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有作文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21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有作文解析!

ID:682033

大小:63.03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 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 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首先意味着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 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因此,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应将 文化创意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动能,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创新宣传引 导和示范引导机制,引导多元资金和人才进入乡村文化产业;创新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机制,形成地方文化产业品 牌,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的良性互动,恢复乡村自主造血的能力与动力。 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它不仅直观反映乡村发展的内在文明程度,也是彰显美 丽乡村魅力的外在表现。因此,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一方面,要激发乡民对乡村山 山水水、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增强乡民对自然人居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村风文化, 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另一方面,需要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 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 在治理体系上,乡村振兴既要传承与弘扬优秀的传统治理文化,也要依托于现代社会治理思想的浸润实践。 要筑牢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需要尊重乡村秩序,结合乡村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激活与创新乡村社会治理模式, 不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古以来,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 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想有机结合, 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 乡村振兴还要注意城乡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正视乡村现实的文化需求,加大投入推进与 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为此,需要把各项资金切实用在乡民最渴望、最需要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上; 发展乡村教育,兴盛乡村文化,改变乡村学校的式微状态,发挥文化的引领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乡民,让乡 民用科学思维来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站在乡民立场上,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以乡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优良家风、淳朴民风、文明乡风,引导乡民孝老爱亲、 勤俭持家、向上向善、重义守信。 (摘编自王慧姝《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材料二: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 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 通州区仇庄村从一个有名的贫穷落后村,变成现如今远近闻名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乡村和全国民主法治 示范村。这一变化,始于“以文化人”。曾经的仇庄有“三多”:矛盾多, 吵架多,上访多。如今的仇庄早已变了模 样,最直观的就是村庄环境的变化。柏油马路宽敞笔直,高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街头巷尾干净 整洁,绿植遍地。村民三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在仇庄,每年腊月二十是 “老人节”,这天,全村人都要为 60 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祝福。不仅如此,每逢七一、国庆、重阳等重要节日,村 里会邀请老党员、老干部现场为村民讲述仇庄故事,每年开展活动 20 余次,村民参与达 5800 余人次。村里还 成立了以“村贤”为主要力量的村民宣讲团,定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此外,村里还创建了“家 福学堂”夜间学校,聘请传统文化专家,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共同“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畅谈家庭 之道、幸福之道,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提升了大家 的文化水平。 与仇庄村相距 70 公里的密云区西邵渠村,同样是一派祥和景象。村民文化活动室里,太阳透过落地窗晒得 满屋热气,几位身穿大红色棉袄的村民正在排练节目。临近元旦佳节,他们正在为演出做准备。“西邵渠,我爱 你,我爱你这绿水青山……”,用高粱秆制成的荆笛乐声悠扬,几位村民激情满怀地唱起村歌《我爱我的西邵渠》。 这首歌正是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来的。自从村里建了这处文化中心,每天最热闹的就是这 儿,扭秧歌、唱大戏、练模特步、学广场舞,每到冬季农闲时节,村民就扎根在这里不走了。村里还不定期邀请 老师过来指导,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每天都有文化活动,这日子可有盼头了。”76 岁的老人戴德 瑞说。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赵青山告诉记者,村子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村北原来有一处废弃坑塘,占地两千 余平方米,如今改造一新,添了绿树红花和亭台楼阁,成了村民遛弯儿的好去处。 像仇庄村和西邵渠村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人们欣喜地看到,乡村振兴正在逐步成为现实。 (摘编自王可心《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助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实现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振兴,不仅要大力发展农业,还要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为乡 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B.将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 就能建立健全的乡村治理体系。 C.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应当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 化特质,并进行文化创意升级。 D.西邵渠村村民在文化活动室彩排节目,农闲时节不愿离开,这表明该村村委正视乡民 的文化需求,并得到大家支持。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B。A 项涉及材料一第一段“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能停留 在‘农村发展只是农业发展’‘农村功能只是提供农产品’的固有思维上,而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 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等信息,是对这些信息的整合,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发展农业,还需要发展 乡村文化,故 A 项正确。B 项源于材料一第五段“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 密结合”及第四段“乡村文化赋予乡村社会以秩序,赋予乡贤以声望权威,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不断健全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中,须将传统的乡贤文化与现代治理思 想有机结合,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等信息。一方面。