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1.花由花蕊和花萼、花冠等组成。其中花蕊由雌蕊和雄蕊组成。雌蕊
的结构可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中含有胚珠,胚珠里含有卵细胞。
雄蕊的结构可分为花药和花丝,花药中含有花粉,花粉里含有精子。卵细
胞和精子结合成受精卵。
2.子房壁发育成果皮,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受精
卵发育成种子的胚,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种子的胚发育成
新一代植株。
3.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
式属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4.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
为无性生殖。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5.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植物的无性生殖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
植物,常见的方式有扦插、嫁接和植物的组织培养等。
6.扦插:也称插条,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或插入土中、
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成为独立的新植株。常见
植物:甘薯、葡萄、菊、月季。
7.嫁接: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
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8.嫁接成功的关键:使接穗(接上的枝或芽)和砧木(被接的部分)
的形成层(分生组织)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9.植物的组织培养:利用无性生殖原理,使植物组织(茎尖、叶片、茎
段等)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
高新技术手段。
条件:无菌环境
优点: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诱导变异容易;很少感染病毒
过程:植物组织--形成愈伤组织--长出丛芽--生根--移栽成活
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家蚕的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2.蝗虫的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又称跳蝻,生殖器
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若虫经过 5 次蜕皮(原因:外骨
骼限制生长),身体逐渐长大,不经过蛹期,就发育成有翅能飞的成虫。
3.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习性差异很大的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可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
态发育。
4.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而且幼
虫和成虫差异大。例如: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等。
5.不完全变态发育: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且若虫和
成虫差别不明显。例如:蝗虫、蟋蟀、蝼蛄、螳螂等。
6.比较家蚕和蝗虫生殖和发育的异同点
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家蚕
有性生殖,变态发
育
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
态发育
蝗虫
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
发育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成体
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如:
青蛙、大鲵(又称娃娃鱼)、蝾螈、蟾蜍等。
2.青蛙的生殖现象:鸣叫和抱对
3.鸣叫:雄蛙才会鸣叫,是为了招引雌蛙。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
这是先天性行为。从现象来看这是繁殖行为(求偶行为)。
4.雌雄两蛙抱对,雌蛙产出卵细胞,雄蛙产出精子,精子和卵细胞在
水中完成受精。
5.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是有性生殖、雌雄异体、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变
态发育)。
6.青蛙发育过程:雄蛙鸣叫→雌雄蛙抱对→蛙的卵块(体外受精)→
蝌蚪→青蛙
7.青蛙发育的四个时期: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8.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较小和种类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两栖动物的
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发育才能上陆。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1.卵壳和壳膜起保护作用。气室为胚胎提供氧气。卵白含有营养物质
和水分,供胚胎发育的需要。卵黄是卵细胞的主要营养部分,外面包裹着
卵黄膜。卵黄表面中央有一盘状的小白点,称为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系带起固定卵黄的作用。
2.胚盘、卵黄和紧包在卵黄外面的卵黄膜构成卵细胞。
3.未受精的鸟卵的卵黄相当于一个由卵巢排出的卵细胞。
4.体内受精后,卵裂就开始,到鸟卵产下时,已是多细胞。
5.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卵和
育雏几个阶段。
必要过程:求偶、交配、产卵
非必要过程:筑巢、孵卵、育雏
举例:杜鹃不筑巢、鸠占鹊巢
6.筑巢优点:使卵集成团堆状,防止散落;利于亲鸟喂养雏鸟和躲避
敌害;保持适宜温度,利于卵和雏鸟发育。
7.比较昆虫、两栖动物、鸟的生殖和发育方式
种
类
生殖方式 发育方式
昆
虫
有性生殖、体内受
精、卵生
完全变态发育或不完全变态发育
两
栖动物
有性生殖、体外受
精、卵生
多为变态发育,在变态发育中幼体离不开水
鸟
类
有性生殖、体内受
精、卵生
受精卵经过孵化发育成雏鸟,雏鸟发育成成鸟,没
有变态发育
第七单元第二章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
3.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及行为方式等称为性状。
4.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5.生物的性状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也受生活环境的影响,并非都能遗
传。有些性状可见,有些性状难以观察到。
6.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遗传下去的不是性状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
基因。
7.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的基
因组中,培育出来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2.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3.基因在细胞里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的染色体,而且每一种
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体细胞(除生殖细胞外的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如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为 23 对。
5.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如人的体细胞中
23 对染色体就包含 46 个 DNA 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决定着人体可遗传的
性状。
6.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DNA 片段(一条染色体包含一个
DNA 分子,一个 DNA 分子包含许多基因)。
7.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
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
之分。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2.当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
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Dd)。若这对基因都是显性(DD),则表
现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若这对基因都是隐性(dd),则表现为隐性基因
控制的性状。
3.孟德尔:奥地利人。遗传学之父,遗传学的奠基人。
4.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5.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 dd 一种;
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有 DD 或 Dd 两种。因此表现型相同,基因
型不一定相同。
6.基因组成是 Dd 的,虽然 d 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 d(隐性基因)并
没有受 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7.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原
因:近亲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比例较大,其后代患该遗传病的几率就增
大。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人类体细胞中染色体 23 对(46 条),表示为男性 44+XY,女性 44+XX;
其中 44 条是常染色体,最后 2 条是性染色体;在人的体细胞中,性染色体
有 2 条。在人的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有 1 条。
2.男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分别称为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简称 XY。因
此,男性生殖细胞有两种(22+X 或 22+Y),分别含 X 染色体和 Y 染色体。
3.女性体细胞中性染色体:都是 X 染色体,简称 XX。因此,女性生殖细
胞仅一种(22+X):都含 X 染色体。
4.X 染色体较大,Y 染色体较小。
5.女人在两次月经之间,会排出一个含 X 染色体的卵细胞。男人在一
次生殖活动中排出上亿的精子,这些精子从含有的性染色体来说只有两种,
