。 狱卒 提关汉卿! 禁子下,不一时,闻铁链镣铐相击声。关汉卿上。 4 禁子 跪下! 关汉卿昂然不跪,禁子拿棒要敲他的腿。 狱吏 (制止)别难为他。(向关汉卿)关汉卿,你坐下吧。(向狱卒)给他一条小 凳。 狱卒给凳,关汉卿坐下。 狱卒 怎么样?这些日子还好吗? 关汉卿 唔,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可还死不了。 狱吏 是啊,真是不愿你死啊,你的文章我不懂,可是你的医道真高明,我娘吃了 你的药好多了。她是多年的风湿,真没有想到好得那么快,已经能拄着拐杖自己走道儿了。 关汉卿 走走有好处,老年人可也不能太累。 狱吏 是是,真是谢谢你。可是,关汉卿,你的案情越扯越大了。说老实的,恐怕 很难救你,怎么办呢? 关汉卿 (诧异)“越扯越大”了? 狱吏 对。大得够瞧的了。你有一位老朋友叫叶和甫的吗? 关汉卿 唔,有那么一个人,不是什么老朋友。 狱吏 他要来跟你谈谈。 关汉卿 我跟他没有什么可谈的。 狱吏 谈谈吧,对你许有些好处。(向内)叶先生,请吧! 叶和甫从里面走出来,对关汉卿很关切的口气。 叶和甫 哎呀,老朋友,真想不到在这样的地方跟你见面。当初你不听我的话,我害 怕总会有这么一天,所以我说,《窦娥冤》最好别写,要写必定是祸多福少。现在怎么样?不 幸而言中了吧。 5 关汉卿 (鄙夷地)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 叶和甫 瞧你,还这么急性子,不是应该熬炼得火气小一点儿吗? 关汉卿 (不耐)有话快说吧! 叶和甫 (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 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刺了! 关汉卿 唔,真的? 叶和甫 千真万确的,现在大元朝上上下下都为这事件发抖。你看这是国家多么大的 不幸! 关汉卿 你还想告诉我什么呢? 叶和甫 我就是想告诉你,你不听我的劝告,闯出了多么大的乱子!逆臣王著就因为 看过你的戏才起意要杀阿合马老大人的。 关汉卿 (怒)怎见得呢? 叶和甫 许多人听见他在玉仙楼看《实娥冤》的时候,喊过“为万民除害”,后来他 在上都伏法的时候又喊“我王著为万民除害”,而且你的戏里居然还有“把滥官污吏都杀坏” 的词儿—— 关汉卿 (按捺住怒火)你觉得“滥官污吏”应不应该杀呢?我们写戏的离不开褒贬 两个字。拿前朝的人说,我们褒岳飞,贬秦桧。看戏的人万一在什么时候激于义愤杀了像秦 桧那样的人,能说是写戏的人教唆的吗? 叶和甫 汉卿,你这话何尝没有一些道理,可是于今正在风头上,皇上和大臣们怎么 会听你的?再说,我今晚来看你,倒也不是为了跟你争辩《窦娥冤》的后果如何,(又低声) 我是奉了忽辛大人的面谕来跟你商量一件大事的。你的案情虽说是十分严重,可是只要你答 应这件事,还是可以减等甚至释放你的。 关汉卿 我跟忽辛没有什么好商量的! 叶和甫 别这么火气大,老朋友,这事你也吃不了什么亏。反正王著已经死了,没有 6 对证。只要你在大臣问你的时候,供出王著刺杀阿合马大人是想除掉捍卫大元朝的忠臣,联 合各地愚民图谋不轨。只要你肯这样招供,不只你的案子可以减轻,忽辛大人为了酬劳你, 还预备送你中统钞一百万。 关汉卿 (怒火难遏)你还有什么说的? 叶和甫 你答应了吗?(过去) 关汉卿 我答应了。(他重重的一记耳光,竟把叶和甫打倒在地下) 叶和甫 汉卿,我好好跟你商量,你怎么动起粗来了? 关汉卿 狗东西,你是有眼无珠,认错了人了。我关汉卿是有名的蒸不烂、煮不熟、 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你想替忽辛那赃官来收买我?我们中间竟然出了你这样 无耻的禽兽,我恨不能吃你的肉! 叶和甫 (狰狞无耻的面目毕露)你不答应,好,那你等着死吧。 关汉卿 死也不跟这无耻的禽兽说话了!狱官,让我回号子去。 狱吏 那么,(对叶和甫)叶先生,您回去吧! 叶和甫溜下。 狱吏 关汉卿,你若真照他说的招供了,我们的人又该倒霉了。姓叶的回去,必然报 告忽辛,忽辛必然追你的案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汉卿被关在大牢里,而狱吏对他的态度很恭敬,是因为狱吏母亲的风湿在关汉卿的 治疗下好了很多。 B.关汉卿写的《窦娥冤》中有“为万民除害”,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等有关,因而 被捕。 C.“又低声”这一舞台说明提示说话语气更进一步地“低声”,说明所说内容是秘密的、 不可告人的。 7 D.叶和甫来到牢中想要劝说关汉卿和忽辛大人合作,但被关汉卿拒绝和痛骂,最后狼狈 而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狱吏在选文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狱卒、禁子不同,他对关汉卿礼貌客气,既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凸显了关汉卿的形象。 B.关汉卿回复叶和甫的语言大都简洁干脆,如“你要跟我谈什么,快说吧”“有话快说 吧”,鲜明地体现了他的立场和态度。 C.叶和甫对关汉卿之前温和耐心,后来凶狠狰狞,态度截然不同,这不仅使戏剧矛盾冲 突加剧,也充分暴露了他“无耻的禽兽”的丑恶嘴脸。 D.《窦娥冤》是否教唆王著“为万民除害”这个问题是选文的主要线索,也是叶和甫与关 汉卿矛盾斗争的核心内容。 8.“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节选文段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9.《关汉卿》发表后,郭沫若第一个写信向田汉道贺说:“写得很成功,关汉卿有知,他一定 会感激你。”为了塑造关汉卿这一人物形象,田汉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答案】 6.B【解析】“被诬陷和王著刺杀阿合马等有关,因而被捕”错误,由选文中狱吏说的“你的案情越 扯越大了”和叶和甫告诉关汉卿王著刺杀阿合马和郝祯的事情之后关汉卿的反应来看,关汉卿并非是因为 王著刺杀的事情被捕的,刺杀事件是被捕后发生的事情。