“乡村熟人社会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相结合”属于末段“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部分内容,虽然行文上不属于第四段, 但又在内在逻辑上与第四段“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德治”等相关;但另一方面,根据第四段“不断健全自 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德治成为支撑,法治成为保障”等信息可知,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 系需要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相结合,选项中缺少了“法治”,所以是错误的。C 项源于材料二“文化振兴,是 乡村振兴尤为重要的一环。千村千面,其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乡风文明建设,在润物无 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和材料一“乡村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 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形象塑造”。依据“千村千面,其 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各不相同的乡风与文化”,可以说“乡风与文化决定了乡村之间的差异”。材料一的“乡村 振兴依托于乡村别具一格的原真文化特质与独特文化创意,也离不开乡村文化产业的勃勃生机与乡土本色的品牌 形象塑造”与之直接相关,前者可以作为后者的直接原因,且其中涉及“文化创意”,再加上材料二中的“乡风 文明建设,在润物无声中植入了民淳俗厚的新风尚,造就了千姿百态的美丽乡村”,也涉及“新风尚”。因此 C 选项正确。D 选项前半部分是材料二第三段的事实信息,正确;后半部分是对这一事实的分析,符合材料意思, 是正确的。 2.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文体特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是论述文,先提出总观点,再从四个方面着重论述了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 B.材料二是新闻,点面结合,反映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表达了对乡村振兴的信 心。 C.材料一具体论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意在增强人们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使命感。 D.材料二引用歌词和老人的话,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也使文章语言富有感染 力。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特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A 项是对材料一文体性质和结构 的分析。材料一第一段总述“应该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 全面发展”,第二、三、四、五段从四个方面论述“乡村振兴的现实文化指向”的具体策略, 以此可知,A 项正确。B 选项是对材料二的文体特征的分析,由“西邵渠村党支部书记赵青 山告诉记者”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属于新闻文体,且材料二主体部分属于新闻中具体事实的 部分,属于“点”,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则从总体上概括了许多美丽乡村的整体情况,属于“面”; 这则新闻点面结合,反映了我国乡风文明建设的成就,全文都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的信心。所 以,B 项正确。C 项是对材料一论述详略和意图的分析,材料一主要是从“乡村振兴的现实 文化指向”角度论述“从乡村文化这一内生动力的角度,去推动社会主义乡村的全面发展”, 并未具体论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也没有表现出增强大家积极投身这项事业的使 命感的意图,所以错误。D 项是对材料二论证手法、特征和语言的分析,材料二第三段引用 了歌词和老人的话,印证了新闻的真实,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感,同时这样直接生动的描写也 增强了新闻语言的感染力。所以,D 项正确。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五里界街推行“村民议事日”制度,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交给了村民。 B.十八洞村整治村居环境,打造特色山寨,村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远近游客。 C.红寺堡区为乡村学校招聘一批高水平教师,让村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D.明月村大力发展晚红血橙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实现了村民收入的增长。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材料观点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不适合作为材料一观点的论据的一项,答案是 D。A 项论据 信息源于真实案例:江夏区五里界街作为武汉市“三乡工程”发源地,大力发扬首创精神, 勇当乡村改革先行者,善用法治方法,推行“村民议事日”和“民主理财日”制度,真正把 重大事项决定权和财经权交给群众,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高水平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走出 了一条城市乡村振兴的“江夏路径”,2017 年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这一事实 可以支撑材料一中的“赋予乡村以自治功能”等观点。B 项论据信息源于真实案例:2013 年 11 月,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 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要指示,并提出十八洞村扶贫经验要“可复制、可推广”6 字原则和“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的 13 字要求。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的十八洞 村,遵照的重要指示,按照统一规划、保持原貌、节俭实用、协调美观的原则,整治村居环 境,打造特色山寨,村貌焕然一新,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的一面旗帜。这一事实可以支撑材料 一中的“乡村振兴也需要体悟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等观点。C 项论据信息源于真实 案例:吴忠市红寺堡区是移民区,基础差,底子薄,贫困人口 6 万余人,其中贫困学生有 1 万余人。近年来,该区认真落实“教育发展脱贫一批”的攻坚举措,投入 2.4 亿元,改善办 学条件,为乡村学校招聘一批高水平教师,让村里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这一事实可以支 撑材料一中的“加大投入推进与城市均等的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等观点。D 项论据信息源 于真实案例:在雁江区中和镇明月村,多种因素长期制约着村里的发展。近年来,明月村村 聚焦农业精品产业发展,以中国晚红血橙产业发展成果助推脱贫攻坚, 2019 年底,全村贫 困人口全部脱贫,村内共发展中国晚血橙 2200 余亩,示范带动周边各村发展 1 万余亩,建 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8 个,实现集体经济收入 10 万余元,2019 年全村人均纯收入 6910 元。 明月村还被评为了四川省文明村和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村。这一事实属于“农业发展”“提供农 产品”等部分,不符合材料一“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指向”的总体观点。 4.乡村文化振兴所造就的美丽乡村,美在何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4 分) 【参考答案】①美在村庄环境改善。②美在村民关系和谐。③美在村民文化生活丰富。④美 在乡村敬老孝道等德治文化建设(或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在乡村文化振兴所造的美丽乡村的美丽之处,需 要从具体案例的事实信息中提取概括相关信息。从“柏油马路宽敞笔直……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 植遍地”“改造一新,添了绿树红花和亭台楼阁”等信息中,可以看出,美丽乡村之美在于村庄环境改善。从“村 民三两成群地聚在路边的长椅上晒着太阳唠家常,一片和谐温馨”“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地在这间屋子里创作出 来的”等信息中,可以看出,美丽乡村之美在于村民关系和谐。从“年开展活动 20 余次……聘请传统文化专家, 每周六晚为村民集中授课……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事”“丰富的文化活动让村民们乐坏了”等信息中, 可以看出,美丽乡村之美在于村民文化生活丰富。从“耸的路灯上悬挂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耸的路灯上悬挂 着各种孝道宣传标语”“全村人都要为 60 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祝福”“定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 等信息中,可以看出美丽乡村美在乡村敬老孝道等德治文化建设。