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式材料作文怎么写?方法指津与 4 道最新模拟作文题(附:精品命题作文)
命题式作文方法指津与写作示例概述
材料式命题作文,即材料+题目+要求。这种类型是最近几年高考出现的一种新型命题方
式,就是先给出一段材料,而后给出命题,再提出写作“要求”。这种形式与话题作文极为
相似,应该说是命题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嫁接。既有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又具备命题作文的限
制性,这类命题很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作文材料与作文命题之间往往存在解说关系、导入关系、限制关系等,写作时要二者兼
顾,弄清关系;审视材料,明确写作方向;把握命题,准确界定写作内容。
技法指津
命题作文的关键是审题,必须找准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称“题眼”。抓
住“题眼”,是确立文章写作中心和采用文体的关键。这类作文,审题的第一步是读懂材料,
然后再理解标题。要围绕题目对材料进行仔细的解读,否则,无法作文。 材料是对题目的
解释、指出写作内容、写作范围、写作角度。分析材料有助于打开思路、确定立意。
一般地,遵循以下两个步骤:
1.在材料中寻找关键句
要结合作文题和命题旨意寻找材料的中心句或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2.自己归纳提炼
如果材料中没有明显的句子来表明材料的主旨,那就需要我们自己归纳提炼。抓核心词、
句,体味其蕴含的生活道理。
意在笔先,就是动笔之前,根据材料指向,来确定自己在文中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立在
思后,就是结合材料所承载的内容对题目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具体的审题方法如下:
一、审准词语含义
示例:馥郁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寂静是钱钟书的格调。正如性格决定命
运一样,格调也影响着人生,钱钟书先生一生安于寂静,却创造了不寂静的人生。请以“生
命的格调”为题写一篇文章。
“生命的格调”,从词语结构看,题目是偏正式词组,重心在“格调”,它是文章的立
足点;“生命”是修饰成分,规定着写作的范围。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格调”有两种义项:
①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的综合表现;②指人的风格或品格。
由此我们可以很明显地判断,此题中的 “格调”应取第二种义项,“生命的格调”即相
当于人生的境界和品位。这样看来“生命的格调”不仅有高低雅俗之分,甚至有正确邪恶之
别。(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在写作时可以涉及这样一些
相关概念:人生境界和品位(审美趣味、人生追求)、思想情操(高尚、卑鄙、诚实、虚伪等)、
个性特点(沉静、豪放、张扬、内敛、洒脱等)、处世态度(乐观、积极、悲观、消极等)。
应该说命题的取材的范围是宽泛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写作时极易犯两种错误:一
种是“偷换论题”,比如先提出“生命的格调是奉献”,接下来一直围绕“奉献”来写,而
把“生命的格调”扔在一边。第二种是“贴标签”,就是先叙述一个故事,结束时加上一句
“这就是生命的格调”之类的话语,以示所谓的“扣题”。
二、善于化大为小
示例:见证是一种经历,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在生命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
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又成为历史的见证。请以“见证”为题,
写一篇文章。
题目提供的材料共两句话。第一句是解释 “见证”这个词的含义。“见证是一种经历,
也是人生、社会记忆的凝聚”,明确指出“见证”既可指个人的经历,也可是社会、人生、
历史的经历,这个“凝聚”一般指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第二句给我们指明了写作的范围,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人生的悲喜、社会的变迁;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人或事物有
成为历史的见证”,我们即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可大可小,可远可近,
可古可今,可实可虚。(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也就是说,
这个题目既可关注现实,又可回顾历史。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作文的开口越小越好写,内容越具体越感人。比如可以写姓名的变
化见证国家社会和人们意识的变化。例如爷爷叫赵发财,父亲叫赵爱国,我叫赵改革,联系
时代背景,应该能写出好文章;再比如身上的穿着、家里的电器,村里的小河、树林、老碾、
道路等等都能见证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等等。
三、注重虚实结合
示例: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
多了,也便没了路。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从命题思想看,作文题直面考生即将到来的人与路的选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路”
可以坐实理解,也可以拟虚想象。坐实理解,即从路的本意探讨人与路的关系。如有鉴于行
