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2021 年江苏省部分学校
最新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现代文阅读Ⅱ
江苏省无锡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文游台
汪曾祺
文游台是我们县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
台在泰山庙后。
泰山庙前有河,曰澄河。河上有一道拱桥,桥很高,桥洞很大。走到桥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觉
得体重变得轻了,有凌空之感。这正是杂花生树、良苗怀新的时候,放眼望去,一切都使人心情舒畅。
澄河产瓜鱼,长四五寸,通体雪白,莹润如羊脂玉,无鳞无刺,背部有细骨一条,烹制后骨亦酥软可
吃,极鲜美。这种鱼别处其实也有,但我的家乡人认定这种鱼只有我的家乡有,而且只有文游台前面澄河
里有。不过别处的这种鱼不似澄河所产的味美,倒是真的。因为都经过冷藏转运,不新鲜了。
泰山庙亦名东岳庙,差不多每个县里都有的,其普遍的程度不下于城隍庙。所祀之神称为东岳大帝。
泰山庙的香火是很盛的,因为好多人都以为东岳大帝是管人的生死的。每逢香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
进庙门就闻到一股触鼻的香气。
正殿的对面有一座戏台。戏台很高,下面可以走人。这倒也好,看戏的不会往前头挤,因为太靠近,
看不到台上的戏。大都是站着的,也有自己从家里扛了长凳来坐着看的。
唱戏的是“草台班子”,没有什么名角,也没有什么好戏,唱的是京戏,但有些戏是徽调,没有准调
准词。只有一年,来了一个叫周素娟的女演员,在南方的科班里学过戏,唱戏很规矩,能唱《武家坡》这
类的戏,甚至能唱《祭江》……现在却混得到里下河来搭班。还有一个大花脸,嗓子很冲,姓颜。有一回,
我听他在戏台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大声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了一腔
悲愤。江湖艺人,吃这碗开口饭,是充满辛酸的。
2
泰山庙正殿的后面,即属于文游台范围。沿砖路北行,路东有秦少游读书台。更北,地势渐高,即文
游台。台基是一个大土墩。墩之一侧为四贤祠。四贤,说法不一。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诗云:“蒲
圻先生独好古,一扫陋俗隆高风。长绳倒拽淫像出,易以四子衣冠容。”我小时到文游台,连“四子衣冠
容”也没有,只有四个蓝地金字的牌位。墩之正面为盍簪堂。“盍簪”之名,比较生僻,出处在《易经),
如果用大白话说,就是“快来堂”。我觉得“快来堂”也挺不错。我们小时候对“快来堂”的兴趣比四贤
祠大得多,因为堂的两壁刻着《秦邮帖》。小时候以为帖上的字是这些书法家在高邮写的。不是的,是把
名家的书法杂凑起来的(帖都是杂凑起来的)。帖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师亮采的地方官属钱梅溪刻的,
皆取苏东坡、黄山谷、米元章、秦少游诸公书。曾有人考证,帖中书颇多“赝鼎”,是假的,我们不管这
些,对它还是很有感情的。
盍簪堂后是一座木结构的楼,是文游台的主体建筑。楼颇宏大,东西两面都是大窗户。我读小学时每
年“春游”都要上文游台,趴在两边窗台上看半天。东边是农田,碧绿的麦苗,油莱、蚕豆正在开花,很
喜人。西边是人家,鳞次栉比,最西可看到运河堤上的杨柳,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
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
文游台的出名,是因为这是苏东坡、秦少游、王定国、孙莘老聚会的地方,他们在楼上饮酒,赋诗,
倾谈,笑傲。实际上文游诸贤之中,最感动高邮人心的是秦少游。苏东坡只是在高邮停留一个很短的时期。
王定国不是高邮人。孙莘老不知道为什么给人一个很古板的印象,使人不大喜欢。文游台实际上是秦少游
的台。
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高邮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因为他是大才子,“国士无双”,词写得好,
著过《蚕书》,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还因为他一生遭遇很不幸。他的官位不高,最高只做到“正
字”,后半生一直在迁谪中度过。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削秩徙郴州。五十岁,迁横州。五十
一岁迁雷州。几乎每年都要调动一次,而且越调越远。后来朝廷下了赦令,迁臣多内徙,少游启程北归,
至藤州,出游光华亭,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终年五十三岁。
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
趣。明陶宗仪(《说郛》卷八十二:秦观南迁,行次郴州遇雨,有老仆滕贵者,久在少游家,随以南行,
管押行李在后,泥泞不能进,少游留道傍人家以俟。久之盘跚策杖而至,视少游叹曰:“学士,学士!他
们取了富贵,做了好官,不枉了恁地,自家做甚来陪奉他们!波波地打闲官,方落得甚声名!”怒而不饭。
少游再三勉之,曰:“没奈何。”
3
我以为这是秦少游传记资料中写得最生动的一则,而且是可靠的。这样如闻其声的口语化的对白是伪