注意,本题要求考生“简要概括”,在答题时 不应着眼于具体事实。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6 分) 【参考答案】①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仇庄村注意改善乡村环境,街头巷尾干净整洁, 绿植遍地。②弘扬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仇庄村成立了以“村贤”为主的村民宣讲团,发挥乡 贤文化优势。③推进乡村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仇庄村聘请传统文化专家,通过网络平台, 提升乡民的文化水平。(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理解、分析和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和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关联材料一和材料二,要求以材料二仇庄村的乡村振兴的案例来印证材料 一的相关观点,除了考查考生理解、分析和整合能力外,还涉及到学生的关联思维和应用能 力。首先定位材料一中涉及的乡村振兴策略,涉及到乡村传统产业文化的创意升级、绿水青 山的生态文化建设、乡村治理体系的健全、乡村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推进等四个方面;再 看材料二中仇庄村的案例,主要对应其中的后面三个方面。将这三个策略与材料二仇庄村的 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就是本题答案。仇庄村注意改善乡村环境,街头巷尾干净整洁,绿植遍 地,这属于“践行绿水青山的生态文化”;仇庄村成立了以“村贤”为主的村民宣讲团,定 期在孝道文化馆内与大家分享自家故事,这属于“弘扬优秀传统治理文化”。仇庄村聘请传 统文化专家,通过“仇庄学习书院”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媒介,每天与村民分享传统文化小故 事,提升了大家的文化水平,这属于“推进乡村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务”。注意,本题要求考 生“以仇庄村为例简要说明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因此,在回答时,应从仇庄村的具体事 实中寻找相应策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灯 笼 吴伯箫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 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 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 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 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 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回家总是很晚的。凑巧若 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那 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祖父好, 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 令人忘路之远近。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 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每每想起小时 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 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虽然人已经是站在 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挂红灯, 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真是,若有孤行客,黑 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 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 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 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 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 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 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 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假定是暖融融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 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 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 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注]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 [注]霍骠姚,指汉朝霍去病,曾多次率军大破匈奴;裴公,指唐朝裴行俭,曾率军打败突厥;雪夜入蔡,指唐朝 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文本二: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 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 (选自吴伯箫《无花果──我和散文》)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孩喜欢火与亮光,仿佛天性,因为火光关涉着温暖的守护、游戏的快乐、节日的气 氛等美好的元素,而这些都是人们从小眷恋的。 B.暗夜归途中的灯笼,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深夜院子 里亮着的灯笼,营造出家人相聚时祥和宁静的氛围。 C.“进士第的官衔灯”暗示姊家曾有的显赫地位,“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与 之形成反差,暗示时过境迁,昔日的华贵不复存在。 D.相比有“尚书府”“某某县正堂”字样的纱灯,“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 才是作者所爱,一贬一褒,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内容、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和 D 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D。A 项是对文本一开头 部分的理解性描述以及文章整理的理解。文章开头明确说:“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 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 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可见,火光给了暗屋的孩子以守护,也 给孩子们在节日时游戏的快乐。A 项是正确的。B 项是对文本一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三 段谈到长工李五和我打折灯笼去接祖父,祖父在路上讲故事,可以说“暗夜归途中的灯笼, 见证了听故事的孩子和讲故事的祖父之间的亲密关系”;到家时,“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 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到家常是二更时分。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 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此时的灯笼营造出家人当夜团聚 时宁静祥和温暖的氛围。所以,B 项正确。C 项是对文本一第八段的分析,本段主要回忆族 姊远嫁及之事,通过“进士第的官衔灯”,可以看出姊家曾经地位显赫;但如今破落了,“垂 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可见时过境迁,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D 项主要是对文本一 第九段的理解与分析,本段的确比较了官宦之家和普通人家所用的两种灯笼,但 “懂得了 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不算“贬”,“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也没有明显的“褒”,其 意图也不在“突出作者对亲情的重视”,而是强调作者对“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的喜 爱。所以,D 项错误。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多个角度描绘记忆,如“月华”“繁星”属视觉,“犬吠”“谈吐”属听觉, 夜行人的“私语”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写动。 B.