一种是含 X 染色体的,一种是含 Y 染色体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
等,且是随机的。若含 Y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男孩(XY),若
含 X 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则生女孩(XX)。
6.不能对孕妇作胚胎性别诊断,因为如果单纯追求男孩或女孩,就会
打破生育的自然规律,导致性别比例失调,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7.人的性别决定主要与性染色体有关,也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引起变异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2.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
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3.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
传给后代。
4.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的变异:由遗传物质基础改变而引起的变异。
(2)不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而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3)有利变异:对自身有利。
(4)不利变异:对自身不利。
5.生物变异的意义: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的材料,培育动物和植物的新
品种。
6.袁隆平:“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7.变异的应用:
(1)太空椒:基因突变。
(2)高产抗倒伏小麦:基因重组。
(3)高产奶牛:人工选择。
第七单元第三章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 46 亿年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
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
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
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2.1953 年,美国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
氨、氢、水蒸气等气体泵入一个密闭的装置内,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
闪电),合成了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一类有机物)。此
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里制成了另一些有
机物。
3.米勒和其他学者的实验说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
形成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4.科学家推测,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
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
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
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5.原始的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
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的 10 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6.原始地球为生命起源提供的条件
(1)场所:原始大气和原始海洋;
(2)物质: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
(3)能量: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7.科学的推测:
有一定的证据、有严密的逻辑、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
中,经过若干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2.地层中生物化石的规律
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
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古老。但地球表面的不断运动,会使地层上升、
下降、扭曲。一般来说,从地面垂直向下可分几层地层,越向下的地层,
年代越古老。注:越早期地层:古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越晚期地层:古
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了生物是不断进化的。也就是
说生物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3.动物与人的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的差别越小,其与人类的亲缘关系
越近。
4.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
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
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
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5.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
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6.生物进化的趋势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地位:由低等到高等;环境:
由水生到陆生。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1. 桦尺蠖的体色变化
开始:浅色多深色少------山清水秀,深色是变异类型后来:浅色少
深色多------工业环境
开始:在非工业化地区的森林中,树干长满浅色的苔藓,桦尺蠖长着
灰色斑点的翅膀在这种树干上不容易被发现,而黑色翅膀则容易被发现。
后来:在工业化地区,树干上的苔藓被黑色的煤烟取代了,情形恰好
相反,灰斑蛾容易被天敌发现,而黑蛾不容易。
2.引起两种桦尺蛾数量变化的原因
(1)周围环境变化,环境和鸟对桦尺蛾的选择作用;
(2)被污染的环境,使得浅色型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而处于选择劣
势,黑色型桦尺蛾具有保护色而处于选择优势。
3.保护色: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
保护色的作用: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有利于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
4.自然选择概念: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
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
(4)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意义:
(1)说明物种是可变的,是进化的;
(2)正确解释了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未能做出本质的阐明。
结论:对生物进化的解释
(1)选择材料——由变异提供
(2)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
(3)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4)进化动力——生存斗争
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水痘、肺结核、结膜炎、蛔虫病、流行性乙型脑
炎、乙肝、艾滋病等。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是由某种特殊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能
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2.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根据致病的病原体
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传染病等。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1)能够散播病
原体的人或动物叫传染源。(2)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历的途径叫传
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3)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
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5.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控制传染源:凡是对患病或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
物采取的措施,都属于控制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凡是讲究环境卫生,个
人卫生,对环境消毒,海关检疫,禁止进口血液,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佩戴口罩,
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如锻炼身体、
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第一道:皮肤和黏膜。
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
和酶等)还有杀菌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
用。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中的溶菌酶,能够破坏许
多种病菌的细胞壁,使病菌溶解。分布在血液和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脾脏、肝
脏等)中的吞噬细胞,可以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消化。
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是白细
胞的一种)。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
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叫做抗原。一定的抗体能与一定的抗原结合,从而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
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有的抗原被清除后,相应的抗体仍存留在人
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被体内存留的抗体按同样的方式加以
