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度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时长:150 分钟 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20 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
“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
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
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
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
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
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
“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
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
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 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
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
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
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
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
作人的《乌篷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上世
纪六十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
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
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革命、文化、
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
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
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
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
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
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
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
《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
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摘编自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
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
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
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漂浮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
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它也折射出台湾作
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述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
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
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
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
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
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
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摘编自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推进小说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散文的地位则退居边缘。
B.“大品”散文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重在表现作者对生命、民族等大命题的理性思辨。
C.台湾当代散文大多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抒写对现实人生的感悟见解,饱含诗情和哲理。
D.台湾杂文承袭并发挥了鲁迅杂文针砭时弊、平和中带着辛辣的创作特色,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白话”的成功并没有带来“美文”的胜利,“五四”的文化运动得益最大的也并非是散文的理性思辨。
B.相对于小说和诗歌的热闹,散文发展则偏于沉稳平静,时代变化和散文家的观念影响着散文的变化。
C.台湾当代散文上承中国传统散文,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D.台湾当代散文是中华文学的一部分,从根本上讲,它与大陆散文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
3.下面散文作品不属于...“大品”散文的是(3 分)
A.韩少功《我心归去》 B.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C.梁衡《把栏杆拍遍》 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4 分)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概括“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谁持彩练当空舞
熊召政
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盘曲着伸向天空,
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
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
鸣。
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
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
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
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
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
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
当空舞?”
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
诗意。
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
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
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
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
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
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
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
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
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
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
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
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
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
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
人的泪。
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
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
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
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
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
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
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
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
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
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还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
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
(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
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
B.文章细致刻画了苏区母亲送别亲人、日夜思念的场面,引发感慨“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
苦难”。
C.从于都河、金沙江、娄山关、乌蒙山,写到南国的雾、北国的雪,暗指长征路线,引人想象,给人历史
真实感。
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以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为题,并在文中反复出现,不仅具有形象的象征意义,而且可以增强文
学性和感染力。
B.文章对大樟树描写极为细腻,笔触涉及主干、枝、叶,夸张、对比、拟人信手拈来,大樟树形象呼之欲
出。
C.文章善用第一人称抒情,“我”的见闻感受给人亲切真实之感,“我们”反复出现又极易让人产生共鸣。
D.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切换。
8.请简析大樟树在全文中的作用。(4 分)
9.本文风格恢弘磅礴,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简要分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
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
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
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
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
咎,不报。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
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来立,天下寒心
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
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
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
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未几,
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贵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B.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C.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
字。
B.甫冠,指刚刚 20 岁。古代男子 20 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
角”“豆蔻”“束发”等。
C.礼部,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科举、学校、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为礼部尚书。
D.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司马光强识好学,聪慧过人。他七岁时,就凛然像个成人,向别人讲《左氏春秋》,回家后讲给家人,都
能说出其中的大意。
B.司马光崇尚俭朴,不喜华靡。他考中进士,参加朝廷安排的闻喜宴时不戴花,在同列的劝说下才戴上一
枝。
C.司马光勇于担当,敢于负责。郭恩因轻敌冒进连累了庞籍获罪,司马光就三次上书皇帝承担责任,没有
得到朝廷同意。
D.司马光直言敢谏,不惧生死。他明知向皇帝进言立嗣是必死的罪名,仍继范镇之后向皇帝进谏,后又当
面向皇帝进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4 分)
(2)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4 分)
14.为解决河东之患,司马光提出了哪些建议?他认为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②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①颜钱塘:指钱塘县令颜某,古人习惯以地名称该地行政长官。②渤澥:渤海的古称。
15.下面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先声夺人,巧妙地用雷声来比喻潮声,渲染出江潮磅礴的气势。
B.前两联写了潮来前的盛况:钱塘江潮吸引了大量的观赏者,人们纷纷来到钱塘江边等待着看江潮涌起的
壮观美景。
C.颈联以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等为背景,写大潮远远到来的壮丽景象。
D.孟浩然在诗中刻画的山水形象常常与他本人的气质合而为一,本诗中“钱塘潮”的形象就与诗人淡泊洒
脱的气质一致。
16.本诗与代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词,被评家誉为咏钱塘潮的“双璧”。本诗是怎样表现钱塘潮的?