“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起到过渡作用,引出母亲送作者上学的情景,以多年来离 乡飘泊的游子的视角来追忆,更增添惆怅的意味。 C.对宫灯的描写,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华丽的宫灯代表 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让作者心生向往之情。 D.文章语言凝练而典雅,例如,“如沸的繁星”以“沸”字表现繁星灼亮,“遍悬珠玉 金银而风至锵然……”等语句则化用古典诗文语汇。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理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 C 级和 D 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答案是 C。A 项考查考生对文本 一第二段中回忆的描写角度的分析鉴赏,文章第二段“月华”“繁星”显然属视觉,“犬吠” “谈吐”属听觉,“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是以动写静,“闹嚷嚷的观众”则分明是写戏 台下的喧闹动态。因此,A 项正确。B 项是对文本一第四段的作用分析。第四段只有一句话: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引出第五段作者对“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 挑了灯笼走回的事”的追忆,但其视角却是“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 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的游子视角。因此,B 项正确。C 项是对文本一第七段宫灯描写的分析鉴 赏。“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的 确在一定程度上“使文章由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转入对历史情境的想象”,但华丽的宫灯并不一 定代表着现实中缺失的诗意生活,其关联的生活有浪漫也有凄凉,因而“让作者心生向往之 情”也不对,结合上下文,作者并无向往诗意生活之意,反倒是最后的战斗让作者向往。因 而,C 项错误。D 项是对文本一整体语言风格的分析鉴赏,文章语言凝练典雅。如第二段“如 沸的繁星”这一表达颇有韵味,一个“沸”字凝练而意蕴丰富,表现将夜空繁多而又闪烁明 亮的星星写得甚至有了相当的热度;而第七段中的“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等语句则化 用古典诗文语汇,富有古典雅致的韵味。所以,D 项正确。 8.《灯笼》最后两段在内容和主旨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①丰富内容,以“灯笼”引出古代将领保家卫国的事迹,情感豪迈。②升华主 旨,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愿望,歌颂参加抗战等带来光明的力量。(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某一具体元素或要件在内容和主旨上所起作用的认识 和理解,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对文本整体有比较准确的把握。能 力层级为 F 级。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围绕“灯笼”来写,基本结构比较简单。作者之所以如此喜爱灯笼, 是因为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许多 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灯笼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 人;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灯笼更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 热情。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作者借灯笼表达 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也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结尾一段,作者已不再沉浸于回忆, 而是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此文写于抗战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 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 “灯笼又不够了”,应该 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感情。作者没有只是沉浸在对美好童年生活 的回忆中,也没有单纯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而是由追 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爱国的热情。文章最后两段,从内容上说, 是“灯笼”的种种回忆引出作者对古代将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丰 富了文章内容,也提振了全文格调,情感豪迈。在主旨上,文章最后两段尤其是最后一段, 作者直接流露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表达自己参加抗战、报效国家的愿望,以及对国家光明 前途的信心。 9.吴伯箫的《灯笼》将小说的题材、诗的感情、散文的结构融合在一起,请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简要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①小说的题材:文章围绕“灯笼”,写到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 欢等题材,故事性强。②诗的感情:“灯笼”在文中寄寓了作者丰富而深厚的内心情感(或: 围绕灯笼的人事也都充满感情,如“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等表达,善于借意象抒发深情), 留下回甘余韵。③散文的结构:文章以“灯笼”为主线串连人事,贯穿古今,使文章形散而 神聚。(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艺术特色与作品思想内涵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 级为 C 级和 D 级。 【试题分析】作者在《无花果──我和散文》一文中说:“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 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 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结合作者的创作理念,读者可以更好地读懂这篇 文章,更可以欣赏到这篇文章的特色。按照作者的理念,“小说的题材”是指“内容是主要 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对应《灯笼》这篇文章,则是围绕“灯笼”, 写亲人的离合、家族的变故、飘泊的悲欢等题材,故事性强;“诗的感情”是指“感情粗犷、 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回甘余韵”,对应到本文,则可以发现文章的“灯笼” 这一意象以及围绕这一意象展开的人事之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给读者留下回甘余 韵;“散文的结构”在其自述中虽然并未言明,但根据散文最大的特点,强调“形散神聚”,则可以发现文章 以“灯笼”为线索,串连起有关灯笼的各类人事,并涵盖古今,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注意,题目与 文本二内容略有区别,在答题时应当避免照抄,而应结合具体问题来回答,如“诗的感情”不同于“诗的语言感 情”,前者不涉及语言问题,在答题时也就不应涉及语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也。好读书,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异以郡 掾监五县,与父城长苗萌共城守,为王莽拒汉。光武略地颍川,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车乡。 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得召见。异曰:“有老母在城中,愿 归据五城,以效功报德。”光武曰:“善”。异归,谓苗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 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 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光武自蓟东南驰,至饶阳无蒌亭,时天寒烈,众 皆饥疲,异上豆粥;及至南宫,遇大风雨,入道傍空舍,异复进麦饭。因复度呼沱河,从破 王郎,封应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 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 诸将,各有配隶。军士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从平河北,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 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 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 大破之。