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名师课堂:议论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附:典题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考语文名师课堂:议论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附:典题训练) 阅读指要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考试中多有 涉及。 所谓重要句子,就是对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的理解分析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具体 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结构复杂难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句子;(2)揭示主旨、 统摄全篇的中心句,即文眼;(3)特殊位置的句子,如总结句、过渡句、领起句等;(4)运 用了某种表达技巧或修辞手法,以及表述比较含蓄且有深层含意的语句。考生在理解文中 重要句子的含意时,要做到准确、深刻、全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明确位置 句子处在文本中不同的位置,所产生的作用是不同的,考生需要多加分析,以准确定 位答题区间。一般来说对总领句,考生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进行分析;对于显示文章层次的 句子如过渡句,考生要联系其前后内容全面理解;若是涉及对观点句或结论句的理解,往往 会带有探究的要求,考生答题时需要从“是什么”“為什么”“怎样做”三方面进行分析。 2.联系语境 考生在理解句子含意时须谨记“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一原则,把句子 放入原文,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结合文章中心,挖掘句中隐藏的信息;同时理清句子与 句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果、解说、递进、转折……),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如 2019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A 选项对应的原文是“作家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 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 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文中用关联词“只有……才……”说明前后是必要条件关系,而 选项中却使用“只要……就……”表示充要条件,与原文不符。 3.分析修辞 考生需要了解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根据修辞的特点把握句子的含意,真正理解作 者使用修辞的目的。对于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句子,考生需要划分句子成分,把握其实 际意思。 4.抓关键词 准确把握关键词是理解句子含意的重要一环。考生可从关键词入手,抓住其中具有限 定、修饰等作用及意蕴丰富的词语,按照“关键词——语境义——深层义”的模式由表及 里地把握、理解句子含意。如 2019 年全国卷Ⅰ第 1 题 B 选项的关键词“情感认同”一词, 就来自于对文本“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 常深切的情感联系”的高度概括。考生如果能准确把握关键词的含义,对整句话的理解自 然就水到渠成了。 考场文本 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其社会关注度远远超过了学院式的中国哲学研究,由于 大众传媒的耸动效应和扩散力量,天下人皆知有国学,这就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 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或处置呢? 当下所说的“国学”,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它是对应着“西学”而得名的。在 清末,“国学”表达的是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通过整体形式上的中西划界来拒斥作为“本 体”的西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学院化的形式成为定局,国学研究被纳入到“分而治 之”的学科体系当中。现代化的“国学”研究,基本上是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 典籍材料。这种书斋化、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 钩,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固有形式了。所以,“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化 演进的中间角色,是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而已。现代中国哲学研究同样也隐含了内 在的双重含义——现代学术与民族传统。“中国哲学”所遵循的是西方式的学术标准和研究 方法。作为研究科目,它的价值立场是中立的,但研究的内容又主要是儒、释、道之经典, 这便很难与西方的体系相对应,在价值观上也强烈地表现出“民族性”的特征。近些年来, “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 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 和生活实践植入到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 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坚持中国 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 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 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 份混淆”和“角色分裂”。 那么,要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是否就干脆彻底回到传统的诸子学、经 学的形态中去呢?这恐怕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那样简单,至少“传统方式或所谓的国学研 究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这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从历史上看,传统学术 是在不断更新变化的,思想与文化的进步靠的是突破与创造,而不是泥古与守旧。就目前 的现实而言,中西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是不争的事实,从形而下的器物世界到形而上的精神 世界,哪里没有西方的影子?如果一厢情愿强行剥离两者,这种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甚或 徒劳无功的。退一步来讲,国学也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形态上去,因为从理念到方法都不可 能完全去除掉现代化的印记,重要的是需要寻找各自的位置,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 并行不悖,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 国学的兴起是和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以儒家经典为载体, 废弃了经典等于斩断了根脉,造成近代以来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漂浮感。要连接上儒家传统 的血脉,使其历久弥新,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就不能不认真地对待“新国学”所标志的价 值指向。由此,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来讲, 可能显得更为重要。 (节选自景海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是何种关系?》,有删改) 圈点评注 解读论述类文本可按照把握观点——理清关系——明确思路的方式进行。考生可以通 过勾画标注关键词句梳理其内在逻辑关系。以这篇文章为例,本文围绕“国学和中国哲学” 话题,开篇便呈现由“国学热”升温导致其关注度远超中国哲学研究的社会现实,引出中 心话题:中国哲学和国学是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面对处置。第二、三段通过具体分析国 学在不同时代的特点明确国学的性质;同时阐释现代中国哲学隐含的双重含义——现代学 术与民族传统及当前存在的问题,论证形成新国学和中国哲学之间对峙的原因及后果。第 四段紧承第三段提出解决中国哲学“双重身份”的困境便在于发挥各自的优势,交互为用, 从而形成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合力的建议,最后一段进一步明确国学义理的诠释较之 传统文献整理的工作,对于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更为重要。整篇文章按照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有序推进,结构完整,清晰阐释了国学和中国哲学两者之间的关 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的“国学”研究,用西学的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材料,呈现书斋化、 典籍化、材料化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和现实的生活已经完全脱钩。 B.学者更重视中国哲学的价值,普遍认为传统的国学研究不能代替现代以来的中国哲 学。 C.“中国哲学”儒释道的内容很难与西方化研究方法相对应,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因 而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 D.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做好文献整理工作而不是对国学义理的诠释。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 峙”的理解。 答: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