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鉴赏讲评
教学目标:
1. 把握散文阅读选文的特点。
2. 掌握散文阅读的方法。
窗子以内是狭小的空间,窗子以外是广阔
的世界。当我们通过窗子向外张望,窗子是我
们认识世界的通道;而当我们对世界止于张望,
窗子便会将我们与世界隔开。其实阻隔我们认
识世界的,又岂止是有形的窗子?悬殊的身份
地位、知识领域、观念视角、习惯心态这些无
形的窗子,都会将我们与他人隔离开来。身边
的人与我们近在咫尺,心灵却难以相通。这篇
散文从具体的窗谈到抽象的窗,用窗子将整篇
文章串联起来。理解文章的关键在于理清写作
思路、读懂窗子的象征意义。
《窗子以外》思路梳理:
• 【披文入情】 窗子以外
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
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开头看似多余,作者其实是想展示一
种从渺茫之感开始梳理思路的过程。】
②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
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
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
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
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
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
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
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
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从眼前的生活写起,作者隔着铁纱窗观察外面的四个乡
下人,他们看似熟悉,却如此陌生。作者意在说明,隔着
窗子无法真正了解身边的人。】
• ③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
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
外!
• 【作者强调自己的观点,人在观察万物时,
都有各种各样的阻隔。这为下文列举的现
象做铺垫。】
④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
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
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
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
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
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
都有人吃去;(用排比的手法,极力铺陈外部世
界的丰富和美好。)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
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
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外部世界如此丰富美好,“可是你则并不一定
能看见”,多么遗憾!此处作者带着强烈的情感,
说明不走到窗外,无法真切地感知广阔的自然。】
⑤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
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
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
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
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铺陈生活中常
见的美好的景物。)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
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
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
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铺陈生
活中随时可见的各式各样的人。)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
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
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
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在前文的画面中加入对话等
声音,增强现场感。)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
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
纱的,玻璃的!
【用生动的笔触,描写生活中熟悉却陌生的各样场景,说明
不走到窗外,无法明白生活中的事理。】
⑥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
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
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
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
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
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
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此为过渡段,设想人下定决心要走出窗外,
去认识生活。】
⑦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
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
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以调侃的语气讽刺这些学者的
“考察”只能浮在表面。)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
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
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
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这
既是对某些学者带着偏见看问题的讽刺,也是对自我治学态
度的反思。)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
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
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
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
知道那是罪过!
【总结,人即使走出了具体的窗子,观察世界时还是会隔着
一个无形的窗子,即身份、视角、观念、心态等等。由此可
知,作者真正想阐述的道理是:人想要正确认识世界,就必
须放下个人的成见与偏见,去认真地观察生活。】
【文章珠玑】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
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
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
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
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
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
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
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
展演着。
①渺茫的话语引发了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思考。
②写眼前所见的四个乡下人,陌生而又好奇,并
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③抒发对窗子以外的强烈感叹。
④窗外的世界——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
周折、热闹、紧张,但你不一定能看见。
⑤窗子隔绝了你与颜色、声音、生的外部世界地
联系。
⑥你渴望走出屋子,离开窗子,来一场健康的旅
行,渴望了解外边的世界。
⑦来到窗外,无形中的窗子依然存在——思想上
的窗子。
《窗子以外》思路梳理:
• 《窗子以外》作者用朴素而不乏诗意却又充
满智慧的文字构成一幅幅窗子以外热闹、紧张
与沉寂的生活画面。整篇作品散发着淡淡的感
伤情绪,《窗子以外》不仅是作者对自我的深
省,更是呼吁人们走出屋子,融入“周折、热
闹、紧张”中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青少年
“宅”在家里,用林徽因的话说“你简直老老
实实地坐在你的窗子里的了,窗子以外的事,
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
会明白的。”是的,生活中有很多事不是我们
坐在窗子以内就会明白的。
• 她在散文中写道:“所有的活动的颜色、
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
到,只不过是永远在你的窗子以外罢了。”这无
处不在的窗子,象征着人生中一种无法逃脱
的限制、束缚,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隔离
了外部世界的精彩,更是在精神上隔断了
现实与理想,阻断了一个人对无限可能的
幻想和追求。
• 这篇散文《窗子以外》传达出作者拥有一
个身陷窗内的同时又向往窗外世界的灵魂。
•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
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
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
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
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
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
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
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
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
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 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
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不
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你不管你走到
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
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
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
知道那是罪过!”