原文信息是“(低声)好,汉卿,先告诉你一个 极可怕的消息,你那位朋友王著跟妖僧同谋,上个月初十晚上,在上都,把阿合马老大人和郝祯大人都给 刺了!” 7.D【解析】“主要线索”“核心内容”错。选文的重心是叶和甫劝说关汉卿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狼狈为奸,这既是节选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叶和甫层层劝说的目的。而关于《窦娥冤》的创作、演出与 影响等相关内容的争论,只是展现人物的其中一个环节,算不上主要线索和矛盾斗争的核心内容。 8.①关汉卿与叶和甫的正面矛盾冲突,②王著等人和阿合马的矛盾冲突,③还有主人公面对名利诱 惑及生死抉择的内在矛盾冲突。(任意答出 2 点 4 分) 9.①语言描写,通过关汉卿掷地有声的话语,如“日月照肝胆,霜雪添须眉”展现人物的精神。②动作 描写,如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一个耳光把叶和甫打倒在地,这也有力地展现了人物刚正不阿的 性格。③神态描写,关汉卿在和叶和甫对话的过程中,由“怒”到“按捺住怒火”“怒火难遏”,直至最后 忍无可忍。④对比衬托,关汉卿和叶和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正义凛然,一个唯唯诺诺。叶和甫的卑 鄙无耻反衬出关汉卿的刚强不屈。 8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 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 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 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 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 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 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 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 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 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 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 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 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 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 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 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 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 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有人说,接近自然就是接近上帝。 那么,上帝是什么?不就是不在场者的在场吗?不就是太多空无的实在吗?不就是一个独行人无端的惦念、 向往以及感动吗? 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 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9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经 过办《海南纪实》《天涯》杂志的考验,经过大特区商海浪潮的冲击,他的思想更深刻成熟了,他的文风 更老辣简洁了,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执著了。他右手写小说,左手写随笔。在随笔的写作中,韩少功天 赋中那种我们称之为智慧的素质被发挥到一种巅峰状态。读着他近年的随笔,我有时会产生出这样一种古 怪的想法:不知随笔这种文体是专为韩少功准备的,还是韩少功天生就应当写随笔? 不管是韩少功无意间碰上了随笔,还是随笔找上了韩少功,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却是读过他的作品 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 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智慧。不过 他的智慧,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他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他的 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而是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 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编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我”这个下湖游泳者的视角观察和感受世界,文中直接表现“我”的笔墨不多,却让人感觉 到处处都有“我”的存在。 