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写作(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部分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写作(含答案)

ID:682150

大小:75.47 KB

页数:37页

时间:2021-04-29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2020-2021 年江苏省部分学校 最新期中语文高二下学期试题精选汇编-写作 江苏省无锡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为进一步认识古诗词的 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添耳中学诗社计划举行一系列古诗词阅读推广活动: 1.作为添耳诗社社长,你将在学校周一升旗仪式上面向全体师生演讲,主题为“宣传古诗词当代价 值,强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 2.作为添耳诗社社长你将要向团委书记申请开展“流觞曲水,吟咏古诗”活动,请写一篇书面申请, 表达你开展活动的意图,从而获得校方经费及活动场地的支持。 要求:选取其中一个活动作为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中国古典诗词的当代意义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很荣幸站在国旗下讲话。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古典诗词的现代意义”。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中国古诗词不仅概括了古代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也浓缩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 方面面。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儿女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我们中国则是诗歌书 画。从周朝开始的采风辑《诗经》,到孔子不遗余力的推广教化,这是中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的发轫,自 此中国人的智慧总结就离不开诗歌表达。骚客屈子胸怀理想与苦闷投身汨罗,写下了光照千古的伟大诗篇 《离骚》,成就开山绝唱。自此开创了中国精英文人浪漫主义先河。中国人尊重历史,善于从历史的角度 2 观察问题。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承担着浓缩历史、记述历史的作用。诗圣杜甫的作品被称之为“诗史”,可 能我们从卷贴浩繁的官方史册上并不能了解“安史之乱”对社会民生带来的具体影响,而从《三吏》《三 别》,从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中今人也能感同身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动荡历史。近代诗 人黄遵宪的一句“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传达给了我们清政府无能在甲午战败后屈辱割台湾 给日本的历史。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体现。古典诗词锻炼了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中国的知识精 英讲究精神交流,文人墨客都是在一唱一和中表达观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的诗中能感受到一种永恒亘古的`孤独感;从“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感受到天 才的自信和气度。所以,古典诗词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精英的胸襟和豪情。中国文化是一脉 传承的,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今人都能汲取到古典诗词的智慧。当今台湾著名填词人方文山,香港著名填词 人林夕,他们在古典诗词当中获得灵感和有益的启示,创作了一首首风靡年轻人的流行中国风。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古典诗词总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温总理在答记者问时用过两句诗表达自己的 施政决心:“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两句诗不 仅指引着温总理治理国家,也教育着所有的为政者当尽心尽力报效国家、为人民服务。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灿烂,但也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历史。如 今民族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树立好今天的强国心态,我们不妨钻进古典诗词中的灿烂篇章,以资参 考。这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在民族伟大复兴 的使命降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的情况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攻击下,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 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就需要我们坚持优秀传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中国人要表达自己的心声,要在西方文化的夹击下树立信心,就要充分挖掘我们的传统文化,挖掘古 典诗词的丰富宝藏。在世界发出真正的东方声音。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绝无仅有的精神宝库,她涵盖了一切中国人的精神情感。无论世界多极化如何发 展,国际情势如何复杂,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中国人都不会失去信心,那一首首绮丽诗篇将为中华民族 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3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解读材料 所给的材料先说优美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地位,然后指出此次作文的写作目的和写作重点是: 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所以,考生的演讲稿中要体现中国古诗词 的当代价值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解读写作任务 本次写作任务有二:一是写一篇面向全体师生的演讲稿,演讲的主题为“宣传古诗词当代价值,强化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二是写一篇书面申请,申请开展“流觞曲水,吟咏古诗”活动,要表达出开展活动的 意图,和希望得到校方经费及活动场地支持的愿望。 就第一个任务来说,考生可以选择一首对自己内心触动最深的古诗词。通过这首古诗词感动自己的原因, 从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当代价值,表达出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有了这个目的,这 个演讲就不是个人才华和诗词解读能力的展示,而是要说出古诗词的魅力和当代价值。 就第二个任务来说,考生可以写出开展吟咏古诗活动的意图主要是借举办“流觞曲水,吟咏古诗”的活动, 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进而体会古诗词的当代价值,表达出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最后表 达出校方在经费及活动场地支持等方面给予支持的愿望。 (三)解读写作要求 选取其中一个活动作为角度,文体是议论文。 【立意】(1)借助古诗词,体会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吟诵古诗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3)古诗词增强中国文化自信。 【素材】(1)中国古词关于珍惜时间、看破世事的句子也很多。张可久在《九日》中有这样的描述:回首 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这几句是写作者凄凉的心境。在白发丛生的暮年之际,回首一生道路,恰似 4 夕阳西下,几只悲鸣的寒鸦,无力地飞着。此情此景,令人垂泪。当我们容颜变老的时候,也许会不服气 地问自己真的老了吗?昨天那个白衣绰然、婀娜翩飞的自己哪里去了?我想到的是奋斗和未来。可我的奋 斗一直回报丰厚,感谢这个时代给我的肯定与信心。张可久没有赶上这样的好时代,他在《道情》中写道: 半纸虚名,十载功夫。这首曲子写出读书人的不幸遭遇和满腹牢骚。虽然耗去了十年寒窗,只是博得一个 舞文弄墨的虚名罢了。这里反映出元代社会的黑暗。元代不注重科举,而从吏中选仕,于是造成了读书人 金榜题名梦想的破灭。 (2)中国的古词很是强调弘扬正气的重要性。孔子的“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 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因此为大丈夫”,说的就是如何做人。而文天祥《正气歌》中的“天地有正气,杂 然赋流形,下则为岳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更是传世之绝句。正气,在一些时候 是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毫无遮掩地展现出来的东西,也是最私人化的东西,它直指个人的内心。 (3)中国古词所包涵的意义深邃广博,在有限的闲暇时间里。您翻开《中国诗词》这本书,略微品读一 下,也许会给你意外的发现。让你在浮躁与彷徨中领略人生的奥妙;在背运与无奈中寻觅生活的玄机。人 生总有结束的时候,正如游戏总有结束的时候是一个样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只能把人生看作一场游 戏,一场只进行一次的游戏。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别无其他办法能减轻这种生命的压力。中国古词或许能 让你的双眼穿透一切迷雾,双手抓到问题的根本;在遇到别人认为无法排除的阻力时,带你巧妙地化解和 躲过。在吃饱、穿暖的前提下热爱中国古词吧,它能让你拥有一个多彩的生命。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因为树的存在,人们得以诗意地栖居。活成一棵松树,永不屈服于恶 劣环境,终成一树青翠。