造不来的。这也是白话文学史中很珍贵的资料,老仆、少游,都跃然纸上。
(有删节)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文游台”为题,开头叙写文游台周边的桥、鱼和庙等,真实表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丰富了
文游台的人文风景。
B. 文章叙述唱戏的周素娟和颜大花脸,表现了他们命运的落魄和生活的辛酸,并且借此衬托秦少游仕途
坎坷和命运不幸。
C. 文中引用明代张诞《谒文游台四贤祠》的诗句,既交代了四贤祠的来历,又引出了作者小时候未见“四
子衣冠容”的遗憾。
D. 作者儿时在台上看到船帆缓缓移动,心中有些“酸酸的”“甜甜的”,流露出他小时候就感受到离别
的伤感和重逢的喜悦。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把澄河里的瓜鱼与冷藏转运的鱼进行对比,不仅突出家乡瓜鱼味道鲜美,而且表现了家乡人对故
乡的由衷热爱。
B. 文中援引明陶宗仪的《说郛》,表现了秦少游颠沛中旷达的人生观,同时说明这样的传记写法有很珍贵
的文学和史料价值。
C. 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作者回想了小时候在文游台的所见所闻所感,显得淳朴自然,
让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
D. 文章以空间转换为线索,先写拱桥、瓜鱼,再写庙中香火、戏台,最后写庙后的文游台,文脉清晰,
层次井然有序。
7. 高邮人为什么对仕途落魄的秦少游“最感动”?请简要分析。
8. 汪曾祺曾说:“在文风上,我更有意识地写得平淡。我的语言一般是流畅自然的,但时时会跳出一两
个奇句、古句……我希望融奇崛于平淡。”请从文中找出“奇句”“古句”各一例,并简要分析如何“融
4
奇崛于平淡”。
【答案】5. B 6. C
7. ①秦少游是高邮人;②秦少游才学卓越;③秦少游关心人民生活;④秦少游贬谪中表现出矿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8. ①“听出了一腔悲愤”∶一般来说,“听出”的应该是声音,这里“听出”的却是“悲愤”,奇特的表
达与“打洗脸水来”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
②“削秩徙郴州”;借用“削秩”“徙”等文言词,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
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并且借此衬托秦少游仕途坎坷和命运不幸”错。文章写唱戏的周素娟和颜大花脸,是表现下层人民生
活的艰难,不是为了衬托秦少游。
故选 B。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全文以儿童的视角来写家乡的文游台”错,文章有回忆小时候的感受,但并非全文都是以儿童视角来
写,比如后面写秦少游的部分,就不是以儿童视角写的。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5
高邮人喜欢秦少游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是高邮人,“秦少游是高邮人的骄傲,高邮人对他有很深的感情”;
其次是因为他的才华,而且关心百姓的生活,“他是大才子,‘国士无双’,词写得好,著过《蚕书》,
书中记录了当时人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秦少游的乐观、旷达,“迁谪生活,难以为怀,少游晚年诗词
颇多伤心语,但他还是很旷达,很看得开的,能于颠沛中得到苦趣”。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语言特点的能力。
首先理解“奇句”和“古句”。所谓“奇”,应当是别人所没有过的,自己独有的,比如描写姓颜的大花
脸,“有一回,我听他在戏台旁边的廊子上对着烧开水的‘水锅’大声嚷嚷:‘打洗脸水!’我从他的声
音里听出了一腔悲愤”,“听出”应当与“声音”搭配,而此句却与“悲愤”的组合,就很新奇;且这样
独特的表达与“打洗脸水来”的口语化叙述融为一体,灵动新奇。类似的还有“,看到船帆在树头后面缓
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帆船”让人心里“酸酸的”“甜甜的”,
这种新奇的表达传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
所谓“古”,应当是比较“文言”的表达,文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杂花生树、良苗怀新”的文言表达
与前面“上面是天,下面是水”的口语表达随意混搭,却没有丝毫不和谐之感,反而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还有“削秩徙郴州”,“削秩”指削掉官阶,“徙”指被贬谪外放,几个文言词语言简意丰,这与前面的
“四十八岁因为有人揭发他写佛书”的平淡语言结合在一起,文白交错,恬淡典雅。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韩愈
梁衡
①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祠前有水名韩
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
之祀呢?