B. 作者面对镜子般的湖面“不知如何是好”,感觉下水打破湖面“实为一大暴行”,生动传达出视湖水 为有生命之物的微妙心理。 C. 老人和少年像两样“静物”一样在水边垂钓,作者不仅欣赏这样一幅安静的生活画面,更赞赏他们面 对生活磨难时的沉静和坚毅。 D. 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大境界,静中又充满生机勃勃的动,包括阵雨、水鸟、游鱼这样真实可感的动, 也包括意念中的“无边喧哗”。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字里行间流荡着一种睿智和精气,是一篇个性色彩鲜明的 “智慧的独语”。 B. 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这是它与小说、散文等文体的不同之处,而真正的智慧大都来自生活的 启示和生命的激发。 C. 韩少功作为著名作家,写过小说,办过杂志,后来他在随笔这种文体中真正找到了用武之地,文学成 就也达到了巅峰。 D. 凡是读过韩少功作品的人,都认为他的随笔写得好,因为这些作品不耍小聪明,不投机取巧,也不炫 耀和卖弄知识。 8. 请简要赏析文本一中画横线的段落。 9. 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哲学的散文化,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 的? 【答案】 6. C 7. A 8. ①动词使用新颖贴切,十分传神。如写白鹭栖息时“款款入座”,既拟人化,又切合前文“贵妇”的身 体,妙趣横生;再如写鹭鸣“撒出去”,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物体,生动可感。 10 ②多用比喻修辞手法,富于表现力。“优雅的贵妇”“大白裙子”“玉雕”“银箭”“数十道白光”等多 个喻体,都运用得非常形象恰切。③动静相映,给人深刻印象。先充分描写白鹭的静,“稳稳地”“纹丝 不动”,再突出刻画白鹭的动,“跃出”“绽放和飞掠”,动静前后对比,形象十分鲜明。 9. ①文本一的思想内核是作者对于世界、自然和生命的哲学思考,文体形式却是一篇意境幽远、文采斐 然的散文,这种将哲学散文化写法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浓厚的文学色彩。②文本一记述的是作者下湖 游泳这样的寻常的生活情景,呈现出来的是一篇优美耐读的文学作品,作品将生活常态文学化,使读者既 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又得到了文学的熏陶。 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城子的生命力 沈 洋 ①去泸西,城子必去。 ②一个小坝子,一围群山环绕。坝子不大,却有水缘。一条大河淌过,弯成弓形, 正好与城子来一个紧紧的拥抱。城子古村落,就贴在这样的山坡上,享尽了背靠山峦、 河流怀抱的极佳风水。 ③城子的民居,全是土掌房。从山脚沿山坡趁势而上,前一户人家的楼顶,即是后 一户人家的场院,从山脚第一户人家进去,穿过四合院,七弯八拐,就可以像孙悟空神 出鬼没般上到另一户人家。如此神奇的格局,真可谓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总是让人想 起《地道战》里那些横七竖八的地洞。你还别说,这城子村的民居建筑,还正是有着攻 防战事的考虑。可见,城子的历史绝不像现在看上去那般云淡风轻。 ④《广西府志》记载,城子古村属彝族先民白勺部聚居地,随着历史的演进,大批 汉族居民迁入。明朝成化年间,土司昂贵在此建造土司衙门,改城子古城旧名“白勺” 为“永安府”。一时间,这块风水宝地得以脱胎换骨,当地人赖以生存的土掌房如雨后 春笋般冒出了一大片,规模宏大,形成府城,一跃成为滇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 一,盛繁至极。 ⑤走在城子古村,一条条古街巷通向村庄的深处和高处,或横或竖,或直或弯,无 不透露出这个古村落的神秘。地上是清一色的石板,经过村民和游人经年累月的踩踏, 都磨出了时光的影子。 11 ⑥抬头看那房顶,总是给人神奇的感觉。碗口粗的当地栗树作梁,疏密有致地搭在 土墙上,铺上横梁、劈柴、木棍和松针,再铺上当地和好的黏泥蜂窝土,摊平后人工用 棒槌反复捶实,土掌房的顶,就这样筑成了。奇就奇在这种看似粗糙的建筑,实则极为 牢固和实用。城子村的土掌房,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除承袭了当地土掌房传统的四方 墙体土木夯顶、层层相连户户相通的特点外,像“李将军第”这种汉式门头、坡顶、门 头下方斗拱等建筑构件齐全的民居,大量吸收了滇中地区汉族人传统四合院的建筑风格, 深得汉式建筑之精髓,体现出城子先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兼收包容的开放胸襟。 ⑦我们去的当天,正值深冬,但阳光明媚,一户人家正请了村里的壮年男女帮助盖 房。五六个男女在房顶上忙得满头大汗,有的挑土,有的洒水,有的洒松针,有的用棒 槌夯土。旁边的一户人家正在搭木架,一根根巨型圆木或方木纵横交错,一看就是大兴 土木的架势。后来一问,才知是当地政府正在统一恢复一批古院落。 ⑧走到上台人家,一对中年夫妇正在拧玉米,男的把玉米棒子背上楼,倒在晒台上, 女的则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扔进正在转动的机器里,只听喀嚓喀嚓声此起彼伏,却不见拧 下来的玉米粒。我好生奇怪,上前询问。原来,每家每户的楼顶上都留有一个小孔,刚 打下来的玉米粒,直接通过小孔哗啦啦淌进了楼板下房子里的粮仓里。这就是当地群众 储藏玉米棒子的简易粮仓,既通风透气,还能享受适量阳光,保证玉米棒子不至于霉烂。 