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三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七中2020-2021学年高三4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

ID:680974

大小:94.5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0-2021 学年度下期 2021 届高三(下)4 月阶段性考试 语 文 试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 上,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就无从谈 起;没有发展作为动力,安全也难以为继。只有国家安全得到保障,才能为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内外部环 境,在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提高捍卫安全的能力水平,实现安全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社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 石”。当前,经济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的 同时,也积累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 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 的伦理道德风险。电子商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 与安全的问题,都需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给新业态新模式足够的创新和 发展空间,又不至于放任其野蛮生长,威胁民众乃至国家的长远利益。 安全需要发展,发展必须安全,促进二者实现动态平衡,正是社会进步的一般规律。马克思通过阐明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 在这一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起初的适应,到后来的不适应, 又到新的适应……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建了人类社会历史演进中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的辩证图景。 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鲜明特色。习总书记提出要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 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 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 11 种安全要素相互作用又高度关联,只要任何一种安全要素面临威胁,其所产 生的风险连锁联动效应则可能牵扯到其他一种或多种安全要素,进而产生结构性矛盾、系统性危机。我们 既要密切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还要有强有力的举措,创新全程跟踪式的常态化治理机制,应对日益 显现的新型安全风险、 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要坚持系统思维,在构建大安全格局中妥善应对那些错综复杂、盘根错 节的结构性风险。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分化之快与新的结构整合机制发育线慢之间形 成的不同步、不协调、不适应,必然引起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深刻变革。 其中结构性风险就是发展和安全失衡问题的集中体现。例如,由恐怖主义导致的安全风险并非单一的境外 安全问题,而是境内外安全风险相互交织而产生的综合性后果。就带有非传统安全特征的生态安全风险而 言,在一定情形下,水体成空气的跨境污染有可能导致国家间关系紧张,进而使这种非传统安全风险最终 演变成传统的国家政治安全风险。 “安而不忘危,存而下忘亡,治而不忘乱。”中国是世界舞台上的一个大国,实现民族复兴必然要求 下断创新、开拓进取,但同时又要坚决避免犯“颠覆性错误”,这就要求充分运用系统性思维,坚持“稳 中求进”总基调,富于前瞻性地统筹应对国家安全风险中深层次、多维度、复杂化的结构性风险。从根本 上说,“稳中求进”就是要处理好“稳”这个“不变”与“进”这个“变”的关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 之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力图保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 (摘编自杨海《努力实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光明日报》2020.12.16)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和安全的平衡问题是人类历史的永恒话题,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动力。 B. 检验社会治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看是否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 C. 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既要关注现实可见的安全风险,也要积极应对逐渐显露的新型安全风险。 D. 发展和安全的失衡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而这些问题最终又集中表现为结构性风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基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势大环境,指出了发展与安全动态平衡问题的重要性。 B. 文章列举“网约车”“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为的是证明新业态模式已经引发许多争议。 C. 文意采用举例论证,用马克思阐明社会基本矛盾的典型事例,论证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 D. 针对我国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促进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安全因素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只有首先解决了安全向题,才能谈得上发展 问题。 B. 新业态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寻求一种动态平衡,既要努力争取足够的创新和发展空间,又不能无 序发展。 C. “安全”与“发展”是一对矛盾,人类社会的演进就是在不断地解决二者的矛盾,构建“安全与发展” 的动态平衡。 D. 中国要实现民族振兴,就必须处理好“稳”和“进”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动态平衡关 系。 