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可以谈“人应该怎样走路”;有感于先进国家或城市井然有序的道路
交通,可以谈“人应该如何管路”;还可以就一条路的变迁谈社会的发展变化等等。拟虚想
象是抓住“路” 比喻义,运用发散性思维将“路”分解成奋斗路、求学路、成名路、人生
路、富民路,强国路、爱心路、失败路、成功路等等。可以写路上的风景、故事、得与失,
还可以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路”、“人可以开辟自己的事业路”、“人改变自
己的成功路”;或者写“退路”和“出路”,提醒人们“人在得意时不忘给自己留退路,失
意时不忘给自己找出路”等等。
四、理清材料关系
示例:有人说,生命仿佛一场放逐和流浪,只是大部分人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用别人
和社会的既定的轨道羁绊自己前行的脚步。其实,内心的声音——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
的声音,时时在向我们发出召唤!请以“做自己”为题写文章。
材料共两段文字,第一段表现出“大部分都将自己交给了俗世”这样一种普遍现象,第
二段强调“那些关乎灵魂、关乎真我的声音”,“其实”两字构成转折,突出强调后者。前
者是“做自己”的必要性,(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后者
提示“做自己”的内涵。在写作时应先阐述“做自己”的必要性、重要性,然后再谈如何“做
自己”或“做怎样的自己”,这样的立意就是最佳立意。如果只谈“如何做自己”或“做怎
样的自己”视为符合题意;只谈“做自己”的必要性(材料的第一段)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很明确,这要求考生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角度立意,强调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勤奋工作……都是精神文明的具体内容,只有
人们都注重自己的心灵美,才会变得美丽无比,整个社才会遍开文明之花。
范例分析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圣彼得堡的留恋》中有一句话:“对于作家来说,必须拥有经历。”其实何止作家,
对于其他人或事物也一样:经历,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经历了,可以更加成熟,也
可能变得世故或麻木;那些经历,可以留在昨天,可以带到今天,也可以生成明天……请以
“‘经历’之我见”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不要局限于《圣彼得堡的留恋》的内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佳作品析】
“经历”之我见
但凡能被我们称作“经历”的事情,总是有些不凡之处的。浅则止于走南闯北后收获的
阅历与见识,深则可指人生中的许多曲折、历练。经历打磨着一个人的心性,或许,会让他
的心从此多了厚重也多了沧桑。但经历并不意味着赤子之心的流失。正相反,“经历”是熔
铸赤子之心的必需——可以说,不曾“经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只有经历,方能凿出一个人的深度。杜甫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他的仕途人生,可用“窝
囊”二字形容。科举考试遭奸人陷害,为人幕僚却不被起用,担任虚职而受尽嘲讽,安史之
乱中又惨遭离变——这份曲折的经历,这段极尽挫折与苦难的人生,还有谁的不幸能与之匹
敌?可经历沧桑的杜甫非但没有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反而用自己与苦难的亲身接触去感同
身受黎民苍生的苦难。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可叹气之后他想的是天下寒士都还深处茅庐之
中,他呼喊千万间广厦来将壮志难酬的寒士庇护!他家徒四壁,亲人离乱,娇儿夭折,可写
尽自己苦难经历之后,他转而将悲悯的眼光投向万千百姓——他说,我这个小吏尚且如此,
那黎民苍生又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景况下,承受着怎样的生活重压?(更多资
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杜甫正因有了万千般苦痛的经历,才得以
怀揣着挚爱与同情,为百姓鼓与呼,从而凿出诗圣的深刻、气度和情怀。初唐的诗人固然也
有他们的哀愁与痛苦,但在杜甫那用人生经历所熔铸出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无
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诗句面前,都仿若一群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充
满稚嫩与刻意。杜甫的苦难经历,是他的厚重。苦难经历之后那目光中的同情、悲悯与宽宥
一切的远意,是经历所带给他的伟大。
只有经历,方能塑造真正的赤字初心。作家王安忆曾拜访史铁生,并写了一篇散文纪念。
那是一个临近冬至的时节,史铁生夫妇请她吃饺子。她本期待着吃饭时史铁生会同她讲讲理
想、情怀、自己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她说:“他讲多么伟大的经历、多么宏大的道理我都
愿意接受,可是史铁生只是说饺子。”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写作,史铁生都不谈什么道理,
不谈什么曲折苦难的人生经历——哪怕它们其实贯穿了他的一生,从青年残疾到亲人离丧,
从时代变乱到老来顽疾,他有大把大把的经历,可他总是沉默。当他谈到自己时,没有一点
夸张的说辞,没有一丝激昂的语调,没有一滴委屈的眼泪是为了怜惜自己的苦难而落,没有