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异上书谢 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章,战栗 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赐以珍宝衣帛。 异稽首谢曰: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 异妻子随异还西明年夏,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 (节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 异妻子随异还西/ B.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 异妻子随异还西/ C.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 异妻子随异还西/ D.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 异妻子随异还西/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体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 A、C、D 三处分别设置两处、一处、一处错误。A 项的“臣今愿国家无 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应在“之难”后断开,使“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 形成一体,其意为臣现在希望陛下您不要忘记河北的困境,如果将“小”放在前面,则有句 式杂糅之嫌,且其文意逻辑(“无忘河北之难小”)不通。“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应在“宴 见”后面断,其意为后来屡次召见参加宴饮朝会,商定计策夺取蜀地。“见”如果放在下面 则语意不通。C 项的“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应在“宴见”后面断。D 项的“臣今愿国家无 忘河北之难小臣不敢忘巾车之恩”,应在“之难”后断开,使“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 形成一体。B 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选项。正确断句为:“臣今愿国家无忘河北之难,小臣不 敢忘巾车之恩。”后数引宴见,定议图蜀,留十余日,令异妻子随异还西。全句意思是:“臣 现在希望陛下您不要忘记河北的困境,小臣不敢忘巾车蒙赦的恩德。”后来屡次召见参加宴 饮朝会,商定计策夺取蜀地,逗留十多天,命令冯异妻子儿女随冯异返回西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 B.从事,文中指官职,亦称“从事掾”,为汉刺史的佐吏;现代指干某项事业。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 D.稽首,古代跪拜礼,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片刻,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礼节。 【参考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中文化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文意,对 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 项涉及中国古 代典籍知识。《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 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以《春秋》为本,通 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因此,A 项正确。B 项考查中国古代官 制与及该词所示的现代语义。“从事”在古代可指官名,亦称从事掾,是汉代刺史的佐吏, 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文中即指此类官职。在现代汉语中,“从事”一般指干某 项事业。因此,B 项正确。C 项考查中国古代帝制称号。古代皇帝一般有四种称号,分别为 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年号等。尊号在秦末汉初就已经出现,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 的称号。选项中“文中指刘秀登上帝位之后自封的名号”是错误的。根据原文“从平河北。 诸将并劝光武即帝位。异遂与诸将定议上尊号”,可知刘秀称帝类似“黄袍加身”,为臣下 推举,而非“自封”。所以,C 项错误。D 项考查古代礼制知识。稽首,稽是“停留,拖延” 的意思,稽首的意思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它是指古代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 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由此可知,D 项是正确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他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 人值得托付,苗萌深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 B.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他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 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军中。 C.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 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 D.冯异忠心为主,获得信任。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 且主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信息, 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方面,然后选择其中较为重要 又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项来对不同方面的文意进行分析和概括。从 文章看,四个选项的概括均正确,其中三个选项的分析也正确。A 项对应原文“异归,谓苗 萌曰:‘今诸将多暴横,独有刘将军所到不虏掠。观其言语举止,非庸人也,可以归身。’ 苗萌曰:‘死生同命,敬从子计。’即开门奉牛酒迎。光武署异为主簿,苗萌为从事。”其 分析是,冯异“赞赏刘秀不虏掠的行为,为其风采气度所折服,认定此人值得托付,苗萌深 表认同,和他一起归顺了刘秀”,是对原文相关内容的转述,是正确的。由这些事实,也可 以看出冯异“带领的队伍,进退有度,军容严整”。“冯异慧眼独具,投身明主”,因此, A 项正确。B 项对应原文“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 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以及“明年夏, 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等内容。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冯异“带领的队伍, 进退有度,军容严整”,他“为刘秀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在攻打落门时,出师未捷便病死 军中”。基于这些事实,可以说“冯异领兵有方,鞠躬尽瘁”。故而,B 项正确。C 项对应 原文“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 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其分析是,冯异“路上遇到其他将领,他主动避让; 他所诸将聚在一起评议功劳,他没有参与而选择独处树下,被誉为‘大树将军’”,是对原 文的转述,是正确的。由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冯异“为人谦让,不矜己功”。因此,C 项正 确。D 项对应原文“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帝使以章示异。 异上书谢曰:‘臣充备行伍,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任方面,以立微功。见所示臣 章,战栗怖惧。’诏曰:‘将军之于国家,义为君臣,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 赐以珍宝衣帛”,其分析是“有人构陷冯异,冯异得知此事后,上书向皇上表明忠心并且主 动认罪,最终刘秀顾念旧日的恩情而宽恕了他”。由原文“过蒙恩私,位大将,爵通侯,受 任方面,以立微功”“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可知冯异的谢表中没有“主动认罪”之意, 主要是自述而求获得皇帝的理解,因此,说冯异“主动向皇帝认罪”和“(皇帝)宽恕了他” 是错误的。因此,D 项错误,是本题正确答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异间出行属县,为汉兵所执,时从兄孝从光武,因荐异。 (2)异久在外,人有章言异专制关中,威权至重,百姓归心。 【参考答案】(1)冯异微行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当时冯异的从兄冯孝追随光 武刘秀,借机推荐冯异。 (2)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 级。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和结构有“间出”“为……所”“因”等。“间出”可译为“秘密 出去”“微行”,如《史记·项羽本纪》:“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 “为……所”表示被动,需要译出被动的意思。