【答案】1. B 2. A 3. A 【解析】 【分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检验社会治理能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看是否达到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错误,由“社 会治理能否持久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这是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的一块‘试金石’。” 可知,是社会治理来检验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文章列举“网约车”“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等,为的是证明新业态模式已经引发许多争议。错误, 由原文“例如大数据的发展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网约车便利了居民出行,但增加 了出行安全的风险;移动支付化解了没带现金的尴尬,但积累了“无现金”社会的伦理道德风险。电子商 务、移动出行、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所引发的许多争议,本质上都是发展与安全的问题”可知,论 证的应该是新业态模式方便了居民生活,但蓄积了隐私泄露的风险。 C.“论证了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错误,由“马克思通过阐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这一基本原理,深刻揭 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可知论证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逐步迈 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运行机制。 D.“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促进安全与发展良性互动的具体措施”错误,由“‘稳中求进’就是要处理好 ‘稳’这个‘不变’与‘进’这个‘变’的关系,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种风险挑战,力图保 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推动‘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可知,作者只是在宏观上提出 措施。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有首先解决了安全向题,才能谈得上发展问题。”错误,由“发展和安全的动态平衡问题是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历久弥新的问题。没有安全作为保障,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发展作为动力,安全也难以为继。” 可知,安全和发展是相互依存的。 故选 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 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对“产 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乡村振兴 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 记者: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哪些困境? 梁鑫华:在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大量人口流向城市,乡村社会原有的以“乡土” 为基础,以“熟人社会”为核心并由此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关系日益消解,乡土社会的血缘性和地缘性逐渐 减弱,乡村文化特色逐步丧失,承载着乡愁记忆的文化地被损毁甚至消失。其次,多年来,国家大力推进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在具体落实上,政府 供给与村民需求存在不对称和脱节的现象,如内容单一,不能因地制宜,缺乏自身特色和吸引力,很难激 起村民的认同共鸣等。最后,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学生在城市上学,使得乡村失 去了大量宝贵的人力资源,农村空心化极为严重,不仅使乡村文化振兴缺乏主力军,也给乡村社会治理带 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记者: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 梁鑫华:乡村文化振兴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 源,从乡村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要以乡村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对乡村文化再提升,构建现 代乡村文化,增强乡村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筑牢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以达到继承、创新 和保护乡村文化的目的。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依托乡村丰富 多元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资源,有效对接现代消费需求,大力推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要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特色的潜在经济价值,推进跨界整合,提升当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创融合发展 的新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发展。 记者: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要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共 同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 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积极开展数字文 化扶贫,充分运用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 记者: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 梁鑫华:要运用好新媒体资源,助力村民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还要通过 新媒体将产业链打开,把文化的作用发挥出来。这既是一种乡村的符号卖点,又是一次产业的进阶升级, 将乡村文化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解放出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对应的乡村文化市场机制,以市场 的效能整合乡村文化资源,汇集文化力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摘编自 2020 年 10 月 11 日《团结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文化振兴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振兴的思想基础和智慧源泉,对实现乡村振兴战 略的发展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 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目前,政府供给与村民需求尚不匹配,还不能完 全满足乡村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C. 