一滴沉重的眼泪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牺牲而流——经历,不仅带给他生命质量的厚重,更给了
他平和与沉默。他有着丰富的苦难,住久了旁人无法企及的生命成就,可他却丝毫不以此挂
怀。未经经历磨练的,是单纯无知的心,而经历世事却仍然谦逊平和的,是真正被历练出的
一颗赤字初心。
所以,与其躲闪苦难,畏惧“经历”,不如敞开心门,看这广阔的天地,投身其间,历
炼出一颗厚重充实的赤子之心。
【审题立意】
本题是一则典型的材料类命题作文题。审题时,考生一是要抓住材料本身,去梳理写作内容。
从材料来看,“经历,可以是财富,也可能是负担”——这谈的是:经历是什么;“经历了,
可以更加成熟,也可能变得世故或麻木”——这谈的是,经历的作用或影响;“那些经历,
可以留在昨天,可以带到今天,也可以生成明天”——这谈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经历。
这是典型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议论文格式,所以,行文并不难。
本则材料难点在于:
一是,以“‘经历’之我见”为题,这是命题作文,但题目本身只明确了论题,但并不
是论点。考生在文中,务必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论点来!
二是,“经历”,“不要局限于《圣彼得堡的留恋》的内容”,更不必局限于个人的内
容!这一点,能体现立意的深刻性,如联想到团体、民族的经历,大到国家的经历,人类的
经历!即,可以由小到大安排论证思路:个人——团体或民族——国家——人类。
模拟作文 1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
“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
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
【审题立意】
材料与命题相结合的命题方式,给传统的命题作文形式带来了新的生机。这种作文试题
的审题,要关注标题、材料两个方面:从标题的角度看,有修饰语“文明”与中心词“韧性”
两个方面构成,立意时必须考虑到。从材料的角度看,材料既解释了“韧”的内涵,即“柔
软坚实、不易折断”,又指出了它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每逢关键时刻,
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
集)因此, 考生写作,要重点阐述自己对“韧”内涵的理解,以及它在中华民族发展中作
用。当然,作用的阐述,既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
命题作文的审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正确理解试题中心词的基本意义、
比喻意义,不善于利用试题提供的材料,对试题中心词作深入的理解;二是忽视试题的修饰
语, 如“文明的韧性”这个标题,如果忽视了“文明”这个修饰语,立意也会走偏。
【范文展示】
文明的韧性
北京一考生
华夏文明千载悠,明月相邀数风流。中华文明恰似一颗久经岁月长河的淘洗明珠,“照
破山河万朵”。我们虽历经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但中华文明未曾湮灭于历史的风尘之中,
文明的韧性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中华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绽放光芒。
历史藏传承,文明润智慧,文明的韧性滋养刚柔相济、知常达变的中国智慧。“得志,
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君子应如是。前途光明时,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
岂是蓬蒿人”的踌躇满志;仕途不顺时,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平适豁达;社会凋敝时,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情怀。历史与
思想碰撞的火花构成了充满韧性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这种韧性的滋养下生生不息,不断
前进。
苦难中浴火,磨砺中锤炼,文明的韧性铸就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的民族品格。
坚船利炮轰开我们的大门,孤立封锁阻挡我们的步伐,洪水地震考验我们的团结,贸易摩擦
测试我们的底线……“不有行者,难以图将来”是谭嗣同的誓死宣言;(更多资料请关注微
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是陈毅眼里的青年责任;
“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面向未来,中国将永远在这儿!”是习主席
向世界宣告的中国立场。古往今来,面对炮火与强权,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在血与火的
洗礼中重生的中华民族将会愈发强大。
变革中创新,开放中包容,文明的韧性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吻我以痛,
我将报之以歌。”虽然中国得不到某些国家的认同,受到某些国家的排挤,但依然坚定地提
出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新思路——“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国
在自身发展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以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姿态靠近世界中心,展现出大