活成一棵柳树,不管土地肥瘦,在哪里都能生根抽枝。活成一棵银杏树,不急不 躁,耐得住光阴一寸一寸来雕刻打磨。活成一棵普通的树也好,事实上,每一棵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 个性,而许许多多平凡的树、普通的树汇聚在一起,就有了“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磅礴。 上述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学校准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领悟一棵树”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假设以 你为学生代表,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同学写一份倡议书,学习“树”拥有的某种品格或风格,体现 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5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把自己活成一棵松树 ——关于领悟一棵树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都知道树木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朋友。春天,“随遇而安”柳树,在哪里都能生根抽枝;夏天, 耐得住寂寞的银杏树,任光阴雕刻打磨;秋天,挂满果实的金桔树,骄傲地炫耀着诱人的硕果。而我最欣 赏冬天傲然屹立于悬崖绝壁的松树,他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它们那种不畏风霜的姿态使人油然而生敬意。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活成像松树那样的人。 一、我们要学习松树永不屈服于恶劣环境的坚韧品格。 同学们,你们看:松树的种子,不管是在悬崖的缝隙间,还是在贫瘠的土地;不管是有意种植的,还 是随意丢落的,它都能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松树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 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血脉贲张。虽断臂折腰,仍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痕伤累累, 仍显现着那一腔硬朗朗的本色。同学们,做人就应该学习松树的坚定性、坚韧性,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 我们都要心存定力、站稳脚跟,风吹不转向,浪打不迷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要像挺拔 的松树那样,巍然屹立天地间。 二、我们要学习松树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松树具有伟大的牺牲精神。他是用途极广的木材,是造纸原料;松叶可提制挥发油;松脂可制松香、 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根和松枝是好的燃料。酷暑,它用浓郁枝叶挡住炎炎夏日;寒冬,它被 劈成碎片做成火把。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不正是松树的风格的写照吗? 同学们,我们青年人应具有无私奉献精神,要做到要求于人少,给予人多。这样,许许多多的平凡人,棵 棵松树把点滴之力汇聚,中国建设一定会形成“千顷澄碧”的磅礴之势,伟大的中国梦必将圆满实现。 三、我们要学习松树的乐观主义的精神。 6 同学们,我们学习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陶铸说“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 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尤其是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不由人不油然而生敬意。”严 寒霜雪中,盛夏烈日中,烈烈西风中,皑皑白雪中,松树总是精神奕奕,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 惧。这种面临困难和磨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同学们,景色因树而美妙,时光因树而温馨,梦想因树而生动。努力把自己活成一棵松树吧,虽生于 平凡,却要凭着自己的顽强、奉献和乐观精神品质去超越平凡,实现中国梦的路上需要众多像松树一样的 人。 倡议人:某某 2021 年某月某日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写作任务+写作要求的任务驱动型作文。 所给的材料属于比喻类材料,材料首先指出树与人之间的关系,然后列举松树、柳树、银杏树以及普通的 树,引导考生由树联想到具有树一样精神品质的人,他们在工作、生活中,或像松树凭坚毅刚强面对恶劣 环境,或以顽强生命力战胜困难和挫折,或沉静地耐住寂寞,守住孤独,做出一番事业。考生要从树的身 上领悟出树的个性和风格,找到任何树之间的契合点,从而呼吁同学们活成一棵正能量的树。 写作任务:针对学校准备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领悟一棵树”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以学生代表的身份,面 向本校同学写一份倡议书,学习“树”拥有的某种品格或风格,体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 议。 【立意】(1)用坚毅倔强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折; (2)赞美竞争向上、生命力顽强的精神; (3)活出不计名利的人生,创造经得起时光打磨的成就 (4)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时间的打磨; 7 (5)务实进取,扎根基层,干好眼前 工作; …… 【素材】(1)树在活着的时候,吸碳吐氧、遮风挡沙,改善环境、造福人类。树在倒下以后,还要燃烧自 己、温暖别人,材尽其用、方便人类。这是树的高贵精神和品格。一是竞争向上精神。单独一棵树会生长, 但不会长得多快多高,但是在一群树或是一个树林里,就能看得出树的那种争先恐后往上生长的精神,树 知道长上去就会见到风和阳光,长不上去就会被淘汰死掉。二是扎根基层精神。树都是以地平面为分隔面, 地面以上有多大的树冠,地面以下就会有多大的根系,只有深深扎根于地下,才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和养分, 才能使地面以上的树干和树冠得到更好的生长。三是务实进取精神。有些树,特别是生长在山头上、峭壁 上的树,相当于在重要岗位的领导干部,绝不会因高高在上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更不会藐视基层、藐 视群众,它们总是先把自己的根扎坚实,把干长粗,也就是与群众打成一片,走好群众路线,然后再逐步 成长、逐步发展。 (2)绝对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而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 经风霜,历风雨,屹立不动!如果只是阳光雨露,没有狂风霜雪,如何懂得大自然所有的恩赐?阳光雨露 给予大树生长的光照、营养和环境;而经历的每一次的狂风霜雪就会使大树更加坚定,无所畏惧。大树不 会因为每次经历坏天气就想到去找避风的庭园,大树知道只要走过这遭就会再一次得到成长!恰恰是经得 起狂风霜雪考验的树木才会成为大树,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露最终成就大树! (3)“看到梧桐树,就想起焦裕禄”“看到木麻黄,就想起谷文昌”。焦裕禄、谷文昌为改变兰考和东 山的面貌,组织干部群众遍种林木,治服了盐碱地,锁住了大风沙,成为被群众深情怀念的“栽树人”。 杨善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卷起铺盖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 22 年,把荒山变成了绿洲。离休干部周永 开上花萼山植树,不仅带动村民造林 1000 多亩,还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一位位勤于并乐于栽树的党 员干部,用心血汗水播下绿荫,彰显“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展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胸襟。党 员干部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人民描绘丹青、编织锦绣,把自己也活成一棵树。 江苏省苏州市园区南航苏附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南航苏州附中 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学习调查试卷 语文 命题人:胡永莲 审核人:卢毅 8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 “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 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 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 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 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 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 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 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 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 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 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 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 材料二: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 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 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 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 