在今天看来,这些生存技艺似乎不起眼,但我想,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昂贵土司,也不 一定会想到他的后人竞然会有如此发明创造吧! 是啊,历史,从来都是普通劳苦大众创 造的。这话,到了今天,依然是那样有生命力。 ⑨无疑,这样的古村落,成了摄影家的天堂,成了驴友们的最爱。每一天,总是有 无数的驴友慕名而来。或自驾车前往,或飞机转火车转汽车转面的;或三五成群,或只 身一人;或全家出游,或情侣漫步。或看夕阳西下,或看旭日东升,或看紫气升腾,或 看轻岚弥漫。在城子古村落,不用刻意去看什么,尽可以随便走走,跟着穿过村庄的一 头老牛随便走,看几条悠闲的狗在村中漫游等等,不一而足。总之,每一个人在城子都 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心境,或失意,或失恋,到了城子,都会被城子的宁静消解。即使正 春风得意,狂做不羁,到了城子,也会对“得意”下另一种不同的定义。 ⑩快离开城子时,我们来到了滇军六十军一八四师师长张冲小学时的学堂。说学堂, 其实就是一个小院落,正面一间简易的土掌房,上下两层,一楼上课,二楼住人,里面 还供了张冲像。因为刚写完抗日题材电视剧《锻刀》不久,曾认真查阅过滇军的抗战史, 12 对张冲十分崇敬,我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上楼看了其早年休息读书的简易之所。这位曾 经在台儿庄战役和禹王山战役中让日军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竞然就是从城子古村这间 简易的土掌房里走出去的。正是他,用城子村彝家汉子铁打的肉身,筑起了一道保家卫 国 的 精 神 长 城 。 这 种 血 脉 , 直 到 今 天 , 还 一 直 在 城 子 村 流 淌 、 曼 延 …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城子民居建筑格局神奇、独特,这既体现了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也是历史上 攻防战事的需要。 B.文章引用古人关于城子的记载,概述其发展历史,展现其风貌,表现了城子的历 史悠久,底蕴深厚。 C. 文章写到壮年男女盖房的场景,表明地方政府重视对古村落的保护,这是城 子葆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D.作者游览城子,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历史间穿梭,既有生动的现场感,又 有厚重的历史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②段写城子地理位置极佳,背靠山峦,河流怀抱,意在为下文写城子历史 上的繁盛与如今成为旅游胜地张本。 B.文章第⑨段巧用排比,整齐和谐,整散结合,富有节奏,借众多游人慕名而来一 事展现了城子的魅力。 C.文章结尾写抗日英雄张冲,画龙点睛,卒章显志,表明城子的文化浸润了世世代 代的城子人,影响深远。 D.本文语言特色鲜明,质朴而不失雅致,以意役辞,无雕琢涂饰之感,体现出作者 自然高雅的审美追求。 8.作者为什么说“去泸西,城子必去”?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点。(6 分) 【答案】 6.C 7.C 8①城子的地理位置极佳,风景秀丽; ②城子的民居格局神奇,神秘古朴; 13 ③城子的居民富有生活智慧,古村落富有吸引力; ④城子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9. (1)选择材料方面:文章围绕中心,选材丰富、自由,不受时空的限制,有城子的现 状与历史,也联想到《地道战》、保家卫国的抗日英雄等,将人、事、物有机融合在 一起,形散而神聚。 (2)组织材料方面: ①线索清晰:文章以时间和地点的交化为行文线索,贯穿全篇。 ②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文章内容由城子的历史底蕴,写到城子的新时代内涵,再到 城子文化内涵对人的精神浸润,彰显城子的生命力,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3)手法多变:历史与现实交织,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虚实结合等。 山东省济宁市邹城第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窗 花 舞 张金凤 是谁在乌黑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春意?是谁在漫天飞雪里开出一枝红梅?是谁经过剪刀轻灵的裁剪,给家 中增添喜气洋洋的期待?——是窗花。 我去赶年集,总是特意寻找窗花。那手工剪出的红窗花,每一幅都经由一双灵巧的手抚摸过,充满智 慧和爱意;剪刀裁出的线条简约而质朴,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 窗花承载着我美好的记忆。幼时乡下的冬日,红形彤的炭火盆旁,女人守着针线宣箩,用小剪刀在红 纸上勾画自己的梦。剪了一辈子窗花的奶奶,头白了,耳背了,眼花了,可仍能剪窗花。她说,剪刀有眼 睛,心里有图谱。她戴着花镜盘腿而坐,小巧的剪刀在指尖轻盈地旋转、舞蹈。左旋右转之间,一朵朵美 丽的窗花在她手中慢慢绽放∶牡丹花团硕大、富贵华美;荷花在清澈的野塘袅袅出水,鲤鱼蹦出水面;怀抱 大鲤鱼的胖娃娃,肉嘟嘟的脸上带着笑;园圃中,菜花尖上有蝴蝶、蜻蜓生动地伫立……剪着剪着,奶奶 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记忆,嘴角笑起两朵花儿。她剪出肌腱有力的农夫扬 鞭驱健牛耕田,剪出忙于秋收的老者赶着满载的马车走在回家的路上。她也剪出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戴 斗笠的老人垂钓于湖畔,一圈圈细红的曲线就是湖水的涟漪;摇蒲扇的奶奶、纳鞋底的妇人在大树下安详 地微笑,用故事拴住一帮穿肚兜的娃娃…… 日头升上来又落下去,窗棂纸暗下去又亮起来。