国应有的担当和自信。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中华文明的韧性,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
揭竿而起中,在“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事智慧中,在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
从容坦荡中,似水一般至柔至刚,为民族复兴奠基,为全球发展引航。
【点评】考生根据标题和材料提示,从“文明韧性”对中华民族发展意义的角度立意,
确立了“文明的韧性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中华民族在不同的时代都绽放光芒”
的观点,主体部分,先阐述文明韧性内涵,再从历史、实现两个层面论述其意义,材料丰富,
论证有力。
模拟作文 2
【作文材料】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800 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①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情况,需要人们去面对并作出反应。学会如何应对,应该成
为引领人们成长的重要方面。
请以“应对”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审题立意】
题目中的三部分(材料、命题、要求)不可分割,互为补充。
导语部分——“应对”——“新情况”——“成长”
关于“应对”:
①“应对”是核心概念,概念内涵必须抓住!应对:面对并做出反应,即采取措施(行为)、
对策(方法)以应付出现的情况。
②对“应对”的思考角度:学会“应对”;怎样“应对”;“应对”引领成长……
关于“新情况”:
①有“新”就有“旧”,谈“新”离不开“旧”。行文中需要有对比、比较的意识。或有“新”
情况情境设置,如新事物出现、重心转移、矛盾激化、形势堪忧、危急存亡……或“猝然临
之”“无故加之”等情况出现。
②“新”是相对的概念,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如果截
取某个历史年代,写出历史中人面对“新情况”的“应对”,也是符合题意的。(更多资料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
关于“成长”:
①“人们”的“成长”:“人们”可以是个人(自身或他人),可以是群体(不同职业群体、
不同社会阶层……)
②“成长”:意味着发展、完善、成熟……可以是个人情感的丰富、认识的深入,可以是社
会群体经验的累积、制度的完善、精神的提升……
“成长”应指面对新情况而产生的变化: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价值追求……总之是指精神
层面的发展、深入、成熟等。“成长”有变化,前后不一样,内隐比较思维,是动态过程。
对“成长”的认识可以是宏大的历史叙事,也可以是细腻的情感表达(在议论文的文体要求
下)
命题部分——命题作文
“应对”是最核心的概念,扣住“面对并做出反应”。“新情况”是情境,“成长”是“应
对”的结果,或者说是对“应对”的思考。带着“新情况”,写“应对”,写“成长”,后
二者为重。(注意主次轻重)
“谈思考”注意议论、论证。“引领成长”是重要意义!
要求部分——从议论文的三要素角度提出,体现文体要求。
【参考范文】
1、应对
在生活实践中,一切都是在不断推进发展,总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这些新生
的情况带来的是未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人们及时做出反应进行合理的应对。
“应对”首要步骤应是勇于面对新情况,认识新事物。正如,大航海时代开启之时,西
班牙葡萄牙率尔先起,大英帝国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后,开辟新航路,拓宽了国家的领土与未
知的海域;(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
邓小平从兴办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积累政策措施实行的经验,再到扩
大内陆沿边开放,慢慢打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大趋势,
有些国家积极推进新情况新形势的发展,而另有国家高举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发展,浪费
了发展的机遇。因此,面对未知的新情况,我们应有敢于尝试的勇气与毅力,在不断尝试的
实验中积累经验,摸索探寻在新情况下的发展道路,提高自己适应不同情况的能力。
“应对”的另一要义是不断调整做出的反应。在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下,推进深化提升认
识层次,进而做出更加合理的反应。在新冠疫情这一新情况的阴霾下,中国人民在主动面对
疫情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疫情防控的意识。从第一例感染患者的查寻,到每一位接触者的
追踪,再到武汉封城,跨省外出需要隔离,中国依靠自己的制度优势,组织一线医生与专家
团队对疫情发展进行推测与预判,基层干部积极响应并且监督普通民众们居家,工人们集结
建设急需的医院。正是这样,中国才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重灾区疫情扩张,在危急时刻做出
“应对”的最佳策略。因此,唯有勇于面对新情况并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推进对新情况的认
识,才能够抓住新情况带来的机遇,应对相应的挑战。如果没有及时应对,便会失去应对新
情况最佳时间,如英国虽在几个月前已收到中国疫情的消息,但未做出防控措施,甚至曾有
“群体免疫”不合适的政策,导致如今疫情开始加剧。对于国家来讲需要不断调整及时应对,
对于个体来说也是如此。新情况下传统服务业因实体店铺消费低迷,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