请结合本诗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动作描写表现思妇内心极度的痛苦。
(2)《燕歌行》中描绘唐军出征景象的句子的“________,________。”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了杜牧《赠别》里的诗句,运用反衬手法,以
昔日的繁华来衬托当下的荒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10 分)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
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
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
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
气,还是远祖的气息……古镇的古树还有不少,然而,全镇子内内外外,哪一棵都没有“龙爪榕”这么煌
煌赫赫,它的“爪”大约已繁衍出十万个了吧?多个“大爪”已熬成古树级别,稳稳站立在属于它们的家
族祖庙里。更多的“中爪”如霹雳连发,威威猛猛地伸向四面八方。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滚滚而过的
流云,从高天、半空和低处向你压过来,蔓延着。于是乎,你的眼睛里已全部是龙子、龙孙、龙孙孙们的
刀枪剑戟,或曰手臂连着手臂,气势顶着气势,山连着山。俯身向地下看,( )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
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
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
18.下列各句中的问号,和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B.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C.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是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它肯定响过。
D.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19.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龙爪榕”的布局就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
B.“龙爪榕”的布局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数个大根凸起。
C.“龙爪榕”的布局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
D.数个大根凸起,“龙爪榕”的布局就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难以计数的‘小爪’则像压过来的滚滚而过的蔓延着的流云”从语义
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2020 年 10 月 8 日,瑞典学院宣布将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格吕克 1943
年出生于美国纽约,50 多年的写作生涯里,她著有 12 本诗集和 1 本诗歌随笔集,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国家
图书奖等多个奖项,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于格吕克的获奖,颁奖方称她的“诗意之声”
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然而,由于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今年的诺贝尔奖将不再举办现场的颁
奖典礼,而是通过线上举行。
22.下面是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阐述的关于“美”的来源的框架图,请把该图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
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一个又一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信仰是我们
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精髓所在。
②从嘉兴南湖的开天辟地,到天安门城楼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后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始终
坚守心中信仰,铸就民族辉煌。
③“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年近六旬、身患渐冻绝症的张定宇院长,心怀
信仰,带领全院上下,打响战“疫”第一枪。
复兴中学准备举办以“传承民族信仰,共创华夏未来”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
讲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2020-2021 学年度春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C(A.“五四白话文运动的目的是推进小说的变革”错误,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
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知,目的并非“推进小说的变革”。B.“不讲究抒情、
叙事、议论和文采”错误,材料二说的是“但改革开放,特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
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替。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
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
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由此可知,“大品”的散文取代了“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不代
表“不讲究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D“发挥了鲁迅杂文针砭时弊、平和中带着辛辣的创作特色”错误,
根据原文“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
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可知,“针砭时弊、平和中带着辛辣”是台湾当
代散文家创作的杂文的特色,不是鲁迅的)
2.C(C.下启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错误,材料三说的是“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
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文中说的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
3.B(A.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哲理层面、美学角度对家园的文化概念作深层次思考,属于大品散文;C.梁
衡《把栏杆拍遍》写人突出文学与政治纠葛的背景,善用理性分析和形象表现,作品视野宏阔,充满磅礴
气势,融“大事、大情、大理”于一体,属于大品散文;D.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由故乡面貌的变化
引发对生命价值的疑惑,属于大品散文。B.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借助抒情、描写、议论来展现江南冬景
之美,属于“以小为美”,是美文、小品)
4.①以文学现象对比开篇,提出观点“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
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1 分)②接着分别从“小美”到“大品”的文体变化、思维艺术多元化