那些盛开在筐箩里的窗花,耐心地等着好日子到来。 除夕的日子要重新封窗。棂子窗的木头骨架早被烟火熏染得结实而黝黑,初秋封上去的窗纸已经泛黄。它 们被风摩掌过,被寒雨拍打过,被麻雀的嘴啄过,被小孩子的手指尖捅破过,一个个生动的日子都在它们 身上留下痕迹。到年关,女人们刮掉旧窗纸,给窗棂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白纸。那雪白的新窗纸,将覆 盖过往日子里的辛劳,给平实的生活增添浪漫。 新封的窗太素淡了,像茫茫的雪野,要开些花儿才有生机。过了年,春天就到了,是应该红红火火地 14 开着花迎接它。于是,人们将红形形的窗花张贴在雪白的窗纸上。年轻人的新房窗上贴的是鸳鸯戏水、喜 鹊登枝、麒麟送子,从晨曦微明到月笼西窗,每一次抬眼看,窗上都流淌着幸福。姑娘们的窗上贴着嫦娥 奔月、天女散花、百鸟朝凤,这是她们自己剪的,把自己的心气和期盼都张贴在窗上。住着学生娃的屋子, 窗子常常是无形的教科书,窗花有闻鸡起舞,有精忠报国。老人居住的窗上则贴着桃园结义、孟母三迁, 老故事里的人生哲理,是一辈子的念想。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 的诗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每年春节前,我都抽空剪几幅自己的窗花。如今的窗已经是宽大明亮的玻璃窗,窗花也由方寸宽窄发 展到车绣花团。 我的窗花师父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每年在老城区的石桥边卖窗花。十几年前她全家从农村迁到城里, 离了土地,就在家剪窗花分给亲威朋友。后来不断有人联系购买,这乡村里的老手艺竟然被城市人接纳和 喜欢,于是她把剪窗花做成了自己的事业。平日里订购大图的居多,比如给老人祝寿的"松鹤图",挂新屋 的"大吉图"(雄鸡)、百财图"(白菜)等。过年的窗花大多小巧,但是她最愿意剪这一类,边剪边想着一 幅幅"喜鹊登枝""狮子把门"生龙活虎"都会贴在什么样的窗上,祝福什么样的人家,心里就欢喜。 老人的窗花有传统的样式,也有女儿给设计的新颖花样。我买窗花都是买双份,一份贴在窗上,一份 收藏。慢慢地,自己也学着剪。从最简单的花样开始,从笨拙渐渐娴熟,线条由粗陋渐渐圆润,有一年, 竟也剪出几幅颇为满意的白菜图,过年前分给亲友们张贴,皆大欢喜。 去年我买了一套胶州秧歌人物的窗花,共十二张,有小嫚、扇女、翠花、鼓子等,人物栩栩如生,动 作鲜活动感。把它们一一张贴到窗上,屋里登时热闹起来,就像在炕头上演了一场秧歌大戏。新年的阳光 里,这些窗花就像活的一样,彩绸飞舞,扇子翻飞,耳畔似乎响起锣鼓唢呐的欢畅曲调。 不经意抬头往外看,见对面人家的玻璃窗上也贴着这种窗花。小区喇叭里响着热闹的《春节序曲》, 屋角的红灯笼在风里晃动着。那一刻,我感觉窗花上的舞者都在舞动,舞得旖旎多姿,舞得虎虎生风。团 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的春节。 (摘自《人民日报》,2021 年 2 月 11 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红窗花充满着智慧和爱意,有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既点明了作者特意寻找窗花的原因,又写出 了窗花的文化内涵。 B.文中写"我"的窗花师父从乡村到城市,把剪窗花的老手艺做成了事业,表明新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人更加 注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新婚的年轻人、待嫁的姑娘、学生、老人选择不同的窗花,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窗花已然是最 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 D.作者写自己学习剪窗花的过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窗花艺术的深深喜爱之情,也显示出窗花艺术的巨大 15 魅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始终围绕窗花之美选材,将回忆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既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又歌颂了现实的 美好与幸福。 B.第三段中通过对奶奶剪窗花时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刻画出一个心灵手巧、热爱生活、可亲可敬的老 人形象。 C.文章在表现胶州秧歌人物窗花的栩栩如生时,运用通感和夸张手法,化静为动,写出了自己的陶醉之情, 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 D.开篇运用设问和排比,引出全文的写作对象——窗花,描绘出窗花富有生机的美好画面,为全篇奠定了 情感基调。 3.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 分) 火红的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把所有的念想和期盼都凝聚在窗上。窗花是枝头飞翔的诗 歌,是心头传承的薪火。 4. 本文的写作对象是窗花,但题目却是"窗花舞",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案】 1.(3 分)C,"意在表明人们对窗花的喜爱,简花已然是最富有烟火气息的艺术品"表述不合文意。