“因”在此处应译为“趁机”“借机”。全 句可译为:冯异微行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当时冯异的从兄冯孝追随光武刘秀, 借机推荐冯异。第(2)小题中的关键字词短语有“章”“专制关中”“归心”等。“章” 属于名词或用为动词,可译为“上奏章”“上书”等。“专制关中”有省略和介宾短语后置 现象,可译为“在关中独断专行”等。其中“专制”可译为“独断专行”,如《史记·穰侯 列传》:“范雎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归心”可译为“归顺”“归附”等。全句 可译为: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独断专行,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 14.冯异是如何打败赤眉军的?请简要说明。(3 分) 【参考答案】①派壮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②埋伏在道路两旁,突然出击;③乘胜追 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试题分析】本题为简答题,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 整合。冯异打败赤眉军的过程主要涉及材料中的如下语句:“时赤眉暴乱三辅,乃遣异讨之。 拜为征西大将军,与邓禹共攻赤眉。异使壮士变服与赤眉同,伏于道侧。伏兵卒起,衣服相 乱,赤眉不复识别,众遂惊溃。追击,大破之。”从中不难看出,在打败赤眉军的过程中, 冯异让军士穿上与赤眉军一样的服装,埋伏在道路两旁,然后突然袭击,待赤眉军溃散时, 他又派兵追击,从而大败赤眉军。 【参考译文】 冯异字公孙,颍川郡父城县人。喜爱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汉兵起事, 冯异以郡掾身份监管五县,与父城长苗萌一起守城,替为王莽抵御汉兵。刘秀攻占土地到颍 川,攻打父城没有打下,把军队屯扎兵巾车乡。冯异微行出城巡视下属各县,被汉兵抓获, 当时冯异的从兄冯孝追随光武刘秀,借机推荐冯异。冯异得到召见的机会。冯异说:“我有 老母在城中,我愿意回去据守五县,来为您效力,报答您的不杀之恩。”刘秀说“好”。冯异回 城,对苗萌说:“当今各地将领大多残暴蛮横,只有刘将军每到之处从不劫掠抢夺。我察看 他的言语行动,觉得他不是平庸的人,可以投靠托付。”苗萌说:“我们死生共命,我听从您 的计谋。”冯异和苗萌马上开城门捧着酒肉迎接。刘秀任冯异做主簿,苗萌做从事。刘秀从 蓟县东部向南急行军,到达饶阳无蒌亭,当时天气严寒,众人都又饥又累,冯异给刘秀端上 豆粥;等到到了南宫,又遇到大风大雨,刘秀进入路旁空房,冯异又献上麦饭。大军就次度 过呼沱河,冯异跟着刘秀打破王郎,封为应侯。冯异为人谦让不自夸,出行和众将相遇,就 领自己的车让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 被称赞为有秩序。每次宿营,众将领一起坐下来评功劳,冯异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军中称 他为“大树将军”。等攻破邯郸后,于是改编部队,分属各位将领,将领每人都有部属。士兵 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因此赞赏他。跟着刘秀平定河北,诸将一同劝光武登皇帝位。 冯异就和众将领商议确定刘秀的称帝尊号。这时,赤眉扰乱三辅,于是派遣冯异讨伐他们。 拜任冯异做征西大将军,和邓禹一同攻打赤眉军。冯异派精壮士兵改换服装和赤眉军相同, 埋伏在路边。(打仗时)伏兵突然出现,穿的衣服相混,赤眉军不能分辨识别,士兵于是惊 恐溃散。冯异率军队乘胜追击,大败赤眉军。冯异长期在外领兵,有人上奏章说冯异在关中 专权,权势很大,百姓归顺他。光武帝派人拿着奏章给冯异看。冯异上书谢罪说:“我参加 军队,过多蒙受皇帝的恩德,位居大将,封爵通侯,受命统率一方,建立些细微功劳。见到 给臣看的奏章,我感到战栗恐惧。”诏书回复他说:“将军对于寡人,道义上是君臣,恩情上 如父子。哪来的嫌疑而生恐惧之意?”又拿珍宝衣帛赏赐冯异。异拜谢说:“臣现在希望陛下 您不要忘记河北的困境,小臣不敢忘巾车蒙赦的恩德。”后来屡次召见参加宴饮朝会,商定 计策夺取蜀地,逗留十多天,命令冯异妻子儿女随冯异返回西部。第二年夏天,冯异和诸将 攻打落门,没有打下来,发病,逝世在军中,谥号节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①。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注]①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魂魄犹存,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灵。 D.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作品时理解和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 级。 【试题分析】杜甫写给武卫将军的挽歌一组共有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首联意为武卫将军 原本在寒夜警备森严,突然大星落在前军,将军逝世。其中涉及诸葛亮典故。诸葛亮《与步 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晋阳秋》:“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往西南,投于诸葛亮 营,俄而亮卒。”从中可见诗人对武卫将军的评价很高。颔联追述武卫将军生前,认为他生 前是英勇果决的壮士,又言及武卫将军死后,皇上下哀诏悼念他的魂灵。生与死互相衬托, 寄托了诗人对武卫将军的深厚感情。颈联意为当时天下太平无事,王者无战,自有文人墨客 为将军撰写碑铭,以告慰将军英灵。尾联的意思是说武卫将军虽然未得封侯,但其功绩必将 被史书记载。故人对本诗有如下评价:首章,记初丧情事。上四,言身殁可哀。下四,言功 存足述。夜落将星,见其有关气运。敢决,念生前。精灵,伤死后。无战,世际承平。勒铭, 立碑墓道。意疏阔,褒封绝望。为谁青,史简足传也。王嗣奭《杜臆》认为:封侯句,无限 感慨,与汉文帝惜李广不遇时者同意。 据此可知,A、B、C 三项都是正确的。D 项说“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是正确的, 但说“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则是错误的。 16.作为挽词,这首诗围绕武卫将军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沉痛哀悼,将军之死令天下同悲。②由衷赞美,将军功绩必为后人铭记;③ 无比惋惜,将军功业未竟、未得封候。(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中国古代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 为 D 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求考生通过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体会诗人思想感情,且将思想感 情限定在“围绕武卫将军”方面。为回答这个问题,考生需要准确解读全诗,并在答题限定 范围内确定答案。诗歌标题已经透露出诗人对武卫将军的沉痛哀悼,故而才有《故武卫将军 挽词三首》。首联通过用典,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表现了诗人对武卫将军的由衷 赞美。颔联通过将军生前死后的描述,不仅突出将军的才干功绩,而且说皇上都下诏哀悼将 军,突出将军之死天下同悲。颈联紧承上文,突出将军功绩为后人铭记。尾联为将军未得封 侯、功业未竟而感到无比惋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连廊回旋、飞檐高翘是中式建筑的常见形式,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审美特征, 对此,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生动的描绘:“ , 。” (2)“比”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氓》中“ , ”两 句就使用这种手法,以桑叶的润泽有光来表现女子的容颜亮丽。 (3)中国古诗重视“兴发感动”,如杜甫《登高》中“ ”以叶落纷纷生 发悲秋之意,晏殊《浣溪沙》中“ ”则由花谢之景触发伤春之情。 【参考答案】(1)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2)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3)无边落木萧萧下 无可奈何花落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 级。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分别出自杜牧《阿房宫赋》、《诗经·卫风·氓》、杜甫《登高》 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其中《阿房宫赋》《诗经·卫风·氓》《登高》为《普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浣溪沙》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 古代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 展品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 的佳作。画中四将 身着圆领袍服,皆为文人装束;四武官作为侍从,皆身着便装。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 机敏,颇有军士风范。 本次展览绘制了许多线图:西汉深衣展开示意,唐代女子妆容详解,明代巾帽的“流行 款”……此外,本次展览还制作了 服饰复原人像,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完 整地呈现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总的来说,通过精心的谋划、巧妙的布置,本次展览向人们 展示了一段丰富多彩的、立体版的《中国古代服饰史》。