振兴乡村文化,既需要以乡村文化的优秀基因为核心,筑牢乡村文化振兴基石,还要活用自身文化资源, 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创新性发展。 D. 为了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占领乡村文 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团结报》记者就乡村文化振兴这一热点话题与梁鑫华对话,访谈具有时代感。 B. 梁鑫华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群众创业创新的自觉意识和行 为。 C. 梁鑫华指出乡村文化振兴面临乡村文化逐步失去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力资源缺乏等困境。 D. 梁鑫华倡导新媒体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提出其不光要满足村民的文化需要,还要打开乡村文化的产业链。 6. 在这篇专访中,记者的设问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B 6. ①设问围绕中心,重点突出。整个专访设问均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展开,不蔓不枝。② 设问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从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到面临的困境、建议以及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等,层层 深入。③借用对方回答,引出问题。借助梁鑫华的回答,由“数字化扶贫”引出“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问题。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曲解原文,“为了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与“需要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关系错误。由原文 “加大投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短板。改善公共文化供给,寓教于乐,用健康向上的内容和群 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占领乡村文化阵地,培育乡村文明的良好风气”可知,“补齐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的短板”和“善公共文化供给”为并列关系,并不是“因果关系”。 故选 D。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B.以偏概全,“梁鑫华认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关键是激发乡村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错误。由原文“乡 村文化振兴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不断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从乡村传统 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同时,活用乡村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也很重要”可知,乡村 文化振兴不光是要激发乡村文明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的建议,还有活用乡村文化资源等建议。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设问围绕中心,重点突出。由原文“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 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可知,整个专访设问均围绕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展开,不蔓不枝。 设问层次清晰,由浅入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村文化建设有很大改善,如今,乡村文化振 兴仍面临哪些困境?”“针对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困境,您有怎样的建议?”“如何以文化扶贫助力脱 贫攻坚?”“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呢?”从乡村 文化振兴的必要性到面临的困境、建议以及对脱贫攻坚的影响等,层层深入。 借用对方回答,引出问题。“梁鑫华: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开展数字文化扶贫,充分运用 互联网、电商等手段促进脱贫。”“记者:那么走数字文化扶贫的道路,我们该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 动乡村文化振兴呢?”借助梁鑫华的回答,由“数字化扶贫”引出“如何运用新媒体的力量推动乡村文化 振兴”的问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 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 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 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 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 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 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 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 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 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 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 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 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 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 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 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 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 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 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地。