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 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 9 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 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 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 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 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 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 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 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 材料三: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 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 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 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 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在确立对“中华民族” 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 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 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 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 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10 的观念。 B. 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如果国家认同过于强势,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 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 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 的国家。 D.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 存在的价值。 2.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 国家和平统一。 B. 材料一所做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 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 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 的重要性。 D. 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 同。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 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 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 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 聚力。 4. 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 11 5. 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 【答案】1. D 2. A 3. A 4. ①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②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 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③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④不愿意践行在学校 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 5. 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 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 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 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项,“‘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 一体’的观念”错,结合原文“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 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 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可知,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元 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 “仁”“义”。 B 项,“需保持平衡”错。根据原文“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 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 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可知,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 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 C 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原文说“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 基础和前提”,可见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 D。 【2 题详解】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说“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 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 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 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只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的能力。 A 项,“巩固和强化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错,原文中提到“民族认同 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故选 A。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回答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分别和国家认同的关系,材料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 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可概括出“民族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根据“文化认同是人的社 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 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可概括出“文化认同是纽带,能固化中华民族不同地域的 体化观念,从而强化国家认同”;根据“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 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 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可概括出“地域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材料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 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所有的认同,只有在国家的保障下才能得到实现。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运用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香港青年国家认同,结合文本分析如下:根据“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 13 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可知,香港青少年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因此要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例 如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青港市民对 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根据“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 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可知,我们应当推进改革开 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 独”势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 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 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 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 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 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 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 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 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 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14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 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 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 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 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 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 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 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 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 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 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 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 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 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 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15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 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 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 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 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 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 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一一你 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 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 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 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 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 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6. 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 人公悲伤的心情。 B. 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 留下了想象空间。 C. 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也为了他们的尊严,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 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16 D. 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 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7. 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8. 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答案】6. C 7. 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 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 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 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 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8. 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 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 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也为了他们的尊严”错误。原文没有提到。原文: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 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据此可知是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 故选 C。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需要结合小说中的相关情节进行具体分析,这种力量应该是指小说人物中某种优秀的精 神品质,因此可以从分析小说人物品性入手解答。 小说主人公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 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可以看出他身上的乐观、直面挫折的坚强品质。 17 通过父亲的话语,“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反映出他们面对 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 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 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叙述视角有 3 种情形: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在具体叙述中有时会采取人称或视角变换的叙述 方式。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 得充分的自由。第一人称叙述是指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一个人物从故事的参与者角度进行叙述。这种叙 述方式由于叙述者的“双重身份”。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作为叙述者,受到角色身份的 限制,造成叙述的主观性。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角色是以“你”的称谓进行叙述。 文章第一段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 士当场牺牲。”文章最后一段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都是运用了第一人称,德略莫夫回家隐瞒 自己的真实身份,作者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进行叙述; 第一人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正加了文章真实性,第三人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 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获得充分的自由。两者结合能够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 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语段一: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 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 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 18 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 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 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 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 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 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语段二: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少笃学,有大度,范仲淹见而奇之,曰:“王佐才也。”以其文示王曾、晏 殊,殊妻以女。 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官 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 率五曰,辄遣人持酒肉饭糗慰藉,出于至诚,人人为尽力。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死者 为大冢葬之,目曰“丛冢”。明年,麦大熟,民各以远近受粮归,凡活五十余万人,募为兵者万计。前此 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之。自弼立法简便 周尽,天下传以为式。 至和二年,召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之日,士大夫相庆于朝。帝微覘知之,以语 学士欧阳修曰:“古之命相,或得诸梦卜,岂若今日人情如此哉?”