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文字,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展示 不可多得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15 尊不同时代的 B.展现 不可多得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15 尊不同时代的 C.展现 屈指可数 诸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的 15 尊 D.展示 屈指可数 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 不同时代的 15 尊 【参考答案】A 【命题立意】该题综合考查考生辨析和使用词语,选择正确句式使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A 项。B 项、C 项和 D 项都存在错误。考生要答对该题,首先要对文段的内容有全面而 正确的理解,然后结合上下文,找出最恰当的词语和句式。第一个含有要填写的词语的句子是“国家博物馆举行 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充分 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灿烂成就”,题面中给出了“展示” 和“展现”两个词语供选择,“展示”强调把某个对象拿出来给人看,“展现”强调使隐藏的精神品质显现出来。 结合上下文和词语本身的含义用法来看,显然“展示”比较恰当。第二个空含有需要填写的词语的句子是“展品 中有数十件珍品,例如《中兴四将图》,便是宋代肖像画中 的佳作”,要给“佳作”找一个修饰语。 题面给出了“不可多得”和“屈指可数”两个词语供选择。“不可多得”含有少而难得、值得珍惜之意,“屈指 可数”只是强调数量很少。结合上下文意和词语本身的含义用法来看,此处,“不可多得”更为恰当。第三个空 含有需要填写的文字的句子是“ ,但均身形矫健,表情机敏,颇有军士风范”。题面给出了“诸 武官年龄和相貌各异”和“诸武官的年龄和相貌各异”两个句子供选择,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一个“的”字造成 的主语不同。根据后文,主语应当是“诸武官”,而非“年龄和相貌”,所以应当填入的句子是“诸武官年龄和 相貌各异”。最后一处含有需要填写的文字的句子是“本次展览还制作了 服饰复原人像”,题面给 出了“15 尊不同时代的”和“不同时代的 15 尊”两种表达供选择,结合上这两种表达的细微区别和上下文意, 可知,先说“15 尊”,再强调这 15 尊人像属“不同时代”,如果先说“不同时代”,易误解为每个“不同时代” 都有 15 尊人像,所以,此处应填入“15 尊不同时代的”。综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9. 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使用有误的标点符号是(3 分) A.冒号 B.引号 C.省略号 D.书名号 【参考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在语言表达中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D。根据题面所示,考生需要识别相关文段中的标点符号,并判断其使用正确与否。第 一处是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之后,引出分说的内容,使用正确。第二处是引号,此处表示特定称谓,特指明代 巾帽中的流行款式,使用正确。第三处是省略号,此处标示列举的省略,使用正确。最后一处是书名号,但这里 的“中国古代服饰史”应当是泛指一段历史,并非指某一本书,注意前面的量词是“一段”而非“一本”,所以, 此处应当用双引号表示特殊含义,而不应用书名号。书名号使用错误,所以,D 项是本题正确答案。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为了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B.以便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完整地把握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 C.为了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D.以便古代服饰之美得以直观地感受,衣冠配饰的整体形象得以完整地呈现 【参考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在语言表达中判断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 B 项。文中划线句子有三处语病:①“为了”表示目的时,要放在 句首,此处使用不当;②“古代服饰之美”作为主语,与谓语“直观地感受”不匹配,正确 的表达应当用被动式,“被人们直观地感受”,或者表述为“人们直观地感受古代服饰之美”; ③“整体呈现”与前面的主语“古代服饰之美”不匹配。第①处语病,B、D 两个选项都改正 了;第②③两处语病,A、B 两个选项都改正了。综上可知,只有 B 项是完全正确的,是本题 正确答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12 月 20 日至 12 月 30 日,“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 这次展览视野广阔,触角细腻,从纪实的视角出发,真实再现这场聚焦武汉、辐射全国的战“疫”的景象。影 像题材从病区到社区,从医疗工作者到志愿者,从封闭管控到复工复产,从严冬寒雪到春意盎然……内容非常丰 富而且很有代表性。其中特别设置的“为天使造像”单元,通过照片、视频等形式,带领观众走近那些白衣为甲、 逆行出征的白衣天使,去看,去听,去感受他们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力量。 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疫大战中,摄影人没有缺席。他们不惧风险,深入一线,用无数细节还原出一段不 可磨灭的中国战“疫”记忆。 21.请对这则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字。(5 分) 【参考答案】①12 月下旬,②抗击疫情影像展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③用影像再现全国战 “疫”景象,(或:用影像还原中国战“疫”记忆)④“为天使造像”单元⑤展现白衣战士 的风采。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从复杂文段中获取关键信息,压缩并组织成句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原文是一则关于“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的新闻报道。其中关键信息是 举办摄影展的时间“12 月 20 日至 12 月 30 日”(可简化转换为“12 月下旬”)、展览名称 “‘见证•造像’抗击疫情影像展”(可简化为“抗击疫情影像展”)、举办地点“河南省 三门峡市”、展览主要内容和目的等。前面几项比较好把握,最后一项,由于是缩写,就不 能一一写出全部内容,点出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即“用影像再现全国战‘疫’景象”。另外, 原文中用了一定篇幅突出强调了“‘为天使造像’单元”展示白衣战士的风采,也是关键信 息,应当提及。 22.右图是“为天使造像”单元中的一张照片。请为这张照片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紧扣照片内容,使用排比、比喻修辞手法,不超过 80 字。(6 分) 【参考答案】白衣天使们,你们全副武装,与时间赛跑,与病毒搏斗,与死神决战。即使再 疲倦也决不肯倒下,你们背靠着背,组成了大写的“人”字,树起一座屹立于天地之间的丰 碑!(“画面内容”主要指“全副武装”“背靠着背”两个要素)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使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生动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 题采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查。做好这道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读懂照片内容,注意 照片中的核心要素和照片下方文字提示,两名白衣天使背靠背,组成一个大写的“人”字; 二是完成题目要求,使用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 80 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生 动性和流畅性。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916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 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1919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 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如今,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 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 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 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 【试题分析】 整体评价 1.价值导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 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 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2021 年深圳二模作文题以“新青年,敢不同”为主题,围绕青年的理想信念、个人的价 值选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选择了陈独秀、毛泽东和三位伟人对青年的寄语, 使考生真切体会百年来一代代新青年走在时代前列,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成长历程,体 现出广阔的历史视野和炽热的爱国情怀。