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 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 注:蘑菇圈: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癌的起源。蘑菇是 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文本二: 文学的叙写抒发与想象(上)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 是叙写? 述是一个动态性不太强的字,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开始写作一篇小说的时候,就特别容易把对于小说 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 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如果用水流 打个比方,今天的很多小说就像农村的人工梁道里头的水,渠道里的水很有效率,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 但是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同时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这样的水用于 生产当然是有效率的,但是这样的水没有观赏性。 我们从事的,或者说我们要讨论的叙事文学,它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那么在这 种审美活动中,它就一定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 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 进展,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在写的状态中的人,或者说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 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所以短篇小说是从语言展开的,语言一旦 展开,叙事就已经开始了,但难道小说就是从头到尾地把一个故事言说一遍吗?如果我们只是重复一个事 件,重复一个故事,这样的小说具有审美的意义?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 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多丽 丝•莱辛说,我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当我需要写作一个小说的时候我总是在倾听,写作的时候在倾听,在倾 听什么呢?它的中文翻译是:我在倾听一种腔调。换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 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 的。 (选自《当我们读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今天的小说大多数先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后推进情节,这类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 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与回旋,因此没有可读性。 B. 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两者都关注情节的进展。不同的地方在于叙写强调动态性,需要在不 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而叙述强调完整性。 C.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故事简单但叙事具有动态性,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代 的关系,表达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 D. 作者在文本一中运用了文本二提出的“叙写”手法,不仅仅叙述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而 且根据作者的写作需求进行延宕,具有美学效应。 8. 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文本二,概括作者 “叙写” 的特点。 9. 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文本一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1)小说叙事要注意节奏,跌宕起伏,要有灵动之美。(2)小说叙事要语留三分,意在言 外,要有含蓄之美。(3)叙写要有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或语言风格。 9. (1)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小说的语言具有诗歌的形象性。如“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形象 地描绘出松茸的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形象地写出阿妈斯炯因为丹雅千方百计找到 了她的蘑菇圈而感到愤怒。(2)运用反复、叠词等手法,如反复出现的“你怎么可能知道”,叠词如“树叶 湿淋淋的”“水滴簌簌落下”,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韵律感:运用整句,如“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 盘曲裸露的树根”,使小说的语言有一种整饬之美(或:“句式整齐”)。(3)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 渗透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 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性。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 A.“因此没有可读性”错误。文中只说今天的很多小说的叙述缺乏美学效应与观赏性,“因此没有可读性” 属偷换概念。 B.“叙写和叙述有异有同,互为表里”错误,叙写和叙述不是表里关系,从“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 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可见,它们是不同的表达形式,“叙述强调完整性”于文无据。 C.“表达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的宏大的主题”有误,小说有多重主题,除了“人应爱护生态环境”这一主 题,还包括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对人性温暖的呼唤。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 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一个好的小说文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 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可见,小说叙事要注意节奏,跌宕起伏,要有灵动之美。 