②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块朽骨迎
6
到长安,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所谓“文死谏,武死战”。韩愈勇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
递,就惹来了大祸。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
潮州去当地方小官。
③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比之李白的怀才不遇,柳永的屡试不第要严重得多。他被押送
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的诗。
我向来觉得韩愈文好,诗却一般,只有这首,胸中块垒,笔底波涛,确是不一样:“一封朝奏九重天,夕
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这是给前来看他的侄儿写的,其心境之冷可见一斑。
④当韩愈到了潮州后,他发现当地的情况比他的心境还要坏。就气候水土而言这里条件不坏,但由于
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
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除鳄之前,他先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简直就是一篇讨鳄檄文。
他说我受天子之命来守此土,而鳄鱼悍然在这里争食民畜,“与刺史抗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
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他限鳄鱼三日内远徙于海,三日不行五日,五日不行七日,再不行就是傲天子之命
吏,“必尽杀乃止!”阴雨连绵不断,他连写祭文,祭于湖,祭于城隍,祭于石,请求天晴。他说天啊,
老这么下雨,稻不得熟,蚕不得成,百姓吃什么,穿什么呢?要是我为官的不好,就降我以罪吧,百姓是
无辜的,请降福给他们。一片拳拳之心。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韩愈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
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⑤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难能可贵。应该说韩愈是言行
一致的。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
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
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
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时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
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
费时,不浪费生命。
⑥当我手倚韩祠石栏,远眺滚滚韩江时,我就想,宪宗佞佛,满朝文武,就是韩愈敢出来说话,如果
有人在韩愈之前上书直谏呢?如果在韩愈被贬时又有人出来为之抗争呢?历史会怎样改写?还有在韩愈
到来之前潮州的问题早已存在,地方官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其任职超过八个月的也大有人在,
为什么没有谁去解决呢?如果有人在韩愈之前解决了这些问题,历史又将怎样写?但是没有,什么都没有。
7
长安大殿上的雕梁玉砌在如钩晓月下静静地等待,秦岭驿道上的风雪,南海丛林中的雾瘴在悄悄地徘徊。
历史终于等来了一个衰朽的书生,他长须弓背双手托着一封奏折,一步一颤地走上大殿,然后又单人瘦马,
形影相吊地走向海角天涯。
⑦只这一点韩愈比屈原、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江畔沉吟、蜀道叹难上。他不辞海隅之
小,不求其功之显,只是奉献于民,求成于心。有人研究,韩愈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
南宋时,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曰:“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
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这倒使我想到现代的一件实事。一九五七年反右扩大化中,京城不少知
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并发配到基层。当时王震同志主持新疆开发,就主动收容了一批。想不到这倒促成
了春风渡玉门,戈壁绽绿荫,那年我在石河子采访,亲身感受到充边文人的功劳。
⑧一个人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
悲。这宏伟的韩公祠,还有这韩山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节选自《把栏杆拍遍》,东方中心出版社)
6. 下列对这篇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中作者详述韩愈在潮州逐鳄鱼,不避阴雨,到处贴祭文讨鳄的做法,一方面反映出韩愈爱民为民
且欲有一番作为的拳拳之心,另一方面也可见韩愈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B. 选文中作者将韩愈被贬潮州大开教育之功,与王震带领“右派”在新疆垦戈壁绽绿荫的故事进行类比,
古今相和,高度肯定了韩愈奉献于民之文人功劳。
C. 选文中作者前后两次将韩愈和李白对比,第一次是为表现贬逐对韩愈影响之巨大,第二次是为烘托韩
愈贬而有为,心怀苍生的志士形象。
D. 选文中作者在叙述韩愈遭遇的同时,将自身情感体会和观点评价等融入其中,记叙、议论和抒情多种
方式相结合,别具情致地塑造了立体鲜活的韩愈形象。
7. 文中⑥节在文本的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承上启下,上承韩愈困厄遭遇,下启对韩愈独特人生的深入思考。
B. 照应开篇“我”到韩江,使文章叙述结构富有变化且层次更鲜明。
8
C. 借“我”的行踪,形成了清晰的时间线,使行文结构更清晰有序。
D. 呼应标题,连续假设和追问韩愈的经历,深刻诠释“读”的内涵。
8. 选文花大量笔墨书写韩愈“谏佛骨”被贬事,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9. 季羡林认为梁衡的散文创作属于典型的“经营派”,充分构思。如欲以“小议梁衡的人物散文艺术”
为题,写一则《读韩愈》的小评论,试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答案】6. A 7. C
8. ①叙述了韩愈因劝谏宪宗迎佛骨一事而被贬潮州。②凸显韩愈敢于直言相谏的正直形象。③引出后文对
韩愈在人生失意中,为政一方心系百姓的叙写及议论,引人深思。
9. ①选取历史人物作为人物散文的写作对象。②选取典型的事例,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③以小见大,彰
显人物品格,引人深思。④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另一方面也可见韩愈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错,韩愈初到潮州,针对当地“弊政陋习、人又迷信”
的情况,“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讨鳄檄文表现他除害的决心,用祭文的方法无非是安
抚民众,稳定民心,不能说思想上有局限性。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C.“形成了清晰的时间线”错,本文属于游记散文,重在回顾历史人物的经历,并由此引发的对人生的思
考。但文中并不是以“行踪”为线索构思全篇的,也谈不上时间线索清晰。
故选 C。
9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局部语段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用意。
①从内容来看,本段主要叙述了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因劝谏宪宗迎佛骨一事而被贬。
②从人物形象来看,因韩愈“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的“死谏”,凸显直言敢谏的正直人物的形象。
③从结构上看,由韩愈递奏折谏言被贬,引出下文对韩愈面对挫折的叙写及议论。
④从读者来看,韩愈被贬,与下文韩愈在潮州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能引人深思。
叙述了韩愈被贬潮州的原因,因劝谏宪宗迎佛骨一事而被贬。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及写评论要点的能力
①从写作对象来看,作者游览韩公祠,以游记散文的形式写历史人物,表达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从选材来看,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选取韩愈被贬的原因及为民除恶的典型事件,塑造了正直为官、一
心为民的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上看,借韩愈的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以小见大,引出对现实和历史的思考。
④从表达方式来看,全文不是单纯的写人记事,而是在叙事中,穿插作者的对人物的思考与评价,字里行
间也融入着对人物的赞美之情。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南航苏附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
10
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
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
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
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
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
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
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
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
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
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