作为企业决策者可以互联网平台销售,进行“共享员工”的模式等新的创新方式也相应产生,
同时作为劳动者在新情况下也应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提高自身技能,积极应对就业压力。
“应对”还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价值选择与判断。有人在疫情之下做出
不诚信的买卖,用“假口罩”发国难财,这种触犯法律底线的应对方法是不可取的。在面对
新情况时,也应坚持原有的道德坚守,正如钟南山院士与逆行的白衣天使们,怀揣对职业的
热爱与对社会的责任,坚持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救死扶伤,不辞艰辛”,促进了我国
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应对新情况,每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一定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遵
守法律,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吾辈青年应积极面对新情况,认识并做出实践,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选
择,担负复兴之大任。
2、应对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情况,需要我们去面对并作出反应。常言道:“计划永远赶不上
变化。”表达的大抵也便是对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无奈。而面对时刻变化的情况,学会如何去
应对便也成为了人们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
应对是什么?它分为两个环节:一是面对,二是作出反应。二者缺一不可。
何为面对?面对,即是直面新情况,分析新情况。
直面新情况,需要的是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新的情况已经出现,这已然是无法改变的
客观事实。于此,我们已无选择情况的权力。我们能选择的,是如何面对新情况:是逃避问
题,还是直面挑战。于这次疫情中,两种心态带来的结果已然明了:中国直面疫情严重的事
实,并想办法积极解决问题,最终在四个月之内平息了疫情;而其他一些国家,含糊其辞,
不肯面对感染人数不断攀升的现实,采取不作为的消极姿态,最终自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由此可见,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是化被动为主动的必须。
而分析新情况,即是针对客观事实,依据客观规律,对新情况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这
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比亚迪公司,面对化石能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新情况,
判断应以新的技术生产对环境更加友好的新能源汽车。(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
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于是,比亚迪放弃了自己在电池制造业的极大优势,转而从零开始,
研发新能源汽车。事实证明,比亚迪对于新情况的判断是正确的,而比亚迪公司也由此一越
成为我国的龙头企业之一,进一步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对新情况的正确分析是解决新出现
的问题,适应新环境的关键。
二者合一,面对新情况,也便是应对新情况的首要前提。而在这之后,如何对新情况作
出应对,便是接下来的课题。
从客观条件来说,新情况之所以为“新”情况,既有其异于原有情况的一面,也必有其
与原有情况相通的一面。与原有情况的性质完全不同的新情况是不存在的:文理不分科?学
习的内容一样不变。在家上网课?学习的方法一样不变。高考延期?应该考的知识点一样不
变。因此,应对新情况,要从个性中发掘共性,并由此从原有情况中吸取经验。
而与此相对应的,由共性中发掘个性,同样重要。这便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有选择的找到针对新情况的具体方案:文理不分科?那么文理科的学习方案必然要有所区分。
在家上网课?那么电子设备的回放功能必然是一大优势。高考延期?那么必然要更加注意巩
固基础理论,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更艰巨的考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能发掘应对新情况的
最佳方案。
当然,“应对”不应只是在出现新情况之时才起用的应急手段。在新情况出现之前,就
应对这种变化做一定的准备。虽说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但我更赞同的是“愚者千虑
必有一得”。有计划的去规划一些事情,方能在新情况出现之时,多一份冷静与从容。
从本质上来说,“应对”是一种适应能力。谁能够快速适应新情况,化被动为主动,谁
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去利用新情况,形成自己的优势,而非被新情况打个措手不及。适者生存,
便是如此。这样说可能听上去有些功利,但是,正确的应对方法,能够使阻碍我们发展的绊
脚石,变为我们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无论发生什么变化,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停止抱怨,主
动出击,应对新情况。
3、应对
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新的状况,唯有应对,才能去解决问题,才能成长。