和文体解放两个方面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散文创作的特点(2 分)。③最后总结散文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变化的
原因(1 分)。
5.①白话文运动将散文创作形式由文言转为白话,拓展了散文创作空间。②散文逐渐撤离文坛中心地位,由
“载道”转为“言志”,更加自由活跃、洒脱自然。③“五四时期的美文和小品文影响海峡两岸现当代散文
家的创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6.A(A 项,“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错。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
‘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
彩练当空舞?’”,可见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故选 A)
7.B(“笔触涉及主干、枝、叶,夸张、对比、拟人信手拈来”错误,“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是对比,“每
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是拟人,但并没有夸张手法。故选 B)
8.(1)由对大樟树的描写切入文章,引出下文对毛主席住过的古民居的描写,行文自然。
(2)大樟树是历史的见证,当年毛主席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
(3)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军民之情长存,长征精神永葆生机。
(4)文章收尾提到大樟树,首尾照应,文章浑然一体。
9.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语宏大壮阔,充满豪情;
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
叙述内容:③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④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
奋进,抒情奔放热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D(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11.C(土地户籍是户部掌管)
12.A(“向别人讲《左氏春秋》”错,原文为“闻讲《左氏春秋》”)
13.(1)莫非想要挑选宗室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提及罢了。(4 分。“得非……
乎”“嗣”“但”“及”各 1 分。)
(2)然而,对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时,不等驾好车就该前往,希望以臣下的道义来责备皇子,他
应该一定会入宫。(4 分“诺”“俟驾”“愿”“宜”各 1 分。)
14.(1)①修筑两个城堡。(1 分)②招募老百姓耕种土地。(1 分)(2)①军事上,抵制夏人;经济上,缓
解粮食供给之困。(1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D(本诗中的钱塘潮形象不是淡泊洒脱,是雄健壮美)
16.①多感官结合。“百里闻雷震”“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分别从听觉、视觉和触觉等方面来表现钱塘
潮声势巨大,惊心动魄。②侧面表现。通过观潮的人来侧面表现钱塘潮,写人们听潮、出观、待潮、观潮、
观感,层层渲染,来表现钱塘潮的奇观。③比喻。“惊涛来似雪”通过比喻手法,正面描绘江潮涌来喷雪溅
珠的情景,令人惊心动魄。(一点 2 分。答“虚实结合”酌情给分。虚是“百里闻雷震”,遥闻潮声,想象
大潮的壮观;实是“惊涛来似雪”,正面写大潮的雄奇伟丽。)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1)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2)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3)过春风十里 尽荞
麦青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B(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同样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A 项,表示语气强烈的疑问;B 项,表示揣测
和无疑而问的语气;C 项,为反问;D 项,有问有答,为设问。故选 B)
19.C
20.①原句修饰成分单独成句,起强调作用,突出了树枝层层伸展的情状,更具有空间感;
②原句长短句结合,句式活泼,错落有致,更加具有节奏感;
③原句表达与上下文语体更加和谐一致,更符合具体语境。
21.2020 年 10 月 8 日,瑞典学院宣布将 2020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称她的“诗
意之声”能够“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颁奖典礼将通过线上举行。(“2020 年 10 月 8 日”“瑞典学院”
“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吕克”“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线上举行”,每点 1 分,共 5 分)
22.“美”从哪里来?中西方哲学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由儒家和道家构成的中国哲学产生了“物我一体”的
美学观,而由唯心论和唯物论构成的西方哲学则产生了“物我对立”的美学观。
参考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长到七岁,气势凛然如同
成年人一样,听讲《左氏春秋》,很喜爱,退下来给家人讲,就能说出其中的大意。从此,他手不释卷。宋
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等,年纪刚成年。他性情不喜欢华丽奢侈,闻喜宴上唯独他不戴花,同
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主赏赐的花不可违背。”司马光才戴上一枝。听从庞籍的征召,担任并州通判。
麟州屈野河西良田颇多,西夏人蚕食这一带土地,成为河东的祸患。庞籍命令司马光去视察,司马光建议
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种土地。耕种的人多,买入粮食的价格就低,也就可以
慢慢缓解用高价购买粮食远道运输的忧虑。”庞籍听从了他的计策。麟州将领郭恩勇敢却有点狂妄,率兵夜
间渡河,不设防备,被敌方消灭,庞籍因此获罪去官。司马光三次上书陈述郭恩覆灭是自己的过失,但没
有得到答复。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职礼部。有关部门奏报称将有日食,按惯例日食不满一定分度,或京师
看不见,都上表祝贺。司马光说“四方都看得见,京师看不见,这说明君王被阴险邪恶的小人蒙蔽;天下的
人都知道,唯独朝廷不知道,它所带来的灾害会更厉害,不应当庆贺。”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仁宗开始有
病,可皇位继承人还没有确定,天下的人都很担心却没有人敢说话。谏官范镇首先发表自己的建议,司马
光在并州听说后也发表意见,并且赠送书信给范镇劝他以死抗争。到这时,司马光又当面对皇帝说:“我过
去在并州作通判,所上的文书三章,希望陛下果断大力实行。”皇帝深思了好久,说:“莫非想要挑选宗室
后代作为继承人吗?这是忠臣说的话,只是别人不敢说罢了”司马光说“我说这些,自己认为必得死罪,
没想到皇上接受了。”皇上说:“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这类事。”司马光退朝后没有听到诏令,又上书说:
“我上次进谏的说法,料想立即就会施行,现在却沉默没听到什么,这一定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怎么
立即(就)做不吉祥的事?那些小人没有长远的考虑,只是想在仓猝之间,迎立他们所结交深厚的人而已。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能说得完吗?”皇帝非常感动,说:“把奏章送到中书省。”不久,下诏让
英宗判宗正,英宗推辞,没有答应,就被立为皇子。英宗又说自己有病,不肯入宫。司马光说:“皇子推辞
太子之位,到了一个月了,他胜过别人很远了。然而,父亲的召唤不答应,君王召唤不等驾好车就应去,
希望以臣子大义责备皇子,他一定会入宫。”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