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
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
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
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11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
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
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
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
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
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
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
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
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
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
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
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
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
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
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
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
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
12
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
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
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
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
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 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
人公悲伤的心情。
B. 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
留下了想象空间。
C. 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
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D.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
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7. 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8. 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答案】6. C 7. 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
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
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
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
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8. 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
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
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13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
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
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
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
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
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
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 3
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
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
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
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
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
14
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
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
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
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
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
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怀念红狐
刘志成
(1)那一年我家耕种的那块荒地离家足有二十里,我和爹锄了一天地往回赶时,就看见了那只叼走
我家一只鸡的红狐在不远的沙丘上站着,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我的心腾地起了一团
火。
(2)红狐的出现是十天前的一个月夜里。那天,我猛然间听见鸡窝里响起了几声惊恐的咕咕声。我
还没反应过来,就见一团红艳艳的火团在眼前掠过,蹿上院墙,①箭一样地消失在茫茫的夜色里。我走到
鸡窝边,见地上洒了一滩扎眼的血。黄鼠狼叼鸡了,妈!是只红色的黄鼠狼,我说。那是狐,娃。母亲用
充满无奈的声音纠正了我的错误。那只老母鸡原打算卖了给娃攒学费的,母亲唉声叹气的声音混着爹响响
的抽烟声飘出屋来,让我暗恨自己怎么当时就没手脚麻利点儿逮住那家伙。
(3)偷鸡贼,我今天非逮住你不可。我气恼地跑了过去。红狐冷冷地看着我,一动也不动,待我快
到眼前,才倏地一蹿,不紧不慢地逃,不时还悠闲地回头瞅瞅爹那儿。娃你追不到那家伙,不要白费力气
了!爹大声喊。果然,红狐跑上另一个沙丘尖后,就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我沮丧地坐下正大口大口地喘
着气,见红狐却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我恼火地站起,向狐
追了过去。狐双腿一跃,向我迎面闪过,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嚎着在我们周围绕
着圏子。娃你不要追了,这畜生的窝就在附近,说不准还能扒一窝狐崽子哩。
15
(4)果然,我们在附近发现了一个洞口。爹把耳朵贴在洞口听,很快就听见了不均匀的呼吸声。红
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嚎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很快,我们就看见了
四只狐崽,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把狐崽子拿回喂上些日子卖了,够我们娃好几年的学费哩,爹掩
不住喜悦。我用布衫襟子捧起它们的时候,明显感到它们在颤抖。
(5)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引得我布衫襟子上的四只小狐崽也哀鸣不止。我赶了它
几次它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引得村中的狗也狺狺不止。我的心一软,
站定就要央爹放下狐崽,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狠吐了一口唾沫,转
头追上了爹。不久,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麻雀妈妈为救护小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时,我
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而其他同学却一脸的轻松。我暗暗庆幸自己遭遇了红狐,
才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出一种特殊的味道 ………
(6)那时,四只狐崽只有一个多月,没有断奶。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
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我这才明白红狐原来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
常逗着它们玩。这种人狐和谐相处的局面刚刚维持了不久,一个月光朗朗的半夜里,院里突然响起了长嚎
声。我扒在窗子上向院中一看,只见那只红狐昂着头站着长嚎。屋里的四只小狐也哀鸣起来,屋里屋外的
狐叫声凄凉地响成一片,引得村子里的狗也汪汪地叫了起来。红狐仿佛没听见狺狺的犬声,长嚎着立在门
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我心里酸楚楚的,跳下地,拉开门,狐退到了院中,哀鸣着伏下前腿。我发现
红狐已比那日见时痩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地望着我们,眼角隐隐有泪痕。嗓子已嘶哑,发出
一种揪心的声音。母亲抱了四只狐崽,轻轻放到了大门外,红狐迫不及待地叼起狐崽,看了看我们,便飞
快地蹿出,②消失在了茫茫的夜色中。
(7)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伤怀..
