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指导
学习目标
• 一、掌握几种常见的记叙文的叙事
范式。
• 二、学会运用常见的记叙文的叙事
范式,写出精彩的记叙文。
• [范式1] 线索导向式
• 1.时间线索
• 选取生活中的一个或几个片段按时间顺序进行描述,
其内容先后有序,结构层次井然,形成完整的故事或
情节。当然,技巧成熟也可以采用插叙或倒叙的叙述
方式,优化叙述效果。
• 2.空间线索或场景、画面的依次转换
• 将几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地点或生活场景、画面按一定
的思路依次串联,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主题。其中每
一个地点、场景、画面都能独立支撑一个故事,但将
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组合好,能使主题表达更深刻。
• 3. 情感线索
• 将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件事的不同情感按照顺叙或倒
叙的方式展现,以突出人物情感的变化过程以及变化
的原因,自然地引导读者感受与思考。
• 绿水青山图
• 当宋青夫妇拉着女儿蒹葭的手,坐在木船上,
行驶于夏日的白洋淀时,宋青第一次找回了那
种感觉。那种和自然在心弦上的共鸣,那种融
为一体的和谐,那种无忧无虑的快乐。
• 细小的水珠扑面而来,浅滩处的芦苇丛映衬着
满面笑意的藕花。宋青指着一丛青翠对女儿说:
“你看呀,那就是你的名字——蒹葭。”
• “它真好看!”四岁的蒹葭大声地回答。
• 宋青和蒹葭不一样,她出生在那个灰蒙蒙的时
代。上幼儿园画的第一张画“我的世界”,她
只用了三个颜色的油画棒:黑、白、灰。宋青
还是少女的时候常常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
才是“青”。
• 宋青18岁那年第一次去了故宫博物院,在人潮
汹涌之中,忍着燥热和拥挤,她去看了那幅出
自王希孟之手的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
• “《千里江山图》历经千年沧桑而不朽,其独
一无二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画作规模之大,更
在于其工笔之细、色彩运用之美。采用石青等
颜料……”
• 宋青的全部身心都沉陷于面前那幅长长的卷轴
画,在宛如天成的山水中流连忘返。黄绢底色
上,清澈的蓝绿色里仿佛能看见江南朦胧的烟
雨与枝头新翠,能看见千年以前宋朝的江山气
度,能看见赤县神州何其壮阔美丽。
• 走出故宫时,雾霾居然散去,万里晴空,一碧如洗。
• 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了,这是蒹葭的时代。她生养于
澄澈的天空和大地之间,自小常常出去登山、划船,
她所画的世界,总是阳光灿烂、颜色鲜艳。
• 已为人母的宋青无数个日夜坐在桌前,审视着自己
淘来的各种植物粉末、颜料、矿石,她想要用最自
然的方式,找到这个时代千里江山的颜色,找到她
名字中的那个“青”字,看看究竟如何美丽。
• 有人劝她:“艺术家也要顾及成本吧,工业生产的
颜料有什么不好?”她说:“唯有通过最自然的方
式作画,才能找到最真实的世界,和最真实的自
己。”
• “妈妈,你又在调色了啊?”
• 当蒹葭奶声奶气地这样问母亲宋青时,宋青正在伏案
研磨着某种矿物。她抬起头,对女儿微笑了一下,因
为满手的绿色而没有伸手去抱那个白净柔软的小孩子。
她温柔地问:“蒹葭,你看这个颜色好看吗?你喜欢
吗?”
