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 满分攻略一
快速读懂诗歌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角度与内容.
2.掌握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 自主学习 讨论展示 练习巩固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
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考纲对诗歌鉴赏的考查角度与内容.
2.掌握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并能够灵活应用。
处理方法:讲解 归纳 讨论 练习
教学难点
掌握阅读诗歌的一般方法,
并能够灵活应用。
处理方法
讲解 归纳 讨论 展示 练
习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什么?
知识体系
读诗的一般步骤
典例讲解 舟中二首(其一)①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
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
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释】
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
②风用壮:大壮,易卦名,乾下震上,表示阳刚盛长之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③三江五湖:解释不一,《尚书·禹贡》: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汉书·地理志》
以北江、南江、中江为三江。《水经注》以太湖及其附近的四湖为五湖,《史记》以具区
(太湖)、洮滆(长荡湖)、青草、洞庭、彭蠡(彭泽)为五湖。
④火:这里指磷火。
一看标题 江上,暗示
羁旅诗 悲伤艰难
二看作者背景被罢职 离任
途中,仕途不得志 感情悲
苦
三看诗句
狂风吹过江面,波涛汹涌,
因风力过猛,江流湍急。
舟行之险
波浪迅速得象千军万马席卷
而来,气势压在三江五湖之
上。
渲染风浪的威势
岸上荒凉,舟中渔火夜中明,
在船上坐起等待即将过去的
残夜。
少年时走上仕途,现在头发
花白,内心无限的离开官场
归家的凄凉郁愤之情。
四看感情
①“恶风”“黄流”寓示
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
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
愤懑之情;②“空
荒”“待残更”则表达出
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
③借“今头白”、情“不
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
志未酬的悲辛。
知识拓展 羁旅诗常见意象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
角鲜红,故有“杜鹃啼血”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
《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
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青鸟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
鸟殷勤为探看。
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
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
壁》:江晚正愁余(予),山深闻鹧鸪。
乌鸦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秦观《满庭芳》:斜阳外,
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
之情和羁旅伤怀之感。赵嘏《长安晚秋》:残星数点雁横塞,长
笛一声人倚楼。也用来指代书信、音讯。晏殊《清平乐》:“生
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二、(2020课标全国Ⅱ,14—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 ①王安石变法失败后,元祐元年(1086年)2月,朝廷编修《神宗实录》,书
中对王安石多有诋毁。②行藏:这里指一生的经历。行,出仕;藏,退隐。③黮黯
(dǎn,àn),黑暗没有光线,这里是蒙昧的意思,语出《庄子·齐物论》。④糟粕
: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
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讨论
这首诗阐述
了一个什么
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何
启示?
自古以来功成名就的人可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啊,而他们的事迹最
后会由谁来记载呢?
当时的人尚且难以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记不准确,后世更是众
说纷纭,看不清历史真相了。
史书上流传下来的也有糟粕,记录下历史事实就如同绘画之中画
出人物之精神一般难。
有限的记载怎能把古代圣贤的思想完整真实地表现出来?而总有
些人就是死守典籍,不肯醒悟。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
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
在差异。
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
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
讨论这首
诗阐述了
一个什么
样的道理?
对我们有
何启
示?(6分)
链接高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B
巩固练习在诗中,作者认为史籍难于凭信的原
因之一是(3分)
A.后人对于历史人物的生平不够了解。
B.历史人物生前可能已经被人们误解。
C.历史人物的品质很难用文字记录。
D.记录历史的人故意隐瞒篡改历史。
B
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