不已..。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
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
(选自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五段中说“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的原因是“我”对自身可鄙行径的悔恨与自责,对红狐无私
母爱的感动与震撼。
16
B. 红狐两次消失在茫茫夜色中,意在说明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矛盾已十分突出,如果不认识到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然必将远离我们,永远退出人类的生活。
C. 文章结尾“很多年后,红狐哀痛的叫声还清晰地回响在我的耳边,轻轻地触到了我的记忆,让我变得
伤怀不已”中“伤怀不已”是“我”只是感动于红狐母子的舐犊亲情。
D. 作者力图用“寓言”散文形式传达出他平等善待世界万物,亲和每一个生命的审美情趣和自然文化见
解。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一系列细节描写,如红狐“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干嚎着望着我们”“长嚎着立
在门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把一只普通的红狐写得形神兼具,栩栩如生。
B. 针对红狐的一系列举动,作者将一家人对红狐的情感态度前后进行对比,再现了悲悯之心回归的历程,
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C. 作者拟人化的表现手段,沟通了人与狐的世界,象征艺术形式的渲染,产生了动人心弦的抒情力量。
D. 本文以时间顺序一一道来人与红狐的故事,以遭遇红狐开篇,营造出一种仇恨红狐的气氛。而故事的
地点有所变化,一是在沙丘,一是在自家庭院,对主题的彰显有重要的作用。
8. 作者以“怀念红狐”为题,怀念的仅仅是红狐吗?
9. 有人评价刘志成的散文语言呈现了“棱角状的多维”,显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立体感。请从文中找出两
例,并简要分析如何呈现“棱角状的多维”的语言特征。
【答案】6. C 7. D
8. 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红狐。作者怀念无论是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都有的亲情温暖关怀;怀念“我”与
家人曾有过的与红狐象征的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人文关怀的时光;而在城市生活的影响下,人们不再关怀
自然的现实,让作者更加怀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光,并包含着对整个人类表现出的一种忧患意识和终
极关怀:生命是平等的,一切生命都有自己的生命追求,人类更有义务去保护自然环境,善待一切生命。
9. 示例:(1)描写中前后呼应的立体,如写红狐“水漉漉”“水灵灵”的眼睛,与后文狐狸“流下泪”来
相互呼应,同样的词语放在不同的环境下,前有表现狐狸狡诈、可恶的意思,后有展现狐狸母爱的作用,
17
可见其语言的立体。
(2)塑造人物心理时的复杂变化充满立体感,如写“我”先心“一软”,想到母鸡被叼又“一横”;听
见红狐与小狐哀鸣时的“酸楚”,把人物从憎恨红狐,到同情红狐,最后放归红狐的心理特征描摹得细腻
生动,富有立体感。
【解析】
【分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C.“是‘我’只是感动于红狐母子的舐犊亲情”错误,从后文“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
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来看,“我”更伤感
于这种情怀已经无人在意,而自己也再也回不去那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时代。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D.“本文以时间顺序一一道来人与红狐的故事”错误,作家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形式,将故事的时间线
打乱,以人狐遭遇开篇,再写狐狸偷鸡的前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也引领着下文情节的发展,对主题
的揭示起着重要作用。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及文章主题的能力。
题干已有提示,“怀念的仅仅是红狐吗”,显然答案是“不”。作者怀念的不仅仅是红狐,红狐在这里已
经具有象征意义。从故事内容来说,主要歌颂了红狐的母爱,也有父母关爱“我”成长的内容,作者怀念
的是那种无论动物还是人与人之间都有的亲情温暖关怀;从故事发展来说,还展现了“我”及家人对自身
的超越,被红狐母爱感动,最终放走了小狐狸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怀。再看最后一
18
段“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
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可见,时代发展变化,人与狐不但不能和谐相处,而且人与自然之间隔阂越来越
深,人们不再关心自然,也让作者更怀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时代。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语言特色的能力。
根据题干提示“棱角状的多维”“一定程度的立体感”,可知,是要找出其语言特征的“立体感”,这种
“立体感”可以表现在形象塑造的立体上,也可以表现在描写的多维上。
如红狐“眨着水漉漉的两只菱形眼默默地望着我们”“红狐却在原来引诱我的那个沙丘上站着,水灵灵的
眼睛一眨一眨地望着爹”“蹿到爹身边,似要挑逗爹去追,见爹不理,长嚎着在我们周围绕着圏子”,看
似是可恶的偷鸡贼,可实际上是它为了保护自己的狐狸崽儿而试图引诱走人类,作者用“水漉漉”“水灵
灵”等词在语言中已有暗示,为后文“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嚎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
乞求地望着我们”的情节发展作出铺垫。
又如“我的心一软,站定就要央爹放下狐崽,忽然想起那只预备我学费的花母鸡来,遂把心一横向红狐狠