• 小女孩像是个专业的艺术家一样,目光严肃地审视了
半天。
• 她终于露出天真而畅快的笑容:“好看!像是那次
去……看到的蒹葭。”
• 宋青知道自己找到了。
• “还会不会背诗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 在母女二人朗朗的背诵声中,夏意渐浓。蝉鸣里,满
目青绿——山、水、草、木。在宋青的桌前,矿石重
新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宋青与蒹葭,用心中对于自
然最简单纯粹的热爱,复苏了千里江山,复苏了心中
的绿水青山。
本文结构思路
• [训练1] [2018·北京卷]从下面两个题目中
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 ①略。②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
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期盼。
•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
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
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
有描写。
• [审题立意] 本题属于通常所说的“环保”话
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说,建设生
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
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题目要求展开想象,
要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所以,
考生在写作时不能仅仅描写景物,还要凸显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写作时,既可以实写,写这些年生态环境变好
了,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变化;也可以虚写,展
望更美好的未来;还可以回顾过去,把过去与
现在进行对比。写作时应注意小切口,大开掘,
可以就一幅画面来展开叙述和描写,也可以用
“镜头组合”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描写
“绿水青山图”。
• [拟题] 绿水青山图
• [布局] 这篇虚构类记叙文以“绿水青山图”
为线索,巧妙连缀了三幅画面、运用穿插
的结构方式完成俭省笔墨,运用情景相融
的手法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
与命题要求的主题呼应自然。该文母女的
名字、蒹葭意象的选择、叙事中详略的处
理,都见出该生匠心。
• [范式2] 抑扬式
• 记叙文中的抑扬通常有欲扬先抑、欲抑先
扬和抑扬交错三种。抑扬不仅可以使文章
结构完整,形成正反对照,而且可以使文
章跌宕起伏,多姿多彩,能够很好地调动
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
体验情感的起伏变化。
• 青山依旧在
• 仲夏夜,月华如水,蝉声一片。
• 心事就像一盏摇曳的灯火,被轻轻触碰,就已
在婆娑里凌乱。我的顽劣早已不是一天两天,
父亲为此伤透了脑筋。可这一次,他什么也没
说,只是领着我来到山脚下。
• “这山,说高也不高,虽不陡峭却也是荆棘遍
布。今天,你妈在下面看着,咱俩比比,看谁
先到达山顶。”父亲指着眼前的这座山,突兀
地说。
• “爬山?”我暗自忖度,虽疑惑,却还是答应
了。这山,我原先爬过,到达山顶的路也都熟
悉。更重要的是,我不相信,我会输给韶华渐
逝的父亲。
• 山就在那里,隐隐约约看得出轮廓。
• 比赛开始了。我沿着熟悉的路径疾步跑去,一
路轻松。父亲也不甘示弱,一直紧跟在我身后,
右手紧握着的那个手电筒,泛着微弱的白光。
而我只想着如何快速地甩掉父亲,一路下来,
不过才几十米,我的胳膊就被荆条划得鲜血直
流。脚被凹凸不平的碎石子硌得生疼。每走几
步,都有枝杈横在眼前阻挡。我抬头看路,只
见光怪陆离的树枝投下斑驳的阴影,一张一合,
时静时动,忽明忽暗,这暗影此时竟轻易唤起
了我压抑许久的恐惧。是的,我怕了,前方无
尽的黑暗一点点吞噬我内心残存的光亮,泪水
和泥土混杂在一起,我想放弃了。
• 彼时月亮退隐,那轮残月,像极了婴儿未长
齐的乳牙,龇牙咧嘴地做嚣张状嘲笑着我。
我转过身,就在这时,一束白光出现了,光
将周围的黑暗扯尽、划破,绽放开来,是父
亲!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我顺着灯光回头
望去,他还在费力地爬着,我可以望见他大
口大口喘着粗气的样子,也可以看到他走走
停停的艰辛。我突然想,不如停下来等等他
吧。
• 灯还亮着,一直来到我的背后。
• 我伸出手,拉了父亲一把。
• 终点还有多远?谁输谁赢?我想,这已经不重
要了。我原来那么拼命地想要甩掉他,在我心
中,他虽是沉稳高大的青山,却已是夕阳晚景。
我以为我和他需要足够远的距离,我要展翅高
飞,扬帆远航,天高地阔,任我驰骋,父亲的
牵绊会让我束手束脚。此时此刻,我才恍然觉
悟到自己错了。父亲虽老,他在我心中依旧是
一座巍峨的青山,无论前路是一马平川,还是
荆棘载途,这山从不会因年华消逝而离我而去,
他不会挡住我前行的脚步,只会做我背后最坚
实的靠山,永远陪伴着我。
• 登上山顶后,父亲告诉我:“其实,山就那么
高。”
• 是啊!山就那么高,走过最远最难的路后,我
才看懂青山的风采!