写不同 人群对窗花的不同选择,意在表明窗花能够满足不同的大在审美方面的不同需求,且"最富有烟火气息的 艺术品"的"最"在文中也没有依据) 2.(3 分)A,"写出了历史的沧桑与沉重"表述错误。文中虽有对过往的回忆,但无论回忆的人还是事,体 现的都是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并没有"历史的沧桑与沉重") 3.(4 分)(1)"窗花把风景、传说、戏文搬到窗上来"中的"搬"字运用拟人修辞,把无生命的窗花写活了。 (2)句中把"窗花"比作"诗歌"和"薪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花在人们心中的意义和价值。(3)既总结 了上段描写的窗花内容,又引出了下文对窗花变迁和传承的叙写,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每点 2 分, 共 4 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4.(6 分)(1)"舞"字化静为动,赋予了窗花勃勃生机。(2)"舞"字表现出了剪窗花人动作的轻盈优美及 其内心的愉悦。(3)"舞"字将窗花上的人和生活中的人融为一体,彰显出新时代生活的美好幸福。(每点 2 分,共 6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另外的答法,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山东省临朐县实验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 3 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桑叶与蚕宝宝 朝颜 进入征村乡吴坪村的时候,一场急雨刚刚歇住了脚,厚厚的云层从天空中渐次消散。不 16 远处的青山之间,还萦绕着白色的雾气。山下的屋宇和田园,便都像置身于仙境中了。视野 之内,树木、蔬菜和青草绿得不染一丝杂质。一条平整宽阔的柏油路直插沃野,新耕的水田 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云雾的万千姿态。一辆高大的农用拖拉机威风地驶过侧畔,车尾还粘着 湿漉漉的新泥。 这里是江西省修水县的西南郊,一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然而如今,穿过一幢一灰瓦白 墙的农家宅院,我在这里已找不到贫穷的痕迹。 横平竖直的田间,铺展开一望无边的桑林。桑树不高,却枝叶葱茏,每一片叶子都肥美 而多汁,绿得精神。底部的枝条已被采摘得光溜溜的,顶部仍在不停地抽出鲜嫩的新芽。这 样的长势和桑叶产量,是我幼时所见枝叶稀落的野桑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桑叶的使命是喂养 蚕宝宝。而后是茧,是丝,是琳琅满目的丝制品,是村民们走出贫穷、奔向富裕的希望。 “三斤毛铁半斤钢,打把锄头去栽桑,一条田塍栽三转,三条田塍栽九行”歌谣在蚕乡 流传开来,像茂盛的桑树,遍布山坡田垄。地处赣西北山区的修水县,在清代时,就因产丝 居全省之首而获“绢出义宁州”之誉。蚕桑传统延续至今,更成为全县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仅我脚下的吴坪村这片土地,便建有二百零八亩蚕桑产业基地。 桑田一侧,矗立着四座标准化养蚕大棚。我们走进了其中一座。只见偌大的空间,整齐 地排列着方格蔟,底层撒着厚厚的消毒的石灰,上面再垫一层新鲜的桑叶。一些蚕宝宝在不 倦地喻食,一些已经爬上了属于自己的蚕屋。我的目光停留在一个小小的木格中,见一条身 子黄而透明的蚕,正从口中牵拉出晶莹透亮的细丝。它不停地快速摇动着脑袋,仿佛这分分 秒秒的光阴都不能耽误。 蚕的一生,如果撇开化蛹和成蛾期,须经历四次休眠蜕皮。在此期间,它们变得脆弱敏 感,稍不留神就患病死亡。尤其是第四次蜕皮,时间长,过程艰难,死亡风险大,直接关系 着最后的产量。千百年来,蚕农们秉承着祖上代代总结的传统经验,一季又一季地侍弄着蚕 宝宝。他们依靠着简易的蚕具和蚕室,劳心劳力,但是产出却常常与付出不成正比。 “现在不一样了。”一位扶贫干部告诉我,“我们不仅有养蚕大棚,还建有小蚕工厂。在 两个最关键的时期,统一消毒,统一管理,生产几乎零风险。”小蚕工厂,真是一个有意思的 名字。我不由地想象起来,宁静的夜晚,无数只黑黑的蚁蚕,在小蚕工厂里挤挤挨挨地蠕动, 它们昂起脑袋噬咬着桑叶,沙沙沙,沙沙沙—仿佛一曲悦耳动听的乐曲。 然后,它们休眠、蜕皮,变白、变胖,被蚕农们小心翼翼地捧回家,悉心地照顾着。再 然后,它们和我眼前所见的熟蚕一样,被送往大棚最后,择一个小方格为归宿,走完短暂而 辛劳的一生。我又不禁想象着另一幅画面;某一天清晨,管理员打开大棚,无数只洁白的蚕 茧卧居其间,仿佛刚刚下过一场盛大的新雪。 自从扶贫工作队来了以后,村里成立了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优先成为社员和股 东。从流转土地到购苗栽桑、技术指导,再到蚕茧收购,全部由合作社牵头,统一进行。桑 蚕鲜茧的价格,也由保险公司统一承保。当所有的风险被解决后,蚕农们放下了曾经的后顾 之忧。现在,他们只需专心种桑养蚕,凭着勤勉付出便可安心地等待收益分红。 这一路上,我们围绕着修水县转了大半个圈。从吴坪村,到征村乡,到整个县域,无不 见桑树遍布沃野,郁郁葱葱。我看见因病致残的胡经明,用一把竹椅支撑着身体,在桑田里 奋力地挖地草;我看见从打工地返乡的樊南星,带着身患“渐冻症”的妻子下地,双手并用 飞快地采摘桑叶;我还听见吴坪村的脱贫户石根感慨地说:“用好国家政策,自身勤劳肯干, 就是最好的脱贫药方。” 17 何止是他们呢?在修水,九万八千亩桑园,十个五千亩蚕桑乡镇,二十个千亩蚕桑村, 一百五十个百亩专业组,三百七十五户十亩以上大户……一头,承载起三万多名蚕农的希望, 另一头,连接着丝绸企业上亿元的年销售额,还有两千多在家门口就业的人。现在,桑园还 在一亩亩扩大,蚕农的雄心也在一天天变大。