狠吐了一口唾沫,转头追上了爹”“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学到麻雀妈妈为救护小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
奋不顾身时,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红狐仿佛没听见狺狺的犬声,长嚎着
立在门扇上,用爪不停地抓着门。我心里酸楚楚的,跳下地,拉开门”,“我”的心理描写十分立体,从
“一软”到“一横”到“酸楚”,多维地描写出“我”内心的变化,从而让“我”最终超越现实利益而放
归狐狸,回归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文中多处对比,如“我不禁有眼泪划落双颊,混着鼻涕一起淌下了嘴角,而其他同学却一脸的轻松。我暗
暗庆幸自己遭遇了红狐,才在童稚的无忧无虑中辨别出一种特殊的味道”“我曾经试着将那份感动讲给一
些城市的朋友分享,但他们一脸漠然,我知道一种东西在生活中已经走了,它再也不会回来了”,在多维
的对比描写中展现出文章主题,怀念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日子,渴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江苏省常熟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19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军
儿时在农村,家乡人一般不说浪费粮食,而是说糟蹋粮食。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
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粮食、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农村人最知种粮苦,都跟粮食亲。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布谷鸟的叫声
催着整个村子,“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印象中,那时
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
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
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可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
学校都放麦假,让我们这些孩子也帮着家里麦收。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晚上躺在床上,脸又
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
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珠。
割完麦子,我和妹妹的任务就是拾麦穗。看着两篓排列整齐的麦穗,爹会表扬我们:“你俩拾的这些
麦子,够咱一家人吃上好几天了。”拾完麦穗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
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
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得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我和妹
妹一步不离地守在旁边,等着开笼。娘心中有数,她说蒸馍的火候要刚刚好,不够火或者蒸过了,都不好
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太阳当头照,万物明朗。爹把一条板凳往太阳
底下一放,把一屉热腾腾的馍放在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
一放下来,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
不一会儿,一个钵大的馍就下了肚。
在那明晃晃的阳光下,在那与粮食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
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20
农村人对粮食的态度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的历程,仿佛是在天地之间进行着某种庄
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人类,
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自然不敢浪费。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
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到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上学带的
饼,吃不完一定要带回来。在梅雨季节,被褥、家具都会发霉,但粮食一般不会发霉,都保存得好好的。
粮食,是一家人最可靠的家底。
老家鄂西都是旱田,一年两季主粮,五月收麦,十月收苞谷。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
粗粮。家里来了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是粗粮,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了自家人吃,还留一些给
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就连粮食那一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麸、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了,或者家里来了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
靠面缸的那面墙上,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就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
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
“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自然知道粮食的金贵,还面的路上,我弓着腰护着瓢,小心翼翼,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