修顿首贺。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 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当是时,百官任职,天下无事。遂请老,加拜司空,进封韩国公致仕..。元六 年八月,薨.,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二),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19 B.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C.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D. 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名为救之/而实杀 之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飧饔,古时指饭食。其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 B. 粟,五谷之一,去壳后叫小米,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 C.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到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 D. 薨,死的一种说法,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2)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3)弼为相,守典故,行故事,而傅以公议,无容心于其间。 12. 在今天看来,富弼的救灾方案仍有颇多启示意义,请分条概括其救灾之法。 【答案】 9. B 10. A 11. (1)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的样子,但百姓最终 反因此受到祸害。 (2)当初您常认为我没有出息,无可依仗,不会治理家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 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3)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 20 12. ①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②有效动员官员;③鼓励民众自救;④采取措施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解析】 【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 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 “前此”是表示插叙以前的做法,可在“前此”后断开,排除 AC;“不得粥”是“仆”的原因,二者不 能断开,排除 D。 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飧指早饭,饔是指晚饭”错。飧,晚饭。饔,早饭。 故选 A 。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本题得分点有:(1)长人者,官吏;烦,使繁多;怜,爱;卒,最终;祸,受到祸害。 (2)无赖,没有出息;孰与,和……相比,哪一个更……。 (3)典故,典章制度;故事,旧例;傅,参考。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21 富弼的救灾方法有:“弼劝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散处其人,以便薪水”,解决 了灾民的吃住问题,保障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官吏自前资、待缺、寄居者,皆赋以禄,使即民所聚,选 老弱病瘠者廪之,仍书其劳,约他日为奏请受赏”,挑选可以使用的官员,以替他们上奏求赏为由,有效 动员官员;“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则是鼓励民众自救;“死者为大冢葬之,目曰‘丛 冢’”“前此,救灾者皆聚民城郭中,为粥食之,蒸为疾疫,及相蹈藉,或待哺数日不得粥而仆”,富弼 的做法有效避免了次生灾害的发生。 参考译文: 语段一: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并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不过是能够顺应 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的本性充分发展而已。凡是种植的树木,它的本性是:树木的树根要舒展,它 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根周围的捣土要紧实。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动, 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后就不再管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 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本性也就能够得到充分发展。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 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力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 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拳曲着,又换了生土;给树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 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 经离开了,又回来望望。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动树的根部来看培土是松还是 紧,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 视它。所以他们种植的树都不如我。我又哪里有什么特殊本领呢?”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 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 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从早到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 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好你们的布,养育好你们的孩子,喂养好你们的家禽牲畜!’一会儿 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唤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 怎能增加我们的生产,使我们生活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 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语段二: 22 富弼字彦国,河南人。他从小就热爱学习,气量大度,范仲淹见到他后十分惊奇,说:“这是辅佐帝 王的良才啊。”将他所写的文章拿给王曾、晏殊看,晏殊将女儿嫁给他。 河朔发生大水,老百姓到处流浪讨饭。富弼规劝所统辖的民众拿出粮食,加上官府府库的粮食,获得 公私庐舍十余万处,使流民分散居住,以便烧火做饭。富弼对官吏中已去职的官员、等待任命的官员、寄 居的官员都给予俸禄,让他们在老百姓聚集的地方,对老病衰弱者给予粮食,记载这些官吏的功劳,约定 到时候替他们上奏请求赏赐。一般五天,就派人拿着酒肉饭菜进行慰问,出于最大的诚心,人人都尽力而 为。山里森林池塘出产有利于老百姓生活的,都听任流民自行获取,死了的人用大坑合葬,将它叫作“丛 冢”。第二年,麦子成熟,老百姓依路的远近接受粮食回家,共救活五十余万人,招募流民为兵达万人。 仁宗听说后,派遣使者嘉奖慰问,授礼部侍郎。富弼说:“这是守臣的职责。”辞谢不予接受。在此之前, 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 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从富弼确定了简便周到详尽的赈济方法后,天下 都学习它,用来作为样板。 至和二年,诏令授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宣制那天,士大夫在朝廷互相庆贺。仁宗暗 中观察知道此事,对学士欧阳修说:“古人看命观相,有的从梦中和占卜中得知,难道像如今人情这样吗?” 欧阳修叩头致贺。富弼当宰相,遵守典章制度,按照旧例行事,并参考公众议论,其中不掺杂私心。在这 时,百官尽职,天下平安。于是请求解除任职,告老还乡,皇帝加封他为司空,进而封为韩国公退休。元 六年八月去世,年纪八十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约为 45 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 13. 下列对本词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23 A. 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 “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 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耳中所闻。 C. 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人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 不更加衰老呢? D. 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14. 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3. B 14. 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诗人 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 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主要集中在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的考查。 A 项,“声色形神兼绘”错。这四句写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 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鸣响,并没有描绘色彩。 