根据“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 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一定要有关涉趣味的笔墨”可见,小说叙事要语留三分, 意在言外,要有含蓄之美。 根据“换话说,她就是在等待一种叙事的格调,用我们的话讲就是她在等待一种语言风格的出现,而这种 语言风格不是写在纸上的,是听得见的,语言都是要发出声音的”可见,叙写要有作家个性化的叙事风格 或语言风格。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的风格,可以从表现手法、用词和句式特点来分析,诗歌用来传情,故而也可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 情如何融入文本中。 从表现手法看,“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运用拟人, 写出松茸生长的自然生机,“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运用比喻,写出阿妈斯炯对丹雅偷偷找 到她悉心保护的蘑菇圈的愤怒,让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诗歌的形象性。 从用语特点来看,阿妈斯炯的语言多重复,如“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你们这些可 怜的可爱的小东西”富有诗意,“你怎么可能知道”“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 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等则加强了情感表达,让文章语言情感充沛。用词多叠词 “湿淋淋”“簌簌”等,富有音韵美。 从句式来看,还多用整齐的句式,如“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 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等,让文章富有结构 上的整齐美。 从作者情感来看,对于蘑菇圈的描写,“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 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 面而有些枯黄……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 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等句子,把山 林间的景象与动植物都描摹得栩栩如生,形象可感,透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深 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璘,字廷晖,襄阳人。成化十四年进士。授行人。久之,选授御史..。孝宗嗣位,疏言:“梓宫发引 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宜告于先帝削其谥迁葬他所”帝纳其 奏,而戒勿言贵妃事。顷之,请进用王恕等诸大臣,复先朝言事于大节等诸臣官,放遣宫中怨女,罢撤监 督京营及镇守四方太监。又言:“梁芳以袁辂献地建寺,请令袭广平侯爵。以数亩地得侯,勋臣谁不解体, 宜亟为革罢。”疏奏,帝颇采焉。弘治元年七月上言:“近日星陨地震,金木二星昼现,雷击禁门,皇陵 雨雹,南京内园灾,狂夫叫阍.,景宁白气飞腾,而陛下不深求致咎之由,以尽弭灾之实。臣昨冬曾请陛下 墨衰视政,今每遘节序,辄渐御黄衮,从官朱绯。三年之间,为日有几,宜但御浅服。且陛下方谅阴,少 监郭镛乃请选妃嫔。虽拒勿纳,镛犹任用,何以解臣民疑。祖宗严宫之禁,今此曹干进纷纭,当论罪。朝 廷特设书堂,令翰林官教习内使,本非高皇帝制。词臣多夤缘以干进,而内官亦且假儒术以文奸,宜速罢 之。经筵..虽御,徒为具文。方举辄休,暂行遽罢,所谓‘一暴之,十日寒之’者。愿日御讲殿与儒臣论议 国事,以消天变。诸边有警,辄命京军北征,此辈骄惰久,不足用。乞自今勿遣,而以出师之费赏边军。” 帝得疏,不喜,降旨谯让。已,出按广东,访陈献章于新会,服其言论,遂引疾归。居山中读书,三十年 不入城市。 (节选自《明史·曹璘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宣告于先帝/削其 谥/迁葬他所/ B.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宜告于先帝/削其 谥/迁葬他所/ C.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宜告于先帝/削其 谥/迁葬他所/ D.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拜哭而别率宫中/行三年丧/贵妃万氏有罪宜告于先帝/削其谥 /迁葬他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御史,官职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设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 B. 衰绖,古代丧服。古人丧服围在头上和缠在腰间的麻绳为“衰”,胸前的麻布名“绖”。 C. 阍,指守门人或宫门,本文中与王勃《滕王阁序》中“怀帝阍而不见“的“阍“同义。 D.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元以后沿袭,明代特别重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璘守正不阿,敢于直谏。他多次进言,纵论国家大事。指出皇帝在官员任免、学经习礼等方面的失当 之处。 B. 曹璘心忧国事,急于救灾。弘治元年天灾不断,出现各种异象。他请求陛下深究导致灾祸的原因,以消 天灾。 C. 曹璘重视礼法,遵循旧制。他认为君臣在为先皇服丧期间应严守服饰礼仪,反对翰林官教导训练内使的 做法。 D. 曹璘中途折节,弃官归隐。他到广东任职,在新会结识陈献章,信服他的言论,于是归隐,常年在山中 读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数亩地得侯,勋臣谁不解体,宜亟为革罢。 (2)诸边有警,辄命京军北征,此辈骄惰久,不足用。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1)用数亩地得到侯位,有功绩的大臣谁不离心离德,应尽快革除罢免。 (2)各边地有紧急情况,就命令京城军队北伐,这些军兵骄横懒惰很久了,不值得任用。 【解析】 【分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梓宫发引陛下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的意思是先皇帝灵柩发丧,陛下应该穿丧服,拄孝杖,穿麻鞋 送至大明门外。句中的“陛下”作“宜衰绖杖履送至大明门外”的主语,所以应在“陛下”之前停顿,排 除 A、B 项。“拜哭而别”的意思是跪拜痛哭而别。该句省略主语“陛下”,“拜哭而别”作谓语;“行三 年丧”是说陛下应该带领宫中实行三年丧礼。“行”作谓语,“三年丧”作宾语,所以应在“行三年丧” 的前后断开,这样就排除 D 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先皇帝灵柩发丧,陛下应该穿丧服,拄孝杖,穿麻鞋送至大明门外,跪拜痛哭而别, 实行三年丧礼。万贵妃有罪,应该祭告先帝,废除她的谥号,迁葬到其他地方。 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选项中的对“衰”“绖”的解释说颠倒了。正确的是:古人丧服胸前的麻布名“衰”,围在头上和缠在 腰间的麻绳为“绖”。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D.“他到广东任职”错。原文“出按广东”的意思是(曹璘)出巡广东。其中“按”的意思为“巡视”而 非“任职”,与原文不符。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题得分点:“解体”,离心离德;“亟”,赶快;“革罢”,革除罢免。 