本文结构示意图
• [训练2] [2017·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
文章。
•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
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
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
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
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
歧……
•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
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
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
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不得套作。
• [审题立意] 该作文题从考生十八岁步入成年的年龄特点出发,
关注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及人文素养的培育问题,引导考生
展开联想与思考,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与见解。
• 关注传统文化,饱含人文情怀。人伦关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核心价值,命题意在引导考生调动家庭与个人、长与幼
的相关经验,重新理解长辈的深沉情感、丰富智慧及其对于
青年成长的宝贵意义,引导考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
意义。题目需要考生从凝聚个人真切情感的生活阅历中选材,
关注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的关系,既唤醒内心的真
挚情感,又思考个人的精神成长,富有人文情怀。
• 立意角度丰富。“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
亲人或老师等。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
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
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也可以在长幼
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鉴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
的视角观照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立
意角度多元,可叙可议,可根据自己的长项选择。
• 富有思辨性。写长辈、写日常生活很容易入手,
但以“十八岁成人”的眼光来重新思考,在思
想碰撞中触摸灵魂,则需要考生处理好感性生
活与理性思考的关系,需要处理好表象与本质
的关系,需要思考延续传统与突破传统的关系,
需要思考传统中核心价值的恒定与时代变化的
关系……要写出深度与个性,就要具备处理这
一系列辩证关系的理性思考能力。
• [拟题] 青山依旧在
• [布局] 这是一篇选材得当、紧扣题意、记叙
描写很有特点、能展示人物心灵的考场佳作。
由最初的“顽劣”到经历爬山之后的“懂事”,在
反思中成长与成熟,过程具体完整。文章先抑
后扬,情节跌宕起伏;前后对比鲜明,过渡自
然,主旨明晰,内容充实。
• [范式3] 情节突转式
• 当事件按照合乎逻辑的思路波澜不惊地向
前发展,读者的心态已经平和自然甚至有
了一定心理预期的时候,故事突然峰回路
转或急转直下,往往能够产生石破天惊的
效果,给人惊喜,给人震撼,给人叹息。
情节突转,一波三折,往往扣人心弦,效
果出人意料。
• 小 镇 火 车
• “呜——”火车哐当哐当慢慢停下,吐出一堆
白烟,惊得周围看车之人不由自主屏住呼吸,
瞪大眼睛看着。
• 当晚李老爷的儿子便难得和他爹说起话来。自
从他坚持去新式学堂,李老爷气得抽了他一顿,
两人便一直僵着。
• “那火车可神奇了,你说黑煤咋就让它动起来
还冒白烟呢?”儿子问。
• 李老爷年轻时在大城市读了几年书,自认为见
过世面,说话便总带着些不以为意。他看着这
娶了四房小妾才生下来的儿子眼里灼人的对未
来渴望的光亮,磕了磕烟杆。“这有什么……说
不准和黄包车似的有人拉罢了。”
• 儿子“嗤”了一声,“怎么可能。不过确实和招黄
包车似的,我一招手那车还真停了——开车的是我同
学辉子!我也要学开火车,我要去外面长见识!”
• “不准!”李老爷重重一磕烟杆,这小子心越来越
野了。不过黄包车是好,他每回站在车夫面前招车,
他们总笑着吆喝两句:“客人去哪儿?”就是跑起
来颠了点。
• 小镇修铁轨通火车的事似乎丝毫影响不了李老爷,
他仍旧每天抽抽烟,看看账本,偶尔去地头转一圈。
• 过了几个月,最近难得回来的儿子一进门就说他会
开火车了,还说下周二辉子就让他正式开一次火车。
• “你怎么能给人当车夫?”
• 李老爷气得摔了烟杆,心想或许得让儿子从学校回
来了。天天向往外面与未来,以后还怎么做老爷?