随之而来的,还有桑果休闲采摘、桑葚酒、桑 葚饮料、桑叶茶、桑芽菜、蚕丝被、食用蚕蛹等相关产品产业的开发。日子,正一天天生机 勃勃地向前走。 我携着满身的绿意退出桑园,抬起头望去,天边早已云开雾散,万道金光下,深情抚摸 着这热腾腾的土地…… (选自 2020 年 11 月 11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写栽桑的歌谣,写修水在清代就因产丝居全省之首而获“绢出义宁州”美誉,表现了 这里桑蚕生产历史悠久。 B.文章写蚕四次休眠蜕皮,用“脆弱敏感”“稍不留神就会患病死亡”“过程艰难”等,意 在突出养蚕艰难、蚕农艰辛。 C.文章中扶贫干部的话,承接上文蚕农产出与付出反差大,再转向对扶贫工作队到来后所开 展的一系列工作的叙述。 D.文章结尾使用“九万八千”“十个五千”等一组数字,展示了修水桑蚕产业在党的好政策 引领下取得的骄人成绩。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描绘了一幅秀丽清新的画面,镜头由远及近、从高到低,引领读者进人恍如仙境 的吴坪村,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无限向往。 B.文章写作者由扶贫干部的话展开美丽的想象,画面有声有色,尤其是运用叠词、拟声词和 比喻手法,把蚕吃桑叶的情景描摹得栩栩如生。 C.文章倒数第三段通过三组典型人物的言行,展示国家扶贫政策下农民发生的可喜变化—他 们焕发出可喜的精神动力走向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D.文章在选材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选取了吴坪村这个发展典型来详 写,也简要交代了修水县桑蚕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 8.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4 分) 9.本文结尾构思巧妙、意韵深远,对此你如何理解?(6 分) 【答案】 18 6.B 【解析】“意在突出养蚕艰难、蚕农艰辛”错误。这些词句体现了蚕在蜕皮期死亡风险 之大,但这些风险都在统一消毒、统一管理下消解了。因而,使用这些词句,意在反衬扶贫 工作效果显著,现在的蚕农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7.A 【解析】“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无限向往”错误。文章开篇的写景是为展现富民政 策给乡村带来的巨大变化,并非表达对山村生活的无限向往。 8.①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行文结构,作者一行由坪村到征村乡,再到绕着修水县转了大半圈; 在吴坪村,由村外的青山,到田野,再到桑田一侧的养蚕大棚,使文章思路更明晰。 ②文章历史和现实交织,又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洋溢着作者对修水县桑蚕产业蓬勃发展的 喜悦与赞叹。 9.①文章开头写到青山雾气萦绕,厚厚的云层渐渐消散,结尾写天边云开雾散,首尾呼应, 文章浑然一体; ②象征意味浓郁,既体现修水桑蚕产业取得显著发展,又象征着这里的农村将拥有更加美 好的未来; ③融情于景,抒发作者看到农民脱离贫穷、走上致富路之后的喜悦之情,热情讴歌党的富民 政策。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一中学 2020-2021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 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 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 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 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候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 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 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 19 认识啦?”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 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 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 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 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 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 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 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 了声:“报告!”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从地图上面抬起了头。 