C 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人睡”错。由“眼前万里江山”可知,作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忧 虑国事,而非“动物猖獗,秋风凉薄”。 D 项,“纯用白描”错。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并非白描。 故选 B。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关键词“意境”“情思”“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 体分析情感。 24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描绘的是萧瑟的自然画面,表现出萧瑟 破败的意境。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突出诗人为国事操劳但没有落得个好的下场;“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 里江山”两句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崇高理想和报国情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岳阳楼》中,诗人描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承载万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礼运》中,可以为当今政府在任用人才、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方面所借鉴的两句是:___________、 ________。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 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吴楚东南坼 (2). 乾坤日夜浮 (3). 选贤与能 (4). 讲信修睦 (5). 谢公宿处今 尚在 (6). 渌水荡漾清猿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坼,乾,坤,睦,渌,漾。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天,朋友到我家中做客,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 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后来才想起特别怕虫的朋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 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①_。 我比刚才看到 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 朋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突然她说,妈妈……头……她说着,把一缕 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 25 狞万分。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第二个反应是想撕 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②。于是我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把这只虫子 捏在手心……后来那只虫子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 没有走动。朋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16. 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他严肃地问我:“为什 么遇到担肥的人捏鼻子转头?” B.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 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D.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17.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的青 虫”,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6. C 17. ①何必如此慌张②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18. 相比改后的句子,原句把“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后置,强调了青虫的外部特征。更能表 现青虫在我眼中的庞大、丑陋和我看到青虫之后的厌恶、恐惧。 【解析】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表示解释说明。 A 项、表示插说。 26 B 项,表示意思的转折。 C 项,表示解释说明。 D 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上文“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和后文的“居然不怕虫子了”可知,其中的“神 态自若”“淡淡”“不怕”等词语都表明我不怕虫子,所以不慌张。所以此处应该填写“何必如此慌张”。 第二空处,由上文“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和下文“于是我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 ”可知,此处应 该是我喊的后果,根据“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可知,如果我喊了,就会吓到我的孩子, 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是“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与改后的句子“我 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的青虫”相比,原句是把“胖如蚕豆,背 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后置,强调了青虫的外部特征。“胖如蚕豆”体现了青虫的庞大和丑陋,“簇簇黑刺” 让人感到厌恶和恐惧。 19. 下面是某大学生写给王教授的自荐信,其中有四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王教授: 我叫刘云亭,愚兄刘风亭是您从前的学生,他对您的人品学识赏识有加,使我对您仰慕已久,希望您 收我为徒。您的几部著作我已全部购买惠存,今寄上论文一篇,恭请拜读,不胜感激! 27 刘云亭敬上 ××××年×月×日 【答案】(1)“愚兄”改为“家兄”;(2)“赏识有加”改为“非常钦佩”;(3)“惠存”改为“收藏”; (4)“拜读”改为“指教”。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等能力。 “愚兄”为谦辞,用于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材料中用来称自己的哥哥,不正确,应改为“家 兄”。 “赏识有加”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等的价值而给予高度重视或赞扬。多用于前辈对晚辈、领导对下 属、大师对学生。材料中用于自己对老师,不得体,可改为“非常钦佩”。 “惠存”是敬辞,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材料中指自己收藏了教 授的作品,不得体,可改为“收藏”。 “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辞,材料中用来指教授读自己的文章,不得体,应改为“指教”。 20.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 7 月 27 日,为测试运行状态,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 院协同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 合影——这是由中国航天器拍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 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根据照片判断,“天问一号”探测器反应灵敏,飞行姿态正确, 与地面配合默契,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7 月 27 日②“天问一号”探测器③由地面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④获取地月合影, ⑤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解析】 28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材料“月 27 日,为测试运行状态,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中国空间技术 研究院协同控制”可概括“7 月 27 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由地面控制”;由材料“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 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这是由中国航天器拍摄的距 离地球最远的地月合影”可概括“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获取地月合影”;由材料“在这幅黑白合影 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相互守望。根据照片判断,‘天问一号’探测 器反应灵敏,飞行姿态正确,与地面配合默契,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可概括“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 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四、写作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学问之道,四子书如户牖,九经如厅堂,十七史如正寝, 杂史如东西两厢,注疏如枢阆,类书如厨柜,诸子百家诗文词如书舍花园。厅堂正寝,可以合宾;书舍花 园,可以娱神。”提倡读书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则说:“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 一眼即过,与我何益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 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之神。