• 周二那天儿子一大早就爬起来,说火车停在邻
县,要赶过去。李老爷瞅了眼门外,朝阳绚丽
却不如以往多彩,反是如鲜血般红得专一而热
烈,仿佛在迎接新生。他爬起来,点上了烟。
• 这天天气是极好的,青天白云明日静静看着人
间。李老爷想起了儿子的话,犹豫了一下,换
了身马褂,取了最宝贵的一支烟斗,慢悠悠向
城东晃去。
• 没有黄包车,累人。李老爷揩了把汗,终于还
是顶着太阳爬上了铁轨。
• 恰好,远处火车正喷烟驶来。
• 李老爷看着那一点点大的东西,再次坚定了回
去就让儿子退学的想法,这么小怎么挤得下几
百人?
不过他还是如同年少招黄包车那样站在它面前挥
了挥手。李老爷看见有头从车窗里钻出来,似乎
和那黄包车车夫在吆喝一样。他仰头,看着蓝到
透明的天,忽然想起了年少读书时老师说的一句
话:“中华之崛起,其希望……”
• “快躲开——爹!”头脑里的话被儿子的嘶吼
打断,他木然地睁眼,整个人被笼罩在火车的
巨大阴影之下,温热的烟雾淹没了冷僵的躯体,
一片白茫之中轰隆之音如同年幼时经历的炮
火……
• 烟斗跌落,断成两截……
• 后来,李老爷直到死也不敢坐火车。
本文结构示意图
• [训练3] [2017·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
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
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
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
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 [审题立意]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生活
中离不开车”,是生活的常识,也是题目的引子,
引导考生将目光投向生活,进而聚焦生活中的车。
第二句话,从“种类”和“形态”两个方面加以提示
和引导,意在帮助考生展开联想。种类繁多、形
态各异的车,如童车、碰碰车、自行车、三轮车、
汽车、动车等,又如共享单车、网约车、无人驾
驶汽车等,车的速度有快有慢,车的容量有大有
小,车的使用方式有新有旧,或是寻常日用之所
需,或是科技进步之成果,体现不同生活理念,
蕴藏各自时代记忆。各种车都能写,地区发展的
差异、个体体验的独特,恰恰是写作的宝贵资源。
第三句话,是材料的关键所在。“车来车往”既
是现实中观察到的车流来往,也可以虚化为与车
有关的记忆、思考和体悟。
• “车来车往”是本句中四个分句的共同主语,也是不
同写作角度的共同出发点。四个分句提示了不同的写
作角度:可由古及今,勾勒时代发展,如过去家庭以
拥有自行车而自豪,到现在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可以
小观大,捕捉人间真情,如父母用车接送孩子发生的
亲情故事;可观往知来,讨论变迁的生活理念,如从
追求快捷到重视环保的转变;也可由表及里,咀嚼暗
藏的人生哲理,如“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前
两个角度侧重感性,后两个角度侧重理性。这几个角
度,既可以单写,也可以交叉,还可以综合,给考生
提供了充分施展写作才华的空间。
• 材料的三句话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表达凝练,意蕴丰
厚。材料立足现实生活,立足考生实际,积极引导考
生关注时代发展,采撷生活浪花,选取合适文体,抒
写真挚情怀。尚奇者可追热点之新,敏察者可展刻画
之长,情笃者可吐肺腑之真,思深者可发独到之论。
人人眼中有车,故上手容易;个个感受不同,故精彩
纷呈。
• [拟题] 小镇火车
• [布局] 小说从开端到发展,经过三重蓄势,
逐步表现李老爷对火车的抵触。但是高潮
部分的景物描写又让读者期待情节会在李
老爷见到真火车后突转:李老爷会转变观
念,接受新事物。结尾情节却发生了出人
意料的突转,李老爷受到了惊吓,“直到
死也不敢坐火车”。小说在读者瞠目结舌的
震撼中结束: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带
来的冲击是多么强烈!
• 写作:
• 色彩,指颜色;不同的色彩常被赋予不同
的意义。2021年,我们隆重纪念中国共产
党成立100周年,欢庆共和国72华诞。作为
在这个特殊年份参加高考的学生,你会赋
予2021年哪一种色彩,来形象地表达你的
感受和认识?
• 请以“2021的色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
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