第(2)题得分点:“警”,紧急情况;“辄”,就;“此辈”,这些军兵;“足”,值得。 参考译文: 曹璘,字廷晖,襄阳人。成化十四年中进士。授官行人。一段时间后,选拔授官御史。孝宗继位,上 疏说:“先皇帝灵柩发丧,陛下应该穿丧服,拄孝杖,穿麻鞋送至大明门外,跪拜痛哭而别,带领宫中实 行三年丧礼。万贵妃有罪,应该祭告先帝,废除她的谥号,迁葬到其他地方。”皇帝采纳他的奏请,但是 告诚他不要议论贵妃的事。不久,请求提拔重用王恕等诸位大臣,恢复先朝在国家大义上指论时事的那些 大臣的官职,放出禁宫适龄女子,罢免撤销监督京营及镇守四方的太监。又上奏说:“梁芳因为袁辂献地 建寺,便请求让他继承广平侯爵位。用数亩地得到封位,有功绩的大臣谁不离心离德,应尽快革除罢免。” 上奏后,皇帝非常同意他的意见。弘治元年七月上奏说:“近些天来,星辰陨落大地震动,金木二星白天 出现,雷击宫门,皇陵下冰雹,南京内园发生火灾,狂悖之人在宫门叫嚣,景宁宫白气飞腾,而陛下不去 深入研究导致灾祸的原因,采取消除灾祸的有效方法。臣去年冬季曾经恳请陛下穿黑色丧服临朝听政,可 是现在每逢节日,就逐渐穿黄色礼服,从官穿大红袍。三年之内,时间不长,应该只着素色服饰。况且陛 下正当服丧,少监郭镛却请求选妃嫔。虽然陛下拒绝没有纳娶,但郭镛仍然被信任重用,这怎么能消除臣 民的疑虑。祖宗加强对宦官的限制,现在这些宦官纷纷谋求官位,应当定罪。朝廷特设书堂,让翰林官教 导训练内使,本来不是高皇帝的制度。文学侍从之臣,大多借机谋求官位,而内官也假借儒家学说以文辞 干预朝政,应当迅速罢去。陛下虽听了讲经论道,只不过是徒有形式。才开始就停止,刚开始就马上丢弃, 这就是‘一日暴晒,十日寒冷’的道理。希望皇上每天到讲殿同儒臣们讨论国家大事,来消除天灾。各边 地有紧急情况,就命令京军北伐这些军兵骄横懒惰很久了,不值得用。请求从现在开始不派遣,而用出师 的费用犒赏边军。”皇帝拿到奏疏,不高兴,降旨斥责。后来,曹璘出巡广东,到新会访问陈献章,佩服 他的言论,于是借口有病归隐。居住在山中读书,三十年不入城市。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①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①“旄(máo)头“是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 14. 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两句连用“轮台城”一词,造成连贯的语势,烘托出围绕此城的战时气氛。 B. 三至六句写敌军大举进犯且来势迅疾,渲染出两军对垒、剑拔弩张的紧张局势。 C. 本诗末四句之前皆两句转韵,节奏短促;末四句一韵而下,传递出奏捷的轻快。 D. 本诗既表达送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也表达出英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15. “四边伐鼓雪海涌……沙口石冻马蹄脱”六句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14. D 15. ①“雪海涌”“阴山动”极力渲染军队的声威,写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 ②“兵气连云屯”“白骨缠草根”写出了战局的紧迫和战争的惨烈。 ③“风急”“雪阔”“石冻”等描写出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烘托战争的残酷。 【解析】 【分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担忧与不舍”错误。这首边塞诗虽题为送行,却重在西征希望对方扫清边尘,立功异域。起首六句写 战斗以前两军对垒的紧张状态,紧接四句写白昼出师与接仗,末四句照应题目,预祝奏凯,以颂扬作结。 全诗充满浪漫并义激情和边塞生活的气息,成功地表现了三军将士建功报国的英勇气概,诗中没有表达诗 人送别时对友人的担忧与不舍。 故选 D。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丰富内涵的能力。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的意思是战鼓四起犹如雪海浪涌,三军呐喊阴山发出共鸣。其中“雪 海涌”“阴山动”极力渲染军队的声威,写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的意思是敌营阴沉杀气直冲云霄,战场上白骨还缠着草根。前句运 用以强衬强的手法,诗人极言对方军队集结之多,是借对方兵力强大以突出己方兵力的更为强大。“兵气 连云屯”写出了战局的紧迫。后句借“白骨缠草根”战场气氛之惨淡暗示战斗必有重大伤亡。“白骨缠草 根”写出了战争的惨烈。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的意思是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寒冷马蹄冻脱。这两句 极写气候之奇寒。“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有泛指意味,地名本身亦似带杀气;写风曰“急”,写雪片 曰“阔”,均突出了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而“石冻马蹄脱”一语尤奇:石头本硬,“石冻”则更硬,竟 能使马蹄脱落,烘托战争的残酷。作者写奇寒与牺牲,似是渲染战争之恐怖,但这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 作为一个意志坚忍、喜好宏伟壮烈事物的诗人,如此淋漓兴会地写战场的严寒与危苦,是在直面正视和欣 赏一种悲壮画面,他这样写正是为了歌颂将士之奋不顾身。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体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的《赤壁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巧妙设喻,与曹操《短歌行》中“譬如 朝露,去日苦多”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将早春与暮春景色作比,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3)苏轼在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由明月江水感悟到“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 “__________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最是一年春好处 (4). 绝胜烟柳满皇都 (5).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蜉,蝣,渺,沧,粟,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奇迹,靠劳动书写。在中国从站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征程中,凝结了劳动者的智慧,浸透 了耕耘者的汗水。经济学家科斯曾感叹( ) 中国人的勤奋,令世界惊叹和汗颜。正是这样的勒奋,创造 了____________的巨变,创造了举世罕见的成就。“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 的美好未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深化改革的实践,绿色中国、制造强国的愿景,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 手来托举。 个体的梦想,靠劳动实现。时下,有人把“躺着挣钱”( ) “天上掉馅饼”当作人生愿望。殊不 知,没有劳动,就没有价值,更没有经济增长与财富积累。有人说,幸福不是_______的,但也不是可望而 不可即的。只有劳动的汗水,才能浇灌出幸福的硕果。 