•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
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
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
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
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
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
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
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
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B
•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
意。(5分)
• 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
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5.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
含意。(5分)
• 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
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
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
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
外部世界的隔膜。
2.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要理解“窗子”的意思,需仔细阅读原文,找出
关于“窗子”的描写,对其进行分析归纳。阅读
原文可以发现,第二、三、四、 五、七段都写
到了窗子。第二段写“我”看到铁纱窗外面四个
乡下人的背影,第三段提到铁纱窗、玻璃窗,第
四段写“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
全都在窗子以外,第五段写书房窗外的情形:这
几段提到的窗子都是具体的。第七段写即便是出
门旅行,也“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无形中
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这里说的就是心理上的
“窗子”,结合全文来看,这心理上的“窗子”
就是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
•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
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
析。(6分)
• ①转“我”为“你”,“你”成
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
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
• 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
“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
思。
•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
能力。题目要求回答“我”“你”两个人称交替
使用蕴含的作者的态度,就要分析使用
“我”“你”两个人称时写的具体内容。 使用
“我”时,描写的是自己看到的世界和内心的感
受;当 “我”转为“你”时,“你”成了描写的
对象,“我”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描写。从这
个角度看,这种转变说明作者的态度是冷静和客
观的。当“我”和“你”两个人称同时使用时,
人称转换灵活,“我”和“你”可以彼此审视,
带有反思意味。
• 6.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
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 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
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
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
• 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
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
处的交流;
• 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
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①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裁缝店存在的原因。
②裁缝店特点:太小、简朴,但温暖和平。
③④金鱼,最不可思议的尤物。特点及作用。
⑤男人来裁缝店的表现:固执、害羞。
⑥女人们来裁缝店的表现:热闹、三三两两、有生活目标。
⑦—12库尔马家的儿媳妇买裙子。
13、14小姑娘盼望自己的新衣服。
15、裁缝工作的特点:太麻烦、脏
16、对裁缝工作的感悟:辛苦但热爱。
17—19、马蹄袖的由来
20、辛苦踏实的劳动,换来平静真实的生活。
《我们的裁缝店》思路梳理:
本文作者通过裁缝店以及在裁缝店里
的所见所感,写出了普通劳动人民的平凡
的生活以及他们对美的一种追求,同时也
表达了作者对裁缝职业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无论生活多么平凡,都有追求美的权
力;无论工作多么平凡,都要辛苦踏实的
劳动,这样就会得到真切平静幸福的生活。
主旨概括: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
其他行当一样;
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
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
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
含意。(5分)
6.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
赏析。(6分)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 如:“三只鸡嘛,
换条裙子,够不够?”
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 如:“公公嘛,
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嘛。”
③整体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等等。
①人物对话适当使用方言词,地方色彩较浓
厚。比如写到年轻媳妇做裙子,提醒别让
自己的公公知道,说公公知道了要“当当
嘛”;
②叙述语言幽默风趣,轻松活泼,令人忍俊
不禁。比如年轻媳妇用三只鸡来换裙子,
作者说“我们要鸡 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
要了”;
③叙述语言如同拉家常,温和朴实之中又有
深厚的情味。比如“裁缝的活不算劳累,
就是太麻烦”,“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
年轻女人都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
求我们给她们加工马蹄袖“。
也许,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一条河,它清澈的流水
倒映着母亲的身影,水里的鱼虾曾是我们童年的伙伴。
正如河流必须奔赴远方,人总要走出故乡,走入新的
生活。然而滋养我们生命的那条河,永远在心底缓缓
流淌。
鄂温克族原本是一个逐水草而居,以狩猎为生的
民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资助他们走出森林建设城
市新家园,让他们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这篇散文
反映的正是鄂温克人生活方式的转变过程。作者用老、
中、青三代人的生活串联起了这篇文章。无论时代和
生活环境如何变化,鄂温克人都坚守着自己的民族精
神,这种民族精神的化身便是“根河”,他们对根河
的依恋,也就是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根河之恋》思路梳理:
• 【披文入情】 根河之恋
• 【题目蕴含主旨,“恋”是对民族精
神的坚守。】
• ①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 【开篇单刀直入,介绍根河之于鄂温
克人的重要意义。“母亲”一词照应
题目中的“恋”。】
• ②春天,根河从吼吼的冰层中泛起春潮,和的巨
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木,欢快地伸展腰
肢,向远方那个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
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原
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
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
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
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 【文章开篇用象征手法勾勒了根河的特点,
她生机勃勃、纯真清澈、年复一年哺育着
两岸儿女,这其实正是鄂温克族人的民族
风貌。】
• ③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合流贴得最近。他们与
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
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
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
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
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
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 【作者从94岁的玛丽亚•索开始,选取老、
中、青三代人,展现他们生活的变化,这
三代人对故乡的深沉眷恋,就是使文章散
而不乱的线索。】
• ④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
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
老人穿着长袍,披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
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
皮毛。鹿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
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
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
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
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
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
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
鹿群之中。
• 【94岁的长辈玛利亚•索一生从未离开故土,她
是老一辈鄂温克人的代表。】
• ⑤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
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
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
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