引导当代青年打破陋习,摆脱束缚,树立崇高理想, 接过民族复兴重任,激发考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试题借伟人话语,关联青年自身,以“敢不同”为切入口,引发青年思考人生意义与价 值,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个人理想和民族发展有机结合,关注 时代发展,关注国家命运。 2.青年立场 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对写作者的身份确定意识愈加强化、凸显,特别着意强调考生这一 特殊写作者的“青年身份”,并在写作指令和写作任务中突出强调“青年立场”。 本次作文命题在“青年身份”的确认上进一步凸显,材料联系不同时代三位伟人对于青 年人的期待和要求,营造极富时代特点和青春色彩的语境,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以产生 情感共鸣;引导作为当今时代“新青年”的考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和价值选择,自 觉将个人的理想追求和国家民族的发展融为一体。题目通过明确的“青年立场”的设定,让 考生在代入情境、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完成特定主题的自我教育,达到育人的目的。 3.命题特点 本次作文命题形式可以称为“主题式材料情境”作文,是考生熟悉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由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三个部分构成。形式稳定,情境贴合学生生活,任务指令明确, 题面友好。 三则材料的主体内容,为跨越一百多年的三位伟人对新青年的寄托和期许,三段话里均 含有两个层次:一是对于落后思想观念的摒弃,一是新青年个人的价值选择。落后观念与新 青年的价值选择形成对比,材料富有张力,给考生留有充分的思辨空间。 题目具体解析: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等写作要素分解 本次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一)对于材料的理解 1.1916 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一文中号召青年做“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 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的新青年。 解读:1916 年 9 月 1 日,陈独秀在改刊后的《新青年》第一期上发表《新青年》一文, 号召青年做“新青年”。“新青年”应当是“斩尽涤绝做官发财思想,内图个性之发展,外 图贡献于其群”,即内心抛弃做官发财的庸俗想法;对内修养自我,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 对外贡献自我,有益于国家人民。 这则材料体现了陈独秀对新青年的要求:抛弃做官发财的庸俗思想,勇于发展自我、贡 献家国。陈独秀的话语中“抛弃”“勇敢”隐含着“敢”的“取”“舍”,直指“庸俗思想”, 明确百年前青年所追求的“不同”的意义所在。 2.1921 年,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大声呼吁:“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 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解读:“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毛泽东 的这句话体现出对于国家民族,青年人应有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我们不说,谁说? 我们不干,谁干?”以慷慨激昂的反问句,号召青年人挺身而出、勇立时代潮头,不能退缩, 更不能寄期望于他人。 这则材料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新青年的期望:摆脱怯懦和寄望他人的思想,敢于挺身而 出,承担家国使命的思想。话语里以“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来指向“敢” 的责任与勇气,也包含着区别于庸碌无为与明哲保身,表达“敢不同”的思想。 3.今天,寄语新时代的我们,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 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解读:这段对青年人的寄语综合了在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报 告的内容,是新时代对于新青年的要求。“要走出孤芳自赏的狭小天地”,要求今天的青年 不能驻足于“小我”的孤芳自赏;“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 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引导当代青年人放眼家国,将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发展融合为一,承 担起时代赋予青年人的重要使命——担当复习民族大任。体现了对新时代的青年摆脱“小我” 思想的束缚、勇担时代重任的期望。 本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今天,寄语新时代的我们”一句,将“青年”和“我们”合 而为一。“我们”一词,将青年使命从历史的过去拉到时代的今天,将写作者对他人人生选 择的观望拉到对自我人生选择的省察;写作者不能作为青年使命的旁观者冷漠存在,而必须 作为时代家国发展的参与者思考。写作者的青年身份、青年立场凸显。 4.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 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解读:“伟人的话语激励不同时代的青年”,表明伟人这些话语对青年人的价值和意义。 “要大胆打破陋习,摆脱束缚,勇敢更新自我,张扬个性,成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新青年’”, 则是对“新青年”价值选择的进一步阐释:要打破陋习,摆脱束缚;要勇敢更新自我,张扬 个性,并且有益于自己的国家民族。 (二)对引导语的理解 校团委举行“新青年,敢不同”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 的感受与思考。 引导语规定了明确的写作任务,可分为五个层次: 首先,“主题征文活动”是特定的写作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 第二,“新青年,敢不同”是本次征文活动的主题,规定了本次写作需要重点阐释的核 心内容。“新青年”这一概念,指向的不止是普通生理意义上的青年人,而是吻合时代发展 要求的青年。“敢不同”,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敢”,敢于摆脱旧思想,敢于承担 新使命,敢为人先,敢立潮头;二是“不同”,不同于流俗,不随波逐流,有责任,有个性。 三位伟人的话语里,虽则有不同的表达,却都指向“不同”的具体内含,即不同于同时代与 同辈青年中的平庸与世俗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要做敢于实现青年人生理想,有益于家国的有 为青年,是为“新青年”,这就是百年不变的青年情怀。 第三,校团委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基层单位,本身就是先进青年的群团组织。由 校团委举行的征文活动,天然具有时代青年的写作立场,暗示了考生的写作身份定位。 第四,“结合上述材料”,要求考生写作必须围绕“上述材料”(题目中楷体字的四个 自然段)展开。但是,它和“结合材料的含义”、“综合材料的含义”等不同,“结合材料” 要求相对宽泛,考生可侧重材料中的某一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第五,“写一篇文章”,文体没有明确限定;“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则要求考生写 作时要有真实的感受,也要有理性的思考。综合该文的写作情境是参与校团委的主题征文活 动,文体以议论性散文为宜。 (三)对“写作要求”的理解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要求考生选择恰当的角度,结合材料和引导语确定立意;“自 拟标题”,考生可自由拟定合适的标题,体现标题拟定的开放性。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体现了考场写作的禁止 性要求。 但是,要注意本次作文的隐性要求。比如,在内容方面,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新青年, 敢不同”中的“不同”,不是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哗众取宠,而是敢于摆脱旧思想、承担 新使命。在写作身份方面,写作者不仅是一名中学生,更是时代呼唤的、寄语的“新青年”; 写作的过程是作为“新青年”的考生对青年群体、对自我价值选择的思考和省察。 如何永葆青春本色?如何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书写“新青年”的“新”风采?如何冲破 青年人自己所处的环境的“众”与“同”,求得自己个性的表达?如何用自己的“敢不同” 的勇气和成就为这个时代、我们的家国增添青春活力?甚至如何在自己的学业进取、职业选 择等方面,摆脱平庸,朝着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这都需要写作者用青年人特有的思维和行动来回答,而“新青年,敢不同”,就是一个 有青年气魄的答案。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