看着那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 吧,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 “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 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央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 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要求道,“我今天的课还 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 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 20 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 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情景: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在向着北 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 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 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亮了。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 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 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 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 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 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亮闪闪的大字,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块普通的小木牌,先是作为识字牌,再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层层深化,人物形象更突出,主 题更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依然不忘叮嘱罗小葆要认好、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老班长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对 21 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主动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为他写路线、讲路线,并一起讨论路线,写出小罗对“路线”的认 识逐渐深化。 D.罗小葆把自己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权上,是因为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他力量和信心,他想以此 来鼓舞革命同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相互 作用。 B.小说借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刻画了老班长形象,倒叙的方式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强 了可读性。 C.画波浪线的句子中,“夹”“吹”“放”等动作描写,刻画了毛主席平易近人、关心爱护普通战士的 形象。 D.罗小葆与老班长、毛主席、警卫员的三个对话场景,构成了故事主体,有利于推动故事发展,巧妙塑 造人物。 8.请简要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 9.“他,沿着这条路迎来了胜利,还要沿着这条路胜利地走向前去。”这是原作的结尾,你认为保留这 个结尾好,还是删改后的结尾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6.B 7.B 8.①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②烘托出罗小葆由掉队迷路后 的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革命路线讲解后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9.答案示例一: 保留这个结尾好。①“这条路”一语双关,具有象征意味,增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②从情节上来看,使 故事有了明晰的结局,给人以希望和力量;③正确路线的指引会让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有力突出“路 标”的作用,深化主题。 答案示例二: 删改后的结尾好。①“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形象生动,照应标题;②“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指明了路标的导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主题;③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