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素材解读:加强劳动教育, 锻造时代新人
热点聚焦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
简称《意见》),明确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强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近年来,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在教育的五个维度中,劳动教育大有越来越边缘化的
趋势。不管是高校还是中小学校,劳动教育似乎都成了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副课”。专
家认为导致劳动教育缺失有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的原因。
社会层面:全社会对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对劳
动教育简单化理解、简单化对待、世俗化理解、世俗化对待的现实并没有改变;劳动教育的
真理性、教育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等特点在社会舆论和宣传上还没有形成共振、共鸣和广
泛共識。
学校层面: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劳动教育还未能切实地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中来,
缺乏应有的实践地位。
家庭层面:独生子女多是娇生惯养,为了应对升学考试,一些家庭淡化和放弃劳动教
育,家长没有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培养者。
青年观点 1
劳动创造最真实的价值
劳动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体现为教育,它是知识的躬身修行;体
现于社会生产,而应该用更多的词汇描述它,如务实、做事、操作、实践,劳动其实是用
人的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
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三个维度上
以“劳动”为施力点,确立其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青年观点 2
劳动培育幸福生活的能力
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首先是要让青少年懂得,幸福生活基于辛勤劳动之上。当教
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回归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
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因此,
劳动并非一味地艰辛,它是人与世界的充分接触。说到底,与其苦口婆心地讲述“一粥一
饭当思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如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不易,
让学生认识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明白“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
的道理。就像法国哲学家卢梭所说:“一个小时劳动教育给他的,比终日向他讲述所记住的
东西还要多。”
时评选粹
让劳动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绽放
王学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
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
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青少年肩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更需要大力弘扬劳动精
神,在劳动实践中练就专业本领、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国梦的实现注入青春能量。
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对于大中
小学校来说要按照《意见》要求,切实扛起责任,把强化劳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对于大
中小学校来说,要把劳动课开起来,强化对学生劳动能力的考核,引导学生在鲜活的劳动
场景中提高劳动素养。比如,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工厂,引导他们在劳动一线增强劳
动观念、认同劳动价值;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劳模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感受他们身上表现出的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以及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时代精神力量……
相信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必将为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劳动最光荣、
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观念入脑入心。
把劳动教育融入家庭教育。有句话说得好:“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
第一任教师。”现在的家长对子女期望总是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对孩子日后的
发展方向有非常高的要求。比如,让孩子当科学家、当专家、当教授、当艺术家,等等,
希望自己孩子做劳动者的家长少之又少。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虚化,往往容易导致孩
子劳动能力差,甚至会让孩子形成不劳而获、轻视体力劳动等错误观念。对于家长来说,
要让孩子意识到劳动是最可贵的精神品质,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为孩子树
立多层次的学习榜样,这里面有科学家、教授、发明家,也要有农民、清洁工、司机等普
通劳动者,让他们懂得“只要肯劳动,行行出状元”的道理,让孩子从小对劳动充满热爱。
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教育。比如,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
神、工匠精神,可以通过开展劳模事迹巡展、打造劳模宣传一条街等,给青少年创造更多
感知劳动精神的平台,让劳动精神潜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心中、脑中。新闻媒体也要加强
对劳模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在全社会蔚然
成风。
(节选自“大河网”2020 年 3 月 30 日)
劳动教育让青少年的明天更有希望
朱延鲁
劳动,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其所带来的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个人
精神生活的富足,是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并且,通过劳动实践获得的知识,往往经得住
时间的考验,能够始终伴随青少年的成长。凡事预则立,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需上下
齐心、多方合力。
首先,在教学评价体系中应当增加劳动教育的权重。教学考核,关系学校和师生的切
身利益,劳动教育与考核关联越紧密,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动力越充足,学生参与劳动的
积极性越高。
其次,劳动教育也要因材施教、因地适宜,不能“一刀切”。过去的劳动教育,受条件
限制,不同年级干同样的活是常有之事,其结果必然达不到劳动教育应有的效果。新时代
的劳动教育,应当以过往为鉴,扬其长、补其短。任何教育,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办好。
再次,加强劳动教育,应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进来。教育一根针,串起千条线。
加强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的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实践基地就是
劳动现场,只要全社会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开绿灯”,营造出学生参加劳动感到光荣的整
体氛围,那么新时代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课也将取得理想效果。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劳动,是人生的第一堂课。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
活中强大。”新时代的大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黄金期,成长意味着希望。加强劳动教育,
让更多青少年深入到劳动现场,劳动必会赋予他们更多的成长空间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