清除。
2.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
功能,其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
3.第三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其特点是出
生以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又称后天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4.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免
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
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
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5.免疫的功能(1)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2)抵抗抗原的侵
入,防止疾病的产生。(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
6.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进入人体内的某些食物或药物会引起过敏反
应。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是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
7.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将它接种于人体后,
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8.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
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
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的健康和生命,
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9.易错警示(1)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抗原不一定都是病原体,也包括异物,
如花粉、异种动物血清等。(2)抗体清除抗原后,在体内存留的时间不同,有些
时间较短,如流感病毒抗体存留几个月;有些时间较长,终生存留,如天花病毒
抗体。(3)免疫能够防御疾病,保护人体健康,但有时也会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器官移植时,会对异体器官产生免疫排斥;防御感染能力过强时,易引起过敏反
应;自身免疫功能过高时,会发生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第二章 用药和急救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
量和服用时间等方法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
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处方药和非处方药(1)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
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2)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
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
病,简称为 OTC。
3.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
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
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4.中药是我国传统的药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从各种动植物中提取出来的。
西药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学物质合成的,因此又被称为化学药品制剂。
5.药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干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6.牛黄解毒片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疾病。新速效
感冒片可用于伤风引起的鼻塞、咽喉痛、头痛发烧等疾病的治疗。
7.有效期为 2021 年 7 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 2021 年 7 月 31 日。失效期为
2021 年 7 月,说明该药可以用到 2021 年 6 月 30 日。
8.当遇到某人突然晕倒或溺水等情况时,一定要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急救车到达前, 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须符合病情或伤情。
9.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时,可以用人工
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具体操作方法如
下:1.使病人仰卧、头后仰,将病人的衣领解开,腰带放松。2.清除病人口鼻内
的异物和污物,保持呼吸道通畅。3.救护者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
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
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的嘴离开,并立即松开捏鼻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
钟内吹气的次数为 15~20 次。如果病人的胸廓能够随着每次吹气而略有隆起,
并且气体能够从口部排出,则证明人工呼吸有效。
如果病人同时心跳停止,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挤压。挤压时,救护者需
站在病人的左侧,双手叠放在一起,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用力向下按压病人
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 3~4 厘米,然后放松。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
4~5 次心脏挤压,如此反复进行。当病人出现自主呼吸,颈动脉有搏动,并且
脸色逐渐转为红润时,则证明抢救有效。
10.出血和止血(1)出血一般有内出血和外出血。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
出血,一般不易诊断,如怀疑有胸部、腹部等内出血,一定要及时去医院救治。
外出血是指体表的出血,在送往医院之前,应该先做必要的止血处理。(2)外出
血可分为毛细血管出血、静脉出血和动脉出血三种。三种外出血情况: (3)毛
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可以先将伤口冲洗干净,然后贴上创可贴,或是在伤口盖
上敷料, 用纱布绷带加压止血即可。对于大静脉或动脉出血,用手指或绷带压
迫止血。
第三章 了解自己 增进健康第一节 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1.健康是指一种身
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2.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身体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 心情愉快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
表示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
4.调节情绪的方法: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烦恼、自我安慰。宣泄时要注意
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
第二节 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
种生活习性,如饮食习惯、起居习惯、日常生活安排、娱乐方式和参与社会活动,
等等。
2.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除了受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
响外,还与个人的生活方式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探究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1)提出问题: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酒精(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有影响。
(3)制定计划:
供选择的材料用具有:活水蚤,蒸馏水,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烟草浸
出液,吸管,载玻片,显微镜,计时器。
在制定计划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a.如何用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配制供实验用的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
b.如何配制不同浓度的烟草浸出液?
c.供实验用的水蚤共需要多少只?水蚤应该分成几组?每组多少只?为什
么?
d.实验的具体步骤是怎样的?
e.怎样数水蚤的心率?怎样避免实验误差?
f.怎样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A.水蚤的正常心率约为 100—350 次。
B.低浓度的酒精(0.25%)对水蚤的心率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酒精对水蚤
的心率有抑制作用。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的心率起促进作用,因为烟草里含有烟碱
(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经兴奋的作用。
4.酗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酗酒会使脑处于过
度兴奋或麻痹状态,引起神经衰弱和智力减退,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饮
酒过多,还会有生命危险。
5.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烟草燃烧时,烟雾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
如尼古丁、焦油等。这些物质进入人体,不仅能诱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
支气管炎等),还有可能会诱发肺癌。
6.毒品的危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使心肺受损,
呼吸麻痹,严重的会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