当然,号召辛勤劳动,不等于容忍无休止的加班:鼓励奋斗拼搏,不容许________地侵犯休息、健康权 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国,让劳动者得实惠、享荣光,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_____、 更有尊严,劳动者的创造力才会充分涌流。 《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一首首老歌让我们回忆起劳动者胼手胝足为国奉献的动人场 景。而时下的我们,使命在肩,心怀梦想,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17.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符号,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 , 、 B. 、 : ; / C. , : , / D. 、 。 ; 、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沧海桑田 信手拈来 肆无忌惮 保障 B. 沧海桑田 唾手可得 随心所欲 保证 C. 天翻地覆 唾手可得 肆无忌惮 保障 D. 天翻地覆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保证 19. 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都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都靠的是劳动的双手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B. 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C. 都要靠的是劳动的双手来创造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D. 都要靠劳动的双手来托举唯有以劳动作为人生的基调,方能唱响新时代的壮丽乐曲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 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第一处应用顿号,“站起来”“富起来”为并列短语,二者作“从”的宾语。 第二处可用冒号,也可用逗号。 第三处前后两句并列,并且分句中已用了逗号,故此处应用分号, 第四处根据标点符号用法,引号或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 故选 B。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 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 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 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 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 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空,天翻地覆:形容变化极大。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又变成大海,形容世事变化很大。从 修饰的对象“巨变”看,应选“天翻地覆”。 第二空,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 索,就能写出来。根据语境“有人说,幸福不是”,应选“唾手可得”。 第三空,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儿顾忌。贬义词。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 就怎么做。中性词。语境强调没有顾忌,不怕法律制裁,故应选“肆无忌惮”。 第四空,保证:担保,担保做到;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不打折扣;作为担保的事物。保障:保护(生命、 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起保障作用的事物。根据语境“让劳动者的生活更有”,此处用“保 障”更合适。 故选 C。 【1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 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 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 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第一个句子,“要靠……来托举”与“靠的是……”两种句式杂糅在了一起。第二个句子,“唱响”与“篇 章”搭配不当。 A 项,第一句修改正确,第二句搭配不当并未修改; B 项,第一句修改正确,第二句搭配不当并未修改; C 项,第一句句式杂糅并未修改,第二句修改正确。 故选 D。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 枝叶。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 历届冬奥会举办地均集中在北半球中高纬度,主要是因为冬奥会的选址对地理环境要求。除了对地理 环境的要求之外,一个城市有没有申办冬奥会的权力,①_________:一是 2 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 0℃; 二是 2 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 30 厘米。如果申办城市两项气象指标中有一项可能性低于 75%,②________。 冬奥会所有比赛项目中,冰上项目约占 30%,上项目约占 70%。相比于冰上项目,雪上项目在室外,③________, 比如大雾、大风等因素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量则决定赛事能否进行。 【答案】 (1). 还取决于两个气象指标 (2). 则没有申办权 (3). 更易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一是 2 月份平均气温是否低于 0℃;二是 2 月份降雪量是否大于 30 厘米”等信息,可 知此处说的两点都与气象有关,故填的内容是“还取决于两个气象指标”。 第二空,据前句说的“如果申办城市两项气象指标中有一项可能性低于 75%”,可知此处是说申办城市要 具备这两项气象指标,如果有一项可能性低于 75%”,就不能申办,所以要填的是“则没有申办权”。 第三空,由前句“雪上项目在室外”,和后句“比如大雾、大风等因素会影响运动员和裁判员的视线,雪 量则决定赛事能否进行”,可知此处是说雪上项目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故推知第三空要填的内容是“更 易受气象条件的影响”。 21. 仿照下面的小诗,另选意象,写一首短诗,要求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 绿草 不断地消逝,又不断地再生, 似乎,你永远是一个婴孩, 在大地轻柔的摇篮里, 做着希望的梦,无边无际的绿色的梦。 【答案】雪 不断地融化,又不断地飘落, 似乎,你永远是一个精灵, 在大地温暖的怀抱里, 做着希望的梦,一望无垠的丰收的梦。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的能力。 本题仿写时学生要注意写作对象是一种意象,可以选择雨、雪、风、月、海、山等意象。文体是写一首短 诗,在句式上要体现诗歌的特点:饱含真情、联想自然、跳跃自如、凝练集中、节奏和谐,因为是仿写题, 考生要注意句式还要与示例基本相同,比如“不断……,不断……”“似乎,你永远是……”“做着…… 的梦,……的……的梦”。在修辞上要注意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四、写作(60 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推开心窗去眺望,阳光洒进湖水。”