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
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
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
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
我学会了珍惜。
后来我到了城里,虽然不再种粮了,但看到粮食总是格外亲。对粮食的这份情义和吃饭的那些规矩,
我也一点一点地讲给我的孩子。我给孩子们立了一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一一粮食要到肚
子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1
A.儿时家乡人说“糟蹋”粮食,不说“浪费”粮食,体现了他们对粮食的珍惜和敬畏,因为当时人们生存
需要靠粮食,他们也为生产粮食付出了辛劳。
B.儿时学校放麦假,孩子们也帮着家里麦收,割麦造成的身体痛苦作者有亲身感知,这也是他认为“粮食
要到肚子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C.拾完麦子后,地不急着耕,还要空上一个星期左右,母亲想让鸟雀子叼完没有捡完的麦穗,体现了母亲
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
D.父母隆重地蒸馍,但娘不让我们急着吃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体现了父母对天地的感恩之心,有一种仪
式感。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布谷鸟的叫声催着整个村子,“催”字用了拟人的修辞,借布谷鸟之口写出了麦黄时节人们割麦的匆忙、
焦急。
B.文中“吹一口气,咬一口”“弓着腰护着瓢”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儿时与粮食有关的往事,具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
C.我家割麦子的场面与白居易诗歌《观刈麦》“妇姑荷簞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高
度相似,两者都通过动作、细节等描写,正面体现农民割麦的艰辛。
D.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沉静质朴的文字之中蕴含着作者对粮食深
沉厚重的情感。
8.文中画线句子写了一些因吃饭而形成的规矩,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4 分)
9.某杂志“粮史故事”栏目广受读者欢迎,你认为本文是否适合推荐到该栏目?请写出理由。(6 分)
【答案】
6.C(表达母亲对粮食的珍爱,一点都不可浪费,并不是对生命尊重)
7.C(正面描写错误,《观刈麦》是侧面烘托男人割麦的艰辛)
22
8.①在主题方面:“规矩”写出粮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从侧面表现了人们对粮食珍重的态度。②在行文
方面:使文章由侧重叙写粮食的物质生产过渡到叙写粮食对人精神的影响,并为后文给孩子立规矩作铺垫。
(每点 2 分)
9.适合。理由:①文章围绕“粮食要到肚子里”,叙写了割麦拾麦、蒸馍吃馍、借面还面等事件,真实感
人,可读性强,符合栏目选文要求。②文章叙写与粮食有关的往事,表达了珍惜粮食、敬畏粮食的朴素理
念,具有倡导“光盘行动”的现实意义。③文章从个体小视角展示了粮食生产由手工到机械化的历史,展
现了人民生活由贫穷到富裕的历程,具有传播“粮食安全”思想的时代价值。(每点 2 分)(如写不适合,
言之成理亦可)
江苏扬州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茄盒子
袁哲生
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父亲很穷,父亲足不出户。但有一天例外。
儿童节来临的那天早上,总有一双擦得很干净的旧皮鞋整齐地放在我的床前,我一张开眼便能看见。
等我吃完早点,换上新洗过的衣服,套上大头皮鞋,稳稳地绑好鞋带,父亲便安静地出现在我小房间
的门口,手上提着一个帆布旅行袋,里头必定有一个铝制的水壶,几个大馒头,一个装着香肠、卤蛋、素
鸡和海带的圆形便当盒,一包苏打饼干、一条口香糖、一大叠卫生纸和两条手帕。
我们走进客厅里,母亲便仔细检点我的服装,再翻看旅行袋里的东西带齐了没有。
然后,像一件要紧的事,父亲挪过一张木椅子,抵在大玻璃橱前面,站到椅子上,费很大的劲从橱顶
上搬下一个木箱子。那是少数几件专属他的东西之一。
木箱是用零星的木板拼凑钉成的,日久之后,显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和木纹,像我制服上的补丁。似乎
只是随俗,木箱外的确挂着一个生锈的锁头,不知有没有钥匙。
父亲轻轻地掀开木箱,探出一个木纹优美浮雕花边的雪茄盒子,和一块紫色的绒布,兴冲冲地擦拭一
番之后,才打开盒盖,取出一支深咖啡色的雪茄,插进衬衫口袋里露出一截来,像是一支顶好的钢笔。最
后,盖上盒盖,阖上木箱,再扛回橱柜上。
出发的时候,母亲站在客厅里,隔着纱门和院子里的枇杷树向我们挥手。我不知道为什么母亲总是留
在家里,也许是巧合,我没有想问。
23
我们步行前往火车站,父亲在票亭买票之后,我们便坐在黑油油的长木椅上等待往台北的慢车。我喜
欢看他从宽大的西装裤口袋里掏钱买东西,那么胸有成竹的样子,就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军号手。我喜欢这
个时刻,几乎感到一份光荣。
在晃悠悠的火车上,父亲交叠两腿,上身略斜,轻轻地哼着小曲,并用指尖在窗台上打出鼓点。
下车。父亲掏钱,买两张入场券,从我手上接过旅行袋。动物园旁边是儿童乐园,从外面就能望见一
个高耸入云的大摩天轮,就像外国月历上的风车一样耀眼。
河马、骆驼、大象、黑猩猩、长颈鹿,父亲一一按文解说,只有马来貘是例外,我们俩都不知道“貘”
的正确发音是什么。每年,父亲都要我去问学校的老师,但是面对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就先直呼为“怪
物”即可,从此,年年如此。
快走到孔雀园的时候,父亲会在福利社买一种巧克力火箭甜筒给我。我小心地撕开一小圈纸封套,先
欣赏几眼,再轻轻啃一小口。我们绕过鸟园周围的石子路,父亲好像并不想吃,我也没有分他的意思。
接着是父亲最高兴的时刻,驯狮表演就要开始了。
比房间还大的铁笼子外已围了好一些人,两只威猛的雄狮,脖子上挂着丰厚的一圈髦毛,不安地在笼
子里交叉巡走着。驯兽师迅厉地往地板上甩一狠鞭,观众应声哑然。只见他一手执鞭,一手持棍,敏捷地
在狮子的外围打绕,鞭子不断抽响,棍尖始终对着狮子的双眼,形成一个紧张的对阵。狮子暴躁起来,终
于扯裂震耳的吼声如山洪,不断抬起前脚来耙那支棍子,庞大的身体往下低沉鼓绷,且奋力在地上磨爪……
我心里想,爪子愈磨愈短,为什么要去磨它呢?