应对首先是“对”,也就是面对。遇到新的情况,面对未知,逃避只能得到短暂的慰藉,
最终问题总会在积累中爆发。有人说“克服恐惧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面对”。对于新情况的解
决与处理也应保持积极面对的态度。2003 年非典爆发,各大医院起先不敢面对如此庞大的感
染数据。他们向公众隐瞒,逃避现实中的钟南山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没有选择逃避,而是
直言 SARS 病毒的严重性,将情况公之于众,提醒人们做好防护。(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
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一句“把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更是体现了他勇于
面对的精神,面对困难,面对未知是处理新情况最重要的一步,唯有直视,才能克服,唯有
面对,才能承担。
应对不仅要面对还要有所反应,这就需要人们有对新情况走向的判断对,旧情况与新情
况的联系,对应对方法的多维度考量。就城市而言,面对未知并有所反应,能为城市积累经
验,助城市成长。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作为我国的首都,它时时都需对新情况做出
反应,在 1998~2001 年沙尘暴肆虐,北京出台建立城市绿化防风带防治沙尘暴,颇有成效;
元宵节赏花灯节日活动发生踩踏事件后,北京取消各类大型聚集活动,并在人流密集处设立
S 型引流栏,缓解人流压力;7·21 特大暴雨后,北京加强地下管道建设,在地铁站口增加
防洪沙袋,保障人民安全。北京在面对各大事件后迅速反应,加强城市建设,积极应对这些
灾祸。聪明的北京在这些经历中成长。才有了当今繁华、安定的城市面貌。应对新的情况,
要积极思考并迅速实施。
应对引领成长。于个人而言,积极应对,可以克服恐惧,培养责任意识与担当;于城市
而言,积极应对新情况可以构建更好的城市风貌,营造市民宜居环境;于国家而言,积极应
对新情况可以积累治国、外交的经验,使国家向大国强国发展。
模拟作文 3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奋斗的民族。“精卫填海“夸父逐曰”“愚公移山”等表达着先民
们对奋斗价值的朴素理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等激励一
代又一代人不断奋斗。新时代更需要奋斗,但人们对奋斗的理解和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人说,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有人说,伟大事业需要接
续奋斗,只有形成干事创业的接力赛,才能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有人
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奋斗意味着多作为,作为多容易出纰漏、出问题……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我的奋斗观”为题目,为本校组织的师生论坛写一篇讲话稿,表
达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所给材料是一个关于“奋斗”的话题,对于奋斗,尽管个别人有消极的理解,但奋斗精
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不会变,考生应该有正确的理解,不管是民族的发展历史,还是
新时代的建设,以及未来实现中国梦都需要一代代人的奋斗,奋斗的脚步不会停,也不能停。
尤其是青年人,唯有保持奋斗才能让青春更亮丽。(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
资料整理与收集)“新时代更需要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伟大事业需要接续
奋斗”应该成为本次作文的主题。题目要求以“我的奋斗观”为题,表达认识与思考,并提
出希望与建议,比较适合写议论文。写作时还要注意“师生论坛”“讲话稿”的写作情境。
【范文展示】
我的奋斗观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岁月之巅回望历史我们发现,先辈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岁月,但
是在他们的青春年华里充满昂扬的斗志,奋斗始终是永恒不变的乐章,奋斗精神,早已熔铸
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不会褪色,更不会过时。新的时代,我们要用奋斗的青春书写人
生的华章、描绘民族的未来。
变革的时代需要奋斗精神。改革的号角引领着我们奋斗、前进。七十年前,一位老人在
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雨便滋润了大江南北。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大漠,
我们的国家一步步打开大门迎接世界。老百姓从吃不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发展的美好的生活
需要。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天比一天热闹。那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
而在世界上,中国更是真正“站了起来”、强了起来。我们有蛟龙下海、神舟探月,有时速
三百五十公里的“复兴号”,有世界第一的量子卫星“墨子号”,我们有看得最远的望远镜
“FAST”天眼。这一切都离不开两个字——奋斗。正如晚清留学生羡慕外国车水马龙一样,
如今的我们也迎来大变革:我们也有了令人羡慕的“大国名片”。听从时代浩浩汤汤之大潮,
顺应改革的号角,年轻的人们,接过奋斗的接力棒,你们准备好了吗?