望她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 【这一段承接上文,收束对玛丽亚•索的记
述;随即让乌热尔图出场,为下文的展开
做铺垫。“乌热尔图探望她时目光里的深
沉”就是鄂温克族代代绵延不断的深情与
凝聚力。】
• ⑥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
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
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
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
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
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
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
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
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
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
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 【乌热尔图是鄂温克族中年人的代表。他少年成
名,后来辞官返乡,用著作和摄影来描绘故乡、
报答故乡。】
• ⑦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
《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
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
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 【点出乌热尔图的象征意义,他是“鄂温
克的儿子”。】
• ⑧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
却搬下了山。
• 【过渡段,引出对青年一代鄂温克人生活
的记述。】
• ⑨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
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
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
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鹿、黑熊、
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
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
了根河。
• 【将新建的城市仍然命名为“根河”,体
现了鄂温克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 ⑩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
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
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
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
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
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 【文章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去观察这一古
老而神秘的民族,与“林妹妹看贾府”的
手法相似,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更符合读
者的认知习惯。】
• ⑪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
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
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
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
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
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
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
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
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
告别,与未来接轨。
• 【从城市建设、婚嫁、生活、习俗、工作
等各个方面,展现出鄂温克人走入新生活
的过程。】
• ⑫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
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
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
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
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
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
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
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 【青年一代走出山林过上了城市生活,与
新时代接轨的同时,仍保留着传统的衣着
和生活习惯。】
• ⑬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
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
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
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 【结尾一改开头的含蓄,直接表达出
作者对他们坚守民族精神的尊敬与赞
美,使文章更显厚重而有情。】
• ——取材于叶梅的同名散文
3、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
②纯真清澈
③一次次的新生
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
与品格
3、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
有什么象征意义?(5分)
4.含义:①鄂温克人久远的历史
②丰富的精神世界
③未来的发展
原因:“我”是外来游客,来去匆匆
情感:对鄂温克民族的尊重
4、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
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
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
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6
分)
5.表现:①玛丽亚·索:与根河和森林相守一生
②乌热尔图:辞官返乡,创作大量作品,担当起
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
③走出山林的人们:不忘根河,勇敢热情地接受
了新生活
匠心:作者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生活环境中的
典型人物,完整地表现出了鄂温克人依恋“根
河”、坚守根河精神的主旨。
5、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
的人们,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
现。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6分)
①好竹之癖对晋人风骨的影响;我行我素,放浪形骸,快
然自足。
②山野生活中的竹子—竹海无际,纤尘不染。
竹子是生存的支架,具有食用价值,成熟的竹子具有经济
价值。受压制的竹子具有倔强的美感。
③我在闲适的年龄见识了竹子的从容、徐徐之态:从容优
雅、斯文、风度。
④竹子的品性:笔直向上、追慕光明、人格气节、孤高兀
傲、清素。竹子是风骨的内在支撑。
⑤爱竹之人的品性特点—清和简。
⑥竹子之力对农民的影响。农耕兄弟的坚韧和忍耐,强悍、
负重的特点都受竹子影响。
⑦园林之竹的特点—纤纤细竹、优雅、有骨感。想象山中
之竹的特点:奋力生长、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充满生
机。
《挺拔之姿》思路梳理:
《挺拔之姿》是一篇托物言
志的散文。通过对竹子品性的细
致描写刻画,表达了作者对竹子
的热爱与崇敬之情,同时更表达
作者对竹子所蕴含的人性的追求
与赞美。
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
动,兼之长句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
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
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骨。
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
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
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
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
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
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
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
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B、E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
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
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
化了主旨。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参考答案:
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
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
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
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19.(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
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
清简、争先向上等。
(2)最欣赏坚韧忍耐,人生之路有平坦,也有泥
泞;人生之天空,有阳光普照,也有阴雨连绵;
当我们深陷泥泞中时,遭遇连绵阴雨时,最怕的
时灰心失望,最需要的是坚韧忍耐,才能迎来坦
途和晴空。
温馨小贴士:
1、注意考虑答案的角度。
风格:注意积累相关的术语。
用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句式:长短、整散等。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
有的时候还要考虑语体色彩;对科普文来讲,还要考虑
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运用。
2、答案层次: ① 概括特点。
② 举例分析。
③ 指出效果。
3、赏析作品的语言特点,要建立一个知识体系,包括:
各种修辞的作用,各种句式的作用,常考文体的语言特
点,常用答题词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