伴随着少年轻轻吟唱,一幅美丽中国画卷出现在人们眼前—— 壮美的自然风光、栩栩如生的国画、韵味醇厚的京剧……这是《2035 是这 young》(由中国青年报社、QQ 音 乐联合出品)音乐短片中的场景,从青年视角勾勒出的 2035 年轮廓。歌曲特别邀请了时代少年团,视频中 不仅有他们的倾情演绎,还有工人、创业者、医护人员等各行各业年轻人的身影。 在音乐短片中,时代少年团 7 名成员各自绘制的画都是一块拼图:京剧、航空航天、高架城市、量子 通信等,分别代表文化自信、科技创新、新型城市、智能工业、美好生活、对外开放、乡村振兴 7 个主题, 拼接成一幅 2035 年蓝图。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我与 2035 年蓝图”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2035 年,我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也是我们迈向 2035 年崭新征程的新起点。时代潮头上,梦想正启 航。以青春之奋斗,创造青春之中国,最美青春遇见伟大时代,吾辈心潮澎湃。2035 年,我既是见证者, 更是参与者! 奋斗需明确目标。人无目标,何以前进。中国梦既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个人梦,实现 2035 年宏伟 蓝图是全党全民族的目标,也就是全体人民共同的目标。当然,人各有志,社会分工也不尽相同,但崇高 理想总是相通的,诚如上述人们所希望,让国家强大不被“卡脖子”,让中国 GDP 超越美国,这些看似宏 大,却与每个平凡之“我”的贡献密不可分,对每个人来说,关键在于以国家强大为最高理想,变个人美 好憧憬与期待为奋斗目标,并融入国家大理想、大目标。这样,有目标,才能有奋斗前进的动力。 奋斗需脚踏实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是那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 不来,再美好的憧憬和期待,最后还需用奋斗的行动去实现。2035 年,我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不管 是在象牙塔里畅想未来的莘莘学子,还是在田间地头挥洒汗水的青年村干部;无论是在写字楼中伏案工作 的年轻白领,还是在大街小巷穿行不息的快递小哥,只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有一腔报国热血,把理想抱负 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总能打拼出一方天地。所以,即将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看似寻常最奇崛,成 如容易却艰辛,实现 2035 年愿景目标亦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 必须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奋斗需高度自觉。归根结底,实现目标不能等、不能靠,唯有只争朝夕,撸起袖子加油干。当知,2035 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时代,在世界充满激烈竞争的今天,无论于国家和个人,一 切都是瞬息万变,机遇把握不好很容易失去。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任何慢待时间者,无异于将机遇拱手让人。更何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没有积极奋斗的高度自觉, 再美好的憧憬和期待也等不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再从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到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是一个循序奋斗的过程,向着 2035 年的美好远景目标出发,马不停蹄, 奋斗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一刻不能停。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要实现五中全会面向 2035 年擘画的崭新蓝图,特别需要青年 不惧风雨、勇挑重担!2035 年,我既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认识、感想和联想,意 在考查学生对自己及未来的认识,考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材料以一首叫做《2035 是这 young》的 音乐作品引出两个关键词“青年”和“2035”,并且把“2035”具体到“京剧、航空航天、高架城市、量 子通信”,给出了 2035 蓝图有关的“文化自信、科技创新、新型城市、智能工业、美好生活、对外开放、 乡村振兴 7 个主题”。从“我与 2035 年蓝图”的主题中可以看出,出题者是想告诉我们:青春梦是与中国 梦紧密相连的;青年人应该有责任与担当;个人对未来要做好准备和设计;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些构 成了作文基本的立意。文体没做过多限制,只要与表达的主题适合即可。同时,鼓励文体创新。这是一道 时代感很强的题目,行文时注意紧扣时代的脉搏,引用现实中的生动事例进行论证分析。 【立意】1.我与未来有个约定; 2.春秋鼎盛年,经天纬地事; 3. 蓝图已经绘就,奋进正当其时。 【素材】1.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2035 年的美好蓝图也属于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 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 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距离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 在肩。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当此之时,正需要我们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 青春理想,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磅礴的青春力量。 2.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35 年的我们正是祖国的栋梁,我们要做好准备,握着时代交 给我们的画笔,用青春和激情绘就 2035 年中国的新蓝图。我们要担着新的使命勇敢前行,将自己的青春、 梦想与国家连在一起,让我们的祖国永葆青春。面对全新的挑战与机遇,把自己融入时代的长河,掀起阵 阵巨浪,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3. 2035 年,你一定是开放包容的,因为我看到“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国际经济合作风生水起,“人类 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传播;你一定是富庶祥和的,因为我看到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时期,乡村振兴不断 落实,科教文卫体事业全面发展;你一定是先进强大的,因为我看到中国量子通信领先全球,“上天”“下 海”技艺精湛,我看到内蒙古草原上,南海海域的军舰上,中国武器、中国军队威震四方;你一定是和谐 美丽的,因为我看到环保税法倒逼重污企业转型升级,河长制使一江清水得以东流,塞罕坝的绿色林场如 翡翠青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