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民勤四中高二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 疑感。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 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 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2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郑板桥在《板桥家书》中强调读书贵专,要取其精神。清朝著名诗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提倡读书 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我方认为袁枚的观点更科学,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我方之所以说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是基于以下几点来论证的。 第一,杜甫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错在作 为一个 21 世纪少年,我们可以去图书馆读书,我们可以很方便的买到自己想读的书籍,我们也可以从网 上阅览书籍。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去获取知识,所以我们便应该博览群书,让知识充满我们的大脑,让知识 充实我们的生活。 第二,我是一个有着广泛的阅读爱好的人,我对不同的书籍,都怀揣着憧憬,拥有者浓厚的兴趣,我 喜欢地理、侦探、科普类书籍,我也喜欢散文、小说、文学类书籍……广泛的阅读让我实在受益匪浅,不 同的书籍让我进入了不同的世界,学到不同的知识,有着不同的体会。 我喜欢阅读地理书,两百多个国家组成的大陆,和广袤的蔚蓝色的海洋构成的地球在我心中转动,我 从地理书中学到了不同地区的语言、文化、历史、经济。这使我对每个国家都也有所了解,联系了各方面 的知识,我开始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开始有了自己的体会与见解。 我喜欢阅读小说,《老人与海》使我学到了我们应当与困境抗争,不要屈服,《鲁宾孙漂流记》让我明 白了我们应当怀着积极地心态去克服生活中的中的种种不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懂得了我们将要 把有限的生命用于伟大的事业之中,而不要自甘堕落。 第三,在博览群书之后,我觉得我不仅仅学会了看书,学到了书中的知识,我更学会了如何做人。书 中的知识丰富了我的生活,改变了我的形象,是我变得沉稳、坚强、睿智、有思想。朋友们,当你博览群 书之后你便会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充实的感觉。所以我认为对我们来说最好的阅读书籍的方法莫 过于博览群书了,所以让我们以书为伴,创造精彩人生吧! 综上所述,我方一致认为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我坚持我方观点。 谢谢大家! 【解析】 【分析】 30 【详解】本题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博览群书和读书贵专,你认为哪一个更重要?在民勤四中高二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中,有同学对此产生 疑感。学校辩论社拟举行一场以“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 题的辩论赛。假如你是其中一个辩手,请你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在“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 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写一篇辩论词。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正方一辩立论陈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必须写成辩论词形式。可在“正方一辩立论陈 词”“反方一辩立论陈词”中选择一种来写。注意无论选择正方还是反方,要有明确的定位,是一辩,一 辩的任务是确立本方论点,并做论证性阐述。 (2)“博览群书,涉猎广博”(正方)与“读书贵专,求精求深”(反方)为题:博览群书可以拓展人 的视野,增加知识面;读书贵专,可发展人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考,进而转化为成果。在阐述博览群书 的作用时,不能否定读书精专的作用;在阐述读书精专的作用时,也不能否定博览群书的作用。在写作中, 关键要突出一个“更”字,在论辩时既要观点明确,又要客观准确。“联系自身课外阅读体验”,要求在 写作中应适当结合自己阅读某本书,某篇作品的实际感受来写,以此支撑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要 求在写作时联系到袁枚《随园诗话》郑板桥《板桥家书》的内容,适当引述材料强化自己的观点。 (3)高二年级开展的读书节活动:针对的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需要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方 式,这要求辩论词的写作对象要更有针对性。 【立意】(1)读书应广读博览,力避偏废。 (2)读书贵专,要取其精神。 【素材】1. 杜甫有句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错在 31 作为一个 21 世纪少年,我们可以去图书馆读书,我们可以很方便的买到自己想读的书籍,我们也可以从 网上阅览书籍。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去获取知识,所以我们便应该博览群书,让知识充满我们的大脑,让知 识充实我们的生活。 2. 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曾听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然后又为周有光老先生对书籍的热爱, 对于读书的高度重视所震撼。纵横中华 5000 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一本本简朴却蕴含丰富文化内涵 的书中。孔子韦编三绝,才造就了一代圣人的辉煌一生。作为我们就更应该博览群书,以提高自身修养, 升华自身。 3. 被誉为汉字拼音之父的周有光老先生一生历尽磨难无数,但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始终视书籍为自己 的知己,即使是在垂暮之年,也坚持读书,一生与书相伴。再是杨绛先生,文革时期遭到迫害,被罚扫女 厕所、放牛。这对于一个文人来说是一个奇耻大辱,可他始终没有倒下,也是因为在书中得到了能量。伟 人的成功不是没有道理的,也没有人是可以平白得到成功的。我们可以从书中得到借鉴的资料,也是从书 中我们明白读书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是成长所需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4. 读书是有方法的,有的人浅尝辄止。完全未钻到书中去。不能理解其意思。浅浮着看,就不能理解书 中的深意。往往在平白朴实的言语下,会有波澜壮阔,含义深刻的意境。会有大气磅礴,会有心酸与泪水, 会有真诚,会有伟大。所以读书是不能一曝十寒,浅尝辄止的。书不是简单的工具。读书是有选择的,我 们不应该只看虚华肤浅的书,那是耽误我们的时间,浪费我们的岁月,而得不到半点真正意义上的作用与 好处。所以没有意义的书,是完全不能带来帮助和启迪的。 江苏省常熟市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英语试题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东莞打工 17 年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每逄节假日或者工厂轮休日,都会去东莞图书馆看书。失业 回乡前,他给图书馆留言:“书能明理,对人百益无一害的,唯书也。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 是图书馆了。”爆红网络后,他重新获得了一份工作,留在了东莞。半年后,因为目前工资较低,吴桂春 最终选择离开东莞。有网友留言:理想终究敌不过现实。一个暖心的故事留下一个残缺的结尾,大家的心 里都有些遗憾。 32 这个故事引发了许多联想和思考。请你在高中学生、图书馆长和吴桂春中选择一种身份,就此事给网 友写一篇文章,回应大家的关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江苏扬州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调研试卷 四、写作(60 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中华民族素 来崇尚英雄,具有英雄主义传统。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众多胸怀天下、志在经世济民的英雄人 物不断涌现,他们身上彰显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气韵。 岳飞是英雄,黄继光是英雄,焦裕禄是英雄,邓稼先是英雄,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全体成 员是英雄……还有普通岗位上许许多多挑起了平凡工作的大梁的人,他们又何尝不是英雄?作为新时代的 青年,我们要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从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强大 力量。 校团委举行“我的英雄观”主题演讲比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演讲稿,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作文审题立意: 材料中的“英雄”,既可以指是对社会、他人或祖国有重要贡献的人。如岳飞、黄继光、焦裕禄、邓 稼先等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需要我们去铭记、去学习、去捍卫;另一方面,“伟 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的“平民英雄” 值得尊重和铭记。因此,围绕“我的英雄观”这一主题,同学们需要阐释自己对于英雄的个性认知和思考, 可以弘扬民族英雄的精神、可以关注身边的平民英雄、也可以反思社会对于英雄的漠视等。总之,既要彰 显家国情怀,也要体现个性思考。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一个又一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信仰是我 33 们中华民族创造奇迹的精髓所在。 ②从嘉兴南湖的开天辟地,到天安门城楼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后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始终 坚守心中信仰,铸就民族辉煌。 ③“我必须跑得更快,才能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病人。”年近六旬、身患渐冻绝症的张定宇院长,心 怀信仰,带领全院上下,打响战“疫”第一枪。 复兴中学准备举办以“传承民族信仰,共创华夏未来”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演 讲稿,阐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 2020-2021 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 3 月 23 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22 日,欧盟、英国、加拿大分别以所谓新 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宣布对有关个人及实体实施单边制裁。请问中方对此有何回应?”外交部发言人华春 莹说:“希望他们明白,今天的中国不是伊拉克,不是利比亚,也不是叙利亚,更不是 120 年前的中国。 外国列强架起几门大炮就能打开中国大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以“今日之中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词。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重塑中国形象,展露中国风华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重塑中国形象,展露中国风华”。 这几日,中国主流媒体曝光了又一起境外敌对势力造谣抹黑中国和中国人的恶性事件,这让平时潜伏 34 在海外的负面势力再次浮出水面。面对国外势力的造谣抵制,作为中国的青年,我们一定要坚信“中国有 中国的好,而且越来越好,别当别人的奴才蓄意抹黑祖国”。 尼采说:“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总会有人因为自己知道 很多而自鸣得意,却不知自己所知的东西,就如同一个圆圈里的内容,而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是圆圈之外 的无限空间。正如西方某些品牌以劳工为荒谬理由,抵制新疆棉花,以历史上自己做过强迫黑奴采摘棉花 的丑事来以己度人,不可取;带着偏见去认知和荒谬抹黑新疆棉花,更加不可取。 做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展露中国的新风华。 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必以典型的案例呈之。 绿野仙踪,荫荫夏木,阡陌纵横,这是中国的乡村;水电便利,绿色生产,机械耕植,这是中国的乡 村;乡规民约,共评模范,自己当家,这是中国的乡村。犹记西方人曾语:“中国的农村,秽物遍地,人 民愚昧不堪,经济极度落后”;而今,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黑土麦田”青轻人,滚一身黄土、 践共富誓言,手握改天换地、脱贫攻坚的巨笔,打造出了一座座生态美丽、民风淳朴、生活富裕、传统与 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自然风光与现代科技水乳交融的美丽村落。中国的乡村,早已不是西人口中的蛮荒僻 壤,反而能媲美于北欧童话镇。外国朋友,你能瞧见吗? 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必以生动的伟业览之。 来,乘上复兴号列车,于“波澜不惊”中领略我国大好河山;瞧,三十六峰的天险上人头攒动,那是 老百姓们富足精神的娱情;看,人民广场上衣袂翩飞,那是大爷大妈们健康生活的标志;品,那城市里的 绿色车浪,是中国企业共享创新的奇思妙想……暂且休息,我还将带你穿梭繁忙的车间,惊叹于大国工匠 的执着;我将带你纵横捭阖,于故宫中看王希孟的绿水青山;我将带你跋涉塞罕坝林场,飞上九天,一览 中国对世界环境之贡献。然后继续我们的高铁之旅,从连云港出发,横贯中亚,西抵荷兰,中国一带路给 人们带去欢颜;中国世贸,万国云集,你将看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给世界人民带去的红利。远渡重洋,重走 郑和的线路,你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生机盎然的中国。 重塑今日之中国形象,必以客观的事实贯之。 也许你已深深陶醉于乡村之富饶,城市之繁荣;但我也敢将不完美之处大方暴露。高创之力,我国工 业亟待升级;医疗不公,底层人民苦于药价;贫富差距,教育鸿沟逐渐扩大;社会转型,不正三观隐于中 国。但是,我敢剖析给你看。只有新鲜暴露的伤口才能结痂,正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突破遮羞布,中 35 国政治才会淀污澄清。我们不是厚颜,将伤口示人;我们是自信,让你们能目睹,我们必会将弊病一点点 革除。 但是,当下还有一些朋友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传播中国,导致他们眼中的中国与真实的 中国仍相去甚远。亲爱的外国朋友,请你们去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中国,我们绝不遮掩;亲爱的外国朋 友,请听中国说,生动准确地说出我们的当下故事。 同学们,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新的中国形象,还请拭目以待!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任务驱动作文。写作以前最重要的是审题立意环节,若说写好了作文语文便成功 了一半,那么立意确定准确也意味着作文成功了一半。任务驱动型作文包含两部分内容,其一为材料,其 二为任务和要求。 首先解读所给材料:记者就西方国家刻意刁难中国的事端询问外交部发言人有何回应,而华春莹对此的回 答铿锵有力,一则驳斥西方国家找借口排除异己,给中东地区带来长期的战乱与动荡,以人权为借口实则 枉顾人权的荒谬行为;二则指出中国如今已然崛起,也绝不受西方国家的威胁便动摇自己的立场与原则。 这一回答让许多人感到振奋,因为外交部对外发言很少有如此强硬的态度,如今面对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栽 赃陷害与狼子野心,外交部的发言让国人真切地感到“中国人真的站起来了”,不必在外国的经济、武力 威胁下妥协退让、委屈求全。这就是“今日之中国”的正向表达,足以让中国人感到骄傲。而中国如今的 强大是每一个中国人辛勤劳动换来的,中华民族历经内忧外患,家国情怀成为中国人民抗击外敌与建设国 家的坚强精神力量。这里面可以挖掘出国人的家国情怀、为国奉献等立意。 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国近期在国际上屡屡陷入西方国家的“指责”“制裁”,其实质是中国的崛 起让西方这些世界龙头老大感到了威胁,他们一直在制造“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强大了一定会对他们 不利。实际上,他们国内的问题、危机,是他们内部矛盾的激化,为了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他们把敌意 投向中国,试图以外界矛盾来缓解内部矛盾。中国的强大不是根本原因,但要让西方民众不落入指责中国 而忽视自己国家实际问题的陷阱,中国还需要加强对外宣传,扭转中国长期以来在西方抹黑、扭曲下被西 36 方民众误解的形象。这就涉及到文化输出的种种情况,这也是当今中国需要面临的国际政治形势。故而需 要向外界重塑形象,展现中国风采。情境任务:向世界发出属于中国青年的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 的中国,展现青年风采、重塑中国形象。 文体任务:写一篇演讲词,以“今日之中国”为主题,这些要求表明本题更适合写议论文。并且演讲词不 能徒具格式,内容必须也是演讲词,与《我有一个梦想》相似。 【立意】1.今日之中国,值得中国人骄傲; 2.今日之中国,由无数中国人共同缔造; 3.今日之中国,已傲然挺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4.为今日之中国喝彩; 5.重塑中国形象,展露中国风华。 【素材】1.《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正因为感念个人前进与国家命 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应该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修身齐家的义务走向济世 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中国梦与个人梦有机结合,以小 我来成全大我。 2.鲁迅先生曾说过:“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每个人就如同一只萤火虫,虽然小,但是也可以在黑暗中发光,星星点点照亮世间的黑暗。在新疆棉花被 荒谬抹黑之时,在祖国和人民的名誉被诋毁污蔑之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发声,就好比微博热搜话 题——“我支持新疆棉花”有千千万万转发与点赞!我们每一个个体或许真的无法像火炬那般指引前方, 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聚沙成塔,终将会比火炬还要灿烂,终将让黑暗无光的天空重新拥有色彩。 3.家与国,哺育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亦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归属。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在何处,小家 与大国,始终是镌刻在中华儿女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印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国情怀如同一条 柔韧的纽带,将每个人的成长与家国紧密相连,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幸福、国家的前途,同频共振、相偎 相依。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一种宏大的英雄 t 气概,毋宁说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生命自觉, 千百年来,已成 为中华民族最纯朴的气质。它驱使着新时代青年将个人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之中沿着无数前辈的奋斗足迹, 勇敢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37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