其余的我忘记了。只记得父亲总是在这个时候悄悄地抽出那根雪茄,扯掉玻璃纸包装,用门牙啮开一
小孔,再划一根火柴点着。在狮子们磨爪的涩涩声中,驯兽师渐渐控制住场面,父亲脸上一团团浓烟像游
霞般浮动扩散,消失在空中。有一年我注意到,在这个时候,父亲的脸上浮起了一丝丝惋惜的表情,不太
明显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在这个时刻,父亲点燃他的雪茄烟;也不知道,那一盒雪茄是什么时候抽完的。这
一年一度的“朝圣”之旅,一直持续到我初二的时候。
初三那年,为了高中联考,根本没有注意到儿童节的存在。隔年,我好像便不再算是儿童了。
父亲过世那年的儿童节,我带五岁大的儿子去动物园,驯狮表演已经没有了,甜筒的价钱也涨了好几
倍。
儿子问我“貘”字的发音,我说叫它“怪物”就好了。
最近整理木屋的时候,我在父亲床下的破木箱里又再次看见了那个雪茄盒子。盒子依旧精致完好,大
概是经常取放的关系,木质外表多了一层光润,一点灰尘都没有。那块紫色的绒布也还在,我顺手便拿起
来擦拭几下,再掀开盒盖,盒子里的东西,让我难过了很久一段时间。
盒子内铺满了一层指甲屑,是父亲剪下指甲之后存下的。拨开指甲屑,底下是一叠动物园的入场券存
24
根。我取出来翻看,其中有连续八年是买两张的,另外更多的是单张的。我坐在父亲的床上,几乎站不起
来。
母亲进来收拾被褥和旧衣物,默默地将它们安排进纸箱子里。
我告诉母亲我发现了那个雪茄盒子。母亲背对着我,正弯着腰用鸡毛掸子扫灰。我问她要怎么处理这
个盒子,母亲停顿了一下扫灰尘的动作。
“扔了吧。”她说,并未回头,继续往窗台上拂尘。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父亲出发去动物园前准备的帆布旅行袋里装着的“香肠、卤蛋、素鸡和海带的圆形便当盒”等东西
当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出行的重视。
B.文章通过对父亲在火车上神态动作的细节描摹,如“交替两腿”“上身略斜”“轻轻地哼着小曲”等,
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当时心情的轻松。
C.文章刻画了父亲看驯狮表演时点燃雪茄时的动作和神情,如“悄悄地抽出雪茄”以及“一丝丝惋惜的
表情”等,意在表现父亲对于雪茄的珍惜。
D.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父亲都会带我去动物园,后来我长大不再过六一,父亲却单独去了很多次。而这
一切直到父亲过世,我都不知道。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语言表达上,小说语言简洁,作者情感又足够克制,产生了留白的效果。如结尾处母亲的话“扔了
吧”,激发了读者的思考和想象。
B.在叙述视角上,小说全篇运用儿童视角,将儿子眼中父亲的行为举止和生活细节一一
道出,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怀念。
C.在情感表达上,作者虽没有展示尖锐的矛盾冲突,却平和细腻地将父亲内心世界的的隐秘解剖给读者
看,读来有一种别样的疼痛。
D.在艺术风格上,作者综合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狮子”也具有浓烈的象
征意味,有东方文学的含蓄之美。
8.小说标题“雪茄盒子”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 分)
▲
9.袁哲生曾说:“写作是对这个世界暴露自己的伤口。”请围绕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分析这篇小说暴露了父
25
亲哪些隐秘的“伤口”。(6 分)
▲
【答案】
6.C(不是为了表现“父亲对于雪茄的珍惜”,而是表现父亲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7.B(小说前部分以儿童视角叙事,结尾部分是成人视角。)
8.情节方面,“雪茄盒子”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起到了串联情节的作用;人物方面,“雪茄盒子”隐
藏了父亲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压抑,更好地丰富了父亲的形象;主旨方面,“雪茄盒子”象征着人们内心世
界的封闭和孤独,具有隐喻和象征的含义。(每点 2 分,写出 2 点即可)
9.通过“指甲屑”暴露了父亲被生命磨掉的渴望和激情,父亲也曾想冲破生活的束缚,可最终只能沉默;
通过“入场券存根”暴露了父亲孤身一人去动物园的孤独无奈,表现父亲无人理解的痛苦;通过母亲的言
行,暴露了父亲与母亲关系的淡薄疏远,表现了婚姻世界里的孤独和疏离。(6 分,每点 2 分,言之有理即
可。)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
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
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
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
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
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
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
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
26
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
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
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
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
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
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
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
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
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
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
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
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
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
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
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
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27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
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
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
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章细致刻画了苏区母亲送别亲人、日夜思念的场面,引发感慨“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
苦难”。
C.从于都河、金沙江、娄山关、乌蒙山,写到南国的雾、北国的雪,暗指长征路线,引人想象,给人历史
真实感。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为题,并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具有形象的象征意义,而且可以增强文
学性和感染力。
B.文章对大樟树描写极为细腻,笔触涉及主干、枝、叶,夸张、对比、拟人信手拈来,大樟树形象呼之欲
出。
C.文章善用第一人称抒情,“我”的见闻感受给人亲切真实之感,“我们”反复出现又极易让人产生共鸣。
D.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切换。
8.请简析大樟树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9.本文风格恢弘磅礴,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6.A(A 项,“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
28
‘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
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故选 A)
7.B(“笔触涉及主干、枝、叶,夸张、对比、拟人信手拈来”错误,“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是对比,“每
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是拟人,但并没有夸张手法。故选 B)
8.(1)由对大樟树的描写切入文章,引出下文对毛主席住过的古民居的描写,行文自然。
(2)大樟树是历史的见证,当年毛主席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
(3)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军民之情长存,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4)文章收尾提到大樟树,首尾照应,文章浑然一体。
9.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
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
奋进,抒情奔放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