追梦的时代需要奋斗精神。七十年艰苦追梦路漫漫,不觉回首遍地花开。伟大的变革离
不开一代又一代中华赤子的追梦奋斗。(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
收集)新中国成立之初,当美苏早已展开“星球大战”逐鹿太空时,中国却只能遥望天空做
着“航天梦”,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航天事业,从此我们先是
有了“东方红”卫星,不久又迎来了“神舟”载人飞船,再到如今“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
我们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中国人不仅在太空留下了身影,还骄傲地向世界证明:中国
是第一个登陆月背的国家。或许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
梦已实现,但请大家不要忘却,追梦的时代不能停下奋斗的脚步!
奋斗是我们的时代精神,也是我们永远的使命。生命不息,奋斗不息。奋斗筑造我们的
时代。可曾想过,是什么使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是天时地
利,不,是奋斗不息!中华民族从来生于忧患,从来勇于面对多灾多难,但正因为奋斗,我
们战胜洪水,战胜病疫。正因为奋斗,我们让滚滚黄沙成绿洲。没有那些笃志创新的“科技
先锋”,没有那些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以及无数坚守奋斗的人们,哪得如此成就?奋
斗吧,青年们,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更辉煌的未来!
伟大的梦想在那头,我们的时代在这头,中间连接着奋斗。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准备好
了吗?
模拟作文 4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某市晚报“青年调查”栏目针对该市中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被问及“对
未来的想法如何”时,27%的同学对未来的目标“很明确”,53%的同学比较模糊,还有 20%
的同学“十分迷茫”,大多数同学表示可能会把理想定位于未来的事业,用所学知识回馈社
会。被问及“确立了理想后,你会怎么做?”这一问题时,有 45%的同学选择“十分努力去
实现”,41.4%的同学表示会“比较努力”,还有 13.6%的同学说“无所谓,随他去吧”。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为题,给该栏目写一篇致中学生倡议
书,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立意】
本题的材料是一份调查报告,某市尚有一定比例的中学生对未来目标不明确,也存在一
定比例的中学生,虽有目标,却无行之有效的行动。作文命题正是针对这一现象而设立的。
命题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坚定理想信念”,二是“争做时代新人”。(更多资料请关
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前者是基础,当代青年应该具有坚定正确的理想
和信念;后者是行动,要把理想信念具体落实到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上。二者
必须兼备才算恰题。
【参考立意】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即把坚定理想信念与争做时代新人结合起来。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论点提出后,
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即“坚定理想信念”和“争做时代新人”。这两个方面可以有所侧
重,一般来说,侧重前者,论证起来相对容易些。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过渡。论证过程中要联
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需要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参考范文】
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时代新人
漫漫人生,惟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
学的理想信念是是我们高中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
理想就是有理由的想,符合情理的想,这样的想是能够实现的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
可以把理想分为许多类型: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长远理想和近
期理想;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识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
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是对理想
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是认识事物的基点和评判事物的标准。信念
是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坚定的信念,就能精神振奋、克服困难,甚至生命受到威胁,也不
轻易放弃内心信念。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
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理想和信念就是引航的灯塔和推进的风帆。我们在高中期间
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然而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的实现往
往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奋斗。只有实践才是
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说起理想,当先谈立志。激励大师陈安之谈起成功之到时说到立志的重要性。所谓大志
造英雄。(更多资料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资料整理与收集)曹操说“大志与良谋,
大志是首要条件”。有志者事竟成,志气的大小决定着成就的大小。大志大成,小志小成。
即便如此,立志不可盲目,首先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人生定位。不自我否定,不夸耀吹嘘,
在平衡中寻找自己的成材切入点。树立符合个人情况的志向,并坚定的做下去。美国总统罗
斯福说过这样的话:人人有理想与信念,但是不同的理想与信念会把人引向不同的道路。有
不同的理想和信念的人,会对不同类的理念与精神感兴趣,也就是说理想与信念是过滤器,
即使社会、师长说的再多,他们总是接收他们认为对的东西,一直到挫折让他们感到“此路
不通时”为止。
总之,作为当代的高中生,我们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任务,更要充
分认识到理想与信念的重要性。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让我们肩负起历史重任,弘扬功
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无私奉献,共同谱写新时代
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并将其作为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向成功之路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